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时间:2019-05-12 19:0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第一篇: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近年来,铅山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二镇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

第二篇: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近年来,铅山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二镇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工作总结《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2000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1000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杨林二乡300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80户,红芽芋种植10亩以上的70户。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内资等方式创办了一批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6家。

三是拓展市场领域,使农产品由点状销售向网状销售发展。改变传统的定点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落后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领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价“剪刀差”,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点,让农副产品择市、择价就卖,实现销售上的增值。为调动种粮户积极性,该县大力推广“订单粮食”,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落到实处,既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又确保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粮农收入。巩固和完善鳗业、蔬菜、果品、畜禽、优质米等专业协会,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0个,各类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发展到330个,从业人员超1.8万人。进一步完善铅山县农经网、农业互联网等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网上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1000余条,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订单50余条,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

第三篇: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

近年来,铅山县通过巧借三种力量,有效地破解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调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这道难题。在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壮大以红芽芋、养鳗等特色产业的同时,实现粮食总播面积43万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达3.2亿斤,同比增长22.8%。s0100

一、向土地要潜力,在不影响结构调整的前提下增加粮食产量

土地是农业的基础,在土地日益减少、显得弥足珍贵的情况下,该县一方面通过盘活、用好存量土地,扩大增量土地,另一方面通过依靠科技、提高复种指数等方式,向土地要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影响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又增加了粮食产量。

一是无中生有,深挖有效土地资源。该县把挖掘土地资源当作从“海棉中挤水”一样来对待,想办法、出实招,从存量土地中寻找增量土地,变无形土地为有形土地。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建立了以村、组为单位,灵活机动、操作性强的土地转包、租赁机制,积极引导种植能手大面积承包外出务工、进城经商等人员闲置、撂荒土地,做到了“可用土地一分都不放过”。在舆论导向、利益导向、机制导向的作用下,该县开发、利用了各种闲置土地1万亩,从根本上杜绝了土地抛荒现象。进一步落实“占一补一”原则,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土地开发整理扶助专项资金1332万元,县财政拨出专项资金27万元,用于开发整理土地资源,新增耕地2800亩。

二是精益求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立足于依靠科技,提高科技含量,实施良种良法工程,实现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建立粮食主推品种推荐发布制度,为农民选用优良品种提供权威性的指导。引进、推广“株两优02”、“两优培特”等两系杂交稻及“65002”等超级杂交稻,普及推广了以“赣晚籼923”为主的优质常规稻,优质率达90%。加强了农业科技培训力度,整合师资力量和培训经费,把扶贫、移民、劳动力转移等培训任务进行统筹,建立了县以培训乡镇农技干部和农村党员干部为主,乡镇以培训科技带头人和示范户为主,村级分社分片培训到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机制;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体系,共举办培训班24期次,培训农民1.2万人次。

三是科学安排,推广立体农业和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时空差异,科学开发、合理确定粮经间套复种轮作种植模式,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了在坡度15度以上山地实行林、草、牧相结合、以水域或库区为单元的立体农业、稻田立体农业和庭院立体农业。汪二镇提出“西瓜上山,水稻回家”的思路,在果园、山坡种植西瓜3000余亩,腾出土地种粮食,既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又做大了“西瓜经济”。提高复种指数,压缩一季稻面积,提高水稻复种率,全县水稻复种率达2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在产芋乡推行“芋稻轮作,播面不减”,紫溪等产芋大乡推广地膜覆盖新技术,使红芽芋播种时间提前2个月,实现红芽芋—晚稻轮作目标,全县红芽芋—晚稻轮作面积达2万亩。

二、向统筹要活力,走活调整结构和增加粮食总产一盘棋

该县把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视为一盘棋,通过统一布局、统筹安排,使粮食总产增加,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而走活农村经济发展这盘棋。

一是统筹产业分布,搞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打破过去各地自求平衡的格局,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根据各乡镇地域、资源、气侯等条件的差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确定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形成特色。该县根据南、中、北三大农业区域的资源特点,形成了南部山区食草动物饲养区,中部丘陵地带生猪饲养、粮食生产、经济作物主产区,北部渔业主产区。通过合理布局,把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提高了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生产要素流动、集中,形成区域明显、优势突出的农业生产布局。为做大湖坊、汪二等地“粮仓”,该县在农业信贷资金、农业机械等生产要素向这些产粮重点乡镇倾斜,促进了产粮大乡(镇)丰产丰收。

