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推动减负(管理论文)
浅析课题推进“减负增效”学校
文化的形成和实践
秋军辉
西安市西航二中
浅析课题推进“减负增效”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实践
西安市西航二中 秋军辉
【摘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生全面发展是相互支撑的一对要素。现实的情况是相当大比例的学校出现了减负也减质,还有一部分学校提出减负实际学生课业负提越来越重。本文就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来构建减负增效的学校文化来论述这种做法的可行性、必要性,并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关键字: 课题 减负增效 学校文化
减负增效是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十八大提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要培养新型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负担一直是教育人孜孜以求的奋斗方向和目标。减负增效是摆在所有学校和每位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我国目前“减负”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推行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本意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公民。然而,不少中小学为了单纯保持和提高升学率,使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双轨并存。同时,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呼吁在全社会也从未停止,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出台了不少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量布置作业、以课堂教学满堂灌为标志的“填鸭式教学”、节假日补课等教育教学现象,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仍然存在。全社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这些现象违背了教育真谛,也违背了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但落实到教育行为上,仍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
2、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理念和误操作仍然普遍存在。部分学校领会不到课程改革的本质,到处游学和低效培训,把别人的做法生般硬套到自己的学校,把减负简单理解为“课前预习、课上讨论、课下复习”,只换教学形式而不换教学内容,也导致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
3、“向着真理的方向多迈一步,真理将变成谬误”。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加深和更多教材版本的增加,课外教辅内容、难度的随意拔高、各地高效课堂模式的“乱花渐欲迷人眼”等乱象使师生陷入迷惑中。教师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不恰当和对教学设计有效性的不确定性使老师在减负增效的实践中往往把握不住分寸,迷失了方向。
二、推进“减负增效”学校文化的效能和意义
当前“减负,不减质”这一重要的课题摆在了每一个学校和第一位教师的面前。既要减负,不减质,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教育界所盼望的理想境界。
1、“减负,不减质,要增效”目标的达成,要求学校不仅仅减轻学生作业量,它要求从组织机构建立、制度保障、师生培训、师生德育濡染、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评价体系建设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进行变革才能取得成功。
2、学校文化是力量最强大,内驱力最强、对学校师生影响最深入的因素,它主要包含四个层次,分别是精神层面、制度层面、行为层面和物质层面。作为一所学校,要想真正克服以上提及的减负不良现状,须从建设良好的学校校本研修文化,将“减负增效”作为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应当从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进行系统而科学的学校减负增效文化建设。
三、西航二中创建“减负增效”学校文化的几点探索 基于以上反思、分析和思考,西安市西航二中以深化课程改革实施为契机、以落实减负增效、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从学校文化方面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质量观,本着对学生未来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把国家关于减负增效的要求落到实处,科学把握减负增效的精神实质,建立以减负增效为大课题的学校减负增效学校文化建设。
1、从物质层面打好减负文化基础,完善评价细则
首先,学校控制了学生在校时间。保证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8小时,严格管理教辅资料,确保学生体育和文艺活动时间,确保每天的大课间活动和阳光体育一小时的落实。
其次、建立奖励惩罚制度,不鼓励“死教死学”的老师和学生,树立“轻负高质”的教师和学生典型,全校推广并予以适当奖励。对于屡次违反教育原则,给学生造成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师,根据学校学生评教核实后按教学事故处理。
第三,完善评价体系,学校教务处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校的过程性评价已形成“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四项检查为主的评价体系,及时从源头掌握第一手资料,依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协调、监控,控制各科学生作业的总时间在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
学校利用课堂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家长访谈等形式来收集信息数据,并通过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增加教师教业务考核细则,并将减负增效过程性评价纳入教师考核之中。
2、抓实校本研修,基于立体化课题研究策略
首先,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校本研修培训,引领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深入认识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教师团队充分理解了减负并不是单纯的减少作业数量,而在于提高作业的质和量恰当结合度。
其次,学校给每个教研组专门一个下午时间进行教学研讨,加强集体备课和教学研讨,同教研组老师认真钻研教材,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即课题”,在集体研讨鲜活的课例和案例过程中,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学情分析越发明晰、教学反思更加有价值、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这种状态的出现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较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效益明显会增强,这就是“基于问题”的基础性课题研究推进减负增效的真正开端。
第三、围绕“减负增效”这一主题,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活动中的课例、案例研究,以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确立科研课题,把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融为一体。努力以课题求突破,以课题促增效,以课题增进步,以课题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学校精神文化之教研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学校以课题力推“减负增效”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2014年度,学校共申报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3个,立项2个。申报西安市小课题20个。同时,学校开展了校本课题研究。每位教师在教研室的安排下,结合本人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或主题,选定研究课题,通过教研室立项并开展研究工作,学期末,每位教师上交了课题的结题论文和过程资料。
在课题推进减负增效研究方面,教研室通过课题检查及时对各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指导和引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老师科学工作、高效工作。期末教研室根据每个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评价和量化考核。
