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

时间:2019-05-13 19:3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

第一篇: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

中文摘要

普通法作为当今世界两大法系之一。判例法制度、遵循先例原则、程序先于权利等原则是普通法特有的原则和制度。本文主要从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探索普通法形成的哲学背景。进一步认识普通法独立于欧洲大陆而形成自身特色的文化原因,同时为中国的法制精神和立法原则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经验主义;普通法; 法律形式

者:

杨浩

指导老师:陆益民

I

本科生毕业论文

Brief analysis empiricism to common law spirit influence

Abstract The common law as one of two legal systems in the world today, the case-law system, follow precedent principle, program prior to the common law rights principle is endemic principle and system.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empirical epistemology and methodology, explore the Angle of the common law philosophy background formation.Further understands why common law could be independent of continental Europe and form their own features of cultural reasons, while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legislative principles for China's legal spirit.Key words: empiricism;the common law;form of law

Written

by yang hao Supervised by

lu yimin

II

本科生毕业论文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根植于英国传统文化的经验主义................................................................................................2 1.1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概述....................................................................................2 1.2 经验主义深入英国传统文化...........................................................................................................2 第二章 经验主义对普通法发展模式的塑造:判例法模式、遵循先例原则、注重程序原则............3 2.1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集中表现........................................................................................3 2.1.1 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认定事实提供方法论方法....................................................................4 2.1.2 经验主义使得判例制度的成为能动的法律制度....................................................................4 2.1.3 经验主义传统是英国抵制罗马法复兴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5 2.2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法律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6 2.3程序优先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的价值倾向............................................................................7 总结..............................................................................................................................................................9 参考文献....................................................................................................................................................10

I

本科生毕业论文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各国间的经济交往日趋频繁,法律体制之间的研究和借鉴也就不可避免。普通法作为英美法的基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大陆法系共同构成了西方的两大法系。

哲学作为一个民族和地域意识的集中体现,是文化的核心,为法律提供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唯有通过研究法律的上位意识——哲学,才能从整体把握法律形成和发展,并为以后的改革提供方向。经验主义作为英国哲学的根本,直接决定了普通法的外在特点:判例法、遵循先例和程序优先。可以说,经验主义贯穿于普通法的整个立法司法活动。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制初步完成,但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我国法律都以借鉴日德成文法为主,忽视了普通法对于我国现阶段法制建设的重要性。通过研究普通法的哲学基础,将有利于我们结合本国文化,有选择的吸收。同时,也从研究方法的角度为我国法制改革提供参考。

本科生毕业论文

第一章 根植于英国传统文化的经验主义

1.1英国经验主义思想的内涵及其方法论概述

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验主义指的是从16到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与理性主义相对立的的哲学思潮。其中心是所有的知识来自经验这一认识论判断,且因为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均来自英国,故又将经验主义称为英国经验主义。

在西方历史上,英国是经验主义的大本营。虽然对英国为何会走上经验主义道路众说纷纭,学界也很难达成一致,但一般认为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等密不可分,本文不做详细讨论。不管是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18世纪“经验主义”同“理性主义”的斗争,还是中世纪教会内的“名实之争”,乃至古希腊各学派在认识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其中无一不体现了这样一个共同争论点,就是认识的根本来源到底是感官经验还是内心天赋。

经验主义一般认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知识的终极来源为感官经验。经验主义者强调外部世界的信息在感官中就能呈现出来。心灵的主要作用就是对这些信息加以判别和组织,从中引申出意义,并与其他事物相关联。而事实的根源只能是感觉经验。

基于上述的认识论判断,经验主义认为只有经验的方法(empirical method),特別是科学方法(scientific method),或即归纳方法(inductive method)或类比推理法(analogism method)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所谓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简称类推、类比。它是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这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方法。显然,两个事物之间之所以能进行这样的推理是基于它们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故相似是类比推理的基础。相对于演绎推理而言,类比推理的形式结构并不重要,这一结构并不能够保证结论的真实性。

而从认知过程看,类比推理由多个认知步骤所构成:当遇到一个新事物需要运用类比推理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相似联想找到可以作为类比的已知物;接着就要分析这种已知事物中哪些知识是可用于认识新事物的;然后要将这些可用的知识映射到新事物上,以期达到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目的。两个或者多个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相同性质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其他性质也一定相同。类比推理最多能做出一个有关可能性的判断,通常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1.2 经验主义深入英国传统文化

在英国曾流行着这样谚语:“看清楚以后再跳”、“一盎司事实抵得上一磅理论”、“不到桥边不想桥对面的事”。英国科学家威廉·汤普森(William Thompson)说:“我做了才知道,我不做不知道”。这些谚语名言不仅是英国人对生活的总结,也形象表达了英国人对经验的推崇。他们做事依赖直觉、本能和经验。

本科生毕业论文

保守的、普遍的经验主义是这个民族的性格,以至于几乎所有的经验主义大师都来自英国。经验实质上是对曾经发生的事实的感官体验,我们做事离不开经验,而经验的产生也离不开行动。英国人做事喜欢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见机行事,不是死抱一棵树。相反,他们对于空口理论总是嗤之以鼻,讲究实用,讨厌虚谈。英国哲学家边沁创立的功利主义便是对英吉利民族性格很好的诠释。因此整个英国的文化核心就是经验主义,外在形式则是与经验主义异曲同工的功利主义。

第二章 经验主义对普通法发展模式的塑造:判例法模式、遵循先例原则、注重程序原则

普通法的形式是与经验主义是分不开的,这正如庞德所言,“在普通法法律家富有特性的学说、思想和技术的背后,有一种重要的心态。这种心态是:习惯于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观察事物,相信的是经验而不是抽象概念:宁可在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每个案件中似乎正义所需要的从一个案件到下一个案件谨慎地行进,而不是事事回头求助假设的一般概念,不指望从被一般公式化了的命题中演绎出面前案件的判决这种心态源于那种根深蒂固的盎格鲁-撒克逊的习惯,即当情况发生时才处理,而不是用抽象的具有普遍性的公式去预想情况。”

法律所采取的形式与传统思想的一致是法律作为行动规则所具有的普适性所决定的,法律形式若与传统思想相冲突,甚至是背离传统思想,那么,我们就很难想象法律的普适性能得以实现,同时,法律作为行动规则的作用也难以发挥。法律与传统思想的对应,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无指导意义。我国近代法律的转型由于时代动荡、内忧外患,法律引进多于改进,批判多于反思,我们是在全面批判中华法系中采纳了大陆法的形式。但法律是有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背景的,法律思想的移植非一日之功。法律形式可短期内进行移植,而法律思想却很难移植,它是在反思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为什么虽历经百年,我国传统的思想仍有那么强大的力量的原因。同时也形成了法律思想与法律形式的不和谐。

①2.1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集中表现

法律有不同的规则表现形式,诸如制定法、判例法、习惯发、法理等,其中最突出的是判例法与成文法二种形式。法律所采取的形式往往决定于一国的法制传统,历史传承和思想文化。正是当法律与传统相契合时,作为行动规则的法律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近代欧洲大陆法所采用的成文法典的形式也是深 ①② R.Pound,What is the common Law in the Future of the Common Law,1937,3 PP.18f.沈敏荣.论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0,(2)

本科生毕业论文

受罗马法和欧陆唯理主义的影响。同样,对于普通法而言,它与英国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它所采取的判例形式深受传统思想,即经验主义的影响和支配,经验主义是普通法判例表现形式的思想渊源,而判例法是经验主义在法律中的具体体现。

2.1.1 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认定事实提供方法论方法

在案件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对案件事实的查明和法律的查明。由于经验主义对实效的重视,使得普通法法官并不注重对案件的理论研究而更关注案件的实然状态。同时因为对未经验证失误的不信任使得法官在司法活动中一直谨小慎微,任何一样证据未在法庭由控辩双方质证论证就不具有法律效力。在遮掩的理念下,法官会致力追求对案件本身事实的认定和冲突的解决,而不在乎是否真正符合普遍真理。法官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对案件的感知,运用自己实践获得知识和自我对法律的理解,那些不能证明自身合理性的先例会被抛弃。因此经验主义为判例制度下的法官提供了认定事实的方法,使得判例下的法官是理性的法官,事实是可接受、查明的事实。

2.1.2 经验主义使得判例制度的成为能动的法律制度

在普通法系中,司法过程是独具特色的,与大陆法系迥然不同。美国法学家庞德曾批判道“19世纪欧洲大陆的法典理论使得法院成为一种司法自动售货机。这种必不可少的机器已用立法或已经接受的法律原则事先准备好。一个法官惟一能做的就是把案件事实从上面放进去,并从下面取出判决的确,案件事实并不总是与机器适应,因此,为了得出某种果,我们或许不得不重击或颠簸机器。”然而,普通法法官就没有那些现成的法条充当售货机,她们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普通知识的经验和法律知识的经验,来解决具体案件判例制度的存在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法律是被发现的而不是创造的,这不仅体现在从先例中得出法律存在的结论,也无异于法官通过判决来宣告他所适用的法律才是确实的法律,而且先例有沿着逻辑发展路线自我延伸的倾向,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判例制度本身就是一套经验的规则体系。依据判例法出的判决往往需要有一个清晰而有深度的判决理由,这其中就凝结了法官的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现实经验,例如,在普通法的判例制度中,判例适用的前提是至关要的“区别技术”的运用,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里每个案件都是富于个性“个案”,为了发现法律,法官要像工匠一样分析每一块材料的质地和特性,运用己的知识背景甚至直觉塑造出一部部伟大的作品。

