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B5平稳较快发展的情况汇报1(人大用)
关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情况的报告
XX市人民政府(2008年12月30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下面,我代表市政府把有效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保持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情况汇报如下,请予审议。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XX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为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市政府坚持按照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不动摇,按照比任何时候都更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经济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企业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民生,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志、更有拼劲、更有决心的要求,未雨绸缪,抢抓机遇、多管齐下,积极作为,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2008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实现482亿元,增长16.6%;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9.5亿元,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5亿元,增长25%;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值、利税、利润分别实现810亿元、203亿元、97.5亿元、55.3亿元,分别增长25%、积极为上报项目准备相关手续;发改、经贸等部门分别派人常住北京、济南,及时了解政策信息,搞好对上联络,力争在第一时间知道信息、第一时间上报项目、第一批次进入国家和省的盘子;全市上下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发挥天南地北XX人的独特优势,团结一致抓争取,齐心协力争项目,项目资金争取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目前,上级已下达我市资金计划项目38个,总投资10.18亿元,涉及部门11个,计划下达资金2.5亿元,其中争取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项目18个,争取资金9953万元。已上报申请2009年中央投资(待批)项目共73个,项目总投资55.8亿元;储备明后两年申请中央投资项目231个,总投资499亿元,其中初步筛选环资类项目9个,总投资8.7亿元。
二、突出加大投入,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大投入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我们继续坚持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不动摇,牢固树立“快发展要有大项目、大发展要有好项目”的理念,以项目建设的扎实推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今年年初确定的总投资361亿元、年度投资105亿元的76个过亿元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72个,完成投资110亿元;另有还有13个未列入年度计划的过亿元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118.7亿元,完成投资7.5亿元。总投资17.8亿元的兖矿国泰二期、总投资14.8亿元的兖矿鲁化原料及动力结构调整(技改)、活力,成为XX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突出强化服务,着力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工业,困难在企业,最需要帮助。市政府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一是实施了市级领导班子成员到规模以上企业调研制度,要求各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帮扶联系企业,集中时间到企业调研,认真了解掌握企业建设、生产、经营现状,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研究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9项措施。为全面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领导同志分别带队到企业进行调研,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了解企业在招工就业、资金周转、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扶持措施。扶持措施从项目建设、装备制造业、并购重组、信贷资金、稳定就业、信息服务、优化服务、减少检查、减免收费和罚款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支持鼓励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固定资产投资3000万元以上新上和技术改造项目,按同期银行贷款一年期基准利率给予50%贴息补助。对2009年起工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企业,按设备投资额的3%给予补助。对新上和技术改造项目并当年达产、缴纳税收的企业,按地方税收留成新增部分的50%给予扶持。对用工800人以上,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密集型困难企业,按地方税收留成部分新增的50%给予扶持。
难的问题,市政府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成功引进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山东民联投资担保有限公司、首期注册资金500万元的XX市聚福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和枣庄丛林民生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在11月29日召开的全市工业发展暨银企合作工作会议上,8家金融部门与有关企业成功签订了银企合作协议,总金额达到36亿元。各金融部门以XX发展为己任,主动加强对上协调,争取更多的信贷指标,采取灵活多样的信贷方式,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截至目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实现202亿元,较年初增加40亿元;贷款余额实现190亿元,较年初增加46亿元,首次实现贷款余额年度增长超过存款。
四、突出规范引导,促进企业平稳较快发展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根本的是引导企业在清醒头脑、冷静观察上下功夫,在练好内功、内部挖潜上下功夫,在抢抓机遇、扩大市场上下功夫,进一步激发企业的活力,用足用好国家各项政策,不断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市政府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一方面引导企业适应市场需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一是引导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科技企业受到的影响都不大,而处于产业链低端、科技含量低的企业却受到重创,这就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企业必须加快研究产业政
产企业115家,山东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枣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2家。2009年,我们将继续实施“百项技改”和“百项创新”工程,计划实施技术创新项目200个,实施过5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120个,完成投资7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应对金融危机,促进XX平稳较快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立足实际,研究政策,创新措施,积极应对,确保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坚定不移地把项目资金申报和争取工作作为当前压倒一切的核心任务,高度关注国家、省资金项目的政策动向,组织好明年新上项目的筛选论证和报批工作,争取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盘子。二是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建设好现有项目的同时,力争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XX。三是坚定不移地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分析,不断提高信息、政策、市场、人才服务能力;继续开展“经济环境建设年”活动,加强对项目审批、企业检查、要件申办等单位的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为企业发展服好务。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办公室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的银企合作模式、企业担保模式和周转借贷模式,不断提高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第二篇: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全国一村一品平稳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各级有关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扎实推进,强化指导服务,一村一品取得了平稳较快发展。
2010年一村一品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据统计分析,2010年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种植养殖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带农增收取得显著成效。
专业村镇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上年增长
4.64%,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8.66%。全国专业乡镇3479个,比上年增长5.36%,占全国乡镇总数的10.24%。从各地发展情况来看,山东省、河北的专业村数量超过5000个,四川省专业乡镇数量超过300个。
