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8:2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第一篇: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本届县政府领导班子2007年2月换届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四个全南”建设,全县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是2006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5.67%。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8.2:39.4:32.4调整为21.5:44.8:33.7,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4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达到3.32亿元,是2006年的2.35倍,年均增长2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亿元,是2006年的2.68倍,年均增长27.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41亿元,是2006年的3.87倍,年均增长40.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2亿元,是2006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8.17%。突出表现在“七个翻番”,即固定资产投资四年翻了两番,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三年翻了一番,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四年翻了一番。2009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35名,全市排第6名;人均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第17名,全市排第6名;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分别排全市第5位、第2位。可以说,过去四年,是全南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全南先后跻身“首届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行列。

现将四年来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力推进经济建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积极开展争资争项,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县及时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资金导向,积极向上争资争项。2007年以来,共争资争项实际到位资金116.54亿元,争取到大广高速途经全南、农业综合开发县、省级生态县、22万伏输变电站、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县等一批带动力大、拉动力强的项目,这些项目资金的争取到位,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的交通、水利、农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园区的硬件建设,加快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步伐,为我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大广高速途经全南项目的成功争取,结束了全南“三无”(无高速、无国道、无铁路)的历史,将从根本上改变全南的交通区位环境。

2.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开放型经济再上新台阶。建立了与赣州市口岸部门、龙南海关、龙南商检和我县外贸出口企业的口岸联席会议制度,优化企业出口环境。采取各单位自主招商和组建大项目招商小分队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采取产业招商、以商招商,多次举行香港、东莞、深圳等招商引资推介会,积极开展承接产业转移招商活动,取得较好成效。新星化工、安远集团、新资源稀土等一大批规模较大的企业落户全南,其中投资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个。2010年成功促成了晶环科技与目前国内最大的稀土分离企业、上市公司包钢稀土合资合作。四年累计实际引进内资53.27亿元、利用外资16368万美元、实现外贸出口19889万美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1.28%、5.63%、9.17%。2007年被评为全市引进内资工作先进县和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先进单位;2009年2月,被省政府评为“引进内资全省先进县”、“外贸出口全省先进县”,县内合隆公司被评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企业”;在2010年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会上,我县获得了利用内资、利用外资、项目开发、建设标准厂房等

4个单项奖。

3.扶持壮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在信贷资金、企业用地等方面给予倾斜,着力扶持壮大矿产品加工、轻纺服饰、机械电子和木竹加工等四大工业主导产业,以及氟盐化工材料生产、以稀土为主的新材料生产和运动头盔生产“三大工业基地”,合隆制衣、晶环科技、华星氟化学、百得火机等一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7户,比2006年增加13户。其中税收超百万元的工业企业20户、超千万元的工业企业6户,分别比2006年增加10户、4户。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28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24.9 %;实现销售收入32.33亿元,年均增长26.94%;实现利税3.56亿元,年均增长5.63%。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大力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2008年被批准为全省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单位,也是全市唯一一个。至2010年,园区开发面积达到2200亩,园区厂房面积达到33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86家,从业人员达到1.8万人;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1亿元、工业增加值6.08亿元、上缴税金955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66.88%、33.07%和94.4%,高于全省园区平均增速23.9、11.47和56.3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比例列全市第3名、第3名和第2名。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73%,增速排全省第3名。

4.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蔬菜、果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和芳香苗木、油茶、花卉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较快,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102418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64690亩,蔬菜、果业等农业主导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超过60%,我县国家级高山蔬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2009年顺利通过国家标准委考核验收,全南高山蔬菜基地与沃尔玛公司成功实现农超对接,2009年度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我县被列入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基地规划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步伐加快,高峰公司、现代牧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高山蔬菜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全县组建了农民蔬菜、果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个,参合农户2752户。大力推进圩镇和村庄整治,农村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完成了762个村庄的整治,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的78.2%和90.9%,村庄整治覆盖面在全市保持领先位置,有8个乡(镇)基本实现整乡(镇)覆盖,建成天龙牌坊下等一批规划整齐、生态良好的特色新村。全面开展了圩镇整治工作,陂头、南迳、大吉山、龙源坝乡镇已经完成重点圩镇整治,其它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强,功能更加完善,圩镇面貌得到较大改观。2008年,我县被市政府评为全市村庄整治先进单位,陂头镇瑶山村被评为全省“最优美村庄”,南迳镇罗田村下王屋被评为全省“整治建设先进自然村”; 2010年被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试点工作先进县。

5.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大为改观。近几年,我们按照“园中建城、城中建园”的城市发展理念,围绕“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的要求,加大城市建设力度,全力打造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独具魅力的山水园林城市,先后实施了橡胶坝工程、桃江河两岸园林景观建设、体育中心、四星级宾馆、梅子山公园改造、污水处理设施、老城区主干道油路面改造、南海农贸市场、新城区集贸市场、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重点工程项目,开发了汇景新城、明珠新城、桃源一品等多个商住小区,县城面积由2006年的5.74平方公里扩展到7.58平方公里,人口由2006年的4.27万人增加到5.7万人。深入开展了创建省级卫生、园林、文明城市活动,加强了城市管理,强化了户外广告、临街店面、违法违规建筑的整治;完善了城区主次干道、工业园区、公共绿地的绿化建设与改造,城区绿化面积达到345.18公顷,绿化覆盖率40.9%;实施了一江两岸及重点建筑亮化工程,城市品味大为提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宜居宜业的山水园林城市魅力

彰显,2010年被评为“江南生态新城”。

6.着力加大投入,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着力实施了一批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路、水、电”以及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成功争取并启动了大广高速全南段的建设,对南迳至大吉山公路、下圩至百得火机段道路进行了改造,完成了陂头至信丰崇仙出县道路、龙小线、良上线、樟排线的改建和黄龙大桥、龙下川垇大桥建设,开工建设通村公路68条,改造农村公路228.6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镇通水泥(沥青)路,10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了2万吨自来水扩容工程,实施了黄云水库、下龙井水库除险加固,中寨中坑和大吉山乌桕坝小流域水土保持等一批水利设施建设。新建并完成了110万伏金龙输变站工程,启动了22万伏五光输变站建设。四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35万元。

