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卫生类事件公众应急知识
公共卫生类事件公众应急知识
1.发生流行性感冒怎么办?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币播,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发病快,传染忙强,发病率高。
流感的症状重,发烧多在38℃以上,且浑身酸痛、头痛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鼻涕则较轻。对于老年人、儿童、孕妇和体弱多病的人群,流感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甚至致人死亡。
(1)有流感症状时,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开窗通风。
(2)流感病人应与家人分餐。
(3)流感病人的擤鼻涕纸和吐痰纸要包好,扔进加盖的垃圾桶,或直接扔进抽水马桶用水冲走。
(4)流感病人应与家人(特别是老人和孩子)分室居住。
(5)发生流感时,应尽量避免外出活动;不要去商场、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必须出门时,应戴口罩。
(6)无论何种原因,如身体持续发热,都应尽早就医;流感早期服用感冒冲剂或板蓝根冲剂,可以减轻症状;重病人应在医院隔离治疗。
2.发生病毒性肝炎怎么办?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分为甲、乙、丙、丁、戊5种类型。甲型、戊型肝炎一般通过饮食传播,毛蚶、泥蚶、牡蛎、螃蟹等均可成为甲肝病毒携带物。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发展为肝癌或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主要症状是身体疲乏、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可能出现黄疸。乙肝、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无任何肝炎症状。
(1)肝炎病人自发病之曰起必须进行3周的隔离。
(2)从事食品加工和销售、水源管理、托幼保教工作的肝炎病人,应暂时调离工作岗位。
(3)对肝炎病人用过的餐具要消毒,在开水中煮15分钟以上。
(4)不要与肝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对其使用过或接触过的公共物品和生活物品要消毒.
(5)如与肝炎病人共用同一个厕所,要用消毒液或漂白粉对便池消毒。
(6)不要与乙型、丙型、丁型肝炎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共用剃刀、牙具;不要与乙肝病人发生性关系,如发生性关系时,要使用避孕套。
3.发生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怎么办?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眼炎。它的主要症状是眼部充血肿胀,有异物感,眼部分泌物增多。
(1)患上红眼病应及时就诊,并告知他人注意预防。
(2)不与红眼病人共用毛巾及脸盆。
(3)红眼病人应尽量不去人群聚集的商场、游泳池、公共浴池、工作单位等公共场所。
(4)可以使用抗病毒的滴眼液滴眼治疗。
(5)红眼病人使用的毛巾,要蒸煮15分钟进行消毒。
(6)红艰病人接触过的公共物品,要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
(7)在学校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发现红眼病患者时,应及时报告疾病控制中心。
4.发生非典型性肺炎怎么办?
非典型性肺炎(SARS)是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主要通过近距离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及密切接触传播。
非典型性肺炎的症状是发热、干咳、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该病的症状和流行性感冒及肺炎不易区别,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病人死亡。
(1)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一旦确诊,需要住院隔离治疗。
(2)配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做好相关调查。
(3)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通风不畅和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4)家庭居室和办公室要经常开窗通风。
5.发生登革热怎么办?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病人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病人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1)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2)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等应急处置工作。
(3)流行季节少去或不去登革热流行地区旅游。
6.怎样预防控制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婴儿和儿童常见的中度传染性疾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目前无疫苗,关键是日常生活预防。
(1)个人预防措施:①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② 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③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④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⑤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2)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① 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②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③ 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④ 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⑤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⑥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⑦ 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① 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②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③ 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④ 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⑤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⑥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⑦ 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7.发生霍乱怎么办?
霍乱是一种以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俗称2号病)。霍乱病人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1)出现类似霍乱症状时,应立即到附近医院就诊。
(2)确诊病人应向医务人员如实提供进餐地点、所用食物和共同进餐的其他人员名单。
(3)确诊病人要在医院接受隔离治疗。
8.发生狂犬病怎么办?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旦发病无法治愈,病死率达100%。狂犬病的典型症状是发烧、头痛、恐水、怕风、四肢抽搐、喉肌痉挛、牙关紧闭等。
(1)被狗、猫等动物抓伤、咬伤后,应立刻接种狂犬病疫苗。第1次注射狂犬病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24小时内;之后,第3天、第7天、第1 4天和第28天再各注射1次。
(2)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首先要挤出污血,用3%~5%的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冲洗伤口至少要20分钟;最后涂擦浓度75%的酒精或者2%~5%的碘酊。只要未伤及大血管,切记不要包扎伤口。
(3)如果一处或多处皮肤形成穿透性咬伤,伤口被犬的唾液污染,必须立刻注射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
(4)将攻击人的动物暂时隔离,立即带到附近的动物医院诊断,并向动物防疫部门报告
9.发生鼠疫怎么办?
