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19:5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第一篇: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2011年12月6日)

今年以来,全乡农业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县委、县政府总体部署,紧扣目标管理责任书,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以瓜菜生产、中药材生产、全膜玉米种植、土地流转、果园套种、生态循环高效农业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乡农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争取,项目工作成效显著 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成桌子头万亩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点一处,并以桌子头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坳马、张斜、王咀等6个村。积极争取县农技中心支持,投放化肥3.2吨,小麦种子7500公斤。种植了烟农

18、陇塬031、西峰28等小麦品种。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在洪洞张村组建了甘肃垣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采取院

共计完成双垄沟玉米种植9120亩,投入地膜12.01吨,投入机械27台。在周郭村建成了千亩示范点一处,并对该村所有种植户建立了花名表,完善了档案。经测产全膜玉米平均亩产710公斤。同时,我们抽调乡上科级干部和一般干部6名,下派技术人员8名,举办专门培训班2期(次),培训农民200多人(次)。设施化瓜菜生产。全乡狠抓无公害西瓜基地建设和以地膜菜为主的高原夏菜生产,主要以“宁正长二级公路沿线各村、焦渭公路沿线各村及川区”为重点,种植各类瓜菜 4.3亩,其中菜类 8000 亩,瓜类3.5万亩。建成了集日光温室、禽畜养殖、沼气能源和瓜菜生产有机结合的“四位一体”循环农业示范点——街上村小段设施化瓜菜示范园1个,建成日光温室10座,示范推广“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生态农业模式;建成张斜设施瓜菜示范点1个,建设钢架大棚50座;在渭一口、王咀等川区大力发展地膜覆盖瓜菜种植。成立了焦村乡富民西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西沟惠农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社员达到520人。在合作社的引领下,我乡西瓜种植面积由2003年的0.32万亩扩大到

业合作社。在该合作社的引领下,今年西沟村栽植苹果树500亩,种植西瓜2800亩,中药材230亩。在甘肃垣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以培育、栽植马铃薯为主的华新马铃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该合作社的引领下,今年主要开展了适宜我市、县麦后复种、果树幼园套种的马铃薯新品种庄薯3号、LK99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生产。目前,我们在西李村成立以发展肉羊产业为主的宁县焦村康桥养羊专业合作社,正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土地流转。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依托,以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联手,积极引导农民合理流转土地,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制定了农村土地流转试点方案,主抓了任村、西沟、袁马等村的土地流转,及时将流转的土地用于发展苹果树栽植、设施化瓜菜生产、中药材种植。其中,任村流转土地 2261亩,西沟流转土地550亩,袁马流转土地2200亩。共指导流转土地农户签订流转合同1246份。特别是民生农民专业合作社1662.04亩核桃树行间套种丹参88亩、黄姜265亩、黄豆660亩、西瓜649.04亩。实现收入270.53万元,亩收入1322.86

县有关文件精神,我们对村干部垫交农业税费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清查,经省市县有关部门审核,共查实高尉、坳马两个村干部垫交农业税9670元。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积极配合农牧、种子、农技、质监、公安等部门和单位,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了以种子、农药市场为重点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先后出动工作人员35人﹙次﹚,印发宣传资料6500份,检查种子门店8个,有效遏制了非法经营农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秩序,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总之,2011年在全乡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下一年的工作中,我们将克服各种困难,奋力拼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二篇:**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为加速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乡经济发展,2002年,*乡26名机关干部建起了双孢菇种植基地一处,整个基地占地80亩,一期工程建棚15个。预计到本季每个双孢菇大棚纯收益可达1.5万元,半年收回了成本,并略有盈余,双孢菇种植在赵庙乡喜获成功,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研,找准调整路子*乡地处湖西,辖6个行政村,1.4万余人,耕地仅8000亩。农业一直以稻麦两季轮作为主。受小农意识的影响,这里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很缓慢。乡党委、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虽然三令五申,多次召开会议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明显。群众普遍存在不想调、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更把握不准调什么。为此,乡党委、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多方考察论证,认为我乡发展双孢菇种植切实可行。一是因为全乡有丰富的稻麦草资源,二是双孢菇属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大,效益高。去年年初,乡党委、政府就决定要在全乡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

