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才工作会总结
户县召开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人才座谈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加强我县人才队伍建设,7月1日上午,县委组织部、县科技局、县科协组织召开了户县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人才座谈会。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海林,县科技局局长王玉婷,以及40多名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各类优秀人才参加了此次座谈会。会议由县科协副主席刘小民主持。
会上,县科技局王玉婷局长首先回顾了近年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各项成绩,肯定了各位专家和优秀人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并详细介绍了我县100万元优秀人才专项基金情况,鼓励、支持我县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积极申请资金,用于科技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等项目,更好的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会上还发放了上半年我县突出贡献专家和优秀人才活动经费和生活补贴。
座谈会上,受表彰奖励的各类优秀人才纷纷感谢县委、县政府的关心,表示将在本职岗位上继续努力多出成果,为户县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结合实际,与会代表在如何培养、引进、用好、留住高层次人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李海林部长作重要讲话。他代表县委、县政府和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向各位优秀人才代表表示亲切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高度肯定了各类优秀人才为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和人才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勤于学习,提高素质,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推动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二是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发挥才干,做户县经济发展的积极建设者。三是要勇于创新,多出成果,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切实让老百姓得到实惠。最后,李部长寄语各类人才要勇立潮头攀高峰,在户县建设国家化大都市副中心城市的宏伟实践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共户县县委组织部
2011年7月1日
第二篇:邯郸人才工作会发言(定稿)
抓住重点以用为本
努力实现人才使用效益最大化
(2010年8月 日)
中共邯郸市委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才优先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从重点领域抓起,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强各级党政人才。党政人才是党的事业的领导力量。为把好政治关,用好党政人才,市委突出抓了四个方面:一是树牢用人导向。鲜明地提出了选人用人“一用四不用”原则,提拔重用了一大批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埋头苦干、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特别是在学习王彦生活动中,市委大力选树知足淡欲、忠诚老实的干部,进一步叫响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2009年的“一报告两评议”,市委全会对干部选拔使用满意度达到97.74%,对新提拔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满意度均达到96%以上,新任县长全部满票当选。二是健全竞争机制。去年以来,大力度推行竞岗轮岗,对市直机关862个科级岗位和县直机关1680个职位实行了公开竞岗,对市直1256名中层干部和县直1913名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强化实践锻炼。分五批选派2000余名优秀年轻和后 1
备干部,到信访部门和重点项目、先进地区、援川援疆援坝援藏一线挂职锻炼,已有1500多名干部走上重要岗位,其中县级干部200名,优化了各级领导班子结构。四是加强干部监督。邀请中组部干部监督局举报中心主任李江南同志,就学习贯彻《四项监督制度》对市、县领导干部进行了培训;探索建立“双考双审”制度,加强了对领导干部“理财”监督和用人监督;大力推进干部作风建设,加大对不作为、乱作为干部问责力度,去年以来党政纪处分239人,组织处理330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坚持品技兼优,以技见长,用活专业技术人才。全市现有专业技术人才21.9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36.7%。在用活生产技术人才上,立足邯郸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全国重要冶金、电力、煤炭、建材生产基地的实际,着眼把传统产业做优做精,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努力为其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市财政连续两年拿出四个五千万,支持工业技改,加快推进冀南现代装备新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科工贸创新基地、美的邯郸工业园、漳河生态科技园等建设,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出台了《邯郸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关于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见》,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重奖,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相关权益进行了明确和保障。深入开展“千名专家进千企、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助推中小企业应对危机、健康发展。在用活文教卫生人才上,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市级特级教师评选工作,将特级教师津贴由每月80元提高到每月600元,每年为232名特级教师发放津贴150
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高中教师进修研究生学历学费补助制度,2009年全市在职中学教师报考研究生和录取人数均居全省第一。医疗系统现有博士13人、硕士389人。对博士生,让其享受副县级津贴待遇,为其发放安家费;对硕士生,让其享受副科级津贴待遇,促进了才尽其用。在用活科研院所人才上,积极提供场所、仪器设备、资金等条件,为其开展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搭建平台。中船重工718所是驻邯央属科研单位,我们创造条件,共同谋划建立了中船重工邯郸产业园,使这棵“梧桐树”在邯郸扎得更深。去年,对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的718所、市农科院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的奖励,鼓舞了科研人才的研发热情、创业激情。2008年以来,先后取得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科技成果400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1项,建成了世界规模第一的天然色素生产基地,世界一流的特殊无缝钢管和双金属复合管生产基地,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
