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
青岛开发区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方向综述
(2009年10月30日)
青岛开发区198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85年3月动工兴建,规划面积20.02平方公里,接受其辐射的行政区——黄岛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204个社区,人口58万,其中户籍人口31.2万。建区以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创业和全区人民的不懈努力,青岛开发区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昔日的一片荒原渔村、盐碱滩涂,已经发展成为今日一个以大港口、大工业、特色旅游为主要特色、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自身建设和发展历程
20多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开发区战略定位的调整与充实,青岛开发区在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2年,为探索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保证项目上马‛的工作方针,致力于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兴办了一些中小型的项目。在建设安排上,“规划先行,量力而行,分期实施,尽力而为”的原则,采取“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的做法。本着这一精神,青岛开发区拟制了“大规划,小开发”的实施方案,既着眼于远景发展的需要来确定规划控制面积,同时又立足于现有的条件,从小范围入手,启动实际开发工程,力争收到“扎实起步,滚动发展”的效果。到1992年青岛开发区已建成10平方公里,引进建设了三美电机、青岛正大、统一产业、中达化纤、美得视、广裕实业等一批内外资项目。文教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期间,1989年12月份,国家级青岛新技术试验区在开发区成立;1992年11月份,青岛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
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为二次创业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的历史转折点是1992年的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和青岛开发区与青岛市黄岛区的体制合一。在这10年期间,青岛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体制安排、规划调整、环境建设等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功能定位上,青岛开发区根据自身远离青岛母城的实际,对‚三为主、一致力‛的办区方针进行了创新和充实,认为开发区不能搞单一型的工业区,明确提出开发区要向现代化的国际性的新城区方向发展,建设一个功能齐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城区。在体制安排上,青岛开发区逐步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政府运行机制,与一般行政区相区别、精简高效的新型政府管理体制,完成了区直企业改制,推动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特别是始于1992年终于1994年的两区体制合一,开了全国沿海城市把经济区与行政区融为一体的先河,标志着新区进入了第二次创业的新阶段,为推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三个阶段,是从2001年3月至今,其标志性事件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历史性作出了‚挺进西海岸、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青岛开发区要作为所在城市乃至更广区域的‚增长极‛,‚构建青岛经济发展重心,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战略定位,从而在全国开发区中率先完成了发展战略调整。在此期间,青岛开发区确立了‚经济国际化、以港兴区、科教兴区、城市化‛等四大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四个经济亮点‛,突出打造高端制造业聚集区、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和环境优美的首善之 区等‚四大特色区‛,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经济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余年保持在30%左右的发展速度。期间,2006年5月份,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在青岛开发区设立;2008年9月份,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在青岛开发区设立。
二、主要成就和成功经验
建区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央、省、市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青岛开发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区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具有开发区鲜明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始终注重发展质量、效益和速度的有机统一,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增速居全市之首,比重占全市15.1%。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8.2亿元,人均近2万美元,是1985年的65倍,是1999年的11.1倍;工业总产值2015.6亿元,同比增长44%,是1985年的111.8倍,是1999年的15倍;辖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4亿元,是1985年的116倍,是1999年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亿元,是1999年的12.3倍,年均递增32.3%;实际利用外资12.5亿美元,是1985年的25.6倍,是1999年的5.7倍。
(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始终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集群化布局、专业化招商、职能化服务‛的工作思路,着力引进高、精、尖项目,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区投资,引进总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416个,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7个,世界30家世界500强投资项目56个。对内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海尔、海信、中船重工、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区,引进总投资过十亿元内资项目21个。
(三)现代制造业规模持续壮大。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重点培育建设的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的龙头项目全部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产业链条拓展延伸,产业发展主体框架基本形成,逐步进入产出期,集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4以上,全区工业总产值占青岛市的1/4。港口产业,是中国大陆最大的集装箱中转港、冷藏箱和原油进出口港,集装箱吞吐能力最终将达2400万标箱,跨入世界大港前列。家电电子产业,已形成从整机到零部件的完整产业链,液晶模组最终将达年产500万片的规模,是国家(青岛)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和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石化产业,目前世界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1000万吨炼油、70万吨芳烃项目建成投产,是全国重要的环保型石化基地。造修船产业,国内最大的造修船基地投入使用,世界最先进的船用发动机、大型船用曲轴、船用电力推进系统等核心配套项目建成或开工,将形成年造船468万吨、修船220余艘的生产能力。海洋工程产业,拥有世界先进钻井平台生产技术的中海油、中石油、武汉船厂海洋工程公司等投资的海洋工程项目投产或开工,将建成世界重要的海洋石油工程制造基地。汽车产业,上汽通用五菱30万辆整车和35万台发动机项目建成投产,工程机械和零部件项目形成批量生产规模,年产能最终将达100万辆。预计到2012年,全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总产值将突破5000亿元,建成胶东半岛先进制造业基地核心,对青岛西海岸及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现代物流、特色旅游、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四大突破‛,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现代物流业,COSCO、马士基等上百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著名物流公司纷纷落户,将逐步发展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特色旅游业,国际游艇俱乐部、海上嘉年华、银沙滩度假酒店等总投资200余亿元的一批高端旅游和高星级酒店项目落户,将逐步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最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影视之城、创意新区‛文化品牌,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颁奖典礼、国产电影交易会、国际儿童电影节等三大主题电影活动永久落户,北京电影学院青岛创意媒体学院、山海经文化产业基地等项目纷纷入驻。服务外包,普加商务搜索引擎在同类网站中全球领先,拓谱学院国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启立软件园等项目加快建设,将逐步成为青岛西海岸服务外包聚集区。
