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企业文化冲突(续).
不同企业文化背景的员工组合到了一起,由于各自对原企业文化的习惯认同,对对方的文化习惯、价值观的不认同,决定了兼并企业中文化冲突的客观必然性。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人们每时每刻都要用文化来调节和规范自身的行为,人们的行动无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因此,伴随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践,每个企业都自然会产生相应的企业文化。由此不难看出:企业文化产生于经营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频繁互动和情感沟通,存在于企业中的人们处理问题的特有方式方法,是整体的企业人生,是一个“企业人”所具有的整体修养水平和处世行为特点。每个企业由于历史、行业、地域、员工构成、经营风格等方面的不同,其所拥有的企业文化必然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无论是激情横溢还是小心翼翼;无论是钟情结果还是关注过程;无论是注重思维还是强调行动;无论是重集权领导还是重民主参与;无论是等级森严还是上下打成一片;……;都是企业长期的习惯养成。而且,员工对本企业的文化有着天然的习惯认同。[5]这样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员工,养成的两种文化习惯,具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在价值观上也有很大差异,兼并后走到一起,在同一个公司工作,甚至在上下道工序工作,难免产生矛盾和分歧,文化冲突是客观存在的。
正如彼得斯和沃特曼在《成功之路》中指出的那样,人们对生活意义的需要非常强烈,大多数人只要他们的组织能使他们感到工作的意义,就宁愿把相当大程度的自由交给组织,优秀公司的特点是都有很强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强到使你别无选择,要么就顺应它那套规矩,要么另谋高就。行为科学也认为,人的行为是心境与环境的互动过程。这里的“心境”,无疑是其个人文化,即其个人价值观和认知水平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如果人们对自己企业的文化没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就好像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客那样,不时会产生陌生感,难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作为一种有形和无形的感知力量,企业文化构成了企业这个特定群体社会中的环境氛围。所以,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高度协调,是员工内在积极性和潜能充分发挥的依据所在,也是人性管理所追寻的目标。因此,寻找适合自己个人文化的企业就成为人们的孜孜所求。这就意味着企业中的员工,对本企业的文化必然有着一种习惯偏好。新员工进入企业时,学习、感受本企业的文化,并被整合成遵从这种文化,然后再将其传递给后面的职工。如此这般,企业文化就变成了一部习以为常的“内在规则”,并通过员工思想的共鸣,达到了
行为的规范,借助个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工作满意感,达到了群体的统一与和谐。兼并发生后,势必要伴随新文化理念的注入。对原有文化的习惯认同和偏好,必然使人们对新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于是冲突也就不可避免。而两种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容性决定了文化冲突的激烈程度[6]。
如果兼并与被兼并两种企业文化的个性相差悬殊,还可能引发激烈的正面冲突。一般来说,兼并企业的个人文化与企业文化整合程度较高,兼并企业希望被兼并企业的成员能够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文化环境,并对企业兼并后的建设贡献力量。而被兼并企业的每个成员也在寻找适合自己在新的组织中的定位点和文化适应路径。如果两者结合得好则显示出高效的文化匹配效应;反之,则因文化匹配的不协调带来许多组织关系不和谐和矛盾。但是,企业兼并发生后,如果没有进行很好的文化整合,被兼并的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改变的第一反应是迷惑不解,感到无所适从,不知究竟如何遵从新的规则和习惯。随之而来的是紧张、焦虑和不安全感的弥漫,过去所依仗的认同感、归属感消失了,对新的组织的情感又没有建立起来,工作意愿、积极性和对组织的信任度就会大大下降。这时,兼并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被兼并企业与兼并企业之间表现出配合不默契、低效率,人际关系松散不和谐,企业的内耗增加,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难度加大,文化冲突延伸到了管理冲突,甚至会发展为人员冲突。造成并购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忽略了企业间基本的文化差异。大多数企业在购并时,对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给予充分的重视,但对于维持目标公司联结与运行的各种文化性因素却未多加留心,最终却因文化冲突,而导致购并失败
五、文化冲突的特征
企业要想正确地对待文化冲突,还必须对文化冲突的特征有所了解。只有了解了文化冲突的特征,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文化变革,实现企业文化的升华与发展。
非线性。文化冲突是世界各民族之间、本民族内部各派系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冲突。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因而具有非线性特征。企业文化冲突也类似于社会文化冲突,冲突是在思维的深处、是精神上的差异所导致的,企业文化冲突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冲突。
间接性。企业文化冲突除了在特殊情况下表现为直接的管理或经营或人员之间的对抗外,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所以企业文化冲突的结果也只有通过较长的历史阶段后才能得到可视的内容,因而,文化冲突具有间接性特征。