基地面积稳步增大。截至2010年底,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9114.07万亩,比上年增长5.81%;牲畜养殖专业村饲养量4480.78万头,比上年增长3.76%;家禽养殖专业村饲养量22.15亿只,比上年增长14.47%;水产养殖专业村养殖面积637.82万亩,比上年增长4.41%;林业专业村种植面积1137.57万亩,比上年增长0.55%。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各类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达1713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75%,专业村经济总收入超亿元的有1951个,超十亿元的有128个;主导产品销售收入820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81%。
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0年,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比上年增长10.31%,高于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15.56%;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447元,比上年增长10.59%,高出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5.82%。
“十一五 ”一村一品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十一五”期间,各级农业部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动了一村一品快速发展。齐抓共管多措并举,有力推进了专业村镇建设。2006年,农业部将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明确工作机构,出台扶持政策,统一安排部署。各地按照农业部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推进力度,一村一品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10年底,全国专业村达到51486个,比2006年增长24.68%,年均增长
5.67%;专业乡镇达到3479个,比2006年增长24.47%,年均增长5.63%。2007年,陕西省政府以1号文件出台了《陕西省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推进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许多地方整合各类
涉农项目向一村一品倾斜,陕西、广西、江西、安徽等省(区)还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一村一品发展。
挖掘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了农村主导产业。目前,种植业专业村生产基地面积比2006年增长34.73%,禽类饲养专业村养殖量比2006年增长121.94%,养猪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35.5%,养牛专业村饲养量比2006年增长26.21%。贵州黔西南地区立足当地喀斯特地貌的资源状况,大力推广耐旱耐贫瘠的金银花品种,规划种植面积达30万亩,为农民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黑龙江省东宁县依托丰富的林木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黑木耳产业,建成34个黑木耳专业村,种植规模7.02亿袋,产量2.86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一村一品的重要带动力量。各地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谋划一村一品发展,把专业村镇建设成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促进村企对接、村社联动,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国有19499个专业村与龙头企业实现了有效对接,27940个专业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比2006年增长15.69%和53.91%。2010年,四川省4134个专业村的主导产品销售收入为342亿元,其中通过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金额达264亿元,占全部主导产品销售收入的77.19%。
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打造了区域特色品牌。各地在推进一村一品过程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商标注册和“三品”认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培育知名品牌,有力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主导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专业村分别有13298个、5299个和1944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20.13%、19.91%和26.15%。有12250个专业村拥有注册商标,4105个专业村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4122个专业村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河南省大力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近年来,培育发展了西峡猕猴桃、河阴石榴、新郑大枣、新密金银花等262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过程中,充分挖掘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功能,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产业、生态特色农业,大力推进加工、运销、餐饮等相关产业发展,大大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目前,各类专业村从业人员5550.53万人,比2006年增长27.79%;带动农户2384.04万户,比2006年增长27.45%。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
2006年增长50%,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增长50.87%。河南省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画虎专业村,半数以上的农民从事绘画产业,带动周边数千农民创作或销售农民画。产品销售国内外,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该村创作绘画作品7万余幅、创产值近5000万元,人均收入12000多元。
摘自《农民日报》
2011年8月23日
第三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2009年,全县人民在中共枞阳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奋力进取,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实现全县生产总值92.47亿元,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84亿元,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增长3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亿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3732元,增长15%。
全面实施保增长政策措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工业经济企稳向好。规模工业产值首超百亿,达103亿元,增长23%;规模工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0%。规模企业新增28家,总数达181家。完成进出口总额582万美元。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粮、油、棉总产分别增长6.3%、10%、20%。肉蛋总产5.45万吨,水产品总产8.5万吨。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绿色食品认证4个、市著名商标4个。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增个体工商户2872户、私营企业192家。出台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县财政兑现购买住房补贴320万元,住房公积金贷款投放5937万元,为上年的6.5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68.9%,新开工面积增长近五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突破百亿元大关,增长21.3%;贷款余额35.7亿元,增长21.4%,新增贷款6.3亿元,增长110%。发放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1567.8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深入推进。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保险等服务业健康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入,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科学招商和强势招商并举,进一步完善招商工作机制,重新组建5个驻外招商机构和县直10个招商组。组团参加中博会、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等招商活动,召开绍兴、南通投资环境说明会,举办了首届枞阳螃蟹节。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39个,引进境内资金58.5亿元,增长25%;引进境外资金810万美元。“重大项目推进年”活动扎实开展,31个省“861”及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5亿元。总投资15亿元的枞阳海螺四期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建成投产,会宫至枞阳海螺110千伏双回路工程建成送电。投资2亿元的东方造船舾装码头建成使用,东方造船枞阳基地在建8000吨级出口船10条。总投资3.5亿元的浮山旅游开发项目签约实施。投资1.5亿元的枞阳中学移址新建工作进展顺利。池州至枞阳长江大桥前期工作扎实开展。安庆华能核电项目初步可研报告通过专家审定,选址我县。争取中央新增项目投资1.42亿元,总量居全市前列。开发区新增入园项目12个,新增投产企业10个;实现工业产值22.9亿元,增长90.8%;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461万元,增幅达132%。
