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1月工作报告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12年1月工作报告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应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向大会报告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来全市法院工作情况,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1年,全市法院在市委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切实抓好“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深化机制改革,狠抓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依法履行审判职能,服务保障大局
2011年,全市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42.20万件,审结42.2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3%和1.5%,同期结案率为100.2%。其中,受理各类一审案件28.56万件,审结28.60万件。受理各类二审案件2.40万件,审结2.39万件,改判发回率为8.0%。存案3.64万件,同比下降1.9%。91.7%的案件经一审即息诉,经二审后的息诉率为98.8%。全年收结存案继续保持良性循环。
(一)依法惩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共受理一审刑事案件2.10万件,审结2.10万件,同比分别上升6.0%和6.2%。认真执行《刑法修正案(八)》,正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全面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审结故意杀人、绑架、抢劫等严重暴力犯罪,盗窃、抢夺、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以及毒品犯罪案件共1.06万件,同比上升6.1%。审结金融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2344件,同比上升0.1%。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274件,同比下降13.8%,其中涉及处级干部26人,局级干部1人。以受贿罪判处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原副局长陶校兴无期徒刑。依法审结“11·15”特大火灾系列刑事案件。依法严惩“染色馒头”等一批涉食品、药品安全的犯罪案件。依法惩治醉酒驾车犯罪行为,以危险驾驶罪追究312名被告人刑事责任。在判决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中,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的罪犯占10.1%。对15名被告人宣告无罪,裁定准予检察机关撤回起诉23件。对符合缓刑条件的7957名被告人,依法宣告缓刑。对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6506名罪犯依法裁定减刑、假释。
(二)依法审理各类民商事案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共受理一审民事、商事案件26.28万件,审结26.31万件,同比分别上升4.4%和4.8%,涉案标的额570亿元。加强民商事案件调解工作,一审民商事案件调解撤诉率为65.9%,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审结婚姻案件1.98万件,同比上升1.2%。审结房屋买卖、医疗纠纷、劳动争议、机动车交通事故、物业纠纷等涉民生案件10.73万件,同比上升12.4%。审结金融案件2.11万件,同比下降9.4%。依法审理华安基金公司诉雷曼欧洲公司金融衍生产品投资合作纠纷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并自觉履行。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审结知识产权案件2516件,同比上升17.8%。依法审结盛大网络旗下上海玄霆娱乐信息公司诉北京百度网讯公司侵犯著作财产权等案件。审结海事海商案件1685件,同比上升11.5%。审结涉外案件3042件,同比上升8.5%;审结涉港澳台案件1366件,同比上升20.0%。
(三)依法审理行政案件,促进依法行政。共受理一审行政案件1803件,审结1827件,同比分别下降3.9%和0.9%。行政机关败诉率为6.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建立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机制,加强对行政争议的协调化解工作,协调化解率为29.67%。加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施行后司法应对,共收到行政机关申请强制拆迁案件562件,经协调化解122件,裁定准予执行282件,分别占申请案件总数的21.7%和50.2%。政府部门已组织实施118件。认真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行政处罚法》执法检查活动,加强对行政处罚案件的司法审查。审结国家赔偿案件12件,其中决定赔偿1件。市、区(县)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139人次。
(四)依法加大执行工作力度,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共受理执行案件9.82万件,执结9.87万件,同比分别下降3.3%和3.4%。实际执行率、执行标的清偿率分别为83.8%和84.6%,同比分别上升4.4和8.6个百分点。加大对规避执行的惩治力度,对有履行能力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的,依法采取强制申报财产、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费、司法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依法对被执行人实施限制出境934人次,同比增加530人次;对被执行人实施限制高消费985人次,同比增加850人次;对463名被执行人实施司法拘留,对9名被执行人以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追究刑事责任,同比分别上升66.5%和28.6%。加大对民生案件、申请执行人为困难群体案件和小标的案件执行力度,对拖欠农民工工资和工程款以及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等案件优先立案、优先执行。深入推进执行联动机制建设,与本市工行、农行、中行等八家银行分别建立“点对点”集中查询被执行人银行账户工作机制,全年共向相关银行查询账户信息39.3万条。及时将相关强制执行信息纳入本市社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