持续性。企业文化冲突是文化不断发展的表现,没有企业文化冲突,则企业文化如死水一潭,企业就不会趋于共同的最真实的价值目标。企业文化冲突不像政治冲突、军事冲突、利益冲突那样,随着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或双方和解很快地结束或转化,企业文化冲突似乎是无休无止地进行着,在跨国经营企业中,文化冲突贯穿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之中。
渐次性。企业文化冲突起初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但持续不断的冲突使高势能的文化向低势能的文化中心不断推动、加深,从而使低势能的文化成分得到改变,同时深入进去的高势能文化也会被低势能的文化部分地改造。如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传入改变了我们民族文化的成分,但同时,进入我国的佛教和基督教文化已被我国的文化改造了。企业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有类似的情况。
全面性。企业文化包括经营管理思想认识、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等多种内容在内的一个观念体系,也包括被这个不断发展着的观念体系物化了的和正在物化的一切。因此,企业文化冲突是在企业内部甚至对外部的全面冲突,企业文化冲突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精神上的;不仅是行为习惯、管理制度上的,而且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里的全面冲突。
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因此文化的冲突最根本地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心理、情感、思维、行为方式、道德信仰是人与人联系或冲突的内在决定因素,各种文化现象所引起的外在冲突是由于人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在企业里的利益冲突、价值冲突、管理冲突、人员冲突等,说到底都是企业文化的冲突。
客观性。管理冲突、生产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可以由人控制,但企业文化冲突的规模、程度等是由各方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及所有相关因素决定的,各种文化冲突积在一起,是任何个人或权威都无法控制的。企业文化始终按照“自身的逻辑”在发展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够顺应其规律。
自发性。对于企业文化冲突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如何发展变化,人是无法把握的,这一点是从客观性中派生出来的,是由外在客观条件和文化内在因素变化引起的。而企业内的其他冲突,则可以由人决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交融性。企业文化冲突与企业文化融合始终相互交叉,相伴而行,冲突之中有融合,融合之中仍在冲突,这说明
了企业作为组织文化体的并非绝对界限的文化性质。交融性是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正面价值,认识文化冲突的交融性对于研究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文化融合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文化价值哲学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85页
[2]窦炎国,当代中国企业伦理文化走向,铁道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3](英S.B.Redding,海外华人企业家的管理思想,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66页
[4]马仲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冲突,中外企业文化1995年02期
[5]王丽娟,企业兼并中的文化冲突及整合,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6]胡军,跨文化管理,暨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查看 刘志迎 的所有文章
第二篇:海外企业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分析
海外企业文化冲突的深层次分析
中国的海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到中国政治、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往往与国际企业和战略伙伴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我个人把这一点称为“同床异梦”。* 企业经济目标和经营目标的不一致
中国的海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受到中国政治、经济多重因素影响,往往与国际企业和战略伙伴的经营目标不一致,我个人把这一点称为“同床异梦”。即便在形式上通过合并走向国际化,也在组织目标的内涵上难以实现国际化。由于国企在国内有沉重的社会和政策负担,企业不大可能像市场化程度很高的企业那样专心致志地从事商业活动,经济学理论假定的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在中国国有企业身上出现失效现象。也就是说,跨国文化管理冲突在形式上表现为人文的、文化的冲突,但在实质上体现为企业经济目标和经营目标的不一致性。
* 管理制度的差异