三、坚持培引并举,以引为要,用好急需高层次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核心。搞好邯郸“1+6”组团式城市建设规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既要抓好本地人才培育,又要抓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我市3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先后与董玉琛、汪懋华、江亿等30余名院士开展科研与项目合作;平均每年引进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去年一次性引进了2
5名博士。指导各县、区(市)扎实开展引才、留才、用才工作。涉县为留住、用好天铁引进的150名大学生工程师助理,招聘了150名女大学生充实到县教育战线,定期组织联谊活动,推动联姻,目前已有70多对组成家庭、扎根老区。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设立“企业引才专项事业编制”,在政策上加大对企业引才的支持力度。硅谷公司引进了山东大学碳纤维研究开发领域的技术权威,碳纤维关键技术开发列入国家863计划。邯郸鑫宝公司引进了美国考伯思集团澳籍华人黄辉镇,对企业抓创新、扩规模、抢市场发挥了促进作用。市中心医院从301医院引进专家,在全省率先开展心外科手术。三是发挥院校智囊作用。全方位扩大与院校合作,先后与50多家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依托院校建立或共建实验室16个,建立人才培养、实习基地17个,建立中试基地、产业化基地33个,积极开展柔性用才。中国农业大学有48名研究生常驻我市曲周县实验站。清华大学教授在我市高新区创办了勇龙高技术陶瓷公司。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在我市开展了高速铁路受电弓滑板产业化工作。
四、坚持学用结合,以用为本,用足本地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处于基层和生产第一线,是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为发展好、用好这支队伍,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抓好教育储备。坚持以“订单式”、“模块式”培训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培养储备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今年,我们以深入开展“党性教育、技能培育,争当科学发展先锋”活动为载体,创建市、县培训基地,大力培训农民党员。(此处删除了:与2007年相比,全市企业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增长11.3%,农村实用人才增长22.6%。)二是抓好一线帮扶。围绕助推“三农”发展,组织开展“千名专家进百乡兴百业”活动,帮扶专家为乡村引进项目180个,引进新品种56个,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为应对去冬今春异常气候对小麦的影响,组织开展了“百名专家驻村、千名干部包方、培训百万农民”活动,全市各级农技专家共举办培训班1.2万余场次,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15万余次,培育科技示范户2.1万余个,再夺了小麦丰收。三是抓好示范带动。开展了评选千名能工巧匠、千名技术能手、千名营销标兵的“三个一千”评选活动,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进行了隆重表彰,跟踪发挥作用,在全市形成良好示范效应。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落实这次会议精神,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市经验做法,高标准做好人才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三篇:人才强企工作会会议精神
陕北矿业公司人才强企工作会会议精神
10月10日,陕北矿业公司召开了人才强企工作会议,回顾总结近年来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绩,安排部署“十二五”期间人才强企工作。公司领导,机关科处级管理人员、基层各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及党群、人力资源等部门负责人等8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的主要议程有四项,分别是作《人才强企工作报告》、宣读两个管理办法、命名表彰首席员工和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强林讲话。
首先,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沈显华作了《公司人才强企工作报告》,分析公司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对公司今后人才强企工作进行安排,明确了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报告》指出,目前公司人力资源总量1760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人才47人。当前公司上下人才观念比较滞后,理解不深,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上思想不够解放;人才队伍结构还不能满足公司发展要求,表现在整体文化素质不高,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偏少,煤矿主体专业人才短缺,煤 1
化工专业人才缺乏,各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实现二次创业的需要。公司“十二五”发展目标已经初步形成,即:第一步,利用现有资源将公司煤炭产量提升到1000万吨,产值达到100亿元;第二步,积极争取集团公司资源支持,将煤炭产量提升到2000万吨,总产值达到200亿元。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
《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提升公司内部管理水平、打造卓越企业的需要。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关键是拥有一支具有全局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创新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的管理人才队伍。目前,公司推行的岗位描述活动和工作日志法,就是旨在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技术管理等方面强化人员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管理精英。
《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是提升职工凝聚力、建设和谐企业的需要。职工作为企业的一份子,需要依靠企业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只有职工对企业前景充满希望,对实现个人价值充满希望,才能够真正激发他们融入企业的热情,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推动企业发展
而努力工作。
