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贡县十一五规划扶贫开发项目工作总结
党 风 廉 政 建 设 工 作
福贡县“十一五”扶贫攻坚工作总结
福贡县“十一五”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在省、州扶贫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巩固低收入人口温饱为目标,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国家扶持和群众投工投劳自筹、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结合为基本原则,进一步改善贫困村、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突出强化农业基础、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和贫困人口素质提高,着力夯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通过全县扶贫干部职工艰苦努力、扎实工作,县级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及项目村群众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奋斗,已全面实施完成“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项目建设任务。现将实施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十一五”扶贫开发项目
(一)财政重点扶持村整村推进项目 1.项目指标
“十一五”期间,省、州下达指标145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万元。其中:2006年省、州下达指标23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405万元;2007年省、州下达指标39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95万元;2008年省、州下达指标51个自然村,财政扶
贫资金投入765万元;2008年省、州下达扩大内需指标12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00万元;2009年省、州下达边境县指标20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00万元;2010年正在规划上报42个自然村,财政扶贫资金投入2100万元。
2.实施地点
2006年23个整村推进项目
(1)石月亮乡左洛底村:旺罗、左洛底2个自然村。(2)石月亮乡咱利村:劳那罗、咱利、吉夺阿腊3个自然村。(3)鹿马登乡鹿马登村:力吐、亚嘎腊一组、亚嘎腊二组、依四德一组、依四德二组5个自然村。
(4)上帕镇珠明林村:珠明林、双庆里2个自然村。(5)架科底乡架科村:腊吐德、腊本德2个自然村。(6)匹河乡普洛村:块来底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7)匹河乡架究村:架究、鲁门2个自然村。2007年39个整村推进项目
(1)马吉乡古当村:波罗甲、古当2个自然村。
(2)马吉乡旺基独村:以不益、前嘎朵、旺咱卡 3个自然村。(3)马吉乡木加甲村:木加甲1个个自然村。(4)石月亮乡米俄洛村:米俄洛1个自然村。(5)石月亮乡咱利村:亚左洛1个自然村。(6)石月亮乡拉马底村:拉马底1个自然村。(7)石月亮乡石门登村:石门登1个自然村。(8)鹿马登乡鹿马登村:托扒1个自然村。(9)鹿马登乡亚坪村:亚坪、石拉甲2个自然村。(10)鹿马登乡娃吐娃村:娃吐娃、石乃几2个自然村。(11)鹿马登乡巴甲朵村:施根们、新村2个自然村。(12)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娃最、旺咱2个自然村。(13)鹿马登乡赤洒底村:阿路底1个自然村。(14)上帕镇知子洛村:门德起1个自然村。
(15)上帕镇古泉村:古泉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16)上帕镇达友村:达友一组、二组2个自然村。(17)上帕镇腊吐底村:腊吐底 1个自然村。(18)上帕镇腊乌村:娃底1个自然村。
(19)架科底乡唯独村:唯独、资把知子2个自然村。(20)架科底乡架科村:排谷个自然村。(21)架科底乡里吾底村:木姑普1个自然村。(22)子里甲乡金秀谷村:下老娃1个自然村。(23)子里甲乡俄科洛村:双甲1自然村。(24)匹河乡果科村:阿加娃底1个自然村。(25)匹河乡托坪村:五湖、腊甲底2自然村。
2008年51个整村推进项目、12个“兴边富民” 整村推进项目(1)马吉乡古当村:害咱、马底、把打底3个自然村。(2)马吉乡乔底村:乔底、利明2个自然村。(3)马吉乡马吉米村:马吉米1个自然村。(4)石月亮乡亚朵村:托扒、亚木托几2个自然村。(5)石月亮乡资古朵村:施哭鹿底、施底2个自然村。(6)石月亮乡知洛村:知洛、木尼几哭、抗古底3个自然村。(7)马吉乡古当村害才来1个自然村。(8)石月亮乡亚朵村:念马、力贝2个自然村。(9)鹿马登乡腊马洛村:腊马洛1个自然村。(10)鹿马登乡麻甲底村:双米底、结咱2个自然村。(11)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基米底、亚嘎腊、干布3个自然村。(12)上帕镇上帕村:上帕四组、阿尼布、亚吾朵、亚吾朵二组4个自然村。
(13)上帕镇腊吐底村:白则俄一组、白则俄二组、俄夺底三组3个自然村。
(14)上帕镇珠明林村恰马底1个自然村。
(15)上帕镇知子洛村:达门、拉甲木底2个自然村。
(16)架科底乡阿打村:干一它、米吾、阿打3个自然村。(17)架科底乡南安建村:南安建、本建科2个自然村。(18)架科底乡唯独村:淄博一组、淄博二组2个自然村。(19)子里甲乡亚谷村:怒岗、唯革、普白3个自然村。(20)子里甲乡子里甲村:拉古底、拉门尼、施底3个自然村。(21)匹河乡瓦娃村:空通、友夺罗一组2个自然村。(22)匹河乡果科村拉洪欧堵1个自然村。(23)匹河乡架究村:芭焦、檫比洛2个自然村。(24)匹河乡普洛村联合三组1个自然村。
(25)马吉乡乔底村力气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6)石月亮乡利沙底村马吉几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7)鹿马登乡赤恒底村娃底一组、二组、三组3个自然村(“兴边富民”)。
(28)上帕镇古泉村古泉、娃底、泸比、阿亚比4个自然村(“兴边富民”)。
(29)架科底乡里吾底村里吾底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30)子里甲乡金秀谷村金秀谷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31)匹河乡老姆登村老姆登1个自然村(“兴边富民”)。2009年20个边境县整村推进项目(1)马吉乡马吉米村恰玛嘎1个自然村。(2)马吉乡马吉村普你底1个自然村。(3)马吉乡旺基独村伙都1个自然村。
(4)石月乡米俄洛村亚嘎腊、尼亚届2个自然村。(5)石月乡利沙底村排朵1个自然村。(6)鹿马登乡腊马洛村你几1个自然村。(7)鹿马登乡娃吐娃村力主底1个自然村。(8)上帕镇珠明林村珠明林1个自然村。(9)上帕镇腊乌村抗吾本1个自然村。(10)上帕镇腊竹底村巴吉古1个自然村。
(11)上帕镇达友村俄夺底、怒米底2个自然村。(12)架科底乡南安建村腊关1个自然村。(13)架科底乡唯独村搞拉建1个自然村。(14)子里甲乡子里甲村功科、架努2个自然村。(15)匹河乡果科村俄拉1个自然村。
(16)匹河乡棉谷村下棉谷五组、六组2个自然村。2010年42个边境县整村推进项目(正在规划)(1)马吉乡8个自然村;(2)石月亮乡5个自然村;(3)鹿马登乡5个自然村;(4)上帕镇7个自然村;(5)架科底乡7个自然村;(6)子里甲乡5个自然村;(7)匹河乡5个自然村。3.实施内容(祥见附表)
(二)安居工程
“十一五”期间,省、州下达指标4557户,财政扶贫资金总投入1842.8万元。其中:2006年省、州下达指标4207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682.8万元; 2008年省、州下达指标250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100万元; 2009年省、州下达边境县指标100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60万元;2010年正在规划上报994户,财政扶贫资金投入596.4万元。
实施地点:
2006年扶贫安居项目4207户
﹙1﹚马吉乡909户。其中:旺基独村205户;乔底村193户;马吉村113户;马吉米村37户;木加甲村181户;古当村116户;布腊村64户。
(2)石月亮乡453户。其中:知洛村291户;咱利村124户;亚朵村38户。
(3)鹿马登乡890户。其中:鹿马登村145户;腊马洛村71户;麻甲底村144户;赤洒底村65户;亚坪村85户;娃吐娃村71户;巴甲朵村100户;布拉底村139户;赤恒底村70户。
(4)上帕镇703户。其中:上帕村13户;双米底村26户;腊务村24户;知子洛村28户;腊竹底村33户;达友村28户;达普洛村220户;施底村30户;珠明林村23户;腊吐底村31户;古泉村114户;木古甲村133户。(5)架科底乡363户。其中:架科村95户;唯独村108户;达大科村160户。
(6)子里甲乡448户。其中:子里甲村106户;俄科罗村254户;亚谷村88户。
(7)匹河乡441户。其中:果科村121户;普洛村214户;架究村20户;老姆登村46户;瓦娃村40户。2008年扶贫安居项目250户(1)马吉乡乔底村:36户。
