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5篇)

时间:2019-05-13 18:30: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第一篇: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

2008-2-26 尊敬的各位领导: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双流视察指导工作!下面,我就双流县基本情况和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一简要汇报。

一、双流县基本情况

双流是四川省成都市的近郊大县,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67km2,辖21个镇、4个街道,户籍人口93万,流动人口30余万。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要求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9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创近12年来的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9亿元,增长33.1%;税收收入32.3亿元,增长61.6%;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78.2%;农民人均纯收入607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3元,增长17.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连续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升至全国第37位,居西部第一。

二、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双流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达53万,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还十分突出。为此,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都市农业战略,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5.93万亩优质枇杷基地,全国最大的5万亩冬草莓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我县按照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要求,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深入实施“四化一保障”,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主要做法是:

(一)狠抓规划龙头,促进畜牧产业布局科学化

我县按照统筹“三个集中”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科学编制了畜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一是在总体上将全县划分为禁养区和养殖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及干道沿线、城镇规划区及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区域发展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

二是结合我县种植业发展规划,将养殖区规划在我县东山、牧山等种植业发达地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为实现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县规划的养殖区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5,涉及18个镇114个村。

三是依托养殖区规划,编制完成2000余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规划,促进我县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严格执行规划,鼓励和引导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迁入规划养殖区,促进我县畜牧业科学发展。

(二)狠抓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根据全县畜牧产业布局规划和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县重点建设了26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以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载体,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一是严格建设标准。在审批上,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行县、镇、村三级审查制度,即由业主自愿提出申请,经所在村民委员会初审、镇人民政府复审,报县农发局和县环保局进行会审后才能动工修建。在选址上,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原则和技术措施进行选址。同时,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了选址的科学性。在建设上,要求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配套兽医卫生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并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防疫距离、存栏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确保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质量。

二是多渠道投入资金。采取“政府引导、业主投资、农民参股”的方式,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2007年,我县共投入2.56亿元用于发展现代畜牧业,其中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1540万元,县财政投入2508万元;企业、业主和农户投入资金2.16亿元,占总投入的84.3%。同时,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还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担保贷款1.38亿元。三是创新运作机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成后,我县采取“业主进场养殖”(即建成的养殖小区由养殖大户自养,或者出租由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养殖)、“公司+农户”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同时,实行“五统一”的办法进行管理,即统一提供种质资源、统一提供投入品、统一提供技术和防疫、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截止目前,我县已完成264个常年存栏500头、年出栏1500头的自繁自养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从省内外引进良种母猪2.64万头,预计2008年全县出栏生猪将新增50万头以上。

(三)狠抓种养结合,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

我县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2006年,我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沼气化工程,提出了3年内建成全省沼气化示范县的目标,以农村沼气工程为重点,促进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截止目前,我县已投入资金3100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万余口;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修建大型沼气池的按400元/立方米予以补助,在264个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成沼气池8万余m3。

二是加快建设配套设施。我县在兴隆镇建成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6万m2畜禽粪便发酵预处理车间、9.5万米输粪管道和20万m3储粪池,将畜禽粪便加工生产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2007年,我县还投入专项经费4300万元,对1104个养殖场进行了整治。

三是在规模养殖场(小区)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技术,对畜禽粪便经发酵、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园利用,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

(四)狠抓品质提升,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

我县着眼提升畜牧产品品质,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一是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机制。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口蹄疫、猪瘟、禽流感、新城疫等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实行登记备案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受控管理。实施驻场兽医制度,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统一委派驻场兽医,加强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加强对畜禽疫病的监测、化验、诊断和对畜产品病害、药残等安全指标的检测,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出台了《双流县受控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采取“公司(协会)+标准+基地+养殖场(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截止目前,全县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2个、无公害畜产品9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4个。同时,我县冯氏蜂业公司的产品分别获德国(欧盟)BCS认证和美国USDA认证。

三是完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我县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在全县设立了6个畜牧兽医片区站,通过公开招聘配备了39个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同时,我县还整合畜牧、农业等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牧110,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现代畜牧产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五)狠抓政策配套,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县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近年来,我县制定出台了“良猪富民”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鼓励生猪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方式,加大对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支持力度。2005年以来,全县对畜牧产业的综合投入达4.6亿元。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我县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昆山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担保、贴息、融资和对上争取项目等方式,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仅2007年,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就为20余家龙头企业和业主争取融资1.8亿元。

三是建立规模养殖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符合规划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2007年,我县率先启动了能繁母猪、生猪保险试点。同时,我县还积极探索建立以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殖风险防范基金,有力提高了畜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三、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

一是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出栏103.8万头、小家畜禽出栏5045.1万只、肉类总产量18.3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5.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8.7%。我县畜牧产品走进全国各大都市,出口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二是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实现零排放,每年减少40余万吨粪污排入水域,相当于减少水体化学耗氧量3320吨、氨氮含量132吨,促进了节能减排,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2007年,我县金马河、杨柳河达到国家规定水域标准,锦江出境断面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改善为四类,杨柳河由劣五类改善为三类,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农村沼气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目前,我县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已覆盖10万亩耕地,每年可为农民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852元,其中畜牧业就为农民增收贡献490余元。