《报告》强调,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中心任务,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加快调整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强化人才激励为突破口,紧紧抓好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建立健全人才培养、选拔、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造就和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为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报告》强调,公司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一个转变,达到三个提高,建设五支队伍”。“实现一个转变”:就是要实现传统的干部管理工作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转变。“达到三个提高”:就是要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提高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五支队伍”:以“11121”人才强企规划为载体,即到2020年,培养100名职业经理人队伍、100名资本运营人才队伍、100名党群干部队伍、200名专业技术人才队
伍、1000名高技能职工队伍。
《报告》强调,“十二五”期间,公司人才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四个原则,实施四大工程,健全六项机制”的工作思路。坚持四个原则就是坚持人才优先、引领发展的原则;坚持以用为本、优化结构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优化环境、激发活力的原则。实施四大工程是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青年人才成长工程;人才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工程。健全六项机制是完善人才思想教育机制、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创新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成长环境机制。
随后,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强百科在会上宣读了公司《优秀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穆西民宣读了公司《以师带徒管理办法》。公司工会主席李顺义宣读了公司党政对6名首席员工的表彰决定。会议命名表彰了我公司综采队液压支架工乔文会、综采队输送机司机齐金平、综掘队综掘机司机白贝贝、机运队井下水泵工宋颜平、机运队井下电钳工左文明、机修队维修电工邱世祥。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强林在会上做重要讲话,就如何搞好公司人才工作,深化人才强企战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高认识,深刻理解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的重要意
义。当前,公司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与深化人才工作更具有特殊意义。按照公司“十二五”战略目标,煤炭产量将达到1000万吨、营业总收入达到100亿元,就要以人才为基础、用人才来推动、靠人才来实现,公司各级组织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人才强企战略,充分激发公司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后劲,为实现既定规划目标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二是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公司制定的《优秀人才培养管理办法》、《以师带徒管理办法》以及《人才强企战略实施意见》是经过充分酝酿,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的,是公司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如何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牢固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其次把握“引、育、用、留”四大环节,全面构建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员工准确定位,帮助员工努力实现岗位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同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职工公认的要求,制定明确规范的职位分类和岗位标准,与目前推行的岗位描述工作相结合,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标准,研究制定统一、量化的人才评价指标,切实做到以素质论高低、以能力比强弱、以业绩定优劣。三是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关心人才氛围,为人才强企战略深入推进提供保证,要
加强人才工作领导,要关心优化人才环境,要加强优秀人才宣传引导,为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努力开创“十二五”发展新局面。
最后,李强林还就年末工作做了几点要求,一是要把安全生产工作努力做好,要将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不安全、不生产”的思想;二是各单位要将年末各项收尾工作做好,完成当年工作;三是各单位对明年工作要提早打算,详细安排;四是陕北矿业公司职代会要在12月中旬召开,各二级单位的职代会要在12月底前召开;五是各二级单位的重大管理举措要抓紧时间在12月底前出台,确保明年年初各项工作进入正轨。
第四篇:区2021年人才工作会讲稿
区2021年人才工作会讲稿
今天这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去年全区人才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任务,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动我区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
近年来,我区人才工作紧紧围绕“*”工作布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引才聚智效果更加突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平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当前发展态势相比,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无论是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在人才工作的机制和环境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人才总量不够、结构不优。
我区虽然是全市的人口大区,却不是人才大区。人才供给不够均衡,专业技术人才只占*%,研究生以上仅占*%左右,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明显不足,需要强化战略思维、开放视野,紧盯高端、紧缺型人才加快引育。二是人才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
经济发展与人才结合不够,项目的引进和人才的引进没有很好统筹起来,存在重项目引进、轻人才引进的现象。我区有*所高职院校、*余万名师生,但企业用人难、用人荒等问题还是突出存在。三是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
