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深化军民融合与加快推进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探析
新时期深化军民融合与加快推进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探析
【内容摘要】我国军供站大多组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点普遍较低,除省会和一些大城市外,设施简陋、设备陈旧的状况至今无多大改变,这与当前复杂多变的军事斗争形势和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形成鲜明反差,在严重影响职能作用发挥的同时,军供站应有的优势和潜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如何增强军供站内在机能,实现新时期军供保障能力的新跨越,笔者认为单靠行政手段难以奏效,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创新军供工作,现实而有效的做法是与市场接轨,与社会交流,与民众融合。
【关键词】军供工作平战结合 综合利用 现代化建设
1995年2月民政部和总后勤部颁布的《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规定》第3条规定:‚军供站正规化建设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新时期军事战略对军供工作的要求,遵循为部队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坚持正确的办站方向,搞好平战结合、综合利用,按照‘巩固、完善、发展、创新’的方针,推动军供工作不断发展,圆满完成各项军供任务‛; 1989年10月4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军供站在保证完成军供任务的前提下,实行平战结合,可以利用现有设施,为部队服务,为社会服务‛;1995年2月民政部、总后勤部颁布的《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规定》专设一章对平战结合、综合利用作了具体规定,在考评标准上也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2009年6月民政部、财政部、总后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军用饮食供应站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要紧密联系实际,加强探索实践,努力形成平时保障与战时保障、定点保障与区域保障、常规保障与应急保障、自身保障与社会化保障互补并举的新模式‛……
时代呼唤变革,时间见证变迁。诸多法规不仅成为军供站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指明了军民融合是军供站的发展方向,是军供工作增强生机和活力的正确途径。
一、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平战结合的现实意义 顾名思义,军供工作应以完成军供任务为中心,以提高军供质量为重点。时过境迁,面对新时期带来的新任务、新期待、新要求,军供工作在充分履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宗旨的同时,应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开展平战结合对现时军供站既是全新挑战,更多带来的是难得机遇,军供站要处理好为部队服务与为社会服务的关系,用好平战结合的‚活水‛,军供工作才能焕发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
1、加深民众认知。军供是项‚时令性‛强的工作,除突击任务外,主要集中在年末,呈现‚年底忙碌碌,一年闲悠悠‛的现象,以致鲜有民众知晓。少数知晓的民众也片面地以为军供工作仅仅是为部队官兵接转提供饮食服务,对军供站抗击自然灾害、战时服务、部队集结、民兵集训等方面的职能更是闻所未闻。开展平战结合,不仅可以全方位呈现和身体力行宣传军供工作,帮助民众树立正确完整的军供工作认识,还可以让民众近距离接触体验军供工作,使之‚走出去‛、‚走得远‛,从而尽可能地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2、提升队伍素质。平战结合在提高军供工作知名度的同时,更是军供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一是提高专业技能。市场是个巨大的舞台,涉及面广,需求迥异,因此,军供干部职工不仅要练好饮食供应的‚基本功‛,还要针对不同的服务客体打好‚组合拳‛,即不断提高餐饮专业、食品营养学、饭店管理和客户服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水平,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做到游刃有余。二是强化工作作风。军供工作的特殊性和平战结合的随机性决定了军供干部职工必须具备‚六种作风‛:即艰苦奋斗的作风、团结协作的作风、雷厉风行的作风、连续作战的作风、积极向上的作风和高度负责的作风。三是锤炼军供队伍。平战结合要求军供干部职工要严格遵守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既做到各司其职,又能团结互助,更要求军供干部职工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严肃刻板形象,替而代之的是富有亲和力的微笑服务与文明举止。特别是造就军供站干部的‚三种能力‛:即善于调动和部署军供职工及有关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善于把任务、部门、人员有机组合起来,形成默契、步调一致的集体行动的沟通协调能力;善于在紧急情况下及时作出应变对策,进行有效的组织指挥的快速应变能力。
3、促进事业发展。开展平战结合赋予新时期军供工作新的内涵,使军供站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思想得解放。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开展平战结合促使军供干部职工挣脱传统思维的‚桎梏‛,通过不断更新和丰富思想观念,主动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指导军供工作。二是条件得改善。军供站开展平战结合的过程,也是变靠单一行政‚输血‛向增强自我‚造血‛功能转变的过程,不仅可以创收,以此减轻军供站经济负担,形成强有力的军供保障能力,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得益彰。三是氛围得营造。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军供站通过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的业务骨干,建立起一支业务技术精湛、综合素质过硬的军供队伍,加之配套的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使得大量具有等级厨师和服务师以及设施设备的专业维修人才脱颖而出,促成比、学、赶、超、帮的浓厚氛围。四是思路得明晰。开展平战结合会促使军供干部职工深刻反思军供站固有的工作运行机制,切肤之痛地体悟到坐等靠没有出路,确立只有共同迎向潮头,走向市场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进而增强军供工作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从市场的维度,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的项目规模 军供站在确保军供任务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面向社会服务,努力增加军供站的收入,弥补军供经费的不足,切实增强军供保障能力。
1、找准功能定位。军供站是准军事机构,饮食供应既是既定工作内容,也是工作强项与优势所在。因此,军供站在开展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之前,要认真调查研究,进行充分论证,结合当地实际,立足现有条件,充分发挥优势,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资源在使用中保值增值。
2、创新方式方法。发挥自身优势的重点应放在饮食供应和住宿服务上,所有经营项目应围绕‚有利于为部队服务、为战备服务,有利于增强军供站的综合保障能力,有利于改善军供干部职工的福利待遇‛进行,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对外承办各种宴席,在保证色香味的前提下,突出快捷灵活;经营早点、晚茶,突出卫生实惠;出租多余房屋和空闲场地,突出安全舒适……但不得将餐厅、厨房和部队活动场地改作他用。在组织方式上,可以单独承办,也可以联合有实力的个人或单位举办。根据横向联合的经验,为提高快速供应能力,严格挑选关联商户,建立起广泛联系、供应及时、物美价廉的军供物资保障链条。与此同时,在确保军供安全、保密、卫生的前提下,可因地制宜进行创新,如开办一些与军供设施相适应的服务型、养殖型和生产加工型等经营项目,使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呈现以对外提供饮食住宿为主、对内开展服务项目为辅的格局。
3、适度控制规模。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对军供站而言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面对市场的各种诱惑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贪心,要始终牢记一个‚军‛字,服务军队、方便军人的立站根基不能动摇。因此,在平战结合、综合利用过程中,对经营项目的发展不能贪大求快,以稳为先,适量盈余为标准,实行规模总量控制,将自身自觉区别于企业等市场主体。要紧密结合军供站的实际,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其间,以实际行动在社会上弘扬尊崇军人、体恤军属的优良传统,如对军人特别是困难军人主办的宴席给予费用上的减免,吸收军属参与军供站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等,凸显非营利与拥军性质。
三、从社会的广度,倾力构建军民融合的保障体系 如何使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常态化、市场化、深入化,这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编织起军民融合的‚保障网‛,使军供工作实现集约化、科学化、社会化发展。