第二篇: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xxx作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重庆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昨日下午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xxx作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报告分为两部分:一是2006年主要工作的回顾,二是2007年的工作意见。
xxx在报告中说,2006年,全市法院共受理案件190156件,审结171687件,涉案标的256.2亿元。其中,市高院共受理各类案件2993件,审结2786件,诉讼标的81.7亿元。
xxx说,一年来,市高院主要作了六方面的工作:
一、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二、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三、依法调节经济关系,着力规范市场秩序;
四、切实保护当事人权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五、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能力;
六、切实增强宪法意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依法惩治各类犯罪,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xxx说,市高院始终把打击和预防犯罪作为建设“平安重庆”、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组织全市法院深入开展严打斗争,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市法院共审结一审刑事案件14462件,判处罪犯20915人。市高法院审结重大刑事案件403件,判处罪犯881人。
——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xxx说,全市法院进一步突出打击重点,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审判了杨小林、李文等7个称霸一方的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3名首犯被判处死刑,73名犯罪成员被处以重刑。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杀人、抢劫、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和盗窃、诈骗等多发性犯罪,工作报告《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为了打击通过贩卖安定等精神药品牟利的新型毒品犯罪,市高法院会同公安、检察机关出台办理此类案件的指导意见,统一司法尺度,严惩毒品犯罪。吉红春、董顺伟勾结境外毒枭贩卖海洛因11公斤被判处死刑。
——依法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和贪污贿赂犯罪。xxx说,全市法院积极参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依法审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合同诈骗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案件235件,判处罪犯392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依法严惩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共审结此类案件335件,判处罪犯448人。对经济犯罪分子,依法适用财产刑,通过判处罚金、没收财产和没收违法所得等方式,加大经济处罚力度,努力挽回国家集体财产损失。
——充分发挥刑事审判预防犯罪的作用。xxx说,全市法院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方针,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对案件审理中发现的治安隐患,通过司法建议帮助有关单位加强防范。结合审判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认真做好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探索符合未成年人心理特点的审理方式,努力实现教育转化。深入监狱、少管所对未成年罪犯开展帮教工作,促其悔过自新。沙坪坝区法院、江北区法院刑庭认真落实未成年被告人的教育感化挽救措施,取得良好效果,被授予“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逐年下降。
xxx说,全市法院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在严格规范审判程序,防止和杜绝超期羁押的同时,准确把握刑事政策,努力做到不枉不纵,共对17名情节显著轻微不构成犯罪和15名指控犯罪证据不足的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为适应2007年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和死刑二审案件实行开庭审理的要求,市高法院克服审判力量不足、被告人分散羁押在各区县看守所等困难,从力量组织、工作机制、后勤保障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于2006年6月在全国率先实现死刑二审案件全部开庭审理,将过去部分死刑二审案件由承办法官提讯被告人的作法,改为全部“过堂问案”,确保了死刑案件的质量。