突出抓好城镇建设,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县城区完成市政设施投入2.8亿元,较上年增长55%。实施了城北出口路配套工程,建成银塘东路、浮山路水泥路面主体工程。花大气力开展了莲花湖综合治理,完成长江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环湖步行道及灯饰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建成试通水,铺设主管网13公里,我县“厂网并举、同期建设”的做法得到省、市认可。完成自来水大口井迁建,开工建设新区加压泵站,铺设新区供水主干管12公里。加快城市天然气工程建设。完成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环卫规划编制。在县城区开展了整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开发集中行动,有效遏制了“三违”行为。依法取缔了县城区近千辆三轮摩托车非法载客,大力发展县城公共交通,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畅通出行。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容管理得到加强。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乡镇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工作全面完成。横埠镇跻身全省“扩权强镇”试点镇。新增新农村建设示范镇1个、示范村10个,示范镇、村达两镇二十六村。新建“村村通”水泥路218.8公里,完成铜安路改造41公里,实施小水库除险加固13座。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全县粮食系统47家企业、经委系统5家企业和白荡湖养殖公司等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稳步实施。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开展了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实施了农技推广和畜牧兽医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启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完成义务教育绩效工资改革。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推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强政风、行风评议,效能建设民主评议延伸到县直机关单位79个内设机构。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得到加强,进驻中心窗口单位20个、项目217个,办理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1.2万余件,是上年的4倍多。组建县招投标管理局,进一步规范招投标行为。积极推进政府投融资体系建设,为全县改革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供有力保障。启动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完善重要决策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进步。35项民生工程完成投入3.41亿元,其中县财政配套资金达4000万元。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继续提高,新建农村敬老院15所。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74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8%,补偿医药费7832.2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得到提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和农村危房改造扎实开展。机关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实现全覆盖。全面落实再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4001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300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健康平稳运行。提高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标准。发放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960万元。整村推进20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解决7400名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了农村5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十件实事扎实推进。建立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下枞阳110千伏变电站项目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在建。完成县城垃圾填埋场主体工程。完成县中医院新门诊楼、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筑主体工程。义小路雨坛至义津段12公里水泥路面工程、钱桥大塘土地整理、麒麟镇3万亩标准粮田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村为主”工作机制,强化包保责任,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基层计生服务设施建设,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发放中职学校国家补助资金520.2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100人。加大科技工作力度,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县行列。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稳步推进。出版发行《枞阳年鉴(1999-2007)》。完成600个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力度加大。改造乡镇卫生院5所,新建村卫生室和社区服务中心34个。积极开展甲型流感防控工作。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不断完善,基本农田有效保护。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完成14个社居委换届选举。“五五”普法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力度加大,江淮普法行活动扎实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平安社区建设稳步推进,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加大。扎实开展了烟花爆竹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不断进步。民族宗教、外事侨务、人事编制、物价、统计、农调、烟草、气象、防震减灾、档案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进一步密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积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7件、政协提案135件,办复率达100%。
2010年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
新的一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从宏观环境看,全国经济企稳向好,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国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加强“三农”、促进消费、加大民生投入;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安徽崛起领先中部,省委、省政府对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发展机遇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已获国务院批复,《规划》提出将示范区建设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并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等方面明确了支持政策;池州至枞阳长江大桥即将开工建设,北沿江高速已列入规划,我县交通区位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安庆华能核电项目优选厂址、备选厂址都确定在我县,意义深远;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经过全县人民多年不懈努力,县域经济总体实力得到提升,为追赶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着力扩大有效投入,加快推进改革开放,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奋力赶超,争先进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规模工业产值增长25%,招商引资到位境内资金增长35%、境外资金930万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
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认真编制全县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建材、造船、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采掘、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集群经济,推进优势产业和企业做大做强。加强与安徽海螺集团公司的合作,扩大水泥生产规模,努力将我县打造成沿江地区重要的水泥熟料生产基地。依托东方造船等骨干企业,加快枞阳船舶制造基地建设步伐。充分利用沿江深水岸线,积极引进新的大型船舶制造项目落户。加大与江汽集团的对接、协调力度,积极主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加快汽车零部件功能区发展步伐。支持羽绒制品项目建设,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档次,推动集群发展。抓住矿产品市场回暖机遇,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利用,鼓励开展深度探矿开发。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营造全县上下支持工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全年新增规模企业不少于30家,力争各乡镇新增规模企业不少于1家。开展纳税十强和节能先进企业评选活动,精心培育一批产值亿元以上、纳税百万元以上、有核心竞争力的工业企业梯队。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企业家队伍。鼓励、支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研发,引导、支持企业做好商标注册、专利申请、质量体系认证和标准化生产,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中国名牌和安徽名牌产品。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按照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总体要求,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企业改革,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县开发区坚持“以园养园”,多渠道筹措资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6亿元,新增平整土地面积2150亩,新建区内主干道6公里、安置点区间道路2.5公里,加快供水、供电、排涝、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拉开综合功能区3平方公里建设道路框架。加大入园项目推进力度,全年新增入园企业不少于20个,新增投产企业不少于14个,实现产值30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00万元。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开发区和县直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增强开发区工作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入园项目行政审批手续,由开发区全程代理申办。鼓励乡镇结合自身实际,实施“凤还巢”工程,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乡镇工业功能区,争创省产业集群专业镇。