鼠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烈性传染病(俗称1号病),其病原体是耶尔森菌。其症状表现为突发高热,伴有颜面潮红,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头及四肢疼痛,皮肤、黏膜出血。继而可出现意识模糊,言语不清,步态蹒跚,衰竭和血压下降等。
(1)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2)由专业人员对病人用过、接触过的物品及房间进行消毒。
(3)家中或单位发现不明原因的死鼠,应立即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接触过鼠疫病人者也应主动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0.发生脑膜炎怎么办?
脑膜炎是小孩中枢神经感染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
病毒性脑膜炎的症状非常轻微,细菌性脑膜炎的症状较重。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和肌肉特别是颈僵硬等症状。
(1)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就诊。
(2)避免在商场、影剧院等通风不畅和人员聚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3)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现场处置等工作。
11.发现艾滋病怎么办?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传染病。艾滋病是通过性行为、血液及母婴三种途径传染的。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低热、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体质下降: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1)不慎与别人共用针管(头)以及与不熟悉的异性发生没有保护措施的性行为后,要及时到当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
(2)配合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做好相关调查。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慎重怀孕,避免母婴垂直传播艾滋病。
12.发生禽流感怎么办?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其致病性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早期症状与其他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体温多持续在39℃以上。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1)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到当地医疗机构就诊。
(2)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消毒及标本采集等工作。
(3)配合做好病禽捕杀和免疫接种工作。
(4)进出禽流感疫区时,要做好防护工作。
(5)发生家禽或候鸟不明原因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农业部门报告;及时向医生如实报告家禽发病及接触、食用病死家禽情况。
13.发生炭疽怎么办?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二类动物传染病。
家畜表现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较少发生的慢性型。最急性型和急性型动物死前常无任何临床表现。亚急性型表现为进行性发热、精神不振、厌食、虚弱、衰竭、死亡。慢性型表现为局灶性肿胀、发热、淋巴结肿大,如呼吸道阻塞可引起死亡。最常见的病变为全身性败血症、脾脏肿大呈黑色酱油样、血液凝固不全。死亡时常见鼻、口或肛门出血。人表现为皮肤上和肠道上长结节。
(1)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疑似炭疽疫情报告后,应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检查。
(2)送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诊断,并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及同群动物,限制移动。
14.发生口蹄疫怎么办?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感染的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病动物的蹄、口腔黏膜以及乳房等部位发生水泡、破溃形成烂斑。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典型口蹄疫的症状是发热和在口腔黏膜和乳房以及蹄部皮肤上出现水泡,在其他部位,如鼻端和四肢受挤压部位(尤其是猪)也出现水泡。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随毒株、感染剂量、动物年龄和品种、宿主的种类和免疫程度的不同而异,其症状从温和型或隐I生感染到严重暴发,有的可能导致死亡。幼畜常因多发性心肌炎而死亡,成年动物偶尔也有死亡。
(1)发现患有本病或者疑似本病的动物,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2)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派2人以上具备相关资格的防疫人员到现场调查核实,根据流行病学和典型临床症状,确认为疑似疫情的,要将疑似病料送到省级实验室进行诊断。
(3)确诊的疫情应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并报本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4)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程序对疫情进行处置。
15.发生猪链球菌病怎么办?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人主要通过皮肤伤口感染病菌而发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呕吐,皮肤有出血点、瘀点、瘀斑等。
(1)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配合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3)对病猪链球菌病病猪污染的猪舍、污染物及其环境要彻底消毒。
(4)做好病死猪的深埋、焚烧等工作。
(5)发生疫情的地区和猪场应及时进行疫苗免疫接种。
(6)发现饲养的猪不明原因死亡时,应及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不要私自组织宰杀、处理病死猪。
第二篇:公共卫生和伤亡事件应急预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公共卫生和伤亡事件应急预案
酒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副总经理、保安部经理。
成员:客房部经理、办公室主任、财务部经理、工程部经理。
发生突发事件,在处理小组成员到达之前,由总值班员负责处理。
二、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措施:
1、抢劫案件应急措施:
(1)当酒店发生抢劫案件时,如劫匪持有武器(指枪械),在场员工应避免与匪徒发生正面冲突,保持镇静,并观察匪徒的面貌、身型、衣着、发型及口音等任何特征。如劫匪未持有武器且有足够人手可以制服匪徒时,则等待适当机会将之擒获交与警方,但决不可草率从事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如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发现酒店内发生劫案应立即告知部门经理或总值班员,并按指示向110报警。
(2)如劫匪乘车逃离现场,应记下其车牌号码、颜色、车款或牌子等,并记清人数。同时可以乘的士或其他交通工具跟踪并用通讯工具向110报告方位和地点,以便警方组织力量设卡拦截。在跟踪的过程中要注意隐蔽,以确保自身安全。
(3)保护好现场。劫匪遗留的凶器、作案工具等不要用手触摸。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出警戒范围,不要让无关人员进入现场。
(4)如现场在交通要道、公共场所等人多拥挤处无法将劫匪留下的证物留在原处的,应一一收拾起来用塑料袋装好,交给警方处理。
(5)访问目击群众,收集发生劫案的情况,提供给公安机关。同时,公安人员未勘查现场或未处理完毕之前,相关人员不要离开。
(6)在场人员不可向报界或无关人员透露任何消息,不准拍摄照片。
(7)如有伤者,要立即送往医院救治,并报告公安机关。
2、绑架人质案件应急措施:
(1)当酒店客房发生人质绑架案件时,楼层服务人员应立即向部门经理、总值班员和保安部报告。
(2)接报后应急处理小组可在事发楼层设立指挥部,并在第一时间报警。
(3)在警方到达之前应封锁消息,严禁向无关人员透露现场情况,以免引起客人惊慌和群众围观,导致劫匪铤而走险,危害人质安全。
(4)尽量满足劫匪的一些合理要求,如送水、送食物,以稳定劫匪的情绪。
(5)保安、工程人员在附近待命,以便配合公安人员的行动,并划出警戒范围。同时疏散劫匪所在房间上下、左右房的客人,以防劫匪带有爆炸危险物品。
(6)及时收集、准备好客房的登记入住、监控录像、工程图纸等资料,提供给警方。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斗殴案件应急措施:
(1)当酒店内发生斗殴事件时,应立即制止劝阻及劝散围观人群。
(2)如双方不听制止,事态继续发展,场面难以控制时,应迅速报告公安机关及知会酒店相关部门人员。保安员应迅速到场戒备,防止损坏酒店物品。
(3)如酒店物品有损坏,则应将殴斗者截留,要求赔偿。如有伤者则予以急救后交警方处理。现场须保持原状以便警方勘查,并协助警方辩认滋事者。
(4)如斗殴者乘车逃离,应记下车牌号码、颜色、车型及人数等特征。
(5)协助警方勘查打斗现场,收缴各种打架斗殴工具。
4、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措施:
(1)在酒店如发现任何人士有中毒情形,无论是误服或故意服毒,除立即报警外,还需采取以下措施:
A、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呼救,如医务人员没有及时赶来,中毒者有生命危险,要将中毒者送附近医院抢救,并通知中毒者的单位或亲友。
B、保护中毒者所在现场,不要让任何人触摸有毒或可疑有毒的物品(如:药物、容器、饮品及食物、呕吐物等)。
C、安排好车位以便警车和救护车到达及离开时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将中毒者之私人物品登记交与警方。
E、防止闲杂人员围观。
F、将有关资料(包括警车、救护车到达及离开之时间、警方负责人姓名等资料)登记备案。
J、发现投毒者或可疑人员,立即滞留,交警方处理。
5、台风应急措施:
(1)各工作岗位人员应坚守岗位,未经允许或接替决不可离岗。
(2)工程部应对天棚、、墙外装饰、招牌等进行检查,必要时给予加固。应做好电力设备的保障工作,防止因台风引起线路故障或电击伤人事故。要确保下水道畅通,避免引致水浸。
(3)保安员要留意和指导车辆停放,避免被吹落物砸坏。同时要加强警戒,防止坏人趁机作案。
6、发生爆炸物(恐吓电话)应急措施:
(1)接炸弹恐吓电话时处理办法:
A、任何人接到炸弹威胁电话,都应听清来电者的每一个字、噪音及其背景声音,以猜测来电者的位置。
B、假装听不清电话、拖延来电者占线时间以尽量获得更多信息,并作详细记录。
C、如来电者同意,可将电话转给总经理或总值班员。同时通知保安迅速采取行动。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如果来电说完就挂断电话,则立即通知总值班员或相关人员,以便采取进一步行动和对策。如有录音设备要及时对通话进行录音。
(2)接到电话后处理办法:
A、对电话内容绝对保密,并立即通知总经理、总值班员。
B、总经理、总值班员接警后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召集应急处理小组人员进行磋商。
C、应急处理小组应对事件进行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组织人员对炸弹进行搜索。
D、通知警方,为了避免人群聚集及防止肇事者在公共场所散布不满和制造恐慌,须迅速派出便衣保安人员到公共场所戒备,同时派出穿制服的保安员进行外围警戒。
E、警方到达现场并开展搜查时,保安部应知会相关部门经理,以配合警方行动。
(3)对炸弹搜索的办法:
原则上不允许员工参与对炸弹搜索的行动,但如果员工自愿并在确定风险系数后,可使用相关工具按有关程序进行搜索。
A、应急处理小组或保安部经理负责指导正当的搜索行动。
B、搜索者在未经确定前不得接触或弄乱任何有可能容纳爆炸装置的包裹、箱子或其它物体。
C、如发现情况,应及时报告应急小组或保安部经理。保安部经理接报后须通知警方,并派出保安员对炸弹或可疑物体的区域进行隔离警戒。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D、在警方到达现场对可疑物品进行检测和解爆时,应疏散附近无关人员并知会各相关部门经理,以配合警方工作和确保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4)事件处理中与有关部门的工作
A、应急小组应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谨慎回答客人的疑问。
B、妥善处理客人对炸弹威胁的恐慌。
C、配合公安机关进行有关调查并与有关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D、如有客人要求与某位权威人士通话,话务员可将电话转给应急处理小组成员。
E、酒店情况发生任何变化,话务员须将应急处理小组的指示及时通知各部门经理。
F、保安部负责派出人员到危险区附近的入口进行警戒,严禁无关人员进入。
D、防止肇事者在公共场所散布不满和制造恐慌。
J、如警方到达后,警戒人员应指引他们从后方区域到达事发现场。保安人员须保持警惕直到紧急情况结束。
H、如发生意外有人员受伤时,办公室负责组织人员抢救和疏散。
I、如事件现场涉及到电器和机械设备,工程部须配合警方工作。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三篇: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公众类)试题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竞赛(公众类)试题
一、填空题
1、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工作。
2、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为重点人群,面向()居民()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3、开展服务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承担,城乡居民可直接受益。
4、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项内容。
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中国公民,在可以需要获取相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时,机会是均等的。
6、中国公民无论城市或农村、户籍或()的()人口,都能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服务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是面向()的公共卫生服务。
8、预防接种、孕产妇与儿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是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
9、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是面向()的公共卫生服务。
1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负责()。
11、地方政府可结合当地实际,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和()标准。
12、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可促进居民()的提高和不良()的改变,逐步树立起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
13、居民健康档案是居民()的()库。
14、所有城乡居民,凡是在社区居住()以上的,包括户籍及()人口,都可以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申请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5、健康档案将逐步实现计算机化管理,居民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到()就诊,可以通过()查看健康信息,减少重复检查、用药,降低医疗费用。
16、居民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咨询,或接受群体卫生调查、疾病筛查、健康体检等服务时,由()负责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
17、保护居民基本信息和健康信息等个人隐私是()最基本的原则。
18、健康档案信息卡是交由()保管的个人健康信息卡片。
19、实行计算机系统化管理的地区,使用()就可以进行身份识别,调取个人健康档案信息。
20、健康教育是有()、有计划、有()、有评价的教育活动。
21、健康教育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所有居民,包括()和()的居民。
2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针对饮用水中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种成分,制定了()项水质指标。
23、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24、保健食品指具有()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
25、碘缺乏病是()缺碘导致()摄入量不足造成的。
二、判断题
26、均等化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得到完全相同、没有任何差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7、居民接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的服务需要缴纳费用。()28、2011年,各级政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为人均15元。()
29、生活行为方式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居民正确认识和纠正不良嗜好,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30、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哮喘、脑卒中(中风)后遗症等常见慢性病,从生活方式、合理用药、运动疗法等方面进行健康指导。是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内容之一。()
31、享受健康教育服务的地点在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办公室、会议室。()
32、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病人的体内,使人在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抵抗能力,得到对这种疾病的免疫。()
33、开展预防接种可预防和控制所有传染病发生和流行。()
34、预防接种服务的对象是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35、医务人员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6个月的0-7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是预防接种管理的内容之一。()
36、进行常规接种时可采取电话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注意事项。()
37、对有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儿童要立即进行处理。()