第三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判决书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行政判决书
(2013)沪高行终字第46号
上诉人(原审原告)张某某,男,19XX年X月XX日出生,汉族,住上海市浦东新区某路XXXX弄XX号XXX室。
被上诉人(原审被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住所地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
法定代表人姜某,区长。
委托代理人徐某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委托代理人蒋某某,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上诉人张某某因政府信息公开一案,不服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13)沪一中行初字第7号行政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3年6月4日公开开庭审理了本案。上诉人张某某、被上诉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浦东新区政府”)的委托代理人徐某某、蒋某某到庭参加了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审法院查明,2012年9月24日,张某某向浦东新区政府提出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获取“2003年11月23日姜某某与浦东某公司签订的《上海市征用集体所有土地拆迁房屋补偿安置协议》”。浦东新区政府收到张某某申请后,经调查,依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五)项的规定,于2012年9月28日作出2012
(答)-184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答复书》(以下简称《184号答复书》)。答复认定张某某要求获取的政府信息不属于本机关公开职责权限范围,建议向上海市浦东新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以下简称:浦东新区建交委)咨询,并告知该委联系方式、电话等。之后,浦东新区政府向张某某邮寄送达答复书。张某某不服,向上海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13年1月24日作出复议决定,维持浦东新区政府作出的上述政府信息公开答复行政行为。张某某仍不服,向原审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浦东新区政府作出《184号答复书》的具体行政行为。
原审法院认为,浦东新区政府负有办理政府信息公开事宜的法定职责。依据《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十一条第四款等规定,区、县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房屋拆迁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拆迁期限届满后的30日内,拆迁人应当将其订立的所有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报区、县房地局备案。浦东新区政府认定张某某要求获取的政府信息不属于其公开职责权限范围,依据《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二十三条第(五)项的规定作出答复符合法律规定,其同时建议张某某向浦东新区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浦东新区建交委咨询,并无不当。浦东新区政府收到张某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答复并送达张某某,程序合法。原审法院遂判决驳回张某某的诉讼请求。张某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上诉人张某某上诉称,原审判决认定本案所涉政府信息公开事项系浦东新区建交委职权范围,但浦东新区建交委至今未对该政府信息
予以公开,没有履行原审判决;上诉人提供2013年4月1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对其来信的回复一份以证明浦东新区政府具有处理本案行政纠纷的职权。请求撤销一审判决。
被上诉人浦东新区政府辩称,涉诉协议为浦东新区建交委在履职中获取,依法不属于被上诉人公开的权限范围;上诉人新提供的证据未提及信息公开问题,与本案无关,不能表明被上诉人有公开义务;上诉人对浦东新区建交委是否公开有关信息不服,可以另行寻求法律救济。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经审理查明,原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当事人并无异议,本院予以确认。
本院认为,被上诉人浦东新区政府具有作出政府信息公开答复的法定职责;被上诉人在收到上诉人申请后,在法定期限内作出书面答复并予以送达,程序合法;上诉人要求公开的政府信息为有关拆迁协议,而根据《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二十一条第四款等规定,拆迁期限届满后的30日内,拆迁人应当将其订立的所有拆迁补偿安置协议报区、县房地局备案。因此,被上诉人答复认为该信息不属于其公开的权限范围,建议上诉人向浦东新区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浦东新区建交委咨询并无不当;二审中上诉人以上海市人民政府信访办2013年4月11日有关来信回复作为新证据,但该回复仅系处理信访事项,与被上诉人是否应当公开政府信息无直接关联;浦东新区建交委是否应当公开有关信息,不属本案审理范围。原审判决驳回上诉人张某某的诉讼请求正确,上诉人张某某的上诉请求不能
成立,应予驳回。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第(一)项之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上诉案件受理费人民币50元,由上诉人张某某负担(已付)。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审判长 汤军
代理审判员 王岩
代理审判员 郭贵银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书 记 员 居雯娅
第四篇:20110806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办