(五)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深入实施‚双十高工程‛,提出在3-5年内引进建设10家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10家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达产后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强化‚科技园区、技术中心、企业品牌‛三个载体,实施‚技术改造、信息化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孵化‛四管齐下,全面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全区已取得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科技成果236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励6项,引进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孵化器38家,109个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科技发展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132家,山东省名牌50个,中国名牌22个,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4338件和1321件。高新产业结构已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家电电子领域扩展到了汽车、造船、海洋工 程、石油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领域,高科技产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左右、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30%左右。
(六)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坚持以循环经济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把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努力以最小的环境损害、最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抓好企业、行业、区域三个层级的循环,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清洁能源建设等‚七项工程‛,加快涉及家电电子、港口物流、石油化工、修造船、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九大循环经济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关口前移‛,在项目引进中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突出抓好石化基地和港区的环保,投资近7000万元建设了石化区环保监控中心。加快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重点抓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和环境友好型项目,华欧海水淡化已形成2.6万吨/日的供水能力,成为国家级海水淡化基地,全国首个社区海水源供热制冷项目投入使用。目前,全区重点企业重复用水率达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达100%;2008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按可比口径下降5%、水耗下降9.3%。
(七)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着眼于建设最适合人居和创业发展的精品荟萃区,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系统意识和人本意识,着力建设精品工程和城市亮点,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坚持以战略的眼光规划城市,率先成立规划委员会,实行票决制决策,形成了科学、民主、开放有机结合和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政府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审批新机制,保证了规划的高起点、高水平。坚持高标准建设,突出抓好行政中心轴线工程、唐岛湾滨海公园工程、城市骨干交通工程、水资源工程、热力工程、国际贸易中心工程、小康新居工程、‚大学城‛、城 市化工程、绿化工程等‚十大工程‛建设,建成区面积扩大到73平方公里。坚持建管并重,推行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为市民创造优美、整洁、有序的市容环境,成功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一座精品荟萃、特色鲜明、最适宜生活居住和创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区在胶州湾西海岸迅速崛起。
(八)和谐社会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使民生得到极大改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大力发展富民经济,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50元,同比增长1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66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59元,同比增长14%,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898元。紧紧抓住‚教、医、养、业、居、安‛六个关键问题,深入实施‚五项民心工程‛,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一体化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率先实现户籍人口全覆盖,形成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住有所居的良好局面。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科教文体卫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区‛等荣誉称号。和谐社区建设全国领先,六型社区与和谐社区建设地方标准被国家民政部誉为‚黄岛模式‛、‚全国首创‛,顺利通过全国首批‚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区‛评估验收。以‚平安西海岸‛建设为载体,以健全体制机制为重点,构建了政府调控与社会协调互联、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互动、政府力量与社会调解互补的社会管理格局,先后四年被评为‚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
(九)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与国际惯例接轨 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努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小政府、大社会‛思路,逐步建立起以两区体制合一为基础、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全省率先整建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面启动了省级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年内完成试点总体方案的报批,重点在多区港联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取用3-5年的时间将西海岸规划建设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开放先导区和示范区,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坚持为企业松绑,先后四次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1054项精简到104项,与项目引进和建设相关的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到行政审批中心,实现‚一站式‛办理,并按照法定时限减半的要求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坚持为企业减压,积极推进‚零收费区‛建设,面向工业企业的区属收费项目由原来的334项减少到目前的2项,每年可以减轻企业负担2亿多元。在规划、工程管理、干部选拔任用、投资体制、环境管理等方面积极进行创新,率先实行票决制。今年,青岛开发区获得首届‚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十强开发区‛称号。