7.纵深推进机制体制创新,发展活力大为增强。顺利推进了县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县政府工作部门和直属事业单位4个,减少了11%。有序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完成了岗位设置工作,工作人员聘用制、合同签订率达到100%。完成了除农垦系统企业外的全部36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安置职工3646人,支付职工安置费用5690.46万元。集体林权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得到了省市的充分肯定。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融资等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二、积极改善民生,社会各项事业明显进步

1.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高度关注民生,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长,2007年以来,县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达到6.46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 31.2%。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7432元和3323元,是2006年的1.3倍和1.2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8.05%和5.24%,;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67亿元,是2006年底的2.1倍,年均增长20.43 %。城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城镇就业率达96.8%,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达10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达到16512人,比2006年增加631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12.63万人,全县参保率达到96.6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开展了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全县共有2471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有969名失地农民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两期共482套廉租房建设,建筑面积2.91万平方米,解决了272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对566户经济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投资800多万元解决了5.3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城乡低保标准有较大提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了“10个100%”救助体系,即:城乡困难群众100%纳入低保、100%享受医疗救助、100%得到免费就业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100%得到法律援助;城镇困难群众100%纳入保障性住房保障;农村困难群众100%纳入住房救助;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实行集中供养;城乡低保户100%免费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贫困学生100%享受教育救助基金救助;农村失地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救助先进县”。出台了《全南县高龄老人长寿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对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发放了长寿补贴。文明殡葬改革顺利推进,对城乡低保户等困难群体实行了遗体免费火化。在全省率先实行对本县户籍的农村已扎二女户夫妇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生活补助政策,全县近1400户农村已扎二女户受益。

2.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上新台阶。新建了全南中学教学大楼,收购了县城民办学校——群星学校改办县第二中学,新建了第二小学,把原金龙小学改为第三小学,扩大了县城办学规模,县城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县城学生就学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教育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万人比连续三年列全市前5名。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9个,文化服务网络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实施了北线乡镇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全县所有乡镇都接通了有线电视信号。新建了高标准的县体育中心,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完成了10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4所村卫生所改造项目,县人民医院通过第二轮二级甲等医院评审,争取到价值2585.6万元的医疗设备社会捐赠;在4所中心卫生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新建了高标准的县计生服务大楼,完成了8个乡镇计生服务所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狠抓了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利益导向、健全体制等工作,实现了提升全县出生政策符合率,降低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性别比“一升三降”的目标。

3.着力加强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土地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农村用地“增减挂”工作扎实推进,我县被省国土厅列为全省八个“增减挂”试点县之一;“造地增粮富民工程”顺利实施,实施了大吉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陂头土地复垦项目、社迳土地开发等项目,净增耕地11966亩。切实加强环境污染整治,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全县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到省下达的控制目标,2007年被省政府评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2009年被市政府评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县”,2010年列入“全省首批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扎实推进,每年超额完成省下达的造林绿化任务,重点打造了省道龙小线金龙镇树凹至县城、全吊线县城至陂头镇及龙小线县城至茅山通道绿化精品工程,先后被列为全省林业项目实施十佳县、全省碳汇造林试点县、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范围等,桃江源自然保护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自然保护区,梅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桃江湿地公园顺利获得省林业厅批准。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过境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上,生态环境指数达88.88,列全省第六位。

三、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1.完善各项制度,信访工作扎实有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开展了书记大接访活动和部门负责人接访活动,积极开展“入户(企)听诉”活动,实行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及时了解、掌握和处理基层矛盾纠纷,群体性上访、非正常上访事件比以往稳步下降。连续四年保持赴京集体访、赴京非正常上访、赴省非正常集体访“零”记录,是全省22个、全市4个“三无县”之一,多次被评为全省、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

2.深入开展平安全南建设,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投资380多万元实施了“天网”工程,组建了治安联防大队,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扎实推进和谐平安创建活动,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健全。深入开展“严打”专项整治斗争,全县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破案率大为提高,实现了命案必破的目标,“两抢一盗”案件大大减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先后被评为“全省平安县”、“全市和谐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和“全市综治工作创新先进县”。在2010年度全省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8%,在全省、全市排位分别为第23位、第4位。

3.加强网络建设,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加强了县、乡、村三级安全生产网络建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深入开展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公共聚集场所、消防安全、校园安全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全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大力推进以道路交通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整治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以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和长效管理机制,投入300多万元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了乡村客运试点工作。在2010年10月份省交警总队委托民间中介机构对全省99个县(市、区)的文明交通指数测评中,我县文明交通指数排全省第5位、全市第2位。

四、大力加强自身建设,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大为增强

1.加强学习调研。建立并坚持县政府班子成员学习制度,强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班子成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明显增强,发展县域经济的思路进一步拓宽,经济管理水平和政策水平得到提高。班子成员坚持带头深入挂点乡镇、单位和企业开展调研,每人每年均撰写一篇以上高质量的调研文章。同时,注重边调研边解决实际问题,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为企业或返乡创业能人协调解决创业

发展难题。

2.坚持依法行政。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和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着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科学、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完善。

3.着力提高机关效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改革,严格执行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拓宽网上行政审批和行政监察范围,确保“三个缩减30%”落实到位;深入开展了“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加大对“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行为的问责力度,大力倡导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行政效率大为提高。2010年被评为全市创业服务年活动综合先进县。

4.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先后制定出台了《全南县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全南县政府投资基建工程管理实施细则》、《关于加强干部职工人事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全南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脱产学习暂行办法》、《全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制度》、《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制度的通知》、《全南县县级领导干部公务车辆配备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加强全县重点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若干管理意见》、《政府投资重点建设项目双公示制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招投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人事管理、资金使用、工程监管、招投标等制度,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规范、有序运行。认真执行“三重一大”议事规定,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调度,都按有关议事规则和程序,由集体讨论作出决定。2007年以来,共召开县政府常务会54次,县长办公会46次,专题办公会52次。

5.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认真执行中央、省、市关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班子成员带头自觉遵守廉政准则,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认真教育和管好家属以及身边工作人员。建立了县级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推动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积极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进一步加强了案件查处、纠风治乱和源头防腐工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明显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的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层次较低,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仍然不少,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

今后,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进程,纵深推进“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建设,着力打造赣粤边际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发展的山水园林城市,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新跨越。(全南论坛)

