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大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创作力度的建议
李水山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民族工作,先后成立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出版社、民族歌舞团、民族语言翻译局、民族语言广播电视台、民族中小学、民族医院、民族商店、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如今,少数民族文化在党的第几代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祖国大家庭中,依然继承、发扬和光大,博得外国朋友们的阵阵羡慕和赞扬。
上一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人不会忘记那永远留在我们集体记忆中的电影《阿诗玛》、《五朵金花》、《天山的红花》、《冰雪金达莱》、《草原晨曲》、《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五彩路》、《羌笛颂》等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那时侯,经济那么困难,思想那么偏离,但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很多著名作家、作曲家、演员、舞蹈家不辞辛苦,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体验,写出那样激动人心、撼人心脾的电影作品和美丽动听的少数民族歌曲。这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巨大成就,使56个少数民族和谐地生活在祖国大家庭中。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我国的影视剧创作空前繁荣,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人民的文化艺术生活,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经过党内外有识之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不断呼吁和全国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帝王”、“辫子”戏一统天下的被动局面终于得到扭转,创作出一批反映和贴近人民群众现实生活题材的如《激情燃烧的岁月》、《天下兄弟》、《闯关东》、《金婚》、《叶挺将军》、《北风那个吹》等优秀影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但是,我国农村题材和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创作还步履艰难,还没有大的气色,这也是不能回避的事实。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作品的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少数民族对党和政府的各项战略方针、政策措施、科学发展、民族团结和改革进程的及时、准确、深入理解、贯彻与落实,直接影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持续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问题在哪里?希望在全国人大、政协会议期间纳入议题。
一、创作机制不健全:如果说当初无人敢问津现实题材的影视剧,就是因为政治与艺术风险比较大,不如拍摄古装戏自由创作,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票房价也并不薄,然而拍摄少数民族题材报批、审核程序复杂,经费严重短缺,题材和内容敏感,加上不熟悉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生活,涉足的影视人则更少。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创作体制与机制不健全所致。在多民族国家的我国,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艺创作特性绝不仅不能完全交给市场来运作,而且更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具体政策的扶持,不能由票房价值左右或放任自流,比如规定:国家与省(区、市)政府每年的主旋律文艺题材创作经费、创作计划、创作人员、放映时间、评奖过程中划定一定比例(10——15%)和时间段,就会吸引很多有才华的文学艺术家关注与投入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党的宣传部门、政府广电文化工作、民族工作部门可以协作组织落实并促成,由国家民委牵头主抓。
二、缺乏创作基地与经费:如果没有经费保障,即使有创作人员和创作激情,也深入体验过实际生活,也不可能保障文艺创作过程的善始善终,更不可能有好的结局和成果,何况我们现在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因为没有健全的经费投入机制与保障,连艺术家的创作欲望都难以激起和调动,启动创作、创作队伍建设,似乎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最近,长春电影集团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怀、领导和支持下建立了国家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并开始征集优秀电影文学剧本,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尝试,不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和某一省、市、自治区共同建立国家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的创作基地和创作基金。有了创作基地和经费保障,就有制度保障,这就是制度创新,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每年征集、评选和组织拍摄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就会变得水到渠成。经过征集和评选,会陆续涌现出很多高水平的创作人员,再通过契约和奖励形式,不断壮大创作队伍,搞活创作机制,提高创作水平,繁荣创作舞台。
三、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人才严重匮乏。创作基地、创作经费、创作队伍、优秀剧本固然重要,但这些无疑都是创作条件,属于硬件建设,真正发挥巨大、长久作用的还是人才与制度建设,即软件建设。有创作激情、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敬业、执着的专业创作人才队伍,这些人才需要发现、培养和扶持。既要有专业人才,也需要兼职人才和基层人才,这样才能成为有根基、有动力、有活力、层次与结构合理,能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影视剧创作体系,才能不断繁荣、壮大创作队伍和创作舞台,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的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这对振兴、繁荣和发展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是最好的基础和辅助条件。只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先进文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从创作机制、创作基地与经费,创作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扶持入手,求真务实、持之以恒、真抓实干,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创作会走向繁荣与昌盛。对少数民族人民群众来说,贴近和反映他们现实生活实际的影视剧作品才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二篇: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创作汇报材料