四是改良了土壤,为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力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为双流发展有机农业和提升农产品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是探索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实践,我县总结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种养结合农业循环原则和技术措施,形成了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索了一条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各位领导,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县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总体取向,认真落实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的统筹推进“三个集中”发展思路,加快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二篇:种养结合助推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种养结合助推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开县畜牧业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杜子明 唐开 来源:开县畜牧兽医局 时间:[2012-04-13]

近年来,开县畜牧业正由传统的小规模分散饲养向集约化规模饲养转变,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对周围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何防止规模化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开县围绕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按照“养殖集中化、粪便资源化、污染减量化、治理生态化”的思路,致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畜牧业,探索建立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有效地解决了规模养殖的排泄物治理问题。

一、已初步形成多样化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2007年以来,开县立足大农业、大生态,大胆创新畜牧业发展方式,以种养结合为核心,以治理和利用并重为原则,探索建立了多样化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一)“猪-沼-果”循环模式。在长沙、赵家等柑桔重点乡镇,根据果园规模配套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和沼气池,开展“沼液、沼气和沼肥”的综合利用,建成独具特色的“猪沼果五个一”工程,即:一个果园,一座房,一池沼气,一栏猪,配套铺设一套灌溉管网。典型的如长沙镇福城村福旺养殖场,建沼气池400立方米,粪便发酵池500立方米,沼液氧化池150立方米,粪污循环利用管网1000米,年出栏生猪3000头,该场所产生猪粪经过沼气工程处理,沼液通过管网设施转运到果园(农田)使用,保障了1000多亩柑桔园的肥源,惠及农户16户。

(二)“猪-沼-菜”循环模式。主要在竹溪、厚坝、临江等蔬菜基地周边,根据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基地的规模,确定养殖场的选址和规模,做到附近的蔬菜基地完全有能力消纳养殖场产生的粪便、污水。如临江镇复杨村村民王巨能有一个400头养猪场,建沼气池100立方米,粪便经发酵、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种菜14亩,2011年出售生猪和蔬菜获利12万元。该模式已在全县蔬菜基地广泛推广,覆盖127个年出栏300头以上养殖场,年出栏生猪近10万头,养殖粪污就地直接施用到蔬菜地等种植业,综合利用面积达2万亩。

(三)区域配套、循环共生模式。主要对资金、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养殖场,配套一定面积的综合性农、林、渔业生产区域,通过生物工程处理方式,将畜禽粪便分别转化成有机肥料、生物蛋白、沼气能源等,配套用于周边的种养殖业,实现局部区域内资源循环、生态平衡。如开县山川牧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20亩,修建山羊圈舍2500平方米、配套建沼气池500立方,羊粪沼气处理后采取沼渣、沼液干清分离,沼液通过管网施用到牧草地,沼渣运输到多功能的莲藕种植及鱼、鳅鱼、鳖养殖循环池,实行“羊-沼-草-羊”、“羊-沼-鱼”、羊-沼-鳅鱼-鳖”、“羊-沼-藕”模式,发展牧草200亩、莲藕140亩、养鱼(鳖)200亩,农牧结合,互惠共利,既解决了公司种植牧草、莲藕、蔬菜有机肥需求的难题,又通过生物链突破了喂养鱼(鳖)的矛盾,呈现出“鱼肥、莲美、草丰、羊旺”的生态良性循环。

(四)“秸秆-饲料-养牛”循环模式。重庆峰仙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饲养奶牛-粪便沼气-农作物”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年可消耗作物秸秆和青饲料100余吨,基本上能将周边农户的菜叶、秸杆消耗掉,通过奶牛饲养转化为鲜奶,同时将处理后的奶牛粪水施用到附近300亩果园、200亩菜园,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废弃物的多层次利用,并展现出“秸秆资源化,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卫生化,村容村貌整洁化”的美好前景。

(五)生物发酵、“零排放”模式。主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居民聚集区域及场镇周边等环境要求高、环保敏感的区域和高山水源匮乏区、高海拔地区,大力推广生物发酵舍零排放技术,将传统集约化养猪粪便的污染处理问题提前在养殖生产环节进行消纳处理,既实现畜禽粪便的零排放,又使有机物还田用于种植业,达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目前,全县已建成13家“零排放”养猪场,建成发酵床面积近4600平方米,养猪数量达到5000多头。

(六)种草养畜、过腹还田模式。依托肉兔养殖基地和“沧海桑田”工程,按照草、畜、圈、池的配套要求,在九龙山镇、渠口镇等地发展了一批种草(桑)养畜示范户,起到了良好的以草(桑)增畜、以草(桑)换肉、以草(桑)保水土的效应。九龙山镇青云村养兔大户李建,建标准化水泥预制件组装兔笼1600孔、沼气池200立方米,种植黑麦草10亩,养殖肉兔1.5万只,2011年采取“兔-沼-草-兔”的种草养兔模式实现收入13万元;渠口镇绿旺养殖场,建高床漏缝式羊舍200平方米,2011年采用海田公司提供的饲料桑喂肉羊68只,实现养殖收入5万元,踩出了一条“种桑保生态、养畜富移民”的路子。

二、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成效和启示 经过几年的实践,开县以种养结合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一)主要成效

1、促进了生产方式转变。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做法,较好解决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问题、资源循环利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

2、促进了种养业成本节约。目前开县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已覆盖约10万亩耕地,每年可为农民节约成本两千万元以上。

3、促进了无公害畜产品生产。2011年,开县生态种养殖面已达到60%,无公害畜产品产量已占总产量的90%。

4、促进了人居环境的改善。已实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区域,基本上没有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采取人畜分离的方式,大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二)几点启示