另一方面,从法官的遴选也可看出经验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普通法国家,法官是从优秀的出庭律师这个有限的范围中选拔,至少可以确保那些非常有能力、又富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在高等法院任职。同时,法官的任职是终生的,只要其行为端正,职位就受到法律保护。只有在其违反正当行为原则并在上下两③ ③陈卫东 李训虎.先例判决·判例制度·司法改革[M].2003,42-43

本科生毕业论文

院的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国王(女王)予以免职,但是自有法律规定以来,还没有一位法官 被免过职。④这就体现了对法官经验的推崇;而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情况与之完全不同。大陆法系的法官属于文官,虽然各国自有重要差异,但还是有一个基本模式:谋取司法职位是一个大陆法系中的法律大学毕业生所可能选择的职业之一。如果希望从事司法工作,在毕业后不久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不久就可以成为基层法院的法官。

在普通法体系里,法律就是从一个个判例中体现出来,并且上升为全民族的行为准则。这正体现了经验主席认识事物必然规律,即从实践中总结经验,而自己的经验又为后人所参考。如此构建起整个法律大厦和信仰。法官们笃信自己的经验和对法律的理解,按照经验法则最求法律的终极目标。正如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瑟曼·阿诺德说过:“伟大的、盛行的、真诚的理想使某个民族大为激动且变得脱离实际之时,也就是司法制度失去其威信和影响之际。”

⑤2.1.3 经验主义传统是英国抵制罗马法复兴影响的最重要的文化因素。

公元1世纪至5世纪,罗马军队曾征服并占领不列颠,但是当地土著人—凯尔特人的抵触情绪限制了罗马法的渗入。同时不列颠经济仍处于氏族后期,这也使得罗马人兴趣索然。公元455年,罗马帝国撤出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人趁机占领了英国。罗马法对英国法制的影响也基本消失殆尽。

公元11世纪至15世纪,罗马法在欧洲大陆复兴,同时也影响到了英国。16世纪在英国兴起的衡平法和商法都很大程度地吸收了罗马法的精神。但是,罗马法对英国的影响却始终很有限,它并没有能够改变英国法独立发展的方向。当时的英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大陆一样全盘地吸收罗马法,其中有很多种因素,包括民族精神、政治背景、法律状况以及法学教育和法学家阶层。但英国保守的民族特点和经验主义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心理因素。他们不看重理论上是怎么说的,而在乎事实上是如何做的;不爱以抽象理论为依据,喜欢用具体实例作凭证。务实的民族特性导致英国人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薄弱。在这种思维模式熏染下,英国不大可能在极富抽象性理论的罗马法基础上发展出如法国、德国那样高度系统化、确定且精细的法典法,而更倾向于吸收记载着“非抽象之法规,而为极具体之规则”的日耳曼法。因为英国人很难接受这种依据理性预先建构好的法律大厦,与其这样,倒不如继续在已有的法律“集体经验”的“仓库”(黑格尔语)进行修补。

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运行,已经造就了一大批普通法学者和法官,这是一只不可忽视的反对罗马法的力量。由于他们为既得利益者,就使得普通法的传播、教育、研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以致当欧洲大陆开始进行如火如荼的研究时,英国法学家们却没什么建树。这反过来又强化了民族的统 ④⑤⑥⑥李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J].2009,(34),5

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p156 王薇.英国法排斥罗马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

一认识,即英国不需要罗马法。同时,根据英国传统的法律观,制定法只是对判例法的无可奈何的补充。一旦有可能,人们将引用实施制定法的判例,而不是条文。英国的制定法零星而不成系统,它的影响力远不及不成文的判例法,后者由法官经数百年而发展起来,几乎适用于所有法律领域。加之英国人缺乏高度抽象化、系统化的逻辑思维,难以达到形成系统法典的技术要求,而先例是已有的案例,实在而又易于比照和把握,符合了英国人的思维特性。基于这种民族特性,英国人放弃法典而选择判例作为普通法的表现形式就符合常理了。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公约和国际条款的国内适用和欧盟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影响,制定法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但判例法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法律渊源生成于英国特殊的习惯法基础,出于对传统尊重,迄今也仍然是英国法最主要的渊源之一。

2.2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法律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现

所有法律制度中,法院的判决先例都在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法官们都有遵循先例的倾向,但不同法制之下这种倾向的力度是不同的。遵循先例原则在英美法上便显得十分突出,是英美司法制度的核心和基础,是英美法系的代表性特征。

英国法官参照判例进行断案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二世纪。在1066年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以后,英国开始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王权,展示国王的权威,国王开始派遣代理人到各地巡回审判,试图用统一的法律制度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当这些巡回法官返回维斯特敏斯特之后,他们在一起讨论案情、交换法律意见,彼此承认各自的判决,并约定在以后巡回审判中加以适用。十三世纪以后,随着判例集的汇编、判例著作的出版,遵循先例渐渐取得普遍的意义。至十三世纪末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就不断援用先例,到十六世纪遵循先例已被作为惯例确立下来。十九世纪后半期,随着法院组织的改革和统一以及系统权威判例汇编的出现,遵循先例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遵循先例原则是判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判例法得以形成的基础。遵循先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包含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具体说就是高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处理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同一法院的判决对其以后的同类案件的判决具有约束力。即指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

遵循先例在普通法系国家是有其独特原因的,它是在经验主义法律观的作用下,在政治制度的大背景下,与英国民族性和思维特点紧密相关。当然,一个民族尊重其民族文化传统的倾向性在司法上就体现为法官处理案件时参考先前的判决,下级法院遵循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此各个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受司法先例的影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英国的司法先例却是一种有直接拘束力的法律。在英国,对 ⑦⑧

⑦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31(1)林洪平.浅论普通法上的遵循先例原则.北大法律信息网,2005,4-5

本科生毕业论文

于司法先例,法官在审案时不只是参考和可以遵循,而是必须遵循;先例不只是示范的模式,而且是对后来案件具有拘束力的判例。英国经验主义分析学家洛克声称:一切知识都来自感觉和反省,而非天赋或先验。他们认为大陆法系的成文的法典不仅令人难以把握,甚至让人怀疑其可靠性程度这就决定了英国人不可,甚至令人怀疑其真实性。相反判例是司法活动的先前判决,是对以往案件的真实处理,是法律干涉生活的有效证明。【8】

此外,从方法论角度看,在普通法系中,遵循先例要能够成为具体的司法实践原则,就自然假定了运用类比推理来判决新的事例或解决新的法律问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由于在现实的社会中所产生的法律事例是非常复杂的,如何在复杂的案件中获得相对的公平正义呢?遵循先例的价值在于将某些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规则引入到私人活动及商业活动之中,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趋利避害,争取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遵循先例对法官专断也能起到约束作用。遵循先例原则减少了法官作出偏袒和偏见判决的可能性。如果废除了先例原则,那么在未被制定法所规定的整个人际关系领域中,法官就会按照他们个人的旨趣和个人的是非观去自由行事。遵循先例原则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法官的一些重复劳动,从而大大提高诉讼效率。遵循先例的精髓乃是相同的情况相同对待,这与人们追求平等的正义感相吻合。这样,基于先例进行类比推理就显得比较公正、有效和灵活。事实上,在其他很多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的科学领域,人们解决问题也往往会选择运用类比方法,比如营销管理、理论物理学。

既然类比推理是普通法系的方法论基础,它在这一法系的司法活动中普遍地使用就显得非常自然了。这就涉及到普通法中的查明与适用。在普通法系中,对于一个案件的审判过程,法官就是先通过对大量先前案例的系统性搜索,找到与其审判案件最为相似或相近的先例,并对案件的要素进行分析。由于运用类比推理得到的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决于两个案件要素相同或相似的程度,所以如何找到并确认哪个先例可以作为当下案件的类比案例,就是对法官的经验和法律素养的考验。不过,运用类比推理是以可作为类比物的先例的存在为前提的。这样,如果找不到相同或具有很大相似程度的先例,也就是说原有的案例与当下遇到的案件不相匹配,那么法官就需要创造并确认一个新的审判例,而其就成为日后法官审判类似案件的先例。普通法系正是运用这样的方法,在不断变化的错综复杂的案件中保持与时代共进的步伐,从而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⑨2.3程序优先原则是普通法经验主义的价值倾向

在英国人长期的观念中,权利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但权利的行使和救济必须依照法律程序来进行。令状制度是“程序先于权利”原则的直接的制度表现,诚然,令状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但这一制度得到广泛的接受和沿袭就体现了身后的文化认同感。亨利二世在设计“令状制度”时初衷是与地方贵族争权以达到中央集权。但在实施过程中便出现了“令状+程序=权利”的法律模型,因此,当时基本 ⑨罗鹏举

郦全民.普通法系和成文法系的方法论浅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本科生毕业论文

形成了“无国王令状即无救助办法”的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令状制度逐渐格式化,就演变为今天英国普通法的倾向就,即“程序=权利”。于是权利体现于法律程序之中,权利由程序来设定,权利因程序的存在而存在,程序甚至比权利本身更重要。这意味着一项权利是否能得到法律的保护,首先要看当事人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如果程序出现错误,即使权利有实体法上的依据,也得不到普通法的保护。

