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邻水县粮食增产规划水利专题资料
邻水县粮食增产规划水利专题资料
一、水利现状情况
邻水县属川东褶皱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境内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三条山脉背斜平行排列,形成“三山两槽”的特殊在貌,深丘、浅丘、台地、平坝兼而有之。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201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11座,小
(二)型水库53座,万亩以上机电泵1处,山坪塘3488口,石河埝228处,提灌站260处,万亩以下渠堰592处,其它566口。总蓄引、提水能力1.22亿立方米,有效水量1.01亿立方米。2000年以前,我县以打井方式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已解决人饮困难约13万人,2000-2005年通过实施国债人饮解困项目新建或改造27个供水站,解决了约5万人的饮水困难,2005年以来通过实施饮水饮水安全项目解决了约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整治病险水库38座,恢复蓄水450万m3;实施旱山村建设5处,新建蓄水池600余口,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00亩;万秀桥水库新建节水灌溉项目2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780亩;万秀桥水库通过6年的努力完成了新合、袁丰、黄陵、刘家湾、石凤、茅坪等几条支渠的配套,新增灌溉面积约2.4万亩;水保项目已实施了七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84km;新建电站3座,新增装机容量750KW。新建或改造堤防10km。自2003年以来,在万秀桥水库灌区实施了2年的 2节水灌溉项目,节水灌溉面积达到了0.3万亩,给当地农业增产增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全县中小型灌区约70处,涉及灌溉面积约15万亩,为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田灌溉发挥了巨大作用,全县农田水利管理目前采取的方式是租赁、拍卖、承包等方式,中型水库及小
(一)型水库或跨乡镇的小
(二)型水库工程由县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小
(二)型及其它微型水利工程由乡镇、村或者农户自行管理。
二、水资源支撑条件
1、地形地貌。邻水县地处川东平行岭谷丘陵区,海拔高程普遍在290米以上,南端最低海拔为184.6米。境内受西山(华蓥山背斜山脉)、中山(铜锣山背斜山脉)、东山(明月峡背斜山脉)三条NE-SW走向的背斜和其间的邻水、九龙两条向斜构造的控制,形成山地与丘陵相间的“三山两槽”地貌。华蓥山、铜锣山、明月山为“三山”。境内“三山”海拔高程:西山(华蓥山)1200-1400米,主峰高登山1704米;中山(铜锣山)500-1000米;东山(明月山)500-900米,主峰土地庙1179米。“三山”之间的丘陵称“两槽”,西边的为“西槽”,县城座落西槽中部,东边的为“东槽”,西槽宽约9公里,东槽宽约14公里,两槽海拔一般都在300-500米。
2、河流水系。县境内河流主要有三条和一个人工湖,即芭蕉河(西河)、大洪河(东河)、白水河、大洪湖,均为长江水系2 支流,水资源分区为长江干流宜昌至宜宾大竹邻水区。芭蕉河,发源于大竹县西河乡,经大竹县高家乡由东北向西南在我县太和乡入境流经西槽东部,在南端横切中山(铜锣山)至幺滩镇(御临镇)的河处与白水河汇合为御临河,在御临镇(幺滩镇)境内南流5.1公里入重庆市长寿区称砣乡境。出境前流域面积1787.97平方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1238平方公里,县境内河段长100.5公里(包括御临河段5.1公里),落差130.4米,平均比降1.29‰,多年平均流量31.3m/s,该河小西河支流有一座中型水库即关门石水库。大洪河,发源于大竹县新店乡,经大竹县张家镇由北东向西南在我县护林乡入境流经东槽东部,通过大洪湖在我县黎家乡出境进入重庆市长寿区万顺镇境。出境前流域面积1250.68平方公里,县境内流域面积696.88平方公里,县境内河段长65.4公里,落差33.13米,平均比降0.5‰,多年平均流量18.79m/s。干流上有一座大型电站水库即大洪湖水库。白水河,发源于我县冷家乡,流经东槽西部,在御临镇(幺滩镇)河口处与芭蕉河汇合为御临河,全长69.8公里,流域面积292.15平方公里,落差516.44米,平均比降7.4‰,多年平均流量2.34m/s,白水河上游支流有上一座中型水库,即万秀桥水库。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10.14亿立方米,过境流量5.7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5.89亿立方米。
3、水文气象。邻水县属亚热带气候区,气温分布总的趋势
33是: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河谷高于丘陵,丘陵高于山区。全县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但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很不稳定;夏季炎热,日照充足,降雨集中,并多暴雨,盛夏连晴,高温伏旱严重;秋季气温下降快,常秋雨连绵;冬季较为温暖,多云雾少霜雪。全县多年平均气温17.1℃,平均日照时数1236小时,无霜期298天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1098.65毫米,最多的1965年年降雨量1485毫米,最少的1961年年降雨量838.63毫米。主要气象灾害有:春旱、夏伏旱、洪灾、寒潮、大风、秋季绵雨、冰雹等。
4、水资源状况。
(1)水资源数量。根据邻水县气象局(站)收集提供的降雨资料和径流资料及邻近县39个站的降雨、径流资料,按照地形、地理的近似性和物理原因的同类性,选择相关的参证站,通过相关分析,分别推求出降雨径流的各种特征值。全县全年平均降雨量为1116.8mm,由于山地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地区分布有很大的差异,迎风坡的降雨量往往大于背风坡,山区大于近丘陵,中北部大于南部,西槽大于东槽。在降雨的时候段分布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降雨统计资料上可知,全县降雨多集中在汛期(5月-10月),该段时间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7%左右,又以5月至8月最为集中,占全年降雨量的54.4%。从降雨在全县的昼夜分配规律上看,全年有62%的降雨是夜间出现。从降雨的年分布4 上看,邻水县的枯水年和丰水年降雨变化不大,变差系数CV值一般在0.16-0.2之间,年变率在1.5-1.9之间。受气温、植被、地理特征影响,全县蒸发量在时空分布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多年平均蒸发值为1166.1mm,西部多年平均蒸发值为983.8mm,在年内分配上,随季节、气温、日照等因素的影响,夏季三个月几乎占全年一半,而冬季三个月仅占8.5%。全县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94.5mm。受地形、气候、下垫面因素影响,径流的地区分布也有明显差异,又受降雨量、土地植物蒸腾等因素的作用,全县径流地区分布也有明显差异,西槽径流系数为0.52,其相应径流量为596mm,东槽径流系数0.43mm,其相应径流量为487mm。全县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22.00mm,多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48。综合上述全县降水、蒸发、径流等因素,经分析估算,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86m。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为11.77亿m,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09亿m。
(2)地下水资源流量。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地层岩性的共同作用,全县地下水资源大部集中在三个背斜山区,根据地质部门资料分析,全县地下水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碎隙岩孔隙裂隙大;二是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三是碳酸盐岩类碎屑岩裂隙溶洞水;四是红层基岩裂隙水。这些地下水都是接受大地降水补给,其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43亿m/年。
5、水资源质量。水质是水资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水资
3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利用量。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工业生产规模在迅速扩大,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与此同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正日益增加,特近年来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企业的迅速发展,其污废水量猛增。这些排入水体的污、废水造成了水体失的失调,加剧了水质的恶化,部分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失调。这些污废水不仅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同时也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加强水资源质量的管理,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工作,进行水资源质量评价,对于保障人类健康,保证工农业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地表水水质评价。在本县境内,地表水主要分布在芭蕉河、大洪河、白水河等众多河流及水库中。从影响河流水质的主要因素来看,主要表现在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生态环境、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几个方面。下面分别就这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本县大洪河、芭蕉河发源于外县,流量较大,流域场镇较多,资料表明,PH值在6.2-7.4之间变化,呈中性或微酸性。河流硬度一般在5.6-7.3之间。其中,白水河流域未受到工业的污染影响,水质状况较好。水的各种污染指标:本县河流分布主要量南北走向,支流分布较为密集,在河流中,芭蕉河为本县最大河流,在我县它贯穿八镇7乡六个区,对全县工农业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另外,本县水库星罗棋布,其中狮子口水库、关门石水库为县城提供了生活、工6 业水源,在芭蕉河、白水河、大洪河沿岸,特别是芭蕉河支流小西河沿岸,分布有较多的工矿企业和场镇,有较多的生活和工业废水未经自理就直接向河内排放,因此河流水质受工业和场镇生活废水影响较大。从所搜集的资料表明,芭蕉河中化学需氧量(COD)和五毒指标均明显偏高,水质状况欠佳,这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将会造成不利影响。
