第一篇: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试点学院卓越助教计划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试点学院“卓越助教计划”
实施办法(试行)
经教育部批准建设的生物医学专业是浙江大学国家试点学院基础医学院新设专业,旨在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先进培养模式,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国际化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远大理想、领导潜能的生物医学复合人才。“卓越助教计划”是试点学院在生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设立的一个重要保障机制。通过“卓越助教计划”,先行先试,实践教学/学习模式的“三个转变”,实现学生培养目标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为规范管理,明确助教岗位的职责和权利,切实发挥助教在生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特制定本实施办法(试行)。
一、助教资格与要求
1.助教的招聘对象为医学院、生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院、竺可桢学院等具有医学、生物学知识的相关学院研究生或相关专业的高年制本科生;
2.应本人申请,公开竞聘,择优录用;
3.申请人应学有余力,能合理安排时间从事助教工作。近一年内有考试不及格或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不能申请助教岗位;
4.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5.助教聘任期一般为1个学期。
二、岗位设置
根据课程学分大小及主讲教师的要求设置助教岗位数。首轮开课的课程,原则上学分≥5的课程配备3名助教,3≤学分<5的课 1
程配备2名助教,学分<3的课程配备1名助教。第二次开课时可酌情减少助教岗位数,具体岗位数在每学期招聘时发布。
三、招聘流程
1.符合条件的学生结合本人的学习情况,根据招聘岗位数,填写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试点学院“卓越助教计划”助教申请表,研究生需征得导师同意。申请表在每年的6月、12月15日前报送基础医学系综合办公室(综合楼805室);
2.基础医学系根据申报情况,在征询主讲教师意见后择优录用;
3.公布聘用结果;
4.录用助教经岗前培训后上岗工作。
四、岗位工作描述及要求
助教在基础医学系及课程主讲教师的管理和指导下,每周工作时间至少8小时。助教岗位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如下:
1.参加大课、主持讨论课、协助实验课教学
助教应该准时参加理论课的听课,理解教学内容,熟悉课堂教学设备的操作,辅助教师维持有序的课堂秩序,检查学生的到课率以及参加其他与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根据主讲教师的要求主持或参与小组讨论课,实验课助教应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指导。
2.课程辅导与答疑
在上课时间以外,助教应做好课程的辅导工作,一般,助教每周需进行1小时的辅导课,或根据主讲教师的要求安排辅导。辅导时间、地点一旦确认后应在相应的课程网站发布信息。此外,助教应定期与主讲教师讨论以便做好课程辅导工作。
助教应该安排固定的课后时间进行答疑,答疑时间和地点在课程网站上事先发布,一般每周安排1小时,答疑的形式可多样化,如面对面答疑、通过email答疑或基于学习的平台的在线答疑等。
3.作业
助教应参加作业的发布、收集、评分及成绩发布,实验课助教应预先参加实验指导训练、批改实验报告。同一门课程不同的助教在评分时应使用一致的评分标准,作业批改后助教应签名,对于迟交的作业,在主讲教师没有许可的情况下,应拒绝接收作业。助教应仔细批改作业、登记成绩、及时发布成绩,成绩上交后一般不做更改。
4.测验与考试
助教应组织平时测验,从授课教师处收集阶段(或每周)测验题,导入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在线题库,组卷后定期在线发布测验,测验后及时发布成绩,并及时回复学生提出的有关测验的问题。
助教应参加课程各种考试的监考,如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责,应报告主讲教师重新安排合适人选参加监考。监考时应遵守浙江大学监考教师职责,及时填写考场记录表及考场缺考登记表,记录违纪、作弊情况并保留证据交教务管理部门。监考结束,应当场清点试卷,与考试有关的试题、答案纸、草稿纸一并收齐交课程组保管。
5.考试后工作
考试结束后,应协助主讲教师参与评卷。评卷时遵循评分原则,评分等级可采用等级制、百分制等,一般专业必修课程采用百分制。评卷后,统计分数,及时发布成绩。期末总评成绩应综合反映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周测成绩、期中考试及期末考试成绩等,评分标准及成绩组成一般由主讲教师在开课前通知学生。期中考试、小测 3
验、周测成绩应在考后3天内发布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应在考后一周内在教务管理系统完成成绩录入,并打印成绩三份,主讲教师签字后,一份课程组留存,两份交医学院本科教育办公室。成绩发布后,学生对本人考核成绩如有异议,须在下一学期开学2周内向教务管理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领导批准允许核查试卷者,由任课教师和教务员在教务管理部门核查试卷,超过规定时间不再受理。
6.反馈
助教应组织学生建立教学反馈小组,负责反馈每周的教学内容和效果。助教应整理学生的周反馈结果,并及时转发给课程主讲教师。
7.网站建设
根据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本科教学课程规范》的要求建设并维护课程网站,课程网站必须的建设内容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主讲教师、授课教师和课程秘书/协调员的联系信息;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联系信息;学生名单;课程相关资源与网站信息;题库;论坛和答疑等。
五、考核与津贴
每个学期末由基础医学系组织助教考核,每位助教提交一份工作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承担的工作任务、任务完成情况、对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等,助教工作总结交基础医学系办公室。
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 1.主讲教师对助教的考核;
2.通过网络问卷由学生对助教进行的考核; 3.基础医学系对助教进行的考核。
三部分考核权重各占50%、40%、10%,考核等级分为优秀、良
好、合格、不合格四级。
经考核合格的助教每岗每月发放800元的津贴,按5个月计算,共发放4000元;考核优秀的助教,将给予一定的奖励。不履行助教职责的助教,将停止津贴发放。
六、荣誉
考核合格以上的助教颁发“卓越助教计划”荣誉证书。获得“卓越助教计划”荣誉证书是基础医学系研究生评奖评优(国家奖学金、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必备条件。
本办法自2013年9月起实施,由基础医学系负责解释。
附件1: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试点学院“卓越助教计划”助教申请表
附件2:浙江大学基础医学国家试点学院“卓越助教计划”助教工作总结及考评表
基础医学系
2013年6月
第二篇:天津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一)校内培养阶段