(2)石月亮乡42户。其中:利沙底村40户;拉马地村1户(优抚);资古朵村1户(优抚)。
(3)鹿马登乡鹿马登村 2户(优抚)。
(4)上帕镇42户。其中:上帕村 40户;知子洛村1户(优抚);普洛村1户(优抚)。
(5)架科底乡44户。其中:南安建村12户(优抚2户);里吾底村10户;架科村20户;唯独村2户(优抚)。
(6)子里甲乡44户。其中;子里甲村:34户;亚谷村8户(优抚2户);金秀谷村1户(优抚);俄科罗村1户(优抚);
(7)匹河乡知子罗村: 40户。2009年扶贫安居工程项目100户(1)鹿马乡鹿马登村58户;
(2)架科底乡唯独村42户。
2010年扶贫安居工程项目994户(正在规划)(1)马吉乡142户;(2)石月亮乡142户;(3)鹿马登乡142户;(4)上帕镇142户;(5)架科底乡142户;(6)子里甲乡142户;(7)匹河乡142户。
项目建设与建设局的抗震安居房项目配套捆绑实施。建房要求每户建筑面积必须达到60平方米以上,建成砖木或石木结构、石棉瓦或水泥瓦屋顶的标准化住房,使用年限达到20年以上。项目建设要做到人畜分离、卫生条件好。
(三)科技产业扶贫项目
(1)2006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100万元,种植漆树38847亩。其中:马吉乡19860.7亩;石月亮乡2209.3亩;上帕镇7884.2亩;架科底乡2500亩;子里甲乡3120亩;匹河乡3272.8亩。
(2)2007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50万元,在石月亮乡种植党参1178.94亩。
(3)2008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15万元,在知子罗村实施山地养鸡项目。完成投放种鸡1250只,建立土鸡孵化示范户2户。
(4)2009年,上级下达科技产业扶贫项目30万元,在匹河乡知子罗村种植云黄莲600亩。
(5)2010年,科技产业扶贫项目:种植核1640亩,计划投入82万元;种草果6660亩,计划投入133.2万元;种漆树3290亩,计划投入65.8万元;种植龙竹1666亩,计划投入83.3万元;养猪3290头,计划投入329万元;山地
养鸡16660只,计划投入33.32万元;互助资金1个村,计划投入100万元。(正在规划)
(四)易地扶贫开发项目
(1)2007年易地安置2个点91户400人。其中:上帕镇施底村古米底安置点50户、平公安置点41户。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安居房91户,投资127.4万元;输电线路3000米、变压器1台、一户一表91户,投资11.32万元;人畜饮水5500米、水池10立方米,投资17万元;村间道路硬化1420米, 投资3.55万元;节能灶91台, 投资2.73万元;农田建设400亩, 投资16万元;种植冬桃180亩、核桃160亩,投资17万元;科技培训6期, 投资5万元。
(2)2008年易地安置1个点40户200人。架科底乡架科村排谷安置点40户200人,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安居房40户,投资61.6万元;输电线路入户线一户一表91户,投资1.2万元;人畜饮水4000米、水池14立方米,投资14.77万元;村间道路硬化2366米, 投资11.83万元;节能灶40台, 投资1.6万元;种植橘子100亩,投资6万元;科技培训3期, 投资3万元。
(3)2009年易地安置4个点203户1000人。其中:子里甲乡俄科罗村季谷安置点61户336人;鹿马登乡布拉底村布拉底安置点48户194人;匹河乡沙瓦村指挥田53户230人;架科底乡唯独村搞拉建41户240人。项目总投资500万元。其中:安居房203户,投资304.5万元;输电线路1000米、变压器1台、一户一表203户,投资16.09万元;人畜饮水18000米、水池46立方米,投资85.06万元;村间道路硬化4995米, 投资39.96万元;卫生公厕2个, 投资1.6万元;节能灶203台, 投资6.09万元;种植橘子527亩、甜柿148亩,投资40.5万元;科技培训5期, 投资5万元;永久性公示牌4个,投资1.2万元。(正在实施)
(4)2010年易地开发正在规划400户2000人,总投资1000万元。其中:鹿马登乡鹿马登村娃底安置点60户300人、亚坪村阿路底安置点50户250人,投资275万元;上帕镇木古甲村娃底安置点120户600人、知子洛村门得清安置点40户200人,投资400万元;子里甲乡子里甲村拉门尼安置点70户350人,投资175万元;匹河乡果科村阿加娃底安置点60户300人,投资150万元。(正在规划)
(五)劳动力转移培训(正在规划)
引导培训1162人,计划投入23.24万元;技能培训329人, 计划投入26.32万元。
(六)社会事业(正在规划)
村民活动室42个,计划投资420万元;卫生室42个,计划投资252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项目已全面实施完成建设任务,经县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项目验收组实地验收合格。项目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和谐社会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为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取得的效益
项目的实施符合因地制宜、切合实际、重点突出、科学合理、量力而行的原则。发展潜力比较大,投资额度完全在国家和群众的承受范围内。实现了人均经济收入达1000元以上,稳定解决了12000人的温饱问题,切实加强了边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促进了国家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有利于缩小发展差距。项目实施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大力支持和欢迎。有很好的扶贫效果,项目绩效非常明显。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劳动者素质低,扶持面大,资金投入少,群众对扶贫开发项目认识不到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对基础设施建设要求比较强烈。
虽然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很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有省州扶贫开发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战胜困难,争取早日摆脱贫困,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五、经验和做法
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全县各族干部群众要树立扶贫意识、大局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领导思想上的系统认识、干部思想中的正确认识、群众思想中的全面认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切实解决群众温饱为己任,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使全县扶贫开发工作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
2、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紧紧抓住千载难缝的契机,把扶贫工作摆到各项经济建设中的突出位置,列入党政工作中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县扶贫办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按照目标责任制切实负责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度,进一步完善各级扶贫开发目标考核制度,做到工作到村,落实到户。一次性规划到村、到户,分年度实施,针对贫困程度和贫困特点,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确定建设标准,坚持国家补助为辅,群众投工投劳为主的原则,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项目
管理机制,在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实施地点和数量下达指标数,同时制定《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实施方案》,报州、省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批。
3、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扶贫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内容多,工作难度大,协调任务重,必须转变作风,扎实工作,深入村社,吃苦耐劳,精心组织,强化服务,迎难而上,一抓到底,严格按照项目实施流程表程序开展工作,才能积极稳妥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4、强化服务,努力增收。项目乡、村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举办建房技术培训和农村种、养殖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科技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民增收,使贫困群众在短期内解决温饱、逐步脱贫致富。
