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解读
安 徽 科 技 学 院
《企业文化概论》 课程论文
学 期
15-16学年第一学期
所在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植物保护122
学生姓名
陈辉
学生学号
1108120201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
目 录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1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1 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2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3 2.1在价值观方面……………………………………………………………………3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4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4 2.4在制度文化方面…………………………………………………………………4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5 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6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6 3.3加强沟通…………………………………………………………………………7 4参考文献………………………………………………………………8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企业以信息化为主导,是逐步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在现代云谲波诡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 精神之柱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并购后的新企业都要进行业务整合,包括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有形整合主要包括资产债务整合、组织结构整合、经营战略整合、员工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是企业文化整合。
许多企业在并购前,往往会仔细调查被并购方的财务、市场和管理状况,而对企业文化方面的情况却极少考虑。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 2 动力,每个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但如果发生企业并购,两个或多个企业重新组合,企业文化的差异很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因此,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及其管理,是解决并购双方(或多方)文化冲突、减少并购风险的重要方法。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1.2.1经营理念的冲突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优秀企业往往着眼于长远,制定适宜的远景战略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经营,追求“双赢”或“多赢”。而有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中,热衷于一次性博弈,目光短视,较少顾及企业信誉,更谈不上企业品牌的创建。因此,企业并购后,可能在经营理念上并不统一,从而产生冲突。
1.2.2决策管理方面的冲突
由不同的经营思想导致企业决策机制的迥异。有的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集体决策集体论功过以及集权管理;有的企业则强调分层决策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要求。这种决策机制的冲突在来自不同的管理体制的领导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3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范围的矛盾。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3 企业并购时,企业文化冲突首先集中反映在员工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上。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
1.2.4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基于经营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用人制度的不同,也会成为冲突的前沿。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长期习惯于套用行政机关那套衡量标准,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职务对等、个人历史、人际关系等。因而选拔的企业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才干。而优秀企业已经打破这种用人制度,更多地强调创新素质,强调贡献、成就和企业管理能力。认为只有这些素质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由此形成的观念冲突,不仅给企业重组后的管理本身带来矛盾,也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
2.1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坚持自己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沟通方式,坚持“自我参照标准”,因而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如我国某香烟生产厂家去美国参加一个大型展销会,带去了大量香烟作招待用和进行促销性散发,结果遭到抵制。霍夫斯特德(G.Hofstede)归纳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 女性度,长期观和短期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
国际企业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将影响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以及选择进入的产品领域。在国际企业向海外市场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经营战略决定过程中,跨国营销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美国产品一般使用鲜艳的颜色,表现出活泼、明朗、华丽的特色;而欧洲产品所用颜色柔和、浅淡,力求接近大自然。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
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企业,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我国企业,通常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重视短期行为,较少考虑合作方的获利性;西方管理人员则多具有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强调售后服务,重视长期行为;在决策方面,中方管理者习惯于集体决策承担责任,而外方管理者习惯于责权明确的分散决策,由个人承担责任。
2.4在制度文化方面
从层级制度上看,表现为组织设计中的文化冲突。根据霍夫斯特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在权力距离较大的组织中,强调以团体为单位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注重团队内人际关系和谐。相反,在权力距离指数较小的组织中,个人主义倾向要求业绩评估必须以个人的行为、效率和成就为基础,强调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具有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用渐进的方式获得长期利润与增长;而弱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培训仅限于企业目前的需要,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跨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对跨国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方面:
在内部管理上,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为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文化差异给跨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冲突表现为:跨国企业内部管理的程式更为复杂;跨国企业的决策活动更加困难,文化上的差异致使跨国企业中的沟通和交流经常出现失误和误解;跨国企业的决策实施和统一行动的难度更大。
在外部经营上,企业所处微观环境中的供应商和营销中介是企业经营的合作伙伴,当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时,在与供应商、营销中介进行合作时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合作上的冲突,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此外,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也将面临新顾客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挑战,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观念,是从自己的文化根基出发来考虑,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观念的差异性。跨国营销人员必须把握这种文化的差异性,避免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
发生文化冲突可以有效地采取适当方法对文化进行整合。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
文化整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需要考虑并购的具体情况,而且比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因此,在整合开始前,需要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加以控制。
在为并购进行尽职调查阶段就应该开始为两个企业日后的文化整合做打算。虽然有律师和会计负责对有关财务和法律方面进行尽职调查,但还要组成专门的整合小组,负责研究企业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运营现状、客户服务及其他重要业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购方要聘请专门顾问来研究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与自己企业的相比较,确定其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再根据并购目标确定文化整合模式。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