成立“求是学部”实验班,以培养未来行业领军人物为目标,每年从全校新生中按入学测试成绩择优选拔部分学生编入求是学部,实行单独管理。为每位学生配备导师,按单独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培养,高年级跟随导师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科研训练,部分保研生可提前修读硕士阶段课程。本科毕业后,多数学生通过保送或考试方式进入硕士培养阶段,硕士研究生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工作并完成学位论文,硕士阶段完成后可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另从其他学院专业选取整班加入“计划”,学籍保留在本学院,尝试各类改革,如制定专项培养计划,为每位学生指派导师(副教授以上),建立个人培养档案,专业成立培养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性化培养等。
(二)企业培养阶段 1.企业遴选
按照行业发展需要,在求是学部相关领域以及参与“计划”学科领域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作为合作方。入选企业宜有良好的合作基础与积极的合作态度,对“计划”应有足够的积极性并应具备“计划”要求的条件。
2.联合培养
按照“化整为零、由少到多、分时分段”的原则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按培养要求,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按双向选择原则,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在企业培养过
程中,企业为学生配备企业导师,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学习与实践,并由双方导师共同为学生确定研发方向或课题,指导学生的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3.校企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探索校企间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多方位的共赢合作模式。吸收企业及行业专家加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指导专业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试点专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企业或行业专家不少于50%;从企业聘任部分资深专家作为学校师资参与专业技能教学;将企业待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项目设计、研发等)转化为综合设计题目;企业接收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基本技能培训的学生顶岗实习等。
五、培养方案
1.本科阶段
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强化数理基础并在数理基础课中体现工程设计思想、拓宽学科基础、夯实专业基础,每学期安排专业前沿讲座,在相关课程中增加工程伦理、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等工程有关内容。在原有技术创新课基础上,聘请行业专家及企业总工进行讲座或报告,按学生参加报告次数认定学分。
根据年级设置由浅入深的3级Project计划,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以工程项目或产品设计生产全过程为载体,构建综合性设计题目。探索毕业设计的两阶段培养模式,第一阶段设置综合性设计题目,以团队形式共同完成;第二阶段进一步突出毕业设计的综合性和结合生产实际的特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研究生阶段
要以服务企业为最主要宗旨,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为 企业培养“留的住、用的上”的高端人才为其主要目标。
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方面,鼓励开展研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PBL式教学,以构思、设计、实现、运作模式为主的CDIO式教学及团队模式教学,对部分重要的基础课程采取大班授课小班辅导的形式。
在考核评价方面,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讲演等环节,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七、专业领域
“计划”试点工作方案拟从学校12个优势专业开始实施。传统产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每届120人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每届90人
茅以升班(涉及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每届60人
新兴战略产业:
制药工程专业 每届60人 生物工程专业 每届60人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每届180人 电子信息科学类 每届240人 软件工程专业 每届120人 环境工程专业 每届60人
学生遴选方式:
模式一:从全校新生中按入学测试成绩择优选拔进入求是学部学习,每年选拔180~240人,约占每届招生总数的5%。
模式二:试点专业按整班建制或整个专业进行试点,每届750~810人,约占每届招生总数的20%。
八、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坚持“专兼结合,长短相辅”的原则,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工程实践。学部实验班的基础课程由学部选聘教师进行授课,可独立编班的专业课程由学部选聘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授课,不能独立编班的专业课程随源 3 专业合班上课,并配备课程辅导教师。在4年内,各试点专业要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2.增加教师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在工科教师的评聘与考核等环节,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在工科教师由讲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教授的条件中,增加需有半年以上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要求;在考核聘任方面,将教师在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与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的成果同等对待。
与合作企业建立教师定期挂职锻炼和顶岗工作机制,联合设立挂职或顶岗工作岗位,教师挂职或顶岗工作期间待遇不变,在考核和各类评优中,对有企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优先考虑。
九、质量保障体系