第二篇: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2006年以来工作总结

中共全南县委领导班子2006年以来工作总结

2006年以来,中共全南县委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团结和带领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牢固树立“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理念,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全力推进“实力、活力、魅力、和谐”新全南建设,全南经济社会呈现出“人心思上,人气兴旺,经济提速,城市变样”的良好发展势头,这五年成为全南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民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努力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描绘共同愿景,解放思想,激发建设“四个全南”的强大动力

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围绕建设“四个全南”,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进位赶超目标,从描绘共同愿景入手,凝聚人心,激励众人行。

(一)科学确定建设“四个全南”奋斗目标

紧紧抓住中央全面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机遇,汇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认真谋划本届县委的工作,结合全南县情和比较优势描绘了打造“四个全南”的蓝图,并确立了以发展为主题、开放为主线、工业为主导、民营为主力,精心实施工业兴县、产业富县、机制活县、经营城市、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努力建设实力全南、活力全南、魅力全南、和谐全南的发展思路,并始终坚持这一发展思路,不轻易改弦易辙,不断细化、完善、提升并深入实施,形成了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提神加速促发展的生动格局。

(二)树立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

立足于推动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体现科学发展的八项考评体系。八项考评体系既关注常规性工作,又突出重点工作;既注重考核“显性”工作,又重视“隐性”工作。正确政绩考评体系的建立,纠正了以往只顾GDP增长而忽视经济社会其他方面进步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政绩观,使广大领导干部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环境保护、为民服务及关注民生等方面。同时,坚持了规划先行、可持续发展、节约集约和一切为民谋发展等科学理念,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民兴县、科学和谐发展的好路子,促进了全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弘扬“全南精神”推动思想解放

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的先导,着力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由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前往江浙、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学习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先进经验;定期举办“周末讲堂”,邀请江苏、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为全县干部群众授课,有力地拓展了群众的视野;积极开展 “认清形势再加压、科学发展争一流”等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从传统发展思路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尤其是2006年以来广泛开展的“全南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全县上下引起强烈反响,活动提炼出了既符合全南人个性特征,又赋予时代意义、被全南人广泛认同的“诚信务实,奋发图强”的全南精神,并通过倡导和弘扬“全南精神”,促使全县干部群众迸发出“小县也能干大事,小县也有大作为”的斗志和干事创业的热情,为加快推进“四个全南”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狠抓第一要务,精心谋事,推动县域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发展

五年来,县委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特别是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更加凝心聚力、提神加速谋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7.1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年均增长12.7%。实现财政总收入3.32亿元,是2005年的3倍,年均增长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上了2亿元台阶,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30.8:37.9:31.3调整为21.5:44.8:33.7,二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6.9个百分点,二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4%。5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46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3.9倍,年均增长3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332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32元,分别同比增长7.1%、8.3%。其中,生产总值四年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两年翻了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2009年全县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第35名,全市排第6名;人均财政总收入在全省排第17名,全市排第6名。2008年以来,全南先后跻身首届“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百强县(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 和 “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特色示范县200强”。

(一)大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新型工业崛起壮大

坚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发展战略,努力把全南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承接珠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推动新型工业强势崛起,并基本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

1、加快建设省级生态工业园,搭建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县财政先后投入1亿多元用于县工业园区的水、电、路及园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县工业园作为赣州唯一园区成功入选江西省首批10个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单位,2010年8月已顺利通过考核验收。目前,园区开发面积2200亩,入园企业89家,从业人员1.8万人。园区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11亿元、工业增加值6.08亿元、上缴税金9552万元,分别同比增长66.88%、33.07%和94.4%,高于全省园区平均增速23.9、11.47和56.3个百分点,三项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比例列全市第3名、第3名和第2名。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73%,增速排全省第3名。

2、积极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及时调整招商政策,特别是面对广东省“双转移”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形势变化,出台了“含金量”高的《关于应对宏观环境变化促进我县经济持续增长的若干具体措施》等3个“20条”优惠政策,有效地帮助了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走出去”,成立招商引资小分队,常年外出招商;先后在香港、深圳等地召开系列招商引资洽谈会,有力地宣传和推介了全南;突出产业招商,大力整合和集约利用丰富的矿产、林木等资源,引进资金延长产业链,特别是2010年成功促成了晶环科技与目前国内最大的稀土分离企业、上市公司包钢稀土合资合作,实现了南北稀土“牵手”,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至2010年全县共引进内资项目163个,实际利用内资63.37亿元;引进外资项目47个,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累计完成外贸出口2.41亿美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内资和外贸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0.54%、14.24%和14.56%。全南先后9次被评为全省“外贸出口先进县”、“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和全市“开放型经济工作强县”等,合隆制衣、百得火机等一批企业跻身全省外贸出口企业28强。

3、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加速。采取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上下游项目等措施,从财政、科技、融资、用工等8个方面扶优扶强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了矿产品加工、轻纺服饰、机械电子和木竹加工等四大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三年推进计划目标,着力打造氟盐化工、稀土深加工和运动器材三大工业生产基地,努力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目前这三大基地已初具规模,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7家,全县工业对税收的贡献率达到62.57%,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2亿元增加到7.28亿元,年均增长24.6%。2007年获全省工业三年翻番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省政府颁发的“工业崛起贡献奖”。与此同时,一批优势企业正在不断壮大。百得火机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出口量达全国第一、全球第二;由多家中小电子企业生产的磁头类电子产品占全球同类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合隆制衣(全南)有限公司成为赣州市首家“保税工厂”;晶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列入江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全县上交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大吉山矿1家增加到6家。

(二)切实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不断增添发展后劲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引擎”。每年都确定一批争资争项重点项目,安排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努力下,我县先后成功争取了大广高速、农业综合开发县、220KV输变电站等一批带动力大、拉动力强的项目,尤其是大广高速途经全南将使全南的区位优势真正得到凸显,为我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大自主实施项目力度,集中力量推进了自来水扩容改造、老城区油路面改造等一批打基础、管长远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06年以来,累计实施或完成了重点工程项目187个。对项目建设实行“四个一”,即每个县领导挂点一个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一个招商引资项目、抓好一个新农村建设点、服务一个企业发展,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积极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围绕努力打造与“珠三角”无缝对接的发展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精简行政许可项目,2009年底共精减了行政许可项目99项,精减率达39.4%。规范或废除了一批与时代发展有冲突的文件,制定出台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需要的政策规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并完善了信贷担保中心、外商办证服务中心等“十大中心”建设,设立 “绿色通道文件夹”,实施房屋报建并联审批和“一单清”收费制度,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重点领域和部门的改革力度,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破产拍卖为主要形式,按照“理清一个、破产一个、盘活发展一个”的原则,稳妥完成了完成了36家企业改制工作,共安置职工3646人。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加大了事业单位的改革力度。

