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刮痧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冲突
以《刮痧》为例浅析中美文化冲突
一、《刮痧》故事梗概 影视作品《刮痧》,是一部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讲述了由中医疗法“刮痧”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诸多矛盾,令人深思。华人许大同和简宁移居美国八年,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美国梦,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可爱的孩子和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但是,没想到儿子突然肚子疼,在家的爷爷看不懂药品的英文说明,于是用中国传统的刮痧疗法给孙子治病。有天许大同把儿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去接父亲,回家开门时,儿子跑着去应门,不料摔倒,额头流血不止。,医生发现孩子背后的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不准许大同接孩子回家,暂时将孩子交给福利院照顾。后来,福利院将许家告上了法庭。不过故事最后以全家团圆结尾。
二、《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一)刮痧
刮痧在中国是极为平常的传统治疗方法,在美国却引起了非常大的冲突,因为丹尼斯身上留下的刮痕被作为是虐待儿童的证据。在法庭上,无论许大同怎么解释,别人都不知所云。在中国人看来,刮痧这种疗法在中国很普通,美国人理所当然的知道这种疗法,因此遭致麻烦。这便是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犯的错,即把自己的文化强加给另一种文化。刮痧事件使大同失去了对儿子的监护权以及随之而来的送父回国、带子逃亡、夫妻分居、朋友反目,其实这不仅仅是“刮痧”这一中医疗法与美国法律的冲突,它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遇时产生的难以避免的碰撞和摩擦。
(二)中国亲情与美国法律
影片中许大同在公共场所教育儿子,叫丹尼斯给小朋友道歉,儿子不从,大同就当众甩了儿子一巴掌,这在一般中国人眼中父母管教儿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子不教,父子过”。中国父母对其子女有严厉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训诚、体罚甚至打骂。“打是亲,骂是爱”,中国父母认为打孩子是为孩子好,是爱孩子的表现。他们希望孩子成材,将来有出息。而在美国人看来,许大同的行为太粗暴,是虐待孩子的表现。在美国,父母是子女的监护人,不能孩子过分责骂,更不能动手打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更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平等权利。美国法律观已经渗透到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美国人的法制观念与中国人的传统格格不入,这就反应了不同的价值观以及中西文化的冲突。
(三)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听证会上,大同的老板作为证人说出了大同打儿子的事实,令大同非常失望和愤怒,甚至断绝了与老板的朋友和工作上的关系,他们的最后一段对话是: 昆兰(老板):“我只相信事实!你不该打丹尼斯!” 许大同:“我为什么打我自己的儿子?还不是因为尊重你,为了给你面子!” 昆兰:“什么乱七八糟的中国逻辑,打你孩子怎么能是给我面子!” 许大同:“不可理喻!”
在中国文化中,很注重长幼有序,尊卑分明,这是传统的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而美国文化更注重人的独立性,主张个性解放,长幼平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中国人的面子观与集体主义紧密相联,中国是一个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国家,集体主义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处,人们努力维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而会尽量避免人际冲突,人们说话比较委婉。另外中国人在交往中不仅要符合自己的身份,仅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时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影片中大同为了给他老板面子而打自己的儿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西方人也讲究面子,但他们尊重事实,公事公办,在原则上很少顾及人情,用中国人的话来说甚至是有些不讲情面。
三、冲突根源——文化定型
文化定型指人们在跨文化研究中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简单的看法。近年来,文化定型逐渐引起跨文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它的态度始终褒贬不一,但总体趋于客观:定型一方面忽视了个体差异妨碍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另一方面,定型也简化了认知过程,帮助人们更快地认识和了解世界。它是文化沟通中的基本元素,不可能被去除。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打破肤浅而又带有偏见的文化定型,继而建立一种客观的、公正的定型,使文化定型更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在《刮痧》中,美国梦是许大同对美国的定型,美国人对刮痧的定型是对人的虐待,是非法的。他们依据自己的文化准则、行为方式来解释和评判其他文化,其中包含着民族中心主义,认为自己的文化理所当然优于其他民族的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习俗是“不文明的”“荒唐的”“残酷的”。