英国人信奉经验,认为认识的唯一途径就是经验,别无他法。众所周知,经验尽管如此重要,但经验往往是零散的和个别的,如何能够从个别中提炼除带有普遍性的一般,或者说获得共同的经验,必然打破个别的局限,就必须采用科学的工具——归纳法。但是,如何确保归纳出来的经验的可靠性呢?英国现代经验主义鼻祖培根指出,他创立归纳法的目的在于发现各种事物的特性和性质的形式。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形式因”到培根的《崇学说》中的“形而上学形式因和物理形式因”都指出形式比实质更重要,把形式看作是性质之间的本质关系,看作是物体的构成规律和运动规律。形式是实质的唯一表现,没有了形式,实质就无从研究,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经验主义者看来,认识的核心便是对范式的把握,从范式中挖掘食物的本质。将这种思维运用于法律之中,恰恰就体现了普通法程序先于权利原则思想:作为法律所要追求和保护的实质性的权利和正义,需要依靠程序来实现,也就是外在的形式性的程序问题最终决定了本质的权利,因此,在普通法中,就形成了以程序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可以说在权利概念中本身就蕴含着程序的要求,那么在英国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下,这种程序和权利的关系又进一步演化成为程序重于权利,程序决定权利。令状制度的发展和成熟为程序先于权利原则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程序和权利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其实现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而正是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为程序先于权利提供了理论化的依据,尽管程序与权利密不可分,但是程序先于权利还是权利先于程序,则决定于英国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影响。

判例法表现形式、程序先于权利原则和遵循先例原则是普通法所特有的原则和制度。这些原则不仅成为普通法区别于其他法系的重要特征,也使得普通法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但这些原则能够产生、发展、成熟,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英国文化传统中的保守思想、经验主义才是这些原则产生的文化根源。

⑩ ⑩高昂.论英国文化传统对普通法精神的塑造.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29-35

本科生毕业论文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一国的法治体制与其传统文化和历史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完全照搬他国经验也只能是邯郸学步。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很多波折,但一直主要以成文法为主,整个法律体系与大陆法系较为接近。因此通过对普通法的再度认识,有利于我们吸收英美法系的优秀制度,促进法官队伍建设,形成全社会对法律工作者的尊重;判例法制度则对我国司法不统一,不公平现象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发扬我国一贯的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提高公民内在的法律认同感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科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 【2】 【3】 【4】 【5】 【6】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美]小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著.普通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美]罗斯科·庞德著 唐前宏译.普通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2010 [美]约翰.H.威格摩尔著.世界法系概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索利 段德智.英国哲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英]史培克著.英国简史,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 论文类:

【1】 高昂.论英国文化传统对普通法精神的塑造.硕士学位论文,黑龙江大学,2009 【2】 陈卫东 李训虎.先例判决·判例制度·司法改革.2003 【3】 王薇.英国法排斥罗马法探析.西南政法大学,2003

【4】 【5】 【6】 【7】 张锐智.试论美国司法审查制在权力监督中的作用.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林洪平.浅论普通法上的遵循先例原则.北大法律信息网,2005 罗大鹏

郦全民.普通法系和成文法系的方法论浅析.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腾毅.从英国民族性看英国法特征.比较法研究,2000.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普通法的精神读书笔记

一、内容重述

在一番简短的引述(普通法的成就与危机)之后,作者提出普通法传统的两个特征:一个方面,它有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特征,表现为以独立的个人作为整个法律制度的出发点,对个人自由和私人财产无限尊崇;而另一方面,它又有着一种相反倾向的特征,即把个人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作为团体的成员的人来对待。(P9)

紧接着作者指出美国这样的普通法传统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七个因素,并在接下来的各章中(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对之一一进行回顾——

1、日耳曼法。【第一章】英国法律史的开端,13~15世纪,作者称之为严格法阶段。“个人主义是我所称的严格法阶段的主要特征……英美法一开始就孕育着严格法所具有的个人主义。”

2、封建法。【第一章】封建法时代是普通法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身份”和“关系”成为了至关重要的概念(区别于罗马法的“意愿”和“法律行为”)。法律关注的不在于当事人的行为而在于他的身份,承担义务不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愿、契约,而是基于他们之间法律上的关系。“以关系的概念处理法律问题,是根据封建保有权附属的权利义务关系类推而来的典型的普通法模式。”(P21)

3、清教主义。【第二章】“根深蒂固的清教主义,是形成我们普通法精神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法律中决定性的因素。”(P25)清教的一个基本主张是个人行为的“理性诚实的自愿契约”学说,把个人良知和个人判断置于首位,反对(官方)权威的强制,但同时强调每个人必须承受并遵守他们自己选择的后果。在宗教组织上,此学说产生了一种“联合但不从属”的体制,“我们互相帮助,而非互相支配”。此外,清教具有民族主义传统。在分析了清教主义对美国法律制度和司法体系产生的影响(重视制定法,侵权法中雇工伤害的风险承担和共同过失学说,刑法上的报应理论,在宪法和财产法里对私人权利的极力推崇,对衡平法的抵制,在法律适用和执行中对法官的戒备……),之后,作者指出这些影响“与我们时代的精神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利益格格不入”,“我们的法律制度需要淡化个人主义色彩”。

4、17世纪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第三章】司法权与王权之争的结果是使得法律至上原则最终得以确立。作者在第三章中回顾了这一原则(法即理性,个人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主权思想(法即意志,国家主义)的历史。“法律至上原则作为约束包括王权在内的基本原则,它是从17世纪法庭与国王之争以及18世纪的政治学说之中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它被作为保护个体及其利益以防止国家和社会侵害的工具。”(P52)

5、18世纪的政治思想。【第四章】“随着历史的变迁,普通法的限制王权理论演进为对一切权力进行自然限制的理论;普通法中英国人的权利演化为人的自然权利。”为理解这一变化对普通法造成的影响,作者在第四章中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了“全面审视”,指出这一理论对普通法传统的两个影响:普通法终极主义的流行和个人主义的强化,而这两种影响已经造成“不良后果”。

6、19世纪上半叶美国拓荒和农业社会背景。【第五章】作者在第五章指出这一时代和社会背景下司法审判存在的三个问题,并分析了它们对美国当今法律造成的不利影响。

7、19世纪的法哲学。【第六章】作者在第六章首先简单回顾了法律演进的历史:原始法→严格法→自然法→成熟法,然后着重分析了19世纪五大法哲学流派对普通法产生的影响:抑制了法律自由化的势头,但同时使得现行法律刚性化。

根据作者对普通法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出,直至20世纪之前,各种社会因素和思潮基本上是在不断地强化着普通法个人主义的一面。然而,作者当时所处的20世纪初叶,是一个在日益强调社会利益/公共利益的时代。普通法如何适应这一时代要求并实现自身的发展?作者看来,答案即在于司法造法。而普通法所独有的司法经验主义特征和遵循先例原则使得它具备发展出理性法律的能力,因而普通法恰好能够适应法律社会化的时代要求。【第七、八章】

第三篇: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

浅析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摘要:红旗渠的修建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它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红旗渠精神仍然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好的引导作用。本文对红旗渠精神及其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作了浅要分析,以期有效地在大学生中弘扬红旗渠精神,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关键字:红旗渠精神、大学生、价值导向

历史上的河南省林州市(原林县)处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就是它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世纪60年代,林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当地群众,齐心协力凭借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70.6公里的“生命之渠”——红旗渠,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靠天等水的生活。红旗渠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它的建成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它所蕴含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有首歌里唱到:“什么力量驱使大山让路、顽石丧胆,什么精神支撑着林县人民、改地换天”,这种力量就是军民一心、肝胆相照,战胜艰苦条件、完成艰巨任务的力量,这种精神就是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它也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的,其中蕴含的锐意进取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鲜明旗帜,对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一、红旗渠精神的科学内涵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长期艰苦创业、伟大实践的结晶,被誉为“中华民族之魂”。红旗渠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同时它又具有自身独特而丰富、深刻的内涵,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和团结协作、稳抓实干的办事作风。具体而言,红旗渠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锐意进取精神

自力更生,艰难创业是红旗渠精神的核心,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处处可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群众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我国经济发展的困难时期,为了不给国家再添经济负担,林县县委提出了“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红旗渠造渠方针。在这期间,林县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来完成红旗渠的建设工程。工程量大、工程技术人员缺乏,林县当地群众就自发组建劳务队伍,组建人员达到总人数的85.06%;当地群众缺乏工程技术知识,他们就在实际工作中学习设计、学习测量、学习施工;资金和物资严重不足,他们就利用当地的条件,就地取材,自己烧石灰、制水泥、造炸药,有资料记载,“从1960 年 2 月到 1966 年 4 月的 6 年间,红旗渠总干渠和支渠共用水泥 6705 吨,其中自己制造 5170 吨,占总用量的77.1%;共用炸药 2740 吨,自己制造1

1215吨,占总用量的 44.3%,节约投资 145.8 万元;共用石灰 14.5 万吨,全由工地民工自己烧制,节约投资 232 万元。”①

红旗渠的开凿极其艰苦,工人们在坚硬的石英岩上打一锤只能形成一个白点,用十数根钢钎都打不成一个炮眼。于是,在干部的带头参与下,群众实行轮班工作,夜以继日地在丛山间开凿打洞、抡锤举钎。很多人因长期处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而得病,但是不到万不得已他们绝不轻易离开施工地点。由于物资不足,当时参加建渠的工人们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的供应,不能参与建渠工作的老人小孩就上山挖野菜来弥补粮食的缺乏,很多时候工人们仍然不得不用树叶、树皮来充饥、甚至忍饥挨饿继续工作。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