1、产业布局必须科学化。从畜牧业的性质看,不能孤立地发展,必须放在整个大农业中统筹考虑。一是要与种植业布局相衔接。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中,要按照畜禽排泄量和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种养业布局和规模。二是要与农田、果园等建设相衔接。畜牧场的选址要与农田、果园相衔接,尽可能通过农田渠系把畜禽排泄物或沼液、沼渣排到田里,培肥地力。三是要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符合环境保护要求,避开人口集聚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2、结合环节必须紧密化。不同的畜禽、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地区,对种养结合的要求、适应性各不相同,重点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要把生猪作为推进种养结合的重点畜禽来抓。生猪是开县主要的畜牧产业,承担着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功能,但其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要作为当前推进种养结合的重点产业来抓。二是要把水果、茶叶、蔬菜作为种养结合的重点作物来抓。种养结合,解决的是畜牧业自身污染问题,得益的是种植业,特别是果园、茶园、蔬菜地,十分需要和适宜施用有机肥。三是要把新建标准农田、丘陵园地作为重点区域来抓。随着大量优质土地资源的征用,现在开县农业生产用地主要集中在标准农田和丘陵园地,但两者目前的土壤肥力水平还不很高,特别需要把这些区域作为种养结合重点来抓。

3、发展方式必须生态化。在实施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发展中,必须把“相对集中,适度分散、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选址原则,“适度规模、容量化消纳”规模建场原则;“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减量化排放原则,“沼气配套、生物发酵床”无害化处理原则,“种养结合、生态还田”资源化利用原则,作为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行为准则,使上一环节的废弃物作为下一环节的资源,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和谐。

4、养殖技术必须标准化。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提高畜牧养殖的质量安全水平。对种养结合的养殖场,必须坚持做到“六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畜舍设计、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质量监测、统一污水处理。要制定各种饲养管理的技术规程,包括改良、防疫、消毒、牧草种植、饲养管理等,推行无公害畜禽的标准化养殖,使畜牧养殖达到品种优良化、粪便处理无害化、环境生态化、防疫达标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市场化和产品绿色化。

三、加快发展种养结合模式的几点建议 开县在发展种养结合模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着畜禽饲养与土地资源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农牧业生态立体产业链偏短的问题。结合这次对种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情况,对开县下一步发展生态循环型畜牧业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发展现代生态畜牧业作为建设风情名镇、美丽乡村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把推广种养结合模式纳入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总体规划摆上突出位置,切实做好种养结合模式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等,加大行政推动力度,以保证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建设稳步推进。

(二)加强宣传引导。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种养结合模式的基本原理、技术要点、操作方法,大力宣传推广畜禽生态循环养殖对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畜产品质量、增加养殖效益、实现畜牧业节能减排目标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养殖场户认识和掌握种养结合技术,增强其推广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迅速在全县掀起推广种养结合模式的热潮。

(三)加强政策扶持。种养结合模式是一个多环节的生产模式,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大,各级要加大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投入力度,扶持种养结合养殖场建设。要积极整合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资金、三峡后续扶持等项目资金,重点用于生态环保畜牧场建设,加快种养结合循环模式的推广应用步伐。

(四)加强技术创新。各级畜牧部门要针对不同的养殖规模、地理环境,研究新圈舍建筑模式,加快旧圈舍改造探索,不断创新种养结合循环养殖模式。畜牧科技推广人员要深入基层加强培训指导,促使养殖场户尽快掌握技术操作特点,圈舍建、改造方法和饲养管理等技术,提高种养结合技术推广应用水平。

(五)加强部门协作。国土资源部门要按照国土资发[2007]220号和《畜牧法》的有关规定,积极会同畜牧部门制订生态循环型畜牧业用地规划,落实畜牧业农业用地政策。环保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对符合种养结合规划、落实结合措施的养殖场,要尽可能简化手续、降低费用。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保障必要的经费。其他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分工协作,合力抓好种养结合模式推广各项工作。

第三篇: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

转变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15:37 来源:《求是》 期号:2006.9 作者:李大伦

湖南省郴州市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之称。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起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内生增长机制,结合地方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在小循环层面全面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清洁生产,在中循环层面有效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循环产业群出现,在大循环层面成功实现了三次产业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开创了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三赢”的局面。

既抓传统产业,又抓现代科技。我们不断加大科技对产业的渗透力度,使经济发展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环境的过度依赖。

一是突出改造传统产业。重点选择能源、有色、建材、烟草食品、化工、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进行先进适用技术的嫁接,全力支持现有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实施技术革新。钻石钨冶炼技改工程、三九南开制药GMP工程、东江金磊新型干法水泥等一个个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少的技改项目顺利实施,极大地改变了郴州传统落后的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2005年,主要工业品能源、原材料消耗指标稳定降低率达77.3%,涌现出长烟郴州分厂、华润鲤电、郴电国际、资兴矿业等“郴州市十大标志性工业企业”,成为引领我市工业发展的旗舰。