着力承接产业转移
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铜池枞产业集中区建设机遇,举全县之力,主动作为,超前谋划,全力推进集中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以集中区规划建设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做好编制集中区总体规划及起步区控详规的对接、协调、服务工作。成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专门机构,确定专门人员,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和《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实施方案》,抓紧研究制定我县的具体方案。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尽快落实一批有牵动性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为集中区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新招商理念,改进招商方法,提高引资实效。健全完善领导带头、部门捆绑招商机制,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和考核奖惩,加大工业项目和大项目的考核权重。突出亲情招商、以商引商,重点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资源,瞄准大企业、大集团及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推介。强化驻外招商队伍建设,加强工作调度,扩大招商成效。加强招商项目的跟踪服务和督查调度,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和投产率。始终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第一要事来抓,扎实开展“安商服务年”活动,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发展氛围。进一步完善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坚决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依法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持续扩大有效投入
全年安排重大项目32个,总投资88.4亿元,计划投资10.5亿元。加强央企对接、中博会、黄梅戏艺术节签约项目的跟进、落实。完成马鞍山水库除险加固二期工程。做好池州至枞阳长江大桥项目建设的相关对接工作,着手编制大桥桥北区域发展规划。推进核电、长江深水港、化工园区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继续实施县干联系项目制度,对列入省“861”及市重点项目,逐一排出进度明细表,实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的督查机制。加快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确保按期开工、如期建成。围绕宏观政策导向,瞄准国家投资重点和方向,依托我县资源、产业和区位条件,精心谋划一批牵动性大、支撑力强、产业链长的重大项目,确保项目有效接续,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可持续发展。加大项目争取力度,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投资计划。强化要素支撑。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土地整治、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加大建设用地指标争取力度。挖掘存量土地,盘活闲置用地,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要。进一步整合国有资产,强化县担保投资公司、县城投公司的融资功能,切实解决项目建设“融资难”。
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坚持一手抓新区建设、一手抓老城改造,深入开展“城市建设提升年”活动,扩张规模,丰富内涵,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县城品味。开工建设长4.6公里的滨江新区主干道、长1.88公里的连城西路和长1.78公里的广场路。完善新区路网以及道路绿化、路灯、给排水、加压泵站等配套工程。继续加强莲花湖综合治理,完成莲花湖自然换水工程和景观灯饰工程。启动实施幕旗山公园建设。开工建设自来水扩容工程。扩大天然气管网覆盖面。实施老城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等便民市政工程。规范城市公交、出租车运营。加大“三违”查处力度,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完成滨江新区、羹脍赛湖、连城湖地区控规的编制工作。完成县城电力、电信等专项规划。加强老城区改造,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和配套设施建设。坚持产业兴镇,培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集镇经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落户,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扩权强镇”试点镇、中心镇和重点镇。全县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继续实施小城镇“硬化、绿化、亮化”工程和集镇综合开发,提升承载功能。组织开展小城镇考核评比,实行以奖代补。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县城和集镇脏乱差专项整治,创建文明城镇,不断改善城乡面貌。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编制旅游业发展规划,推进浮山旅游开发,发展“农家乐”、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打造旅游名镇。抓好综合大市场和商业步行街建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发展农资和生活资料连锁经营。推进电子商务、网络经营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新区标准化物业管理小区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毫不松懈抓好粮、油、棉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继续抓好标准粮田、优质油菜示范基地、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建设。推进畜禽规模化养殖,规模养殖比重达45%。落实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渔业富民行动。推进农机富民工程。围绕粮食、棉花、生猪、畜禽、水产品、苦荞麦等六大主导产业,推进特色农业板块建设,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持之以恒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水库和圩堤堤防除险加固、江心洲崩岸治理工作。完成白荡湖南站、湖东二级站改造工程。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深入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完成县道砂石路改造100公里。实施“村村通”水泥路扫尾工程。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加快电气化乡镇建设。继续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推动“一池三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林业血防等重点工程。推进“两镇二十六村”示范工程,提升新农村示范镇、村建设水平。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发展。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推进配套改革。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抓好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做好贫困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解决7400名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转移培训劳动力1000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资金落实到位。加大农民负担监管力度。深入推广土地流转的经验与做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增强财政保障功能
加强财源建设,推动地方财政收入和政府可用财力增长。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着力提高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比重。加大对主体税源和重点项目税收管理和服务,强化税收评估和稽查,规范税收征管,坚持抓大不放小,坚决杜绝税收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完善对乡镇财政绩效考核办法,激发乡镇培植财源、发展经济,加快提升乡镇财政实力,力争新增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乡镇1-2个。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预算管理制度,扩大部门预算编制。硬化预算约束,减少预算追加。继续做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全面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加强财政监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加强信用体系和信用环境建设,推进政银企合作,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新增贷款10亿元以上。各商业银行扶持中小企业不少于20家,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县徽商银行扶持中小企业不少于30家。加快发展各类金融组织,提高融资运作能力。支持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组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县外金融机构来我县开展信贷业务和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完善政策措施,激励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