(2)河流水质的综合概述
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农药的大量使用,我县地表水质污染日趋严重。过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表水水质情况未进行长期和系列的监测。所以评价工作困难很大。我们这次着重调查了农药使用情况,污染源分布及排污量,同时对大洪河、芭蕉河、白水河及主要水库作了适当的采样检验分析(见表3-16)。但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故监测资料仅作参考。五十年代,我县大洪河、芭蕉河、白水河及其支流河清澈见底,水质良好,近四十年来,由于森林遭受严惩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水及城镇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污染了水域,破坏了自然生态,进入三条河流的年废水总约709万吨,尤以芭蕉河最为严重,年废水达695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大的单位为氮肥厂,平均15500吨/日,污染物质主要为苯酚;芭蕉河庆滩以下河段及其支流小西河,由于县氮肥厂及县城生活污水,县医院废水的直接污染,已给沿河 两岸群众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用水带来了严惩影响(见表3-17),河水呈污黑色且带有臭味,已无法饮用,芭蕉河支流小西河县城一段,一到夏天,河水变枯,臭气熏人。前些年,水库和山坪塘等农田水利工程,由于采用肥水养渔,水质也污染严重,2006年,我们采取强力措施,根本上肥水养鱼,水质得以改善,均可作为农田灌溉用水和处理后作为生活用水。由于农业的发展,有机氯、有机磷农药有使用也随着增加,据统计,农药使用量年平均206.08吨,其中有机氯185.41吨,有机磷20.67吨,每亩耕地平均年用量0.29公斤,各类农药的残毒物质,随着雨洪流水分别进入溪河,污染水源。为此,保护水源、防止污染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3)地下水水质评价。本县地下水主要是重碳酸钙镁型水,其次是硫酸盐型或硫酸重碳酸钙纳型。其中以重碳酸盐型为主,不同的地下水由于含水层的矿物成分不同,离子的组合和矿化度也有差异。本县地下水总硬度一般为13.7-336.5毫克/升,平均值为94.6毫克/升,其值偏高。PH值在5.6-7.4之间。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在部分地方高于地方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细菌总数520-无法计数,大肠菌群数30-7380个/升,从细菌数目来看,明显地高于生活饮用水标准。另外,部分地方地下水含碘量较低,而这些地下水是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的直接饮用水水源,它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管理,增强8 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意识,对于保障广大农村群众的身心健康,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4)污染源分布及评价。污染源,指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自然界在发展过程中,自身向环境排放的有害物质。一般说来,天然污染源伴随自然界的发展而存在,生态环境本身对此有净化作用对环境的影响不大,而人为污染源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它造成生态环境自净作用负荷运行,一旦超过某种程度,环境就会遭到污染。人为污染源按其分布又可分为点污染和面污染源,一般由工农业生产及人类生活所引起。点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从污染范围来看,这类污染相应集中,往往是造成局部性污染,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在不断增加,其中大多数工业废水未经严格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渡。这些排放的污废水中,其中一些污染物的含量已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致使水体水质出现恶化,部分地方甚至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面污染源:该类污染源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
农村生活污水一般因环境的自净作用,对环境污染不明显。化肥对环境污染:化肥的施用直接造成水体中含氮量增加,并且有部分氮还将转化成NO、NO,而NO直接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特别在是湖泊、水库中,含氮量过高
3-2-2-逐渐会出现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水生生物及鱼类的死亡。
农药的施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在:施过用的农作物,尽管会杀死害虫,但以这些害虫为食的其他动物,如鸟类、蛙类等,顺食而入,随害虫而亡,造成生态环境平衡失调;一些农药粘附在农作物上,人们因误食造成中毒。同时,由于大量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一部分难分解的农药将累积在生物体内,对生物体危害,最终影响人类的生命健康。
(5)河流水质综合评价。从本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水质分类统计及水质指数统计K值表明:所受到的主要污染是重金属,其次是有机类污染,其污染程度较大。从综合类别来看,芭蕉河基本上属于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同时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大洪河水源同芭蕉河基本上一致,白水河属于源头水,可用于生活用水,渔类保护区及旅游水之用。
(6)水环境影响预测及对策。由于近几年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而农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也呈上升趋势。这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多数未经净化自理而直接排入水体中,造成沿河自然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一方面破坏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平衡,造成生态失调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引起产品质量下降和沿河两岸的粮食减产及河内水生物的死亡。从目前情况来看,本县境内的主要河流污染10 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若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其河流的污染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可估量。
为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水排放许可制度,限制兴建污染大、排污多的行业。对污(废)水排放,一方面大力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另一方面限制污染物排放深度,对小西河、芭蕉河造成污染的单位,要立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和实施办法,抓紧治理,争取达到国家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二是切实保护狮子口、关门石水库和关门石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持水质清洁,严禁污染,任何部门都不得在水库水源保护区兴建污染环境的工厂、企业。三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严禁使用渗坑、裂隙、溶洞或稀释等办法排放有毒有害废水,确保地下水源不受污染。四是依法实施取水许可制度,依法治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使水资源量得到合理使用。五是贯彻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逐步建设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增加对环境保护方面和投资,督促污水排放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切实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对排放和污废水应进行处理之后才排放。六是以饮水水源为重点,增大投入,开发工程、农耕、植物、生物措施,开展面源污染治理。七是积极推行水务一体化改革,将水资源管理与污染水排放统一到水利部门,进行一体化管理。