如前所述,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有诸多难度和微妙之处,在整合过程中引入专职的文化整合人员,对很好的完成整合工作大有益处。专职整合人员全权负责购并后的整合业务,在确保将两个企业的业务运作在期限内完成有效组合的基础上,负责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并使母体企业的员工能容纳被收购企业等等。整合专职人员的职责可以概况为四个方面:推动整合进程,搭建整合机构,促进企业内外交流,保证短期见效。
由于并购个案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企业的整合是相同的。因此对专职整合人员而言,没有固定的职务说明,也没有固定的 工作界限,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凭借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经验尽快进入角色,自我定义其工作职责,每一天做什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与谁联络,如何使价值增值等等。这要求专职整合人员必须有极强的独立判断能力,还要善于倾听,知道何时介入,使事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母体企业的深入了解也是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他能够向大家阐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文化,谁有什么样的权限,找谁能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专职整合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2)对文化差异十分敏感;
(3)不拘泥于自己原来日常工作领域的整合,而且应有全局观;(4)对于跨国并购企业的整合,还需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3.3加强沟通
几乎所有的并购后整合都会因一些障碍而受阻,不管这种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冲突,工作不够投入还是领导的责任不清,惟一的解决方法是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有助于稳定业务和减少“安全岛”效应的突发。当员工对并购的原因不了解,或不清楚他们应当如何共事时,这种“安全岛”效应便会发生,员工们会退回到最熟悉的老路,以他们从前熟悉的方式做事,就像并购并没有发生一样。此后动力便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出现怠工、工作逾期甚至拒绝工作。一旦这种效应形成,再进行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在整合过程早期建立交流特别工作组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在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所有其它主要股东中消除疑虑和不确定的感觉。在整个整合的过程中,沟通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合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对抗,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购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沟通渠道,保证各类信息在正式渠道中的畅通,应有机会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等。通用电气财务公司提倡在员工中间搞一次48小时的闪电沟通,向他们解释合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基本原则、预计利润以及对生产力的影响。思科(Cisco)公司是另一家有丰富并购历史的企业,他们在并购后马上向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发放一份文件夹,内有新企业的拥有者的基本信息,思科高层经理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还有一份8页的图表,用来比较两个企业的假期、退休、保险等福利待遇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可以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黄河涛.企业文化学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理解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作用
一、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4)给文章加(换)题目。
二、归纳题目的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
(8)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三、答题技巧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歌声中的父爱
作者:红颜添乱
我读高中的时候,父亲在码头干活,他每天挑着石子,在不足两公分的长长跳板上经过,有次周末的下午,我从县城骑自行车顺着大堤回家,看到了父亲在跳板上走过的情景,他挑着两箩筐一百多斤种的石子,小心翼翼地走着,突然间特别心疼。
父亲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了一首歌,那就是成龙的《壮志在我胸》,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这首歌曲:“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也许远方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父亲唱着这首歌的时候,一直盘算着去“远方”打工。挑石子一天也就是能挣个二十多元,遇到天气不好,还不能出工,父亲感到这挣钱的速度太慢,于是,就自己去了山西大同挖煤。临走的时候,父亲把我一个学英语时候听坏的随身听花了几块钱在街上修理好,然后带着它一起去了大同。
父亲在私人煤窑打工,每天干十二个小时,没有休息日。一个月可以挣到一多千元。每天下班后,同屋里的几个年轻人累得都动不了,父亲还在宿舍里跟着随身听唱歌。唱得他们告饶:“大叔,求你了,别唱了,行不?”干了大半年,离过年还有三个多月的时候,父亲打工的那个煤窑发生了塌方,一下子就死了七个人,庆幸的是,父亲那天是夜班,躲过了这一劫难。父亲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抢救活动,等到扒开煤层,把那些尸体找到的时候,那血肉相联的惨壮让父亲连续几天做恶梦。
挖煤是件很累很危险的活,谁也不知道矿难什么时候发生,大家体力上透支,精神上整天把弦绷得紧紧的非常疲惫。大家都是喜欢喝酒,喜欢抽烟,这都是缓解压力的办法。但是,父亲从来就不喝酒抽烟。他的爱好就是喜欢唱歌。干完活上了地面,父亲依然喜欢唱歌,坐在山坡上,边用手给自己打拍子边唱歌,唱得非常投入非常陶醉。大家都知道父亲是从附近那个出事的煤矿转来的,都说这老李是不是出了问题?被吓傻了?终于有人耐不住性子,小心翼翼地问父亲是不是有什么想不开的,提着脑袋干活,还有闲心唱歌,怪吓人的,如果偶然唱一次还行,哪能天天唱啊。父亲笑着解释:“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电影里,红军长征的时候,爬雪山过草地的,多艰苦,很多文艺队员照样唱歌,为啥?就是为了鼓舞士兵。再困难,也得乐观啊。大家恍然大悟,对乐观的父亲开始佩服起来。
父亲在那里一干就是三年,在我读大二的那年,父亲在巷道里向地面拉煤的时候,前面的一个工友因为脚下打滑,摔倒在地,失控的翻斗车向后滑,父亲躲闪不及,被撞到了腿,严重骨折。
受了伤的父亲被我叔叔坐车接回了家。我劝说道:“爸,你以后就在家里好好修养吧,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忙乎了那么多年,也该歇歇了,学费你不用担心,现在有助学贷款,我毕业以后再还就是!”父亲一听就急了:“你现在还是学生,当爹的怎么能让你这学生娃背一身债?不行,你不用管,爹再苦再难也得把你供养毕业„„”才休息两个月,父亲就去浙江湖州打工,年底父亲才回来,我给我带回了下个学期的费用。
过了年,父亲又要去浙江了,我大早晨排队给父亲买票,买了张卧铺。父亲非常生气;“你这不是乱给我花钱吗?我跑车上睡什么觉?睡一觉多花一百多,不行,到车上我得把这票与人家调换过来,谁有钱谁去享这个福去!反正我是睡不着!”
在车站候车厅里,父亲把这张卧铺车票与一个乘客倒换了,人家补给了我父亲的差价,我父亲特别高兴,转手把这钱塞给了我:“这一百多够你在学校里多买些好菜吃呢,我这一坐硬坐,就省一百多,多划算!”我没有说话,内心非常酸楚,那个时候,我想到的就是赶快毕业工作,挣钱孝敬父亲,让父亲好好享福。
把父亲送上车,父亲见我为换票的事情而心疼,就说;“你别想那么多,爸这随身听比什么都好使,坐着听歌曲不比睡卧铺舒坦?”。为了显示他很快乐,父亲边说边把耳机插进了耳朵,开始听起歌曲来了,边听还边情不自禁地唱,附近的乘客见父亲还这么时尚,都禁不住笑起来了。但是,他们不知道父亲这时尚的背后是多么沉重和艰辛。
想到父亲在外面辛苦打工,我不敢懈怠,我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外企工作,每个月六千多元,然后打电话告诉父亲:“我现在工作了,你回家吧,我以后每个月都给你和我妈寄钱!”父亲答应得好好的,但是,依然不愿意回家。我很着急:“爸,你如果不回去,我就请假把你送回去!”“你把我送回去,你前脚刚走,我后脚还会出来的,腿在我身上长着呢,你能管着?”解释文中划线的词。我唱歌是精神胜利法:父亲每天挑着箩筐去码头的路上,都哼着《壮志在我胸》,可以看出父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还有哪几处可以感受到父亲的这一性格特点?(至少写两处)(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写父亲的工友通过喝酒和抽烟来缓解压力对表现文章主题有和作用?(探究写作技巧)
4“大四的时候,系里要保送我读研究生,我当即就拒绝了,我要赶快工作。”你能体味作者当时的心情吗?写出当时作者心理的想法。(体味人物感情)
5父亲那样辛苦却毫无怨言,给我们怎样的生活启示?(阐述启发感受)
6写出你对文章标题“歌声中的父爱”的理解。(理解标题的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文章的标题是文章的题眼,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旨的集中体现,因此文章的标题最标出的含义硬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再喊一声娘
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我禁不住浮想联翩。此时,A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年头了。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B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应该说,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在抗联当营长的姥爷夜袭鬼子据点,胸口中了鬼子的枪,倒在了秋雨中,连句话也没有留下。
姥姥带着两个孩子东躲西藏过日子,都顿饱饭都吃不上,早早地累跨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从外地归家的大姨坐在我们面前,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带着长者的口气继续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真让她受罪了。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大姨沉着脸,照母亲的样子卷了纸烟点上,没有再说话,墩下身子帮母亲搓起了玉米。
其实,这些话大姨没有必要跟我们说,她是采取另一种方式安慰母亲。
这些烙在我们记忆中的碎片是不需要用语言表达的,生活的多灾多难早已把母亲的心磨平,她的命运一直与苦难相连。
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没有了男人的天空,等于失去了整个世界,又让一个女人如何承受?