5、制度管理,接受监督。扶贫资金补助情况、物资的采购和发放要实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设立永久标志牌。项目完成后,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最大效益。
对建设所需要的物资由项目乡、村、驻地技术人员提出书面申请,经县扶贫办核实审批,将所需物资统一调入发放到工地上,实行专人管理,专项使用,项目点村委会做好物资入库出库记录。
项目资金要设立专户储存、专人负责、封闭运行,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专款专用,实行项目资金回补报账制度,加强财务核算,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一个项目一笔资金,一个责任人,帐表齐全,接受省、州有关部门的审计检查。
扶贫工作中的监督工作由县扶贫办、各乡镇政府共同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汇报工程进展情况,严把质量关,由县扶贫办会同县监察局、统计局、财政局做好项目监理工作。
6、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扶贫开发是一件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事,既是一项经济任务,更是一项政治任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加强
宣传和动员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充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各级各部门挂钩联系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把全面完成扶贫攻坚任务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突破口,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共同努力把这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做好。
7、通力协作,确保质量。建设技术由县扶贫办协调县财政、城建、农业、水务、交通、林业、畜牧等部门,抽调业务精干技术人员,按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法,制定《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管理流程表》,严格按程序组织项目实施。县、乡、村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建设任务,部门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全过程跟踪指导、检查和督促,严把质量关,同时充分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相关业务部门要经常深入实地进行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使项目发挥长久效益。
8、加强扶贫资金和扶贫物资管理。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效益,严格按照《云南省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建立健全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责任制,实行资金使用公告公示制度、资金报表管理制度、扶贫资金到位和管理使用的监督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州、县两级审计部门多次对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专项审计,都未发现违规现象,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充分发挥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省扶贫办《关于切实加强扶贫物资管理确保建材质量的通知》(云贫开办发„2004年‟8号文件精神,制定了《福贡县扶贫大宗物资询价采购实施方案》。报县政府批准后,确定2008-2009年扶贫大宗物资采购方案,组织询价考察组赴大理和六库对厂家进行询价考察,并签定了供货合同,为扶贫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9、及时验收,总结经验。项目乡、村实施完成下达的指标任务后组织全面初级验收工作,写出工作总结,向县级及时写出书面验收报告,县人民政府组织各有关部门领导和业务技术人员组成项目验收小组,到实地进行逐项验收,写出县级验收工作总结,向州级提出验
收报告。
10、创新思路,提高标准。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充分尊重民意,结合新农村建设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标准和质量,充分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最大效益。
虽然我县的扶贫攻坚任务还很艰巨,边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还很困难,但我们坚信,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有省州扶贫开发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带领全县各族人民战胜困难,争取早日摆脱贫困,努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六、思路及建议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各项扶贫政策,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开发,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引资帮扶和易地开发为工作重点,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努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缩小差距、减贫争收、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提高成效。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大产业开发比重。创建优质特色产业和品牌,走产业规模化道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创新管理体制。由政策性扶贫向制度化扶贫转变,强化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三是创新扶贫方式。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生产,发展订单农业。四是拓宽扶贫渠道。围绕农民增收目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五是增加扶贫内容。着力改善社会服务条件,山、水、田、林、路综合治
理,加大农村社会事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努力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六是创建轻松的政策环境。针对民族地域偏远,居住分散,经济发展滞后等现状,尽快制定出台有关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政策保障,以加强贫困地区的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基础,夯实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善贫困群众的人居环境,让边疆民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提高民族贫困地区群众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素质,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于民族经济社会发育程度低,发展起步晚,生存环境恶劣,发展难度大,发展进程极不平衡等因素,总体看来,我县生产力水平在纵向上虽有较大发展,但从横向比较,仍处于全省、全国较低的水平。要实现福贡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在全县人民抓紧机遇、艰苦奋斗、奋发图强、苦干实干、加快发展的基础上,很大程度必须依靠上级扶贫部门一如既往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才能如期实现发展目标。因此,结合福贡实际,特向省扶贫办提出请求,希望得到重点照顾、特殊倾斜。