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环境保护方面将进一步增 加投资,对污染较大的工厂结合技术改造配套完善净化设施以减轻污染;农业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加强对施用农药、化肥的管理,防止污染。环境保护部门和卫生部门密切配合,积极协助工矿企业开展“三废”的监测工作,并负责监督和检查执行国家排污标准情况。对超过标准的企业,要责令限期治理,争取本县内主要河流水质普遍达到国家规定水域水质标准。
6、水质综合评价。本县河流、水库水质现状如下:芭蕉河及其支流小西河污染较为严重,在邻水县城经下河段,河流类别基本上属于国家规定的IV、V类水域,在上游河段为III、IV类水域。从综合污染系数来看,小西河下游段为重污染,上游河段为轻污染,芭蕉河同样如此,其主要污染为有机及重金属污染。大洪河、白水河污染次之,一般为III、IV类水域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为中度污染。其主要污染为有机污染。狮子口、关门石水库无有机污染,完全可以为生活用水。
7、水资源可利用量。(1)地表水可利用量。邻水县位于四川盆地东缘,为山地深丘地形,属河源分水岭地带,水资源主要为本区域大气降水,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可概化为本区域地表水总量,即10.09亿m。(2)地下水可开采量。邻水县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1.04亿m/年,其中,碎岩孔隙裂隙水为0.278亿m3/年,此类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具有良好的储存和承压条件,水层较厚,水量较丰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为0.489亿m3/年,12 33该类地下水仍然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大泉暗河等集中排泄,具有埋藏深度浅、出露位臵高、循环周期短、补给面广、水层厚的特点。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溶洞水为0.128m/年,此类地下水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大泉暗河集中排泄。红层基岩裂隙水为0.147亿m/年,该类地下水分布于全县东西槽大部,分布面广、储量小、埋藏深度深,开发利用难度大,可利用价值低。
综上所述,我县地下水可利用量主要为前面三种地下水,地下水可利用量近似为0.896亿m3/年。
8、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开发条件分析。
(1)全县水利工程建设现状。截止2008年5月止,邻水县建成各类水利工程5201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
(一)型水库11座,小
(二)型水库53座,山坪塘3488口,蓄水池566口,石河堰228处,引水渠埝592处,机电堤灌站260处,建城乡供水站37座,打井26万口,各种工程蓄、引、提水总量1.22亿m,为全县水资源总量的27.4%。这些水利工程,供水状况良好,为全县城乡群众生活和农业灌溉及工业生产提供较为可靠保障。目前,全县已建成大小供水站37个,年提供生活供水839万m,工业用水361万m,建成机电井26万口,年供水1200万m,解决了全县城乡37万人生活饮用水问题,修建大小引水渠道378Km,农田灌溉面达到37.6万亩。
(2)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邻水县地处川东丘陵区,为河 3
3333
3流分水岭地带,山峦起伏,沟谷交错,特别是邻水的三山多为石灰岩地质,从建立大中型水利工程角度上讲,工程建设地质条件欠佳,建立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条件不理想,水资源开发利用骨干工程建设难度大。目前,全县仅有两座中型水库,总库容仅为4400万m3,其余为小型水库,蓄水量较小,水量拦蓄较少,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差。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地质,土地条件看,邻水县三山的很大一部分面积为石灰岩地形、暗河、溶洞遍布,水文地质条件欠佳。两槽的大部分区域为深丘低谷,土地贫脊,植被较差,土地的滞蓄水能力较弱,暴雨洪水造成滑坡,泥石流较为频繁,大气降水的滞蓄作用低下,水土流失量较大,水资源生存条件较弱,常常是暴雨形成洪水,造成洪水灾害,相应也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从土地资源角度看,邻水县现在耕地仅60余万亩,全县近90万农业人口,耕种地占有量为0.6亩左右,如果修建较多的蓄水工程,势必淹没占用较多耕地,粮食问题及其他问题较难解决。从现有水利工程情况看,大多数水库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运行五、六十年了,水库淤积,工程老化,十分严惩,病害较多,大多数水库汛期只能限制蓄水,水库蓄水功能降低幅度很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几年虽对一些病险严重的水库进行了整治,但也很难增强或提高蓄水能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的无较大起色。值得特别提出的问题,邻水县的三山均有大量的煤炭资源,目前正按国家计14 划进行开采,煤炭的开采,势必使我县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水位下降,我县目前228条引水渠埝,绝大多数是利用这些山泉水、地下水作为水源,目前这些引水渠埝除部分年久失修,或山地灾害造成无法引水,但也有部分引水渠埝无水可引。对这个问题,从水利角度上,值得研究。
9、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分析。
(1)山洪灾害。我县地处盆周山地丘陵区,山峦起伏,沟谷交错,山洪灾害是我县主要灾害,山洪灾害对水利设施危害表现为:因滑坡,泥石流原因,导致水库大量淤积,挤占水库库容,降低水库蓄水能力,危及水库枢纽工程安全;因滑坡,泥石流原因,全县592条引水渠,滑坡、垮塌严惩,淤积十分突出,绝大多数灌溉渠道,过水能力无法达到设计标准;工程灌溉效益受到严惩影响,部分渠道因滑坡范围较广,整治难度较大,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多年瘫患。因大多数渠道线路环山布臵,排洪设施不健全,这些渠道雨季则成为排洪沟,常因洪水量大而冲垮渠道侧墙,此类情况年年发生,有的渠段则一年多次发生。
(2)工程建设条件。邻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条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选择适当的位臵,开发建设新的水利工程。针对邻水县山地丘陵这种地形条件,结合目前邻水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的实际情况,邻水县水利工程建设应考虑修建蓄水工程,所建工程类别应以中小型为主,由于邻水县地处深丘峡谷 地区,这类工程项目投资 少,建设期短,见效快。占地较少,适用性强。缺点是抗风险能力差。二是挖掘已成水利工程潜力。挖掘已成工程潜力,可从三个方面考虑。对目前已成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整治,使这些水利工程完全达到设计标准;对全县水库进行清淤,恢复工程蓄水能力,提升有效水量。我县小
(一)型水库普遍为无闸溢洪,如果通过枢纽工程整治,安装调节闸门,调节来弃水量,增加有效水量,在不增加水库淹没面积情况下,提高水库拦蓄水功能,增加可利用水量。三是邻水县水资源虽然相对丰富,但开发利用差,开发利用的难度较大,为节约水资源,挖掘水利工程利用效益,大力提倡、推广、普及节水灌溉,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和非常好的经济效益。针对邻水县的地形特点,产品结构,我县节水灌溉应以下面二个方面为突破口。提高现在水利设施供水保障的工程措施。对现有引水渠道实行全面防渗处理,减少输水损失水量,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扩大工程灌溉面积,提高工程灌溉效益。革新工程输水措施,利用深丘山地水头优势,改原有习惯的渠道输水灌溉为管道输水灌溉,使输水损失率减少,水利用系数达到95%以上,管道输水灌溉更可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供水保证率的要求。
10、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
(1)水域纳污能力,水质状况分析。根据邻水县水资源监测资料,邻水县各主要几大水域水质状况基本较好,且有向好的方16 向发展的趋势,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是水体化学指标高,氨氮成分较大,CDO指标偏高,这些指标特别是冬春两季偏大比较突出,夏季和秋季由于降雨偏多,径流较大,水体径流净化作用增强了,水体污染状况有所减缓。
(2)水环境保护。我县水环境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施肥(主要指化肥),二是工业废水排放,三是水体集约化养殖的饵料、饲料等三方面所致,因此,我县的水环境保护,一是要大力宣传,提倡施用有机肥、农家肥,以减少水体的氨氮成份。二是做好工业废水排放的监督,确保工业废水排放满足国家规范标准要求。三是对集约化养殖的饵料、饲料进行跟踪监督。四是加大水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使水环境保护意识。
(3)生态环境修复。对于水利行业来讲,主要应着重水环境修复,水环境修复,一是对水域、水体环境修复,二是对水资源的环境态势的修复。水域、水体环境修复,主要应对水工程进行修复,把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水域破坏和水环境破坏进行恢复,加强水域、水环境的净化,排除水域、水环境的有害因素,使水域水环境恢复到过去的态势。二是对水资源的环境态势的修复,把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水资源流失的损失夺回来,达到新的平衡。