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核心,进一步落实“村为主”工作机制,加强基层基础和日常监测工作,强化干部包保责任制,加大过程问责和个案追究力度,推动经常性工作的扎实开展。确保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稳定在86%以上,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95%以上,争创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加快县计生服务站综合楼、乡镇服务所和村服务室建设。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县、乡、村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突出抓好烟花爆竹、非煤矿山、水陆交通、建筑工地、人员密集场所、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包案处理信访问题等工作制度,健全基层信访网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加强法治枞阳创建工作,完成“五五”普法。加大食品药品综合整治和安全监管力度。严格市场物价监管。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公安“三项”建设,实施“警视网”工程,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巩固成果、提高标准、完善措施,提升民生工程覆盖面和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村卫生室建设。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5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助事业,提高城乡救助水平。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面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组队参加省十二运。推进文化兴县。做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县城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强气象预测预警工作。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保障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合法权益。加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启动“双拥”模范县创建工作。抓好外事侨务、民族宗教、人事编制、地方志、档案等工作。
提高政府执行力
大力振奋精神。敢与强者争,敢与高者攀,真干事,不怕事,不出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有利于枞阳加快发展的,都勇于探索,排除干扰大胆干。
切实改进作风。倡导勤勉学习之风,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建设学习型政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弘扬真抓实干之风,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立言立行。从政府机关自身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精简会议和文件,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行短文。打造雷厉风行之风,进一步加强民主评议,推进效能建设和政风、行风建设,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整治推诿扯皮、办事拖沓、效率低下、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严格考核考评,加强问责问效,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坚持依法行政。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虚心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主动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扎实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创新规划理念和方法,凝聚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切实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保持勤政廉政。带头艰苦奋斗,厉行勤俭节约,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行教育、制度和监督并重,强化审计监督,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强化机关内部管理,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做到廉洁从政,取信于民,共同维护政府良好形象。
今年县政府十件实事
县政府十件实事分别是,1、完成枞阳中学移址新建主体工程。
2、启动实施县体育中心建设。
3、启动建设莲花湖公园。
4、实施枞阳长河治理上段防洪工程。
5、实施县城老汽车站搬迁和新车站建设项目。
6、建设钱桥至白湖公路砂石路面工程。
7、完成220千伏会宫—庐桐变双回路工程。
8、开工建设县广播影视中心。
9、建设县妇幼保健院综合楼。
10、实施凤凰山菜市场改造工程。
第四篇: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措施
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变化 力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2009年2月13日)
为切实解决我市工业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市工信局准确把握当前形势,采取十大措施,积极应对,力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狠抓政策落实,大力扶持企业发展。
1、贯彻落实铜发[2008]13号工业强市若干意见。围绕打造千百亿工程,坚持公开、公正、阳光操作,做好工业强市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兑现工作。为使符合条件企业尽快享受政策扶持,我们自2008年10月初开始组织企业报送工业项目投资情况。经初步审核,首批29个项目,按设备投资总额3%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共补助1350万元。这些资金补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在建项目的实施,对企业即期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全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后劲的增强,将起到四两拨千金的杠杆作用。
2、关注并研究当前国家和省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举措对我市经济的影响,并加大与国家与省有关部门联系,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
3、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资金。2008年以来,我市已 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专项资金14626万元,争取项目数和资金额较往年有较大提高。其中:淘汰落后产能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6522万元;铜陵海螺等一批企业获国家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国债补助资金6800万元;另有一批企业获省经委2008年技改贴息、生产服务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信息化、小企业上规模、创业、煤炭安全及煤矿瓦斯等项目专项补助资金804万元。
二、着力帮助企业排忧解难,深入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工作。
1、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市委、市政府超前谋划,审时度势,决定在全市开展“百名干部进百企”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这次活动选派108名熟悉经济工作的县处级干部进驻10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当前生产经营中的困难,要求选派干部做到“三送”、“四抓”,即:为企业送信心,帮助企业树立度过当前困难时期的信心;送政策,让企业熟悉国家、省和市有关优惠政策;送服务,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无偿服务。要抓已有政策落实;抓当前企业存的融资、规划等困难的破解;抓企业的减负,不该收的费坚决不收;抓企业新上项目的服务。截止到目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共汇总梳理问题179个,经过分析整理,以“一企一单”形式迅速转交相关职能部门予以办理答复。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170个问题得到解决或明确答复,占问题总数95%。活动开展以来,通过选派干部积极努力,争取国家、省、市相关政策扶 助资金2844万元,在金融机构鼎力支持下,共为企业解决流动资金和项目贷款1.5亿元。
2、加大对企业帮扶力度,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销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一些困难较多的骨干企业,整合政策性资金,调整资金使用方向,实施特殊扶持政策;对中小企业加强面上扶持,改善发展环境;对微小企业采取减、免、缓等措施,切实有效帮助企业减轻负担,避免过多企业停产、半停产,整体确保多数企业渡过难关。
三、多措并举缓解企业资金问题。
1、为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解决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若干意见》(铜政[2008]40号),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铜材深加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深加工等符合我市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发展。自2008年11月1日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年贷款完成省行下达目标任务的,给予10万元奖励,并作为年终考核加分因素。市财政安排1亿元左右资金,用于增加担保机构的国有资本金。对担保机构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年担保总额增幅超过10%、20%、30%、40%、50%及以上的,分别按年担保额的0.1%、0.2%、0.3%、0.4%、0.5%给予奖励。对信誉度高、效益好、产品有市场,但无法提供反担保物的中小企业,由市工业投资集团公司进行反担保。对中小企业新增贷款(指设备购置贷款、企业科技开发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给予贴息,已享受国家和省相关方面贴息政策的,贴息 比例为实付利息的15%,其余为30%。2008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弥补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贷款的损失。