二、加强领导,广泛宣传发动为把基地建设落到实处,乡里主要把好了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一是广泛发动。对于种植双孢菇,*乡群众还是新鲜事物,没有经验,再加以一次投资需要1万余元,还要担风险,乡党委虽然在侣楼村规划了基地,并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群众们都只是观望,没人参与。针对群众不敢干的实际,乡党委书记亲自作动员,要求机关党员干部从讲政治、讲发展的高度认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要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乡党委书记胡宪民带头决定建两个大棚,乡长、副书记每人建一个大棚,在乡党政领导的带动下,全乡26名机关干部参与了基地建设,共落实大棚15个;二是加强领导。乡里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务书记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了财务管理、材料采购、后勤保障、技术服务等四个小组,由参与基地建设的精干人员组成,全面负责该项工作的落实;三是搞好服务。实行“六统一”,即统一购料,统一征地,统一协调贷款,统一建棚,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乡里还组织参与建大棚的机关党员干部和各村支部书记两赴江苏省丰县考察学习双孢菇种植经验,聘请了丰县专家长驻基地作技术指导、传授技术。为解决销售问题,乡里与丰县食用菌中心签订了销售合同;四是落实政策。乡里出台规定,凡是参与大棚建设的机关干部可不按乡机关岗位责任制考核,对于在这项工作中干出成绩的机关干部,优先提拔重用。

三、精心管理,取得良好收益从去年8月3日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到8月30日止,15个大棚仅用了28天就全部竣工。9月初,15个大棚全部铺上了沤制好的稻草,10月下旬,全部大棚都长出了双孢菇,截止去年底,每个棚都收获了4茬双孢菇。在从动工建设到收获的4个月的时间里,26名机关干部几乎每天都吃住在基地上,监督工程质量,沤制稻草,采摘双孢菇,给双孢菇补土、浇水,任务很是繁重。负责这项总体工作的乡农技站长李兆明同志在这4个月的时间里瘦了十多斤肉。乡机关近两年刚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在大棚撒上菌种后,为使室温保持60度以上4天,硬是在空旷的基地上将火整整烧了两天两夜。双孢菇大棚的建设,不仅激发了参与群众调整的积极性,更进一步转变了干部作风,锻炼了机关干部。现在很多群众看到了种植双孢菇的效益,纷纷到基地参观学习,今年全乡已有200余户群众打算建双孢菇大棚。

四、拉长链条,建成产业乡乡将把发展双孢菇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双孢菇种植。总的目标任务是“一年启动,两年形成规模,三年建产业乡”,年内计划发展双孢菇大棚300个,种植面积达15万平方米,总产可达1500吨;建设双孢菇加工厂和菌种厂,此两项目已在厦门招商活动中落实,与福建食用菌研究中心签订了正式建厂协议,预计今年8月份可投入生产运营,通过努力到2005年完全可以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第三篇:农业结构调整

甘肃农业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的思路与对策

李丽莉

(甘肃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新时期、新的经济环境下赋予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我省农业结构现状以及前几轮农业结构调整中取得的成果和遗留问题的分析,提出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对策;甘肃省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科技、环境在内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五业的结构、种植业以及林牧副渔内部结构、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内部结构、作物品种结构等五个层次的调整。农业结构(区域)合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也是自然经济向集约化经营和高度商品化农业转变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省的农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前几轮调整也留下不少问题,但经过调整,我省农业在农产品存量和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尤其农产品存量增加为甘肃解决粮食问题作出很大贡献,而且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当前,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入世”已取得成功的经济形势下,我省农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和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必须在农业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甘肃省地域狭长,按经济区域划分为五个主要的经济区域:河西(嘉峪关、酒泉、张掖、武威、金昌)、陇中(兰州、白银、定西)、陇东(平凉、庆阳)以及陇南(天水、陇南)和民族经济区(甘南、临夏)。各经济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水平各有千秋,层次不齐。总体上除河西经济区(除武威)外,全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尚处于不合理或极不合理阶段。结构性问题在陇中、陇南以及民族经济区表现得较为突出。本文根据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说明我省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重点对策。甘肃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已取得的成就

1.1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业结构的一个子系统,这一层次的合理调整,对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农村各产业之间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规律,在第三产业占居第一,而第二、第一产业分别位居第二、第三的阶段为合理的农村产业阶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地通过加大农村第二产业的规模,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省部分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趋于二产位居第一、而三产和一产位居第二、第一的趋于合理化阶段。目前,处于这一阶段主要是河西经济区,其中酒泉市最具有优势。近年来,该市大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先后调减粮食种植面积27万亩,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奶牛养殖、优质饲料和粮经作物制种等特色优势产业。共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149户,年加工储藏能力达到35.7万吨,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使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化。