附:福贡县“十一五”期间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统计表
福贡县人民政府扶贫办公室
二0一0年四月八日
第二篇:北安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总结
北安市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及下步思路
“十一五”期间,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扶贫办悉心指导下,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总体要求,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改善贫困地区面貌为目标,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我办共争取财政扶贫资金681.62万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71个,全市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9个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952.25元提升到2011年的2675元。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成效
2006年以来,全市扶贫系统以扶贫项目建设为抓手,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到今年底“十一五”扶贫开发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提升了工作水平。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主要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得到了省扶贫的高度肯定。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2005年全市财政扶贫资金仅为79.8万元,2011年财政扶贫资金累计达到681.62万元,增长8.5倍。三是争取了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和支持,财政扶贫市级配套资金从无到有,从2007年开始,市 1
级财政扶贫配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将扶贫工作摆上一个更加重要的位臵。
1、注重坚持因地制宜,科学制订扶贫开发规划 制订扶贫开发规划是做好整村推进的基础,做好规划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002年起,我市有11个扶贫重点村,辖有63个自然屯,共有9586户、39422人,其中贫困人口5546人,有23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44个自然村未通有线电视和广播,有34个自然村未通电话,有3858人存在饮水困难。绝大多数自然村生产生活条件比较差,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为扎实开展好9个重点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北安市“十一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对9个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及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在“十一五”规划期,我市总共计划争取财政扶贫资金856万元。
2、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按照“四有三通三提高”的目标,截至目前我市贫困村扶贫开发总投资2519.77万元,其中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共681.62万元,贷款或自筹856.5万元,其它资金981.65万元。一是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扶持贫困户养殖奶牛90头、肉牛6头、猪30头、羊1075只。二是贫困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为贫困村打机电井5眼,自来水
入户695户,新打抗旱井8眼,整修渠道8840米。三是农业设施建设:购大型拖拉机2台,深松整地旋耕机2台,喷灌实施3套,新建温室大棚30栋。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新修村内水泥路27.3公里、砂石路21.4公里、农田路21公里、田间涵洞25道、桥6座。五是社会事业建设:新建建文化活动广场2700平方米,广场铁艺围栏400延长米,卫生室7个,文化服务室1800平方米,中心屯中心路两侧铁栅栏1200延长米,中心屯安装路灯35盏。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第一,明确扶贫资金投向和使用范围。主要投向与改变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生产项目。到目前为止,贫困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7411万元。其中用于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519.77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34%;用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财政扶贫资金达227万元,占财政扶贫资金总额的9%。第二,建立激励机制。一是情况通报制。即实行月通报、季排名制度。市局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到重点村检查项目实施进度,并将检查情况每月在市《扶贫开发工作简报》上进行通报,每季度进行一次排名,表扬鼓励先进,批评鞭策后进。二是资金项目挂钩制。对工作积极主动、管理规范、扶贫效益明显、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村,第二年优先安排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并适当给予奖励;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建设任务的乡镇村,按实际情况第二年扣减资金,用于其它乡镇村扶贫项目建设,把扶贫工作的努力程度与扶贫资金的支持力度结合起来,做到国家投入与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有限的扶贫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第三,实行公告公示制度。健全以增加资金项目管理透明度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机制,扶贫资金和项目全面推行公告、公示制度,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管。第四,扶贫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财政扶贫资金报账管理,制定了《北安市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实施细则》,所有财政扶贫都必须在县财政核算中心报账,避免了资金报账中违规违纪问题。
3、积极开展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目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按照“提高劳动者素质,创造就业机会,稳定增加收入”的要求和2005-2010年劳动力培训转移规划,切实抓好了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落实。同时,明确并制定了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操作规程,以使我市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规范有序进行,让贫困群众真正受益。“十一五”以来,开展面包制作、电脑、电动缝纫、汽车驾驶、电子、家政服务、农机驾驶等职业技能班,培训农民3500人,94%以上的参训人员找到了满意的就业岗位,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的目标,同时,大力实施培养“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人才计划,每年在每个重点村资助培养一名技校或大中专生。
4、切实改善民生,扶贫效益明显