那时的母亲沉默寡言,出奇的平静,平静的有点让人害怕,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她那颗看似平静的心里,藏着难以忍受的苦楚与挂牵;一脸看似平淡的笑容里,记录着无奈的苍桑与辛酸。
很长的一段时间,母亲像个陀螺,在我们亲人之间不停地运转,再没有听到过她的叹息与怨言。我上高中住校,妈妈一次给我带一周的饭,一次蒸一锅搀了白面的窝窝头,全放到口袋里让我拿走,到小河沟里捞几条小鱼与咸菜一起炖好,给我装到瓶子里,味道出奇的鲜美。
可在麦收后的一个中午,我回家拿课本,正碰上母亲与奶奶争夺饭碗的一幕。
“孩子他娘,你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天天干活太累,身体受不了。”奶奶抓着母亲吃饭的碗,口气中透着关爱。
“娘,你就别管了,卖了这次公粮,我们家的债就差不多还清了,我喜欢吃这种味,别让您和孩子受委曲就行。”母亲趁奶奶不注意,夺下碗蹲在地上吃起来。
“你吃我也吃。”奶奶赌气地抓起另一个碗从锅里盛出了一碗榆钱儿菜,坐在门槛上也吃了起来。
“娘„„”母亲欲言又止。
“再苦也不能把身子累坏,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孩子长大了,不用愁了„„”
站在窗外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与母亲紧紧抱在一起。
生活的路漫长而艰难,在这条路上,母亲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屈地前行,直至走出了一条属于我们兄弟自己的路。
几年过去了,她的孩子们逐渐走出了她的视线,哥哥结婚了,我走得离她最远。母亲的腰板弯了,头发几乎全白,应该说,她享清福的时候到了,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我离开家乡不到两年,她意外地得了不治之症。我从部队载誉归来,跪在母亲的床前任她那枯瘦如柴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时,眼泪流个不停。母亲去世的那天早上,哥哥的电话来了。他哭着说,娘想见你,快点回来吧。
秋雨打湿了我的眼睛,秋风吹走了我的希望,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今夜,秋雨纷纷,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结一层层一束束积聚,把我从沉睡中唤醒,C让我用心灵,用生命呼唤着她,踏踏实实响响亮亮地喊了一声娘,借此纪念逝去9年的母亲,也平静自己浮躁的心。
1“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运用了修辞方法。如何理解画线B句的意思?说出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理解语句含义作用)读完全篇,你觉得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开头画线的A句及文末的C句,思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写作技巧)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再喊一声娘”?(理解标题含义作用)
【答题指要】理解文章标题还要注意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寄托,思想寄托,本题需要扣住“再”字挖掘人物为什么要“再喊”的情感因素。
第三篇: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
摘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
关键字: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富强
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探索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是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一是有鲜明的历史性主题和主线;二是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三是由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构成,并有自己的范畴体系;四是科学回答了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邓小平、江泽民对所有问题的论述,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和贯穿这条主线的。第二个层次:哲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它的两大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有它自己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思想”四个字。在邓小平的论述中,有两个概念最能体现解放思想,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治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文化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 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建设,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基于我国复杂落后的情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所逐步确立起来的。这也是当代中国既保持革命性质同时又充满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方案——既是一条革命道路,又是一条发展道路,已经为二十多年来的伟大实践所证明,并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事业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充分和越来越深刻的证明。“四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格局的发展。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充分地体现了我党对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按历史发展的规律治党治国,按历史发展的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成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的显著标志,是我党越来越成熟,始终体现先进性的重要标志,更是我党“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战略理念的直观体现。“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在党的章程中充分体现出党的建设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使党的奋斗目标阶段性步骤更加具体,更加明确。为使全党同志都能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总纲第十四至十七自然段分层分别详尽论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涵。同时,为了实现“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章第九自然段还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增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内容,充分体现了执政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以人为本的全新观念。“四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四位一体”,是党领导人民建成小康社会伟大构想。相信中国特色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会创造新的业绩,和谐社会定能实现。我们知道,指导当代中国实践活动的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一种具有丰富深刻内涵同时又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既不同于基本原理本身,是高度抽象概括和完全彻底根本的东西,其自身直接揭示着事情、问题的根本本质,反映着对待事情、问题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是结合现实的具体政策、措施,是非常具体实际的东西,直接反映着事情的是非大小、问题的远近向背,而主要是介于其间的东西:虽然就其自身已有情况而言,作为一种高度的理论概括,是比较完备和非常正确伟大的,具有相应普遍深远的意义,是指导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的理论,但这是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是基于现实情况和现实问题的基本结论,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东西,还存在着进一步丰富发展问题,是一种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论,同时由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既无经验可供借鉴,又无模式可供遵循,而主要是靠不断探索创新完成的,所以其方法论——实践意义也必然是很突出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情况与特点。的确,完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揭示的事物的根本本质和所反映的对待事物应持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于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及其所发挥的指导作用,都是应该寓于其中所共同具有的,或者说,就其发展趋势而言,最终都是必然与之统一的,但各个看、现实看,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尤其是其进一步所发挥的指导作用作为其部分与过程的各种形式的反映与揭示,由于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各种相对具体实际理论的特殊性、独立性,把握不好,又不尽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绝对、唯一的同一,而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具有直接与间接、顺利与曲折、符合与背离等诸种区别,即只能是复杂、辨证的统一。也就是说,所以,同任何一种相对具体实际的理论一样,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如果发生错误理解,或理解不到位——没有予以全面深刻、完整系统理解,同时又没有格外从其应有本质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立场、观点、方法上认识把握,而就其表面直接含义任其独立自主、自由盲目特别是零碎分散、互不关联地去指导覆盖大量极其丰富多彩、错综复杂、不断变化的具体实际的话,理所当然会有许多可能和要产生一些偏差了,甚至于失去本意和存在脱离、丧失直至对立的危险,以其代本,也是难以同原本那样可以涵盖一切的,随意推广使用、探索创新,难免会在一些方面顾此失彼、扭曲变态,这是其必然结果
第四篇: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如何理解试用期的含义?