38、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
39、建立预防接种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三个月内家长尽早携带《新生儿首次乙肝疫苗和卡介苗接种登记卡》,以及《出生医学证明》等材料,到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申请领取接种证和建立儿童预防接种档案。()
40、接种证是个人规范接受免疫接种的记录和凭证。家长要长期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41、家长或监护人按照儿童居住地乡镇卫生院接种通知上所指定的时间、地点,带领儿童,接受预防接种服务。()
42、使用合格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在个别人中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叫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如果出现高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及其他异常情况,请及时向疫苗注射单位的医务人员咨询,必要时到医院就诊。()
43、《0-6岁儿童保健手册》,是以健康检查为基础的动态记录,为医生对孩子健康管理服务提供依据。因此,请家长如实反映儿童健康情况,并保管好手册。()
44、建立《0-6岁儿童保健手册》是新生儿家庭访视的内容。()
45、妇女怀孕后,从产前、孕期全程到产后56天都可享受到健康管理。()
46、产后访视是指基层医生在产妇分娩后7-15天内,到产妇家中进行的第一次产后家庭访视。()
47、孕中期健康管理是指怀孕12-28周内。医生在16-20周,24-28周做2次随访。()
48、开展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能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开展治疗,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49、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指的是60岁以上老年人,包括60岁。()50、凡是在社区居住半年以上的老年人,无论户籍和非户籍人口,都能在居住地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享受到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
51、老年人健康体检做尿常规检查可以为痛风、肝炎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52、纳入健康管理的是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53、引起高血压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外;大部分原因和生活方式有关,如:食盐偏多、缺乏体力活动、大量吸烟、大量饮酒、长期的精神紧张或不良情绪等。通过努力是可以改变的。()
54、高血压是“无声杀手”,每时每刻都在损害着患者的健康。会引起脑卒中(中风)偏瘫,造成半身不遂、痴呆等;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甚至可能导致失明和肾功能不全。()
55、重性精神疾病是指神经活动严重受损导致对自身健康状况或者客观现实不能完整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大脑神经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表现有幻觉、妄想、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
56、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精神发育迟滞伴精神障碍等疾病都属于重性精神疾病。()
57、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是国家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服务采取的方法。()
58、诊断明确并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每年至少随访4次的健康管理服务。()
5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许可下,征得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转氨酶、血糖、心电图等。()
60、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即可,不需要再填写其它信息表。()
61、高血压健康管理服务的对象是社区常住户籍居民中,年龄在35岁以上(含3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62、空腹时抽取静脉血查血糖,结果大于或等于11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63、糖尿病可分为1型、2型和其他几型,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要纳入健康管理。()
64、胰岛素是人体胰腺所分泌的一种激素,是唯一具有降糖作用的激素。而当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时,血糖就会升高,导致糖尿病。()
65、糖尿病造成心、脑血管损害的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因下肢血管损害而截肢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10倍;糖尿病眼病晚期可造成尿毒症;糖尿病肾病造成的双目失明者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
66、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67、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68、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类,共39种。()
69、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国家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之一。()、70、手足口病是国家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
71、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保健机构报告传染病的疫情。()
7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已经发生的、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传染病,还有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危害公共健康的突发公共事件。()
7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直接危害居民健康的大事,应急处理就是政府动员各方面力量,为了将事件危害缩小到最低、对居民健康伤害减到最少,而制定的应急方案和解决机制。()
74、卫生监督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
75、卫生监督协管是指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辖区内依法开展食品安全信息报告、职业卫生咨询指导、饮用水卫生安全、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信息反馈报告等工作。()
76、食品安全是指食品中不应包含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或不安全因素,使使用者引起急性、慢性中毒或感染疾病,不能产生危及使用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
77、粉尘、噪音、电离辐射等是劳动过程中的职业危害有害因素。()
78、老年人检测空腹血糖,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进行规范管理和治疗,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79、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神经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80、社区常住居民中,无论是户籍还是非户籍居民,年龄在35岁以上的确诊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享受到糖尿病健康管理服务。()
第四篇: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教育系统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总则
1.1目的
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师生员工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及《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教育部、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包括发生在学校内以及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统一领导,快速反应。教育部与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分别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在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与卫生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负责本区域教育系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