1.2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基地逐年壮大

我省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势、海拔、降雨量、光热等各不相同。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里,要普遍发展某一产业或少数产业,显然是与天时、地利相违背的。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之一是资源,各地只有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生产出具有当地资源特色的优质产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我省的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

米、马铃薯、油料、果蔬和棉花等。畜产品有猪、羊、马、鸡等。主要从面积和产量上讲,我省的马铃薯和甜菜在全国居第四位,占有较大份额。在河西和沿黄灌区,建立了优质专用

料粮、棉、油、糖、菜基地;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优质小杂粮(谷子、豆类)、专用马铃薯、名优果品和花卉、蔬菜、药材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主要畜产品马、骆驼、骡的饲量均在全国的前十位。甘肃高山细毛羊以及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声誉,成为我省农畜产品的优质品牌和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

1.3以扶贫开发和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为主的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

到2000年,甘肃的“四七”扶贫功坚计划均如期完成。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得到加强,农业

生产的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并引用一批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到2001年底,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实施65项,初步形成了第二代日光节能温室及蔬菜产业、优质马铃薯脱毒微

型种薯产业,干旱地区节水灌溉系统以及装备产业。如河西连片的日光温室使河西经济区不

仅发展成为我国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而且还是全国第二大制种基地,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与

地方财源的后劲力量。我省黄土高原农业综合开发起点高,重视合理开发,加大了造林、修

梯田的力度,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设施基础。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2.1 甘肃目前农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结构先后进行了几轮大的调整。改革之初以及80年代和90年代

前期都是在农产品短缺时期,其主要目标是扩大农产品的供给量、解决总量不足的问题。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相对过剩,在此条件下,要实现农业

增效、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是关键。20年来我省部分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一

个由浅入深、由高到低、不断优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带动了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升级,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从总体来看,我省大部分地区农业结构仍是在满足数量的前提

下的小范围调整,农业在GDP的比重偏大,其中陇中、陇东等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占到了60%

以上,而农林牧副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调整更是举步艰难。目前农村经济还远没有摆脱以农

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基本生产格局,农业结构远未达

到合理化阶段。目前国家已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已加入WTO,甘肃和全国一样,农业

生产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由受自然风险约束变为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农业资源的破坏与紧缺,农业发展不再以牺牲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此,甘肃农业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优质化和专用化的新要求,实现农

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的调整显得既重要又迫切,甚至到了不调不发展,只有

调才能谈发展的地步。

2.2 甘肃省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问题

2.2.1 省内大部分地区大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自给自足的农户经营难以形成一定规模的农

业经济。除河西经济区外,省内大部分地区由于以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种植为主,农业结构的调整只能徘徊在大农业内部进行调整,尤其牧业和渔业的发展以牺牲林业为代价。同时占主

导地位的“小而全”的农户生产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且以简陋的农用工具为手段;

以粮食种植为中心,以传统养殖业和微弱的家庭手工业为补充,严重阻碍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2.2.2农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适销不对路。

在农产品供给相对充足的条件下,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说到底是质量、特色、品牌的竞

争。目前我省虽然多数农产品总量过剩,但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上还是供不应求,这说明结构

调整在提高农产品质量方面潜力很大。总体上,我省农产品的品质矛盾还很突出,表现在名

优产品少,大路产品多;平路产品多,畅销产品少,这是当前农产品“卖难”的症结所在。

历年来,我省调整产业结构的总体思路是“减少低产作物,增加高产作物;压粮食作物,增

经济作物”。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差以及科技含量低等缘故,年年搞调整,年年收效不大。可

见要解决目前“卖难”等问题,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举措。

2.2.3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成为我省农业发展不可逾越的屏障。

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中反映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指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不仅自然供给是人类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资源,自然本身也是人类生活

必不可少的要素。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原因,我省自然环境破坏严重,农业生态

环境不断恶化。在诸多环境问题中,水土流失成为我省农业生态面临的核心问题。水土流失

面积达22.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2%,每年流失土壤达5.45亿吨。集中体现在土地退化,即水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风蚀沙化使得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森林和草场的破坏