天山电影制片厂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创作汇报材料
天山电影制片厂作为新疆少数民族影视制作单位,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重视,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在国家广电总局、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民委以及各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天影厂始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各项文艺方针,紧紧围绕自治区宣传工作大局,坚持文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的创作原则,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新疆,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坚持少数民族题材影片创作原则,积极尝试影片类型多样化,为不断探索适合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未来发展的道路做出了积极努力。
作品多、精品多,是近几年来天影厂创作生产方面最突出的特点,这也是天影厂党委在对全国电影市场做了全面分析后,结合新疆观众在新形势下对电影的需求,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所取得的成绩。几年来,天影厂影视创作生产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先后创作了电影《库尔班大叔上北京》、《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风雪狼道》、《买买提的2008》、《大河》、《鲜花》等多部电影,其中《库尔班大叔上北京》荣获中宣部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优秀故事片奖”;电影《美丽家园》、《吐鲁番情歌》荣获中宣部第十届(2003—2006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九届共青团中央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化作品奖;《美丽家园》还获得2006年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影节“少数民族题材特别奖”;《吐鲁番情歌》获上海2007年“十佳影评人奖”;《买买提的2008》获第十三届大学生电影节“体育题材特别奖”、第九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受群众欢迎影片”奖,并荣获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提名奖,该片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获“导演处女作奖”提名奖;电影《大河》获2009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电影华表奖”(十三届)优秀故事片奖、中宣部第十一届(2007---2009)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鲜花》在哈萨克斯坦和国阿拉木图市举办的第6届“亚欧大陆”国际电影节上斩获“评委会特别奖”。
应“夏肯之星”2008阿拉木图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邀请,电影《风雪狼道》、《买买提的2008》参赛该电影节,《风雪狼道》荣获“夏肯之星”2008阿拉木图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这是天山电影制片厂继《美丽家园》后再一次参加由中国、德国、伊朗、乌克兰、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新加坡、以色列、土耳其、吉尔吉斯斯坦、保加利亚、西班牙、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参加的中亚盛大电影节;《买买提的2008》获第四届越南河内国际影视节电影“一等奖”。这些优秀电影作品打开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 1 电影“走出去”的大门,得到了周边许多国家的热烈欢迎,为宣传新疆、塑造新疆形象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这些电影,党需要,国家需要,人民更加需要!
此外,天山电影制片厂创作拍摄了诸多讴歌改革开放,颂扬民族团结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视剧:其中拍摄了新疆解放初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保卫新生政权,与国民党叛匪进行艰苦卓绝战斗的26集军事题材连续剧《苍茫天山》;拍摄了弘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新疆十二木卡姆艺术为原型的22集连续剧《木卡姆往事》以及以数十万拾花大军进新疆,与新疆少数民族同胞齐心协力,团结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民汉一家亲”的8集电视连续剧《拾花妹》等。长篇电视剧《苍茫天山》在中央台和地方台多个频道重复播出10余次,创我区长篇电视剧最高收视率;《木卡姆往事》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新疆卫视一套、二套、三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观众好评,收视率达到3.8;电视剧《拾花妹》以汉、维、哈三种语言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共存、多种文化融合,有着丰富影视资源的地区,应当说在本土题材的创作上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由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信息、文化等较为闭塞,与内地制作单位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全国526部电影作品,但天山厂近年来都保持在每年2部的生产量,数量偏少。从质量上而言,因制作资金不足,一直实行低成本操作,虽不乏获奖作品,但靠得还是天山厂创作团队长期以来发扬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专业精神和低稿酬制所取得的成果。长此以往,与其它省区制作单位比较,势必影响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人才缺乏,很难引进并留住电影专业人才,无法承载我区电影良性发展。鉴于以上因素,我们希望:
一、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一项具体且富于深刻社会、政治意义的精神文化产品,是维护新疆和谐稳定,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重要精神力量和情感依托,为宣传新疆,弘扬我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实是,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缺少重视和具体的扶持,在全国电影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做为新疆的电影工作者,仍旧在努力,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不断追求着。我们希望,中央能继续加大对新疆题材电影的扶持力度。按照“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落实中央关于“十二五”期间努力增加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指示,贯彻落实中宣部等八部委提出的关于“支持天山电影制片厂每年拍摄4部民汉双语电影”的要求,在一贯解放思想、统筹规划、加快发展、多出精品的原则下,天山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草拟了《关于落实“中 2 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十二五”期间有效增加新疆影视文化作品的建议方案》。其中包括每年四部电影(每部1000万)、两部长篇电视剧,一部动漫剧,十集纪录片和一幢8000㎡综合车间,一个摄影棚,一个录音棚的基础设施建设,希望这些政策能尽早得到落实,极大改善我区影视创作环境。
二、积极扶持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进市场,进院线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如此激烈的现状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仅仅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很有限的。全国电影制片单位在近几年来纷纷转企改革,为的就是更好的参与电影市场竞争,让影片的利润交由市场均衡。但由于天山电影制片厂地处西北边陲,至今仍是事业单位体制,这也恰好说明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并真正落到实处。
三、继续加大我区影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区电影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无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酷现实。每年我厂都会选派优秀专业人员前往北京电影学院进修深造,但很大程度上选派的都是少数民族,一些汉族职工十分优秀但却无法得到学习机会。我们希望,能够多多提供不限民族、不限专业的学习条件,让更多的优秀年轻人看得到希望,看得到未来,不断为新疆影视创作队伍提供新鲜血液。
新疆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有缺失,必然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损失,文化缺失的民族必然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综上,新疆电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部门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继续以高度的政治热情和社会、文化责任,多出作品,多出人才,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天山电影制片厂 2011年5月16日
第三篇:关于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的建议
凌昌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爆发式增长,以及现代工业在城市中的大规模聚集,使得城市中的河道、湖泊,甚至地下水,都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城市的水环境承受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城市的水环境对于城市生态的调节能力越来越弱,甚至起到反作用,严重的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这已经成为众多城市中存在的突出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中,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都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生活用水方面,城镇居民现在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对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主观节水意识不强。在工业用水方面,由于旧的用水习惯很难扭转,对水进行循环利用的公司非常少。所以,不管是生活用水,还是工业用水,由于观念和习惯的原因,存在着用水严重浪费的情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转移到城市,而城市的环境承载量是有限的,尤其是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紧缺现象,加之人们的节水意识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得城市用水的缺口逐年递增。而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有限的水资源就被优先用来满足城市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这就使得城市河道中、湖泊中的水量越来越少,以至使河道干涸,这导致了城市水环境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严重减弱,甚至丧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的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恢复能力受到破坏,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对城市的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的要求,尤其是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要预见到多年后的城市需求。如果前瞻性不够,或是根本就没有对未来的规划,城市建设只看短期效益,只看眼前利益,那必然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城市建设中对城市水网,给排水系统,排污管道等尤其要给予重点关注,这关系到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城市水土流失严重,水质受到污染,生态系统脆弱等等问题。
为了使河道、湖泊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市大多对天然河道、湖泊进行改造。为了防洪需要,多把堤坝或是河底采用水泥或是石砌、砖砌进行硬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但却使水土隔离,不利用河水湖水的自净,破环了水环境的天然系统。另外,城市中对于流经的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往往利用过度。水资源的适度利用,可以在美化城市环境的同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能源。但是这要把握一个度,如果开发过度,比如只有有水流过就拦河蓄水,美化景观也好,蓄水发电也好,这些看似造福于民的做法却破坏了水资源的流动,使活水变死水,减弱了水环境对自然环境的调节作用。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的贡献功不可没,但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也屡创新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城市人口数量在短时间内加剧膨胀,生活废水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而相对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总量的高速增长,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却显得严重滞后,没有随着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快速增长而相应提高。