二是统筹粮食产品结构,发展粮食替代产品。该县在增加粮食产量时,着眼于“大粮食”范畴,大力发展粮食替代品,既避开了耕地的数量约束,而且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重点抓了牲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牲畜养殖方面,坚持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养殖,健全完善了电子化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在全县强制推行免疫标识制度,牛、羊的饲养量同比增长2.3%和57.4%,猪—沼—果(菜、粮)生态养殖户达200户。水产养殖方面,全县水产养殖面积2.85万亩,增加500亩,水产品产量达9000吨,增长1000吨,虾、鳝、鳅、鲶等高效水产品养殖面积同比增长10%以上。通过抓好这两大养殖业,既提高了粮食经济安全系数,又调整、优化了农业结构,扩大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统筹支农要素,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该县建立农产品风险保障机制,减少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既保护了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又有力推进了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整合财政、扶贫、信贷资金,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重点抓好以水利和交通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600亩,旱涝保收面积1300亩,改善灌溉面积6000亩,改造中低

产田4700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00亩,完成了鹅湖镇等8座机电排灌设施改造项目。抓好乡村交通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检疫防疫、质量检测、市场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

三、向产业化要动力,打造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双赢格局

该县坚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通过规模农业,形成聚集效应,通过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了结构调整和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两不误、共促进的双赢目标。

一是凸现规模聚集效应,使基地农业向板块农业发展。加快农业基地建设步伐,聚集连片基地形成区域板块,着力打造“板块农业”。在湖坊、汪二两镇建设2000亩标准化绿色大米基地,并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在全县扩展,目前,西部平原区已形成了一个优质水稻种植板块。加快了以紫溪乡、石塘镇为主的万亩红芽芋生产基地建设,在中南部形成了以红芽芋为特色的经济板块。整合鹅湖镇1000亩大棚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和虹桥、杨林二乡3000亩优质红薯种植基地,形成了中北部反季节蔬菜、红薯特色农业经济区。在基地的辐射带动下,种养大户、规模经营户迅速发展,农业综合效益大大增强。全县水稻种植面积50亩以上的80户,红芽芋种植10亩以上的70户。

二是拉长产业链条,使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加工发展。打破传统的粗放型、单一型加工农产品做法,依托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做好农副产品深加工文章,提高附加值。积极支持和华水产有限公司和武夷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龙头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增强加工、吸纳力。加大了对龙头企业“武夷山农副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的扶持力度,使其成功注册了“紫夷”牌产品商标,申报并获得了红芽芋A级绿标。依托红芽芋这一资源、品牌效应,引进了灿海农产品有限公司,对红芽芋进行分级包装。发挥“桐木江”牌大米品牌效应,通过招商引资、激活内资等方式创办了一批优质大米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达6家。

三是拓展市场领域,使农产品由点状销售向网状销售发展。改变传统的定点销售、等待上门收购等落后营销方式,拓宽农产品销售的领域和渠道。注重用好地域价“剪刀差”,通过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农产品销售点,让农副产品择市、择价就卖,实现销售上的增值。为调动种粮户积极性,该县大力推广“订单粮食”,把最低收购价格政策落到实处,既提高了粮农种粮积极性,又确保了粮食价格,增加了粮农收入。巩固和完善鳗业、蔬菜、果品、畜禽、优质米等专业协会,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20个,各类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发展到330个,从业人员超1.8万人。进一步完善铅山县农经网、农业互联网等农产品绿色通道,实现网上销售农副产品。通过网络发布农产品供应信息1000余条,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省市订单50余条,扩大了产品的销售领域市场占有率。

第四篇: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增产未必促进农民增收

1978—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快速发展。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在工业化进程中,基于要素报酬差异,农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新特征

2004年之后,政府实施一系列“反哺”政策,有效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我国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阶段特征。

一方面,在农村劳动力持续外流背景下,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但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成本较高。2004—2013年,尽管农村劳动力继续外流,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从1.18亿增加到2.69亿,同时耕地仍在不断减少,但是,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形势却发生了重要转变。2004—2013年,粮食连续10年增产,年均增长2.53%,2013年产量达到6.02亿吨。然而,由于粮食增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有限,粮食生产缺乏对微观主体的激励机制,而且农业结构矛盾突出,环境成本较高,尽管我国粮食增产存在潜在空间,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日益困难。

另一方面,农民是在家庭经营性收入比重减少的情况下实现“十连增”的,持续增收的压力变大。2004—2013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72%,2013年达到8896元。

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超过城镇居民,使得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比,在2009年达到3.33∶1的峰值之后,开始出现缩小的趋势,2013年下降到3.03∶1。由于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速减慢、比重减少,而工资性收入增速较快、比重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民工”逐渐转变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持续增收压力变大。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技术进步来自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的增长,取决于农业资本积累、农业技术进步和由其决定的农业劳动有效性。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导致农业劳动力减少,在此情况下,需要依靠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业产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的决定因素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是促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农业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人均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30%;人均资本投入每增加1%,该地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提高0.17%。这说明,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农