试用期在企业的用工管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最容易产生管理风险的一个环节。因此,对于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深入了解试用期包含的工作内容,认识试用期对用工管理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访谈频道
试用期约定先理解“试用期”
一、试用期的概念
“根据《高级汉语词典》的解释,‘试用’是使某人受到一段时期的检验或试工以便能确定这人是否适合于做某事,‘试用期’是指在正式使用之前的应用期间,看是否合适。”
《劳动部办公厅对<关于劳动用工管理有关问题的请示>的复函》[i]对试用期作了如下的定义: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可见,试用期的存在是以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约定为前提的,因约定的存在而存在。
试用期不同于见习期、学徒期。见习期是对大中专应届毕业生进行业务适应及考核的一种制度,期限一般为一年,不是劳动合同制度下的概念,而是国家人事制度下的做法。学徒期是对进入某些特定工作岗位的新招工人进行熟悉业务、提高
工作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在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后,这一培训方式仍应继续采用,并按照技术等级标准规定的期限执行。
二、试用期合法约定的意义
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劳动合同法》都规定了,对“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员工,企业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这是法律赋予给用人单位的,专属于试用期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出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试用期的立法本意,上述用人单位在试用期内的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所受到的限制和所需支付的成本自然是相对较少的。以现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为例,企业上述在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具备如下优势:
(一)可随时行使解除权,无提前通知义务。
试用期内,企业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不须要提前三十天书面通知 劳动者,在行使解除权的条件成就时,可随时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二)无须支付任何经济成本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六条规定了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时的“代通知金”及经济补偿义务。但,该两条规定均排除了上述企业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的行使。
(三)可排除禁止解除条款的适用
职业病、工伤、女性“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等情形下的劳动者,是法律保护的重点,对存在类似情形的劳动者,法律一般都禁止企业行使劳动合同的单方解除权。对此,《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也有明确规定。但即便是如此,这种禁止性条款,也仍然把试用期内企业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的情形排除在外了。即,即便是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但只要企业证明其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话,仍然可以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且无须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综上三点所述,由于企业试用期内的单方解除权具备的种种优势,使得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之初,均本能的选择了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并使用法律赋予的这种解除权。
然而,法律在赋予一种权利的时候,必然要对这种权利的行使同时赋予一定的限制或监督,这是基本的立法思维。故,企业要想有效地约定试用期并有效行使上述单方解除权显然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但是,实践中,许多企业往往忽视了这些条件的存在或缺乏对这些条件的有效准备,从而导致自身的管理行为丧失了合法性。
第五篇: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陶渊明名言及其含义理解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未来的岁月中可以补追。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只觉得遗憾晨光朦胧天不亮。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戚戚:忧虑貌。汲汲:急于营求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不忧虑贫贱,不追求富贵。人首先要谋生,但不能为活着而生活。所以不该得来的富贵,不能热中于追求;置身于贫贱之中,也大可不必为此忧愁不休。这两句可用于表现安于清贫的清高人格。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欣欣:草木茂盛的样子。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草木葱茏,欣欣向荣;清泉涓涓,蜿蜒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作者辞官归隐后所见到的山村景象。草、木、清泉,这些本是极常见到的景物,但由于作者心情愉快,热爱自然风光,因而这些十分普通的景物,在诗人笔下都充满了生命力,给人以喜悦、明快之感。可用以描写山村风光。
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