1、广泛宣传报道。要全方位对军供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做到电视内有形,广播中有声,报刊上有字,网络里有位。一是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大肆宣传军供政策法规,使之家喻户晓,深得人心;二是编发军供工作简报,实时报道军供工作动态,按时呈送上级部门和发放给民众;三是以召开座谈会、举办工作成果图片展、发放征求意见表、网络互动等形式,拉近与民众的心理距离,真正实现军供工作与社会的无缝化对接。
2、整合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己所用,把军民融合做好做实,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争取政府支持。在充分利用国家提供平战结合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军供站的平战结合工作进行经常汇报,争取政府在水电、燃料、税收、通信、交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帮助提高军供站的生存、发展能力,形成良性循环。二是调动部门企业。将关心和支持国防事业的部门、企业等力量凝聚起来,针对在军民融合过程中出现的与之相关的问题,争取支持与协助。三是组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在自愿的前提下,将关心支持军供工作的民众组织起来,成立军供志愿者队伍,以备应急之需。通过整合以上资源,真正形成行政管理与社会参与互联、行政工作与社会工作互补、行政力量与社会资源互动的良性机制。
3、凸显服务品质。积极研究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借助军民融合增强自身力量,建立与使命任务相适应的稳定安全的新型军供保障体系,提高军供保障服务水平。一是把好食品原料采购、检验、制作关,保证饮食供应安全;二是军供干部职工与工作完全匹配,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三是适时采购军供配套设备,提高餐饮供应效率;四是膳食供应结合现代营养学要求,突出均衡搭配;五是加强队伍管理,做到科学调配,有条不紊,文明服务,努力实现‚五化保障‛:即物资供应定点化、饮食供应快速化、设施设备配套化、膳食搭配营养化、军供管理军事化。
四、从发展的角度,加快推进现代军供的建设步伐 军供工作现代化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下‚两场‛(战场和市场)的需要,在军供保障与军民融合之间自由切换,真正实现与国防建设‚共振‛,与社会发展‚合拍‛。
1、加强组织领导。平战结合、综合利用是军供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开展的一项新工作,是军供工作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重点在领导,关键在落实。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制定措施,动员社会,鼎力援助;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强领导,倾力扶植,严格管理,把握方向;各级军交部门要大力支持,协助谋划,深入指导,加强监管,使军供站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向前发展。
2、实施科学管理。加强管理是做好军供站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的关键。一是借鉴星级宾馆的管理制度,导入目标质量管理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将干部职工奖金与营业收入、所在岗位挂钩,实行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激发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按照‚维修简陋的、更新老化的、填补必需的‛原则,尽快维修改造陈房旧舍,更新炊事机械、增加送餐车辆、保温防腐设备,增强军供站物质保障能力;三是各级民政部门特别是各军供站,要把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纳入军供站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安排,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完善工作资料;四是要搞好人员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管理水平;五是要严格财务制度,做到帐目清楚,日清月结,收支合理;六是要树立法制观念,遵章守法,合法经营;七是要管好用好军供站平战结合、综合利用的收入,将平战结合、综合利用的收入主要用于军供站改造设施,添臵和更新设备,绿化场地,改善进出站道路,治理环境;积累资金,发展生产;改善干部职工生活和福利待遇;补贴过往部队伙食费和接待等。
3、建立长效机制。事业要发展,制度是根本。要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做到岗位责任化、工作制度化、操作程序化、服务优质化,使军供站管理模式从经验型向科学化、制度化转变。通过制定清晰、规范、合理的岗位职责,建立健全值班、卫生、安全保密、财务管理、工作奖惩等各项制度,制定严格的食品采购、烹饪、运输操作流程,做到紧张有序、高效优质地开展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逐步实现军供站‚组织健全、设备先进、管理科学、保障有力‛的应有目标。
希望与困惑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期军供站要贯彻落实‚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重要指示,把握开展平战结合、综合利用工作的有利契机,着力提高队伍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努力推动军供保障能力的整体跃升,为促进国防建设再立新功。(欧阳爱平)
第二篇: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化融合新探索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化融合新探索
在当前推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两个“一以贯之”和“四个坚持”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创新探索党建经营深化融合的新路径,推动融合工作真正落实落地,实现从“有形”向“有效”的根本突破,仍然是需要持续研究和深化探索的现实课题。
推进深化融合的重要意义
国有企业实施党建经营深化融合,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独特政治优势,将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发展动能,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深化融合是加强党对国有企业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
党的领导是国有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必须坚持的重大政治原则,无论国有企业改革如何深化、体制机制如何调整、治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如何优化,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决不能有任何动摇,党的建设决不能丝毫放松。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和落实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决定权、把关权和监督权,从体制机制上保障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领导地位。
(二)推进深化融合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全面从严治党是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政治责任,保持国有企业的政治本色必然要求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
落到实处。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要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作为应尽之责、分内之事,自觉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全
面从严治党,必须要与加强内部管理、从严治企相结合,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全面加强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和管理提升,促使国有企业合规运营、干部员工廉洁从业。
(三)推进深化融合是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的必然要求。
党建工作是国有企业政治优势之所在,要发挥党建工作强根固魂的作用,将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保障作用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的强大动力。正确把握好“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这个根本问题,紧紧依靠职工群众这一根本力量,充分运用党的各种优势,通过深化融合更好地凝聚发展共识、集聚各方力量,形成赢得激烈市场竞争的发展优势。
(四)推进深化融合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党建和业务是一个有机整体,目标一致,不可分离,都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发展。党建工作要把服务生产经营、提高经营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密结合改革发展大局和生产经营中心开展党建工作。国企党建绝非