更加加剧环境的严重恶化。近年来,我省多风的气候条件常使风蚀成灾,形成严重的沙尘暴,其中河西走廊的沙尘暴次数由60年代的平均每年7次增加到90年代后期的年均23次,而

且强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严重。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经济快速发展

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思路与对策

3.1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利用系

统工程方法,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和农业技术体系,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出,农村经济的高效

益,环境优美,资源持续利用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它强调农业生产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

增加农业效益的“双赢”结果。从我省生态环境脆弱且农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的实际出

发,我省的生态农业建设可采取以下措施。

3.1.1因地制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目前,甘肃省植被覆盖率不足23%,自然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因此科学

合理地安排退耕还林还草,是关系到能否实现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甘

肃南部高寒阴湿地区,中部干旱地区,河西荒漠化地带,生态环境最为恶劣,是实施退耕还

林还草的重点区域。根据自然规律,在河西地区、沿黄灌区、沿沙漠一线及纵深地带,由于

降雨量小,蒸发量大,要求充分利用河水和地下水,优先还草固土养水,再在草地上种灌木,然后根据需要发展乔木;在降雨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多年生牧草为主;在降

雨量400毫米以上的地区选择经济林木。其中多年生牧草在我省大部分地区适种植,它不仅

能通过根系固氮,增加土壤养分,而且对水土流失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国内外市场对

草产品的需求明显,所以在我省发展草产业有很大的潜力。

3.1.2从实际出发,发展节水高效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甘肃乃至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环境制约因子。所以,管好、用好、合理开发水资源是取得我省水资源高效利用和良好生态效益的有力措施。在不同地区,要发展

不同类型灌区节水灌溉模式。在河西地区的黑河流域与石羊河流域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发展大田灌溉小渠化、井灌农田管道化、高效农业微灌化。同时对输配水系统要优化设计,尽可能作到井、泉、河输配系统的高度统一;在农陇中、陇东等干旱半干旱经济区,应全面

推行常规节水措施,积极推广地膜覆盖技术,同时直至注重研究蓄积雨水的工程和生物技术,把7、8、9三个月的集中降雨通过工程和生物的方式变为全年均衡利用;包括甘南和临夏州的民族经济区林牧草地原区以发展草原牧草喷灌为主,自流灌区以发展常规节水灌溉技术为

主。同时,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温室蔬菜滴灌。另外,各地要研究和推广防止水体污染的技术,提高农田的经济效益和基本水分利用率。

此外,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还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和林牧渔业相结合,发展大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相结合,通过人工设计生态

工程,协调农业经济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甘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 优化农产品品质,增强我省主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从甘肃农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和成本效益来看,发展传统大宗产品没有明显的优势。但

是我省有着自己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适宜于发展制种、优质水果、中药材,土豆

等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优质农产品为方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3.2.1 以调整农作物结构为基础,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

农产品品质包括优质、安全、专用等,当今消费者对优质、特色、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

越高,这类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潜力很大。而且,加入WTO后,随着国外优质农产

品进入中国市场,质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从政府职能部门到最基层的农业生产者,都要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切实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河西经济区应利用其

光、热充足、温差大的资源特点,在加快发展优质专用粮、棉、油、糖、菜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啤酒、葡萄酒原料的生产。以逐步扩大外运销售和西菜东运的局面,提高本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我省的大部分地区适宜马铃薯的生长需要,特殊的自

然条件造就其含粉量较高,因此我省马铃薯的质量在全国具有接绝对优势,且产量位居全国

第三,列西北五省区第一。目前,限制我省马铃薯出口竞争能力的是加工环节不能完全适应

国际市场要求。入世以后,我们更应该迅速改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搞好加工专用型

马铃薯的推广和生产,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优势。此外,我省陇南山区的药材、花椒、茶叶、油橄榄、银杏等特色产业也要在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上面下功夫,才能提高其经

济效益。

3.2.2 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应放在农产品深加工和发展畜牧业两个方面。目前,甘肃省农业结

构仍以种植业为主,加工业比例甚小。据有关资料,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占加工产品在消

费的比例以达2:8,而我国还是8:2。发达国家的食品加工业产值一般为农业总产值的1-2

倍而我国仅为农业总产值的15%-20%。可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

民收入潜力很大。甘肃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要与生产基地结合起来,求特色、求规模、求