见晋·陶渊明《咏贫士》。沥:液体的点滴。这两句大意是:倾倒酒壶没有一滴剩酒,看看炉灶没有一丝炊烟。此名句以记实的写作手法,通过生活中典型而微小的细节表现诗人无衣无食,难以为生的贫士生活与尴尬,冷落的现实处境。两个细节,一个空倒酒,一个空看灶,通过一个“绝”字传神。无论是字面上的“绝”字,还是字里含的“空”字,都是表现这种家中景况的绝好形式。一“倾”一“窥”两个动作,写出人物穷窘又无可奈何的心态,使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所以,我们说,陶诗看似随手拈来,淡而又淡,其实颇具匠心,意蕴极深。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见晋·陶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生:指生计。归:归趋。道:常理。固:固然。端:开始。这两句大意是:人的生计归结于一种不变的道理,衣和食固然是这种常道的发端。穿衣吃饭,是人类生存的最起码的条件;无衣无食,生且不能,何论其它!所以古人认为“民以食为天”,“民以衣食为本”,陶渊明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可用以说明丰衣足食是人生的合理要求,进而表明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重要。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掷:抛弃。获:能够,骋。指实现壮志。这两句大意是:日月飞速抛弃世人而去,即使有远大志向,也没有驰骋壮志的机会。陶渊明生逢“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到处存在着欺骗与虚伪,面对着世界,他“欲言无予和”,只能“挥杯劝孤影”,在隐逸与饮酒的孤独生括中以沉默的方式来回答。联想到自己少学琴书,游好六经,希望大济苍生的志向,更感到日月飞逝,岁月蹉跎,发出“有志不获骋”的感叹,这是压抑与不甘的心灵的躁动,是人的自我实现本能的流露。诗文质朴冲淡,感情十分强烈,别具一番风格。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重(chōng虫):再。这两句大意是:年富力强的阶段一旦过去,就再也不会重来一次;早晨这段宝贵的时间,无论如何不会在当日再次重复。此句采用直言其事的手法阐述切莫蹉跎岁月的道理。“不重来”、“难再晨”直言相劝,试图通过最直接、最坦率的方式给人以警示,使人及时自勉,奋发努力,有所作为。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使文风显得简洁、自然,而且给人以坦诚相见的强烈印象,反而比刻意雕琢修饰更能收到劝诫的效果。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辞三首》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三。山阿:山陵。这两句大意是:死去有什么关系,无非寄身山陵与自然化为一体罢了。此条写诗人对生死的达观。诗人一生崇尚自然,纵浪其中,不畏不惧。在他看来,生是主观能动地与大自然交合,无论生死都在自然之中,所以死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这种轻松愉快地去迎接死亡的旷达人生观,与汉诗所表现的畏惧死亡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我们也可看出诗句在旷达之中带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和正确认识人生的因素。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杂诗十二首》
见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无予和:无人与我相应和。这两句大意是:想交谈却无人与我应和,举杯劝酒却只有身影与我相伴。此名句用画描笔法勾勒出诗人孤独、寂寞的神态,形象鲜明突出,造型别致新颖,如特写镜头令人难忘,这种画面清晰单纯又传情无限的素描手法,是今天写作时的良好范例。
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形:身体。宇内:天地间。曷(he河):何。委心:任凭自己的心意。这两句大意是:人生在世,能有几时,为什么不按自己的心意欲进则进,欲止则止呢?此条表现诗人对人生的认识与追求,抒发了诗人委顺自然,超尘脱俗的情志。上句写生命短促之感叹,下句化用《琴赋》:“委性命兮任去留”,写顺乎自然之态 度。两句意超言外,情发心际,于嗟叹中露出旷达,在醒悟后表现超脱,是诗人“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人生态度的又一种表达形式。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见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靠,依。寄傲:寄托傲世之情。审:明白。容膝:只能容下双膝,形容住房极狭。这两句大意是:斜倚南窗,寄托傲世情怀,明白住房狭窄、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此名句长于用动词表情达意,前句用一“倚”字刻画人物神态,后句用一“审”字表达人物心理。前者孤傲,后者旷达,两句合在一起,把人物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自满自足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拟挽歌辞三首》
见晋·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其一。早终:早死。促:短促。这两句大意是:人有生就必定有死,既然如此,那么早死也不算命短。人总是要死的,这是一个谁也逃脱不掉的规律。既然如此,晚死也是一死,早死也是一死,那就不必为“早终”而过于悲伤。当然这里有宽慰的意思,但也表现了作者能够正视人生,能够以淡泊的心情对待人生,对死亡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这两句多用于表现达观恬淡的人生态度。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见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吁嗟:感叹词。这两句大意是:可叹死后留名这类事,在我看来就像飘浮不定的烟云。这是陶渊明晚年在“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的情况下所作的人生抉择,表 现出诗人的傲骨和不同流俗的节操。写作上采用“比”的手法,通过“浮烟”这种具体可感的物质,表现“身后名”一类物欲的淡而不足道,有助于诗歌内容的表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十三首》
见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终:穷尽。复何如:又怎样。这两句大意是:在一俯—仰的瞬间就游遍了宇宙,怎不使人快乐呢?这两句写作者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无穷乐趣。《周王传》即《穆天子传》,叙述周穆王驾八匹骏马周游四海的神话传说;《山海图》指《山海经》及郭璞为它作的圈赞,此书共十八卷,大多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及神话传说。作者在“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优美景色中流览这些书籍。仿佛宇宙间古往今来的各种景观一下子都来到心中,怎不感到快活?这两句既可表现隐居之乐。又可表现读书之乐,后一句以反问增加盛情色彩的写法,也可借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俨(yǎn演)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qiānmò千默):纵横交错的田间小路。变通:互相通达。这几句大意是:这里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各家各户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这是《桃花源记》所写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桃花源是陶渊明 6 幻想中的理想社会,那里人人自耕自食,没有剥削压迫,男女老少,生活都„怡然自乐”。现在仍可化用某些句子勾勒农村景象。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九日闲居》