例如:在许大同无法将“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解释给美国人的情况下,他只能在第二次听证会上证明自己是一个“爱家庭、爱孩子的好父亲”,但是原告律师的一些所谓的“证据”,尤其是昆兰先生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当庭证明许大同打过丹尼斯和控方律师对许大同设计游戏的灵感来源——孙悟空进行侮辱的时候,许大同被激怒,情绪开始失控,法官因此下结论:你不能证明刮痧是一种治疗,你在法庭上的行为,说明你是个危险人物,丹尼斯由儿童福利局监护。对刮痧的消极定型很显然不但没有动摇,在“证据”面前反而强化了,而这些“证据”都是以美国的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其中没有考虑任何中国的元素,也就是:只有美国的医学、美式的英语解释通的才是科学合理的。故事最终是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的,这种团圆不仅仅是主人公一家的团圆,更重要的是许大同和妻儿团聚得到了美国法律的认可,不再是非法的了,这种认可是基于对“刮痧”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的转变。昆兰的做法表明了一种跨文化的积极态度:谦虚、平等摒除消极定型、尊重事实,努力突破自身思维所受到的文化局限去了解别种文化的合理存在。
四、结语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但难免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人们的思想和文化方面。因此,在不同文化交流过程中,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特别是对于那些与自己文化习俗不相同的地方要持宽容态度,消除民族偏见和打破文化定型,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互相尊重,克服民族中心主义。积极参与中西方文化交流,建立相互间的信任,避免自我文化的优越感,尽量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消除对异质文化的隔膜。
第二篇:从心理学角度看《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
电影《刮痧》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定居美国的华人家庭中: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太太简宁、儿子丹尼斯和从北京接到美国尚未拿到绿卡的老父亲。丹尼斯着凉腹痛,许大同的父亲为其刮痧后背部留下了紫色的刮痕,美国医生和儿童福利局工作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的刮痧治疗,误认为是孩子受到了虐待,将许大同告上了法庭。后来,许大同的老板到中国亲身体验了刮痧后,使误会得以澄清。故事并不复杂,但是从中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冲突却发人深思,值得剖析。
一、影片内容回顾。
许大同的得奖感言说他已经适应了美国的生活,热爱美国,而且他的得奖更是证明了他的努力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肯定,成为了美国的一员。看到这里不禁会让人认为许大同已经接受了美国的生活方式,已经认同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但是随后发生的事却证明并非如此。
1.1 丹尼斯打保罗事件。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打了老板昆兰的儿子保罗,许和太太简宁让丹尼斯道歉,但丹尼斯认为他打保罗是因为保罗侮辱许大同所以不肯道歉,这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在场的人都非常震惊。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可以看到许向昆兰解释说他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从丹尼斯打保罗的事件上可以清晰地看出中美两种文化的撞击。任何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长大的人都不难理解而且相信“许大同打儿子是为了给昆兰面子”这个事实。许大同认为丹尼斯打了保罗,这让老板没面子,而且丹尼斯不肯道歉是不给老板面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子是高于一切的,所以他要教训(打)丹尼斯,把老板的面子补上。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体现。而美国人打骂孩子都是违法的,是虐待儿童,所以昆兰夫妇会不理解许大同打丹尼斯的行为。
1.2 向儿子道歉事件。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后向他道歉时丹尼斯不理他,这时朱旭所扮演的爷爷说了一句中国的顺口溜:“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这个顺口溜更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教育方式。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凝练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爷爷认为父亲打儿子是很正常的,不存在道歉的问题。对于中国家长来说向自己的孩子道歉是不容易做到的,然而许大同向儿子道歉却说明他已经认同了部分美国价值观。影片的中间部分丹尼斯在学校再次打了保罗,老师告知许大同时许并没有太在意,认为是“他们不好”,这让保罗的妈妈抗议:“不是他们,而是丹尼斯打了保罗!”。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昆兰太太对丹尼斯再次打保罗非常生气,而且无法接受许大同处理这件事的态度。此时许大同的反应也可理解,多数中国人都会认为孩子们闹着玩不用当真,不需要小题大做,所以他并没有让丹尼斯道歉而是带了儿子离去。