军民一心、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集体主义的价值理念,也是红旗渠精神价值导向的体现。红旗渠的开凿是一项耗时长、跨省域、工程条件艰辛的工程,“红旗渠动工后,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数万名群众组成建渠大军,扛着自备的锨、镢、钢钎,背着行李,推着大小车辆,装着粮食、炊具,纷纷参与到建渠工作中来。”② “在10年修渠过程中,干部群众同甘共苦。3万多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青年民兵冲锋陷阵,老中青三代前赴后继,参加过红旗渠建设的林县人达30多万。”③在前线,广大干群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地上,有些人甚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就是其中之一,其母亲和妻子过世时他都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后在一次塌方中他献出了自己年仅27岁的生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一切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怀。在后方,为了尽最大力量支援建渠工作,当地群众毫无怨言腾出了自己的房子、耕地、林地等并且还设立了后勤支援中心,为第一线的工人们及时提供所需的材料、粮食、药品等。形成了为了同一个宏大的目标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干群同心协力,党群肝胆相照的氛围。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实证主义精神

“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在当时物资匮乏、施工难度艰巨的条件下,红旗渠的建设需要林县干群无私无畏、敢想敢干的坚定信念,也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调整施工方案。

为了解决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林县干部敢于带领群众大刀阔斧,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进行开凿,体现了林县干群改变恶劣环境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之所以能成为现实,是建立在林县干群实事求是、真抓实干的办事作风之上。例如:在红旗渠的修建初期,本是决定让三万多工人同时在七十多公 ① 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红旗渠几项基本数字[Z].全宗号:1;卷宗号;421.②

④ 来亮.论红旗渠精神[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刘晓阳.试论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J].理论学刊, 2008年2月杨贵.红旗渠精神的思考[N].人民日报J版,1998年10月15日

里的总干渠上实行全线开工,后来,经过对施工路线的深入调查研究,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应该将开凿方案调整为“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建成一段,通水一段”,事实证明这一方案是红旗渠建设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举措。首先,“集中兵力,分段施工”减轻了劳动强度。其次,“建成一段,通水一段”能给群众带来了阶段性成功的喜悦感,能调动他们继续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这种方案能更方便地调整施工进度,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林县领导没有强撑硬干,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将施工人员进行调整,只留下数百名体力旺盛、开凿技术精湛的工人继续修建,这样既没有造成更为严重的粮食紧缺现象,又保证了开凿工程的进度。林县干群的敢想敢干,加上实事求是的巧干,再加上稳打稳扎的实干,使得“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誓言成为了事实。

二、红旗渠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导向

从主流上说,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处事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拥护者、社会主义的拥护者,他们高度支持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他们密切关注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同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满了信心。然而,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刻的今天,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他们很容易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理念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必然也难逃一些落后的、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冲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该极力遏制各种落后思想、落后价值观在大学生中蔓延。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中蕴含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将对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有着极大的启发作用。

(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首先,由于有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比较宽裕的家庭环境中,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得他们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钱家里拿”的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在大学期间,他们更多的是乐衷于享受大学轻松时光,因害怕辛苦很少愿意参加社会实践。出了大学,他们也没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想法,仅寄希望于家人帮忙找到轻松的工作。其次,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某些大学生滋生了单纯追求物质上的攀比的心理,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社会与其艰苦奋斗,不如投机取巧。这些生活态度无疑将是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的,在这样的心理状态影响下,他们不但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矛盾,成为社会负担、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阻碍力量。

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大学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不断地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宣传,能对有上述不良思想的大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中国自古就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红旗渠的开凿更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表现得淋漓精致。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红旗渠时,曾高度赞扬:“红旗渠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典范,不仅给人留下了可以浇灌几十万

亩田园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宝贵的红旗渠精神,这不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整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财富。”⑤这充分肯定了红旗渠精神的导向价值。让大学生翔实地了解红旗渠修建时的艰苦背景和其取得的光辉成绩,有利于大学生认识到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性,认识到无论社会发展到哪一个阶段,都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努力奋斗,认识到在优越的社会条件下,只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在当代大学生中,某些学生因为从小就是独生子,就自认为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以致于在生活中极易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懂得如何平等地与人交流,缺乏团队协作的精神。此外,受一些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些大学生从注重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转向过分注重实用价值和物质享受,从而致使社会责任感缺乏,诚信缺位,无组织无纪律等现象屡见不鲜。

红旗渠精神是以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向导的,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国家间政治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我们更应该在大学生中发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这样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在全社会形成既讲价值规律又讲无私奉献、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的局面,从而最终增强我国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下,一些优秀的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甚至在毕业之后长期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他们无私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大展拳脚,将自己的知识和精神传递给边远、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三)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培养科学、扎实的办事作风 社会发展速度的过于迅猛,使得很多人患有做事易浮躁、易冲动的毛病,这种情况在当代大学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又急于求成、想迅速的融入社会,他们以为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理论知识和比较完善的工作蓝图、工作计划就可以轻松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然而回归现实,由于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稳打稳扎的习惯,大学生们的工作计划很快就会遭遇滑铁卢,所有的宏伟蓝图都成了泡影,于是他们就开始对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产生怀疑,以致再没有激情兑现给自己的承诺。

红旗渠精神反映出“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相辅相成,坚定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⑥,反映出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这种理想抱负要成为现实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灵活地用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道路上也运用到了敢想敢干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共同远大理想的办事作

⑤ 来亮.论红旗渠精神[J].中国经济快讯周刊,2002年

⑥ 杨贵.红旗渠精神的思考[N].人民日报J版,1998年10月15日

风。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应对各种经济环境和竞争压力时,只有学习红旗渠精神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扎实的办事作风,才能更为迅速的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有效途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学生群体间继续学习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是有着深远影响的,同时,如何让红旗渠等中华民族精神得到有效发扬与传承也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地为大学生讲解红旗渠修建时的感人事迹以及红旗渠精神。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其他各门课程也应结合实际进行红旗渠精神教育,既教书又育人,使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全面深刻地对红旗渠开凿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的优秀人物的讲解,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第二,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结合实际地将红旗渠精神传递给学生。例如:带领大学生参观红旗渠,尤其是让学生加强对青年渠的感悟,让大学生感受到当时青年人所具备的不畏艰苦、坚定信念的精神;开展“红旗渠精神展”,通过公映红旗渠的相关影片、对比展览红旗渠修建时的历史照片和现在的山清水秀的照片,让大学生对红旗渠的修建情况有比较形象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红旗渠精神;开展红旗渠相关的征文比赛,让红旗渠精神在大学生中内化,让大学生能在自己的言行中践行红旗渠精神。如果说高校通过系统地课堂教学对大学生进行红旗渠知识宣传,可以让大学生更深入地对红旗渠精神进行认知,那么通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第三,发挥校园网弘扬与培育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群体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感情的重要工具与载体,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很大影响与冲击。学校可以有效地发展校园网络平台,让大学生在利用网络学习和娱乐的同时,受到传统精神的教育和引导。例如:可以在校园网内设立红色主题网站,开辟各种民族精神教育专栏,如将红旗渠的修建情况、前后变化、重要历史事件、有影响力的人物等分为不同的版块陈列出来,运用文字、图片、影像、相关链接等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学校弘扬红旗渠精神等民族精神的目的与满足学生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红旗渠精神在市场经济化和价值多元化的新时期,依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当代大学生有效地弘扬红旗渠不畏艰难的锐意进取精神、无私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敢想敢做、事实求是的办事作风,能够帮助他们更有理想、有计划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坚定而灵活地应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篇:解读新《公司法》对银行业务的影响[推荐]

解读新《公司法》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2005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司法》的本次修改范围很广泛,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在原来总共230个条文中,删除的条款达46条,增加的条款达41条,修改的条款达137条。这样大面积的法律修改在我国是较为少见的。修改后的《公司法》共13章,219条。《公司法》的修改主要集中在资本制度和公司治理方面,对银行而言,在审查公司主体、对公司进行跟踪管理、接受公司出具担保等方面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银行在审查中应注意《公司法》在主体、资本制度方面的新规定

(一)允许设立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见第58-64条)。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指只有一个自然人股东或者一个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法》规定:

1,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须一次足额缴纳;

2,一个自然人只能投资设立一个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该一人有限责任公司不能投资设立新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3,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二)公司注册资本方面的变化(见第26、81条)

有限责任公司:1,取消按公司经营内容区分最低注册资本的规定;

2,允许按照规定的比例在两年内缴清出资(投资公司在5年内缴足);

3,降低公司最低注册资本,最低注册资本降至人民币3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

最低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降至500万元。

(三)出资方式及出资比例方面的变化(见第27条)新《公司法》完善了出资方式并提高了无形资产所占的比例。新《公司法》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修订前的《公司法》对无形资产的出资比例规定过低,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鼓励技术创新。新《公司法》的规定将意味着无形资产可占注册资本的70%。

以上在公司主体、资本制度方面的新的规定,体现了《公司法》在公司“准入”方面的门槛降低,体现了立法思想上兼顾资本信用和资产信用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会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更为广阔的投资空间。对银行而言,对贷款企业的准入还是应根据我行的相关规章从严把握,着眼于企业的经营能力、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

二、银行在对公司进行跟踪管理时应注意公司治理方面的新规定

(一)增加了“公司法人人格否认”或称为“揭开公司面纱”制度的规定,有益于银行实现债权(见第20条)。

这一制度是指当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该股东即丧失依法享有的仅以出资额为限的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权利,而应对公司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一规定,对保证交易安全,保障公司债权人的利益,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安排。当然,适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必须严格把握界限,不能因此动摇公司有限责任的基础。至于适用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具体情形,还须由最高法院作出司法解释。但无论如何,这对债权人银行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利好”。