1.4.2分级负责,属地管理。教育系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遵循属地化管理原则,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并逐级及时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1.4.3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排查各类卫生安全隐患,强化信息的广泛收集,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预警,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把事件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1.4.4系统联动,群防群控。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学
校(幼儿园)负责人要立即深入第一线,掌握情况,开展工作,控制局面。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与学校联系,协助并指导应急处置工作;或赶赴现场直接参与实施应急处理。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迅速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联系,形成各级各部门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有效处置工作格局。
1.4.5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保护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危重病人要不惜代价地迅速组织救治。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及职责
2.1.1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
组长:分管副部长
副组长: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
成员:教育部办公厅、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展规划司、财务司、基础教育一司、基础教育二司、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直属高校工作司、高等教育司、教育督导团办公室、思想政治工作司等司局(单位)负责人。
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办公室主任由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兼任。
2.1.2主要职责
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在卫生部的指导下,负责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收集与分析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并适时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情况,发出预警,提出紧急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政策、措施;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督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措施;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各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和做法;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2.1.3运行机制
按照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的部署和要求,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具体负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发生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教育部立即按照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措施,组成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并调集工作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实行集中办公。
2.2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与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相对应的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挥与落实本辖区内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主要职责包括: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所辖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助卫生部门和学校组织救治工作;检查督促所辖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总结推广学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与做法;协调有关方面的力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2.3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负责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其主要职责包括: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当地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工作责任制度,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报告人;具体实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置工作,配合卫生部门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卫生等有关部门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进展与处置情况。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结合教育行政部门实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严重程度,从高至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具体分级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确认,教育系统参照执行。
学校所在地区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员工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卫生行政部门具体指导下,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做好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信息报送与信息发布
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完善快速应急信息系统。
4.1信息报送原则
4.1.1迅速:学校应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向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不得延报。
4.1.2准确:信息内容要客观详实,不得主观臆断,不得漏报、瞒报、谎报。
4.1.3直报:发生Ⅰ级(特大)事件,可直接报教育部。
4.1.4事件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及时续报。
4.2信息报告
4.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单位
责任报告单位: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
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信息报送人员。
4.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及程序
(1)初次报告
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在第一时间(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地(县)卫生部门进行初次报告。
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接到学校初次报告后,应及时与同级卫生部门核实,在2小时内逐级报告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特别重大(Ⅰ级)或者重大(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在3小时内报告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特别重大(Ⅰ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学校或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直接报告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2)进程报告