深度。形成农产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带。具体讲:河西应继续扩大制种业与反季节蔬菜加工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的酒类深加工为主。陇东、陇南以林果业为主的果品深加工和中药材生产与

加工,高寒阴湿地带应注重发展草食畜牧业。陇中干旱农业区应突出马铃薯的生产优势,进

行优质、专用马铃薯的深加工。各地应把开拓市场与扩大规模结合起来,相互联动,树立品

牌意识,作出特色,增加各地农业效益。

3.3 面对资源调结构,通过提高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

刚刚结束的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将我省建成草业大省和畜牧强省作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之一。我省属于典型的内陆高原气候类型,干旱缺水的自然地理特点为畜牧业的发展

奠定了资源基础,加快发展我省畜牧业、草产业,既是我省自然和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农

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需要。而且发展畜牧业不仅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渠道,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加入WTO后,面临国内外市场的双重需求,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有很大的发展

潜力。其具体措施有:

3.3.1下大力气调整畜牧业结构

畜牧业是大农业内部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包含三个层次。而我省的畜牧业结构问题主

要突出体现在第一层次。即畜牧业占大农业的比重及畜牧业生产与种植业生产相互联系的基

础结构。我省大农业内部结构尚处于不合理阶段。1999年,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占75.71%,牧业占21.05%,同发达国家地区相比,畜牧业的比重严重偏小。由于经济效益低的种植业占

较大比例,畜牧业的调整发展困难重重。今后要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指

导下,继续调高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所占的比重,积极发展草产业、畜牧业、林果业,使其

成为未来甘肃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

3.3.2提高畜产品质量,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产品

质量是畜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要从产销过程严格把关,以生产高质量的畜产品占领市场,取得好的经济效益。我省的特色畜产品河西绒山羊、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双峰驼、甘肃

白猪、河曲马、山丹马等品种在省内外享有名气。特别是细毛羊产量仅次于新疆、内蒙,居

全国第三位,是全国细毛羊生产战略重点基地。“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名优畜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加上生产能力的局限性,预计价格将会上涨,发展潜力很大。所以,今后在发展我省畜牧业中,注重这些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使其成为我省出口创汇的重要

来源。

3.3.3建立和完善畜产品加工及市场流通体系。

畜产品大多属于鲜活性产品,其保存、加工、销售既有时间限度,又要有技术和设备的支持,才能使大宗产品达到无损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畜产品加工、销售是畜牧业市场价值体现的终端环节,而这方面正是我省欠发达地区畜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影响了畜产品的多层

转化增值,而且极大地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大力加强这方面的建设不但是畜牧业二次

增值的基础,还能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这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龙方.2001.论农业结构调整的层次与目标[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7):10~11

[2] 白明.2001.农业和农村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标准及量化评价[J].甘肃农业

(12):10-13

[3] 冯汝英.1993,92.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45-47

[4] 汪建国.2001.对甘肃农业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J].甘肃农业(9)19-21

[5] 史俊通.2001.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思考[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3):102-105

[6] 陈万良.2001.西部地区旱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之浅议[J].甘肃农业.12:12-15

CountermeasurestoregulationofGansuagriculturalstructureatthenewtimes

Li li-li

(Gansu academy of economy Gansulanzhou 730070)

AbstractPeasant's increasing revenue,agriculture synergism,banlance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y environment are initial part in the rugulation of

structure at the new situation.This paper gives somethoughtsandmeasuresto regul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e structure through analynising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Key wordRegulation of agreculture structure;Thoughts;countermeasures;Gansu

province.

第四篇: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项城市2010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根据“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这一总体目标的要求,在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的同时,按照调优品种结构、突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结构调整情况

2010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46.9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6.5万亩,占71.5%;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0.4万亩,占28.5%。

1、主导产业突出,品种结构优化。通过围绕市场调产业、围绕品质调品种、围绕区域调布局,全市粮经作物比重适当,大宗农作物优质率明显提高。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粮食和白芝麻两大主导产业,全年粮食播种176.5万亩、白芝麻种植面积在25.8万亩。通过推广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使全市小麦、玉米和大豆等粮食作物优质率达85%以上;芝麻优质率达90%以上;蔬菜优质率达80%以上,促进农作物品种结构优化。

2、无公害农产品健康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现有白芝麻原产地标志产品1个,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3个,面积5434公顷,新认定“三品”产品6个。