“虚功”,只要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通过深化融合将党建工作的“软实力”转化为企业改革发展的“硬支撑”,有力推动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深化融合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的实践充分表明“融合出领导力、融合出凝聚力、融合出生产力、融合出竞争力”,基本上从思想观念上解决了“为什么融”的问题,并围绕“融什么”“怎么融”从制度设计、组织建设、载体创新、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但从近几年国有企业巡视巡察和党建考核发现的问题来看,有的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融合在“有形、有神、有效”等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在“有形”上执行落实尚有不到位现象。
主要表现在有的理论学习不同程度上存在“不深”“不透”的问题,传达学习文件多、结合业务实际开专题研讨和互动交流少,存在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建基础性工作不到位的现象;有的为抓党建而抓党建,照搬照抄、上下一般粗的现象依然存在,结合自身实际创造性开展特色工作较少,满足于完成规定动作较多;有的事务性工作、程序化内容过多,形式化过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困扰基层。(二)在“有神”上形神兼备还不够自然。
主要表现在有的对主责主业了解不深、对中心工作把握不到位,导致契合点、切入点找得还不够精准;有的党建载体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空心化的现象,没有从服务业务发展、促进生产经营的视角出发,党建活动主题不够鲜明、内涵还不够深刻,在形式上生动活泼不够、吸引力不足。这也反映出有的党务干部抓党建融合的能力不强,不善于从党建引领、推动业务发展的角度思考和谋划工作,不善于结合实际创新工作载体,在一定程度存在为“融合”而“融合”的现象。
(三)在“有效”上作用效能发挥不充分不明显。
主要表现在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的深度不够,党建工作政治优势未能有效发挥,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不明显,党建特色品牌效应和长远带动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同时,党建融合成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成熟,较难评价党建工作对生产经营的推动促进作用,党建考核评价关注台账和留痕相对较多,在精准有效上还有差距。推进深化融合的新路径
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化融合是一项系统性工作、长期性工作,重在落实落地取得实效。在推进深化融合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守正创新、注重实效的原则,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从“目标管理、工作运行、考核评价”等方面,明确党建融合工作的制度指引和推进路径,更要注重基层首创,充分发挥基层活力和创造力做到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增强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努力实现从“有形”向“有效”的根本突破,将党建成效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重点在“四个着力”上下功夫、求实效。
(一)着力在强根固魂上深化融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保障作用。
一是要展现国有企业的政治担当。要紧紧围绕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推进转型升级、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提质增效等企业中心工作来推进党建融合工作,在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中展现担当作为。二是要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结合全面从严管企治企,在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中融入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企业合规文化,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内控及职能部门监督等多种监督贯通融合的大监督格局,为生产经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三是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国企好干部标准,发挥好党组织对选人用人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实施人才强企战略,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建设一支以企业家为龙头,覆盖经营管理、科技创新、技能技术等各方面符合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四是要注重国有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构建国有企业对党忠诚、担当尽责、强企报国、奉献社会的价值体系,凝聚全体干部员工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磅礴力量。(二)着力在两个“一以贯之”上深化融合。
以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为核心,党建工作全面嵌入企业管理各环节。两个“一以贯之”和“党建进章程”要求党建工作从领导体制、运行机制、制度规范、工作考核等方面嵌入公司治理。各级党组织在履职、行权、担责上有话语权,就能够为党建深化融合创造有利的条件。一要坚持党建“进治理”,理顺党委和董事会、经理层等治理主体的关系,健全完善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突出党委全面领导,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的领导作用。二要坚持党建“进前置”,明晰职权,梳理完善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健全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促进党建与决策管理有效衔接,把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三要坚持党建“到基层”,创新活力在于基层,执行力量在于基层,党支部是推进党建深化融合的重要实施主体,要大抓基层、打通最后一公里,注重与“支部标准化建设”有效衔接,发扬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活力和创造力体现在工作实效上,切实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四要坚持党建“到岗位”,落实到党员干部本职岗位上,党员干部自觉亮身份、做模范,亮承诺、展作为,按照“党性强、能力足、落实好、作风优”要求,在履职尽责和攻坚克难中奋勇争先、担当作为。
(三)着力在载体建设和行动落实上深化融合,以打造“融合”载体品牌为发力点,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
一是话语体系要融入,找准“融”的出发点。按照“生产经营出题、党建工作破题”的思路,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形成一致的话语体系,在目标管理上同谋划、同部署,在行动落实上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动员和集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形成“同耕一块田、同唱一台戏”的工作局面。二是行动落实要融入,找准“融”的发力点。找准契合点和切入点才能保证融合深度和融合效果,在契合点、切入点的选择上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围绕提质增效、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安全生产等中心工作找准融合发力点,鼓励基层紧紧结合业务实际开展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推进“党建+”模式,使党建工作有依托、有抓手,让党建工作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同时要注重总结提炼,建立实践样本,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党建工作方法,发挥融合党建品牌示范效应,以点带面推动党建质量全面提升。三是发展创新要融入,找准“融”的创新点。国企党建要围绕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规范治理、管理提升、技术创新等带来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把党中央的最新要求融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之中。比如要利用好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加大“数字党建”建设力度,用好“学习强国”等党建网络平台,运用现场学习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四是担当作为要融入,找准“融”的落脚点。要明确各级党组织、党组织书记和广大党员主体责任,特别是要抓住各级党组织书记和领导班子成员,建立主体责任清单和党建任务清单,建立“书记项目”书记领衔领办的责任机制,压实“融合”主体责任,督促各级党组织、书记和党员将党建工作责任和生产经营责任一起扛在肩上、落实到工作中;要抓住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在党务干部选优配强上下功夫,推动党务干部与生产经营干部轮岗交流,在提高党建“融合”能力上下功夫,推动党务干部提高围绕党建抓业务的能力,生产经营干部提高围绕业务抓党建的能力,培养既懂党建、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实现党务干部与生产经营干部融合共进。
(四)着力在考核评价上深化融合,以责任落实为关键,构建党建深化融合的长效机制。