回顾2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深刻认识到,青岛开发区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经验:
(一)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动摇。20多年来,青岛开发区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解放思想、反骄破满,探索建立起一个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新型运行机制。特别是1992年以来,为破解新区发展的空间瓶颈制约,我们积极探索体制创新,建立起了特殊经济功能区带动行政区发展、行政区服务 经济功能区的行政运行机制,不仅适应了西海岸统一规划建设、形成整体合力、减少行政运营成本、促使资源合理布局的需要,而且对于突破青岛开发区远离母城和‚三为主、一致力‛传统开发模式的制约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完全符合新时期开发区‚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发展方向。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与时俱进,将上级政策、精神与区域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积蓄发展后劲。
(二)必须始终坚持集约持续科学的发展路径。20多年来,青岛开发区始终致力于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立足自身优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深入探索发展的最佳路径,认为产业集群式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确定了六大功能区布局,在全省较早确立了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思路,按照‚龙头企业拉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积极实施产业集群化战略,适时确定了重点培育的‚六大产业集群‛,积极实施产业链招商,着力引进大项目,带动上下游配套项目发展,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聚。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任何形势下,都要牢牢抓住科学发展不放松,既要在‚快‛上做文章,更要在‚好‛上下功夫。
(三)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不动摇。20多年来,青岛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中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突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建设,集中精力、财力、物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真正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新区发展,受益于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让群众更多地从发展中受益,才能使各项决策赢得群众的拥护。
(四)必须始终坚持队伍建设不动摇。20多年来,青岛 开发区始终坚持党要管党的方针,按照‚建好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形成一个好的作风‛的思路,把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决策,人事任免、重大事项实行票决制。注重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重点抓好教育、制度、监督、查处、一岗双责‚五个关键环节‛,落实好经营性土地使用权转让、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财政资金使用、农村财务管理、干部人事任免‚五个重点领域‛的六个监督办法,努力把党的组织建好,把干部选准,把班子配强,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回顾开发区这25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缩影,更是几代开发区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争创一流的辉煌历史。实践证明,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部队伍开拓进取,广大党员奋发有为,是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
三、未来发展方向和工作思路
今后一个时期,青岛开发区将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继续成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和扩大开放的‘排头兵’,成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打造城市圈、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的要求,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市委市政府‚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机遇,围绕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的目标,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培育‚四个经济亮点‛(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循环经济),加快建设‚四大特色区域‛(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先行区、城市建设精品荟萃区和环境优美的首善之区),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努力建设蓝色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环湾保护、拥 湾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增长极。
(一)千方百计深化改革,着力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继续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推动开发区功能创新、优势再造,努力破除体制和机制障碍,推动开发区由单一功能区向综合功能区转变。一是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按照目标新、功能新、体制机制新的原则,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开展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为平台,充分发挥青岛开发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政策优势和黄岛区、青岛前湾港区的区位功能优势,将‚五区一港‛的功能政策优势整合叠加,规划建设青岛西海岸新经济区,推动新经济区纳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规划,力争上升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二是积极开展全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打造省市规模最大、功能最多、政策最集中的开放先导区和改革示范区。重点是深化‚三项改革‛,实现‚三个突破‛,即:深化‚大通关‛改革,在以青岛开发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前湾保税港区为主体的‚多区港联动‛体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区域经济运行体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和区域经济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实现突破。