“十一五”期间,我市扶贫工作有机结合新农村建设,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和“四有、三通、三提高”的目标,着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扎实推进整村扶贫开发工作。到目前为止,贫困村建设工作共投入资金2519.7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33.72万元。主要开展了扶持贫困户发展养殖业、贫困村水利设施工程建设、农业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等55个项目。使9个重点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五年来,我市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坚持以解决贫困村农民行路难,饮水难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提高贫困户人均收入为核心,以解决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为目标,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效益明显。
二、存在问题
在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实践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我市贫困村多属偏远地区,自然村分散,整村推进难度大。
2、上级扶贫资金有限,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所需,而且产业扶贫项目周期短,短时间内难见成效,有一些贫困群众还没有完全脱贫。
3、在贫困村搞新农村建设,建设点与整村推进存在矛盾点和面如何结合需要探索和创新,而且重点村普遍存在基础条 5
件差,同样资金建设与其它村相比,要求达到同样标准有难度。
4、因为贫困,大部分重点扶贫村级集体经济薄弱,乡村配套和自筹资金难以落实,也无法垫付项目实施有关费用。同时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在家群众参与项目实施力度不够等。
三、下步打算
我们将认真按照省、地区工作要求,结合实际,周密部署,突出重点,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
1、健全完善扶贫工作机制。加强督导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表彰项目实施好的,处罚项目实施差的,我市将拟制《北安市扶贫规划项目实施奖惩办法》、《北安市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实施细则》促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向高质量、高效益发展,使重点贫困村管理进入科学化、规范化轨道,夯实扶贫工作基础。
2、积极做好贫困村“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编制试点工作。按照新农村的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规划实施末期,使贫困户全部脱贫,并有50%以上进入富裕户行列;村的主导产业形成;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着力做好开发规划,重点在产业扶贫和上规模、上档次下功夫。
3、加大整合资金力度。在积极争取省级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加强地方匹配及部门整合资金等方面的协调运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扶贫资 6
金,加大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扶贫项目实施的进程,提高扶贫项目建设的标准。
4、切实改善民生。结合实际继续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道路、饮用水问题的解决。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注意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提高外出务工收入。
北安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五日
第三篇: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目前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认真实施了山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和贫困农户住房困难;推进扶贫培训就业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切实解决水库移民问题以及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全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和云浮六个山区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逐年加快,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超过其他山区县,50个山区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956元。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人口减少了649 万人。山区、贫困地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广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种种原因,我省贫困面仍比较大,贫困人口还比较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相对贫困人口仍有345万多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10%,其中相当部分农民没有稳定脱贫或因病、因灾致贫返贫。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边远分散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较缓慢,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为重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一保五难”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步伐,全面推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任务目标:
1.基本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基础上,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含砷和苦咸水等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省农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享有社会基本保障;完成1.4 万户边远分散老区村庄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全面完成,15万户贫困农户住上新房;省属水库95% 的移民户住进安居房,面上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镇通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农村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居民85% 以上参加合作医疗;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从2006年起,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基本消除贫困村。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5%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口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
3.加大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千方百计转移就业,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大力推进山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扶持对象和重点区域
(一)扶持对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重点区域:边远分散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两翼沿海地区。“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帮扶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所在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所在县(市、区)自行解决。