二是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来抓,不断促进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以高斯贝尔、华录数码、金箭焊料、恒维电子、志富扬等企业为龙头,郴州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三是突出搭建创新平台。坚持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全市85%的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成效。坚持“工业兴市、园区兴工”,把园区当作产业升级的高地和科技创新的平台来抓,重点建设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市有色金属科技工业园作为全国惟一的有色金属深加工的特色园区,树立“生态、特色、科技”建园理念,迅速形成了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群。与中南大学等著名院校合作建设的省级稀贵金属深加工基地和中俄新材料工程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吸收技术改造的“充足营养”,注入高新产业的“新鲜血液”,搭建技术创新的“坚实平台”,使郴州循环经济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既抓地下矿业,又抓地上加工。我市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7类70多种,这为我们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

一是围绕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推进精深加工。在力促矿山企业实现无废害开采的同时,突出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推动有色金属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升级。钻石钨精深加工企业居世界同类企业之首,金贵有色开发的“银基纳米抗菌材料”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产业化。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形成了“钨资源—APT—氧化钨—硬质合金—再生钨”、“铅资源—电铅—银再生资源—高纯银—银基纳米抗菌材料—再生银”、“电铅(金属锡)—铅锡合金—再生铅锡”、“铋资源—高纯铋—铋氧化物—再生铋”等有色金属循环产业链。

二是围绕丰富的煤炭和水能资源,推进能源转换。突出转换煤炭资源,大力实施煤电、煤化工等清洁能源项目。总投资25.4亿元装机6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项目华润电力A厂,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实现利税3.9亿元。与美国格莱斯顿能源集团合作投资15亿美元的煤层气开发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永兴、宜章、资兴等六个煤矸石发电厂,正在抓紧筹备和建设中。我们已开发投产的水电装机容量138万千瓦,是1998年的4.5倍。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小水电中心在郴州设立法律框架下全球惟一的小水电示范基地。小水电龙头企业———郴电国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目前,电力装机总量达218万千瓦,成为华南地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三是围绕丰富的衍生资源,推进综合利用。资兴焦电将精煤用来炼焦,焦油用来提炼工业荼、沥青等,煤矸石和焦炉煤气用来发电,发的电用来炼钢,产生的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出售,形成了“煤—焦—电—钢”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东江金磊用工业废渣作为水泥原料,创造出废渣掺和率达31%的全国纪录,年消耗废渣50万吨。目前,我市被省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34家。2005年,综合利用粉煤灰、冶炼渣、化学石膏等大宗工业废弃物250万吨以上,节约标准煤10万吨,相应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500吨。

既抓“人无我有”,又抓“无中生有”。我们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在资源耗用“减量化”上做文章,更在“再利用、资源化”上做文章。独特的自然资源是“人无我有”的优势,循环经济则形成了“无中生有”的优势。

永兴县在“零”金银资源的情况下,从收购的废渣、废料、废液中提纯出了金、银、铂、钯、铟、铱等稀有贵金属以及铅、铜、铋、锑、锡等有色金属,并开发生产了硝酸银、氯化银钾、片状纳米银、925白银、氯化金钾以及银触头、铟粉等高科技产品,其中白银产量占全国1/4强,被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银都”称号。目前,永兴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三废”再生回收利用基地。2005年,该县有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冶炼及精深加工企业191家,生产白银1890吨,黄金6.3吨,实现税收两亿元。

在“银都模式”的带动下,我市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废电池等再生资料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再生利用业不断发展壮大。在循环经济体系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被称为“动脉产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再资源化,则被称为“静脉产业”,这二者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人无我有”的“动脉产业”和“无中生有”的“静脉产业”,构筑了郴州市完整的循环经济框架。

既抓“金山银山”,又抓绿水青山。我们坚持把循环经济理念贯彻到“生态大市”建设中,城市突出抓绿化,农村突出抓沼气,工业突出抓环保。

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坚持把抓好城市绿化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来抓,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按照“规划建绿、科技兴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的要求,重塑“林中之城”的新形象,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湖南省园林城市”称号。环境空气质量连续多年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辖区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15个饮用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为100%,东江湖、山河水库水质均保持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

二是注重环境保护。着力实施“蓝天、碧水、生态、宁静”工程和“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坚持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严格限制“十五小”、“新五小”企业以及焦化、铁合金、电石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发展,确保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率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开发秩序,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滥采乱挖和资源严重浪费现象。大力实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突出加强郴江河、燕泉河、东河、西河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

三是发展生态产业。坚持把沼气作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切入点,利用财政扶持、办点示范、加强服务等手段,在全市掀起办沼气的热潮。截止2005年底,全市累计已建沼气池8.4万个,“猪—沼—果”、“猪—沼—菜”、“猪—沼—鱼”等现代生态农业应用面积达10多万亩,被评为省农村能源建设先进市。利用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绿色旅游”和“革命红色旅游”,努力建设粤港澳“后花园”,形成了生态休闲、漂流探险、林城福地、温泉健身、红色摇篮等旅游品牌。2005年接待各类游客63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旅游综合收入由1995年的全省第9位上升到第3位。

(作者:中共湖南省郴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可行性报告(范文)

第一章 项目的概况

一、项目名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二、项目的主管单位:邵阳市中心医院、邵阳市医保处、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三、项目的建设性质:新建

四、项目建设单位: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吕晓海。本园是饲养鸡、鸭、鱼,种植有机蔬菜、观景林、果树林,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园计划年产土鸡1.2万只,土鸡蛋2万斤,各类蔬菜、瓜果20余吨,并逐步开展餐饮服务,利用节假日接待游客。

五、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六、项目建设年限:2016年-2017年

七、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年产土鸡1.2万只;

2、年产土鸡蛋2万斤;