(二)高管违法给公司造成损害的要承担赔偿责任,增加股东诉讼的规定(见第152、153条)。

《公司法》规定: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损害股东利益的,股东可以提起诉讼。公司的董事、高管对公司应有忠实、勤勉的义务,据此规定,银行应及时了解公司信息,调整对企业的信用测评。

(三)中小股东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退出公司。5年盈利当分红不分红,小股东可要求公司以合理价格收购其股权(见第75条)。

(四)明确关联交易定义,规范关联交易行为(见第21条)。《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五)特殊情况下股东可申请法院解散公司。公司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10以上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见第183条)。以上在公司治理制度方面的新规定,体现了《公司法》主张更有效的保护公司股东、债权人以及公司本身的合法权益,防范、减少和化解公司内外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对银行而言,应更密切地关注贷款企业高管、股东的动向,及时调整对企业的营销和管理策略,必要时,应及早全身而退;在维护自身债权时,应全面掌握信息,在有法律依据的条件下,可追加“不法”股东的连带清偿责任。

三、《公司法》对公司对外投资、担保的规定及银行对策

(一)、新《公司法》对公司对外投资、担保的规定,见《公司法》第15、16、22、149等条款的规定。

(二)、银行操作中应注意:

1、注意审查公司章程

《公司法》本次十分强调公司的意思自治,在新公司法中,很多事项都可以由公司的章程规定。在涉及公司对外投资担保方面,新《公司法》特别增加了以下规定:

1)、公司对外投资或担保的决议由哪个组织机构作出,由章程来规定。

《公司法》第16条第一款规定: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

2)、章程可对公司对外投资和担保的限额作出规定。

《公司法》第16条第一款规定:公司章程对投资或者担保的总额及单项投资或者担保的数额有限额规定的,不得超过规定的限额。

2、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有特殊规定:

1)、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公司法》第16条第二款规定:公司为公司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提供担保的,必须经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决议。

2)、对股东大会决议的作出有特殊规定:

a、回避制度:为了防止“一股独大”,《公司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前款规定的股东或者受前款规定的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前款规定事项的表决。

b、表决程序: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的过半数通过。

3)、正确掌握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名单和范围:《公司法》第217条第三款规定:实际控制人,是指虽不是公司的股东,但通过投资关系、协议或者其他安排,能够实际支配公司行为的人。

3、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未经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同意,将公司资金借贷给他人或者以公司财产为他人提供担保(见第149条)。这是对原《公司法》第60条第3款的注解和明确: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自己的职权,私自对外担保;对外担保应是企业行为。

4、股东享有撤销权。这是本次修改新增的内容,对银行来说也十分具有“杀伤力”。依新《新合同》第22条的规定,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会议召集程序、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或者决议内容违反公司章程的,股东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因此调查了解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

(召集程序、表决方式的有关条文规定附后)

建议:要求公司向银行出具相关决议时注明:本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的作出符合《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及本公司章程的规定。其所产生的所有法律责任概由我公司承担。

四、新《公司法》对银行有影响的其他修改的评析与注意事项

(一)在操作以可转让的股权、股票质押方面应注意:

1、对发起人所持股权转让的修改

在股份公司发起人股的转让上,由旧法规定的3年内不得转让,改为1年内;对高管所持有的股权,由旧法规定的任职期内不得转让、离职后6个月内方可转让,改为允许通过章程规定,每年转让不超过高管所持股份的20%,其余的离职后转让。

2、《公司法》设定了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变动时以股东名册记载为生效要件、以变更登记为对抗要件的股权认定标准。银行在操作中应注意:在办理以可流通的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质押时,应将质押事项记载于股东名册,《质押合同》自记载于股东名册时生效。

(二)了解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决策者

新《公司法》中,很多事项都可以由公司的章程规定。按照新《公司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将不一定由公司的董事长来担任,而是由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和决策者担当,这个人可以是董事长,也可以是公司的董事、监事或总经理。今后董事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会慢慢发生改变。董事长更多的是名誉职务,本身对业务的介入程度将很浅。对银行而言,应注意审查公司章程和营业执照,掌握谁才是“有权人”。

(三)对公司的会计审计有新规定

《公司法》170条规定:公司聘用、解聘承办公司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依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由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定。实践中存在公司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操纵会计师事务所做假账的现象,影响了外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了保障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真正发挥外部审计的监督作用,新《公司法》对此作出了新规定。银行也应注意:避免向企业“指派” 会计师事务所。

(四)删去公司对外投资占公司净资产一定比例的限制。《公司法》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企业投资,但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该修改也显示《公司法》给予了公司更大的自治空间,对外投资属于公司的经营自主权,应由公司章程规定,而没有必要由法律对投资占公司净资产的比例进行限制

第五篇: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解读

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

2010020735 毛重琳 应用心理学

摘要

本研究包括三个实验研究,考察了人们思考或拥有权力(Power)对道德两难问题解决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权力启动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义论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启动会增加人们对行为后果的(结果论的)道德思维。具体而言,当人们进行某种道德行为判断时,高权力启动的人倾向于考虑行为是否违反了规则,低权力启动的人则倾向于考虑行为的后果。三个实验都证实了,当要求被试思考权力时,就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减少基于行为后果的道德思维。

关键词:权力和道德思维,基于原则,基于行为结果,义务论,结果论 1.前言 1.1道德思维

在人们的职业生涯中,经常需要对一些会影响到其他人的道德问题作出判断或决定。例如,设想一个在中学教写作技巧课程的老师,这个课程需要上交一篇作文。在交作业的最后限期,教师遇到一名因为有偏头痛而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这个学生向老师请求延期一天。一方面,老师觉得这个学生是真诚的,而且一个小小的宽限也体现了她人性化的教育。但另一方面,老师担心同意延期的话会打破了规则。毕竟,期限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如果她同意给这个学生宽限的话,那其他的学生也会开始效仿。

在我们的例子中,教师面临着一个道德两难困境,这个问题在于她要决定怎样才是公平的,以及在至少有两个不同结果、而且会对不同的人造成不同后果的选项中选择一个(Velasquez & Rostankowski, 1985)。这些道德两难困境在人们要遵守规则的时候是很普遍的。尽管大部分的规则都是很明确的,但是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似乎超出了这些规则的预期范围的特殊情况。然后我们又面临着是要遵守规则(坚持期限)还是不遵守规则(准许延期)的道德两难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着两种相反的解决困境的道德思维方式(Anscombe, 1958; Beauchamp, 2001)。一方面是基于规则的(义务论)的道德思维,其中,一项行为的正确与否是以该行为是否遵从现有的原则、遵守法律、遵从规范和规则作为判断基础的。如果李明偷我的自行车,这是不道德的,因为它违反了偷窃是不应该的基本原则。在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里,不论在什么情况,行为本质上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另一方面,有基于行为后果的(结果论)道德思维,在这里,一项行为的正确性,不是由它与原则符合的程度决定的,而是通过该行为的后果得到。

李明偷我的自行车,这是错误的,因为这违背了基本的规则,但这也可能是正确的,例如有了自行车,李明就可以更快地把他母亲送到医院,挽救他生病的母亲。

由于这些相反的道德原则,道德推理可能相当复杂。我们想的是,解决这些难题时,我们如何不被看似微不足道的外界影响。我们想的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状况不会影响我们的道德推理。旧的道德思维模型反映了这种道德决策的观点(e.g., Kohlberg, 1969; Piaget, 1932/1965;Turiel, 1983)。在这些模型中,道德判断被认为是一个稳定的、全面的、内在的道德推理过程的产物。然而最近这种说法一直遭到质疑,而且,道德思维常常是基于强烈的直觉这一观点已经得到证实。(Haidt, 2001; Valdesolo & DeSteno, 2006; Wheatley & Haidt, 2005)。人们不能达到成为个人道德推理结果的道德判断。相反,他们依赖于一些快速的、自动地决定他们的道德决策的直觉,而这些直觉常常会被上下文的线索,例如社会或者文化环境所影响。

1.2权力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要阐明权力这种社会文化环境的结果。事实上,权力很可能是最重要的社会影响的形式(Russell,1938)。根据Galinsky和他的同事的研究,我们把权力定义为控制资源、自己和他人的能力(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 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 Thibaut & Kelley, 1959)。这个定义有别于权力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等级中的地位(Anderson, John, Keltner, & Kring, 2001)。虽然实际上地位和权力往往是相辅相成的,但两者是不同的概念(Weber, 1915/1947)。

我们的目标是证实权力的主观感觉会影响人们思考和判断道德问题的方式,这种权力可能是真实拥有的权力,或者只是拥有权力的想法。具体来说,我们设想高低权力分别与基于规则的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有关。也就是说,我们期望高权力的个人更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方面,而低权力的个人更多地依赖于行为结果来进行道德考虑。

一点很重要的是,我们研究的是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而不是道德本身。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想证明权力使人怎样的邪恶。虽然某些形式的权力的确是会使道德败坏(Kipnis, 1972/ 1976),但最近,有人认为,权力的作用不是单纯的只是积极或消极。一种比较好的观点是,权力可以使人有全面的转变,这种转变可能是消极的(腐败),也可能是积极的(值得称赞),具体要取决于个人,情境和背景(e.g., Chen, Lee-Chai & Bargh, 2001; Galinsky etal, 2003; Keltner etal, 2003; Lammers & Galinsky, 2009; Lammers, Galinsky, Gordijn & Otten, 2008; Lammers & Stapel, 2009)。在本文中,我们沿着这样的思路走。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权力使人有更少或更多的道德,而是权力会影响他们的道德思维的方式。高权力的个人更