第四、学生课题推进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西航二中学校文化特色之一就是学生全员参加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深入实践课程改革理念。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动员、培训和选题、开题、导师指导、研究、评价和表彰。本年度共进行了59个课题研究,最终推选了12个优秀课题进行了表彰。本年度共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65个,433人参加研究学习,学生选择了24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帮助、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也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学生一起成长。研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参与”,实践证明,开展研究性学习潜在的积极效果远远超过单一的教师讲授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它会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促进教育教学新提升
学校把MS-EEPO有效教育实践作为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大分支课题和推行增效的坚实平台,把EEPO有效教育实践作为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促进教学方式优化的突破口。以改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师教育理念为目的,落实各项措施,全面推进。
首先,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本学期共有47人次的领导和教师参加了EEPO培训,有10位老师参加区级研训课和比赛,其中有三人获一等奖,一人获区EEPO有效教育研训专家称号。
其次,学校针对EEPO有效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先后召开了校内推进会。学校根据推进会的要求,确定重点攻关课题,校内青年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开展汇报课和教研组长示范课活动,老师们理论结合实践,积极运用EEPO有效教育课型方式,以变革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大胆实践,积极参与,在课型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备课方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形成研究有效教育课题的深厚风气。目前,有效教育理念已不断为大家熟知,真正做到课堂的减负增效,并不断转化为教学行为和学校教改文化。
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减负增效”工作任重道远,是一项科学、系统的工作,积极探索“减负不减质,减负要增效”的有效途径,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还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坚持,孜孜不倦地探索。相信只要我们努力践行课程改革理念,坚决贯彻素质教育,科学落实系统的“减负增效”措施,就一定能取得进步和成功。
秋军辉
西安市西航二中
第二篇:减负论文
教育源于爱和信任
---浅谈我校减负增效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
教育源于爱和信任
---浅谈我校减负增效工作指导思想的确立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使学生课业趋于合理化。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键就是要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上下功夫,用爱和信任打造高效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关键词: 高效 减负 信任 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也成为一个社会和学校敏感的话题。到底如何正确对待这个问题呢?一段时间以来,我校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促进个性成长,在构建高效课堂方面作了初步探索,现简单总结如下,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理顺减负不减质关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学中发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学习成为一种不得不完成的被动的苦差事,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教学中发现,用爱和信任构建高效课堂正是解决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有效方法之一。“爱”是一种境界,昭示着关系的融洽;“信任”是一种情感,意味着目标的实现。所以,爱的课堂是一种至高的课堂境界。“信任”具体是指教师与学生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行为以及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必须与学生的思维密切结合起来。“高效”具体是指对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要求,高效要求教师要达到一定的思维容量,一定的专业水平,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学会自己学习。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就是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教师心情愉快地高效地工作。以学生为本就是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需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适合学生的发展,一切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应有的基础。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构建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和学生应首先认识清自己的位置,并作好必要的角色准备。(一)教师方面
1.作好充分的课前备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放任的,必然也是低效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充分的课前准备就显得非常重要。新课标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所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整个课堂设计,并对课堂作好必要的预设。
2.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3.提供科学的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学生方面
1.培养课前预习习惯。预习不止是把书本看看,还要思考一些基本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行吗?跟以前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等。预习了,听课就有的放矢,会抓重点,攻难点,课堂自然就更加高效,负担也就相应减轻了。
2.培养课堂学习习惯。上课要做到“声声入耳、字字入目、动手动脑、用心学习”,讨论问题时要主动参与、积极发言、积极思考,达到课堂高效收益,从而减轻训练时的负担。
3.培养课后巩固习惯。坚持先复习后做题,复习是巩固和消化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把所学知识认真复习一遍,该记忆的记住了,该理解的理解了,然后再做作业。
三、坚持爱和信任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高效的课堂就是要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师生共同发展的爱的课堂。高效课堂就是追求效果、效益、有序的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为达到这个目标,只有教师感到教书的幸福,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幸福。而幸福来源于对学生的爱和信任。爱学生,就让他主动发展,而不是被动消极接受;信任学生,就是让他合作探究,实践锻炼,而不能包办一切。
我们通过总结,形成了以“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反馈达标”的十六字教学模式,确立了我们今后的减负增效指导思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策划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探究者;教学的重点必须转移,学会学习比掌握专门知识更为重要。学会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会提出问题,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与解决问题。因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样的方式做。教师既要当好“幕后导演”,又要当好“台前主持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展,自主探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篇:论文减负(推荐)
众人划浆开困船
——减负增效之我见
电力小学 刘育茹
当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内部急功近利、无序竞争、发展失衡、违背规律所致。要真正促使减负增效工作收到实效,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共破难关。
如何才能减负增效呢?