(四)纵深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主抓手,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新产业,改善农村居住、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1、扎实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农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探索建立了具有全南特色的“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新农村建设模式,并在全市广泛推广。建立并完善了“四级联动”卫生保洁长效管理机制,村容村貌得到较好的巩固。到2010年,全县共完成762个村庄整治任务点,涉及村庄、农户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总数的78.2%和90.9%,村庄整治覆盖面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位置。高标准建设了12个品位较高的整村新户型示范点,有力地引导了广大农民转变建房观念。在新农村建设中,全县5.27万农村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公路建设通畅率达100%。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进了南迳和众、龙源坝虹丰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推动了蔬菜、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壮大。2009年,我县被评为“全省蔬菜生产十强县”,并列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蔬菜基地规划区;2010年6月,全南高山蔬菜发展有限公司与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实现了农超对接,首期供应基地达1000亩,标志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新的突破。2010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累计达102418亩,果业开发面积达到64690亩。着力扶持省级林业龙头企业江西高峰生态农林开发公司,建成了全省规模最大的苗木繁育基地,高峰公司、现代牧业跨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高山蔬菜公司成为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引进厚朴公司、实施土地整理项目等,使芳香苗木、油茶等特色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3、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大力倡导农村文明新风。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多形式促进土地流转,推动了规模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和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组建了农民蔬菜、果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个,参合农户2752户。在广泛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新村和文明和谐社区的基础上,创新实施了以“八个一”(一个综合文化室、一间农家书屋、一个阅报栏、一条宣传文化长廊、一个健身活动场所、一所农民夜校、一个小戏台、一支文体小团队)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庭院”工程,积极培育文化庭院87个,吸引5.8万农民投身其中。

(五)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彰显魅力

围绕建设最适宜人们居住和创业的山水园林城市目标,牢固树立“规划就是财富”、“以人为本,以山为景,以水为亲”的城市发展理念,按照精致大气、“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城之品,人是城之本”、“园中建城,城中建园”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做足山水文章,真正做到了把更多的城市空间留给市民,把最好视觉资源留给百姓,把优美、精致的城市形象呈现给八方来客。2006年至今,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7.9亿多元,通过实施“提升一条街、开发一座山、拓宽一条路、治理一条江”等四个一工程,推进行政接待中心区、“一江两岸”地段、梅子山开发改造、天龙山旅游景区和南迳温泉度假区等“五大组团”建设,完成和启动了橡胶坝、“一江两岸”景观工程、四星级希桥酒店等86项重点工程,市政功能日趋完善。在建设中,强化精品意识,把一流的品质要求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工程验收和督查考核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处处都能体现独具匠心,处处都能体现精致大气,其中一江两岸夜景、滨江公园、体育中心等已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到2010年,县城面积由2005年的5.2平方公里扩展到7.58平方公里,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5.7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16%,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同时,坚持不懈地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文明城市活动,实现了城市经营理念、市容管理方法、环卫管理体制、园林绿化理念“四个创新”,城市管护水平与文明程度明显提升,2009年、2010年,全南连续两年被评为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县城。2010年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0.9%,人均公园面积13.43平方米,7月,全南还作为全省8个城市之一荣登“江南生态新城”榜。

(六)高度关注改善民生,经济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高起点回应广大群众的民生期待,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1、以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并有效实施了“10个100%”救助体系,即: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纳入低保;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享受医疗救助;确保城镇困难群众100%纳入保障性住房保障;确保农村困难群众100%纳入住房救助;确保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实行集中供养;确保城乡低保户100%免费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确保困难群众100%得到免费就业培训和免费职业介绍;确保城乡贫困学生100%享受教育救助基金救助;确保城乡困难群众100%得到法律援助;确保农村失地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100%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个100%”救助措施使一大批困难群众在生活上得到救助,2006年至2010年全南连续五年被评为“江西省社会救助先进县”。同时,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零就业家庭”安置率、社会保险和失业保险金社会发放率达100%。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了两期共482套廉租房建设,已解决272户困难家庭住房问题;对566户经济困难家庭发放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建立起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471名失地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969名失地农民享受了养老生活补助。此外,从2010年起,由县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对农村已扎二女户进行全员奖励扶助,使全县近1400户农村已扎二女户受益。

2、扎实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着力加大了政府财政用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坚持做到了新增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切实抓好就业这一民生之本,2009年以来,帮助全县80.5%的返乡农民工实现了就业和创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收购了一所民办学校、新建了第二小学等,使城乡教育网点得到调整和优化,2010年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4.2%。卫生事业加快发展,2008年成功争取到中泰华威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雨露计划·中泰华威行动”健康扶贫办公室捐赠价值250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全县的医疗条件;全县11所乡镇卫生院已对10所进行了改扩建,92%的村卫生室已完成了规范化建设。新建了高标准的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完成了各乡镇计生服务楼新建或扩建。切实加快文化广电事业步伐,完成了县图书馆扩建和城厢、金龙等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速推进,各个乡镇已基本实现与县城均等享受广播、电视、通讯等资讯服务。

3、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在2007年获全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扎实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近年来先后被列为全省林业项目实施十佳县、全省碳汇造林试点县、第二批省级生态县创建重点范围,为建设省级生态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大节能减排力度,5年中全县投入环保设施建设资金超过7000万元,2009年我县被评为全市节能减排先进县,2010年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过境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以上,生态环境指数达88.88,列全省第六位。

4、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平安稳定。结合“入户(企)听诉”工作,做细做实预防、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工作,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坚持抓好领导接访制度,对各种重点疑难信访案件实行领导包案制,使一大批涉及征地拆迁、社会保障等问题信访案件得到及时办结,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2006年以来,我县连续五年保持了无赴京集体访、无赴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非正常集体访记录,多次被评为“全省无赴京非正常上访先进县”、“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县”,2010年群众信访呈现“六降”喜人局面,即来访下降、集体访下降、来信下降、联名访下降、赴省访下降、赴市访下降。着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严防与严治相结合,成立了由36人组成的治安巡防大队,提高街面见警率。投资3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天网工程”,提高了技防和群防群治水平,公众安全感大幅提升。2010全省社会公众安全感测评中,我县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排全省第23位、全市第4位。切实加强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交通安全管理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文明交通综合指数排全省第5位、全市第2位。