撤市设区以来,我们坚持科创引领,引进了一批高端优质的科研院所和创新平台,但是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发挥实际的转换带动作用,尤其是企业自主建设的工程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工作站等平台较少,不能满足企业创新发展的需求。四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体制机制深度创新不够,引才用人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完全发挥,服务人才手段还不够丰富。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切实加以解决。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和最重要的资源,对于人才、对于人才工作,怎么强调、怎么重视都不为过。从全省情况看,刘家义书记指出要“让广大人才成为受人尊重的‘座上宾’”,各地纷纷推出“人才新政”,不断升级人才政策,人才争夺更加激烈,人才大战愈演愈烈。
从全市情况看,*市把“双招双引”列入一号工程、头等任务,省市明确规定对“双招双引”进行专项考核,前三名重奖,后三名约谈,考核前三名的,公务员优秀等次比例增加*个百分点,后三名降*个百分点,倒逼“双招双引”任务完成。从我区情况看,今年是撤市设区“三年有突破”的决胜之年,是全区的“项目建设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这些都亟需引进培养各类高层次、高素质、高水平人才作为有力支撑。因此,大家必须把人才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谋篇布局,集中精力抓好人才工作。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各项人才工作
一是要“引得来”,把四海贤能招进来。
要采取一切手段、一切力量、一切资源,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加速人才智力汇聚,只要是能为*发展作贡献的,都要有“三顾茅庐”的耐心和决心,求贤若渴、主动出击,以最大诚意吸引人才。要坚持创新引人才。吸引一批掌握关键技术、拥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人才,做好产业对接和技术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要搭建平台引人才。依托经十东路齐鲁科创大走廊,推动双创基地、院士智慧城、山能智城、济东智造新城、蓝海领航、新旧动能转换创新谷等建设,着力引进一批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培育升级一批产业技术实验室、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提升技术研发和人才承载能力。
要围绕产业引人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和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精准对接、“靶向”发力,抓好“高精尖缺”人才的引进。要用好用活各级引才政策,丰富拓展多种引才渠道,争取引进一名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促进产业爆发式增长。
要立足职能引人才。组织部、人社局、工信局、教体局、卫生局等要发挥牵头作用,通过组织开展“招商引智*+*”、“才聚*、智绘未来”才企对接等一系列活动,吸引更多人才;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分工,围绕考核导向,把上级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对接好、落实好,做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引才倍增计划”等重点引才工程项目的申报工作,力争实现申报数量的新突破。
二是要“用得活”,让人才生态优起来。
要建立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挖掘潜力、激发活力,提升现有人才服务产业的能力,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源头活水”。要打造人才成长平台。重点实施人才培训“*+N”工程、百脉英才“蓄水池”等工程,建立行业人才成长平台,多途径、多渠道统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专业人才、专家人才和行家里手。根据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引导行业人才向街镇、农村、企业、社区流动,在工作一线中服务群众、锻炼成长。
要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加强与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的联系合作,借助他们的专家、科研资源等优势,采取联合办学、委托培训等方式,提升各类人才在金融、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创新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要放大驻章高校的优势,整合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做好“高校人才输送、园区支持创业”双结合的文章。
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要发展,肯定是要依靠企业发展,企业要发展,肯定得依托人才和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服务企业发展作为重点,铺下身子,深入调研,与企业座谈交流,拉出问题清单,紧密对接企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帮助企业引才育才、用才聚才,真正解决引才难、留才难等问题。
三是要“留得住”,让各类精英留下来。
要把人才环境建设摆在人才工作的突出位置,真心付出、用心服务,真正把人才当成“座上宾”。要畅通人才绿色通道,坚持党w联系专家、人才服务“六个一”、企业联系点等制度,特别是建立起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加快实施“人才绿卡”,开通绿色服务渠道,对人才需求全程代办,让人才“不跑腿”就能享受到高效快捷的服务。要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因地制宜、因材制宜的用人机制,让人才更密切的与科研机构、双创基地、重点企业进行对接,更多的吸引人才在新项目、新技术、新业态上集聚发展。要完善人才生活配套,加快建设人才公寓、教育、医疗等工程项目,加大对人才在各方面的保障力度,形成“创业有项目、创新有平台、干事有舞台、需求有保障”的良好机制。
三、主动担当、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强大合力
一要强化组织领导。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把人才工作始终摆在重要位置,“一把手”要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主动谋划、亲力亲为,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组织部要履行好牵头抓总职责,突出人才发展改革导向,抓好宏观谋划,做好政策统筹和重点任务安排;相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主动参与,全力配合,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
二要强化督查落实。会上,各成员单位签订了目标责任书,责任书就是军令状。要严格按照刚才签订的目标任务书的要求,像考核经济指标一样考核人才工作指标,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会后,各单位要细化任务清单,研究具体措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组织部要牵头落实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办公室联席会议、重点工作督办、人才工作述职评议等机制,定期调度工作情况,及时研究推进,对政策执行不力、任务落实不到位的,要加强督促、责令限期整改。
三要强化宣传引导。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按照“让社会充分了解政策,让用人单位真正明白政策,让人才更好享用政策”的要求,把上级和我区制定出台的一系列人才优惠政策宣传好,不断提高政策的知晓度和辐射力。要抓正面、抓先进、抓典型,电视台和报社要开辟专栏,深入挖掘培育优秀人才典型,讲好*“人才故事”,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营造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2022年人才工作会强调讲话