一、教师当好头。教师是实施减负的主力军,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减负增效的管理,须从教师入手。
(一)统一思想认识。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方针,学习新课程标准,统一思想,取得共识,了解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即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师转变教学思想是切实做好“减负增效”的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让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教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所以,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立足于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把学生从作业堆里解放出来,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
(二)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上课,备课不能只关注课本内容,更要关注学生。我们应该认清当前学生有什么特点。我们看大概有这么四点。一是有差异性,即要关注到学生的不同基础和不同兴趣特点;二是可发展性,要鼓励和保护学生自觉的发展欲望,指导学生发展的思路;三是新起点性,在信息社会、信息时代,学生知识视野已经比以往任何时候广阔得多,其原因是信息渠道的丰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特点;四是欠稳定性,无论是知识掌握还是情绪发展,学生有些不稳定是很正常的,只有我们清晰了学情,根据学情来实施教学,教学有效和学习轻松才有基础。另外,要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集大家的智慧,集体备课,要形成制度。
(三)向课堂要效益。关键是要抓好提高课堂效率这个核心。在强化课堂教学上,要努力做到“三不”和“三个15分钟”。即:学生会的不讲,无实质内容的课不讲,学生听不懂的课不讲;课堂的前15分钟用于设疑互动提问,中间15分钟用于答疑解惑,最后15分钟用于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向课堂要质量,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构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学会主动获取和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及信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促进者、组织者,教师要改进教法,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学习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多种现代教学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四)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中巩固、深化知识,形成技能。减轻学生负担,关键在于适度和精心的设计。精——不搞“题海战术”或机械重复练习。根据每课时的重点难点,安排以巩固为主,发展为辅的作业,注重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力求少中求胜。新——从多角度形式入手,设计新颖的题型,把较复杂的书面作业改成训练目标明确,形式灵活多样、难易适中的简单变式行练习,适应学生的新鲜感。活——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教学原则,作业分三种:必做题、选做题和深化题。这种阶梯式的练习设计,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后进生“吃得了”,优秀生“吃得饱”,提高作业的兴趣和学习效率。趣——作业形式不单一化,经常采用朗诵、讲演、绘图、表演、讲故事、智力竞赛等娱乐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例如学完《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可以开展一次轴对称图形的剪纸比赛活动。
二、学生为主体。要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坚韧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乐学勤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都懂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或学习成绩不好,主要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力差,而往往是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或是学习目的不明确而缺乏学习动力,或是学习习惯不良而不能坚持持久地学习,或是缺乏毅力和耐性而时好时坏起伏不定……对于这类学生首先要进行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单纯地在智力上下工夫往往是事倍功半。
三、家长要帮扶。学校在减轻学生的负担上下了功夫,有好多家长很担忧,担心孩子的作业量减少后成绩会下降。好多家长强烈要求增加孩子的作业量。有的家长还自己为孩子买辅导书,为孩子加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向家长讲清楚减负的目的,让家长配合学校、教师搞好减负工作,让家长明白减负不减质量,让孩子从机械训练、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家长要从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上下功夫,让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天性得到彰显。
如果能严格做好以上三点,同时政府部门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管理监督工作,就能真正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学校教学质量就能有更大的提高,“减负增效”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就能营造校长安安静静办学、教师兢兢业业育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浓厚氛围,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第四篇:减负论文
作业与减负
王各庄小学