1.3 刮痧事件。
1.3.1 替父承担责任。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将许大同诉诸法律时,法官曾询问是谁为丹尼斯刮痧的,许大同为了老父亲能拿到绿卡而承认是自己。之后,许父知道后去找昆兰,艰难的用手势向昆兰解释刮痧的是他而不是许大同,让昆兰这位美国老板非常不解许大同为何要替父亲承担责任,对此简宁的解释发人深省:“因为他(许大同)是中国人”。在中国人的四大行为标准:仁、义、忠、孝里,孝道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依然是当代中国人所最为珍视的美德之一。然而在美国人的文化中,子女是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的,这点从美国的成年孩子不与父母住在一起,甚至与父母断绝关系中可略窥一二。
1.3.2 对父亲隐瞒真相。事情发生以后,许大同的态度是隐瞒,不想父亲知道后会着急、担心。直到简宁承受不了压力对父亲说出真相,许大同输了官司、辞掉工作时仍然试图隐瞒下去而故作轻松。这同样可以用中国人或说东方文化中所特有的“孝顺”、“报喜不报忧”来理解。
1.3.3 请律师事件。许大同第一次听证会时请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师,仅仅是因为信得过他,觉得他是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请打赢官司的可能性更大的家庭法领域的律师。第一次听证会的失利,许大同将其归因为知识产权律师没帮忙,而不是正视真正的症结所在;同时,知识产权法律师则认为许大同没有事先告知他丹尼斯刮痧后背部留下伤痕而不满,尽管许大同也没有意识到是这个原因导致他成为被告的。第二次听证会时,许大同受到了对方律师的恶意攻击后过于激动最终导致不得不对簿法庭。虽然第二任律师表现得体,而许却认为家庭法律师未能替他辩护而任由对方律师“泼脏水”。从这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任人唯亲)朋友观。
1.3.4 难产事件。某医院的妇产科护士作为听证会的证人之一认为在简宁分娩时许大同因开会未能到场是无法接受和原谅的。而许大同却认为这是完全可以解释和理解的。许大同在“保大人还是保小孩”的问题上更清楚的表明了一个“有良心的正常的”中国人都会做出的选择:“保大人”,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火烧”。美国文化中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他们无法理解,认为他不想要这个孩子。
1.3.5 辞职事件。许大同认为老板在作证时没有帮助他而是说出了实情出卖了他,愤而辞职。中国人对朋友和义气的观念,与美国文化中实事求是的理念相矛盾。这种矛盾让许大同在身陷囹圄时仍然愤然辞职,使自己陷入了更糟糕的境况,以致他在与太太分居后只能露宿街头。
1.3.6 昆兰夫妇对许大同一家的友情。昆兰知道了真相后,为了帮助许大同,也由于对中医传统的刮痧疗法的好奇,他亲赴中国切身体验了一回刮痧,了解到了刮痧是一种神奇的中国疗法,完全不是原来所理解的身体虐待。在回到美国后找到了儿童福利局的工作人员和法官证实刮痧并非虐待,从而让许大同获得了回家团圆的权利。同时,昆兰太太也对许大同一家非常友善,圣诞节时主动去许家陪伴简宁和丹尼斯共度节日。所有这些都是在许大同辞职、不再视昆兰为朋友后发生的。我们姑且认为中国朋友义气的狭隘让许大同很没风度,但是更多的是让我们看到了许大同身上散发出的中国味道的人格魅力让他的美国朋友昆兰深深折服,才会想方设法的帮助他。
二.上述事件中所折射出的深层次的中美文化冲突。
许大同离开中国到美国生活、创业,必然要改变已习得的中国文化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建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形成新的即美国文化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在再社会化的过程。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许大同的再社会化程度并不高,即他还没有适应美国的生活,而远非他所说的“适应”。这导致了他与美国文化中成员的社会互动过程中不能相互理解,沟通失败,对簿公堂。
2.1朋友观。林语堂在《吾国吾人》中曾说过面子、命运、恩惠是统治中国的阴性的三位一体。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则是“人要脸树要皮”、“情、理、法”,习惯于凡事要先讲面子、顾及情面最重要。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1]。《刮痧》中丹尼斯打了保罗已是失礼,而后不肯道歉更是失礼,所以许大同为了表示对保罗父母的尊敬也就是给面子,为挽回失礼的后果而打了丹尼斯。不仅如此,中国人一向赞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以已推人、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表里如
一、以诚待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在遇到困难、麻烦或挫折时,“见义勇为”、“解囊相助”等行为是人们公认的善行、义举。因此,昆兰在作证时表示确实看到许大同打儿子让许陷入被动的境地时,许会认为昆兰不够朋友。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美国的各种法律规范多如牛毛,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公众福利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法律非常尊重,深信在法律条文中可以找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2.2家庭观。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以宗法家庭为背景的。家庭是中华文化发展最基本的单元和载体。