推进深化融合要用好党建责任制考核评价这个指挥棒,推动形成闭环管理,激发融合内生动力,构建深化融合长效机制。一是要层层压实党建责任制,实现到岗到人,将党建工作内嵌到领导人员个人业绩考核指标之中,明确量化评价指标,督促领导人员安排工作时同步部署党建工作任务、落实工作时自觉将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坚持做到每次党组织重要会议必提党建要求,下基层调研必指导党建工作,督查基层工作必督查基层党建。
二是要加强日常督导检查力度,围绕企业党建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和各级党组织党建主体责任、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履行等重点开展日常督导检查,把过程督导和结果考核结合起来,既看“怎么做”,又看“怎么样”。三是持续改进“述评考”方式办法。在“述”上党组织书记要紧扣自身抓党建的履职情况进行述职,不能以党组织述职代替书记个人述职,不能以生产经营工作代替党建工作;在“评”上要在述职评议大会上接受职工代表评议和绩效考评时接受民主测评;在“考”上要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持续优化考核方式方法,“党建工作得分”在经营业绩考核中要占相当比例分值。四是要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党建考核结果不仅作为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的重要指标之一,更要与任期考核激励、干部选拔任用挂起钩来,切实督促和推动各级党员干部把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治企兴企经营责任一体落实,舍得投入时间、精力和资源,推动党建融合工作走深走实。第三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意见
宁政发[2010]40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为深入落实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我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以下称“两化”融合),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把握“两化”融合的有利时机
工业化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延伸和发展。信息化不仅是提升工业化的动力,而且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区以国家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区为契机,实施“6322”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攻克了一批技术难题,基本实现了制造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辅助制造(CAM);建立了全区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开通了中国中小企业宁夏网,“两化”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具备了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实现融合的基础。但由于工作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薄弱,关键环节和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规划、政策及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两化”融合进展不平衡。当前,要紧紧把握国家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机遇,立足现有基础,着眼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我区“两化”融合进程,通过信息化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特色优势和新兴战略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优化工业结构、促进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全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我区工业化进程的特点,立足产业特色和生产力水平,以自主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加强政府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产学研结合,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出一条具有宁夏特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工作目标。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应用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控技术应用率达到55%以上,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工业信息化应用产品。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5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普及率达到75%,流通业电子商务应用广泛开展。工业产品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消费用品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30%以上。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普及应用,生产控制过程中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由目前的20%提高到30%以上。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发展,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普遍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的贡献明显增强。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高传统产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自动化、生产过程最优化,促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以神华宁煤、东方有色、宁夏电力、宁夏石化、中电投宁夏能源铝业等示范企业为龙头,推进信息技术在煤炭、石化、电力、装备制造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深化应用。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可编程控制(PLC)、集散控制系统(DCS)、企业管理系统(MIS)和资源计划管理(ERP)等信息系统,改造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系统、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装备系统,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和销售过程的数字化、自动化水平。
(二)重点抓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在机床、机械、煤炭、电力、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高端电子设备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强装备制造业设计、生产流程再造,提高成套设备及组合加工设备自动化水平。加快设备的更新换代,努力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
(三)加快推进原材料工业信息化建设。冶金行业,通过应用人工智能、仿真模拟等技术,拓展现有自动化装备功能,实现生产智能化,突破工艺极限,促进产品结构升级。石化行业,重点提高在线检测和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促进全行业节能降耗。建材行业,加强信息技术在产品配方、检测、流程控制、排放监控等方面的应用,推进建筑设施智能化和生产监管信息化。
(四)在消费品工业大力推广信息技术。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节能控制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研发造纸装备的嵌入式系统,加快大型造纸装备数字化步伐。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提高设备工艺控制精度,研发专用装备的嵌入式系统,建设面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和专业市场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装行业,改造提升产品设计、加工和企业营销管理环节,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服装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化。医药行业,完善医药行业统计、监测制度,建立运行监测网络,跟踪世界医药业发展动态,搭建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食品行业,加强原料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信息控制,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五)在煤炭工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煤矿管理信息化建设,重点加强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生产调度指挥、井下灾害预报预警、自动控制、调度通信、救灾救护通信、行业应急救援指挥通讯等系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采矿信息化、矿井综合自动化水平。