理销赃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
发布单位: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上海市公安局 上海市司法局
文号:[94]沪检办135号
发布日期:1994年11月24日
生效日期:1994年11月24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司法解释,结合本市当前查处销赃违法犯罪案件中的具体问题,对办理销赃案件提出以下意见:
一、如何认定销赃罪
销赃罪是指明知是他人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代为销售的行为。代为销售,既包括代犯罪分子将赃物卖给他人,也包括向犯罪分子买进赃物再卖出,以及买赃自用,情节严重的行为。
与犯罪分子事先通谋,事后对赃物进行销售或者收买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二、如何认定销赃罪中的“明知”
认定销赃罪的“明知”,不能仅凭销赃人的口供,应当根据案件的客观事实具体分析。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明知是犯罪所得”:
(一)销售工业原材料、半成品或生产设备的;
(二)低价成交市场紧俏商品或来路不明的贵重耐用消费品的;
(三)一次性大量成交国家指定专门机构经销的限制流通物品的。
三、如何认定买赃自用中的“情节严重”
买赃自用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情节严重,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一)一次买受赃物数额特别巨大的;
(二)多次买赃累计数额巨大的;
(三)曾因盗窃、销赃、窝赃等财产型犯罪被判处过刑罚,买赃自用数额较大的;
(四)曾因盗窃、销赃、窝赃被劳动教养,解教后三年内,或者受三次以上其他治安处罚后一年内,又买赃自用数额较大的;
(五)明知是未成年人犯罪取得的赃物而向其买赃自用,数额较大的。
四、其他问题
(一)赃物下落不明无法追缴的,但有行为人的供述和有关人员证言并能够相互印证的,也可认定。
(二)销赃、买赃行为情节轻微,符合上海市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的,可以收容劳动教养,或依法给予治安处罚。
(三)赃物数额的认定,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五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关于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结果的定罪问题》
聚众斗殴、寻衅滋事造成他人重伤、死亡结果时,对严重结果是由共同加害人负责还是由直接造成伤亡后果者单独负责,可分五种情况分别处理:
1.在共同对相同对象实施的加害行为中,某人或某几个人的行为强度明显超出了共同故意的范围并造成他人重伤、死亡后果的,这种情况属于共同犯罪的实行过限,对此,应由实行过限者单独承担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其他加害人只对预谋实施的聚众斗殴罪或者寻衅滋事罪承担刑事责任。在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犯罪中,实行过限的情况通常表现为两种:(1)共同实行犯明显超出了教唆、纠集者的故意范围(如某人纠集多人去“教训”他人,讲明不要造成他人严重伤残或死亡,结果实行犯直接致人死亡的,此时实行犯的行为就是实行过限,应单独对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2)在共同实行斗殴行为中,某人明显加重打击强度、造成他人重伤、死亡后果的(如在一般性的徒手斗殴或挑衅行为中,某人突然掏出匕首捅死他人,这种出乎其他共同实行犯意料之外的重度加害行为,应当由实行过限者单独对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2.各加害人之间没有犯意联络,但相继或同时对同一对象实施侵害行为的,各自的加害行为属于同时犯,因其不成立共同犯罪,应各自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造成他人重伤、死亡者,应依法单独承担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者,不负刑事责任(如甲乙两人见朋友丁与丙推搡,甲即冲上前击丙面部一拳,乙也跟着冲上前刺丙胸部一刀,致丙死亡。因甲乙之间并无犯意联络,乙的行为属于片面共犯,故乙应单独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3.在多人参与的一对一或分散进行的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案件中,如果各加害人的行为始终针对各自固定的对象实施,相互之间没有协调配合的,各加害人只对自己的加害行为及其结果负责。如果有人造成他人重伤或者死亡后果的,除加害人外,首要分子(即本次犯罪活动的组织、策划、指挥者)也要对此严重后果一并承担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其他参与寻衅滋事或聚众斗殴的人,应依法承担寻衅滋事罪或聚众斗殴罪的刑事责任。
4.各共同加害人对发生他人重伤、死亡后果均有概括性认识,客观上其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协调配合、并对重伤、死亡后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的,尽管能够查清死伤后果由谁的加害行为直接造成,仍应全案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但对于各共同加害人的行为,可依据各自对造成他人重伤、死亡后果的原因力大小,分别裁量刑罚。如果共同加害人既造成他人重伤、又造成他人死亡后果的,因其出于聚众斗殴的一个概括性犯意,对重伤、死亡后果均在预料之中,是行为人在一个故意支配下实施的不同程度的加害行为,应采用重度行为吸收轻度行为的方法,只认定故意杀人罪一罪,勿须实行数罪并罚。
5.对于共同加害他人造成重伤、死亡后果,但难以查清由谁的行为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的,所有有证据证明参与了直接加害行为的人应共同对此严重后果负责,但在裁量刑罚时,应根据各加害人实施的不同行为分别酌情从轻判处刑罚。如果发生死亡后果,综合全案难以认定加害人具有杀人故意的,可以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论处;如果参与了直接加害行为的人也难以查清或确定,则应由本次聚众斗殴或寻衅滋事犯罪活动的纠集者、策划者或指挥者对此严重后果承担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