2、加大对担保机构扶持与考核力度,鼓励和引导担保机构业务向工业企业倾斜。帮助铜陵县、铜官山区等有条件的县区,加快组建小额贷款公司。
3、积极组织企业与金融部门开展对接活动,按照企业信用等级、规模等列出名单,选择一批好的企业和项目向金融部门推荐,争取金融机构信贷支持。
4、定期组织金融超市活动,丰富活动内容,通过开展“走进县区”、“走进园区”、“走进社区”、与产业集群对接、金融信息发布、金融产品与金融知识讲座、深入企业现场咨询诊断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活动效果。
四、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扩大销售。
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市不少工业企业出现产品销售受阻,库存积压、减产限产等现象,企业开工严重不足。目前,省经委已向省政府上报了《关于促进省产工业品销售的实施意见》,并成立了促进省产品销售协调办公室。按照省、市政府的要求,我们与市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定我市的具体贯彻实施意见,逐项组织供需对接。
一是着手摸底调查,建立我市地产品名录,分批对外发布。二是鼓励企业购置市产工业品,在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改项目建设中,一律使用我市能生产的符合项目技术要求的市产工业 品。三是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保障性住房要通过集中采购方式,使用市产钢材、水泥、电线电缆、节能灯具及配电设备。其它各类建设项目也要优先使用市产建材产品。四是政府采购优先选用市产工业品。五是积极帮助铜化集团争取省级淡季化肥储备,通过增加战略物资储备,缓解企业开工不足困难。
五、扎实推进项目工作。
1、围绕工业投资目标,加快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一批新开工项目。重点是新亚星焦化二期、上峰水泥公司粉磨站及三线余热发电项目、有色公司4万吨电子铜带、铜化集团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年产10万吨精制磷酸、20万吨硫酸扩建及华纳1万吨电子铜箔、超远印刷电路板、广信化工离子膜烧碱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做好项目前期、用地指标、环评手续、资金落实等方面工作,尽快落实建设条件,推动更多项目具备开工条件,确保一批新开工项目按期开工建设。二是加快在建项目建设。重点是有色碳酸二甲酯(二期)、120万吨球团、铜化安钠达钛白粉升级改造、浩荣电子公司覆铜板、铜都阀门公司阀门生产基地、富鑫钢铁高炉二期等项目,确保部分项目上半年竣工投产。
2、加大跑省、跑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及省支持。一是加大对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宣传。让企业了解政策、掌握政策,结合铜陵实际找准切入点,最大限度用足用好国家及省各项投资政策,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二是结合国家振兴九大产业专项和安徽省八大产业规划,结合铜陵实际,优选一批项目上报国家工业 与信息化部。重点是铜冠机械加工、金威电子铜带、天奇风电设备、铜峰电力电子电容器、华纳1万吨电子铜箔、超远印刷电路板等项目。加大项目汇报、衔接力度,力争一批项目进入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项目库,争取国家支持。
3、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认真研究产业政策和我市产业结构的特点,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继续委托相关院所围绕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编制一批重大项目预可研,做好项目储备,同时围绕我市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编制铜加工、黄金加工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技术改造项目储备制度,超前规划,做到竣工一批、建设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形成梯度推进、良性循环的工业投资及规划项目储备机制。
六、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
一是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目标,大力促进全民创业,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设立全民创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市创业辅导中心和专家辅导服务团的主体作用,开设“铜都创业网”,编印创业辅导手册,加强创业扶持和服务。
二是突出抓好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竞争力、扩张力、带动力强的“旗舰”企业。
三是指导中小企业制定发展规划,鼓励企业提档升级,推进体制、管理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四是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为我市非公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五是加大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落实力度,根据《中共 铜陵市委 铜陵市人民政府转发〈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的通知》要求,组织相关部门配套出台相关扶持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杠杆与带动效应。
七、进一步推进工业企业改革。
抓住当前企业兼并重组成本较低有利时期,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中小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行精细化管理,苦练内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鼓励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产权多元化;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推进企业主辅分离,精干主业,消灭亏损源。
八、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围绕预期能耗目标,坚持以“双试点”为契机,继续通过调整结构,从源头上推进节能减排。重点是有序推进横港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的各项工作,大力发展铜精深加工,提升重化工业产业层次。
进一步抓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建立健全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出台《铜陵市关于进一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若干意见》,并形成以此为龙头、各个行业具体奖励政策为配套的政策体系,加大小水泥、小煤矿、小选厂、小化工、小球团、小型非煤矿山等落后产能退出力度。
九、加大经济运行协调服务力度。全面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的深度和密度。加大对我市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重点行业和企业的监控。锁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对257户规模以上重点工业企业,从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现金流、订单等主要经济指标方面实施动态监控。建立了停产、半停产企业月报、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旬报、重点产品价格日报制度。每月召开工业经济运行调度会,及时了解企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跟踪国家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应对措施和办法,组织企业及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同时及时了解各省市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这些基础性工作的及时开展,为各项应对工作提供了依据,切实做到了分类指导,沉着有效应对。
十、抓管理,促进企业练好“内功”。
1、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指导相关企业加强成本控制,降低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现金流、资金链不出问题,同时,指导企业采取停产检修、降低库存、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减小开支,压缩成本,确保企业度过难关。
2、引导企业加强市场开拓。指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迅速转换思路,加快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市场,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细分、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和竞争力较强的产品,开发市场前景好和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培育核心竞争力。
3、帮助企业掌握和运用政策。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 宣贯代培训,指导企业掌握、运用、享受国家和省里的各项优惠政策,树立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4、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大局意识。在当前这一特殊时期,引导企业树立全局意识,肩负社会责任,争取做到减产不减员、减薪不裁员,千方百计保就业、保岗位,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效应开始发挥作用,工业增速持续下滑的局面初步得到遏制,元月份开局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3.8%,增幅居全省第五。市工信局将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强化保障和服务,坚定信心,增强责任感,增强危机感,增强紧迫感,更加有效作为,更加持续运作,更加主动服务,为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目标努力奋斗!