3、水产养殖面积10亩;

4、种植园200亩(其中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20亩);

5、建一座30KW光伏发电站;

6、发展休闲-生态-农庄旅游。

八、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固 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2.项目资金的来源

项目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扶贫单位双方出资4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20万元;余下的通过市场运作合作社积累滚动供给。

九、项目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测算,(1)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土鸡(含鸡蛋)产值150万元,水产养殖20万元,种植业21.8万元,餐饮服务10万元,光伏发电20万元。(2)带动与辐射本村近200户农民走新型种养结合之路。(3)将在种养业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休闲-生态普-农庄旅游度假。

十、环境评估

本项目属种、养循环利用,鸡为全天候放养,放入果园、观景林、油茶园。鸡粪用于种植蔬菜,蔬菜使用纯农家肥,不使用任何化肥。这样,整个园区无臭无味。改善了人、禽生活环境,对当地的水源没有任何污染;然后变废为宝,为农作物吸收利用;从而达到动物与植物间的良性循环。也加大了土地的绿色覆盖率,提高了废弃山坡地的利用率,将为全市开创健康种植养殖的新河,对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通过农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2、2007年9月24日,9月24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滨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我国今后逐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本县是由邵阳市中心医院与市医保处驻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帮扶点创办的,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扶贫资金作为村级集体股本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股本,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书出任法人代表,要使乡村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产业,壮大集体资金,发展才有出路,发展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多层效应,追求自身、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乡村们早脱贫,实现中国梦。伟大的先导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样的理由,我场自上规模以来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市场、质量、经营、管理、风险、发展、壮大、环境、排污等等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以科学为先导,在前进中克服,在发展中解决。

2、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对能源、资源的利用,降低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赶上或超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但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与迅速污染的环境,似乎总以正比例向人们展示着,“发展与污染是双刃剑”吗?回答是否定的!发展生态农业,既能让乡村们脱贫致富,又能解决发展与污染问题。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自然以清新世界。

3、消费者渴望更多的“绿色健康优质”农产品。人的生命致高无上,本社养殖的土鸡,全部以放养方式,尽量不用复合饲料,种植的蔬菜全部施以农家肥,不用化肥和农药。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对农民脱贫,保证食品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生态种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有机蔬菜和土禽产品的供应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民生。

2、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市场就是企业获得财富的“聚宝盆”,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选择,抓住机遇,挑战自我,迎面而上,做好做大。

3、实践健康养殖、种植促进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生物食物链条,实现能流、物流的循环多层次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原则。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物共生的种植、养殖和种养及庭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索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不仅是资源深层次利用,改变产业结构,而且更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一体化控制生产流水线,保证食品安全。

4、发挥模范效应,展示典范成果,带动农民致富,增加社会效益。“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主要问题,农民的增收,历年来是领导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了,农民的致富本领是否强了,贫困户是否脱贫致富了,农民的奋斗方向是否准了。本社法人首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村组织的领头人,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当他深知农民创业“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二小一难”:胆子小、步子小、销售难。然而作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基层组织负责人,深知肩膀上的责任,一直以来胸怀“三农”,关注“三农”,带领农民向土地要财富,向市场要财富。始终记住一句话: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园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发展 模式就是农民生活的乐园。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人员状况

1、单位名称: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

2、单位性质:合作社+农户模式

3、法人代表:吕晓海,村支书兼村主任,中共党员,优秀村干部,年轻有为。

4、人员状况 :本园计划安排饲养、种植、管理人员共2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各类专业人员8人。

二、固定资产状况

1、本园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前期计划养鸡6000只,养鱼500尾,种植各类蔬菜瓜果10亩,移栽茶花30亩,30kw光伏发电站发电,计划完成年产值100万元。

2、现有基础设施:全园计划占地面积210亩。其中鸡舍占地10亩,鱼塘10亩,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10亩。

三、专业技术管理

由本村返乡能人带头,聘请市、县农科所技术人员为兼职顾问,本村种、养能手参与管理。

四、产业化经营和产品销售状况

本园饲养的各类土鸡、鸡蛋及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首先以中心医院食堂为销售平台,然后再逐步本县及周边县、市扩展。中心医院有职工2000余人,住院病人日平均达

人,职工食堂及病人营养食堂每天销量达

元,所以产品销路不是问题。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油井田的荒山坡地上,属于非居民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人文关系。对居民生活完全没有影响,县、镇、村领导和当地群众都非常支持本园的发展。

二、地理位置、气候等区域环境及水电资源

该村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地形为典型的南方陵地带。这里地处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可达2708毫米,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36天,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地下水地表水储备丰富。电力可以单独建设一个30kw太阳能板电站供电,也可以从电力部门就近架线送电(3公里内)。

三、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项目建设单位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扎实的养殖基础,7 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完善的市场运营机制,强大的市场带动能力,和睦的群众关系。

四、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指导

本园是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绿色产业为目的。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现场指导和重视,必须把它逐步做好做大,如期开工建设完成项目,为全县及全市实践健康种植、养殖开创新局面,发展生态农业,为村民早日脱贫做出贡献。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

本园地处两山之间,总面积200多亩,计划分

个区。(1)中间平地盖一鸡舍;(2)左边田、土种植蔬菜;(3)上面一水库为水产区;(4)右边山城为老油茶林及荒坡,用于栽种观赏性茶工化及老油茶稼接,告下面一节用于种黄桃等果林;(5)在右边上面山城上建一个30kw“科比特”光伏发电站;(6)在鸡舍上面空坪建办公区及旅游接待点。