业技术进步。

粮食产量增加取决于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以粮食主产区为区域特征的规模效应。二元经济中两部门劳动分工和要素禀赋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在于,农业发展须依托于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供给和资本投入。利用2001—2010年我国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基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粮食产量增加大约0.20%。同时,人均农业资本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能够显著提高粮食产量,而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并不妨碍粮食增产。农户抽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种植粮食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户粮食生产和农资投入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增收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还发现,一个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也是粮食增产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粮食增产的区域性规模效应逐步形成。2001—2010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粮食产量,比非粮食主产区省份平均大约高出1.66倍。2011年,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总产量的75.4%,95%的粮食增产来自粮食主产区。生产率提高是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民增收是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共同驱动的结果。在这四项收入构成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从事现

代产业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占主要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部门流动,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个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该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5%。人均农业资本、农业劳动投入和政府财政支农支出,都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一个地区的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0.22%。但一个地区人均粮食产量与该地区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表明,粮食增产并不必然促进农民增收。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产县的农民增收问题,仍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总之,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劳动力不断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其自身的发展必须依赖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投资增长。同时,只有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代产业和公共财政对农业共同“反哺”,农业技术进步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构成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动力。应当深刻认识农业发展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和国民经济均衡增长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农业技术进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以构建现代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应当进一步健全对粮食主产区的补偿机制,充分发挥主产区粮食生产的规模效应,巩固粮食增产,促进劳动力在城乡和产业之间自由流

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

第五篇:粮食增产及产业工程视察汇报

一、实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市连续六年粮食增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做出了积极努力

市县两级政府和项目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粮食增产工程和市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多年来在组织领导上、政策扶持上、资金配套上、人员保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部门不断加强指导和技术保障,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管理、督促检查、测产验收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安排。今年在全市开展技术培训320期,培训农民4.3万人次,抽调493名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合同管理、标牌管理、档案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市粮食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主体应当是农户,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是导向上引导,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资金上补贴,不断刺激和提高农户采用科学现代的种植方式,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粮食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两项工程取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种植程序复杂,相比传统种植费时费力,比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见效较慢,加上化肥等生产物资价格较高,导致种植成本偏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农民没有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的行政推动,靠现有的经济补贴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刺激不够,例如全市现有的各级粮食工程项目资金(含国家粮种补贴和省市配套资金)共计1069.7万元,平均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上,农户得到的补贴每亩仅有15.09元,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没有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工程整体实施和推进难度较大。因此,抓好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全市粮食生产工程的补贴合计15.09元,但是各种农资及劳动力成本逐年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却较为平稳,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够高涨,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农户种植的补贴标准,让农户种植有效益,种地有盼头,切实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二是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应建设好粮食工程示范基地,确保示范项目成功,充分显现示范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基地的作用,在全市逐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打基础。

三是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激励机制。配套相应的项目工作经费,并采用灵活方式,从政策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技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下载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巧借三种力量促进粮食增产工程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调查报告(范文)

    政府应为农民“建粮仓”—关于我省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的调查报告 我省将增产百亿斤粮食作为##农业的“天字”号工程,符合省情,又顺民意。确保此项工程顺利实施,挖掘粮食增产潜......

    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总结

    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 项目总结根据《xx县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xx县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在省农开办的领导下和......

    巧借思维导图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共5则范文)

    巧借思维导图促进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新课改理念将高效课堂作为初中英语教学主要目标,而当前初中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些学生......

    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 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共5篇)

    积极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摘要:公主岭市自2007年开始组织实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截至2013年末,共实施机械深松整地作业400多万亩,在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工作中......

    XX中学巧借“领雁工程”助推学校品质发展

    XX中学巧借“领雁工程”助推学校品质发展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中,距场镇远,生活极不方便。在领雁工程的引领下,学校更新观念、立足常规,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教好一个学生,幸......

    促进工程(第一学期总结)(模版)

    更新教育评价观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小学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工程”第一学期实施情况汇总 第一部分 总体情况回顾 ●促进工程实施目标:“小学教育评价促进工程”于2004年10......

    太原市健康促进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推荐五篇)

    太原市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实施情况总结 根据《山西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全省健康教育与促进工程实施情况督导检查的通知》(晋卫办疾控[2009]39号)精神,为加强对全市健康教育与促......

    龙岗区平湖粮食储备库工程主体施工技术总结

    龙岗区平湖粮食储备库工程1#仓库主体施工技术总结各位领导:欢迎你们在百忙之中莅临本项目主持参加龙岗区平湖粮食储备库工程1#仓库结构验收工程,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总结如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