这同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依存、休戚与共、患难相扶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子女的亲情关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子女孝顺父母,在中国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美国人绝不会明白中国人“跪乳反哺”的道理。这也正是许大同甘愿承认自己为儿子刮痧,而不愿父亲承受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文化是在北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美利坚民族的建国创业里程中逐渐形成的,崇尚的是平等与自由,所以也就出现了子女可直呼父母、长辈名字的习惯。而且,这种生活习惯至今仍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是无法忍受的,因为这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下犯上”、“没大没小”、“目无尊长”。
2.3优越感与民族歧视。影片通篇反映出了美国人的自我优越感,从他们自以为是的认为刮痧是虐待到影片所浓墨重彩描写的两次听证会的场面都体现了这一点。正是许大同无法忍受对方律师通过对孙悟空的贬低与毁谤所体现出的那种优越感,才会在听证会上暴跳如雷。美国建国不过二百多年,即使追溯到美洲的原始印第安文化,也远不能和有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文化相提并论。在中国文化中成长期起来的人,耳濡目染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成就,从孩童时代就培养起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优越感。由于华人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种族认同,以及他们长期以来在政治上和社会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他们始终感到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阻止他们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因而感到无所适从,觉得自己既不是中国人,又不是美国人,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地带[2]。
美籍华人和华裔正逐步从社会的底层攀登到美国的学术、经济、甚至政治领域[3],同时中国――他们的祖国――也逐步强大繁荣,这不但增强了华人的自信心与荣耀感,而且提高了他们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不仅如此,华人对美国也会产生更多的归属感。
社会在进步,文明在发展,中美交流也在日益增加,不仅华人赴美的人数不断增多,美国人来华的人次也大幅增加。中美双方的有识人士正努力地认同彼此文化差异,通过沟通、容纳和接受来加速两种文化的融合,可使我们从中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别人,也能使美籍华人真正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化中,促进中美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亦希望《刮痧》的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春苑.中美文化差异述论.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58-61 2. 程爱民,张瑞华.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喜福会》的文化解读.国外文学(季刊).2001,83(3):86-92 3.张子清.中美文化的撞击与融汇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体现.外国文学评论.1996,3:126-134
第三篇: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从跨文化差异谈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
[内容摘要] 随着国际社会的不断融合,文化交流不断深入交流的背景下,我国多次在国际社会中提到和谐社会,国际梦等观点。这是我国关于文化交流时对于文化差异的处理原则和解决办法。本文将以电影《刮痧》为案例,以中美文化差异为典型,来从不同角度介绍中美文化,并通过文化产生的背景,文化传播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跨文化差异角度分析电影中的文化冲突。
关键词:文化差异 冲突 刮痧
前言:《刮痧》故事发生在一个在美国圣路易斯生活的华人家庭,当丹尼斯肚子受凉引发肚子疼时,刚刚到美国的爷爷利用中国传统的刮痧技艺治疗好了孙子丹尼斯的病。但是在刮痧这种技术并不被美国人认可,并被误认为是老人虐待丹尼斯,然后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结局是误会解决,老人和孩子的得到了合理的对待。
1.《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
认识一个事物,必须要由表及里,从现象看本质。从跨文化差异来看《刮痧》中西方文化冲突也必须要遵循这条路线。表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跨文化差异在电影中的冲突。
1.1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表层文化差异