遵循“以人为本、过程控制、内外结合、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指导思想,从组织机构、政策和条件支持、管理与运行制度及师资选聘等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信息反馈机制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并解决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保障各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和培养方案的落实。教学信息反馈机制包括校内信息和校外信息采集与反馈,校内信息要特别注意学生思想、学习情况及对教学的意见。应特别加强校外信息反馈系统的建设,信息来源可以是企业、用人单位、校友等,信息内容包括行业发展状况、对人才的需求动向、对毕业生知识及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对我校学生的评价、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建议等等。
十、学校支持
1.政策支持 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对参与“计划”的教师教学工作量按乘1.5后计算,并且在职称评聘及各类评优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2.经费支持
除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参与“计划”培养的每位学生每年增加400元教学业务费补贴,用于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和企业实习实训。从学校人才建设经费中列专项用于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教学或指导学生实践。每年从教学业务费中设立50万元的教学改革专项经费,用于支持求是学部的各项工程教育改革立项工作。
3.人员支持
学校人事部门单独设立8个编制,作为求是学部日常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岗位。其中包括2个副处级岗位、2个正科级岗位、3个辅导员岗位和1个职员岗位。
4.场地支持
为求是学部开辟独立办公场地,设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个办公室进行联合办公。专门开辟17间活动桌椅小教室作为“计划”试点专业研讨式教学、工程案例教学、综合设计等专用教室。全校各类实验室对“计划”试点专业学生开放。
第三篇: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
(2018年修订)
第一条为深入推进学校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规范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简称“卓越班”)教学管理,提高卓越人才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卓越班以“强化基础、加强实践”为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努力形成与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适应的卓越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第三条卓越班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工程类专业培养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了解我国国情,掌握关键技术并能结合企业实际提出和解决问题,国际认可的研究型工程师或工程领域领军人才;法律类专业培养具有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的精英法律人才。
第四条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进行筛选分流,一部分学生以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形式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本硕卓越班),未获得推免资格的卓越班学生完成本科学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本科卓越班)。
本科卓越班:本科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本科阶段的实践能力训练。
本硕卓越班:本硕卓越班培养模式以“3+1+X(“X”工程类卓越班为3年,法律类卓越班为2年)”为基本框架,3年为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1年为实践能力训练和硕士公共基础课程学习,X年为硕士专业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环节以及学位论文阶段。
第五条
学院应依据“卓越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简称“学校标准”)。学校标准应高于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体现专业办学定位、优势与特色,体现行业背景和服务面向。学校标准应细化到可实施、可检查的程度,并落实到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第六条学院应制定科学、先进的培养方案和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要体现“三个并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并重、强化基础与注重个性并重。
卓越班学生在本科期间实现“三个一”,即至少一次出国(境)学习经历、参加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一年(不少于32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经历。
第七条
学院应加强课程建设,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着力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
学生本科阶段修读产学合作共同开发工程实践类(法律实务类)课程学分总数应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的1/3。本科阶段课程中至少要有6门专业课是由具备一定年限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工作经历的教师主讲(原则上每个教师承担的主讲课程不超过两门)。
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专业实践环节学分应不少于总学分的1/4。本硕卓越班硕士阶段课程至少有4个学分的课程由行业(企业、法律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教学。学生应选修至少2个学分的跨领域课程。在本科第四学年修读研究生课程,按研究生相关文件管理。
第八条学院应强化专业实践环节,保证生均实践实习经费投入,将课内实践、课外创新活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等相关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工程类卓越班: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该阶段总学分(学时)的30%,结合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达到100%,鼓励实行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法律类卓越班:加强校内实践环节,开发法律方法课程,搞好案例教学,办好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环节学分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0%。