11、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基本结论及建议。(1)水资源承载能力。邻水县降水量虽然较为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1116.8mm,降水量21.86亿m,但是,境内无大江大河,过境流量很少,降水蒸发量大,全年降水量扣除蒸发11.77亿m3后形成的10.09亿m3径流量,即为全县水资源总量。降水形成径流量是全县水资源唯一来源,故邻水县水资源贫乏,2006年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1019m3,亩均占有量仅1665m3,远远低于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水平。加之降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年内降水5至10月占年总降水的77%,5至8月占年降水的54.4%,更加重了全县水资源贫乏程度,水资源贫乏对工农业的发展影响较为严重。
(2)水环境承载能力和保护要求。根据目前工农业及城镇发展水平,就全年平均来看,河水基本能够承接现有污染排量。芭蕉河、大洪河可作一般性工业用水和非人体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以及农业用水、一般性景观用水。白水河基本上属源头类水,可作生活、渔类保护及旅游用水。三条主要河流年均流量中能够满足其自然生态水质、水量需求。饮水水源基本达到生活水源标准。但是,邻水县水资源受降水年内分配影响非常明显,所以,水环境承载能力和保护要求年内各月差异很大,5月10月基本无水环境承载压力,11月至次年4月,由于径流大量减少,部分河段水环境不堪重负,水体不能承接排污,造成水质恶化,最严重的是芭蕉河支流小西河邻水县城的下段、芭蕉河支流坛子坝河坛同场镇以下段,及芭蕉河干流馨滩坛同段,以及芭蕉河、大洪河18
3支流流经较大场镇的溪河,一是水体黑臭,严重污染;二是水量不能满足河、溪自身生态需求,需要进行特别水环境保护。
(3)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对经济建设布局的要求。邻水县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确定了邻水县在经济建设布局上必须进行选择。经济建设必须选择低耗水、少排放型项目,火电、化工、造纸类高耗水或高污染类工业不适宜在邻水县发展建设。适宜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家电产品类低用水工业项目以及种养殖业。平面布臵上,西槽应以工业为主,种养殖业为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东槽以农业为主,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水利旅游业,通过科学合理布臵经济建设发展大局,实现邻水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稳步增长。
三、规划水资源配置工程
根据广安市邻水县水利建设发展规划2003年至2020年期间,邻水县新建或改、续建水库21座,配套小
(一)型以上水库工程防渗渠道429.33公里,发展小
(一)型水库工程灌区节灌工程48处,建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53处(38个贫困旱山村),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57处,病险水库整治56座,新修小微水利工程7977处,共新增恢复水量15178.92万m3,新增灌面52.78亩,恢复、改善灌面21.24万亩,解决20.62万人饮水困难问题。
第一期目标:2003-2005年期间新建或改、续建水库4座,配套小
(一)型以上水库工程防渗渠道78.27公里,发展小
(一)型水库工程灌区节灌工程8处,建旱山村集雨节灌工程9处,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5处,病险水库整治38座,新修小微型水利工程6361处,共新增恢复水量8084.76万m3,新增灌面14.89万亩,恢复、改善灌面7.92万亩,解决8.24万人用水困难问题。
第二期目标:2006-2010年期间新建或改、续建水库6座,配套小
(一)型以上水库工程防渗渠道111.1公里,发展小
(一)型水库工程灌区节灌工程12处,新建山村集雨节灌工程14处,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24处,新修小微型水利工程580处,共新增恢复水量1592.41万m3,新增灌面11.42万亩,恢复、改善灌面3.91万亩,解决7.27万人用水困难问题。
第三期目标:2011-2020年期间新建或改、续建水库11座,配套小
(一)型以上水库工程防渗渠道239.97公里,发展小
(一)型水库工程灌区节灌工程28处,新建山村集雨节灌工程30处,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供水工程18处,新修小微型水利工程1036处,共新增恢复水量5501.75万m3,新增灌面26.47万亩,恢复、改善灌面9.41万亩,解决5.11万人用水困难问题。
四、灌区节水措施和潜力
根据邻水县2005年小型水利规划,我县涉及灌区70处,第一期目标2006年至2008年,对新华、虾扒口、台子湾、洪安、20 高峰、螺丝沟、跃进、合作、荆坪、肖家沟等10处的灌区进行改造;第二期目标2009年至2010年对松林、李子沟、白岩子、白水河、绿茵塘、丰光、马岭沟等7处灌区进行改造;第三期目标20011年至2015年对龙安、人民、三丘田、黄陵、石龙过江、万盛、牛市坡等7处灌区进行改造。从2000年以来,万秀桥水库灌区在中、省、市的支持下,渠道配套达7年之久,扩大灌面约2.5万亩,为灌区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原来由于渠道配套不完善,灌区的农业受到了一定影响,水源无法保证,农民只能望水兴叹,农业生产还基本靠天吃饭的困境,如果灌区进行改造后,农业生产结构将进行改善,复种指数大大提高,经济产值也会逐步增长,农民收入也会大大提高,因此,加快灌区渠系建设,不仅能扩大改善灌面,而且还可以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保证灌区人民增产增收,尽快脱贫致富,同时渠道的配套可新增有效灌面,增加水库工程水费收入,增加管理维修费用的来源,促进工程良性运行。2003年和2007年,万秀桥水库实施了两年的节水灌溉项目,节水灌面达0.38万亩,一是农民投工投劳情况明显减少,每亩的渠道维护工由原来的1.7个减少到0.5个,整个项目区节约劳动力约1800个工日,节省的劳动力转化为其他生产或外出务工的经济效益为55%,二是许多农民农田灌溉由原来的抽水、提水改为自流灌溉,抽水、提水人工费和电费降低了32%;三是根据主要农作物在无灌溉条 件下的产量调查,年均灌溉效益增长了25%;四是渠道水利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4提高到0.9;五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六是带动了当地的建材市场发展,扩大内需,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五、水土流失治理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大力支持及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大力投资了对水利灌溉的修复和建设,二是加大了农业产业的防御洪旱灾害相匹配的救灾设备的配备。在水利工程方面,近期国家已安排了各级别水库的除险加固、山坪塘、石河堰的新建或维修,以及各类型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设相继根据设计批复全面建设完成,保证了灌区农业生产的灌溉保证率及作物需水灌溉指标。在设备配套方面,我县已按上级各部门的安排,全面布臵建设,配备保证粮食生产基地的防御洪旱灾害的机械设备。
1、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全县水土流失面积1196.5平方公里,1988年列入长江上游长治工程治理县以来,在甘坝河、牟家河、石坝河、丹水滩河、小西河、观音河、柑子河、石稻河、梁板河、景家沟、活水沟、三板桥、二洞桥小流域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342.587平方公里。
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措施
1998年至2007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42.587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29.04平方公里,水保林91.12平方公里,经果林22 38.53平方公里,封禁治理106.6平方公里,保土耕作77.296平方公里,便民路637公里,沿山排洪沟637公里,蓄水池788口,沉沙凼229720个。总投资8824.00884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2026万元,省、市、县配套903.67万元,群众投劳折资5883.15万元。
六、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截止目前,邻水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按省、市、县批复全面完成。据所完成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资料显示,恢复水库工程蓄水18万方,恢复改善灌面900亩,保证灌溉面积1.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通过近期各级政府部门安排我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保障了我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安全运行,又使得水库工程原设计控灌指标得以恢复或提高,进一步使灌区的粮食生产达到稳产丰收。
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大力支持及扶持政策的贯彻落实,一方面,大力投资了对水利灌溉的修复和建设,二是加大了农业产业的防御洪旱灾害相匹配的救灾设备的配备。在水利工程方面,近期国家已安排了各级别水库的除险加固、山坪塘、石河堰的新建或维修,以及各类型灌溉工程的配套建设相继根据设计批复全面建设完成,保证了灌区农业生产的灌溉保证率及作物需水灌溉指标。在设备配套方面,我县已按上级各部门的安排,全面布臵建设,配备保证粮食生产基地的防御洪旱灾害的机械设备。
七、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措施