表层文化包括当地的建筑的建筑风格,生活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可以接触到的生活艺术,以及当地采用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在电影《刮痧》中,主人翁徐大同在表面上来看,已经是一个融入美国社会的华人了。因为,徐大同拥有美国定居的绿卡,有一份获得同事认可和老板赏识的工作,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标准英语,完全按照西方的行为方式生活,牛奶奶酪和披萨。但是,因为老父亲的刮痧而带来了美国社会对徐大同的一系列不信任而导致工作和人脉都失去。这种电影的故事情节深刻反映出,徐大同虽然在表面文化中已经被公众认可,但是在意识形态方面特别是文化方面仍然没有融入当地的社会,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2 《刮痧》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层文化差异
深层文化一般包括,当地群体的价值观,认识观,行为方式。其中价值观是最明显和最核心的事物。价值观是一种由当地文化,当地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当地的地理环境公共形成的一种观念。它是引发不同文化冲突的根本所在。一种文化有着固有的排斥文化特点,要么被同化要么同化进入的文化 1.2.1美国文化很有代表性,反映着西方主流文化的特点。美国文化强调自我,强调个性,这与西方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西方主流文化注重社会契约,注重法律和理性的制约,但是由于过于强调个人,也有自由化的倾向。中国文化也是目前的东亚文化的核心,主要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要重人交往,重伦理和感情,但是由于太强调人与人直接的关系,造成了法律观念淡薄的趋势。这里本文将从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解释电影中不同文化的冲突。
1.2.2 价值观中的处事观。一是,美国文化重视法律,喜欢按照法律证据来解释出现的问题。在法庭上,由于徐大同打孩子不能被西方人接受,所以被取消了监护权;因为孩子身上有刮痕,所以老父亲被诉讼,这与《北京遇到西雅图》中,女孩手写一个help而造成陪同她去的一个女孩被逮捕是一个原理。这些都是西方主流的观点,重视现实中的证据,忽视伦理亲情。二是,中国文化重视人情味,在中国,父母打孩子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是情的有可原的。同时剧中也反映出中西方在医疗上的差异,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体是一个系统。西医认为哪有问题,问题就应该出在哪。
1.2.3价值观中的家庭观。一是,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我国讲究以孝为顺,讲究孝敬老人,回报老人的养育之恩。所以,片中的许大同为了孝敬而接来了父亲,为了去警察局接回父亲而把儿子独自放在家里面。儿女们在自己眼里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着养育之恩和爱护之意,打儿子是出于对儿女的爱,这在国内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在美国,打孩子是犯法的,不管是打自己的儿子还是别人的儿子,这是侵犯人权的表现。这种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许大同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1.2.4价值观中的朋友观。中国虽然讲究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在实际中,中国人看重的是朋友之间可以相互扶持,救助于危难之间。在平时,要经常交往,情感维系,在危难时要挺身而出,救苦救难。所以在片中,许大同对昆拉的出庭指控怒不可斥,非常恼怒,认为昆拉不够朋友。但是,在美国,人们更加乐意将朋友和其他社会义务与责任区分开,只按照事实说话,不喜欢考虑其他因素。所以片中的昆拉也很迷惑,自己只是按照实情说的,并没有故意伤害许大同的意思。中西方这种朋友观念在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出来,当然随着社会进步,文化交流,西方也渐渐有中方的“人情味”。
2.中西方历史文化产生渊源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情理之中但却非常意外的情景,这与导演故意所为有关,也在真实层面上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一方文化总是要求令一方文化服从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并根据自己的规则和条件来理解令一方文化的行为从而做出合乎自己文化习惯的判断。但是,这种预判在很多情况下,都会造成误解。这是因为不同文化的历史产生渊源不一样。本文将从两个重要方面来阐述中美文化历史渊源
2.1 哲学方面。哲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己逐渐形成的关于世界的想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主张的是理性文化。从14世纪开始,西方开始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三大运动。这三大运动都主张人文主义,讲究人的天性,所以,西方理性思维特别的浓厚。西方医学也建立在理性思维上,认为哪里有病就是哪里有问题,就应该医治哪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究因果循环。中医也建立在这个哲学的基础上,认为人体是一个系统,一个地方出现问题,可能是不同地方出现问题引起的,所以中医才能一个药方对应一个病症,不认可万能药物。在片中,刮痧这种技巧在许大同和很多观众眼里,是在普通不过的治疗办法,生病爷爷给孙辈治病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在西方人眼里,背部有痕迹是因为老父亲虐待而至,打儿子是不合乎情理的。