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的个人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

我们对权力影响的设想是基于这样一种观点:高权力的人容易被稳定吸引,因为他们高权力的地位使他们能控制资源,自己和他人(Emerson, 1962; Fiske, 1993; Galinsky et al., 2003; Thibaut & Kelley, 1959)。因此,我们预期,高权力的人会被能稳固他们权力的道德法则吸引。规则在本质上更稳定。如果一个人信奉基于行为结果的原则,那么道德的决定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境的特殊性。但是,规则和原则经常不受地点或情境的影响,引起同样的道德反应(Kelman, 1969/ 2001)。如果因为规则的规定而认定偷窃是错误的话,那么不管今天还是明天,无论是下雨还是下雪,偷窃都是错误的。此外,更多的社会条件中产生的规范、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以及其他抽象的基于规则的原则都可以被看作是稳定权力关系的主要手段(Foucault & Gordon, 1980; Sidanius & Pratto, 1993; Sidanius, Pratto, van Laar& Levin, 2004; Sidanius, van Laar, Levin & Sinclair, 2003)。一个系统的规则、规范、价值观念,可以使有权力的人确保没有权力的人服从这个系统,从而遵守制度、维护现状(Gramsci, 1971; Habermas, 1975)。因此,因为规则有利于有权力的人维持现状,因为给予规则的道德思维能维持现状,高权力的人就应该更强地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

没有权力的人可能有相反的动机。有权力的人倾向于维持现状而且把注意力集中在支持规则系统上,而没有权力的人则更倾向于发现权力关系中可能的消极作用。因此,他们采用一种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系统,因为没有权力的人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权力关系中不公平的行为结果上,可以快速地发现权力可能带给他们的消极影响(Gramsci, 1971; Habermas, 1975; Tyler & McGraw, 1986; Weber, 1922/1968)。不平等的分配带来的不公平总是可以隐蔽在抽象的、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上,例如精英的概念。而侧重于行为结果的话,任何的不公平都可以立即暴露出来并被发现(Sidanius, 1992)。

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这两种相对立的力量,可以体现在发生冲突,社会弱势群体期望社会变革而权力大的派别希望维持现状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高权力的人指向规则,法律和原则的重要性和效力,并企图使用这种基于规则的道德封锁变革的路线。在另一方面,没有权力的人把注意力集中于在实际上的、以经验为根据的作用,并通过辩称制度产生的结果是不道德的来呼吁改革(Eisinger, 1973; McAdam, Tarrow, & Tilly, 2001; Tarrow, 1998)。例如,资本主义可以说是合法的和公平的,因为同样的供应和需求规则适用于所有人,但也可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会导致贫富之间更大的不平等。有钱的富人(即有权力的人)倾向于第一种——基于规则的道德立场,而没有钱的穷人(即没有权力的人)则采取相反——基于行为结果的立场。

我们的目的是证实权力的这种作用,即在更多的控制条件下,高权力导致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低权力导致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目前还没有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的研究。然而,证实了权力对道德思维有影响是重要的,因为这种权力的作用,提出了对人们公正性的结构性威胁,因为结果可能是,人们作出的道德决定高度取决于他们现在所处的权力结构的位置。权力对道德思维的影响特别重要,因为在实际中道德的决定往往是在不平等的权力关系中作的。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例如在我们前面的例子)决定学生是对还是错,以及是否会通过或不合格;经理们常常需要作出类似的有关员工的决定;法官需要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如果我们发现高权力的人有不同的思考道德问题方式以及会做出不同的决定,那么必须要清楚这种影响的存在,并力求纠正这种影响。

1.3本研究概述

我们假设权力影响人们思考道德两难困境问题的方式,而且高权力的参与者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规则的道德,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低权力的参与者更多地依赖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以证明这个假设,我们把注意力只集中在一个抽象的环境中的道德思维。也就是说,参加者扮演中立观察者,本身并没有加入到困境当中。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以测试权力在道德思维中的影响,而不受个人的影响或顾虑的干扰。我们启动概念来操纵权力,让参加者想到高或低的权力。我们证明了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增加基于规则的(减少以成果为基础)的道德思想。

2.预试研究

在进行我们的主要实验前,我们首先测试了两个预试研究的大意。在第一次相关研究中(N = 179),我们计算了参加者在道德偏好上,个人权力对慢性情绪的影响(Anderson & Galinsky, 2006; Anderson, John & Keltner, 2005)。在这里,我们使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对待每个人都一样”)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有时作出例外”)相对立,并进行测量。我们发现,权力大大减少了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增加了基于规则的思维)B = −0.69, SE =.25, p =.006。

第二个预试研究(N = 35)重复了这个结果,但现在通过操纵参加者高低权力的体验(Galinsky etal, 2003),以及通过测量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的重要性(我常常发现坚守法律很重要)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我通常觉得重要的是如果必要的话,能够作出例外规定),两个独立的项目都是用9点计分量表。我们发现了交互作用的影响,F(1, 31)= 4.61, p =.04,ηp2 =.13,表明高权力略微增加了基于规则的道德原则的重要性(P =.08),但却略微减少了与行为结果相关的道德的重要性(P = 0.09)。

3.实验一

预试研究中我们发现,权力对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影响超过了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的影响,与预试研究相比,我们现在想测出在道德两难困境中权力对实际决定的影响。然而,使用这些困境的一个问题是,它并没有明确影响是否真的是由于道德思维方式的差异而引起的。他们也可能是由于特定的行为而造成的权力对参加者偏好的直接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过正交操纵权力和实际决定控制该决定的影响。有所不同的规定是,我们提出的一个道德两难困境中,他们可以拒绝或接受邀请,我们还会问他们,觉得决定拒绝(或接受在其他的条件下),哪种道德考虑是最好的。我们预计,在实际的独立决策中,与低权力相比,高权力会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偏好而减少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

3.1方法

3.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69名华南师大学生。男生35人,女生34人。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2(权力:高对低)× 2(决定:拒绝对接受)被试间的设计。3.1.2实验程序

我们首先给参加者呈现一个人际关系的两难困境,这是从Donenberg and Hoffman(1988)的研究中改编过来的。在困境里,有一个需要作出道德决定的高中的女生。我们会把这个决定呈现给参加者并提问他们觉得基于规则的还是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比较好。具体来说,他们读的两难困境问题是:“一个叫李敏的高中女生已经答应帮她的女性朋友刘娟解决一个私人问题,这时,她们班新来的女同学王芳,在邀请李敏一起去看电影。这时,李敏必须决定是要忠于她的老朋友,还是对另一个新的朋友表示友好。

权力操控。看完困境后,在作出决定之前,参加者要先完成一个看似无关的搜索单词的游戏。参加者需要从垂直或水平排列的132个字母网格中,划出8个单词。根据实验条件,网格里的单词有一半是没有意义的填充物,另一半是与高权力(控制,影响,权力和权威)或低权力(下属,无能为力,依赖,顺从)相关的单词。

决定操控与测量。完成权力操作的部分后,参加者返回到道德困境。在一种条件下,参加者读到李敏决定拒绝王芳的邀请,并履行她对刘娟承诺。在其另一种条件下,他们读到相反的结果:李敏重新安排她与刘娟约定,跟王芳一起去看电影。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道德困境

符合我们的设计,因为这两项决定都包含两种条件——都有基于规则的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论据支持。

在拒绝条件下的参加者被问到:“如果你会建议李敏拒绝王芳一起看电影的邀请并遵守跟刘娟的约定,最好的理由是什么?”参加者在9点计分量表中作出选择,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1分 =刘娟需要有人来帮助她的问题)到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9 =承诺是人情债)。

接受条件参加者被问到:“如果你会建议李敏接受王芳的邀请去看电影,并重新安排她与刘娟的约定,最好的理由是什么?”在这里,参加者在9点计分量表中作出选择,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1分 =王芳在新学校需要新的朋友,否则她会感到孤独)到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9分 =这是欢迎新同学并对其表示友好的好规则)。最后,问参加者对此次实验目的的想法。3.2结果与讨论

参加者都没有猜到实验的真正目的。两因素方差分析(ANOVA)测出权力和决定对参加者道德决定的影响显示,和预料中的一样,权力的主效应显著,F(1, 65)= 4.91, p =.03, ηp2 =.07,(Fs < 1)。独立于决策类型,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对基于规则的道德考虑有更强的偏好(M = 5.16, SD = 2.49)。而相比之下,低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有更强的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偏好(M = 3.34, SD = 2.36)。

这些结果再次了支持高权力导致更强的基于规则的道德考虑的偏好,而低权力导致更强的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偏好的假设。与预试研究相比,这些结果显示在实际的道德两难困境中的道德思维效应,而不是抽象的道德原则的描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我们是在把参加者随机分配到两个道德决定中的一个而发现这种影响。也就是说,我们证明了权力影响道德思维,但这并不是由于对其中一个结果的偏好引起的(如与王芳一起去看电影)。最后,我们通过在不显眼的单词上操作权力证明了这种效应。参加者只能看到影响他们道德态度的与权力有关的词。参加者没有猜到研究的真正目的。这表明,这种权力的作用至少部分是自动进行的。