(六)提升电力工业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高效电力通信传输信息管理平台、电力干线网络、电网实时监控及负荷控制系统和火电厂监控与管理信息、电厂优化生产运行集成等系统信息化建设,提高变电站自动化及关键设备、应用大型电网开放式能量管理、配电自动化、电力负荷管理等系统信息化水平,提升电力商务管理、电力企业管理信息化能力。
(七)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中小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使中小企业普遍利用互联网开展经营活动。按照效益、节能、环保、创新、安全原则,选择3户—5户中小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八)抓好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以“五大十特”工业园区为重点,按照政府扶持、多方投入、企业运作的方式,支持园区建设信息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服务,促进工业园区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支持工业园区中产业集聚度高的龙头企业,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核心信息技术的研发,扩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成果。
四、加快产业支撑体系建设
(一)加快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宁夏软件园建设,鼓励软件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集成开发环境和嵌入式应用软件产品,加快推广应用,提升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把开发、生产、应用和服务相结合,满足各行各业对信息装备、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的需求,为“两化”融合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形成有规模、有技术含量、有市场控制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支撑体系。
(二)大力发展通信业。继续优化和完善通信基础传输网、接入网、移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数字集群系统,构建覆盖全区城乡、安全可靠的宽带化、数字化、综合化的现代通信网络。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提高宽带入户普及率。以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通信设备产业发展,开发适应3G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新业务,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升级换代。
(三)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培育和发展区域和行业技术创新中心、信息服务中心以及信息咨询、培训、评测和监理等中介机构,发挥中介组织在技术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信息发布、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作用。培植重点信息服务企业,打造一批著名信息服务商和知名品牌,逐步完善全区信息服务产业体系。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我区“两化”融合工作,由自治区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科技厅、财政厅等部门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注重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两化”融合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自治区从工业化发展资金中每年单列一部分,用于实施“两化”融合项目。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科技厅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利用技术改造、信息化、装备制造、技术创新等专项资金,支持“两化”融合项目,以制造业信息化、电子信息推广应用为抓手,促进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科技三项费用、结构调整资金要向重点项目倾斜。企业要加大信息化改造投入,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设备折旧资金,推进“两化”融合有序开展。
(三)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大力抓好“两化”融合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分地区、分行业、分工业园区,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和项目进行试点示范。组织评选和表彰一批“两化”融合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步伐。
(四)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参与“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引导企业扩大研发投入,扶持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专项,提升全区工业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对自主研发并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方面成效显著、具有推广价值的电子系统、产品和技术,可由政府采购或补贴,逐步在全区推广。
(五)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和信息服务商的作用,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为“两化”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有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切实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决策水平和实施能力,为促进我区“两化”融合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一○年三月十六日
第四篇:西村镇“创新求进 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巩义军民融合智能产业示范园建设
西村镇“创新求进 跨越发展”加快推进巩义军民融合智能产
业示范园建设
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简介
巩义市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位于市区正南西村镇,园区占地5.6平方公里,规划园区核心区2平方公里(一期征地红线区域为1000亩),发展区3.6平方公里,为了发扬巩义市军工历史传统,发挥西村镇永通特钢新材料、制造业优势,巩义市和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合作共建军民融合产业园,以智能装备产业园区为核心,以永通公司新型特钢材料为基础,以中船重工第七一三研究所装备测试中心为支撑,加强产研成果双向转化政策支持,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加快产业资源聚集,形成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及仓储、通航智能装备、军用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建设以西村镇智能设备产业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
一、规模布局
以713所牵引入园为导向,吸引巩义域内企业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实现工业转型重塑产业结构新布局。用地规模:526.26公顷,其中启动区为66.66公顷,发展备用地55.93公顷,物流区用地80公顷。北部为仓储物流区,西部和中东部为工业片区,东南部为科研生活综合片区。
二、产业布局
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用地主要由工业用地、物流用地和科研用地构成。工业用地224.68公顷,分布在713公路西侧,以通航智能装备、军用新型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物流用地80公顷,布局在产业园北侧主要分布智能物流及仓储等功能;科研用地10公顷,分布在现状永通特钢家属院两侧,主要用于科技研发。
三、配套布局
军民融合产业园配套布局有居住区、行政管理区、中小学区、文化娱乐区、金融商务区及绿化广场区等构成。
四、道路布局
军民融合产业园采用网格式道路网。中心形成十字型的道路网络,作为产业园区的主要道路;外围形成一条环状道路,为产业园区的次要道路。主要道路规划为由东向西的南环道路设计为36米宽,园区南北主要干道设计为26米宽,外环及次要道路设计为 20米宽,所有道路按照市政道路设计规划。