二、项目的技术标准、方案和工艺流程

(一)标准

1、项目建设按照总体设计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饲养、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实施。

2、养殖区建设:根据县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提出 8 了指导性意见,集中养殖有利于通过统一方式组织生产和销售,推行标准化养殖,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3、种植区建设:种植区分蔬菜种植区和观赏林和果林种植区。蔬菜种植主要有田间,观赏林、果林主要在山坡,进行选种、栽种,做到优势互补,病害相支的原则。

4、水产区建设:主要以油井田水库养殖草鱼等,不用饲养,用有机饲料。

5、光伏发电站建设:该项目也是扶贫开发支持项目,园区本身也要用电,剩余电力可由电力部门回收。

6、旅游接待点建设:在园区内开发旅游,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巧夺天工的人工设计,原生态种养的绿色产品,是吸引城区人口周末旅游的好去处。

(二)实施方案及工艺流程

项目实施时间:2016年至2017年,建设时间为两年。2016年:修一条以村道至水库的砂石路(2公里),建两栋鸡舍养殖投入使用,水库初整放鱼,菜地20亩整地使用,整理30亩茶花地,建设光伏发电站。

2017年:硬化进园道路,大修水库,剩余地全部整理,修建旅游接待点。

第六章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项目新建投资规模

1、项目总投资200万元;

2、建设面积230亩。

二、项目的投资估算

(一)本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1)固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基础设施105万元,鸡舍10万元,土地流转5万元,种苗费用1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2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来源:(1)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帮扶单位共出资4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注入20万元,余下通过市场动作企业积累滚动供给。

三、项目收益

项目建成后,经测算,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

1、本园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2万斤,销售收入150万元。

2、本园产各类蔬菜,销售收入21.8万元。

3、水产养殖20吨,按水产品每公斤10元计算,销售收入20万元。

4、光伏发电20万元。

5、餐饮服务10万元。

第七章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1、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在生态园种、养界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旅游度假。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在休闲中学习种植和养殖的科学知识,特别对中小学生了解农业,意义非常深远。

2、在原推广畜、禽养殖技术基础上,再完成并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3项:(1)优质辣椒种植技术;(2)生态法养鸡技术;(3)引进与推广2个以上新品种;

3、直接或间接解决近100人的就业,人均可增加收入5至7千元;

5、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公众树立了生态保护意识;

6、循环多层利用资源,保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今后的无害化生产。

第八章 项目可行性综合结论与建议

我园实施这个项目有其外部形势的需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总的是扶贫开发的需要。一句话:大形势,大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项目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前瞻性。符合国家“三农”政策,符合扶贫开发政策,是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的致富工程。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将彻底改变我村的贫困面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从根本上完善我园的产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对“健康优质”农产品的需要。国内的健康养殖主要是以“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形式体现的,项目的实施也将为今后国家倡导健康养殖开创新河,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做出有效力地示范带动,对休闲旅游开辟新思路,做出新文章,对本园今后发展品开辟新思维,创造新的附加效益。

建议纳入政府组织实施的“农业经济循环”类项目。

第五篇: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钢铁产业增长方式转变

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钢铁产业增长方式转变2007-09-10 20:43:31|分类: 学术研究 |标签: |字号大

小 订阅摘要:钢铁产业是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产业,如果不从技术进步入手提高其能源、水资源等使用效率,解决好环保问题,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会是一个巨大问号。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从90年代起就引入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不断加大节能降耗技改项目的投入,促进了各项耗能指标全面下降;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全面开展削减污染排放总量的治理工程,使环境质量得到不断的提升。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济钢钢铁产业

一 引言

(一)济钢集团概况

济钢(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始建于1958年,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现有资产337亿元,在职职工3.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济钢发展步伐不断加快,1991年产钢100万吨,1996年超过了200万吨,2000年超过了300万吨,现已形成了集工业、贸易、科研、开发、服务于一体,跨地区、跨行业、跨国家,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背景

钢铁产业是个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每年能耗占全国l0%左右,其中电力消耗1400亿千瓦时,约占工业总消耗的11%,洁净水40亿吨,约占l0%;粉尘排放约110万吨,也占到13%左右”。[1]钢铁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和粉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对大气的污染。如何真正实现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每一个钢铁企业都是一个需要直面的命题。济钢作为国内的钢铁大企业,同样也存在着这个问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曾经是济南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的写照,10多年前,由于严重的烟尘粉尘、废水污染,废渣堆积如山,济钢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曝光,济钢集团由此承受着巨大的成本压力、能源、资源压力和舆论压力。为了走出困境,十年前济钢集团开始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济钢集团实施煤气、钢渣、工业水、余热等四项闭路循环利用。十年来,济钢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全公司经济效益提高13倍。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钢铁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钢铁企业都像济钢一样,摆脱了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很多钢铁企业仍然延续传统粗放型增产发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国内外条件因素的制约,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钢铁产业就慢慢地陷入发展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在困境中生存发展已成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二 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钢铁作为高污染、高耗能的的产业,它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压力,陷入了困境。

(一)环境压力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而不管环境的治理,造成环境的日益恶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开始变的日趋严格,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污染物排放,尤其是限制污染物排放。我国钢铁工业进一步受到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的限制和制约,特别是二氧化硫、污水、废渣等污染物的控制和排放。“因为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能源结构中,煤炭占了70%的比例,燃煤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二氧化