2022年人才工作会强调讲话
过去的一年,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亮点突出。
特别是出台《人才新政七条》,产生了积极效应,得到了省委领导的高度肯定。二是围绕做好“*”两篇文章集聚了人才。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了一批高层次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了一批本土人才。三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提升了干部人才能力。总的来看,过去一年,全市人才工作有招数、有措施、有成效,值得充分肯定。下面,我讲三点意见。一、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中心抓人才
国与国、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党的*大把人才摆在事关民族振兴、国际竞争的战略位置,与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人才工作新的战略定位,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自觉把人才工作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去审视,放在更好地服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去谋划,放在更好地落实省委“一二三四”战略谋划、市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中去推进和抓好落实。
对照中央、省委的新部署新要求和*发展需要,目前我市人才工作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二、坚持“招、借、培、用”,为做好“*”两篇文章、建设美丽繁荣和谐*提供人才保障
第一是“招”,即招揽人才。
一方面,要分领域、分层次开展宣传解读,宣传好、落实好《人才新政七条》,增强在市內外的知晓率、影响力,充分发挥其招才引智作用;抓好政策落地和跟踪评估,发挥好引领带动效应;实施差异化引才策略,注重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人才流向,充分发挥我市的*等比较优势,重点面向东北、西北等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招才引智。另一方面,要加强事业招人力度,善于筑巢引凤,既筑好温暖的“巢穴”,又提供干事的平台,让人才在*能够大展其能;加大对已引进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他们在*干事创业的典型事迹,发挥好他们的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强化服务保障,为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待遇等方面的后顾之忧。要破除“大山意识”“峡谷意识”,不断提升干部人才工作的对外开放水平。
去年,我们在借才引智方面走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年要继续作为重点来抓,进一步推进与名校、名院、名企和发达地区的合作,结合*“五个一工程”建设、五个“康养+”产业发展,对接争取中科院局级、处级干部和高端人才到我市挂职,选派干部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上级单位、大型企业学习锻炼、提升能力,积极推进与*理工大学、*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人才交流合作,不断扩大*的“朋友圈”,大力引进先进理念、高端技术和优秀人才。
第二是“培”,即培养现有人才。
招人才、借人才的数量有限,更重要的是抓好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持续推动转变观念、转变作风、提升能力。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力度。“请进来”方面,要积极邀请国内外优秀学者、知名专家和企业家来攀开展访问、交流、培训。要抓好“*之光”优势工业人才、“大地飘香”现代农业人才、“情满金沙”康养产业人才等重点人才工程实施,大力培养“高精尖缺”人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让人才在学中培养,在干中提升,造就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走出去”方面,三月底四月初,市委、市zf将组织党政代表团到*考察学习,各县(区)也要行动起来。同时,要积极把有发展前途的干部和人才送到北大、清华、上海交大等高校进行培训,探索开展委托培养。
第三是“用”,即让人才各尽其能。
对人才要用其长、避其短,让有文字功底的去搞文字工作、会协调事的去搞统筹协调、有点子有思想的去搞策划、懂群众工作的去做群众工作。要营造好“用”的环境,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受激励和重用,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坚决调整,对乱作为的坚决处理。要用当其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优化人才结构,继续建好科技研发、创新创业孵化、专家服务基层等平台,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
要加大人才服务基层和脱贫攻坚力度,鼓励和引导人才到基层一线和贫困地区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要*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解决人才管理中行政化、“官本位”等问题,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
三、坚持合力推动,确保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地落实
一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专项述职、目标责任制考核等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抓好人才工作,真正做到要求的“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今天,会议审定了全年*项重点人才工作任务,下来以后,各责任单位要逐一明确责任人、时间进度,逗硬考核。
二要切实保证人才投入。建立人才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对人才新政、重大人才工程项目的保障,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用人主体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开发,构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体系,共同推动人才事业发展。现有的人才经过培养和合理使用能够成长起来,外面的人才能够招得进借得来,通过多方发力,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要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各成员单位要在人才强市格局中承担应有职责,发挥应有作用,推动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作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组织部(人才办)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在当好参谋、统筹协调、调研指导上下功夫。各成员单位要抓好本领域、本系统、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好在制定人才政策措施、构建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培育和发展人才资源市场等方面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