目前,西村镇已经形成了中心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和管道产业园的“一区两园”的格局,在镇区北部,部分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主要道路已经开始修建,在充分考虑现状的建设情况下,为了保持城镇规划的延续性,结合西村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实施与规划保持高度一致,优先考虑军民产业示范园的发展。同时产业示范园的建成会彻底改变西村镇的产业结构,会给西村镇的各项事业带来质的飞跃,同时也为巩义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力量。2017年11月6日市委常委、市工业领导小组组长、巩义市产业集聚区主任梁险峰带领指挥部成员到西村镇“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项目基地督导工作,人大财经委主任王向党、科工信委付凯主任、西村镇党委书记张朝阳等陪同。梁主任强调:坚定不移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着眼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而确定的重大战略之一。加快推动我市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是我市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着力点。目前,我市军民融合智能装备产业园已纳入《河南省“十三五”经济建设和国防融合发展规划》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基本思路》。西村镇要全力配合项目的推进,客服困难,创新发展,确保园区企业的早日进驻。梁主任亲自带队登上6米高的测试台!713所装备实验测试中心项目简介
窑岭装备实验测试中心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规划建设的装备综合实验验证基地,主要用于装备研制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攻关试验与综合性能测试与考核,中心首批规划用地800亩,由装备实验测试区、核心设备存储区、试验技术准备区、综合测试与控制区以及生活区组成。梁主任指出:1915年设立巩县兵工厂,是上世纪初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主要生产制造手榴弹、信号弹、枪榴弹和掷弹筒,并整修枪炮和战车。以军事工业为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与积累,巩义成为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具有显著特色的工业体系。目前把巩义军民融合发展融入全省国防科技工业能力布局,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与原有产业优势融合,统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与原有产业园区建设融合,规划“一基地、四园区”的总体布局。以西村镇智能装备产业园为核心的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正按照规划逐步开展。梁主任在看设计图纸张朝阳书记边走边汇报近期的工作计划刘金刚镇长在听取713所项目负责人的汇报下午四时许梁主任又来到西村镇堤东村“巩义市军民融合智能设备产业示范园”现场园区主干道的放线工作已经完成为了测试中心的大型设备进驻顺利,西村镇协调交通局把通往测试中心的西张线道路进行了修建,全长2.5公里,目前已经完工恢复正常通车。为了园区项目尽快推进,通往园区的道路也铺设完成。
在园区建设中,我市重点围绕发展规划、道路布局、土地征用等领域,科学谋划、主动作为,成立项目推进组,实施项目分包责任制,主要领导挂帅指挥,分管领导全程跟进,第一时间沟通对接园区进度和各方诉求,第一时间排查化解项目推进中的用地、道路、资金等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建设成果、谋划下步举措,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夯实责任,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巩义速度,展示了西村担当,确保了园区各项重点工作稳步顺利推进。
截至目前,位于西村镇窑岭村的装备测试中心已完成内部的道路交通、用水供电、办公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已初步具备装备测试实验条件;位于西村镇堤东村的产业园核心区域,启动区1000亩的规划已经拿出,内部主干道也正在施工全力推进。通过今天梁主任的亲临指导,我镇以此为动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推进,力争年终给市委市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第五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意见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重大战略决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推进“两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对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和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推进“两化”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坚持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原则,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
2.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原则。根据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具有前瞻性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规划,在整体规划的指导下,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坚持示范带动和推广普及的原则。培育有代表意义的示范项目和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带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推广普及。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提高,作用效果明显增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升,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装备、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企业生产经营实现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具体目标是:
1.大幅提高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全省传统工业骨干企业的信息技术装备大多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大现有装备的信息化改造、工业软件的开发应用力度,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和半自动化率达到80%以上,总体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进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骨干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骨干企业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计算机辅助工程(CAE)、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技术的应用率达到80%以上;重点行业的骨干企业中有80%以上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广泛应用。
2.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重点耗能企业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设备,建立生产过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控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对节能的贡献明显增大,对减少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作用得
到有效发挥。
3.信息产业保持高速增长。电子信息产业年均增长率达15%以上;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营业收入年增长率15%左右;“两化”融合对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
4.中小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40%,利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超过30%。
5.通过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工业发展速度保持在13%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全面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新型业态培育、企业技术改造等七个环节全面推进“两化”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关键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形成新型的工业生产模式,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根据我省工业发展实际,应在以下九个行业重点推进。
1.石油化工行业。重点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积极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现场总线系统(FCS)、先进控制系统(APC)等控制技术和设备,使主要石化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比较成熟的控制系统和低成本自动化成套技术,实现生产信息在车间的集成。生产控制逐渐从低级的单回路控制向高级复杂系统控制发展,直到管控一体化。到2015年,全省石化行业企业50%以上采用集散控制系统(DCS),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