2.2 意识方面。这里的不是政治上的形态意识,而是大众普遍认可和形成的统一的意识,这种意识有着民族性。中国人讲究:“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整体价值实现才是真正的实现,所以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理想,通常都与家庭和国家有关,对于国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通常认为是必须要承担的。美国人讲究个人,个人主义十分浓厚,讲究天性、个性和自然,个性独立不讲究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所以美国自由化趋势非常明显,无政府主义也比较多,人们大多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偏见来挑选。虽然,片中导演安排了一个非常圆满的结局,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中美文化交流中,意识方面造成的误解非常的多,很多问题都不是可以得到圆满结局的。
3.从电影《刮痧》中看文化冲突解决办法。
不同文化之间通常都存在着差异,如何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解决不同文化冲突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冲突时,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理解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解决问题,本文将过片中情节来说明一下可能的解决办法。3.1 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一:协商。不同文化交流时,一方文化想要彻底泯灭一方文化从而扩大自己影响范围是不可取的。应该采取协商的手段。以中美文化为例,中美文化交流时应该多协商,多沟通,少自以为是,少回避。在片中,许大同一个非常美好的家庭因为一个简单的刮痧而濒临破散,许大同面对这种冲突没有选择回避,退让,妥协,而是经过多方协商,解释来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文化没有优劣,存在即必要。我们应该从结局中看出,文化差异造成冲突时不可避免的,但是由于全球化的影响,不同文化都在走向和解和融合,不同文化共同点还是非常多的,在关乎人本质本性上,文化差异不是问题。
3.2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二:实践。在片中,昆拉最后去一家中医诊所,体现了中医特有的魅力,并被中医博大精深而吸引。昆拉是典型的美国文化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开始表现不理解甚至排斥,但是后来亲身体验到中医魅力以后,理解了许大同和其父亲的行为并为他们做辩护,说服美国相关的部门对徐大同及其父亲撤销指控。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了,实践是解决文化冲突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身处文化交流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必不可免,但文化的碰撞其实是一种好事,只要冲突才有解决办法,才有进步。文化的不断的冲突才能促进不同文化的大发展。
3.3日常解决文化冲突有效办法三:学习不同文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解决不同文化的交流最终靠的是语言的交流。学习当地文化的语言,才能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才能体会到当地的生活习俗和生活习惯,只有建议在语言共通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交流,才能更好的避免因为不同文化造成的误解。片中的许大同一家只是冲突的一个小小的方面,通过观看本片,可以对如果解决文化冲突做出更深刻的探讨。
结束语:电影《刮痧》以一个很小的角度诠释了不同文化交流时从开始冲突到最后的交流的过程,故事虽小但是很真实一语道名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现状。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合到一起。虽然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但是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同文化应该求同存异,共同发展。虽然冲突不断,但是通过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和谐世界,美丽世界的梦想。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陈俊森.外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M).湖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社,2000.
[3]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一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M).湖南:湖 南教育出版社,2004.
[4]辜正坤.北大讲座(第一辑)[M).jE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第四篇: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电影《刮痧》中体现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主要根据社会工作者(A小姐)的几次主要出场:
第一次:起诉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第三次:帮助解禁
第一次并不是第一次。(影片前面的铺垫:抗议,可能做成的影响:先入为主)
第一次:起诉
直接依据:小丹背部的伤痕
判断:受虐待
结果:决定起诉小丹的爸爸
体现的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观体系从根本上要求专业工作者在实践中要考虑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符合道德的?同时这些道德原则和伦理规定也使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对“如何做”做出了道德上正确的决定。