(二)全力以赴调整结构,着力开创科学发展新格局。按照集群高端化、高新规模化、结构协优化、生态集约化、发展人本化的‚五化目标‛,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争取用5-10年的时间逐步实现以高科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与功能优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业相协调的产业新格局。通过产业优化加速推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逐步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带动能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经济带,打造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核心区。具 体做到‚两个并重(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两个突出(即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循环经济水平)‛。一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在‚六大产业集群‛主导框架基本形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省、市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引进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的国内外高端项目,力争在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上实现新突破,全面建成融入国际产业链、在国内有重要影响力海西湾‚海上重工‛产业基地、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清洁环保型石化基地。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推进特色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四大突破‛,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特色旅游业方面,围绕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北方最佳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突出‚一山、一湾、一岛‛特色,加快金沙滩、银沙滩、唐岛湾、珠山国家森林公园‚四大景区‛开发。现代物流业方面,以前湾保税港区封关运营为契机,加快南港区开发建设,推动港口转型发展,建设区域性集装箱核心港和国际航运重要枢纽港;积极引进世界500强、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和专业化物流服务公司,大力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及管道物流,打造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外包和创意产业方面,加快拓谱学院国家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普加搜索引擎、凤凰岛影视动漫创意城等项目发展和建设,努力打造青岛西海岸服务外包聚集区和创意新区。三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引进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快重质油加工利用研究中心、船舶电力推进系统实验室、中船重工725所海洋环境试验站等研发机构建设,建设胶东半岛高端产业集聚区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发挥好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驻区高校和区科技创业园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完善与产业相融合、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 域科技创新体系,努力形成一批在产业发展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和产业转化项目,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树立生态文明新观念,重点抓好节能降耗减排、集约利用土地和环境保护,提升循环经济水平,确保实现各项约束性指标,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区。
(三)坚持不懈扩大开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新突破。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开放优势,积极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和技术转移,打造全省对外开放和面向东北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门户。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紧紧围绕‚四个经济亮点‛,集中优势招商资源,集聚高端发展要素,下大气力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项目。大力发展货物贸易,高度重视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同发展,提升国际化水平。坚持统筹推进、重点突破,发挥国家级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大力引进建设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带动型项目,叠加保税物流功能,建设与周边组团产业协作、主体功能突出的国际一流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依托西海岸出口加工区,发挥好海湾大桥桥头堡的优势,引进建设高端制造业项目,将北部工业区建成出口加工区的辐射带动区和西海岸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聚精会神优化环境,着力建设精品荟萃功能完善新城区。坚持协调发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使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建设西海岸辐射和带动功能更强的中心城区。一是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规划建设凤凰岛、唐岛湾、滨海大道周边等重点功能区域,建成‚两片‛ ‚三线‛重点项目,高质量打造一批展现开发区特色的精品工程。争取到2012年,行政商务中心 区等主体功能区全部建成。二是协调推进海湾大桥、海底隧道、黄连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要疏港交通设施和隧道连接线等城市道路建设,建立融入青岛主城区的快速交通系统,形成集公路、铁路、海路、航空等为一体的高等级综合集疏运体系。三是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实施水资源工程,加快推进棘洪滩水库引水复线工程建设,推行海水淡化和中水回用,确保2012年城区日供水能力达40万吨,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2%左右。实施热力工程,加强南北城区、北部工业区及辛安等重点片区供热管网建设,努力扩大集中供热面积。
(五)统筹协调改善民生,着力开创和谐社会新境界。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使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一是持续推进富民增收。严格落实统筹城乡就业的各项政策,保证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结合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发展以高效观光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庄园经济。争取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800元。二是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扩面、提标、保落实‛的思路,完善全覆盖、更普惠的社会保障体系,定期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健全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突出抓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和管理,解决好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三是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加大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高水平规划建设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展馆等社会公益项目,最大程度地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四是深化‚平安西海岸‛建设。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满意度。
第二篇:繁昌开发区发展历程
2006年
1、繁昌经济开发区于2006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按省级开发区筹建,位于县城城北新区,规划总面积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7.5平方公里,产业发展定位为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食品等。筹建当年引进总投资1.2亿美元的台湾宝成集团制鞋项目、总投资2亿元人民币的石家庄三鹿集团乳饮料生产项目。2007年
1、总投资1.2亿元的双鹤药业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2、总投资1亿元的芜湖爱瑞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签约落户;
3、总投资3亿元的三鹿乳业、总投资1.2亿元的兄弟实业已陆续开工建设; 2008年
1、安徽美佳新材料、华润安徽双鹤三期开工建设;
2、安徽美佳新材、华润安徽双鹤、爱瑞特环保科技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2009年
1、华云电缆、溜溜果园集团等6个项目开工建设; 2010年
1、安徽得高金属、芜湖弘瑞包装、芜湖诚拓汽配等43个项目落户;
2、台湾宝成繁昌项目、安徽美佳新材料一期建成投产;
3、截止2010年底,入园项目111个,投产企业64家,规模以上企业1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69.3亿元。2011年