本硕卓越班硕士专业实践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年,研究生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鼓励本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研究生阶段专业实践相衔接。
第九条学院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每个班应有不少于5个相对稳定、有效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一批优质的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研究开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和教学实训基地等。积极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工程实践训练或企业学习。
法律类卓越班:充分利用法律实务部门的资源条件,共建一批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开展覆盖面广、参与性高、实效性强的专业实习或法律实务部门学习。
第十条学院应加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切实做好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教学安排与学生管理。
学院和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应依托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制订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安排好学生在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期间的生活,共同承担学生管理工作。
学院应指定专人作为企业(法律实务部门)学习的带队老师,负责与企业(法律实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包括落实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各项教学安排,为学生配备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法律专家),开设专业课程,提供实训、实习的场所与设备,提供充分的安全保护与劳动保护设备并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安全、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教育,安排学生实际动手操作。
第十一条学院应加大力度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
工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面向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法律类卓越班:遴选在科学研究、法律实务领域具有一定造诣的校内专任教师,并有计划地选送骨干教师到法律实务部门挂职1-2年。面向法律实务部门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
第十二条
本科卓越班采用“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专业选择、学习进程规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进行指导;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安排和指导学生实习。每个导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3名。校外导师聘期为2年,优秀校外导师自动续聘。
本硕卓越班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并探索集体导师组指导模式。卓越班学生在第六学期末获得推免资格时确定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导师从第七学期起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
学院应制订“双导师制”实施细则,对校内、外导师的工作职责、绩效评价、激励与约束做出相应的规定。
第十三条学院应积极拓展卓越班各类国际化合作与交流项目,包括学位教育、联合培养、联合设计、交换学习、海外实习、合作研究和短期交流等,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第十四条
本科卓越班原则上实施动态管理,即按一定比例筛选不适应卓越班学习的学生,同时通过遴选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具体工作方案由学院根据本专业特点自行制订,报教务处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第十五条本科卓越班先进个人评选单独开展,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卓越班学生同时满足如下条件者,具有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资格:综合评价(其中学业成绩占80%,工程实践能力占20%)排名在班级前80%;英语成绩需达到当年执行的《***大学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管理办法》中的“基本推荐条件”要求;没有考试作弊行为或受过校纪校规处分;符合学院规定的其他条件。
其中综合评价排名在班级前10%且达到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推荐条件的学生,可选择免试攻读学术型学位硕士。
卓越班总的推免人数占在读学生数的50%左右。卓越班学生推免名额由学校单列,学生原则上不能推荐免试到外校攻读研究生。第六学期末进行推免工作,学院组织面试,通过双向选择确定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专业,完成相关手续。
第十七条除本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外,卓越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其他管理按《学生手册》《研究生手册》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八条
本办法从2018级卓越班学生开始实施,未尽事宜由教务处和研究生院负责解释。原《***大学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华南工教〔2016〕4
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试点)实施方案
(2000年4月20日委办公会议原则通过)
一、试点实施的原则和目标
1.为进一步加强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提高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研究计划)。