从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其中一条:最大限度保护受助者权益这点,我个人认为这个A小姐的做法从伦理的角度是完全正确的,而且你会发现她是严格走法律的程序。
第二次:两次听证会
在第一次听证会中,A小姐其实并没有很好地听取大同(小丹的爸爸)的一些合理的解释,而且是非常固执坚持自己的看法:小丹确实是被虐待的观点。
而这个过程,A小姐是违反了社会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的沟通原则:在工作过程中,专业人员应该热情谦虚和受助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第二次听证会上,特别是A小姐听完大同(小丹的爸爸)对小丹的爱的表述后,在思想上她是有明显的动摇的。具体的表现:害怕自己怪错好人;指责律师的谎言(孙悟空);即使官师赢了,所有人都是输家。
在我看来,这应该算是A小姐的一种理性的回归。因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专业工作者要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其他有需要的人群的问题及需要,并通过理性判断同实践方法与技巧结合起来,达到助人的目的。
体现的关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A小姐在社会工作实践中陷入了伦理困境:指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陷入一种在道德上难以取舍和难以找到满意方案的境地。——具体分类的就是: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价值观和专业价值观的冲突。
第三次:帮助和解禁
在约翰的解释下(他亲自去试刮痧),A小姐确信自己怪错好人,决定向法官求情,解除了大同跟小丹见面的禁令。体现的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最大程度保护受助者的利益。
个人的疑问:我发现,整部影片中,A小姐是没有向整件事件的“第一受助者”小丹询问事件的情况。
在我看来,这是违反社会工作实践的两个核心的伦理决定价值观:1.尊重受助者的尊严和独特性;2.努力促成受助者的自我决定,在专业实践中鼓励受助者个人对自己负责并做适当的决定,同时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也要尊重他人的选择。
反驳:小丹还太小,不能为自己负责或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受到虐待。
其实,对于决策的专业人员来说,应该尽力收集更多的信息,同时列出可能的选择方案,最后统一做出抉择。
既然小丹身上存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觉得应该是值得尝试的。
第五篇:餐桌体现中美文化的差异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饭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自然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大人跟小孩一起吃饭的时候,实际是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切不可小看。
中国人重视吃饭,民以食为天。中国家长爱孩子,更在吃饭上下功夫。头一条,就是让孩子多吃,不分青红皂白,使劲塞,只要孩子多吃就好,自古如此。中国父母喂孩子吃饭,小时候在自己嘴里嚼软,再喂进婴儿口中。稍大之后,一勺一勺喂,然后一筷子一筷子喂。经常见祖母端个碗,满院子追赶孙儿,喊叫着喂一口。据我所见过的记载,喂孩子到最大年纪是十一岁,因为母亲太爱她的儿子。现在国内许多机关单位,中午也只有一个钟头午餐时间,许多做父母的一到点,天大的事也得放下,穿人山过车海,赶回家去,给孩子做顿中午饭。只怕大人不在,孩子吃不饱。
除了多吃,还要吃好,父母可以挨饿,孩子碗里一口肉不能少。国家困难时期,好不容易买一毛钱肥肉,父母绝对舍不得自己享用,都要留给孩子,看着他咂嘴,父母心里甜如蜜。现在国家经济好了,吃穿不愁,什么都有,鸡鸭鱼肉早已吃腻,山珍海味也不新鲜,还能找什么好吃的给孩子呢?据说国内小学生就开始吃人参或燕窝等补品,真是好上加好,也不知小孩子是否消受得了。
美国的家长也关心孩子饮食,但远比不上中国父母。美国人不硬逼孩子多吃,更绝对想不到给孩子吃燕窝,美国大人也不吃燕窝。受教育程度高的美国家庭,会主动给孩子补钙,也都严禁孩子喝可口可乐等软饮料,还不许多吃糖。可美国孩子从能够拿动勺子的时候起,就开始自己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而且美国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每天中午在学校吃午饭,没有家长回家给孩子做饭那一说。家庭贫穷的学生在学校领免费午餐,想吃什么吃什么,家长根本看不见。中产阶级的孩子则带饭到校,大多不过一片二明治,一瓶果汁,加一块甜点。孩子怎么吃,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根本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几乎所有美国孩子都不喜欢吃青菜,有的美国家长会要求孩子吃一些,孩子坚持不吃,也就可以不吃。美国父母尽管也知晓青菜的营养价值,但绝对不会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甚至离桌。我从来没见过一个美国家长,孩子说过吃饱了之后,还会连哄带骗,硬逼孩子多吃几口才许离桌,好像孩子永远不会自己吃饱。
美国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态度和作法,体现了美国儿童教育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培养孩子独立思维的能力。孩子吃饭,必须自己决定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或者自己是饥,还是饱。如果明明没有饱,为了贪玩而不再吃,那么过一会儿他挨饿,就活该。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自己承受后果。真尝到苦处,下一次他就不会重犯。美国人爱说,犯错误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学习过程,儿童教育学对这一认识尤其重视。