管理制度和体系的差异通常影响到跨国企业经营的效率。以德国企业为例子。德国企业受到多方利益群体制约的管理制度闻名于世,这些凝聚了丰富管理经验的制度往往能够在特殊的本土环境下完成其使命。然而,随着国际化进程,这些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德国企业,比如西门子和大众,却发现,德国强调产品质量和生产程序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土壤中受到了挑战。日本企业1980年代在美国发展时碰到同样的问题:日本企业的长期就业人事管理体系无法与在华尔街工作具有高智商的、自我为中心的、独立性很强的雇员相融,日本人不得不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变革,以求生存。管理制度本身存在着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不同的管理目标导致企业在国际化面临不同层次的挑战。中国企业特殊的管理体制、经营体系、治理制度、激励机制大大增加了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冲突。
* 企业内部文化不一致
何谓国际化?何谓国际化的企业文化?以何种方式建立一个国际化企业的文化?建立国际化企业文化的基础是什么?企业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应该反映投资国的文化和当地文化?这些都是一个国际化的管理层面临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日本企业强调长期目标,美国企业重视短期绩效。美国企业一度很难把美国式的以绩效为本的管理制度,不加修改地移植到日本本土。在美国经营的日本企业也弄不懂如何运用短期绩效,来衡量当地雇员的长期潜力。对中国企业来讲,这样自相矛盾的结局也同样是巨大的挑战。大多数中国企业尚未有一套独特的、能够经得住国际化考验的企业文化体系,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在文化层次实现国际化。许多中国企业根本没有内部绩效考核的标准体系。这样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必然会引发复杂的管理文化冲突。日本索尼公司、南韩三星公司和中国台湾宏基公司相对较为成功地把本国文化和国际文化融合一起,它们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准备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借鉴。
* 领导风格不一致
当代中国企业家的领导风格,可以概括为“势如破竹”或“仁慈的独裁”。许多著名的中国企业家生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经历了中国的贫穷和**,往往具有不同寻常的胆识、智慧和毅力。却也因此显露出决策过于武断、专横的劣势,缺乏团队意识和集体决策行为。同时,缺乏情商中的“同理心”(Empathy),不善于激励他人的热情,挖掘下属的潜力,更不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这样的领导风格,无论在哪里都要碰壁。一些著名的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在欧洲和北美,有时还显出一副“国家干部”的架势。与外国人接触还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同等对待。这种领导者是不可能在异国他乡顺利拓展业务的。
* 不同标准的职业经理人素质
国际化的职业经理人素质应该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是社会和教育问题。来华经营的跨国公司人力总监经常抱怨,在中国难以招聘到合格的职业经理人。而在供求的另一端,则是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中国顶级学府培养的毕业生一职难求。巨大的不对称,根源就在于对职业经理人素质标准的判断上。中国的教育体制历来把个人学习成绩的比重提得很高,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发展。一些中国毕业生通常被认为缺乏与人交往、独立作战、积极主动、眼中有活的能力,尽管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也不能成为跨国公司青睐的职业经理人。在跨国企业,诚信的道德准则被视为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重视程度显然不足。
*语言文化导致的交流障碍
中文的用语习惯、表达方式、用词标准,和英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语言思维模式上也存在不同。英文现在已成为国际商务活动中最重要的语言。这就要求中国的外派经理在语言文化交流上能够把英文作为主要的交流语言。有些中国大企业的代表出于“派头”的考虑,自己懂英文也要故意带上翻译,自己讲中文。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往往会形成所谓“中国角”,无视环境,大声用中文喧哗,造成不好的国际负面影响。在合资企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通常看不懂外国同事的电子邮件,阅读还需要翻译。这些不在同一语言平台上交流的现象,除去时间成本的考虑,更会带来信息的缺失、误解、激发人际关系矛盾并爆发文化冲突。
* 行为举止导致的交流障碍
非语言的交流,即行为举止,也会导致跨国交流中的障碍。中国的商业文化是“要做事,先做人;要做商人,先交朋友”。在不了解这一背景的情况下,一些外国人来到中国,按照本国的行为规范,很难交到知心朋友,获得商业机会。同样,中国人在国外,通常在孤立的小圈子或小楼区内活动,不愿参加当地的社交活动或酒会,驻外商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有些人三年没交一个当地的朋友,在纽约工作了几年还是出门坐小车,不愿乘坐地铁。这些行为与当地行为势必发生冲突,不会产生良好的商业后果。以索尼、松下、三菱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这方面的做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他们的领导者不但自己以讲英文为荣,在日本同事中公开炫耀自己的英文口语能力,还把妻子孩子送往国外高等学府深造,尽快入乡随俗,了解国外的经营理念和风土人情,从而降低管理文化冲突。
* 国际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差异