第五篇: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把扩大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当前的重点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一是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建设一批大型农资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大型企业依托生产优势发展连锁经营。加大家电、农机、汽车和摩托车下乡政策的落实力度,增加下乡产品的品种和型号,扩大补贴范围。二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城市消费。继续实施“网点进社区、服务进家庭”工程,完善便民商贸服务设施,扩大社区居民消费。认真落实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促进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三是积极引导新的消费热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市场主导、金融机构和工商企业共同参与的消费信贷。大力发展电子配送、网上交易等电子商务消费方式,不断增加商品品种和交易规模。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打造湖北数字物流。四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五是有步骤地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农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中优化投资结构。投资是拉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加快推进交通、能源、城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我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加大对“三农”、民生、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投入,把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和转变发展方式结合起来。切实抓好已开工项目尤其是中央新增投资项目的续建和收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做好事关长远发展重大项目的策划和前期工作,充实完善项目库,保证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接替。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快速发展。以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继续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抑制投机性购房,保持市场房价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发挥财政货币等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重点领域改革、重点项目建设、结构调整的支持保障力度。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继续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争取国家信贷支持,增加货币供给和信贷规模。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缓
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和上市公司再融资、并购重组,实现发行企业债券新突破。加强担保机构和创业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提高保险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项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增强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合力。2.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紧迫任务。突出重点、明确方向、完善机制、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落实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提高优势产业竞争力,使“湖北制造”在拉动内需中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投资,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哑集群,策划、储备并启动一批重点技改项目,以投资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行集聚式、集约式发展。继续壮大“千亿元产业”,抓好50个重点项目建设、50家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和5个工业重点市投资。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和扩大我省汽车产业的优势地位,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批重大产品和成套设备。加快80万吨乙烯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进度。大幅提升钢铁有色产业深
加工能力。加快发展轻纺工业、食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重点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优势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严格执行国家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有关规定,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继续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借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质量兴省战略,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服务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的国家级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加快建设创新型湖北。继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之后,东湖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我省推进自主创新、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新的机遇。省政府将尽快出台全面支持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要大胆先行先试,全面提高东湖高新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科技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加快推进智力成果资本化、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加快制定和实施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根据不同产业制定实施方案。进一步发挥湖北科技优势,加快科
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重大项目投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
抓好咸宁核电工程建设,积极筹划新的核电项目。加快新能源汽车开发生产,做好电动汽车试点示范运营工作。及时跟进与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努力争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有利地位。组织推广100项成熟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产品。全面实施科技投融资、产学研结合、创新型企业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等五大专项科技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扩大省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支持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研发设计产业。推动宜昌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咨询、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运用网络技术,特别是物联网技术,推进流通现代化。积极发展社区服务、商贸流通和社会养老等面向民生的生活性服务业,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会展等新兴服务业,建设一批有竞争力的动漫游戏、新闻出
版、健身娱乐和竞技表演等文化体育产业基地。从完善产销、科技、信息和金融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城市和旅游名镇名村,壮大旅游龙头企业,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推进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和全省首批15家现代服务业示范区创建工作。
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通过优化服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做多做大做强。继续做好“大企业直通车”服务工作。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与大企业搞好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之路。加强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公共服务和融资担保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运行调节机制,统筹组织和调度煤电油气运等生产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全面推进“两圈一带”战略实施。今年是“两圈一带”战略重点突破、深入推进之年,要按照总体部署,扎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认真落实“两型”社会建设促进条例,进一步完善“56531”
实施框架体系,健全改革试验推进机制,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专项规划、重点示范区建设和部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着力探索“两型”发展模式,率先推动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率先建立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在实施专项规划上,着力使规划项目化,强力推动武汉新港、临空经济区、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在示范区建设上,着力建设武汉东西湖综合性示范区、青山一阳逻一鄂州大循环经济区、大东湖“两型”社会示范区、梁子湖“两型”社会示范区等四个省级示范区。在部省合作上,着力推动部省合作共建向纵深拓展,落实共建任务,放大共建效应,拓展共建内涵。全力支持武汉市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武汉城市圈科学发展、服务全省、辐射周边的综合能力,为形成中部经济重要增长极、培育长江中游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步伐。坚持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抓紧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交通、生态、文化旅游三个专项规划,抓好神农架机场、清江画廊整体开发、武当山文化旅游扩复建工程等12大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建成支撑区域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重点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大项目。支持宜昌、襄樊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在鄂西圈建设中发挥支撑带动作用。
三是加快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以港口、航道和船型标准化建设为重点,加快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步伐。整合岸线资源,突出抓好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宜昌三峡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港口,以港兴城,以港兴业。省级每年筹集5亿元港航建设专项资金,用于以长江为重点的内河航运建设。
以干流发展带动支流发展,以内河航运发展带动流域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确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建立融资平台,以产业支撑带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加快建设汉宜和荆岳铁路、宜巴和杭瑞高速、鄂东和荆岳大桥、引江济汉通航工程,打造江汉航运圈。加快沿江现代农业示范带、临水优势产业带和城镇群建设,推进沿江城乡一体化。重视“荆州段”的开发建设,更好地发挥“腰身”作用。推进“两圈一带”实现互融互通,促进全省区域、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精心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四是认真落实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实施办法,努力提高湖北在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中部“两纵两横”经济带的布局特点,加快长江经济带、京广、京九沿线重要节点和结合部的建设和发展。
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将省财政调度使用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资金增加到30亿元。抓好招商引资,培育特色产业,办好工业园区,壮大骨干企业,促进关联产业、企业、项目
融合,建成一批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统筹县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任务和重要抓手。抓紧编制湖北省城镇化和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我省城镇体系。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在抓好武汉城市圈建设的同时,逐步形成“宜荆荆”(宜昌、荆州、荆门)、“襄十随”(襄樊、十堰、随州)等新的城市群。把推进城镇化的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发展上,注重地域风貌和特色文化的规划设计,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深入推进“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通过市场网络将城乡要素进行配置和组合。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并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脱贫奔小康步伐。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投资、以工代贩等各项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今年再解决4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抓好扶贫搬迁,完成137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深入实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程。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启动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认真落
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抓紧湖北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启动实施,重点建设现代水利航运带、生态环保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带、沿江沿线城镇带、山水休闲和历史文化旅游带等六大特色功能带。加快引江济汉和汉江沿线土地开发整理等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大局,确保完成7.38万移民的外迁安置,全面启动库区后靠移民搬迁工作。4.推进城乡统筹,夯实“三农”基础
倍加珍惜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局面,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增加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为重点,启动33个产粮重点县新增粮食产能工程,整乡整村推进农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建立稳固的商品粮基地,确保全年粮食增产4亿斤。大规模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大规模开展畜牧水产养殖和园艺作物生产标准化创建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推进农业板块基地和农业专业大县建设。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着力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运用。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