我县农业水利建设现在实行谁建谁建谁用,对于重点灌溉工程成立了管理单位,并归口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对一般灌溉工程实行承包、租赁或拍卖等方式,目前,万秀桥水库灌区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关门石水库由于渠道未配套还未成立,其他水利工程都未成立农村用水户协会,随着国家惠民政策力度逐渐加大,农业水费已从2004年都未执行了。
第二篇:2021年加强粮食增产工作总结
2021年加强粮食增产工作总结
撰写人: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
2021年加强粮食增产工作总结
近年来,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___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___亿斤,同比增长___%。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
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___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___万元,县财政拨出___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___亩。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___”、“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___”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___”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___%。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___期次,培训农民___万人次。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___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___%,同比增长___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___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___万亩。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
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___%和___%,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___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___万亩,增加___亩,水产品产量达___吨,增长___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___%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
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___亩,旱涝保收面积___亩,改善灌溉面积___亩,改造中低产田___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___亩,完成了鹅湖镇等___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
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__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___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___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___二乡___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_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___亩以上的___户,红芽芋种植___亩以上的___户。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
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内资等方式创办了一批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___家。三是拓展市场领域,使农产品由点状销售向网状销售发展。
改变传统的定点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落后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领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价“剪刀差”,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点,让农副产品择市、择价就卖,实现销售上的增值。为调动种粮户积极性,该县大力推广“订单粮食”,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落到实处,既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又确保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粮农收入。巩固和完善鳗业、蔬菜、果品、畜禽、优质米等专业协会,全县农村合作经济___发展到___个,各类农村民间流通___发展到___个,从业人员超___万人。进一步完善县农经网、农业互联网等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网上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___余条,来自___、___、___等沿海省市订单___余条,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范文仅供参考
感谢浏览
第三篇:落实粮食增产行动情况报告
落实粮食增产行动情况报告
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11〕28号)精神,我局非常重视,乘我市去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广东省粮油高产创建先进单位的**,明确目标任务,以牛江镇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为中心,扩大粮食高产创建规模,乘势而上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使全市在多灾之年仍然获得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生产的成效
(一)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超额完成**市下达目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42.0471万亩,平均单产达到307.5公斤/亩,总产12.9302万吨,总产比上年增加2579吨,增加2.04%,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分别完成**市下达的考核指标的100.11%、100.94%。水稻播种面积37.15万亩,平均单产预计达到352公斤/亩,总产13.07万吨,比上年增加4000吨,增加3.16%。
(二)粮食高产创建成效显着。牛江镇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成效突出,经省、**和**三级联合测产验收,全镇早稻平均单产达到509.32公斤/亩,比去年增产8.37%,完成目标的101.86%,攻关田最高单产612公斤/亩;晚稻全镇平均单产达到505.249公斤/亩,比去年增产5.26%,完成目标的101.05%,攻关田最高单产622.352公斤/亩。全市镇级千亩示范片平均单产424.1公斤/亩,完成目标任务的106%。
(三)冬种马铃薯增产增收。春收马铃薯4.4万亩,总产9.24万吨,总纯收入1.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10%、31.4%、104%,125%,三项均创下历史新记录。
二、主要的做法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制,层级签订粮食考核责任书。同时,围绕产粮大县和粮食高产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原市长李灼冰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及相关的专家小组,有力促进了工作的开展。
(二)及早制订下发春耕、夏种和冬种生产计划
为了粮食生产能按时有序开展,市农业局提前在水稻、马铃薯等开耕环节,制定生产指导意见,及时下发各镇(街),指导开展生产。如针对我市西坑水库除险加固将对沙湖、牛江、圣堂、君堂、良西等镇春耕用水有较大影响及春播期雨水偏少的情况,在春节前就组织有关部门和镇(街)主管领导进行研究,制订出应对措施,下发各镇(街)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又如农业部门在2月份制订下发了春播春种指导意见,重点在技术上指导开展春耕生产工作。
(三)加强科技服务
重点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一是利用近年已运作成熟的水稻、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种-示范推广”模式,大力推广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全力抓好科技入户、科技培训、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同时加强与农业部马铃薯技术产业体系**试验站、省农科院等有实力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合作,利用他们的专家和农资新产品、新技术加强对广大种粮农民的培训指导,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步伐,大提高了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