作为一个老师,我很关注教育事业,也很关注孩子。中国的优良传统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加重课业负担并没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我国学生一方面负担重,另一方面素质不尽人意,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高耗低效地工作;学生是勤奋向上的,教师是尽心尽力的,学生学的辛苦,教师也教得辛苦,却是无用功。我们可以判断:造成学生素质不高与学生负担过重应该是有内在联系的。学业负担过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长期过重的负担必然会造成学生情绪的长期紧张和不安,并由此导致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长期承担过重学习压力的学生,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过重的课业负担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仍在知识教育上,培养学生优良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开发创造潜能的工作还远未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更令人担忧。
“减负”是目前中国教育必须得走的路。我们必须得给孩子减压的同时,又让孩子的成绩有所提高。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使孩子快乐、自觉的爱上学习。我觉得只要我们的作业布置的合理又能使孩子产生兴趣,那么这样便可以达到只减作业,不减成绩的效果。这样一来。“减负”才能够落到实处。我们的学生才能够获得他们这个年龄所应该拥有的快乐。
既然兴趣是最好多老师。那么在我们作业布置时一定要多多地考虑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如何能让孩子既牢固的掌握了知识,又能在主观愿意学、乐与学的情况下学习,这便显得尤为重要。
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必须首先解决现今布置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我们就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学生所作无用功较多。其次,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布置较多。教师往往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来抄写一些课堂上应该掌握甚至已经掌握的简单知识,作业含金量极低,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还禁锢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对作业、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再者,读写训练随意性较大。有些教师没有把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纳入语文作业常规,而只在课本知识学习暂告一段落时临时地、突然地布置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练笔。致使学生心理上、生活上缺乏作业准备,技能上缺乏积累,因而只能以应付的态度对待教师的突然袭击,达不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我们的作业形式可以多样。形式上要活泼多样,内容上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让学生用眼去发现,用手去创造,用脑去思索,用心去体会,愉快地完成各项作业,让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积极创新的园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以往大量的机械重复作业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枯燥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这也是有些学生常常完成不好作业的原因之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作业设计中,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画五方面能力这一目的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和特点,作业形式多样化,力争使作业富有创造性。如针对故事性强的课文《两只鸟蛋》可以让学生画连环画,写景为主的课文,可以画表现意境的水彩画;有些有很好的故事情节的童话等课文,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演课本剧,可以让学生回家给家长讲讲,让家长写评语;有些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课文,可以在预习作业中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自己去先感受。例如以前教过的《中华少年》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大量的读,情感读,表演读最后使孩子拥有的对情感的理解,更增加了其自豪感。环保类的课文贯穿小学六年的教学。让他们大量的参与其中十分关键。教描写的春天的课文,可以带学生到野外观察春天的景物, 1 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春暖花开、草木复苏、万物峥嵘的生机勃勃景象,我们的作业可以更高效。把高效课堂问题定意于效率,明确,准确,既简单严格,不失高效课堂的最本质意义。布置精细的少量的作业。可以要求学生能记住的生字可以不写,有点印象的课以少些,记不住的巧用方法,多写几遍。对于篇幅比较长的课文可以借助演课本剧去理解课文。我们的作业还可以更具趣味性。丰富作业内容作业不仅仅是抄写,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我充分调动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逼我做”为“我必做”,变“令我做”为“我乐做”。趣味性作业设计能够成倍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地让学习变成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可以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动手实践等等。
作业的“减负”对于我们现如今的老师要求更高。我们每学期开学都会被要求签署一份《减负承若书》。但是多年以来,“减负”根本没有落到实处。很多老师真的只是“签”,而根本没往心里去。孩子们面对的仍是那堆积如山的作业。我们的教育部门一直都为孩子们的“减负”煞费苦心。今年又提出让素质教育纳入考核,注重学生的社会生活、动手操作能力,淡化了考试而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可以从生活入手,将知识活学活用。
要使孩子爱上学习,其实不难。注重兴趣培养。使孩子觉得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其中,享受学习。“减负”不止是一个口号。我们要想讲其落到实处,就应该从作业设计入手,全社会动起来,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减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过重而造成的身心压力。减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减负不是简单让学生减少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减负增效,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提高。
相信“明日花更红”!教育事业关乎千秋万代,关乎国家未来。我们应该给祖国的“花儿”足够的“氧气”足够的空间。既让孩子们享受快乐,又能学到科学知识,强大我们的祖国!