2.冶金有色行业。重点利用自动控制、数学模型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提高产品档次,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全面整合企业的内外部资源,规范业务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开发推广智能技术、生产各工序和全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加强对冶炼过程中高耗能炉窑等的计算机控制,推进工艺装备升级换代,降低消耗,提高质量。到2015年,全省冶金有色行业企业在主要工序和关键岗位实现集散控制(DCS),初步实现管控一体化。
3.能源行业。积极推广实用的信息技术,确保能源产业高效、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井上与井下、矿区与政府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系统,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电力生产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提升电力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推进电网调度与监控系统建设。
4.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向人机交互性更强和网络化制造方向发展。积极采用可靠性设计技术、绿色设计技术、基于建模与仿真的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产品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鼓励使用实用化大型铸、锻、焊及热处理模拟仿真软件包,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率达到90%以上,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应用率达到80%以上。
5.建材行业。水泥企业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和企业信息化集成水平,强化信息技术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应用,推广水泥配料专家系统,开发水泥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并将集散控制系统(DCS)、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集成,形成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的综合信息系统,提高水泥生产质量,促进节能降耗。玻璃企业重点提升产品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适应特种工艺的控制软件,实现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的自动控制。到2015年,建材企业技术装备6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达到100%。
6.轻工纺织行业。重点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生产工艺创新,改造自动化生产设备和
自动化生产线,实现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造纸企业在连续蒸煮、烘干、水分、定量等重点环节实现在线测量,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实现实时监测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及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
7.医药行业。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试药系统,加快新药研发进程。加快医药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建设和实施,提高医药企业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产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全面提升药品安全的检测、控制水平。
8.食品行业。重点推进企业诚信体系、产品质量控制系统与可追溯系统的建设,提升食品生产的检测、控制数字化水平,增强企业质量安全控制能力。促进企业应用信息系统,加强对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的管理和控制。引导和督促重点企业,按照质量管理要求,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自动化装置,改善质量安全保障条件。
9.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识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新技术。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行业和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金融业大力推进“金卡”工程,广泛采用先进成熟信息技术,确保金融安全。
(二)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和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小型企业,重点引导小型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上收集、发布产品信息和宣传企业形象,开展企业会计财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中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生产过程控制水平,推动业务集成与应用集成,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和监控,建立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企业资源计划(ERP)等重要业务应用系统,推动企业改造业务流程,实现企业业务统一集成,开展网上询价、采购和营销等非支付型电子商务;重点建设中小企业技术管理咨询平台和市场开拓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创业基地项目建设,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
2.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重点推动企业建立信息共享的集团财务管理、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结算中心、分销管理、决策分析等系统,加强信息化条件下流程再造、内控措施与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以优化价值链为核心,开展协同设计与制造和支付型电子商务应用,实现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和管理决策的智能化。
3.对处于信息融合阶段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基于平台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和行业“两化”融合解决方案与应用示范,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单据流、资金流的协同和共享,全面优化价值链,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对开展国际化经营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建立全球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智能、电子商务等系统,带动产业整体信息化。
(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坚持鼓励自主创新,推动国际国内合作的发展思路,确保我省信息产业在较长时期内高速发展。利用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发展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产业链,建成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基地;充分发挥军工电子产业的既有优势,不断提高研发能力和创新水平,做强军工电子骨干企业;加强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工作,重点发展电真空器件、肖特基二极管、电力电子器件、电源模块、光电子器件等新型电子元器件;加大集成电路芯片生产设备、封装设备和电子材料切
磨抛设备等电子专用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扩大市场占有率;支持铁路通信电缆、铁路车站信号全电子计算机连锁系统及应急系统扩大规模和产业化;发挥我省在仪器仪表产业的比较优势,培植一批研发生产医疗电子、机床电子、通用控制器、电力电子、石化电子等行业的企业。利用金川公司、甘肃稀土公司资源优势和甘肃的太阳能资源优势,发展电子材料产业(新兴锂电池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将新兴锂电池产业尽快培育成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最具发展潜力的新的增长点。抓住国际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加速转移的历史机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子企业落户甘肃。
2.突出发展软件产业。坚持自主研发和软件外包并举,创新发展思路,拓宽发展空间,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提供技术支撑。积极发展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加快少数民族语言软件开发与推广,推动软件企业向本地工业企业渗透,提升软件企业服务本地企业的能力;鼓励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剥离内部的信息中心等相关机构,创办具有行业特色和优势的软件企业;促进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积极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软件或模块定制加工、数据和技术服务等,主动承接国际、国内软件服务外包,加快兰州高新区软件园的发展;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业,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和服务。