不同国度的消费者,需求和心理也有明显的差异。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缺乏对中国本土消费环境的敏感性。很多企业采用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在中国遇到了挫折。如戴尔电脑在美国本土开创性的直销模式,在中国就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中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需求心理更加传统,讲究“眼见为实”、“货比三家”。在适应中国市场方面,戴尔花费了很大成本。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美国雅芳化妆品公司在广东招聘
5000-10000名雅芳小姐作为营销人员,就是因为中国消费者更偏好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依靠“个人关系”进行消费选择。中国企业走向国外,也会产生对国外顾客不熟悉的问题。照搬中国的营销模式和中国特有的“渠道”模式,在成熟市场中的作用会大打折扣。因此,企业必须建立有积极性的代理体系,熟悉客户的需求,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 结论:
解决以上八个角度的文化冲突,要求中国的企业家在走出国门之前,必须善于学习研究外国的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和现状。在英文水平、情感商数方面自我提升,特别是提高“同理心”的能力(Empathy),以降低国际间的文化冲突,提高企业间的融合度。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是中体西用还是西体中用,我不加以评价。但我坚持认为,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反思、继承中国优良的人文传统,最终把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理念,和近百年在西方市场商业竞争中比较成功的公司治理体系、企业文化、目标管理和绩效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既适应国情,又符合国际趋势的管理文化和制度。
第三篇:企业文化冲突案例及分析
四川吉峰农机与长城公司的企业并购文化冲突
一、案例背景介绍
四川吉峰农机始创于1994年,2008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主要从事国内外名优农机产品的引进推广、品牌代理、特许经营、农村机电专业市场开发,已形成传统农业装备、载货汽车、农用中小型工程机械、通用机电产品等四大骨干业务体系。其销售网络覆盖了四川、重庆、江苏、辽宁、浙江、吉林、湖南、广东等10多个省、市、区。
被并购的长城公司成立于1993年,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从零部件的销售,到现在整机销售、维修服务、配件供应、二手机交易、租赁及再制造等领域。随着我国农村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用小型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农机的概念吉峰农机进行了这种跨行业的资本运作,在2010年并购了长城公司。
二、企业并购重组的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是存在于头脑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有较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变迁的缓慢性。企业要改变原有的文化观念很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个改变过程中,企业原有文化会继续在原有群体中发挥作用,与重组企业的文化发生摩擦和冲突。
因此,并购企业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建立一种文化整合模式,是决定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两家公司原来老板的领导风格和企业规模差异较大,在吉峰农机并购长城企业后,被并购企业存在感知的文化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冲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新公司业务的高速发展,需要引进大批新员工,但学历都偏低、年龄太年轻,这不利于新公司的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
(2)公司人员流失率过高。
公司2010年的离职率达到了26%,说明公司整体人员的稳定性较弱,公司吸引人才的政策和力度还不够,员工对新公司的企业文化认可度较低。
(3)制度流程不清晰。
公司很多的规章仅限于口头约束或大众惯例,未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文化氛围,不能够有效地去规范员工的纪律、言行以及指导员工的工作。
(4)员工的技能培训不够。
公司和厂家对员工的培训不够系统,销售精英的经验分享还不到位,导致员工成长缓慢。
(5)企业文化建设较弱。
新公司发展至今,在文化的建设上比较薄弱,也许在员工的潜移默化中已经表现出文化的一些方面,但没有得到沉淀和梳理。
三、结论
为了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文化的融合工作应该做到企业并购的前面。要在事先对并购企业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调查,对其文化的内容要仔细确认。在企业并购事前要拿出文化融合方案,对其文化差异从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企业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一些潜在文化表现形式,在并购中会形成一种文化冲突,而解决这些文化冲突的办法就是确认双方的文化差异,并且在认同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并确定其合理性。我想,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更好的去解决文化冲突这一问题。
老子的论文就是牛逼
想要跟多资源请关注我的百度文库
第四篇:如何理解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解读
安 徽 科 技 学 院
《企业文化概论》 课程论文
学 期
15-16学年第一学期
所在学院
农学院
专业班级
植物保护122
学生姓名
陈辉
学生学号
1108120201
二〇一五年十月三十