水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必需的水资源,更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重要维系者,对于城市环境的保护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水环境事关每个人的生存环境与生活质量,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直接见证。因此整治水环境、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山水品质之城的必然要求。
市政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
1、全面完成水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合理配置城市的水资源。城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各部分争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就需要在寻找更多的水源渠道的同时,合理配置现有的水资源,使之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和河道湖泊存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根据水环境容量,抓紧编制水环境治理流域的综合规划和一体化供排水专项规划,整体上谋划好防洪、生态、景观等,统筹安排重点区域、乡镇供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时序,并按规划制订分实施计划,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2、城市建设要做好前瞻性规划。城市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或只满足眼前需要,城市水环境整治应该以“满足、恢复、改善、拓展”为原则,使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环境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谐发展。全面推进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一是不断健全完善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提高污水纳管率,确保规范达标运行;完善和改造老城区等城镇供水管网设施建设,避免饮用水二次污染。二是加快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步伐。三是加快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稳步提高。
3、全面推进工业污染整治,推进生态产业发展。采取“取缔一批、关停一批、整体搬迁一批,规范治理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强化监管一批”等措施,切实加快工业经济转型提升。全面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改进生产工艺,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以治水倒逼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积极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空间换地,在提升发展速度、扩大经济总量的同时,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和需求,在扩量中提质,在成型中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赢”之路。
4、全面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治水体系。各级各部门要深化认识,细化方案,密切配合,狠抓落实,确保水环境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制度,实行“一河一档”。登记河道基本概况、水质、排污口、水环境与水生态等,建好河道“户口本”。通过“一河一策”,把握每条河的工作重点,由河及岸,追溯源头,倒推产业准入、转型升级、管网建设、污水收集等各项治理工作。以提高防洪能力、改善水环境为目标,以清淤疏浚、采砂整治、河道保洁、水土流失治理等为抓手,多部门合作,多渠道筹资,扎实开展清水工程建设。
5、全面强化水源水质安全管理,加大饮用水源保护执法力度。一是全面完成合格乡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二是加强水厂取水点管理,建立水源巡查制度,完善制水管理,定期公布饮用水水质。三是加强水源应急管理和建设,要制订水资源调度、供水调度与水环境污染应急方案,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和配备相关的应急器材及设施,加强应急演练,形成水质污染预警、水源保护应急处置和自来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应急处置和保障体系。
6、切实完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加大考核,落实考核措施,严格落实由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任河长的“河段长”制度,探索建立重点流域水质断面监测考核,发挥乡镇在水环境治理中的突出作用。将水环境治理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干部“积分制”绩效考核,狠抓水环境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建立完善监管巡查、沟通联系、联合执法和信息交流的联动机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开展定期曝光,强化媒体和群众对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全民参与的协同机制,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治水良好环境,相关部门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广播、电视、报纸要开辟专题专栏,强化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群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让老百姓成为水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水环境治理的监督者,充分调动广大企业业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形成立体的监督网络,真正打好这场治水攻坚战。
第四篇:关于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的建议
关于加大环保宣传教育力度的建议
环保宣传教育作为环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宣传、教育、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重要作用,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环保工作的成效。近年来,我市环保工作主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环保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涌现出了许多保护环境的先进典型,环保逐步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但环境保护远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 行动,保护环境的意识还没有在人们中树立起来,破坏环境的行为仍然存在。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念远远没树立起来。环保宣传教育工作任务仍很艰巨。