四、工作重点
(一)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突出工作重点。“十一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贫困人口占村(行政村)总人口40% 以上标准重新划定贫困村。按照“统一规划、先难后易、分类实施、分批治理、逐村解决”的原则,将“整村推进”实施规划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要制订和落实工作计划,做到逐村帮扶,逐村解决,完成一村,验收一村,公布一村,力争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努力实现减贫目标。
1.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产业化扶贫覆盖面,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山区、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鼓励和引导珠江三角洲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兴办具有山区、贫困地区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施产业化生产。
2.抓好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培训规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为期3 个月以上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例达到90%,转移就业的比例达到90%,其中稳定就业(连续3 年,每年就业时间在8 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80%,年均工资性收入超过5000元。继续办好省扶贫培训基地和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对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进行短期转移培训的工作。以县为单位,全省每年对贫困农户开展实用种养技术培训达12万人次以上。大力推进智力扶贫工程,省智力扶贫工作覆盖面在现有每年补助5000名贫困学生的基础上,扩展到2006年补助1万名贫困学生,以后逐步扩大到1.2 万名贫困学生。
3.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良种生产基地。以镇为单位,在贫困地区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的良种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良种,传授良法,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科技、农业、水产、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安排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兴办优质良种生产基地,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三)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水利、小水电、电力、信息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结合“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加强对贫困村电力、供水设施和机电排灌、村内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扶持。加快发展农村以沼气为重点的洁净循环经济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四)继续实施科技、信息、教育、卫生和旅游扶贫。继续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继续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标。加大对基础教育建设投入,扶持欠发达地区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充分依托技工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工程。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继续扶持山区、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旅游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五)扶持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区经济社会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认真实施扶持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保证老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水库移民村“一保五难”问题,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强对水库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认真做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抓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他省(区)工作,切实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的各项措施,提高帮扶水平。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五、主要措施
(一)加大扶贫投入。继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和其6 个配套文件以及《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粤发〔2003〕13号)要求,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已定标准和时限要求继续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省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排好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教育、农村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推动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各地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扶贫信贷业务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户创业,脱贫奔康。
(二)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省直单位挂钩扶持16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工作要与省委组织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相结合,将重心下移到挂扶县的贫困村,做到逐村帮扶,完成一村,验收一村。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大支持山区、贫困地区的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数和年递增比例,继续安排20个山区县的帮扶资金,对口帮扶的扶贫资金要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三)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必须用于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项目,改善和提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扶贫资金不得用于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不得用于乡镇以上的项目。对扶贫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落实“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三公开两监督”要求。