2.研究计划应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针对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路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包括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形成具有统一目标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6-8年)的支持,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争鸣,激励创新。
3.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和创新体系框架下,研究计划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构成链条和互补关系,注意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的协调配合。
4.借鉴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的组织经验,结合基金资助工作特点,构架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模式。遴选采取上下结合原则;决策、执行与评估相对分离,适度交叉;基金资助管理与专家学术管理结合;资助管理实行跨学科联合工作方式。
二、研究计划的立项
1.提出《建议书》
围绕基础科学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纲要》和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自然科学基金委依照上下结合的原则,加强宏观指导,征求科学界的意见,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明确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组织成立专家组,起草并提出研究计划《建议书》。
《建议书》应包括:
(1)建议依据(战略需求,前瞻性,国际前沿与我国优势,在国家科技发展总体布局中的位置及与国家其他重大科技计划的关系等);
(2)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
(3)研究计划实施的初步框架;
(4)实施的基础与前景;
(5)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的建议名单;
(6)经费需求及预算框架。
2.立项遴选
召开委务扩大会议,由委务会议成员、科学部兼职主任和委外专家(不含建议的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成员)确定评议标准、评审程序和遴选办法。
委务扩大会在听取研究计划起草专家组论证报告的基础上,遴选与确定立项的研究计划及其资助规划框架与经费预算。
三、研究计划的管理体制
研究计划设立学术指导专家组、协调组和学科资助与管理联合工作组。
1.研究计划学术指导专家组(以下简称计划专家组)负责研究计划的科学规划、实施部署与学术指导。计划专家组由 7-9人组成,每两年更换2人。主要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1人组成。设组长1人,由不承担项目的专家担任。计划专家组成员年龄一般在65岁以下,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2个月/人年。专家任职期间一般不申请研究计划的项目。
2.研究计划协调组(以下简称计划协调组)主要负责对研究计划实施的宏观管理、协调及组织评估。计划协调组主要由1位自然科学基金委委领导(以下称计划主管委领导)、相关科学部若干人、计划专家组1人组成。
学科联合工作组由有关科学部的相关人员组成(以下简称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组织研究计划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评审与资助工作。“学科联合工作组”由计划协调组组织。研究计划的主管科学部负责学科联合工作组的协调工作。
四、研究计划的组织实施
1.研究计划经委务扩大会议评审确定立项后,计划专家组可对研究计划的规划框架做进一步调整,提出研究计划《实施规划书》。《实施规划书》主要包括:科学目标与核心科学问题、实施方案、经费计划。
2.《实施规划书》及建议的计划专家组名单经计划协调组审核后报委务会议审查,批准研究计划实施。
《实施规划书》作为研究计划实施和评估的依据。
研究计划实施期间,计划专家组成员变动,须经计划协调组审查,并报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3.计划专家组主要负责研究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学术指导。
主要职责是:
(1)把握研究计划总体目标及核心科学问题,负责研究计划的总体部署与方案调整;
(2)提出拟启动的项目计划、指南及经费建议;
(3)组织学术研讨与交流,对在研项目给予学术指导,提出调整建议;
(4)承担项目评审和检查、验收的学术评估。定期出版《工作报告》(含研究计划实施、进展情况及对项目执行的评估意见等),报送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计划实施期满,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研究工作总结报告》。
计划专家组设学术秘书2-3人,协助专家组处理日常事务.4.计划协调组定期(2-3年一次)组织专家对研究计划的总体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研究计划实施结束后,计划协调组组织开展研究计划的绩效评估,并向委务会议提交评估报告。由委务会议批准研究计划实施结束。评估专家由计划协调组选聘,被评估的计划专家组成员应予回避。
五.项目资助、实施与管理
1.学科联合工作组根据计划专家组提出的资助项目计划,结合经费安排的可行性,落实研究计划的立项计划,经计划协调组审核批准后,发布项目申请指南。研究计划项目可相当于重大、重点或面上项目,但一般以重点或面上项目为主,执行期可为3-5年。
2.申请者应符合基金项目申请条件。申请者以及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申请和承担研究计划的项数限为一项。在研的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可提出申请纳入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重大、重点及面上项目视同相应的基金项目,申请者和项目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成员均执行科学基金限项规定。
公布申请指南、受理申请、拨款及项目管理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项目组报送《申请书》、《报告》、《总结报告》使用与面上项目相同的表格和计算机录入程序,但需在封面注明研究计划字样及所属研究计划的名称。
3.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项目申请的资格审查、同行评议送评及意见汇总、组织评审会等工作。
同行评议及评审工作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回避与保密的有关规定。评审工作参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执行。评议表一般使用与重点项目相同的表格,根据研究计划评议工作的需要亦可另行设计。
按研究计划召开项目评审会。评审组由计划专家组专家和部分同行评议专家组成,也可先由有关学科评审组评审,再由计划专家组复议。
4.学科联合工作组将评审结果报计划协调组审核,由计划主管委领导审查批准。学科联合工作组负责向项目主持人及其所在单位下达项目《批准通知》。
5.项目实行课题制。资助经费按项目逐项批准、核定、拨款。项目主持人对项目组织实施、计划执行与完成、经费核算负责。
项目组应积极参加计划专家组组织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项目主持人应按时出席计划专家组与项目主持人联席会议,汇报研究进展和项目实施情况,听取计划专家组的意见。