(四)深入推进“稻-稻-薯”耕作制,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通过推广“稻-稻-薯”一年三熟制,一方面直接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复种指数,另一方面通过水旱轮作,减少病虫源,培肥地力,降低生产成本,达到水稻生产与马铃薯生产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五)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粮食高产创建力度,逐步建立了“市有万亩示范片、镇有千亩示范区、村有百亩示范方”的粮食高产示范层级基地,今年进一步提前粮食创高档次,在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安排下,在牛江镇开展整建制推进粮食高产创建试点。通过示范,多角度、多层次展示粮食高产技术和经验,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样板,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
(六)大力开展农资打假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了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保障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促进春耕生产顺利开展,在2月下旬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农业、技监、工商、公安、供销部门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联合打假大行动,农业部门在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又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定期和不定期的打假行动,发挥了明显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第四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 (本站推荐)
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114.8亿元,同比增长11.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1850元,同比增加317.6元,增长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
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万个,增产粮食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亿元。
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200万吨、300万吨和400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1/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402.5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公斤,比上年增加29公斤;总产163万吨,比上年增加0.2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
第五篇: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
关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的汇报(2004 年 8 月 10 日)市人民政府在秋季农业生产即将全面展开的关键时刻,省政府召开这次现场会议,专题研究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问题,非常必要,十分及时,必将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济宁市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济宁市现辖12个县市区和济宁、曲阜2个新区,153个乡镇(办),6513个行政村(居),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耕地790万亩,总人7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万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农业增加值127.1亿元,增长5.6%;粮食、棉花、油料、瓜菜产量分别达到323.6万吨、10.3万吨、26.2万吨、819.5万吨,肉类、水产品、果品产量分别达到67.7万吨、19.5万吨和18.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178元,增长6.9%。
一、基本情况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关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今年结合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强化了工作措施,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宏观调控中得到加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 114.8 亿元,同比增长 11.2%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 1850 元,同比增加 317.6 元,增长 20.7%。
(一)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多年来,始终把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确保群众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需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总产的思路,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基本农田的保护和管理。把保护基本农田作为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严格落实国务院“五个不准”的要求,对全市基本农田进行了全面核查,摸清了利用现状和质量水平,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建立健全了保护档案,强化了监管,加大了违法查处力度。目前,全市已确立了**万亩的基本农田,保护率达到**%。二是实施大面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沃土工程,利用国家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和世行贷款项目,以改善生产条件为主,对全中低产田实施连续综合开发建设,加大土地开发治理,加快中低产田的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单产。“九五”以来,全市投入各类开发资金**亿元,投工 万个,增产粮食 亿公斤,实现经济效益 亿元。三是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作为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劳动积累工作,实行资金、劳动力综合投入,持之以恒、长抓不懈。目前,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占农田面积的 %,高产稳产田达到**万亩。四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为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单产水平,注重加强了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实施农业增产技术科技攻关。像良种良法、种子包衣、无土栽培、设施化栽培、平衡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开发和推广各类农作物新品种**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使我市的粮食生产水平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跨上后跃上 200 万吨、300 万吨和 400 万吨三个台阶,粮食产出量、人均占有量和调出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目前,全市粮、棉产量分别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10,淡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 1 / 4。今年全市夏粮收获面积 402.5 万亩,平均单产达到405 公斤,比上年增加29 公斤 ;总产 163 万吨,比上年增加 0.2 万吨。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在认真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从我市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千方百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一是搞好区域布局结构的调整。按照自然资源、传统优势和市场需求,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逐步形成农产品优势产区。全市初步形成了东部山区果、牧、油,中部平原粮、菜、牧,北西部平原粮、棉、林、牧和南部滨湖稻、菜、渔四个农业经济区域。按照区域布局,确立主导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实行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二是搞好产业结构调整。