目 录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1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1 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2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3 2.1在价值观方面……………………………………………………………………3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4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4 2.4在制度文化方面…………………………………………………………………4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5 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6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6 3.3加强沟通…………………………………………………………………………7 4参考文献………………………………………………………………8
摘要: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企业以信息化为主导,是逐步走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企业。在现代云谲波诡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要完成从创业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而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更加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关键词:文化冲突 企业文化 精神之柱
1、企业文化冲突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1.1什么是企业文化冲突
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
并购重组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并购后的新企业都要进行业务整合,包括有形整合和无形整合。有形整合主要包括资产债务整合、组织结构整合、经营战略整合、员工整合等;无形整合主要是企业文化整合。
许多企业在并购前,往往会仔细调查被并购方的财务、市场和管理状况,而对企业文化方面的情况却极少考虑。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 2 动力,每个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独特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基础,但如果发生企业并购,两个或多个企业重新组合,企业文化的差异很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因此,企业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及其管理,是解决并购双方(或多方)文化冲突、减少并购风险的重要方法。1.2企业文化冲突的表现
1.2.1经营理念的冲突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优秀企业往往着眼于长远,制定适宜的远景战略规划;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诚信经营,追求“双赢”或“多赢”。而有些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发展;生产经营过程中,热衷于一次性博弈,目光短视,较少顾及企业信誉,更谈不上企业品牌的创建。因此,企业并购后,可能在经营理念上并不统一,从而产生冲突。
1.2.2决策管理方面的冲突
由不同的经营思想导致企业决策机制的迥异。有的企业长期以来习惯于集体决策集体论功过以及集权管理;有的企业则强调分层决策独立决断和个人负责,以适应市场快速多变的要求。这种决策机制的冲突在来自不同的管理体制的领导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2.3价值观方面的冲突
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往往表现为更深层次的更广泛范围的矛盾。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它决定着人们的行为准则,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不同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系,每个人也会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3 企业并购时,企业文化冲突首先集中反映在员工个体不同的价值观上。具有差异性的价值观接触在一起,必然会相互摩擦、相互碰撞,每一个体都出于本能,极力维护自己长时期形成的价值观,轻视别人的价值观,使之不能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
1.2.4劳动人事方面的冲突
基于经营思想和价值观的差异而导致用人制度的不同,也会成为冲突的前沿。一些企业在选人用人上长期习惯于套用行政机关那套衡量标准,片面强调政治素质、职务对等、个人历史、人际关系等。因而选拔的企业管理者不一定有管理才干。而优秀企业已经打破这种用人制度,更多地强调创新素质,强调贡献、成就和企业管理能力。认为只有这些素质才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由此形成的观念冲突,不仅给企业重组后的管理本身带来矛盾,也给员工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2.为什么国际市场大环境中企业冲突会时有发生
2.1在价值观方面