6.项目验收需经计划专家组审核同意后,由学科联合工作组做出验收工作安排。项目结题由计划主管委领导核准。
第五篇: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启明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管理,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卓越工程人才,确保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选拔与录取
第二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选拔具有强烈从事相应专业学习和工程实践愿望和兴趣,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和较强的主动实践基础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
第三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准入选拔,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并通过启明学院相关专家组公开选拔方式,择优录取。
第三章学制与培养模式
第四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本科阶段学制四年,实行阶段培养模式。每一阶段具有相应明确的培养目标,结合课内学习进行工程实践和创新活动。
第五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应注重主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社会问题。构建“基于工程实际”、“基于问题”和“基于项目”的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优化设置系列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合作和联动,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参与企业实践项目。
第六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可采取学业导师、项目导师和项目组导师等多种形式。实验班所在院(系)应为实验班每一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原则上在一年级配备学业导师。导师对学生专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具体科学研究项目或工程实践项目等提供指导和咨询。
第七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制定特别的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学生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自主设计、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学校规定总学分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学分基础上,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灵活自主设置特别学分课程,也可选择专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
第八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遵循“兴趣驱动、学生自主、注重过程”的原则,每位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须完成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本专业重要创新竞赛项目等),并纳入学生学业评价。
第四章教学管理
第九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由本专业负责院(系)承担管理职能。专业负责院(系)负责培养计划实施、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等工作。
第十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由启明学院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成立实验班教学专家组。教学专家组负责培养计划审定、教学研究、学业评价、教学实施等工作。
第十一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业评价,学业评价结果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由启明学院相关专家组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导师评价等方面综合给予评定。详见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综合学业评价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
优补:普通班上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考核合格、报校领导批准后,可补充进入实验班。
退出:实验班学生除执行学校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外,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退出实验班: 1.学期学业评价不合格;
2.因各种原因受警告或警告以上处分; 3.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在实验班继续学习; 4.自愿申请退出。
符合上述1、2两种情况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考核认定后,报校领导批准,即转入普通班学习。一年级学生退回原专业学习;二年级及以上学生,转入现专业普通班学习。
符合上述3、4两种情况欲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同意后,报校领导批准。一年级学生转回原专业学习;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转入现专业普通班学习。
上述优补与退出机制,不包括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所致的学籍异动情况。
第十三条 优补和退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学生,办理手续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一年级学生由学生原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安排解决;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由转入后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安排解决。
第十四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所有课程均不设置补考环节。退出实验班的学生可参加普通班相应课程补考。
第十五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在读学生去国外学习者,其学籍和成绩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实验班学生出现过一门以上必修课程(含专业模块选修)考试不及格,或平均成绩未达到本专业同年级普通班具有免试推荐资格学生的最低平均成绩,原则上不具备免试读研的推荐资格。