选准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重点是延伸拉长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产业链,实行重点培育,通过市场引导和龙头带动,促进主导产业快速膨胀,逐步形成区域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在种植业形成了以金乡为中心的90万亩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的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的10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任城为中心的3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的6万亩中药材和以微山、梁山为中心的5万亩芦笋特色种植基地;在养殖业建成了126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的肉牛基地33处、年出栏万只以上禽场562处,年出栏千头的养猪场345处,百亩以上的水产养殖基地520余处;在林果业形成了100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和23万亩的苗木花卉基地。三是搞好产品品种品质结构调整。把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和安全、生态农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扶优汰劣,加快优质专用农产品的引
进推广力度。全市小麦优质专用化程度达到70%,果品和水产品名特优品种比重分别占到 %和 %。品种品质结构的优化,有力促进了我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的增加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民增收链条。把推进和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和农民增收的增长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推进力度。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指导,市委、市政府去年8月份成立了由市几大班子负责人任组长、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15人组成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二是加大政策扶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去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意见,确定市财政每年拿出4000万元,用于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贴息,今年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又进一步调整扩大了扶持使用领域和范围。三是加强利益联接机制建设。引导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股份合作制、签订合同订单、委托生产等多种形式,建立紧密型或半紧密型经济利益共同体,降低和有效规避农户市场经营风险。目前,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2100多家,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达到797家,其中规模以上龙头企业236家,年销售收入180亿元;现有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0家,其中省级9家,国家级2家;全市有40%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44%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国内外市场,实现了增值增效。
(四)加速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的思路,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步伐。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精耕细作和集约化经营,发展设施农业、苗木花卉、中药材和畜禽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消化一批;二是加快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吸纳一批;三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以中心镇为重点的农村小城镇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集聚功能,安置一批;四是大力发展劳务输出,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开展定向和引导性培训;通过建立输出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向外输出一批。今年上半年,全市在外务工人数达到79.4万人,新增劳务输出18万人,其中市外劳务输出8.5万人,新增劳务经济收入4.25亿元。目前,全市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3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38.7%。农民工资性和劳务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新增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认真落实农村基本政策,构筑农民增收保障体系。着眼构筑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认真抓了中央和省、市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政策。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和督导检查,对存在的承包手续不完善、超限额预留机动地、合同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从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上保障农民的权益。二是认真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在严格执行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政策的同时,严格执行灾情和社会减免政策、严格落实农民负担管理 “ 四项制度”、严格控制“两工”使用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三是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补贴资金全部到农户手中。今年省政府核定我市小麦直补资金6312万元,5月下旬全部兑付到农户,补贴农户1492万户。对农业部确定的兖州、汶上、梁山65万亩的优质专用小麦每亩10元的良种补贴全部到农户。四是认真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公共财政重点向“三农”倾斜的要求,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支出明显增长。市财政在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4000万元贷款贴息和400万元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的同时,确保每年新增的科研、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每年科技经费的1/3重点用于良种良畜引进繁育和种养技术推广,确保按规定足额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培训、社会保障体系、畜禽防疫体系建设等项目配套资金。通过认真落实政策、不断强化扶持措施,逐步构筑农民增收的保障体系。
二、主要问题当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宏观环境和条件总体较好,但也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个别地方对粮食安全与农业结构调整存有认识误区。偏面认为强调粮食生产安全就是回到过去单纯抓粮食生产的老路,把加强粮食生产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没有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央1号文件精神、抓粮食安全主要是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精神实质,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抓结构调整的决心有所动摇,工作有所放松,力度有所减弱。二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城乡、工农“二元结构”的格局尚未完全打破,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就业、保险、户籍制度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特别是个体私有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三是农业结构层次偏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和农产品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农民素质特别是就业适应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四是农资大幅涨价,消弱了政策拉动农民增收的效果。今年以来,市场物价水平全面回升,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上升,有效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当前农产品价格正处于相对较高的区间,继续增长的空间很小,由于农资涨价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大大抵减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五是农民减负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矛盾突出。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减负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乡村两级收入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农村道路建设、医疗卫生、文体等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监管不力,极易造成农民负担反弹。