4.实验二

在实验一中,我们发现,独立于人们实际作出的真实决定上,权力影响道德思维。然而,这个实验的一个缺点是,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就像把婴儿跟洗澡水一起倒掉,它也扔掉了婴儿。毕竟,尽管我们发现权力影响道德思维,尽管这使人们领悟如何达成正确的道德决定,但我们主要研究权力如何影响我们实际决定。

因此在我们的第二个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可以证明权力的影响的同时可以排除掉行为结果偏好原因的实验设计。在这个设计中,我们再一次操纵权力以及交互操纵权力,基于规则的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是否分别引起道德两难困境中积极或消极的结果。与前面的实验有所不同的是,一半的参与者是在基于规则的道德意味着不好的事情(惩罚)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意味着好的事情(不用惩罚)的两难困境的实验条件下。另一半的参加者的情况完全相反:基于规则的道德意味着积极的东西(奖励),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意味着消极的东西(没有奖励)。我们预期,独立于目标的结果,高权力的参加者更倾向于作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而低权力的参加者更倾向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4.1方法

4.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68名华南师大的大学生。男生33人、女生35。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2(权力:高对低)× 2(困境类型:惩罚对奖励)被试间的设计。4.1.2实验程序

参加者首先完成了一个权力经验的启动任务(Galinsky et al., 2003)。参加者被要求回忆起高或低权力(取决于实验条件)的一段经历,并在一张白纸描述发生了什么以及他们的感受。接着,让参加者阅读两种道德困境之一。在惩罚条件下,参加者阅读到以下内容:

老师坚持以下原则: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不好,老师就会惩罚他。小明是其中一个孩子。小明今天没有表现好,而且跟其他孩子打架。因此,根据规则他必须受到惩罚。但是老师怀疑小明打架是其他孩子们挑起的。因此,教师考虑不惩罚小明。另一方面,不惩罚小明可能破坏规则而且制造混乱混乱。老师应该怎样做?(1分 =例外[即不要惩罚],9 分=遵守规则[即惩罚])。

在奖励条件下,参加者阅读到以下内容:

老师坚持以下原则:如果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好,老师就会奖励他。小明完成了功课,因此按照规则他应该得到奖励。但是老师怀疑小明的功课作弊,因此不应该奖励。然而,教师担心违反规则可能会引起混乱。老师应该怎样做?(1 分=例外[即,不要奖励],9分 =遵守规则[即奖励])。

我们拟定了上面两个困境,在一个条件下,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遵守规则)意味着对小明的消极的行为(惩罚)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作出例外)意味着积极的行为(不惩罚)。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基于规则的决定于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由相反的含意(即,积极=奖励,消极=不奖励)。也就是说,这两种条件正交操纵道德(基于规则对基于行为结果)和决定(积极对消极)。4.2结果与讨论

参加者没有准确猜到启动任务和后面道德困境任务之间的关系。一位参加者的数据不予考虑,因为她没有完成权力启动,虽然这不影响结果。2(权力)× 2(困境类型)的ANOVA测出参加者权力的主效应显著,证明了与低权力条件者的参加者(M = 6.48, SD = 2.11)相比,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倾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M = 7.65, SD = 1.32)F(1, 63)= 7.36, p =.009, ηp2 =.11。如假设,这个显著的主效应不受困境类型(F =.09, p =.77)的影响。我们还发现了一个不是那么有意义的困境条件的主效应,F(1, 63)= 18.61, p <.001, ηp2 =.24,这表明与惩罚小明相比(M = 6.21, SD = 1.74),参加者更倾向于在小明得到奖励的情况下遵循规则(M = 7.97, SD = 1.49)。

这些结果再次印证了高权力促进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而低权力引起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的发现。这种影响并不是由于对权力的结果偏好而引起的,而是由两种道德思维方式直接引起的。毕竟,在这两种类型的困境中,独立于个人受决定影响的结果,高权力参加者更有可能采取基于规则而不是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

5.实验3a和3b 用两个实验证实最大限度地证明了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的可靠性后,我们决定将重点放在测试影响的稳定性上。过去的实验研究都是在相对温和的道德困境中测试影响。为什么高中女孩李敏会跟她其中之一的女性朋友一起(实验一),或小明是否得到惩罚或奖励(实验二)相对来说都是无关紧要。实验三中,我们要在更极端的道德困境中测试同样的权力的影响,在这些困境中决定关乎生命或死亡。在实验3a中,我们使用了医疗困境,在这里决定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在实验3b中,我们侧重于使用非法审讯手段的困境。此外,我们还把这两个实验设置在一起,因为像在实验2中一样,一种困境中基于规则的决策可能是积极的,但在另一个困境中则可能是消极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实验共同表明,这种作用,不会被决定的效价所驱动 5.1方法

5.1.1被试与设计

参加者为31个(实验3a)和24个(实验3b)的华南师大的大学生。参加者被随机分配到两种条件中的任意一种中(低权力或高权力)。5.1.2程序

实验在单独的小房间里进行,房间里有纸张和铅笔。所有参加者首先完成了在实验二人中同样使用的体验权力的启动操作(Galinsky etal, 2003)。接下来,他们阅读两种道德困境之

一,两种困境都排除掉了基于规则与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考虑的相互对立。

困境实验3a 这个道德困境描述了一个医生,张强,如何诊断年轻人换了绝症:

虽然这个男的没有感觉到任何的问题或者没有因为患病而有任何的不便,但很确定他会在6到9个月内死亡。任何的治疗都治不了他。偶然间他的女朋友比他先知道了这个诊断。于是她请求张强医生先不要告诉那个男的。她解释说,是因为她的男朋友一直想去非洲而且最近已经一起预定了机票过去。鉴于该名男子无论如何都会死,没有办法可以治愈他,女友坚持认为如果医生假期后告诉他真相的话会比较好。然而医院的规则和规定要求医生必须尽早告知病人他的病情。张强医生应该怎么做呢?

参加者随后表示,他们认为张强医生应该的行为是,在9点计分量表中,从1至(假期后告知病人——基于行为结果)和9(直接告知病人——基于规则)。从基于行为结果的角度看,假期后告知病人会比较好,因为这可以让病人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过得比较开心。而基于规则的角度看,马上告诉病人会比较好,因为这是遵守医院的规定。最后,感谢参加者参与实验。实验3b的困境

第二个困境是根据2002年发生在德国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那一年,一个银行家11岁的儿子在放学的路上被绑架了。三天以后,警察在疑犯拿赎金的时候逮捕了他。疑犯承认了绑架,也说他知道男孩在哪里,但是拒绝说出男孩的下落。他的不合作让警察担心男孩可能是被关在一个没有是食物跟水的地方,如果不尽快找到的话就死去。因此,警方决定威胁跟严刑拷问疑犯。于是疑犯很快就范并带着警察找到了男孩,但是男孩已经死了。

该案件在德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在审讯中什么才是被允许的争论。我们选择这个困境是因为从基于规则的观点看,警方的行为是错误的。毕竟这打破了不可侵犯人身的原则和我们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方面对酷刑的禁令。然而,从基于行为结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可以防止状况变得更坏,这是应该做的事情。参加者阅读这个道德困境并被要求回答上述条件下三种审讯方式是否应该被允许。具体来说,参加者需要评定“心理压力”,“扣缴税款”和“身体暴力”(不导致永久性伤害)上的允许。三种技术的评分都为9个等级(1 分=不能接受,9 =可接受)。5.2结果与讨论

我们分别分析了实验3a和3b。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测试在第一个医疗困境(实验3a)中权力对参加者道德决定的影响,权力的效应显著。在医疗困境道德决定的影响表现出显着的影响力,F(1, 29)= 10.86, p =.003, ηp2 =.27,这表明在高权力条件下参加者更以规则为导向

(M = 6.65, SD = 2.34),因此,与低权力条件下更有可能赞同病人女朋友意见等到假期后才告诉病人病情的参加者相比,高权力条件的参加者更有可能直接告诉病人他的病情(M = 3.86, SD = 2.35)。

2(被试间:权力)× 3(被试内:三种方式的接受程度),第二个困境中对酷刑(实验3b)的允许度的两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出与假设一致的权力的主效应显著F(1, 22)= 5.42, p =.03, ηp2 =.20。与低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相比(M = 7.33, SD = 1.09),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不能容忍几种方式(M = 6.31, SD = 1.07),这说明,在高权力条件下的参加者更倾向于使用基于规则的道德决定并遵守规则,而在低权力下的参加者则更倾向于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允许非法审讯技术。

实验3a和3b表明在道德思考中,权力的影响是稳定的,而且它可能会出现在决定并不重要但是却关乎生活或死亡的困境中。此外,实验3a和3b还很好地结合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实验2中的观点。在实验3a中,低权力的参加者比高权力的参加者对病人更仁慈。毕竟,他们冒险打破规则,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实验3b中,低权力的参加者表现出不友好行为,因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各种审讯技巧可以被采纳。这表明,高(或低)的权力不影响道德思维,因为它影响的是人们更喜欢的结果(无论他们是想友好还是残酷地对目标)。相反,独立于作出的选择的结果,高权力引起更多的基于规则的道德思考,而低权力引起更多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考。6.讨论