第十七条 退出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的学生,不再享受实验班政策。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 在本管理办法的原则下,各卓越工程师计划实验班应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应包含实验班的学业评价、导师制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启明学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华中科技大学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创新实验班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启明学院创新实验班的管理,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未来高素质科技人才,确保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章选拔与录取
第二条 创新实验班选拔具有强烈从事相应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愿望和兴趣,活跃思维、创新意识和较强的主动实践基础、主动学习能力的学生。
第三条 创新实验班的准入选拔,采取学生自愿申请、并通过启明学院相关专家组公开选拔方式,择优录取。
第三章学制与培养模式
第四条 创新实验班本科阶段学制四年,实行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内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
第五条 创新实验班注重主动实践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引导式、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式。强化实践教学各个环节,优化设置系列实践课程体系。
第六条 创新实验班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可采取学业导师、项目导师和项目组导师等多种形式。实验班所在院(系)应为实验班每一位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原则上在一年级配备学业导师。导师对学生专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成具体科学研究项目或工程实践项目等提供指导和咨询。
第七条 创新实验班制定特别的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学生可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基础,自主设计、制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满足学校规定总学分及学校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必修学分基础上,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可灵活自主设置特别学分课程,也可选择专门设计的模块化课程。
第八条 创新实验班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相关专业科技创新项目或学科竞赛,并结合项目完成有关学术论文,并纳入必修学分。
第四章教学管理
第九条 创新实验班由本专业负责院(系)承担管理职能。专业负责院(系)负责培养计划实施、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管理等工作。
第十条 创新实验班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由启明学院聘请若干名学术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教师、业界专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代表成立实验班教学专家组。教学专家组负责培养计划审定、教学研究等工作。
第十一条 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每学期进行一次学业评价,学业评价结果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由启明学院相关专家组根据学生的课程成绩、科技创新活动、导师评价等方面综合给予评定。详见各创新实验班综合学业评价实施细则。
第十二条 创新实验班实行开放式办学,建立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
优补:普通班上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成绩优秀的学生经本人申请,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考核合格、报校领导批准后,可补充进入实验班。
退出:实验班学生除执行学校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外,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应退出实验班: 1.学期学业评价不合格;
2.因各种原因受警告或警告以上处分; 3.因身体状况不能坚持在实验班继续学习; 4.自愿申请退出。
符合上述1、2两种情况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考核认定后,报校领导批准,即转入普通班学习。一年级学生退回原专业学习;二年级及以上学生,转入现专业普通班学习。
符合上述3、4两种情况欲退出实验班的学生,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有关院(系)和启明学院同意后,报校领导批准。一年级学生转回原专业学习;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转入现专业普通班学习。
上述优补与退出机制,不包括学生个性化学习计划所致的学籍异动情况。
第十三条 优补和退出创新实验班的学生,办理手续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后四周内。课程之间的衔接工作,一年级学生由学生原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安排解决;二年级及以上的学生,由转入后专业所在院(系)负责安排解决。
第十四条 创新实验班所有课程均不设置补考环节。退出实验班的学生可参加普通班相应课程补考。
第十五条 创新实验班在读学生到国外学习者,其学籍和成绩管理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其他要求
第十六条 创新实验班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要求:实验班学生出现过一门以上必修课程(含专业模块选修)考试不及格,或平均成绩未达到本专业同年级普通班具有免试推荐资格学生的最低平均成绩,原则上不具备免试读研的推荐资格。
第十七条 退出创新实验班的学生,不再享受实验班政策。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八条 在本管理办法的原则下,各创新实验班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包含实验班的学业评价、导师制等方面的内容。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启明学院负责解释。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华中科技大学 二O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