三、围绕提高执政能力主线,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取得新成果

五年来,县委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理念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执政能力,为建设“四个全南”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进一步激发

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级领导干部开展了联系一个乡(镇)抓好一个以上工作典型等“八个一”活动,在创造争优活动中,开展了带头引进一个企业等“五带头”活动,使县级领导干部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把解决问题贯穿活动始终,针对活动中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认真研究并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使发展后劲不足、信访维稳难度大等一批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破解,推动了我县科学发展上水平。同时,积极做好活动成果转化工作,制定了向上争资争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改进干部作风等一批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初步形成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着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用学习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倡导“让学习成为常态,用学习引领发展”的理念,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使全县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推进发展的举措更加有效。切实抓好理论武装工作,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等政治理论知识。5年来共培训教育干部群众9万余人次,开展专题调研活动19次,被市级以上理论刊物采用的调研文章有220多篇(次)。切实加强学习阵地建设,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了县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在赣州各县(市)中率先实现文化站点建设全覆盖。着力完善学习制度,坚持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在县直机关和驻县单位中开展了“开卷有益心智,开步强身健体”活动,规定每个干部要到图书馆学习和体育场健身两次以上,形成了“让健身成为风气,让学习成为常态”的良好氛围。坚持以考促学制度,规定全县干部每年都要参加政治理论考试,凡是考试不及格的干部,不得列为后备干部,不得提拔重用,有效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着力深化了“123”先进县级领导班子、“三民”乡镇好班子和基层党建“十面红旗”创建活动,使各级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5年来累计完成了48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完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任务,实现了终端站点的全覆盖。高度关注乡镇干部工作生活条件,出台了《全南县关于进一步改进乡镇工作条件激励干部到乡镇一线锻炼的实施意见》,有力地改善了乡镇干部的政治待遇、生活待遇、办公生活条件等,为乡镇干部干事创业、成长成才营造了更好的环境。重点抓好了基层党组织书记、村民小组长、大学生村干部等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村民小组长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幅提高了村干部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了1057名村民小组长的工资报酬。2009、2010年连续选聘了两批共36名全南籍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为村级班子注入了新的活力。广泛开展了“和谐堡垒、创业先锋”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实现了全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扎实抓好发展党员工作,建立了“一村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县级重点培养机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新机制,5年来共发展新党员558人,全面消除了党员“空白组(村民小组)”和村党支部连续2年不发展党员的现象。加强了对党员的管理,认真推行农村党员“一册一线”管理机制,深化拓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进一步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在东莞大朗、大岭山及顺德建立了3个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

(四)关注基层一线选贤任能,选人用人公信度不断提高

认真贯彻《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始终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关注一线和基层,注重工作实绩,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2009年省委组织部委托省统计调查大队开展的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我县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为87.34分,比全国高16.5分,比全省高9.13分,在全省排第12位,在全市排第1位。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制度。2008年7月,探索了“三推二考二票决”制确定乡镇正职人选的办法,即通过全委扩大会、全委会、单位推荐,考核与考察相结合,常委会与全委会票决,选拔产生了一名乡长候选人。2010年在全市率先拿出11个领导职位面向全市公开选拔,共有242名考生参加了选拔。认真实行了干部任免票决制,制定了《全南县委常委会干部任免票决暂行办法》,2010年,对145名干部的任免在县委常委会上实行了票决,对公开选拔的11名科级干部实行了差额票决。坚持在重点工程、艰难险重任务等复杂工作中识别干部,2007年以来,在基层一线和县中心工作中提拔重用干部占总数的75%。坚持实行多渠道推荐干部,特别是实行了四套班子领导署名推荐干部,扩大了干部推荐工作中的民主,强化了责任,提高了民主推荐的效果。

(五)切实加强和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1、大力发扬民主作风,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增进班子团结。注重发展党内民主,在班子内部大力倡导和弘扬“求同存异,不求全责备”的合作共事理念,制定和完善了一项规则和七项制度,即《中共全南县委议事决策规则》和《全南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细则》、《关于加强干部职工人事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全南县机关事业单位在职工作人员脱产学习暂行办法》、《全南县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全南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制度》、《关于完善领导干部外出请假、报告制度的通知》和《全南县县级领导干部公务车辆配备管理办法(试行)》,做到了“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由党政班子成员集体讨论决定,进一步规范了权力的运行。2006年以来,共对涉及人事、重点工程等220多项重大事项实行了集体决策。

2、大力弘扬亲民为民作风,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改善。坚持问政于民,创造性地开展了 “入户(企)听诉”工作。组织干部深入村民家中主动听取群众意见和诉求,化解矛盾和问题,使农民群众说有机会、讲有平台、诉有对象,有效地转变了干部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2008年以来,全县通过“入户(企)听诉”共收集群众诉求10699个,解决了10587个,化解的各种矛盾纠纷4683起,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3710件,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一做法得到市纪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行这一做法。《中国纪检监察报》、《农民日报》等10多家媒体相继对我县“入户听诉”工作进行了报道。2010年12月,我县又把“入户(企)听诉”工作与“送政策释民惑、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解民难”活动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深化了活动内容,使更多的群众得到实惠。我县还积极推行“网络问政”,县委书记和各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都开通了民生博客,积极面对和解决网民问题、建议和评论,县委书记博客2009、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江西省十佳民生博客”称号,个人还成为影响江西十大网络问政人物评选候选人之一。同时,以各乡镇农民服务中心为主要载体,积极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制,构建起了覆盖县、乡(镇)、村、组为民服务网络,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赣州市委组织部门的充分肯定。

3、大力倡导求真务实作风,切实提高工作效能。严格执行每月工作要点、每月工作督查通报、每日工作汇要等工作机制,促进了各级领导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落实。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年”、“创业服务年”等活动,采取大承诺、大查访、大曝光、大追究、大评议,突出整治“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行为,掀起了“效能责任风暴”,5年以来共受理各类投诉件290件,办结241件,追究了31个单位和34名党员干部的效能责任。