晋·陶渊明《九日闲居》。祛(qū去):驱除。制:限制。颓龄:衰年。这两句大意是:饮酒能驱除一切忧虑烦恼,食菊能扼制自己的衰老。喝酒能麻痹人的神经,所以人能够在饮酒后暂时忘却人世的一切忧虑;菊花纯洁清高,能作药用,食菊可以散风清热,平肝明目,静心除病,延年益寿。陶渊明出于对当时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憎恶而归隐田园,他饮酒食菊,忘忧祛病,过着一种闲适自在、心旷神怡的恬淡生活,自然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他总结的一种养生之道。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一。奇文:新奇、精美的诗文。疑义:指诗文中的疑难之处或见解分歧的地方。相与:互相。这两句大意是:得到新奇、精美的诗文,便与朋友、邻居们共同欣赏,遇有疑难问题或意见分岐,就互相分析、讨论。原诗是表现作者归隐田园后的闲适自得生活的,这两句写自已日常与朋友谈诗论文的欢乐。可供说明阅读文学作品时应经常与别人交流看法,以加深理解,提高鉴赏能力。也可只引前一句反用其义,以“奇文”指代那些奇谈怪论,讽刺某些人经常散布一些破格之谈;以“共欣赏”指让大家共同见识,分析批判。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会意:体会。这几句大意是:喜欢读书,但不局限于细微末节;每当书中的道理与自己的心志冥然相合,便乐得忘了吃饭。魏晋时玄学大畅。魏晋名士崇尚“清淡”,书与研究事物时每以得“意”为高。“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是魏晋时期读书的一种风尚。这个“不求甚解”,只是指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强调从整体上把握对象的风神精义,并从领悟与发现中获取莫大的快意。因此,名句原义表现一种清高的名士风度,流宕着一种探索精神。后世在理解上发生了转变,尤其前一句,往往被用来表现一种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的读书方法,这是与本义不相符合的。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二。道:只说。桑麻:泛指各种农作物。这两句大意是:彼此相见之后不谈其它的话题,只说桑麻等农作物生长的情况。诗表现作者归隐后常与农民交往,一切尘俗杂虑都已屏绝,只关心农事,这两句则高度概括了这种生活情况。可供描写乡间质朴的民风时引用,也可用于表现人们常常在一起谈论共同关心的某些事情。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桃花源诗》
晋·陶渊明《桃花源诗》。靡王税:没有君王租税的负担。这两句大意是:春天养蚕缫出长长的蚕丝,秋天收获没有交纳租税的负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并诗》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剥削、没有国家政权、没有战乱和徭役、人人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借此抒写情怀,寄托自己美好的情趣,.并以此为参照物对当时的黑暗现实给予批判和否定。这种幻想的理想国在封建社会里永远不会实现,但它反映了农民美好善良的愿望。陶渊明的空想,比思格斯、列宁曾经充分肯定过的圣西门、傅立叶提出的空想学说要早一千四百年,其进步意义难道不应给以充分肯定吗?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指老人。人年老后,头发变白再变黄。垂髫(tiáo条):指儿童。古代孩子头发下垂称,“髫”,长大后就把头发束起来。这两句大意是: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生活得高高兴兴,快快活活。桃花源是陶渊明幻想中的乌托邦,那里与世隔绝,“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男女老少都生活得“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实际上指代“人人”。现在可化用以形容社会主义条件下农村的富足景象及人们的愉悦神态。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桃花谭诗》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桃花谭诗》。这两句大意是:孩子们纵情地放声歌唱,白发人欢乐地到处游玩。这是陶渊明理想境界中人民生活的写照。在这个桃花源中。没有剥削压迫,也没有烦恼愁苦,老老少少都是“怡然有余乐”。可化用以描写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安居乐业、尊老爱幼的情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樊笼:关鸟兽的笼子,此处喻壮宦。这两句大意是:脱离官场重归田园,如同长久被关在笼中的鸟兽重返大自然一般,欢自由,扬眉吐气。此名句表现诗人初近田园时的强烈 感受。上句以“樊笼”作比,暗喻现实社会禁锢思想扭曲人性,没有人身自由,比喻贴切。“久”字既点出时间之长,又写出置身“樊笼”的深切体验。毫不掩饰地表现出厌恶之情。下句写返朴归真的心愿了却时的欣慰。“复”字用得极妙,其间有渴望,有欢愉,有如释重负的解脱感。诗句不言欢乐而欢乐之情贯通笔端,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充分体现出陶渊明用平淡自然的语言抒写无限纯真的心情的艺术风格。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移居二首》
晋·陶渊明《移居二首》其二。这两向大意是:春秋之季,丽日和风,明媚澄碧,佳日自多,登临高山之巅,吟诗浩歌,使人适意畅怀,乐而忘返。此条“直是口头语,乃为绝妙词。极平淡,极色泽”(蒋薰评《陶渊明诗集》)。“登高”、“赋诗”,虽不正写诗人肖像,但一个迎风长啸、引吭高歌、欢乐自若的诗人形象惟妙惟肖,如站目前。这种善于捕捉人物神态的写法今天仍可借鉴。可引用以抒写登临时的喜悦之情。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鼓腹:凸起肚子。这两句大意是:吃饱了饭,凸起肚子,无所思虑,黎明起床,日落归眠。据此诗前半部可知,此句描写的是上古理想社会的生活方式:“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在传说中的东户季子时代,民风淳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余粮堆田头,道路不抬遗。一切适于本性,超然物外,无所用心,这是陶渊明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此名句采用赋的手法去表现淳朴的远古民风,淡泊而传神,自然而疏朗。
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两句大意是:仰望白云看到高空中的鸟自由自在地飞翔,为自己忙于仕途经济而羞惭;来到水边见到游鱼悠然自得地戏水,为自己在尘世日夜奔波而心愧。这是陶渊明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时期写的诗句。诗人有感于仕途的奔波与官场的束缚违反人的自由本性,羡慕鱼、鸟的自由自在,由此产生联想.准备归隐田园。诗句以对比手法摹写心理,十分微妙、生动、细腻。一“惭”一“愧”,既有肯定又有否定,既有追求又有厌弃,文笔自然而意蕴深刻。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遥遥:一作“摇摇”,船摇动的样子。轻飏(yang扬):此处形容船行轻快。这两句大意是:微风轻拂,波光涟滟.一叶小舟自由自在地轻轻行驶在江面,站立船头的诗人衣襟随风摆动,飘飘欲仙。此名句状写陶渊明辞官归隐途中如释重负的解脱感,气氛轻快、欢悦,流露出心满意足的欣慰之情。上句写舟随水流,水催舟动。“遥遥”“轻飏”看似描写舟行之姿,其实言状诗人心态。下句写和风吹衣,“飘飘”二字,名为写景,实乃传导诗人心境。两句情与景,景与情通,情景融汇,无衣无缝;意境清新舒雅,语言平淡素净,准确地传达出诗人超尘脱俗时的闲雅疏放情态,勾画出一幅含笑飘舟图。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天天在园中散步。这两句大意是:息交绝游,每日徜徉于田园居所之中,适情惬意,趣味自生,门户如同虚设。此条通过简单重复的行动,着力表现诗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村野庭院,竹篱茅舍,面积虽小,却自然淳朴,没有丝毫的矫饰、造作.与官场的喧闹、嘈杂以及人际间肮脏的交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可以无天涉足其间,获得一种本性的满足。这便是“圈日涉而成趣”的“趣”之所在。至于“门虽设而常关”既是对上述情趣的充分肯定,又是息交绝游—与世俗断绝往来的明证。此条用舒缓的白描手法勾勒一幅写意图,表现诗人酣乐园田,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态,意境空灵疏淡,情趣盎然,多为后人仿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十三首》