6.1关于实验方法的讨论

首先,我们的协变量分析表明,高权力导致人们作出更多基于规则的道德判断,因为高权力的人有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取向。道德取向作为一种强大的中介物,其加入了之后,自变量的直接影响不再显著,这表明权力完全受道德取向的影响(Baron & Kenny, 1986)。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在真实的基于规则的决定中权力的影响可以解释为高权力的参加者增加了基于规则的道德取向。其次,这个结论在我们排除了情绪、观点采纳、或者是参加者对作出基于规则或基于结果的决定的感知的困难带来任何干扰的可能性后得到加强。第三,我们使用真实的权力的操纵,这让参加者相信他们对其他的参加者有真实的影响或相信自己真的被其他的参加者影响着,还有真实的道德决定,这些决定让参加者相信实验的过程以及程序的结果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参加者本人就是道德困境中有权力或者没有权力的主要人物。这不仅增加了我们调查结果的生态效度,还允许我们把我们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感知者亲身参与到困境中而不只是中立一方的道德困境中去。

6.2主观权力感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通过不同的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主观的权力感觉影响人们的直觉偏好,使其偏向于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方式和判断。在一系列的预试研究中,我们了发现了高权力的人更看重参与者是否是基于规则的道德争论,并更少重视参与者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争论的初步证据。然后我们进行了三个实验来测试这是否能转化为在道德困境中所作出的决定,在这里我们用三个不同方法来排除,在面对道德困境时,高权力的人的选择是因为他们更残酷或者更善良的可能性。在这三个实验,参加者并不是实际困境中的角色。他们的角色是中立的观察者。

我们的调查表明,权力影响道德思维的方式,而不是道德本身(参见Kipnis, 1972/ 1976)。权力对人通常有不一样的影响,有时甚至也可以表现为恶毒的行为。规则导向或者结果导向的价值判断只取决于所面临的具体困境。

因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权力影响道德思想作风,而不是道德本身。权力的效应具有普遍的变化,它可能是仁爱的,也可能是邪恶的:这都取决于基于规则的或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发上的背景。我们的研究证明,人们认为正确或错误不仅仅是困境中多方面的功能,而是人们对权力的主观感觉。

在这些研究中,我们通过呈现道德困境并提问参加者,他们认为什么道德原则是更重要或者更不重要的来挖掘到的思维过程。读者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们没有问她们是怎样作决定的,为什么他们会作出那样的决定。而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尽管人们可以报告他们认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出一个道德决定,他们并不能可靠地报告出他们是怎样决定的心理活动。(Haidt, 2001, 2007; Nisbett & Wilson, 1977; Uleman & Bargh, 1989)。因此我们选择了对参加者道德决定和道德倾向的测量,并从中得知心理活动背后的道德思维。

我们解释时指出,基于规则的思维更吸引有权力的人是因为稳定迎合了他们的利益,因此在认识上更吸引。实验5加强了这个解释,这个实验表明当规则与他们的利益冲突时,权力的这种效应就会被破坏。但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确定的权力-道德链。(Smith& Trope, 2006)的研究表明,权力引起更多的共同处理过程以及防止因细节而分心。权力还可能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因为要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决定需要更集中注意到环境中的具体细节,以及忽略大的背景。一个相关的解释是,可能是如果人们描述的道德事件足够抽象,他们可能感知到这更加稳定(Liberman & Trope, 2008; Wigboldus, Semin & Spears, 2000)这种解释似乎更可信,因为稳定的问题需要稳定的答案,这也可以增加基于规则的思考。我们会在今后的研究中探索这两种解释。

7.局限性及启示

当然,目前的工作还有很多的缺点和局限性。

首先,在大多数实验中,我们只去除了一个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维互斥的项目,尽可能有效地测量道德思维。虽然很多时候,在我们的医疗困境或在审讯情况下两者是相对立的,但也可能有两者是一致的情况。我们的测量没有办法有效地利用到这一点。

第二,我们把自己限制在相对有限的基于结果的思维中而没有研究基于行为结果的更为极端的思维:功利主义。有可能权力对功利思想与基于行为结果的思维有不同的影响。功力主义需要参加者的距离的控制(to sacrifice one person for the benefit of 10)。因为权力与扩大人际距离有关(Lee & Tiedens, 2001),与减少观点采纳(Galinsky etal, 2006)、减弱同情心有关(Van Kleef etal, 2008),这可能是因为权力促进功力思考。

第三也是最后一个缺点是,研究都是操纵权力的经验,而不是真实的对他们行使权力的过程。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的目标是研究得出的效应在现有的权力差异中是否存在,例如通过研究组织中的权力。在这些结果之前,我们总结了出研究中三个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的结论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更多代表不同权力间的当事人之间的道德争论。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权力的当事人(由于对基于规则的道德思维的依赖程度),他们对低权力的当事人会表现得很严格并且毫不松懈。同时,低权力的当事人也许会显得不负责任,而过多地关注与事情直接的牵连(而不是坚定地,负责任地坚守规则)。进一步说,如果基于规则和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原则导致不同的决定,低权力者与高权力者之间可能会引发冲突。

协调者可受益于目击到这种冲突,因为他们了解冲突的根源以及可以帮助他们解决争端。如果一个妥协方案结合了基于行为结果和基于规则的元素,则很可能更被双方接受。也就是说,这必须是由两种导向的基本原则共同建构的,并且包含对涉及的当事人都有利的结果。其次,我们的结果也为在谈判中影响他人的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在低权力者想通过影响高权力者从而达到自己目的的时候,他们不应该通过要求特别的对待或者要求例外的情况。毕竟,这与以规则导向思考的高权力者是矛盾的。先认同规则,原则和条款的重要性,再尝试去在现有的规则中找到合适的方法,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再次,应该要意识到,以上的理论只适用与:一个人与高权力者磋商,并且结果不涉及到个人股权交易。当这样的以要求与有权力者一方的利益相关或者背道而驰时,这种影响就会有相反的效果,因为那时候有权力的人更倾向于放弃他们基于规则的道德倾向并采用更多的基于行为结果的思考方式——自我提升。这提示我们在与有权力的人谈判的时候,需要根据决定牵涉的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或者集体的项目中。当要作出基于规则的决定时,最好是通过在广

泛的、集体的项目上表达要求。而当要作出基于行为结果的决定时,最好是明确地表明并强调权力者会如何从决定中受益。

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更专业更易于控制的实验来检验这些不确定的假设。这样做的话,这样的研究才可以建立坚实的基础,就如我们在本文中提到的:高权力增加基于规则的道德思想,以及低权力增加基于行为结果的道德思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C.& Berdahl, J.L.(2002).The experience of power: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on approach and inhibition tendencie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3, 1362-1377 10.1037/0022-3514.83.6.1362.2.Anderson, C.& Galinsky, A.D.(2006).Power, optimism, and risk-taking.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 511-536 10.1002/ejsp.324.3.Anderson, C., John, O.P., & Keltner, D.(2005).The subjective sense of power: Structure and antecedents.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4.Anderson, C., John, O.P., Keltner, D.& Kring, A.M.(2001).Who attains social status? Effects of personality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in social group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 116-132 10.1037/0022-3514.81.1.116.5.Anscombe, G.E.M.(1958).Modern moral philosophy.Philosophy, 33, 1-19.6.Baron, R.M.& Kenny, D.A.(1986).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 1173-1182.7.Beauchamp, T.L.(2001).Philosophic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philosophy.Boston: McGraw-Hill.8.Bentham, J.(1789).An introduction to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J.H.Burns & H.L.A.Hart, Eds.).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9.韦庆旺,郑全全.权力对谈判的影响研究综述[J].人类工效学, 2008,(02).10.孙晓玲,张云,吴明证.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应用心理学, 2007,(02).11.谭洁,郑全全.目标追求过程中的权力效应[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1).12.韦庆旺,郑全全,俞国良.权力、社会动机和问责对谈判知觉、行为和结果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10,(01).13.韦庆旺.权力差异和社会动机对谈判行为和结果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8.14.张志学,王敏,韩玉兰.谈判者的参照点和换位思考对谈判过程和谈判结果的影响[J].管理世界, 2006,(01)15.吴利国.道德判断研究的内容、方法及其实践价值[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16.孙如枫,曾钊新.论道德判断[J].江西社会科学, 1995,(04)

17.洪灵敏.道德认知发展研究方法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8,(03).18.黄文新.领导者的伦理标准与道德判断[J].社科纵横, 2009,(06).19.曾志.道德判断与伦理学的情感主义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5).20.姚莉.个体道德认知发展的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4.21.吴慧红.道德研究新视角:道德判断测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下载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经验主义对普通法精神的影响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浙商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我们能做浙商3.0吗 ——浙商精神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浙商3.0就是第三代浙商的意思,如果说以鲁冠球,宗庆后为代表的浙商我们称之为浙商1.0,而以马云,陈天桥为代表的浙商是浙商2.0......

    论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论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的影响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80多年前毛主席的诗词至今还在传送。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80年前红一方面......

    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长征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1934年在王明,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领导下,红军第五次发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专家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解读

    专家对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解读: 7月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

    “一带一路”战略解读及对钢铁业影响2

    “一带一路”战略解读及对钢铁业影响 在北京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关于亚太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加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深化亚洲国家互......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教案解读大全

    教学目标 1.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 2.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3.能调查或收集有关酸雨对生态环境和建筑物危害的资料及当地空气质量周(......

    解读两会精神

    “解读两会精神”主题演讲比赛 一.举办方:江苏大学菁英学校 校团委菁英学校工作部 二.时间:待定 三.地点:第一报告厅 四.参与对象:菁英学校全体成员 五.活动背景:2015年3月5日至15......

    七一讲话精神及解读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解读 《讲话》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与展望;第二部分:概括170多年的历史;第三部分:敬仰、怀念、问候;第四部分:伟大成就;第五部分:党的建设;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