(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筑牢拒腐防变防线

1、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县委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等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到岗、到人。要求县级领导到分管单位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并召开专题汇报会,推动了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2、加大反腐倡廉教育,提升廉洁自律意识。坚持把加强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集中组织学习了中共中央《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等文件,并经常以典型案例为教材,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扎实抓好了《廉政准则》的学习宣传贯彻,提升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积极探索和推进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实行了政务公开、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不断深化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五年来,县级领导干部中没有发现违纪违规现象。

3、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案件治本功效。开展了招标投标市场、签单消费、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等专项治理与督查,结合计划生育等工作,进一步加大了对各类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力度。2006年以来,共立案217件(其中计划生育案件175件),结案213件,处分党员、干部221人。

几年来,县委领导班子推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执政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得到进一步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效,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经验:一是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曾动摇。5年来,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县委带领全县上下始终紧盯目标,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暂时的困难所吓倒,用发展的力量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一块块“拦路石”,使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主战略,为加快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坚持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大力推动思想解放,积极实施“对接珠三角,建设新全南”战略,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城乡面貌的大变样、思想观念的大转变。三是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在加快发展中,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确保经济快速发展,青山犹在,绿水长流。据统计,2006年以来我县先后拒绝了6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落户,总投资额超过20亿元。四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社会政治和谐稳定。一直以“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目标,确保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支出。不论在投资较大的重点工程,还是在城市建设中,绝大多数项目都关系社会民生,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我们的各项工作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五是始终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坚持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始终是引领地方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年来,我们在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为推进“四个全南”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

虽然5年来县委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理论学习方面:有的班子成员在理论学习方面的自觉性不够强,运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差距。在领导经济发展方面:经济总量仍然较小,经济结构还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部分项目建设推进不够快,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县财政收入来源主要靠矿产品加工、出口加工企业和房产建材产业等三大块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发展后劲不够足。在作风建设方面:有少数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还不够强,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够高等。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县委领导班子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和改进,进一步提高领导能力和水平,推动全南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全南论坛)

第三篇:全南的变化

全南的变化

四(9)班陈彦儒

我的家乡在全南,它以前是一个古老而又落后的小山城。.党的改革春风吹进了我的家乡,唤醒了家乡的人民.。从此,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说路吧,以前的泥泞小路,一用力踩下去,裤子上全是泥。.现在的路可是用水泥铺成的啦!再也不用担心裤子或衣服被弄脏.,现在的水泥路可以让三四辆汽车并排行驶,而且坐在车上也不会“乱蹦乱跳”了;以前的全南只有一条主干线---寿梅路,现在又增加了金龙大道、含江路等主干线。

再说说这里的桃江河吧,以前的桃江河又脏又臭,河床又弯又窄。现在,经过政府的改造,河床变宽了,两岸都建好了护栏,到处都是环保标语,还装上了各种各样的彩灯。夜晚,桃江河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更美了,成了全南县的一个靓点。

我还想说说的是家乡的经济.,以前的全南只有几千人,现在竟然达到了几万人口。小商铺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各种大型超市,如全国连锁的坚强百货、顺客隆、宜佳购物广场等,商场上的物品也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购物的人也络绎不绝。小作坊也不见了,代替它的是大工厂,现在的全南已经有了六个大型工业园,工厂又上百个,经济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十倍呢!

我爱全南,我全心全意地爱着它。将来,等我学好本领后,会用更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创造它,使家乡变得更加兴旺发达、美丽可爱!

第四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2007年9月)

本届县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把“执政为民”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重振淮北工业强县雄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和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六年振兴规划”总揽全局,埋头苦干,攻坚克难,负重前行,奋发有为,坚实地走过了“一年倍增、两年翻番、三年赶超周边”的振兴之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21亿元,同比增长15.2%,增幅全市第一,是2002年的2.3倍;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68亿元,同比增长75.3%,是2002年的3.5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1亿元,同比增长54%,增幅全市第一、全省第三,是2002年的2.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246元,同比增长10.6%,是2002年的1.4倍;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重大突破;在全市目标管理考核中首次夺得三县两区第1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今年全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35亿元,同比增长15.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476.5元,同比增长16.3%。1—7月份,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71.2%;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7.1亿元,同比增长44.4%。

一、坚持学习,加强调研,班子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一是加强理论学习。每年年初,县政府领导班子均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确保做到目标、时间和要求“三明确”。在坚持每月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采取举办知识讲座、参加培训、观看电教片、赴外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求学习之真,务工作之实,较好地保证了学习效果。通过理论学习,班子成员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注重调查研究。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能够始终坚持每月用一周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同时,根据班子成员分工,组织开展了如何建立有效招商机制、开发区建设以及经营城市、新农村建设、加快林地资源开发等一系列课题调研活动。近三年来,领导班子成员撰写出《在后发快进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实事求是要求建设社会新农村》等具有前瞻性、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理论和调研文章40余篇。三是坚持学以致用。始终坚持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做到学以资政、以用促学、学用相长。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矛盾,在深入学习和调研的基础上,适时提出并实施了“三得”和“五个一”为民工程、招商引资驻厂员制度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一观三制”等一系列创新的工作举措,不仅有效地化解了制约我县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难题,而且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围绕中心,攻坚克难,县域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突破,加快打造新兴工业基地。以纺织服装、精深木业和电光源三大产业为主导,坚持外引内培,重点打造华东新纺都、淮海经济区木业走廊、中国第四大木地板生产基地和新兴电光源产业基地。目前,全县含在建的棉纺生产规模已达70万锭、成衣3000万件套,木业加工能力超过150万立方米,年产节能灯管4亿只、普泡1亿只。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县域工业化发展的首选,提出了“招商引资从企业投产才真正开始”、“为企业服务也是为百姓服务”等先进服务理念,大力推行专业招商、组团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系列招商活动。组建了20个驻外招商分局,主攻投资规模超亿元的重大项目、产业配套项目,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和竞争力。围绕“打造苏北一流开发区”的目标,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83平方公里的县经济开发区,并持续加大开发区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目前,开发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配套资金13亿元,国际商务中心、蓝领公寓、污水处理厂、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等一批重点配套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均达到15.2平方公里,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一大批外资项目、国内知名企业、上市公司相继落户,开发区共入驻企业416个,其中超亿元项目39个,实际投入超60亿元。2006年5月县经济开发区顺利进入省级开发区序列。