要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经贸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到山区、贫困地区投资。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山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查,严格控制引进重污染性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工作领导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工作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方面重点倾斜扶持山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明确责任,抓好落实。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市、县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尤其是省直机关单位,要把定点扶贫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部署。从2006年开始,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结合起来,保证挂钩县贫困村扶贫任务的落实。
(三)固本强基,加快发展。要坚持把脱贫奔康与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把村党支部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战斗堡垒。要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把脱贫奔康的立足点放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基础上,坚决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协调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扶贫工作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安排专项扶贫工作经费,加大贫困地区扶贫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增强扶贫工作机构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各级扶贫部门要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宣传,注重调查研究,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反映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统计监测,充分利用扶贫信息化系统,及时了解和准确反映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动态,为科学决策提供及时、全面和准确的依据。
第四篇:乡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州、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新的扶贫形势和县委、县政府及县扶贫办的要求,做好全乡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已迫在眉睫。为使此次规划能够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任务。经乡党委、政府研究,结合本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搞好整村推进及“十一五”扶贫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搞好整村推进规划和编制好“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是指导今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对实现我乡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扶贫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的不断提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五”以来,扶贫开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上到下都必须以好的规划和项目争取投入。很明显,没有好的规划和项目,要争得上级的投入和扶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规划和计划,不仅绘制未来扶贫的蓝图,而且是争取各方支持、把扶贫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盘子加以重视,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思路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到2010年以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根据新的扶贫形式和上级的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扶贫三项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经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责任制,努力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总体目标责任制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州“十五”扶贫开发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总体解决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提高,“三个文明”有新的发展。最基本的要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巩固温饱、构建和谐村寨、实现全面小康创造条件。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弱势人群的生存、发展为根本,这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综合纳入规划盘子,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综合考虑。
(二)科学全面。整村推进规划和“十一五”扶贫规划是全县综合性的扶贫规划,要求既科学又要全面,基本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指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机动灵活。既要按上级的要求进行,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打破框框套套的束缚,反对教条主义。一句话,既按原则办事,又要灵活机动,编制出最切合实际最有特点扶贫开发规划。
(四)自上而下。扶贫规划不同其它规划,纯粹在办公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编制出来的,即使编制出来也难于切合实际。实践证明,每次扶贫规划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是先做外业、后做内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次规划更不例外,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做得更实。
(五)群众参与。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是扶贫经验的创造者。发动群众参与规划,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把上级和各方的支持与自力更生的精神结合起来,使所做的规划更实在。
(六)把握关键。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可行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杈杈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以改善未通路、通电村寨的生存条件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
(七)量力而行。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与可能解决的问题考虑。所确定的目标责任制要有实现 的可能性,所设定的项目和投资来源有相当的把握。