3、小规模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土地有序流转,促进了小

规模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目前我市永丰的花卉和贾岭的三樱椒种植规模较大,声誉较高,集中联片种植面积分别约在8000亩和6000亩左右;中药材种植面积也较大,全市约近万亩,但种植较为分散;郑郭今年新种植的白茶面积虽只有几百亩,但很有前景,很具特色。

二、采取主要措施

1、抓好生产技术指导。为切实服务好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局结合科技入户工程和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组织100名技术人员,分包全市466个行政村,在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深入乡村,走进田间地头,采取长训与短训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广播喇叭与电视讲座相结合,技术咨询与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直接培训到村、到组、到户、到人,使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技术等关键技术得到落实,提高了农民的种田水平,增加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积极大的服务了农业结构调整。

2、做好品比试验,推广优良品种。为提供科学用种依据,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今年共安排21个小麦品种和50个玉米品种进行田间展示试验,经专家实地考核、打分,评定出综合抗性较好的9个小麦和12个玉米优质高产新品种,为我市今年小麦用种和明年玉米品种的推广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农民购买优良品种起到引导作用,有效的提高了品种优质率。

2、抓好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促进特色农业

发展。土地流转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新形势下发展的必然,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为规范土地流转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今年我局一是加大土地流转宣传力度,成立了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并以乡镇办农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在永丰、贾岭等七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土地流转服站,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二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树立了12家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土地健康有序流转和农业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4、加强无公害基地建设,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农业标准化及无公害生产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为此今年我局一是加强了基地建设。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监督和技术指导,要求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做到有标牌、有技术操作规程、有专门人员指导,真实做好生产记录。并通过上市前抽检,督促基地农户按照规程技术生产。二是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单位和个人积极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5、抓好白芝麻生产倍增计划种植项目实施。为切实提高我市白芝麻生产能力,我市积极申报实施了白芝麻生产倍增计划种植项目,通过680万项目资金的投入,我们为2个万亩方、20个千亩方、21个百亩方项目区免费提供优质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项目区芝麻单产,并示范带动全 3

市白芝麻生产发展。经测产,项目区42100亩平均单产较全市单产增产16.7%,全市单产较前三年平均增产28.4%,有力促进了全市白芝麻生产发展。

三、存在问题及下年计划

近年来,农业生产主要以发展粮食生产为主,各级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造成农业生产除了粮食生产外,没有地方特色,没有突出的主导经济作物。作为项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蔬菜种植面积较小,不能自给自足,市场上(包括农村市场)的蔬菜大多数是外地生产。

结合我市农业生产实际,在明年的结构调整工作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切实抓好蔬菜生产,保证群众生活需要。二是加强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抓好无公害生产。三是实施好白芝麻倍增计划项目,促进全市白芝麻生产再上新台阶。四是切实抓好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为农业生产搞好技术服务,推进结构调整健康发展。

项城市农业局

二〇一一年一月九日

第五篇:**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

2005年,**县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为契机,以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三色”农业为重点,以规模拉动、科技推动、产业化带动、市场促动、服务驱动为手段,强

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的,促进了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健康发展。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预计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农民人均存收入达到2595.6元,比上年增5%,实现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增长的新突破。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以“三色”农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坚持把“红”、“白”、“绿”三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出产业化,引入新理念,提高品位,推动了“三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青岛先锋实业公司,在全县种植辣椒30万亩,其中,“益都红”辣椒5万亩,产品经保鲜加工直接出口韩国,在辣椒产业化经营方面迈出了坚定步伐。据调查,种植“益都红”亩产1500公斤左右,市场收购价1.5元/公斤,亩收入在2500元左右,较传统尖椒种植亩均可增收500元以上,较传统秋作物种植亩均增收1200元。大力发展以白灵菇为主的食用菌,抢占了全国生产技术的制高点,全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15500棚,成为全国较大的白灵菇生产基地。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自2004年以来,对我县的“三色”农业相继进行了专题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提高了我县的知名度。为推进珍稀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今年新建了投资2028万元的中瑞恒立公司,投资300万元的兴建菌业食用菌生产基地,龙乡菌业反季节食用菌基地正在建设。目前全县食用菌龙头企业达10余家。为改变沙区面貌,今年,我们及早动手,沿阳子线潴泷河两侧,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3月份,全市植树造林现场会在**召开,**被省政府命名为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县、速生丰产林示范县。11月29日全市农业产业化现场会在**召开。**农业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