二是实施四城联动战略,加快建设中等工贸生态城市。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聘请了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和完善了县城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战略规划以及各类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率已达100%,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有序开发建设。围绕建设40平方公里、30万人口中等工贸生态城市,大力实施以工、以贸、以文、以水“四大兴城”计划,强势推进城东工贸新城、城西泗水古城、城北文化新城、城南生态名城“四城联动”开发。按照“三高、三化、三精”要求,突出“打造一批重点功能区域、完善一批重要基础设施、兴建一批重大标志性建筑”,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品位。重点实施了包括城市外环畅通工程、城市重点市场建设工程、八大节点建设工程在内的城市“十大创建工程”和包括十大精品社区、十大专业市场、十大商贸特色街在内的“八个十工程”,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近三年来,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元,带动社会投入超过60亿元,投入累计超过**历史总和;建成区面积由2003年的12平方公里扩张到目前的32.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配套面积扩张到4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6%提高到36%。

三是大力推进资源开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发展新农业、塑造新村貌、培育新农民,加快实施以资源开发、康居示范、创业富民为重点的新农村“三大工程”。立足全县60万亩林地和60万亩水面资源,加快10万头林地生态淮猪、亚飞设施蔬菜、乐口福食用菌基地等“四带十区”规模效益农业建设,农业产业化“八大创建”连续两年名列全市第一,被评为江苏省高效农业特色县。目前,全县实现林地资源综合开发13万亩,项目超200个,总产值超过30亿元,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计26万亩,全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总数达46个,拥有著名商标8件,创省级名牌农产品5个;全面推广基地集聚、产业集聚、商贸集聚、功能集聚和开发集聚“五种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集中居住点和康居示范点建设,新建各类市场27个、商业街15条、居住小区18个、乡镇工业集中区15个;依托全县45万劳动力资源,以培养现代产业工人、民营创业者和新兴服务业人才为重点,大力实施20万农民大培训、大转移、大回流工程,加快发展“三来一加”等短平快项目。目前,全县在外务工人数25余万人,累计返乡就业人员达2万人、创业人员超过1500名,其中创办50万元以上、吸纳劳动力50人以上的企业有60家。大力推进新老农村五件实事建设工程,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学教育质量。全县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和“四配套工程”在全市率先通过省政府验收,**中学新校区全面投入使用,全县高考本科完成率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不断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县人民医院顺利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全县42家医疗单位全部实现民营化。基本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超过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7.2%;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力度,切实搞好防污治污和节能减排工作,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突出利益导向机制,扎实搞好计划生育工作,被国家计生委、财政部表彰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试点先进单位”;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杨树节暨中国杨树产业博览会和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分站赛等重大活动;积极实施“三得”工程和“五个一”为民工程,规划实施了10万人进城就业、15万人转化为市民的经济开发区安居就业工程,建成城东、京西、刘集圩等7个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安置小区,近2000户农民喜迁新居,1500余名失地农民由政府资助培训而陆续就业,6200余名失地农民和拆迁居民全部纳入城乡低保;大力推行“一观三制”,建立健全大信访工作格局,着力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信访总量持续下降,2006年实现去京上访零登记目标;大力推进“平安**”、“法治**”建设,荣获省“法治江苏合格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荣誉称号,并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社会治安安全县”。

三、从严治政,一心为民,政府形象不断提升

一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始终把抓落实作为政府的第一要事,严格执行交办、会办、督办、查办“四办”工作制,确保县政府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大项目建设、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小城镇综合开发等重点工作,采取定期督查、定期通报、定期观摩评比的方式,强力予以推进,保证了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的顺利进行。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严厉整肃中层梗阻现象以及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低下、工作推诿扯皮等突出问题;认真制定并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度和绩效评估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较好地优化了我县的创业和投资环境。二是严格规范行政行为。坚持实行县长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大事、要事集体研究,日常事务分工抓落实,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积极推行重大项目、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听证制度,推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自觉主动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较好地改进了政府的工作。三是切实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制度,加强部门权力运行重点环节和部位人员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行为,全面实施重点工程述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对全县64个部门和66个热点岗位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开通政风、行风评议热线,拓宽群众参与行风监督的途径,有效推动了行业风气的好转。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县政府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依然较低;企业规模偏小,效益不高以及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政府职能、投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等。对此,我们将认真对待,在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既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加大工作力度,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强力推进大项目,强势发动大创业,全面加快**经济社会振兴步伐。

第五篇:xx镇第九届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xxx第九届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xx年9月19日)

xxx第九届人民政府自2008年1月履职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依法监督下,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镇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将镇第九届人民政府履职以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三农”工作,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抓“三农”工作为主线,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440万元,比2007年增加8976万元,增长48.7%;实现农业总产值14348万元,比2007年增加5337万元,增长37.2%。财政总收入236万元,比2007年增加67万元,增长28.4%;农民人均纯收入3302元,比2007年增加1833元,增长55.5%。一是农业生产持续发展。积极做好水稻、玉米良种推广。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完成水稻种植面积35980亩,玉米种植面积193438亩,完成粮食产量42460吨。大力发展大木漆、核桃、油茶、烤烟等特色产业。2008年来,全镇共发展大木漆种植面积8000亩,核桃17200亩,油茶1200亩。累计完成烤烟种植面积8685亩,收购烟叶26000担,实现烟农总收入达2190万元,实现税收425万元。二是畜牧业健康发展。2008年来,春、— —

1秋两防工作密度年均达95%以上,有效杜绝和控制了重大疫病发生和传播,确保了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1年末实现畜牧产值8353万元,比2007年增长30.2 %。三是林业工作有序推进。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完成4000亩巩固退耕还林造林任务,巩固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补植补造1050亩,完成中低产林改造6310亩,义务植树77.5万株,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32.8%提高到34%。大力推广农村清洁能源,累计建成沼气池224口,比2007年增加114口。四是劳务经济有效增长。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培训劳务人员34期6800人(次),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50285人(次),创劳务经济总收入34371万元,实现劳务经济纯收入27496.8万元。