三、下步思路与打算按照这次
会议的部署要求,认真借鉴学习兄弟市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做好下半年的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两个 1 号文件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为指导,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坚持稳定和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不动摇,坚持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动摇,坚持培育壮大畜禽、林果、瓜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劳务经济五大产业体系不动摇,坚持强力推动、督导检查和考核奖惩不动摇,进一步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工作中,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夏秋作物生产和管理。秋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大局。立足抗灾夺丰收,加强夏秋作物田间管理,突出抓好病虫害防治和肥水管理,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提高科技管理水平,为秋季丰收打好基础。及早做好秋种准备工作。按照省的要求,围绕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推进粮经 “ 双扩双增 ” 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提早制定秋种规划,落实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抓好良种调剂、技术培训和资金、物资等准备。
(二)继续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贯穿于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始终。一是抓好秋冬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方案的制定和落实。着眼于建设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和专业区,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各类农业资源,本着具体、实在、可行的原则,细化实化调整措施,把调整规划落实到地块,把主导产业落实到品种,把调整面积落实到农户,把调整任务落实到干部。二是抓好品种品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新品、名品、精品开发,加快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畜牧水产业。发挥资源优势,抓住价格回升的良好机遇,突出抓好各类饲养小区、大中型养殖场建设,提高规模饲养水平。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机制。一是抓龙头带动调整,重点抓好 100 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产销合作组织建设,帮助其完善经营机制,搞好产加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二是抓市场牵动调整。围绕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抓好农村市场的规范改造和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专营专卖,抓好农产品保鲜、仓储、运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以国内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为重点的销地市场开拓,改进农产品营销方式,大力发展农产品产销直挂、配送销售、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三是抓服务驱动调整。以农业信息、科技推广和培训及市场营销服务为重点,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好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四是抓典型拉动调整。集中抓好 30 个农业特色强乡镇、500 个带头村和一批带头户,总结经验,采取组织报告会、交流会、现场观摩等形式,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典型推广。五是抓督导检查强力推动调整。秋季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继续坚持向县市区派驻督导组制度。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成由市几大班子领导和市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带队的督导组,到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指导、协调帮助搞好秋季农业结构调整。
(三)抓紧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牢固树立抗大灾的思想,高度警惕,切实抓好防汛工作。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包工程安全责任制,抓好各种防汛应急预案的落实、防汛物资准备和抗洪抢险应急队伍建设,加强重点工程、重点地段和水毁工程的修复和除险加固,搞好河道疏浚和田间排水系统的疏通,确保排水畅通,防止发生田间渍涝,确保安全渡汛。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在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的同时,结合夏秋农业生产,努力增加投入,组织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地制宜,积极争做一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提高抗旱能力。
(四)加快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把加快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突出重点。结合“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培训,特别是输出定向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就业适应能力。强化农村劳动力输出管理和服务,加强劳务市场管理,促进农村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确保实现“万人出境、40 万人出省、60 万人出市、100 万人大转移”、实现劳务经济收入 45 亿元的目标。
(五)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政策法规。一是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重点抓好土地承包期延长 30 年政策的扫尾完善工作,凡是合同不完善、“ 两证 ” 发放不到户和留有尾巴的,在秋种前限期完成。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土地承包和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依法加强土地流转管理,健全流转制度,规范流转行为,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二是不折不扣地落实农村税改和农民减负政策。按照税改后的政策规定和标准,突出抓好涉农税收和收费制度的规范和 “ 两工 ” 与 “ 一事一议 ” 的管理,加大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查处力度,进一步完善农民负担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案件查处和 “ 一票否决 ” 等各项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三是积极推进依法兴农、护农。进一步强化农业执法工作,健全执法体系,突出抓好农资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执法检查和打假护农活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四是认真落实促进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重点是用足用好中央和省市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确保落实到位,不打折扣。同时,选好开发项目,制定配套措施,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对农业发展的专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