3.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覆盖规模,大力提升通信信息服务能力。重点发展电信增值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积极开发面向大众和企业的增值服务业务。突出发展数字内容服务业,鼓励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信息资源公益性和商业性开发,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公共文化领域开发数字内容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做大做强计算机服务业,积极推动项目咨询、工程监理、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和服务外包等行业发展。
(四)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加强政务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全省党政门户网站群,建成具备信息发布、在线服务、业务协同、互动交流等功能的网上政务平台,方便企业、群众获取各类信息和服务。推动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文化娱乐、电子商务、网上教育等服务。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批发市场和超市等服务领域利用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区域物流信息化,提升服务功能,发挥兰州、天水、白银等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打造区域流通信息交换枢纽和电子商务中心。
三、政策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工业强省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省直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高校科研院所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省工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甘肃省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对通信业发展的指导,研究提出支持通信业发展的专项政策,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设立甘肃省“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资金额度每年视财力情况逐步增加,各市州也要相应设立专项资金;省级有关部门要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支持有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项目的发展,扶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普及应用;优先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金融机构对于列入国家和省上有关“两化”融合重点项目的企业,优先给予信贷配套支持。
(三)制定优惠政策。制定出台鼓励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具体政策意见,调动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积极性。
1.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费,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实际发生额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税前摊销。
2.企业在信息化改造中所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结转抵免。企业购置上述专用设备在5年内转让、出租的,应当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3.与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有关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获得的收入,可按规定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内,信息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4.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信息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5.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将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推荐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在信息化建设工程招投标中,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我省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对我省自主开发、经审定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率和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并具有重大推广应用前景的电子信息系统、产品和技术,政府在采购、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倾斜,并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广应用。
(四)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典型示范、分类指导、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原则,开展“两化”融合试点工作。针对“两化”融合不同环节和领域,组织实施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创建“两化”融合实验区。
(五)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两化”融合工作体制。各企业要切实加强对“两化”融合发展工作的统一领导,企业主要负责人要直接参与“两化”融合发展重要决策,亲自协调推动重大项目实施。骨干企业要建立健全工作体制,落实机构和人员,强化统一管理职能,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置由企业领导成员担任的总信息师(CIO)岗位,加强“两化”融合发展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建设。各企业要把“两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和预算管理,编制企业“两化”融合总体规划,建立绩效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支持有关信息技术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推进与行业应用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各类行业信息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知名培训认证机构的合作,建立健全信息技术培训认证体系。各级工业信息化、科技、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中小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重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信息化知识水平。鼓励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培训。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经费用于“两化”融合发展人才的培训。
(七)加强行业管理与服务。省工信委要建立“两化”融合定期沟通交流制度和上下联动机制
以及重点项目的报备制度,研究建立“两化”融合重点指导目录。结合各行业实际,研究制订“两化”融合通用技术标准和关键产品标准。面向行业和中小企业集聚地,发展一批企业广泛认可的“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行业协(商)会要在政府指导下,及时反映行业“两化”融合情况、问题和建议,积极开展典型经验推广、行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标准规范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和信息服务提供等工作,促进“两化”融合有序开展。
(八)营造良好发展氛围。进一步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力度,及时总结和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积极开展群众性、趣味性、多样性的信息知识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的信息化素质,形成全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建立完善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组建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