第五篇:减负增效课题论文
整合学科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综合实践教学因教材本身的固有缺陷,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如何充分发掘利用学科教学资源,是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如何整合学科资源来促进综合实践教学的探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且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综合实践;学科教学;资源整合
综合实践作为一门独特的学科教学,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必修课程。虽然与学科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但是与学科教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是一门与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和难点。当前如何在中小学开设并上好这门课,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
综合实践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和亮点,一直被兄弟学校所推崇学习,但是在如何才能更好地整合现有的资源、特别是学科教学资源来上好综合实践课,提高教学效率,一直是瓶颈问题。对此,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加强校本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帮助老师们接受新理念,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主要通过以下校本培训来与它进行亲密接触。①讲座式培训。由学校行政带领教师一起学习《走进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意见》等,向文本学习,认识综合实践活动。②研讨式培训。围绕“我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专题进行教师间的研讨,感悟综合实践活动。③案例式培训。通过学习成功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引导教师们去交流,去尝试,去探索,去反思,以此来尝试综合实践活动。重视校本研究
为了使老师们尽快转变角色,调整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形成对新思想,新观念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我校重视教师的校本研究。①专题式活动。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创新”组织了专题活动,由五年级提供专题课进行研讨,做到由点到面,辐射推动。②展示式活动。由学校教导处成员上综合实践活动示范课,做到骨干率先,示范带动。③竞赛式活动。本学期,我们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赛教活动,做到以赛促研,落实课改。以“课例研究”为平台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课程意识、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起步阶段主要是以案例开发的模式进入的,实验教师们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生成学校各个班级活动的主题。然后针对活动主题进行实施。也正因为这样,致使活动的实施不连续、不深入,活动主题开发缺乏整合,既有重复开发的现象,又有已有资源搁置、浪费的现象。于是实验教师自发地选择“同伴互助”方式协同教学,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以课例与课题研究为契机,通过已有的活动方案上升为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或是由学校、教导处层面规划综合实践活动系列,老师选择开发两条途径来实施。一个学期每个教师或独立或合作开发一至两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主题,资源共享。如上个学期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读书写字姿势不规范的实际开发的《养成良好的习惯》主题,针对家长发映孩子沉迷于电视及校园流行灰色游戏等实际开展的《电视的利与弊》、《智力手操》等实践活动。这样的主题活动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成了活动的主角,并以此举办了多场讨论教研活动,主题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收集”、“教师的有效指导”、“搜集与整理资料”、“组织与管理”、“活动评价”等等,教研活动使教师们有了表达自己观念与见解,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收到良好效果,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与“学科实践”相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学生为核心,围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四大指定性领域和许多非指定性领域,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四者融合在一起实施,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开放的、综合的教育学习活动,课内它可以整合各门学科;课后,需要与更多学科教师的通力合作,使它与各门学科、学校的大队部活动及社会团体活动结合,来加强行为实践的力度和效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联系:第一,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最终实现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双赢”。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交融的课程体系,是我们教师急于探索的问题。因为,任何活动只有与学科进行融合,才能激发起教师的兴趣,从而保证活动的质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样,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形成关爱自然、尊重人格、承担社会责任等一系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教材,内容包括“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进行;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等教材只是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因素,以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因此,“资料的搜集”这一教学环节在综合课的课堂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资料搜集真是困难重重——学生查资料的不查,调查统计数据还说没有时间;老师面对“跨越上下五千年,纵横南北千万里”的课程资源也顿感知识底蕴不足。于是合作成了大家共同愿景。“亲近与探索自然”内容是科学老师的专长,跟科学老师携手;“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和完善自我”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密不可分,就与品德老师合作„„这样综合实践的主题活动综合了科学、品德与社会、美术、信息技术、少先队辅导员等多种学科的老师,共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看护守航。如《亲近家乡》主题,涉及家乡的文化、风景、物产、农民的收入等问题。于是就和品德、科学、信息与技术等教师一起协力合作,同步探索研究。“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展示时涉及制作标本,就聘请学教师做指导教师。又如“学校的水质调查”,同学们要调查“水源、美化、净化”方面的情况,实践教师就联系校长,学校生病教师,后勤人员做为学生的采访对象。这种协调教学,教师们以不同的个体优势智慧互补,共同参与,互相学习,经验共享。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弥补了我们专业知识方面的不足,让我们能自信地驾驭课堂;也解决了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课程抢占搜集资料时间的矛盾;更增强了教师再学习再提高的紧迫感,增强了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体现了新课程下教师的团队精神。一改过去教学中那种孤军奋战的情形,使教师资源实现有价值有意义的共享,达到资源的最优化。加强了教师的协作
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其综合性、开放性及与其它学科整合性的特点,有些知识是学科内的综合,有些知识跨学科的综合,有的是本年级内各学科间的综合,有的是跨年级各学科间的综合。教师由于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单靠个人的能力难以完成,必须寻求合作。例如,我校汪惠君老师完成的一堂活动策划课《走进秋天》,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就与美术、地理、历史、数学、信息技术、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这样她就需要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作。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除了教师之间的协作外,还得考虑如何与学生协作,得考虑如何与社会其他人士的协作。只有协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才能达到活动目的,取得成绩。这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教师的协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教师的协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总之,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需要教师们不断学习;是一段说不完的话,需要我们一起分享;是一道解不完的题,需要我们共同探究;是一件做不完的事,需要每个人的行动。参考文献
[1] 李建平
《聚焦新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8月第一版 [2] 郭元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几个问题》
[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4] 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6月第一版
[5](美)莱斯利.P.斯特弗等.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 吴志宏等.多元智能(理论 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