硫排放总量的90%以上。为推动能源合理利用、遏制酸沉降污染恶化趋势,改善城市空气污染,国家对工业部门控制燃煤造成的二氧化硫大量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因此,钢铁产业要发展就必须就必须要适应对排污总量控制和环境容量的要求,转变生产模式,提高社会效益

(二)资源压力

我国资源压力主要是资源、能源严重短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资源不足。“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2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值的1/4,位于世界第109位,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资源很少的13个贫水国之一,被联合国机构称为处于严重缺水地边缘。”[3]目前,我国有16个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省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在我国的662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2.矿产资源短缺。“截至2000年底,我国保有铁矿资源总量458.94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25.54亿吨、保有基础储量235.19亿吨。我国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36.23吨,而世界人均保有铁矿资源储量51.19吨。”[4]我国对铁矿的进口量已占到世界铁矿交易量的50%,而且其中的70%受世界排名前三的钢铁供应商控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企业的安全发展。

3.能源短缺。主要表现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电力等方面的不足,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大部分是靠进口,而对于煤炭,虽然储存量较大但是开发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已出现紧张状态。电力不足已是我们能够经常感受到的,拉闸现象常常出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由于我国铁矿资源不足,利用进口铁矿满足国内钢铁生产需要已成必然。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安全。因此国家在鼓励国内企业扩大进口的同时,应该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过去那种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提高矿产的利用率,促进钢铁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三)竞争压力

目前,从国内市场看,“一方面钢的生产能力已超过3亿吨,并且在建产能还有1亿吨以上,而这些在建产能也将会在今后几年陆续释放;另一方面,由于国家针对钢铁投资过热进行宏观调控,将会导致钢材需求增长速度出现下降的趋势,进而会导致供大于求的局面,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5]。从国际市场来看,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在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之后,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各种优势也将随之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我国大型钢铁企业直接面临着来自跨国公司竞争的压力,市场竞争形势十分严峻。

所以在如此众多的压力下,钢铁产业将如何发展,将何去何从,是继续走传统发展模式进行粗放型生产,还是转变现有的的生产模式,走新型的发展道路?也许我们从济钢摆脱发展困境的发展模式中能够作出准确的选择。

三 济钢走出困境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对于循环经济这个概念,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共识。曲格平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6]。吴季松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靠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7]。而吴绍中则认为循环经济就是要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建立起反复利用自然的循环机制,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8]„„,当然对于循环经济本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大都承认循环经济是以“3R”为原则的,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因此,笔者以为:循环经济就是针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起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它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二)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历程

济钢是在“九五”期间开始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当时济钢面临着内外部压力,自身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排放大,积极效益低下,而国内外市场竞争又极其激烈,原燃料价格上涨,钢铁产品价格下滑,企业利润空间急剧缩小,同时,环境和资源问题越来越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正是面对这种两难的困境,济钢开始探索一条既能提升市场竞争力,又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途径,经过十多年的摸索,终于找到一条发展循环经济的新道路。它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淘汰落后工艺,更新旧设备,精料减量,大力实施节能降耗。“九五”期间,济钢抓住降低成本不放松,不断深化节能降耗。投入大量资金对旧式设备的更新改造,围绕淘汰高耗能落后工艺,实施“四全一喷”(炼铁全精料、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火成材、提高高炉喷煤量)[ 济钢发展钢铁工业循环经济效果 胡新亮,孙德民,李洪福节能环保 200510],淘汰落后工艺,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它体现的是“减量化”原则

2.以环境为关注点,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废物,是放错位置的资源,为了减少废物的排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济钢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精、最强、最美’的发展思路。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污染资源化治理”的方针,制订了《创建节能清洁型工厂规划》,大力推行清洁生产”。[9]建立了“四闭路”循环系统,即:“煤气闭路、钢渣和含铁尘泥闭路、工业用水闭路、余热蒸汽闭路”[10]。通过“四闭路”的实施,基本上可以是实现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3.构筑产业链,实现从自发性发展循环经济转变为科学性发展循环经济。济钢刚开始走循环经济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加深了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意识到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走科学的循环经济的道路。于是,企业的关注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原来的以产品为关注点,着力提高产量、质量和品种为核心,转变为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改善环境为核心。它通过构筑产业链,实现从单个环节的循环升级为整个大系统的循环;从一般意义上的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转变为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最后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济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措施

济钢发展循环经济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环境资源意识。钢铁产业是个高消耗、高排放的行业,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钢铁企业能否实现清洁生产,保护好环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生存,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所以济钢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不断加强环境意识,通过节能降耗、源头消减来实现环境保护,不仅没有增加环境成本,且带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坚持“三种”创新,突破瓶颈制约。

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济钢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实践中,树立“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等观念,改变环保必然增加成本、减少效益的传统观念,“对渣、尘、水、气等工艺代谢物实施“四闭路”系列措施,进行资源化治理,实现了废物资源化、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点火无油化、锅炉无煤化、取暖制冷余热化的“四化”。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8%,年创产值2.5亿元。”[11]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是中国钢铁企业的技术之路,也是中国钢铁缺乏竞争力的根本缘由,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钢铁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济钢较早认识到了这一点,自1996年以来,济钢先后就投入7亿多元研发费用,自主开发了120多项节能清洁工艺技术,形成专利117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7项。其