晋·陶渊明《饮酒十三首》其五。结庐:筑室。尔:如此。这几句大意是:身处纷纭人世,却感受不到车马的喧闹。若问怎么能够如此,因为我独得情趣,心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处的地方自然就显得超尘绝俗。结庐人境而无人境俗气,身处尘世而无车马喧闹,前两句写出诗人高蹈尘俗之上的旷选心怀,后两句追述脱俗去尘的精妙机制。“心远”一词如参禅悟道,将其中情趣、意趣、理趣淡淡传出,禅味是那样地浓馥,又是那样地淡泊,表现出一种静穆的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这两句大意是:在东篱下采摘秋菊,悠悠然见到南山。该条上句写动作所触,旷远静谧之情于清幽雅趣中表现;下句写视觉所见,“悠然”二字用语极工,神情毕现,写出了诗人 有心无心之间若有所见若有所悟的淡泊宁静的心情,达到超然物外,飘飘欲仙的艺术境界。意境平淡疏放,诗意含蓄蕴藉,理趣盎然。这种用写意笔准表现物态情状的艺术技巧,抒写心境时可以借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韵:气质,品性。本:本来。这两句大意是: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本性就喜爱山水林壑的自然风貌。此句通过一反一正即对“世俗”的否定与对“本性”的肯定的方法,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官场尘俗及山水自然的态度,一憎一爱,一抛弃一追求,主观情志豁然自出,诗句平淡质朴,内蕴十分丰富,故而千古流传。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饮酒二十首》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四。啸傲:傲然歌啸。轩:有窗的长廊。得此生:求得人生真意。这两句大意是:面临东轩的秋菊落英傲然歌啸,姑且以此求得此生真意。诗人因厌恶仕途而归隐园田,此条写出诗人清高矿达的情怀,上句写形,下句写意。“啸傲东轩”一语,仪态怏然,神形兼备,勾勒出一个隐逸山水,傲然自得的诗人形象。古人对此诗评价甚高,说其“通篇寓意高远……洗尽古今尘俗气”(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隐定斋语)。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读山海经十三首》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精卫:鸟名,传说是炎帝之女女娃溺死东海后所变。刑天:神话中人物.见《山海经·海外西经》。干: 盾牌。戚:斧。这几句大意是:淹死于东海的女娃.虽化作鸟仍决心衔着细木填平浩瀚的东海;与天帝争权的刑天,杀了头依然挥舞斧盾,壮志长在。此名句语言省净,形象突出,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两个失败的英雄形没之后壮志恒在.平淡之中奇气袭人,具有志超抻怡的艺术效果。可引用以表现超远的壮志。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善:羡慕。行休:将要结束。这两句大意是:羡幕自然界的生物顺乎时序茁壮生长,感叹自己近垂暮之年,不能有所作为。陶渊明厌恶官场污浊,弃仕归隐,然而内心深处大济苍生的潜意识时时骚动于心。面对“本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景观所表现出来的无限生机,蓦然产生欣羡之情,岁暮无成的慨叹、惆帐情不自禁地涌上心头。此名句长于准确细腻地传导人物心理,诗人触景生情,由景及人,采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反迭出人生的失意落拓。两句于平淡的诗风中流露出抨击门阀制度的情绪,诗的深层流动着积极用世的潜在信息。
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来:语助词。芜:荒芜。胡:为何。这两句大意是:回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去?此条长于抒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质朴形式抒发朴素的乡土之情,使人凭直觉即可感受到归心似箭的感情激荡,真切,淳朴,自然,疏朗。这是一种艺术上的炉火纯青,返朴归真,上句中的“来兮”虚词连用,用舒缓语气表现出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下句用《诗经·式徽》“式微,式微,胡不归” 的成语构成反问句式,上下联系,反复咏叹,写出愤世嫉俗而急于归隐之心,“胡不归”三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急不可耐的心理。此种以同义反复及反问语气加强情感的艺术手法在写作时仍有借鉴意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羁鸟:养在笼中的鸟。这两句大意是:圈在笼中的鸟依恋出生的森林,养在池中的鱼思念出生的深渊。此名句采用比兴手法,引出下两句“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羁鸟”、“池鱼”暗比受官场束缚的自己。鸟、鱼尚有向往自由的林、渊之思,自己弃官归隐便是十分自然的了。诗文借物作比,巧妙地表达了对本性的追求和对田园自然风光的向往,于冲淡宁静中寄寓了强烈的主观感情。句法工整对仗,句式同一反复,客观上也起到了突出情感的作用。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归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击来兮辞》。帝乡:仙乡。期:及,至。这两句大意是:富贵不是我的本愿,仙境也不可企及。上句引用《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段话,写脱尘去俗的高蹈情志。下句对“乘彼白云,至于帝乡”(《庄子》)的求仙思想抱以怀疑。诗句在双向否定中蕴含任真自得、疏放自许的生活态度。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这两句大意是:家境贫寒之至,以至于夏天终日饥饿,冬夜没有被褥御寒。此诗状写陶渊明归隐后期的尴尬境遇。诗的中八句写道:“炎火屡焚如,螟蜮悠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此名句以赋的手法,直言饥寒交迫生活的凄楚难耐,如泣如诉,真切感人,常被人用来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兴:起。秽(huì会):荒芜。荷:肩负。这两句大意是:清晨就起来整理荒芜的田地,直到月亮高挂才扛着锄头、披着月光归去。此句描写典型的田园生活,朴实中含带恬淡自得的乐趣。写作上以赋的手法直陈农事,寄一种“拙趣”于其中。尤其后一句清丽可爱,每被后人改动字句去形容踏着月光归去的生活情趣。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