这一观念的基础,是美国家长把孩子当做跟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孩子个人的意愿。美国家长相信,孩子的生活是孩子自己的生活,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孩子只能过自己独立的生活。所以必须尽早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孩子不要吃青菜,就可以不吃青菜。孩子说吃饱了,就可以不再多吃一口。这要让中国家长看见,大概会认为美国父母不关心孩子的营养和饥饱,甚至是虐待儿女。
中国家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事情,认为孩子年纪小,缺乏生活经验,没有能力做出选择,或者正确的选择,所以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孩子们不喜欢吃青菜,那不对,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吃。孩子才吃一碗饭,就说饱矿,不可能,他会饿,大人必须逼着他们再多吃。中国古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三十岁才算成人,四十岁才不糊涂。小孩子懂得什么,哪里会有他自己的意愿。孩子想干什么,还不是瞎闹,依他们,都得营养不良,最后饿死。
在这样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长大,美国孩子可能免不了经常挨饿,中国孩子从早到晚永远肚子饱饱的。美国孩子因为不吃青菜,营养要靠维他命补充,中国孩子营养在饭莱里都吃够了,要补的只有燕窝和人参。美国孩子从小懂得,自己有能力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自己是饥是饱。中国孩子从小懂得,大人知道的事情比小孩子多,所以时时处处要听大人话。美国孩子从小有什么说什么,不想吃就说不想吃,吃饱了就说吃饱了,他们对自己有充分的自信,也知道父母对他们有充分的信任。中国的孩子从小知道,要骗父母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算讲真话也不被信任。大人只按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所以只有讨好大人,明明不喜欢吃也说真好吃,明明吃饱了也说还要吃。
不论哪个国家,不管大人小孩,每人每天至少要吃三顿饭。所以大人在饭桌上的行为,每天至少重复三次,在孩子身心所产生的烙印,自然比学校的功课还要深刻。学校每天不过一节算术,一节语文,历史或政治课还不是每天上。星期六和星期日两天不上学,可是照样要吃饭,一顿不少。所以大人跟小孩一起吃饭的时候,实际是在不断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意识方面的教育,切不可小看。
美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训练和培养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和独立意志,他们的自信和自尊,他们对诚实和信任的尊重。一日三餐,日日不断,而且直接作用于他们的身体感觉,饭桌教育远比上几节课,听几个演讲,巩固得多,有效得多。中国家长吃饭时的所作所为,在于让孩子明白,他们年纪小,生活经验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他们也用不着自己知道这些,有大人关心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只要听话,就饿不着肚子,营养充足,茁壮成长。
结果美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我会。中国孩子长大,最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听话,我是好孩子。美国孩子半饥半饱,营养不良,目中无人,独往独来,横冲直撞,头破血流,最后能发明出新玩意,开大公司,当大老板,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中国孩子则肚皮鼓鼓,面色红润,尊老爱幼,谦虚谨慎,服从领导,兢兢业业,最后被大家选为劳动模范,优秀公民,人民代表,人家爱听什么就说什么。
不管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总而言之。吃饭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求生手段,或者人间享受,或者民族文化标志等等之外,吃饭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儿童教育。这一点,应该引起中国家长们的注意。
虽然美国家长不管孩子吃什么,饱不饱,却管孩子怎么个吃法,所谓吃相。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管得特别严格,绝不放过一次过错。孩子从小自己吃饭,拿刀叉就得训练。美国人吃饭,不许端起盘子,放在嘴边,也绝对不允许进了嘴的东西,再吐出来。肉骨头、鸡鸭、鱼虾之类,不可以嘴里咬一口,再放骨头,或吐刺皮。孩子使刀叉,就得练到能够在盘中剥掉虾皮,只叉虾仁入口的水平。而且还不许在瓷盘上切出声响,砰的一刀,父母就瞪眼睛,孩子赶紧要道歉。
如此之难,好不容易吃在嘴里,却不能尽情享受。美国人吃饭,最要紧的一条规矩,是不许出声。所以绝对不允许张着嘴咀嚼,双唇作响。也不允许离嘴一寸远,大声吸面条、稀饭、鸡汤、茶或者酒。就是再烫再辣,也不可以发出吸溜吸溜的响声,只有受苦。更不许可含着满嘴饭菜,边咀嚼边讲话,那是美国人饭桌上的大忌。美国孩子从懂事那天起,就会记得嘴里有物不准讲话。他们见到大人有谁犯规,一定要指出,大人也只好认错。
中国家长讲实惠,注重孩子吃什么,吃多少,一般对吃相不太在意。大人小孩,吃得热热闹闹,咂嘴吸汤,剔牙打嗝,尽情尽兴。那种吃饭的乐趣和满足,跟美国人一起吃饭是绝对享受不到的。这又是中美两国人吃饭,以及吃饭教育上的一个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