2、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今年仙庄乡4万亩辣椒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定点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庄桥、纸房、六塔等8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巩固扩大,总面积达到9.53万亩。大流乡前大流、刘圈,高堡乡吴家、马庄桥店上、固城乡张屯等生态农业示范村新建沼气池2000座,全县累计达到11000座,发展“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近4万亩,陶河、后大流、霍子寨的秸秆气化工程先后投入使用,西侯的秸秆成型技术试点获得成功。一批农村能源项目顺利通过部、省级验收。

3、优质麦种植面积继续扩大。2005年,全县优质强筋小麦生产实现了新的突破,收获面积45万亩,较去年增加10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63,总产19.5万吨,较去年增4.6万吨。其中我县承担的20万亩国家级优质小麦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普遍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订单回收,为大面积发展优质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并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认可。今年以承担国家优质小麦良种补贴项目为契机,完成优质小麦播种面积55万亩,占全县小麦播种面积的77.6%,主要有豫麦54,新麦

18、周麦

16、周麦

18、濮麦9号等6个品种。通过以会代训等方式举办培训班35期,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操作规程,为明年的优质小麦高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4、以弓棚西瓜为主的西瓜生产稳步发展。**西瓜主要分布在县东部的瓦屋头、高堡、双庙和县西部的大屯、韩村、古城、固城、阳邵等乡(镇)。种植面积4万亩,较去年持平略增。种植模式有花生套种西瓜,主要分布在县西部沙区;大弓棚西瓜,主要分布在瓦屋头,面积在4000亩以上;小弓棚西瓜重点分布在瓦屋头和高堡,面积在8000亩;麦套西瓜重点分布在双庙,面积在1000亩以上。其中瓦屋头镇的大小弓棚西瓜种植相对集中联片,种植面积在10000亩。

5、畜牧产业健康发展。预计全县猪饲养量达到80万只,禽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分别较去年增3.4、1.3,六塔后杨楼、固城南街等10个养殖小区先后通过市畜牧局验收。

6、劳务经济异军突起。2005年,全县职业技术培训基地和中介机构达86家,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余万人,其中阳光工程示范性培训900人,转移1129人,占任务的125%,转移就业率达100%;引导性培训2000人,完成3000人,占任务的150%。农民工资性平均收入达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595元的22%,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主要措施

1、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规模化经营拉动农业结构调整

县委、县政府把特色经济作为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按照东椒、西林、中菌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三色”农业。通过算帐对比,现身说法,外出参观,典型带动等一系列措施,适时引导群众,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推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有力拉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全县辣椒种植面积突破30万亩,基本形成了千亩成方、万亩联片的规模种植优势,成为豫北地区最大的尖椒生产基地;食用菌取得了长足发

展,全县已形成纸房铁炉庄、柳格高赵店等一批食用菌生产专业村,种植户发展到15500户;今年沿扬子线新植速生丰产林10万亩,总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结构调整的新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2、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结构调整

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坚持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一是兴建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以中国农大和河南农大为依托,建成了县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韩村高科技示范园和双庙民旗示范园等一批高科技示范园。引进国内外名优蔬菜、食用菌等新品种17个。辐射带动了一大批特色明显、初具规模、效益可观的示范基地。二是健全信息网络。县农业局、科技局、蔬菜中心成立了信息服务中心,实现了与农业部、全国部分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联网,及时向农民发布购销信息,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三是聘请专家组成技术顾问团,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一年来,全县共聘请专家100余人次,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400余期,印发技术资料10余万份,重点推广了反季节瓜菜种植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和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各乡镇还结合实际,多方聘请技术员直接指导生产,如瓦屋头镇聘请的山东昌乐西瓜专家,长期驻村指导弓棚西瓜种植,使瓦屋头镇西瓜种植得到了稳步健康发展,种植面积超过10000亩,形成了区域产业优势。