一、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不少人特别是有不少领导干部的环境意识还很淡漠,存在着某些愚味或短期行为,以至做出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事。
二、环保公益性宣传渠道不畅,各媒体环保宣传意识不强,形不成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
三、环保教育尚未纳入各级党校教育培训内容,也未列入各单位的学习内容。
四、全市上下环保宣传工作力量亟待加强,特别是县级环保宣传机构不健全,一人身兼多职,跟不上宣传工作发展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强化新闻媒体环保宣传教育意识,明确新闻媒体宣传环境保护责任。在各新闻媒体设立环保宣传教育专栏,定期进行环保宣传报道,重点是对环保先进典型进行正面宣传,对环境污染违法者进行公开曝光;加大环保公益宣传力度,要求各个媒体定时定期进行不同内容的环保公益宣传,从而形成绿色文化的社会宣传氛围。
二、将环保教育列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培训课程,从小抓起,从青年抓起,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特别是将环保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范围。除面对不同层的企业法人、学校负责人、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党校开设不同内容的大环保系列课程。应由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把环保宣传教育作为各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内容,安排部署,有检查有要求。如:开展生态学、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法、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相关知识等教育等。
三、开展绿色社区建设,通过政府与民间组织、公众的合作,使环境宣传进入社区,建立社区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环保走进家庭、走进每个人生活。以关心环境质量、监督环境执法、参与政策制定、选择绿色生活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和文明素质,提高大众对环境保护知情和参与意识。
四、加强各级环保宣传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对环境宣传的投资力度,加强和完善环境宣传设施建设。
五、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类活动,加大环保重要性宣传力度,使全社会更广泛地参与,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环保、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六、开展创建绿色单位、绿色学校活动,以文明、清洁、优美的环境和生态新型的单位和学校建设向社会提供示范,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第五篇: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的建议
加大农业节水力度的建议
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球用水总量的2/3,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成为各国共同采取的有效措施.美国、日本、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推进农业节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与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无关系.综合来说,主要政策措施包括:明晰农业水权,允许水权转让;政府扶持与农民参与相结合,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投入机制;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体系,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重视农业节水科学研究,建立健全农业节水科研推广机制;实行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随着省粮食购销市场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保作物虽仍占主要地位,但蔬菜、瓜果及花卉的种植面积增长迅速,油料、药材等其他经济作物逐年增加,山区的茶园、果园种植面积亦是稳中有升。农业用户是我省用水大户,据粗略估计,其用水量约占总用量的55%~60%左右。
我区农业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供水增长受水资源条件、投入力度等因素制约,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地表水供水量增长极为有限,同时还存在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缺水与用水浪费并存,节水有较大潜力可挖;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污染型缺水区域蔓延等问题。(2)水资源保护意识淡薄,农业用水大都采用漫灌,且对已灌水量也很少采取较好的保水措施。(3)灌溉水源“农转非”。随着我省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比例急剧增加,用水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是今后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应尽早采取措施。
几点建议:
一、鼓励用水户更多地参与灌溉管理,以改进灌溉工程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提高灌溉用水效率。具体做法是,将许多基本的灌溉管理职能从国家机构转移到私营机构、非政府组织或以农民为主的地方组织.最常见的灌溉管理转移形式是将灌溉管理职责从中央政府的灌溉机构转移到财务自主的地方性非盈利组织,此类组织一般由灌溉工程受益区用水户组成,或者用水户在该组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灌区运行和维护责任的转移,导致用水户必须支付灌溉用水的实际成本,促使用水户自觉节水。
二、依靠科技、积极推广高效益农业的灌溉技术,对灌溉提出更高技术要求。逐步提高喷灌、微灌的比例。
三、我省农业在种植结构向多元化发展情况下,利用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加快早稻等耗水量较大作物面积调减,积极引进耗水量小、经济效益好的经济作物。
四、增加对农业节水资金的投入,建立发展节水灌溉专项资金。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加快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良性运行机制。
五、给各当地管理机构提供有利于发展节水灌溉的环境,改革用水计量和收费办法,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
(镇江 谢荣 赵炬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