晋·陶渊明《咏荆轲》。这两句大意是:头发直竖撑起顶戴的高冠,英雄气概使系冠的带子为之飘动。战国末年,秦国空前强大。燕太子丹为了报秦国欺辱之仇,招来荆轲等壮士行刺王政。荆轲出发前,燕太子丹在易水设宴送行,荆轲~,引吭高歌,大家流涕合唱,场面十分悲壮。此名句在写法上借鉴《史记》“怒发上冲冠”等名句的表现手法,运用夸张的形式,正面描写人物盛怒而又激动不已的英雄形象。“指”,“冲”二字带有很强的动感,使形象生动传神,如在目前。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拟古》 晋·陶渊明《拟古》。翩(piān偏)翩:鸟飞轻疾的样子。庐:室。先巢:旧巢。相将:相共,相随。这几句大意是:一对燕子刚从远方翩翩飞来,双双进入我的住室中,先前的老窝还存在,相伴相随回到旧巢内。家燕常筑巢于梁上檐下,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晋人傅咸在《燕赋》中谈到他曾作过实验:“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复来者。其将逝,剪爪识之,其后果至焉。”陶渊明的这首诗也写了燕子的这种习性。作者看见双燕飞舞,起初以为是不曾见过的新伙伴,及至看到它们对环境那么熟悉,相伴相随往直飞入旧巢,才知道原来是旧时相识。诗句不仅写出了燕子轻飞的美妙动作、相亲相爱的亲密感情及留恋旧巢的习性,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饮洒二十首》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饮洒二十首》其七。裛(yì)露:沾带露水。裛,通“浥”,沾湿。掇(duō多):选摘。英:花。这两句大意是:秋菊的颜色清丽可爱,把那沾带露水的花瓣选摘下来。菊花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它“避桃李之娇艳,绝松柏之坚心”,具有不同凡俗的品格,历来为隐人逸士所喜爱。陶渊明最爱菊花,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厌恶尘俗,性爱自然的雅趣。菊花在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位置,是秋花的代表,傲寒的象征,不少篇什中都写到了它。这两句既写了秋菊的“佳色”,也写了作者喜爱菊花的心情。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暧(ài爱)暧:昏暗的样子。依依:轻柔的样子。墟(xū虚)里:村落。这几句大意是:远远望去,幽暗的村落依稀可辨,远村上空飘起了轻柔的炊烟,阵阵犬吠从深巷中传出,声声鸡鸣发自桑树的顶端。诗人以平淡质朴的笔触,写出了真实的自然景致:时远时近,时动时静,时形时声,依依稀稀,朦朦胧胧,突出了田园风光恬静闲适的特点。诗句既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表现出自然界的勃勃生气,成为自然天成,最为后人乐道的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红楼梦》四十八回中林黛玉曾引用这两句诗与王维诗进行比较,并称道其比王诗“淡而现成”。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这几句大意是:(渔人沿着溪水前行)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绵延数百步,中间没有杂树,散发着芳香的春草色泽鲜美,粉红的花瓣在春风中飘飘下落。这几句本是描绘世外桃源的风光,虽是暮春季节,这里的景物依然十分优美:一道清澈的溪水,一片繁茂的桃林,粉红色的桃花夹岸盛开,绿茵茵的草地吐着芳香,那在春风中纷纷飘舞的落花,如降红雨,如铺花毯。如此美景,实在令人神往。描写暮春时分的郊野景色,可以化用。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岫(xiù袖):山穴。这两句大意是:白云无意间从山穴里悠然飘出,鸟儿飞倦了自然知道返回山林。这是陶渊明 初归田园怀着喜悦心情所看到的自然景物,表现了作者淡泊闲逸的心境和清静恬适的生活情趣。两句可用于写宁静的山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二十首》 —— 陶渊明经典语录
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气:气象,景象。日夕:傍晚。相与还:结伴归巢。这两句大意是:山中傍晚的景色很美,一群一群飞鸟都结伴归巢了。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污浊的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傍晚山间幽静的景色,结伴归巢的飞鸟,都与诗人辞官归田的欣然之情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情与境会,真淳自然。可以用来描写山间幽静的环境和表现作者恬淡的心境。
露凝无游氛,天高风景澈。《和郭主薄二首》
晋·陶渊明《和郭主薄二首》其二。游氛:雾气。风景:当是“夙景”之误。夙景,早晨的景色。澈:清新。这两句大意是:秋天的早晨白露凝结,无风无雾,天高气爽,风景十分清新。晴天无风的夜间或早晨才有露水,故言“露凝无游氛”;无云无雾,故显“天高”;早晨空气清新澄澈,故云“夙景澈”。此句可用于写霜晨景色。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晋·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其二。这两句大意是:静心回想园林中幽静的环境,闲适的生活,多么富有魅力!对比之下,人间确是不足眷恋的.此条写诗人追慕隐逸生活的心情,诗人把“园林”与“人间”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意在创造一个理想的境界,反 对现实生活的黑暗。黄文焕评此名句日:„园林何尝非人间.然较之朝市,则天上也.非人间也。”(《陶诗析义》)这种象征对比手法在向往隐逸之中暗含对黑暗社会的痛恶.反映出强烈的主体意识。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迢迢(tiáo条):漫长。亭亭:高远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在漫漫的早秋之夜,高高的明月将圆未圆。这两句适合于描写清秋月夜之景。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 —— 陶渊明名言
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沦:沉没。西阿(ē婀):阿,大陵;西阿,即西山。素月:白色的皎月。这两句大意是:白日没入了西山,明月从东岭升起。这两句诗语言清新质朴,描绘出日月交替的自然景观。“白日”与“素月”、“沦”与“出”、“西阿”与“东岭”相对成文,自然妥贴。这是陶诗中倍受人们欣赏的名句,可用来描绘黄昏前后红日西沉,皓月东升的景色。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凑凄:寒凉。岁暮:年终。翳翳(yì意):阴暗。经日:整日。希:同“稀”,少。在目:眼睛所见。皓:白。这几句大意是:腊月的冷风十分凄寒,天气阴沉。飞雪终日不断,倾耳细听,除了风声之外别无其它声响,放眼远望,整个世界是白茫茫的一片。这几句适用于描写寒冬雪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为了不使豆田荒芜,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只希望不要违背我隐居的心。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宇宙一何愁,人生少至百。岁月相催逼,鬓也早已白。—— 陶渊明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