1、央企中国兵器芜湖东光工业园、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浙江中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芜湖蓝博模塑科技有限公司和芜湖道润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2、建成标准化厂房7.0635万平方米; 2012年 1、2012年1月,安徽中益轴承项目开工建设。2、2012年2月,繁昌经济开发区商会正式成立。3、2012年5月,团中央城市部副部长鲁亚、团中央城市部社区处干事邸元等到繁昌经济开发区调研非工团建工作。2013年
1、河北绿宝露集团签约落户;
2、建设57间临时商业商铺,开通内循环公交班线;
3、启动了4.43平方公里产业新城的规划设计和1000套廉租房等配套设施建设; 2014年
1、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新三板”挂牌;
2、安徽致养食品、同福碗粥三园区开工建设; 3、2014年10月,建立“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 1、2015年10月繁昌经济开发区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称号。2、2015年12月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爱瑞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新三板”挂牌; 3、2015年12月万基大健康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
4、年产30万吨植物蛋白饮料项目建成投产。(图片无)
5、成功申报中国驰名商标1个(溜溜),省著名商标2个(美佳、爱瑞特)。
6、截止2015年底,入园项目200个,投产企业125家,规模以上企业66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6.1亿元,同比增长55.93%;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4.07%。2016年 1、2016年5月溜溜果园集团收购宝成厂房、土地新建特色水果生产线项目; 2、2016年8月安徽联嘉祥二期开工建设; 3、2016年9月总投资3亿元年产3000台环保扫地车爱瑞特二期开工建设;(图片无)4、2016年11月繁昌经济开发区与横山公共服务中心合并,组建成立新的繁昌经济开发区。展望
经济开发区将抢抓长江经济带,融入长三角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龙头带动、创新引领、集聚发展的思路,做大做强健康(食品)和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坚持以融合发展、绿色循环为导向,以“创新高地、生态园区、活力新城”为目标,着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省级开发区之一。
力争到2020年再引进大健康企业15-20家,大健康年产值达到400亿元;到2025年,争取大健康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0家,大健康产值达到800亿,真正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健康产业发展基地。招商服务热线:0553-7711888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政府网站:www.xiexiebang.com 微信二维码
第三篇:未来企业发展方向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摘要】 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全球采购的兴起,带动了工程总承包行业的跨国业务。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但同时也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系、工业体系和工程承包体系的不同,国际工程承包单位面临着一定的转型的需要,尤其是主营业务为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同时近年来国际经济的进一步下滑,第三世界国家的工程公司逐步崛起,而中国国内的国际工程公司同质竞争加剧、成本高、利润低、管理不善都使得本来雪上加霜的公司管理更为经营困难,在这种困境下,中资企业是否应该按照原有公司战略进一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将更多精力投放在国内市场,如果进一步进军海外,出路在何方。本文就这一问题着重进行探讨,并对未来企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探讨。
【正文】
伴随着三十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当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工程总承包公司走出国门,曾经带来了丰厚的外汇收入;拉动了地方经济同时解决了就业问题;带回了先进的管理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管理层级;也为企业和国家带回了种种荣誉。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中资公司在海外经营时遇到了种种困难,例如传统的总承包模式受到了更为廉价的工程公司的冲击;自身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环境的需要;导致公司大量利润流失,业务萎缩,退出当地市场。对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工程承包的现状和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一、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数量增加,但规模普遍较小,国际化水平低
2000 年时,我国有34 家企业进入225 家世界最大国际承包商排行榜,2010 年上升至54 家。同时,近些年来,在国务院国资委的主导下组建了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但仍有些新组建的企业海外经营方针和策略尚未明确。在实际的海外经营和操作过程中,这些大型企业的大多数二级公司仍然处于独立经营、分散经营的状态,基本延续了重组前的经营模式和方式,这就使得大型国有企业的规模和实力优势无法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发挥。
二、大型项目数量增加,但市场过于集中0 1 1 年,新签合同金额在1 0 亿美元以上的特大型项目有20个合计金额3 5 7 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25.1%。1亿美元以上项目266个,合同总额达960亿美元,占比67.5%。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498个,合计1123.7亿美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9%。但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主要依赖于亚洲和非洲两大地区,在这两个地区,许多国家存在政局不稳、政府办事拖沓、拖欠工程款现象严重、国别信用等级较低等问题。而对于工程发包额占据国际工程市场半壁江山的欧美市场来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进入的难度仍然很大,所占份额甚微。
三、企业业务领域持续拓宽,但管理和咨询发展落后
从最初起步时以劳动密集型的施工承包为主,到目前的以资金、技术密集为特点的高速铁路、通讯、石化等领域均有涉及,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领域已经大幅拓宽,形成了三驾马车——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电力工业三大领域。但除大型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和长期从事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企业经过多年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资产和人力资源外,我国大多数从事国际工程承包的企业缺乏国际化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和理念,更缺乏具有国际工程承包经验的人才。
结合以上现状及问题描述,本文通过一定分析对未来国际工程企业发展模式进行简单阐述。
一、实施跨行业、跨国、跨模式的经营
跨行业经营:国际上的知名工程公司,无论是法国的万喜或是德国的豪赫蒂夫,堪称工程界的巨无霸,无一例外的都实行跨行业经营,至少有3~5项主营行业,个别公司甚至有10余种主营业务,甚至可以包含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按照ENR的分析,全世界排名前30位的工程公司都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如果按照横向分析,这样进行经营非常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及将实现资源的最大利用,如果按照纵向分析,这样经营非常有利于竞争。按照现代市场营销的规划理论,客户希望服务提供商能够提供全套的、全方位的服务,而不是单一服务,需要客户按照实际需求完成其他满足需求的工作内容。
跨国经营: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沟通速度快速提升的今天,跨国经营的概念绝不是走出国门,或是走出亚洲的简单行为,需要跨国,甚至跨大洲的开展经营活动。首先跨国经营非常有利于占领周边国家市场或是辐射邻国。如果对某一国别市场比较熟悉,可能会因为文化和地理位置的相近,非常容易到邻国开展业务,占领新市场,取得竞争的制高点。其次跨国经营对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或启到非常显著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自发组织了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或是经济共同体,在该范围内两国之间进行进出口贸易免税或是货物自由流动,因此在某一个国家的项目完成后,所有的固定资产可以顺利的转移到邻近国家的新项目上,不仅免去了大笔的从国内运输到新现场的运输费用,同时也降低了项目工作强度和节省了大量时间。