中干法熄焦技术研究与应用和热能资源高效梯级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果不仅是济钢走在技术前列,而且还成为济钢经济效益的增长点。

以管理创新为保障。积极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为核心,引入市场机制、价格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引导各部门珍惜资源能源,促进高效利用。引入绩效管理模式,为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创新的平台。

3.关注社会责任,延伸循环经济链条。积极承担社会义务,回收处理社区生活污水,用于生产和绿化。通过不断拓展消纳处理社会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实现社区友好、社会友好。

(四)济钢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效益

近十年来,济钢坚持不懈地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成本、质量、环境、资源、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为企业争取了发展可能空间,为社会减轻了环境负荷,同时促进可社会的发展。

1.降低了能耗物耗,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初期,“济钢主要生产工序中只有2个工序达到了特等工序能耗水平,大部分都是三等及以下工序。目前,全公司17个主要生产工序中,有11个成为特等工序,3个一等工序,3个二等工序,消灭了三等及以下工序。2004年吨钢综合耗新水比1995年降低了77%,年节水1.13亿立方米,节水效益2.8亿元以上(用水成本2.5元/吨);吨钢综合能耗下降了42%,累计节约标准煤1300万吨,价值90亿元以上”[12]

2.削减了污染排放,促进了环境保护。2005年与1995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工业粉尘排放总量降低了53%,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济钢先后建成了省级清洁文明工厂、省级环境友好型企业。

3.促进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坚持开发清洁工艺、生产清洁产品。济钢先后研制开发了“X52、X60管线钢、JG590高强度钢板、贝氏体钢等高强度、清洁型新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品种比例超过了60%。”[13]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初步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 济钢模式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借鉴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济钢逐步形成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观念创新为先导,技术创新为支撑,管理创新为保证,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追求企业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谐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14]。这种模式使得济钢从一个地方级的钢铁公司发展为总体规模全国排名第九的大型钢铁集团,这种跨越式的发展对我国钢铁产业起了个很好的借鉴作用。

借鉴之一:加强组织领导,企业领导要决策正确。领导决策要正确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念,一个企业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地发展思路。济钢就有很多好的理念,如“创意无限,资源无限”、“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将消灭企业”、“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等等。而这些理念首先必须在企业的管理人员当中树立起来。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中,做到:1.思想落实,即要把理念灌输到每个成员的意识中,人人树立起正确的观念。2.业务落实。即要把理念付诸实践,制定资源节约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如何节能、节水、节电、节约谨慎、再生资源回收循环利用进行重点研究,并一一落实。3.组织落实。即确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建立资源节约责任制,加强管理。

借鉴之二:加大科研投入,鼓励创新,以技术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钢铁企业要摆脱“引进——模仿——再引进——再模仿”的技术发展模式,就要加大科研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济钢自1996年以来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开发出一大批先进技术、先进产品,不仅使企业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而且技术的研发,为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可能。发展循环经济,它要以技术为支撑,没有相应的技术就无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无法实现对环境的保护。要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通过设备更新和改造,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

后生产设备,研发出或引进高科技含量的环保设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设备保障。其次,要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研究和引进具有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要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力度,实现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循环利用。借鉴之三:

借鉴之四:构建钢铁产业链,建造循环经济圈。正如济钢集团自身构筑产业链,实现内部的循环一样,我国的钢铁产业也要构建产业链。走循环经济到路,笔者认为:企业决不能各自为战,只在企业内部小范围循环,只是“闭路循环”,他所产生的效益只是局部的,而且是有限的,它不能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只有把整个钢铁产业构建成产业链,实现整个产业的大循环,形成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生态经济圈,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所在。

五 结语

济钢的发展模式为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方向,它的发展历程表明钢铁产业走循环经济道路是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是钢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钢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它走循环经济道路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能够带动众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资料:

[1]江涛.从济钢环境治理历程看企业公民的时代使命[J].企业环保.2005(05)

[2]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3]马莉娟.试述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应对措施[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2(04)

[4]李新创.中国钢铁工业:何去何从?——论影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大因素[J].中国冶金报.2004(02)

[5]赵燕娜,朝霞.我国大型钢铁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08)

[6]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6

[7]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3

[8]吴绍中.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A].论循环经济[C].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72

[9]http://xmxh.smexm.gov.cn/2005-7/2005710175057.htm

[10]程鸿文,叶冰.济钢的循环经济帐本[J].环境经济杂志.2005(06)

[11]济南钢铁集团:探索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之路

[12]李长顺.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

[13]徐大立,李广海,赵国杰.基于循环经济的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2006(10)

[14]济钢: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绿色品牌

下载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情况汇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省连续六年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定稿]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伯霞 来源:《农业知识·乡村季风》2012年第09期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举措,是在工业......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王冬生 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在全国建立“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我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5则范文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稳步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 2011年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今年粮食总产达到了11424亿斤。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事......

    发展循环经济

    摘要:由于世界各国对可持续 发展 的日益重视,发展循环 经济 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一股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解决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我国应从国外吸取那......

    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范文大全]

    兵团农业该如何发展循环经济 兵团经济研究所 刘宗芸 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继人口和环境两大问题之后,资源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温家宝总理指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

    转变发展方式范文合集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助理、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田建荣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也是人类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正是这位地球母亲,人类社会的生存发......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顾益康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和难点,其实质是以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为目标,积极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