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经营者坚持自己所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习惯和沟通方式,坚持“自我参照标准”,因而产生价值观的冲突。如我国某香烟生产厂家去美国参加一个大型展销会,带去了大量香烟作招待用和进行促销性散发,结果遭到抵制。霍夫斯特德(G.Hofstede)归纳出不同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规避,价值观念的男性度与 女性度,长期观和短期观,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这五个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距。
2.2在选择市场领域和方法方面
国际企业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将影响企业在战略决策过程中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以及选择进入的产品领域。在国际企业向海外市场提供何种产品和服务的全球经营战略决定过程中,跨国营销者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例如美国产品一般使用鲜艳的颜色,表现出活泼、明朗、华丽的特色;而欧洲产品所用颜色柔和、浅淡,力求接近大自然。
2.3在经营思想和管理方式方面
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企业,在如何权衡经济效益与社会福利、短期获利与长远发展等问题时,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我国企业,通常缺乏风险意识和冒险精神,重视短期行为,较少考虑合作方的获利性;西方管理人员则多具有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强调售后服务,重视长期行为;在决策方面,中方管理者习惯于集体决策承担责任,而外方管理者习惯于责权明确的分散决策,由个人承担责任。
2.4在制度文化方面
从层级制度上看,表现为组织设计中的文化冲突。根据霍夫斯特德的文化价值观理论,在权力距离较大的组织中,强调以团体为单位的培训和奖励机制,注重团队内人际关系和谐。相反,在权力距离指数较小的组织中,个人主义倾向要求业绩评估必须以个人的行为、效率和成就为基础,强调个人对组织的贡献。具有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用渐进的方式获得长期利润与增长;而弱长期倾向文化的企业,培训仅限于企业目前的需要,工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跨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活动的影响,表现为对跨国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方面:
在内部管理上,由于来自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职员具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生活目标及行为规范,这必将影响企业管理的正常运作,导致管理费用增加。文化差异给跨国企业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冲突表现为:跨国企业内部管理的程式更为复杂;跨国企业的决策活动更加困难,文化上的差异致使跨国企业中的沟通和交流经常出现失误和误解;跨国企业的决策实施和统一行动的难度更大。
在外部经营上,企业所处微观环境中的供应商和营销中介是企业经营的合作伙伴,当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时,在与供应商、营销中介进行合作时可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产生合作上的冲突,甚至导致合作关系的破裂。此外,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也将面临新顾客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挑战,在新的文化环境中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消费观念,是从自己的文化根基出发来考虑,而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会导致消费观念的差异性。跨国营销人员必须把握这种文化的差异性,避免跨国经营活动的失败。
3.解决文化冲突的途径探索。
发生文化冲突可以有效地采取适当方法对文化进行整合。3.1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并尽早制定周密的整合计划
文化整合具有很强的实务性,需要考虑并购的具体情况,而且比较复杂,可变因素较多,因此,在整合开始前,需要选择科学的整合模式和程序加以控制。
在为并购进行尽职调查阶段就应该开始为两个企业日后的文化整合做打算。虽然有律师和会计负责对有关财务和法律方面进行尽职调查,但还要组成专门的整合小组,负责研究企业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运营现状、客户服务及其他重要业务。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并购方要聘请专门顾问来研究目标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与自己企业的相比较,确定其企业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再根据并购目标确定文化整合模式。
3.2引入专职的整合人员
如前所述,由于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有诸多难度和微妙之处,在整合过程中引入专职的文化整合人员,对很好的完成整合工作大有益处。专职整合人员全权负责购并后的整合业务,在确保将两个企业的业务运作在期限内完成有效组合的基础上,负责对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并使母体企业的员工能容纳被收购企业等等。整合专职人员的职责可以概况为四个方面:推动整合进程,搭建整合机构,促进企业内外交流,保证短期见效。