跨模式经营:在传统工程承包中,中国承包商善于也非常喜欢简单的施工承包,随着全球工程承包市场的发展,逐渐产生了EPC总承包商,也需要中国承包商与时俱进,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改变原有承包模式。目前的市场竞争,也需要承包商参与到BOT或是PPP项目中去,而单一只做施工总承包的企业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
二、向项目高端管理公司靠拢;增强技术和管理创新能力
客观上由于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单体工程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影响工程的不确定因
素也越来越越多,尤其是海外工程项目。同时作为项目企业成熟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公司的研发能力或创新能力,但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大部分工程企业往往忽略了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而是过分强调自身生产能力的层级,导致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中只能参与低端的、劳动力密集的、附加值低的项目。不仅项目利润率低、而且管理难度非常大,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会导致项目血本无归。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强调对公司制定新的战略方针,而后对结构设计进行调整,最后进行机构改革,改变原来传统的公司结构模式为职能型的架构,设立成强矩阵型模式或是混合型管理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效率高和机构精简的特点,可以专门设立研发组织和市场开发组织,弱化实际的生产能力组织在公司中的影响。其次,在具备了管理的大体系影响之下,需要建立公司的管理体系和项目管理体系。再次,在提供软件的同时,提升公司的硬件水平,加强公司的信息化发展进程。
三、工程管理与投融资和运营相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技术复杂,资金需求量巨大,由业主完成项目融资工作不仅耗时长,而且失败率高,因此就需要工程公司首先具有为客户全方位服务的意识,主动解决客户的困难,需要承包商不仅提供非常优秀的工程服务,而且提供非常有效的融资服务。实际上我国公司承建的工程项目大部分位于第三世界落后国家,需要我国承包商努力提升融资渠道的建设问题。对此,应首先加强国内金融机构或是商业银行的合作,由于近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金融单位会主动为为企业走出去做好财务和金融顾问,同时也会大力提供融资支持,需要国内企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大力为业主提高融资服务;其二,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国内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金额有限,但是国际融资平台则较为宽广,同时国际金融组织与国内机构相比较,更容易被业主接受和与之沟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业主的融资瓶颈。
在成功解决业主的融资问题之后,对于项目总承包,或是项目具体执行工作而言,中资公司对此业务轻车熟路,操作简便易于控制。相对会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项目的建设周期。但在操作的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项目位于第三世界国家,国家基础设施差是通病,同时缺乏管理和运营大型项目的实力和基础。因此需要承包商通盘考虑将工程建设的产业链下游考虑,即提供运营和操作服务。按照上述理解每个项目在开发前期,承包商要有意识的提供全方位服务,即F(Finance)+EPC+O(Operate)。
四、提升公司产业链整合能力,重视重组和兼并、竞争和联合的关系。
伴随着国际间经济合作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越来越多地企业发展成托拉斯型大型垄断企业,而工程承包企业也不能例外,也必须适应国际化进程的大潮流,制定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利益的行业或产业并购发展计划。需要首先需要形成“大项目”的概念,即项目的广义理
解,即项目融资、建设、运营或销售的理念,按照此种发展模式,需要考虑与银行的合作关系甚至并购,成为一定规模的财团负责开发项目和投资,同时将原有中资公司最擅长的工程建设部分独立完成之后,尽力满足业主的产业链延伸的想法,完成项目运营维护或是销售的工作。其次就工程中的“小项目”进行分析,即项目的狭义理解,可以简单划分成设计、施工、供货三部分,即传统的EPC总承包。在目前的中国国内承包商中,已经形成了类似中能建和中电建的特大型综合企业,都具备上文中论述的特点,也按照上述的形势进行了组合和机构设置。
五、加强人才储备培养战略,完成属地化经营目标
各种级别的竞争最终都会转变成人才的竞争,这次是公司真正的软实力。但是受到我国传统工程领域的限制,大部分公司忽视此类人才,对其很少有正规的培养和储备。同时大部分专业人才语言能力较差;而语言能力较强的人则对工程管理了解较少,大致大部分海外企业在走出国门时都会遇到发展的瓶颈问题。因此需要按照公司发展战略,结合未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的竞争趋势制定人才方案。
其次,对于具有多个海外项目的公司,可以加强当地公司的属地化经营,即主要工作层面的团队,包括简单技术团队都可以利用当地劳动力解决,在大部分第三世界和落后国家,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提升了企业形象,也为公司节省了一大笔成本费用,也降低了公司的运行成本。
结语:
总体来讲,随着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同时国内建筑市场的近期低迷,很多国际工程公司陷入了暂时的经营低迷状态,因此中资公司只能按照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制定更为科学公司发展战略,而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业务开展,虽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能够从意识、理念、方法等层面逐一改进提升,目前的经营困难就一定都能克服。
参考文献:
[1] 王玉洁 国际工程投标报价策略研究及应用,山东大学,2009
[2] 梁淑娟,浅论国际工程施工招标与投标,时代经贸,2011(32)
[3] 李振宇,刘向伟,CSR: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发展的新思维,国际经济合作,2008(9)
[4] 郑成华,提高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网络财富,2010
[5] 王恩英,田兵权,柯星角,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价值工程,2008
第四篇:营销未来发展方向
营销学术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我国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应用型管理学科的研究特征凸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营销文献中纯理论的研究比重在逐步减少,相关文章数量占比已从1989年前的60%锐减到2005年的26%,而且笔者认为,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
追溯营销学的发展历史,在营销学产生了几乎半个世纪以后(20世纪50年代),学者们开始运用管理学研究范式来研究这门学科,使营销学展现出巨大的活力和生命力。因此,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够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营销理论,才能获得快速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市场营销学的本质——应用型管理学科。
(二)研究重心仍然指向服务业
虽然从起源来看,市场营销学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实体产品,如对早期营销思想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着名学者希巴德与麦克林,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撰写了关于农产品营销方面的着作,但是,如今营销学的研究范围已开始加速向无形的服务等方向渗透。从本文对我国营销文献的统计分析中,这一特征也已显露无疑。
如前所述,21世纪的中国,无论是产业重心的转移,还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都使服务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必然。相对于有形产品而言,服务产品特有的无形性和体验性等特征,又使其很难快速被市场认可和接受,这也大大增加了其对市场营销策略的依赖。因此笔者预测,随着我国向后工业化社会的逐步靠近,我国消费者对服务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营销研究的重心将始终指向服务业,并将随着服务行业和各项服务产品的发展而得到深化。
(三)研究呈现明显的跨学科态势