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力争新增高标准农田100万亩、改造低丘岗地50万亩、改造低产田75万亩。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按期足额发放各项农业直补资金,禁止将惠农资金用于任何名义的抵扣。严格执行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做好棉花、猪肉调控(收储)预案,稳定农民生产预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过百亿元的县(市)、一批过50亿元的园区、一批有很强带动力的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知名的品牌,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效益。进一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和技能培训,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加强农民工回归创业扶持和权益保护工作,不断增加农民工资性和非农经营收入。确保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仙洪新农村试验区、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88个乡镇和各市县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纵深发展。继续推进鄂州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自主开展城乡一体化改革。将新农村建设与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继续改善农村交通、通讯条件,大力推进“一建三改”,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和迁村腾地,引导农村人口集中居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队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依靠农民自力更生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5.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把解放思想体现到改革创新中去,用市场的办法、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按照中央的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收入分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整合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调整重组,提高国有资本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继续推进省直党政机关与下辖的经营性企业、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新一轮脱钩改制工作。
深入开展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扩大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强力推进社会领域各项改革。围绕教育优先发展目标和要求,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落实湖北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成果。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继续加快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优势文化企业汇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激活微观主体。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国家没有明文禁止的一切领域,并做到一视同仁。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支持各类风险投资、私募股权
基金与我省民营企业开展合作。创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为民营企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将湖北建成民营经济发展资源集聚、发展环境优越的创业基地。强化创业有功、致富光荣的观念,积极推动全民创业。增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投放,加强创业孵化器和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抓好回归工程和返乡农民创业服务工作,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技术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组织开展境内外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突出推进产业、工业园区的对接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完善稳定外需政策,按照“保份额、调结构、促平衡”的要求,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兴出口市场。加快重点出口区域和出口产业带建设,形成出口产业集群。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发挥好湖北企业(美国)营销中心的作用。大力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重视发展服务贸易,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特别是软件外包。高标准组织好上海“世博会”参展和各项重点经贸活动。加速推进武汉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口岸立体运输体系,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
海、江海、陆空联运配套设施建设,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发挥外事侨务工作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
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决不能因为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而放松节能减排工作。继续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加大重点排污企业减排力度,突出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燃煤电厂脱硫设施的改进。继续实施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和能源、原材料等重点行业节能,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专项治理力度,实施“蓝天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再生资源基地,支持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培育低碳产业,壮大低碳装备制造业,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产业化。编制低碳经济试点方案,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低碳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实施《湖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
加快生态保护工程建设。以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三湖(大东湖水网、梁子湖、四湖流域)为重点,大力推进水生态建设。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强湿地保护和重点区域的生态治理与修复,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森林经营和低产林改造,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碳汇。
逐步建立有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积极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建设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逐步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
7.坚持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就业为重点,统筹做好就业工作。发挥援企稳岗政策的作用,稳定就业岗位。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5万名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20万人就业。加强城乡劳动者职业能力和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特别岗位培训,集中开发一批公益性岗位,吸引大学生到社区基层从事公共服务,对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抓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认真组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认真抓好医疗保险工作,降低起付线,提高年最高支付限额和住院报销比例,改进异地就医管理服务,提高参保者受益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适度扩大贫困地区低保覆盖面。继续加强社会保险费征缴和监管。完善特困群众生活补贴与物价涨幅的联动机制,确保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下降。建立健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推
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启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试验区建设。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制定实施2010-2020年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继续加强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支持高校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以实施“百人计划”、“双百计划”和完善“首席技师”制度为抓手,鼓励高技能和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抓好医疗卫生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国家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强化血吸虫病防治,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
大力推进以机代牛、血防改厕、洲滩禁牧等措施。继续抓好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及各类职业病的防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以省图书馆新馆为重点的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繁荣艺术创作,抓好文艺精品生产,加大地方戏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力度,发展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业。继续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大力提升竞技体育
水平,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办好第13届省运会和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着力提升人口素质。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宗教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抓好食品药品安全和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开展食品药品监管综合执法试点。深入开展对食用农产品生产、食品生产和进出口、食品流通、餐饮消费、畜禽屠宰和保健食品、化妆品的综合整治。切实推进武汉城市圈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先进市县创建工作。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高度重视消防工作,增强全社会消防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应急队伍和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进一步做好维稳工作。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维稳体制机制。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把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加强乡镇维稳中心和村级社会综合治理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
信访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坚持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主题活动,进一步推进信访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加大积案化解和依法处置工作力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平安湖北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种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积极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鄂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及军属优抚安置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政府执行能力
巩固扩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努力建设公平高效、勤政高效、廉洁高效、善政高效、低耗高效的政府。
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做到件件有着落、条条有办复。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完善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健全公众有序参与政府决策的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落实《法治湖北建设纲要》,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财产和正当权益。
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省市县三级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继续推进政府执行力和能力建设,增强“能力席位”意识,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谋划发展、统筹协调、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本领,着力提高公务员的操作能力,把加强执行力和能力建设落实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务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方便快捷、贴心舒心的服务上来。进一步更新观念,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不断破解发展难题。
改进工作作风,优化发展环境。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真正把心思放在干事业上,把本
领用在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从严控制会议、文件和一般性行政支出,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积极发展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以资源节约型政府带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强平安湖北建设,形成宜业宜居的投资生活环境。在省直机关大力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
加强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认真落实十七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精神,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对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专项资金和重大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和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力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和公用服务行业的政风行风建设,坚决依法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