由于并购个案的特殊性,世界上没有任何两个企业的整合是相同的。因此对专职整合人员而言,没有固定的职务说明,也没有固定的 工作界限,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凭借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经验尽快进入角色,自我定义其工作职责,每一天做什么,关注哪方面的问题,与谁联络,如何使价值增值等等。这要求专职整合人员必须有极强的独立判断能力,还要善于倾听,知道何时介入,使事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母体企业的深入了解也是专职整合人员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他能够向大家阐释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文化,谁有什么样的权限,找谁能解决问题。除此之外,专职整合人员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有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人际交往能力强,容易使人产生信任感;(2)对文化差异十分敏感;
(3)不拘泥于自己原来日常工作领域的整合,而且应有全局观;(4)对于跨国并购企业的整合,还需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3.3加强沟通
几乎所有的并购后整合都会因一些障碍而受阻,不管这种障碍是来自于文化冲突,工作不够投入还是领导的责任不清,惟一的解决方法是进行有效的交流。交流有助于稳定业务和减少“安全岛”效应的突发。当员工对并购的原因不了解,或不清楚他们应当如何共事时,这种“安全岛”效应便会发生,员工们会退回到最熟悉的老路,以他们从前熟悉的方式做事,就像并购并没有发生一样。此后动力便会一点一点地消失,出现怠工、工作逾期甚至拒绝工作。一旦这种效应形成,再进行交流,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因此,在整合过程早期建立交流特别工作组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在员工、客户、供应商和所有其它主要股东中消除疑虑和不确定的感觉。在整个整合的过程中,沟通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整合中出现的许多误解和对抗,都是由于沟通不畅造成的。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并购企业应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沟通渠道,保证各类信息在正式渠道中的畅通,应有机会让员工清楚整个并购的大致情形,如股权的变化、未来的经营方向等等。通用电气财务公司提倡在员工中间搞一次48小时的闪电沟通,向他们解释合并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基本原则、预计利润以及对生产力的影响。思科(Cisco)公司是另一家有丰富并购历史的企业,他们在并购后马上向被并购企业的员工发放一份文件夹,内有新企业的拥有者的基本信息,思科高层经理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还有一份8页的图表,用来比较两个企业的假期、退休、保险等福利待遇有什么不同。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做法,可以在文化整合过程中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成荣.企业文化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黄河涛.企业文化学概论[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3] 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企业跨国并购文化冲突与整合研究
德州律师
www.xiexiebang.com
摘要:跨国并购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差异却使跨国并购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从霍氏文化维度理论出发,探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文化差异及其所导致的跨国并购中的文化冲突,并提出相关的文化整合模式和措施来化
解冲突,使并购最终取得成效。
关键词:跨国并购;文化维度;文化冲突;文化整合 文化维度理论:企业文化差异何在
(1)权利距离,就权利和财富的社会分配而言,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在有的社会中,人们相对来说更能容忍这种差异。然而在其他社会中,人们却要尽可能地降低这种不平等的境况。
(2)不确定性回避。任何社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确定性。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于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也有所不同:在低不确定性回避的文化中人们敢于承担风险,而高不确定性
回避的文化中则正好相反。
(3)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个维度主要关注个人同集体的关系:在做出行动决策的过程中,人们是否考虑到其所在群体中他人的利益,个人对组织是否具有义务等等。
(4)男性化与女性化。有的社会文化更多地强调竞争、追求物质上和事业上的成功,属于男性化社会,有的则更关注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属于女性化社会。
(5)长远导向与短期导向。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对于传统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差异。受到长远导向影响的社会文化重视传统并擅于对发展做远期规划,而短期导向的社会则恰恰相
反,它们更关注当前利益。
霍氏文化维度理论对于跨国并购企业进行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只有深刻认识到并购企业表层冲突下深植于文化肌理中的维度差异,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冲突,促进
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霍氏理论观照下的部分国家和地区企业管理模式概览
(1)美国。
美国是一个崇尚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具有高度文化融合性的国家。受此文化的影响,美国企业中上下级之间权利距离较小。决策者在行动中敢于承担高风险,具有低不确定性回避倾向。企业普遍呈现男性化倾向,但近年来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向女性化倾向转移的趋势。生意上着眼当前,就事论事。如果成功,再开始拓展关系,考虑长远合作的意向。