作为一门应用管理型学科,未来的营销研究必将依附于具体的学科、专业(行业)或产品而存在。换句话说,市场营销研究的方法和领域将不断拓展和细化,直至针对每一特定的学科、专业甚至产品所面临的具体问题,都会产生相应的营销理论进行指导分析。因此,行业营销理论的研究将继续深入,市场营销的学科范畴也必将跳出传统的狭义市场领域,而呈现出与其他学科、专业相融合的态势。如:营销心理学、营销行为学、营销工程学等理论的研究将得到重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将出现改变。另外,营销创新将成为永恒的主题。只要社会在发展,市场需求会变化,企业经营不停止,那么,市场营销研究的发展和创新就将继续下去。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营销实践的发展变化,并将思想力转变为生产力,不断采取营销创新来指导实践,创造价值,只有这样,市场营销理论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也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未来材料的发展方向
日新月异的现代技术的发展需要很多新型材料的支持。自从第三次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以来,新型材料同信息、能源一起,被称为现代科技的三大支柱。新材料的诞生会带动相关产业和技术的迅速发展,甚至会催生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材料科学现已发展成为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根据我国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实际情况,新材料领域值得注意的新发展方向主要有半导体材料、结构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纳米材料、生物材料及复合材料。1.半导体材料
随着高科技发展的需要,半导体及其应用研究的中心正向直接影响市场的微型或低维量子器件、改善传输质量和效率、增大功率和距离等方向发展,半导体化合物(GaAs、InAs、GaN、SiC等)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有:
(1)Si基积分电路设计,就材料物性而言涉及用于门(gates)电路控制的纳米尺寸电介质制造及特性研究。
(2)大能隙材料则在光电子学领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可以预期,Ⅲ―V族化合物材料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3)纳米电子学及纳米物理学研究是微电子及光电子材料和器件发展的基础,涉及半导体与有机或生物分子耦合,低维器件的量子尺寸效应,半导体与超导体或磁性材料界面以及原子或分子尺度的存储问题。建立原子学模拟与连续介质力学及量子力学跨层次―跨尺度关联应是该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2.结构材料
Fe基、Al基、Ti基以及Mg基合金作为力学材料的主体,构成了系列结构材料,其主要功能是承担负载(如火车、汽车、飞机)。汽车用钢近年来已从一般钢铁发展为使用灿合金或特殊的高强Mg基合金,高强Ti合金在高强钢中有重要位置,不锈钢则有取代碳钢的趋势。用于军用飞机的Al合金及一般钢材则被先进的Ti合金及高分子基复合材料所取代。进一步还需要发展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或Al基复合材料。结构材料的主体有:
(1)钢铁:钢铁材料,特别是具有多相结构和复杂成分的优质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优势,需要开展相应的基础研究。联系微米和纳米技术的纳米层间结构、织构以及晶界和界面都可视为改善钢铁材料的重要途径。
(2)Al合金:Al基材料及相应的沉淀硬化效应导致高强铝合金的出现,相关技术工艺已发展为“沉淀科学”,它涉及“相”间晶体结构的匹配性以及合金的稳定性,特别是时效合金的稳定性直接影响航空或空间应用,因此可视为Al合金基础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3)Mg合金:镁及镁合金广泛应用于冶金、汽车、摩托车、航空航天、光学仪器、计算机、电子与通讯、电动、风动工具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镁合金是最轻的工程结构材料,以其优良的导热性、减振性、可回收性、抗电磁干扰及优良的屏蔽性能等特点,被誉为新型“绿色工程材料”、21世纪的“时代金属”。
(4)Ti合金:Ti合金在军用或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有重要位置,多相纳米尺度层状微结构问题对高强Ti基合金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成为设计新Ti基合金的关键因素。(5)结构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提高陶瓷材料的韧性和可靠性,降低陶瓷材料的制造成本是直接关系到陶瓷材料在高技术领域中应用的关键。先进结构陶瓷近年的主要发展趋势是:高延展性、超高强、超高韧、超高硬和耐高温的新材料探索。具体说来主要有:
●向多层次、多相复合陶瓷方向发展;强韧化从纤维增韧、晶须增韧、颗粒弥散强化、相变增韧等发展到协同增韧;
●向纳米陶瓷方向发展;
●加强陶瓷材料的剪裁与设计,如晶界和界面设计、晶粒取向设计、多相之间的复合设计、仿生结构设计等;
●Ti3SiC2和们Ti3AlC2等为代表的新型层状三元碳化物和氮化物陶瓷;
●高性能多孔陶瓷材料;
●突破低成本、高性能先进陶瓷制备工艺技术。3.有机/高分子材料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的重要基石,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以及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一方面量大面广的通用高分子材料需要不断地升级改造,以降低成本、提高材料的使用性能;另一方面各类新型的高分子材料将应运而生,尤其是有机及聚合物分子或少数分子组合体的光、电和磁特性将成为高分子向功能化以及微型器件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1)分子材料与分子电子器件研究: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新型功能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组装;分子纳米结构的构筑;分子的组装、自组装以及自组装技术在分子电子器件上的应用研究。这些分子电子器件主要包括分子电开关、分子光开关和分子电光开关的设计、分子导线、分子整流器、分子开关、分子晶体管、分子马达及分子逻辑器等。(2)光电信息功能高分子材料研究重点主要在:
●有机/高分子光子晶体材料:探索有机/高分子形成光子材料的途径;
●超高密度高分子存储材料:开发存储密度高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传输材料:研究和开发应用于通讯传输的具有较高光学透过性,光学均匀,且高折射率、低光损耗的高分子塑料光纤;
●高分子显示材料:有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高分子液晶材料等,其发展方向为开发出具有高的电致发光效率、低驱动电压,具有不同发光波长(彩色)和长寿命的各种发光器件。
(3)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包括:
●药物载体与控释材料:研究适于各类药物的新型生物降解高分子载体和控释材料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与载体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载体体系的生物医学性能(注射、口服、吸收、分布、排泄等)评价;
●诱导组织自修复与再生材料:研究能够诱导组织自修复与再生新型生物降解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材料的形态、孔度、降解速度等与组织自修复和再生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物医用材料的表面修饰以及生物相容性研究:研究不同结构的生物医用材料表面修饰新方法以解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等。(4)与能源、环境相关的高分子功能材料
●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高分子材料:研究高能、长寿命固态电池及相关电极材料;研究不同有机光敏染料和纳米半导体结构体系的太阳能电池,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吸收/分离高分子材料:重点研究用于废气与废水处理的功能材料;具有高选择性吸附、分离功能的膜及纳米介孔材料等;
●环境敏感材料与材料智能化:研究对微量有害物质等环境因素高灵敏度感应和传感材料及危害防护材料等;
●绿色、环保高分子材料研究:重点研究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纤维素等)的改性等。
4.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
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是指对电、磁、光、声、热(温度)、力、化学、生物变化敏感并具有转换功能的材料,包括磁性材料、磁电材料、磁阻和巨磁阻材料、电磁液流变液体、磁致伸缩材料、电阻材料、超导材料、感光和发光材料、介电材料(介电、压电、铁电、热释电、微波材料)、气敏、湿敏、温敏材料、热偶、记忆合金及储氢材料、生物传感材料及智能材料。
一般说来,任何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温度、压力和外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等)的影响下,将呈现不同的物态。敏感与传感转换材料的关键是突出各种因素时相变中的变化过程。
5.纳米科学与技术