Ⅰ级和Ⅱ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每天应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每日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Ⅲ级和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学校应及时将事件发展变化情况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组办公室。
4.2.3报告内容
(1)初次报告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发生地点、患病(中毒)人员症状、患病(中毒)人数、事件经过、可能的原因等。
(2)进程报告内容:患病(中毒)人员治疗与病情变化情况、事件控制情况、造成事件的原因、已经或准备采取的整改措施。
(3)结案报告内容:事件处理结果(包括事件性质与发生原因)、整改情况、责任追究情况等。
4.3信息发布
4.3.1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经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授权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4.3.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自行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程序 预防预警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建立健全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落实到部门和具体责任人。
将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急知识贯穿在日常教育之中,增强广大师生员工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严格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食堂必须取得餐饮服务许可,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加强食品原料采购与贮存、食品加工、餐饮具消毒、食堂的安全保卫等各环节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为师生提供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
加强学生宿舍卫生管理与安全保卫,改善宿舍卫生与通风条件。
落实学生定期健康体检制度、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和儿童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制度,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相应的隔离防范措施。
加强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放有毒、有害试剂、药品及物质的物品柜必须设置双锁,并双人管理。
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建立与卫生部门信息联动机制,及时收集所在地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信息,对各类可能引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食物中毒等)的情况及时进行分析并发出预警。
加强应急反应机制的日常性管理,在实践中不断运用和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人员培训,开展经常性的演练活动,不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做好应对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储备工作,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现场控制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必要的经费。应急处置措施
6.1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1.1学校的应急反应
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现场的教职员工应立即将相关情况通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责任报告人及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接到报告后,必须立即赶赴现场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1)食物中毒应急措施:
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通知有关人员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或追回已出售(发出)的可疑中毒食品;
停止出售和封存剩余可疑的中毒食品;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
与中毒人员(特别是中小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组织人员对共同进餐的学生进行排查;
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封锁和保护事发现场,对中毒食品取样留验;或配合公安部门进行现场取样,开展侦破工作;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2)传染病应急措施:
及时隔离患病的学生,并送至医院进行治疗;
教室、宿舍等人员集中的室内场所应经常开窗,做到有效通风透气,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病);
暂停组织室内场所的大型集体活动(主要针对呼吸道传染;
控制或切断可疑水源(主要针对肠道传染病);
协助卫生部门对患病人群所在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对病人接触过的人员,包括同学、老师进行随访,并配合当地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加强每日晨午检工作,对缺勤的师生员工逐一进行登记,并查明缺勤的原因,对患有传染病的师生劝其及时就医或在家医学观察,暂停上学或上班;
每日对患病师生进行追踪和记录,了解疾病转归;
密切关注传染病流行情况,必要时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疫情风险评估后,可报请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并经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采取临时停课等特殊措施;
与患病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或病情严重者)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预防接种(或服药)造成的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的应急措施:
联系当地卫生部门(医院),对出现不良反应的学生进行
救治;
停止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封存剩余接种疫苗或药品;
组织人员对预防接种或预防性服药的学生进行排查;
与家长、家属进行联系,通报情况,做好思想工作,稳定其情绪;
配合卫生部门排查原因,对引发反应的药品、疫苗取样留验;
按照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要求,认真落实其他紧急应对措施;
对学校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报告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政府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并请求支持和帮助;
在学校适当的范围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情况以及采取的措施,稳定师生员工情绪,并开展相应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预防与自我保护意识;
学校在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向当地卫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措施
6.1.2地方(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县(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管领导接到学校报告后应立即赶赴事发学校了解情况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协助学校做好对中毒或患病人员的救治工作,或到医院看望中毒或患病人员;
对学校必须采取的各项应急措施进行检查核实;
协调和帮助学校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和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指导学校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要求,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同级政府进行报告;
协助学校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家长及学校师生员工情绪,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等;
协助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6.1.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接到下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报告后,立即与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沟通,并向省政府及教育部进行报告;