3、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以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为全面推进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我们坚持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财政政策、费用负担、风险补助、金融贷款、生产用地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同时积极探索“公司 中介组织 农户”、“公司 基地 农户”等多种运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5年,全县新增投资2.4亿元,新建、扩建、在建各类龙头企业27家,全县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9家,其中申氏菇业公司、清阳针纺制品公司、宏海面粉公司、**县种子公司、百司特葡萄酒有限公司、源丰实业有限公司、清南养殖有限公司、濮阳市天口酿造有限公司8家企业被命名为市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安置劳动力近万人,带动生产基地30万亩,农户8万户。申氏菇业公司通过联办基地、培训技术、回收产品的形式与全县5000多农户签定了回收合同,建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县粮食购销服务公司,与农户签订优质麦收购合同,带动20万亩的优质麦种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4、抓流通,创品牌,以市场促动农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流通是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为此我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销字当头,营销开路,先后在大宗农产品生产区和销售区建成了仙庄辣椒批发市场、马庄桥蔬菜批发市场、阳邵乡苹果批发市场等26家农产品专业市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327.5万元,占地面积519亩,年交易额1.9亿元。积极发展以协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县共创办各类民间合作经济服务组织38个,资产总额515.3万元,入会会员2万人,充分发挥了带动农户、连接市场的作用。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倡导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培育申报优质品牌,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澶都尖椒、宏海面粉、天福酱菜、清晨茶巾等国家、省级农产品品牌,百斯特葡萄酒、冉峰乳制品、源丰蒜粉等市级农产品品牌,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空间,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的快速发展。

5、强化组织领导,以政府服务驱动农业结构调整

为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调整了农业结构调整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导小组,特别是对“三色”农业实行了“四个一”管理,即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二是责任制推进,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层层分解目标到乡(镇)和有关部门,落实到人,保证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健康运行。三是通力合作,搞好服务。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科技、信息、资金、物资、运销等服务体系,政府各有关部门都拿出了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分工负责,通力合作,搞好服务,共同为农业结构调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今年以来,我们尽管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做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农产品档次低,缺乏优质、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

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带动能力弱,产品多是粗加工,半成品,形不成自己的品牌,效益低。

三是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一方面对外面的市场信息捕捉不及时,不能科学指导农户按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作物布局,另一方面对外宣传、推介力度不大,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四是部分乡(镇)村、农户思想观念滞后,没有从以往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中解放出来,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农民的自身素质较低,对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导致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各乡镇发展不平衡。

针对存在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紧紧抓住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大力推进农业结构的深层次战略性调整。坚持立足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着力开发前景好的产品和产业,坚持不懈,在精、细、强、大上做文章,让好的多起来,让多的优起来。坚持走培育特色农业的路子,逐年压缩劣质低效的粮食种植面积,建立富有本地特色,区域优势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同时,搞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继续培育壮大优质小麦、辣椒、食用菌、速生丰产林、养鸡、养猪等种、养基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生产和出口创汇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形成新的农民认可的增收新亮点。

2、牢牢把握产业化发展和增强竞争力这个关键,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加入WTO后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致力于龙头企业培育、利益机制建立和营销网络营造三个主体环节。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促使一大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公司 基地 农户”和“市场 经纪人 农户”的发展模式,创新营销方式,早日使我县农产品进入超市等现代流通网络,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商品率。

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实施无公害生产战略。要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推行农产品品牌管理,要象抓工业产品一样,狠抓农产品的产品优势,稳步实施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战略。

4、切实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完成**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农业信息网络,实施“三上网”工程,推动乡乡上网,村村上网,户(指种、养、加大户)户上网进程,争取明年17个乡(镇)要全部实现微机联网,并使网络向规模场、重点养殖、种植大户延伸。同时,还要大力抓好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有效地服务指导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县农业局

二OO五年十二月五日

下载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焦村乡2011年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躬行服务促调整—##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某某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五篇)

    某某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某某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2007-02-18 09:44:48乡农业结构调整情况汇报 为加速全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全乡经济发展,××××年,乡名机关干部......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

    躬行服务促调整—##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

    焦村乡初级中学团支部事迹材料

    焦村乡初级中学团支部事迹材料 焦村乡初级中学团支部是乡团委领导下的基层共青团组织,该支部共有268名团员,在过去的几年中,该团支部在团委的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合集五篇)

    躬行服务促调整—##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几点作法今年以来,##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年初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取得了......

    乡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工作计划(5篇)

    乡党发„2012‟号中共***委员会 ***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12年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党支部、村委会,乡直各工作部门: 《***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

    xx乡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方案(推荐阅读)

    xx乡2013年农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了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步伐,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结合我乡实际,现就2......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 浏阳二中 【背景材料】 ⊙重大事件: 一、2003中央经济世作会议提出了发展农村经济的三方面措施:第一,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