(八)整合资金。坚持整合,形成合力干扶贫是全州的成功经验。今后不论是从哪条渠道获得的扶贫资金,都要走整合的路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项目的编报,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以五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要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上下功夫,明确各乡(镇)的主体功能的发展原则。在项目筛选时,项目对规划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要具体要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规划的项目要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项目要对公共利用有突出贡献,项目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竞争格局等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到2010年全乡计划实施30个村。其中:在重点扶持村委会中实施16个自然村,安居温饱村3个(可在面上或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自然村4个(在面上选),州县筹资实施重点村7个(在面上选)。
六、基本要求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各村委会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 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选点,就是要按照“示范带动,雪中送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选择居住农户50户左右的贫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作为扶持对象。
示范带动:全县要以方便周边群众参观、学习为目标,在贫困村中优选部分村民小组,整合力量为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奔小康的示范带动作用。
雪中送炭:以最边远最贫困的自然村为单位,实施群众基础好、干部积极性高的自然村,把国家的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边远贫困村中树立解决温饱的典范。
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各村的项目规划,按省、州、县关于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地照顾到周边村寨,扩大受益面。
分类指导:“十一五”扶贫 开发规划,各村委会就是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项目,并按照项目分类原则进行谁筛选规划。整村推进项目规划:重点扶持村委会中的16个自然村选点必须在原规划但未实施的重点扶持 村委会中选;安居温饱3个自然村可在面上也可在未实施的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4个自然村和州县筹资实施7个重点村必须有在面上选。以上每村规划资金(国家补助)20万元。
七、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各村委会要立即组织人员走村窜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基本情况,要反复思考形成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项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安居、山、水、田、林、路、电、产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综合开发扶贫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全面规划。项目规划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村一策,群众满意,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额的50%
1、修通水泥或等外砂石进村入户路(主要资金规划于村内道路建设);
2、架通输电线路;
3、通讯工程(根据实际可规划可不规划);
4、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5、消除茅草房、杈杈房和危房,做到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促进农户堂屋整洁、明亮;
6、户均建有沼气池并与改厩、改厨改厕相结合;
7、以示范带动为主要目标的村,每村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或者一个活动场所(由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分为3—4个村民小组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适用、实效的原则合建一个科技活动室)。以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村,有条件的,也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建设科技活动室;
8、每村一间公厕。
(二)经济发展占投资总额的25%
1、户均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2亩以上;
2、户均存栏猎4头以上;
3、每个示范村形成1—2项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相连接的稳定增收产业,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事业占投资总额的10%
1、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扫除青壮年文盲;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户均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
3、建有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
4、建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能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
5、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无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乡(镇)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
6、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创建活动;
7、建立一支农民业余文艺队。
(四)生态建设占投资总额的10%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沼气池和节能灶普及率、利用率达到100%;
2、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3、推广青贮混合饲料喂养,实行科学养殖,提高出栏率;
4、搞好村内绿化美化,逐步达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
(五)其它占投资总额的5%
1、科技活动室内要建立展板,展现该村的基本情况(旧貌),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场面,项目建设绩效(新貌),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等内容,其它无关的内容不必展现;
2、各村的标志牌(碑)按农村奔小康示范村,温饱示范村,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上海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四种类型统一设计和制作;
3、村内的固定性标语,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由县委宣传部审定,每个村制作2—3条)即可。
八、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到州到县,都强调扶贫是“三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级都要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实施规模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各村委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
[1][2]下一页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