与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必要时派员到现场),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指导与督促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协助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对所属学校的责任人进行查处,或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将事件的进展情况及处理结果及时报教育部。
6.1.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接到报告后,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指导和督促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迅速采取相应应急措施;
协调和帮助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与困难;
督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查处。
6.2较大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2.1学校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
应急措施外,有人员死亡的,应做好死亡人员家属的接待与安抚工作,同时还应在卫生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及时介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6.2.2地方(地、县、区)教育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有死亡人员的应协助学校做好死亡人员的家属接待与安抚工作,同时还应协助并指导学校,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发生地教育行政部门还应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落实其他相应的应急措施。
6.2.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在接到基层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后应及时赶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场,并组织实施以下应急措施:
配合卫生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按照本省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措施;
协助卫生等有关部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意见;
有人员死亡时,应协助并指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时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相关人群进行心理干预。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调查结果,对有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对本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进行部署,对各地防控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查。
6.2.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应协调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必要时联系专家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工作;及时向有关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并督促各地认真开展防控工作等。
6.3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6.3.1学校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每日必须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
6.3.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报告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
6.3.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应急反应
除按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措施外,信息报告人每天应按照报告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进程报告。同时,应根据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教育部的要求,根据本省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响应措施,6.3.4教育部的应急反应
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指挥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工作;
根据卫生部专家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判和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应急响应措施,成立教育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公室,实行集中办公并24小时值班;
必要时启动全国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
必要时派主管人员或专家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地,指导并协助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协助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参与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工作;
及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及应急措施;
协调解决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教育系统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调查结果,对事件及有关责任单位进行通报;
督促各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
对各地教育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等。
6.4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快速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善后与恢复工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完成后,工作重点应马上转向善后与恢复行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秩序。
尽快恢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因传染病流行而致暂时集体停课的,必须对教室、阅览室、食堂、厕所等场所进行彻底清扫消毒后,方能复课;因传染病暂时停学的学生,必须在恢复健康,经有关卫生部门确定没有传染性并出具有效的病愈证明后方可复学;因水源污染造成传染病流行的学校,其水源必须经卫生部门检测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根据调查结果,对导致事件发生的有关责任人或责任单位,依法追究责任。
学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做好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损害的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
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反映出的相关问题、存在的卫生隐患问题及有关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整改。应急保障
8.1信息保障
教育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建立健全并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收集、传递、报送、处理等各环节运行机制,完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传输设施和通讯设备完好,保持通讯方便快捷,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的安全畅通。
8.2物资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特别是高校和寄宿制中小学校应建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设施设备(如传染病隔离场所、紫外线灯等)、消毒药品储备,为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资保障。
8.3资金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急资金纳入各地统一财政预算。各高校应安排充足的应急资金,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所需。
8.4人员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定期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专业知识培训,为应急预案的启动提供人员保障。