二、抓项目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促进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以来,全镇累计争取各类项目资金近1亿元,实施了280余个建设项目,是全镇投资规模最大、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是市政设施逐步完善。争取资金建成了跨径12米、宽8米、高9米的董干和谐桥;通过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成功地开发了海子新区;新建了垃圾集中堆放点;实施了xxx互市点迁建和xxx互市点扩建工程;编制完善了xxx农业型特色小城镇规划;完成了新车站迁建工程并已投入使用;完成了集镇街道摄像头和路灯安装工程。二是基层组织办公条件明显改善。争取项目资金建成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镇政府办公大楼;争取资金建设了镇文化站、国土所、司法所、计生服务所、卫生院办公楼,有效地改—2—

善了基层机关的办公条件;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xxx、xxx等8个村委会村级活动场所;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xx、xx等6个村委会通达工程;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xx至xx、xx至xx、xx至xx等30条120余公里村组公路,切实缓解了群众出行难问题;实施了xx及xx等51个村小组电网改造和xx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争取资金实施了xx村、xx和xx等54个村小组人畜安全饮水工程;修建了1600余口小水窖;争取资金实施了xx、xx等4村小组农灌沟渠项目,缓解了项目区农业用水难问题。四是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152套廉租住房,缓解了贫困职工的住房难问题;争取项目资金实施了253户农村地震安居工程,完成了1190户农村危房改造,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五是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至2011年5月,全镇累计争取项目资金1535万元实施了35个项目涉及50个村小组新农村建设。2011年10月启动实施xxx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项目建设以来,累计争取新农村建设资金6028万元,启动实施了剩余284个村小组的新农村建设,截至9月初,已全部竣工的项目村115个,占已启动建设村小组的40.5%,完成80%的项目村50个,占已启动建设村小组的17.6%,完成60%的项目村25个,占已启动建设村小组的8.8%,完成50%的项目村93个,占已启动建设村小组的32.7%。

三、抓民生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全面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科技工作取得

— —

3实效。以种植、养殖、法律法规和秋粮储存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依托,积极开展科普工作,2008年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752期,参训学员37600人次,招收农函大100个班

3000人次。二是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顺利推进普九工作,2012年秋季学期,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1%,初中入学率达105.03%,在校生年巩固率小学达100%,初中达97.93%;近四年初中升学率分别为:84.97%、85.14%、86.41%和87.61%;“普实”工作扎实推进,并于2008年12月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积极开展省、州、县级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镇共有省级文明学校1所,州级文明学校8所,县级文明学校9所;积极实施危房改造项目,2008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新建了

xx中学等8所学校,对xx小学等5所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建筑总面积达400平方米;“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全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末的5.6年提高到6.08年。三是医疗卫生事业有序推进。新建了xx卫生院和xx等4个卫生室,医改工作顺利推进,新农合制度全面实施,新农合参合率达95%,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缓解。四是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新建了镇文化站和16个农家书屋,累计完成8479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安装工程,全镇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00%。五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切实抓好民政救济、城乡“低保”和“五保”等11413户21609人的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户均1000元的沿边定补资金及时发放,154个村小组4562户村民19531人直接受益。新农保、城保和城镇医保工作顺利推进,2012年完成16至59周岁人—4—

员参保29100人,占应参保30498人的95%,60周岁以上6000人已全部领取养老金;城镇居民参保135人,城镇医保参保人数257人。

四、抓维稳,保持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

始终高度重视维稳工作,全力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促进了全镇的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在镇政府所在地及各边境村委会组建了义务治安巡逻队,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二是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三是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扎实开展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四是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健全完善接访制度,认真开展信访积案化解活动,妥善处理了一大批信访积案,维护了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五是正确处理好驻军部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真抓好双拥工作,积极为驻军部队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党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五、抓自身建设,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能为重点,改进服务方式,政府依法行政、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强化学习和团结。进一步健全学习制度,采取集中学习、个人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强化学习,班子的整体素质明显增强,履职能力有了提升。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实行严格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分工负责制,凡是涉及全局的重大事项、重要工作、重大项目、大额度资金的安排和

— —

5使用,均坚持会议研究,集体决策。二是强化制度建设。制定完善了《xxx机关事务管理办法》、《xxx公务用车管理办法》、《xxx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xxx农村医疗救助实施办法》、《xxx重大事项议事决策规则》和《xxx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多项办法,有效加强资金、物资发放和项目实施的监管,政府运作程序进一步规范,执政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加强廉政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八个禁止、五十二个不准”及xxx县党风廉政建设“二十二项制度”等有关规定。认真落实厉行节约的各项要求,强化对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行为的监管,政府廉政建设得到加强。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作风建设,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新提升。在整乡推进、兴边富民和占补平衡等重点工作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群众工作,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合理诉求,并帮助群众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得到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确保了工作的推进。同时,成立了镇为民服务中心和8个村为民服务站,切实为群众提供便捷、快速、有效的服务。五是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领导干部作风大转变,充分发挥全镇各级党组织的阵地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全镇各项事业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完善村级活动场所的基础设施,要求各村找位子、建房子、立旗子、亮牌子、稳票子,大大改善了村委会办公环境,树立了村委会良好形象,进一步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谋发展。

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始终坚持抓发展不动摇,认真履职,攻—6—

坚克难,扎实工作,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历史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支持镇域经济发展的农业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还需加大;由于地处边境地区、民族聚居区,维护社会稳定任务繁重;发展环境有待优化,少数干部服务项目的能力有待提高。镇人民政府将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促进全镇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统筹发展。

— —7

下载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南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工作总结(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爱全南我爱家乡大全

    我爱全南 我爱家乡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五千多年的历史,造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然而,因几千年的封建帝制……虽经多少朝代的历史沧桑,中国仍不能富强。只有中国......

    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全南)[合集]

    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实施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制度暂行办法》(总工办法[2006]36号)文件,结合本县实际,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建立困......

    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文章标题: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更多原创-(http://www.xiexiebang.com/)(2007年元月)2006年,县政府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

    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文章标题:县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找文章到网更多原创-(2007年元月)2006年,县政府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

    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镇人大主席团的监督下,镇人民政府团结和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市......

    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合集]

    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镇人民政府领导班子述职报告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年是**镇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的第三年,也是板仓小镇建设见成效、出经验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在......

    全南中学文化生活政治试卷

    全南中学文化生活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50分) 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3月5日9时在京开幕②2013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运会......

    向全南同志的事迹材料

    向全南同志的事迹材料 向全南同志从事民政工作34个春秋,不论是在机关科室,还是下乡包村,对领导分配的每一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多次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