(2)日本。
日本和美国在企业管理模式上迥然不同。前者以团队精神为其文化精髓,实行集体决策,不鼓励个人主义,所以其内部的权利距离远大于后者。日企普遍呈现出高度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因而会采取终生雇佣制等一系列办法来保障安全稳定。在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价值观方面日企表现得不甚明显:既有强调事业成功的男性化倾向,也有以和为贵,注重培养良好人
际关系的女性化倾向。
(3)中国。
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同样表现出了强烈的集体主义倾向。企业内部权利距离较大,等级秩序严格。在不确定性回避方面,尽管有由低向高发展的趋势,但整体上较美国企业米说还是较低。在男性化和女性化方面中企与日企类似,呈现混合性态势。企业重视传统和资历,凡事都要考虑未来长远利益,在生意的初始阶段就会考虑长期合作的必要性。
(4)西欧地区。
霍夫斯泰德(1980)曾在《文化的后果》一书中对欧洲各国文化维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数据对比分析。由分析可知,欧洲地 本文来自论文资源库 http://lunwen.5151doc.com,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区的情况较为复杂,各国在文化维度上的差异明显。但总的来说,西欧地区企业都普遍呈现出个人主义倾向,男性化程度中等偏高,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短期利益的获取。行动上多数国家趋于追求稳定,减少不确定性,但也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始“试图推动个人或组织的变化”(胡军,1995)。在权利距离方面,英德等国权力距离较小,而法
国则较大。跨国并购企业的文化整合:化解文化冲突的一剂良药
为了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纷纷选择了跨国并购之路。不难发现,企业的跨国并购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但是许多企业在并购中过于急功近利,仅关注物质和技术方面的并购,却低估了企业文化上的分歧。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基于原有的不同的企业文化,运用一系列整合手段创造出一个统一的,适应各方的新的企业文化的过程。郭江(2008)指出,“跨国并购文化整合并不是要消灭不同企业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不是要以一种文化全盘取代另一种文化,同时不是收购企业以强势取代被购企业的文化。而是使各种不同的文化互相协调、互相学习和健康发展,在跨国公司统一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指导下融合为一个整体。”许多企业简单粗暴地将并购方的企业文化强加于被并购方之上,这不仅仅会令被并购方员工无法适应新的管理模式,产生自卑或逆反心理,更有可能会激化双方矛盾,最终走向并购解体的道路。
在任何并购活动开始之前,企业都应该首先对并购双方进行先期文化差异评估。这不仅仅是对拟并购企业的初步了解,也是对并购可行性的战略分析。如果并购切实可行,企业就可以针对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各种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整合模式。总结起来,这些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针对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均尚不成熟且各有利弊的情况,通过吸收双方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培育出新型企业文化的文化融合式;针对并购双方企业文化都发展得较为成熟,从而同时保留这两种优势文化的文化隔离式;针对并购方企业文化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而被并购方则相对不够完善的情况,将前者文化植入后者企业中去的文化同化式,以及针对并购方较被并购方的企业文化而言发展得还相当不理想,从而使并购方宽容接纳被并购方文化中的精粹部分为我所用的文化引进式。
在文化整合过程中,除了选取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最优的企业文化整合。例如,在跨文化交流培训方面,企业可以采取宣传教育、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加强并购双方员工的文化交流,培养其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只有使并购双方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价值观,并认识到其存在的合理性,他们才能在合作时敏锐地感知到文化差异,并以宽容的态度“求大同、存小异”,真正做到“想对方之所想”,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企业新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选取何种整合模式,采取何种手段,都应该注重在跨国并购双方之问培育起共有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整合问题。很多企业并非对文化整合毫无认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到表面摩擦的化解,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许多深层次问题上还是相互对峙的,这样只会导致冲突越来越多。正确的做法是,在不同的企业文化巾寻求共性,将主要精力放在对共有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创建上,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和解决并购双方的文化冲突,实现企业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