(1)研究方向:研究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表现出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单分子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为以原子、分子为起点,设计和构筑新的纳米结构、材料和器件,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准备。加强对纳米结构新的测试和表征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加深对纳米科技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2)应用方向,纳米技术的发展有5个主要方向:
以纳米材料(颗粒、C60、碳纳米管)为代表的方向;以从微电子向纳电子转化为代表的方向;以微光、机、电集成系统向纳光、机、电集成系统为代表的方向(MEMS――NEMS);以纳米生物学、系统为代表的方向;以纳米物理化学性质、制备、表征等为代表的方向。(3)纳米技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目前,纳米技术在纺织方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纳米复合纤维及纳米技术在纺织后整理等方面。
①纳米复合纤维:化学纤维中加入纳米级添加剂,可以制造出新一代功能性更强的、不同用途的优良复合化学纤维。这种方法的技术难度比直接制造纳米纤维的难度要低,是近期内纳米技术在纺织领域中应用的主导方向。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考虑发展以下几类纤维:
●抗紫外纤维
纳米TiO2和纳米ZnO等陶瓷粉,由于小尺寸效应,对光的吸收性很强。以它们为无机紫外线屏蔽剂制成的抗紫外线型纤维或织物,不仅可全面抵御UV-A、UV-B对人体皮肤的伤害,而且还能反射可见光和红外线,具有遮热功能,以此类纤维制成的织物,便于印染整理,手感柔软,透气凉爽,服用性好。目前从国内外研制生产的品种来看,涉及到涤纶、维纶、腈纶、锦纶、丙纶和粘胶纤维等。
●抗菌、抑菌和除臭纤维
纳米级TiO2和ZnO等光催化无机抗菌剂可应用于超细纤维等特殊场合,是前景广阔的新型抗菌材料。它们可作为添加剂加到涤纶、丙纶、锦纶、腈纶、粘胶等化纤中,赋予各类纤维及其织物抗菌、抑菌、除臭功能,从而起到保健和美学作用,所制成的纤维不仅具有疏水导湿性、快干性、抗污性、密度小和手感柔软等特点,且抗菌性能持久。
●导电纤维
将二氧化锡和氧化锌等白色纳米粉体与纤维高聚物混合纺丝或通过吸附法及浸渍化学反应使其覆盖于纤维表面上,制成白色导电纤维,可用来制作防护服、工作服和装饰性导电材料。
●远红外纤维
此类纤维可以吸收太阳光和人体辐射的远红外线,也可以发射出波长和功率与其温度相适应的远红外线,因而使织物具有更好的保暖效果;它还能吸引人体自身向外散发的热量,并再向人体反射易吸收的远红外线。同时,由于特殊的物理效能刺激人体生理发生变化,还能达到保健和抑菌的作用。远红外纤维除了具有反射功能外,还兼有抗可见光、近红外线和抗紫外线的功能,可用来制作夏日服装、野外工作服、遮阳伞及装饰用布等,孕育着十分广阔的市场。
●空气负离子纤维
奇冰石纳米复合粉是将多种天然矿石进行深度加工,并添加纳米TiO2等纳米粉体制成的性能奇特的超细粉体。添加了奇冰石的丙纶、涤纶纤维,可以产生空气负离子,发射远红外电磁波,还可以释放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因此可制作保健服、内衣、室内装饰布、窗帘、家用纺织品、汽车装饰布等。它还可以为人体随时补充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实现了医药工程和纺织工程的完美结合,易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高强高模量纤维
纳米碳管的强度极高,弹性模量也很高,甚至可以弯曲后再弹回,可用于制备高强高弹性纤维。另外,粘土与聚合物的复合能够大大提高材料的强度和模量,北京服装学院利用纳米粘土的这种功能,与聚酰胺插层聚合开发尼龙纳米功能纤维,使纤维的强度和模量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模量,可以提高2倍,但纤维的纺丝性能没有明显的改变。
除了上述功能纤维以外,采用纳米粉体对纤维进行改性,还可以开发多种功能纤维,如变色纤维、耐热纤维、芳香纤维、磁性纤维、储能纤维、发光纤维、阻燃纤维、吸水吸湿纤维、防水拒油纤维等。
②纳米技术在织物后整理中的应用
●直接涂层法获得功能性涂层
先将纳米微粒直接加入到织物整理剂中,使其均匀分散,然后使织物通过包含纳米微粒的整理液,在粘合剂作用下直接涂覆在织物表面,形成功能性涂层。
●接枝技术法获得功能性涂层
对于某些涂层牢度不够、功能性不持久的情况,可采用接枝技术。具体可采用两条技术路线:一是将对纳米材料有很强的配位能力的有机化合物接枝到棉纤维上,制成简单的有机分子模板,再将纳米团簇组装到纤维上;二是在制备纳米微粒时,用可接枝到纤维上的化合物作为捕获剂,使纳米微粒通过捕获剂进行表面修饰形成“团簇”,再把“团簇”接枝到纤维上。
(4)纳米改性涂料
实验研究表明,在各类涂料中添加纳米材料,如纳米TiO2,可以制造出杀菌、防污、除臭、自洁的抗菌防污涂料,广泛应用于医院和家庭内墙涂饰;防紫外线涂料,用于生产防紫外线阳伞;吸波隐身涂料,用于隐形飞机、隐形军舰等国防工业领域及其他需要电磁波屏蔽场所的涂敷。在涂料中添加纳米SiO2,可使涂料的抗老化性能、光洁度及强度成倍提高,涂料的质量和档次大大升级。纳米二氧化钛超亲水性和超亲油性的开发应用将为涂层材料带来革命,使表面具有自清洁功效,防污、防雾、易洗、易干。纳米材料改性外墙涂料的耐洗刷性可由原来的1000多次提高到1万多次,老化时间延长2倍多,利用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改性后的颜料色彩艳丽、保持持久且极易分散。
(5)纳米稀土
纳米稀土是目前国内纳米材料发展的热点之一。目前正在重点开发纺织纤维用纳米稀土材料、PDP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稀土荧光粉和高性能稀土合金。
纳米稀土的主要应用方向为汽车尾气催化剂(如纳米CeO2)、纺织纤维添加剂、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陶瓷及涂层等。
(6)纳米陶瓷
氧化钇锆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陶瓷材料,用纳米氧化钇和氧化锆能在较低温度下烧结成氧化锆陶瓷,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可用作刀具和耐磨零件,也可制成陶瓷发动机部件。此外,稀土氧化物等纳米材料可以掺入普通陶瓷粉,喷涂在陶瓷基体上形成无机陶瓷腊(膜),代替聚四氟乙烯有机膜,做成耐热、无铅、不粘的日用陶瓷炊具。
(7)高分子纳米材料
高分子材料将是纳米材料的主体之一,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发展将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重要方向:
●结构、尺寸、形貌可控的高分子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形成机理与生长动力学;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新方法;高分子纳米材料的稳定性。
●高分子纳米图案的有序化自组装技术:运用分子组装、自组织和模板技术,组装成各类图案化的高分子阵列,形成纳、微电子器件或者作为纳、微电子器件的模板或者衬底。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研究高分子材料与其他纳米颗粒或者纤维的复合,将有可能使高分子纳米材料走向实用化。
(8)纳米电子学
纳米尺寸效应导致电子运动受限,诱发量子尺寸效应。纳米技术在实质上推动了在分子水平上具有新奇的物理、化学或生物特性的新材料、新器件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纳米技术的中心在纳米电子学领域内得到实现。
预期Si基纳米器件仍将保持中心的位置。相应的关于量子尺寸效应、隧道效应、交换耦合、纳米线的传导性以及纳米尺度上的磁性和铁电特性的研究,构成设计纳米尺度新器件的物理基础。
分子电子学及单壁纳米碳管和富勒烯(碳原子团)的研究,光纳米电子学及III-V族量子点材料和器件的研究,都是迅速发展中的纳米技术的新领域和新趋势。基于纳米磁性材料的巨磁阻现象及相关器件的研究也在迅速进展中。
(9)纳米发动机
生物分子纳米发动机仅有一个病毒大小,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用有机物充当发动机,另一部分用镍无机物充当螺旋桨,整台发动机长750nm,宽150nm。这台发动机由ATP(三磷酸腺苷)提供能量,由ATP合成酶驱动发动机运转。每加一次能量,纳米发动机可连续工作1小时。科学家高度评价此项科技成果,认为生物分子纳米发动机在医学领域将大有用武之地。例如,它可以充当一个“小护士”,巡视全身;它还可以在体内充当一个“小药剂师”,解释细胞发出的化学信号,计算必要的剂量,在人体内直接分配药量等。6.生物材料
人造生物类材料是指人造类生物材料和人造具有生物活性或某种生物功能的材料,也包括天然生物材料的改性、处理和在材料制备方面的应用。
类生物材料包括仿生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生物灵性材料,即在电、光、磁等作用下具有伸缩功能的类似生物的智能材料,如聚合物人造肌肉(科学美国人,2003,12)。
这门学科特点是物理、化学、生物、材料、光电子的交叉;纳米、微米,宏观尺度的交叉;原子、分子、大分子、超分子的交叉;无机、有机、高分子的交叉和复合。关键问题是自组装。7.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的新课题包括不同尺度(纳米到大分子)、不同形状(颗粒、纤维、薄膜、块体等)、不同方式(混合、融合、键合、接枝等)的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聚合物的复合、染料与织物的复合。8.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方向
(1)材料与器件
●半导体照明――以白光照明为龙头的宽禁带半导体
●全固态激光器――以紫外、深紫外、三原色为龙头
●微光电子材料和芯片――以12英寸硅片和光电芯片为龙头
●先进生物类材料
●优良服役性能材料
●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飞行器材料
(2)技术与装备
●钢铁制造新流程
●高性能材料复合技术
●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回收技术
●超大吨位锻压机
●大宗料高效化学反应装置
●纳微米加工、表征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