8.5培训演练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应急演练。附则
9.1鉴于学校集体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事件涉及青少年健康安全,社会关注度较高,对未达到本预案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学校除应按照《食品卫生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外,还应参照Ⅳ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措施进行处理。
9.2名词解释
教育系统是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
重大传染病疫情是指某种传染病在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病人或死亡病例,其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率水平的情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病人,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
重大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品污染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
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
9.3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原《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相关规定与本预案不一致的,依照本预案规定执行。
9.4未尽事宜由教育部负责解释
第五篇: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2011年2月28日
安定区李家堡初级中学
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标和依据: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我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校师生员工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确保学校师生员工的健康与生命,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维护学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社会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安定区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中的突发事件是指在学校发生的造成人员死亡或重大伤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较大社会影响的,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重大影响的各类事件,包括重大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等,造成校园内人员伤亡和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
三、事故灾难等级划分:
本预案中突发事件按其严重程度和影响大小,划分为一般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三个等级。
四、应急处置工作组的设置和主要职责:
组长:成甘霖(校长)副组长:周江(副校长),王柏林(后勤主任)成员:刘伟、史天祥、张琮贤、各班班主任。成员随岗位变化自然调整,领导小组办公室全体负责安全管理,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负责突发事件的处理。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后勤主任室。应急处理指挥部:校长办公室。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校长外出时,由副校长或后勤主任统一负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主要做好有关安全法规、政策的落实情况,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明确职责,落实人员,确保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即能迅速、有序启动应急预案;平时应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与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副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办公室负责值班工作落实,保证信息畅通;负责安全工作的宣传和信息报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收集和报送。各班主任负责安全工作的日常管理,主要负责落实安全教育、安全制度建设、卫生安全、学生外出活动审批和监管等;协助相关分管领导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具体处理工作。后勤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的后勤保障,负责校舍及学校教育教学、师生生活等基础设施的安全检查,督促整改;要加强值班工作,对现有的值班室、值班人员逐项检查;加强值班人员,确保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要严格执行来客登记制度,做好记录,社会闲杂人员、不明身份的人员以 及车辆一律不得进入校园。
五、信息报告及原则: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生向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及时报告,教师或学生可直接向学校校长报告,学校必须迅速、准确、全面地向学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报告方式分为“直报”和“续报”。其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经过、患病人员症状、患病人员人数、伤亡人数、可控程度、发展趋势等概况,以及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和下一步打算等。重大突发事件和较大突发事件必须在事发的第一时间报告,一般性突发事件在事发2小时内报告。必要时学校可直接越级上报,即直报。
突发事件在处理完毕后,必须将本次事件的整体情况、处理结果及整改措施以书面形式报告学区。
六、工作原则及应急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严格遵循“统一领导、快速反应;预防为本、及时控制;分级负责、系统联动;临危不乱、安全有序;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加强保障、重在建设”的原则,组织自身力量并迅速请求社会各有关方面迅速开展各项救援工作,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学校领导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立即指挥启动学校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按应急预案确定的相关人员职责开展工作,并按预案规定的时限报告学区。
根据突发事件的等级,分别采取以下应急程序:
1、一般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当学校境内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学校马上启动应急预案,学校突发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一边立即亲临现场,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展救治工作,一边及时收集信息,在15分钟内将实情报告学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⑴ 学校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治工作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及时收集信息,立即报告学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⑶ 召开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会议,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情,安排部署救援及应急行动。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程序
⑴ 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突发性事件领导小组立即报告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治工作或自救互救工作。
⑵ 宣布进入应急状态,并根据情况实行特别管理措施,设立现场指挥部,将情况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报告学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申请并配合救援机构积极开展援救工作。
最后,要做好善后工作;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消除事件对其心理的不良影响,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附: 学区电话:8846227
公安报警电话:110 火警电话:119 医务急救中心:120
领导小组办公室:*** 应急处理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