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9:5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集约用海科学规划————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

发展海洋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温州是第一批沿海对外开放的14个城市之一,在发展海洋经济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在新一轮海洋经济转型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海洋经济已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州是长三角及珠三角之间的重要港口城市、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的核心城市和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温州海洋资源丰富。据统计,温州海洋经济总产出由2005年的472.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3.6亿元,年均增长约18.48%;海洋经济增加值由198.6亿元增加到402.8亿元,年均增长15.18%,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约由12.4%提升到15.93%左右。海洋经济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成为温州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温州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和创造,在运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不少新的问题和困难。对于温州而言,海洋经济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归纳如下: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意识有待转变。当前,很大一部分人把发展海洋经济和实施围填海等同起来,认为实施围填海就是发展海洋经济,导致很多地方兴起小规模围填海热潮,天然岸线和港湾不断消失。不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围填海,造成海岸和海域空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破坏,必然对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阻碍。

第二,海洋经济产业存在结构性矛盾。温州海洋经济存在产业结构单一的结构性矛盾,海洋经济增长来源主要依靠电力、交通、旅游、投资等少数行业带动,临海工业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我市历来缺乏对海洋管理的高度重视,海洋综合管理力量偏弱。

三、对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对温州海洋经济而言,要实现新一轮转型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坚定不渝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集约用海、科学规划为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强化海洋综合管理,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突出重点,全力推进瓯飞工程生态围垦建设。在发展空间严重不足的沿海城市,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必须实施科学围垦,以拓展发展空间,改善发展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温州解决每一阶段发展矛盾时,始终没有有效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这个“紧箍咒”。解决当前温州经济的发展瓶颈,必须实施海洋围垦,努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温州必须切实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意识,以推进瓯飞工程建设为重点,坚定实施集约用海的生态围垦战略,促使温州从“滨江城市”迅速走向“滨海城市”。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符合海域资源保护大方向。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停止在自然海岛、海湾实施的零散围垦项目,尽量保护河口、湿地、滩涂等自然生态;保留基岩岸线、外移平推泥质岸线,尽可能保留天然港湾、岛礁,有利于海域资源保护。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实现传统数量型围垦向质量效益型围垦转变。集约用海,生态围垦要求以整体关照和长远布局着眼,充分考虑到温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整合、流转、置换和储备海域资源,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是质量型和效益型围垦的重要体现。

集约用海,生态围垦是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出发点。生态围垦要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既要求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又要求通过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工程建设,提高抵御风暴潮灾害能力,建设集“行、观、防”于一体的滨海景观线建设,是实现“三生融合”的重要途径。

第二,规划引领,调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紧紧围绕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温州新一轮海洋经济的转型发展要紧紧围绕国家制订的相关政策,按照构建“一核四片十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丰富的海洋与渔业资源优势、雄厚的民间资本优势,优良的海洋生态优势以及对接、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渔业和滨海旅游业,加快推进船舶工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形成具有温州特色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实现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质量提升、生态环境改善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要统筹陆海联动,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要统筹陆海产业联动,统筹陆海资源联动,建立海洋经济重大建设项目库,创造条件积极争取海洋经济大项目落地,通过项目带动,实现海洋经济向集约高效方向发展。通过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增强金融要素支撑,结合现有产业优势与临港优势、陆域资源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海洋电力、海洋清洁能源、海洋先进装备制造、海水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港航物流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结构合理、产业优化、效益提高的海洋经济产业体系;通过发挥海洋经济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要引进民间资本,实施“科技兴海”,培育海洋经济产、学、研一体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要全力推进温州海洋科技创新园建设,推动海洋相关行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转化,加快研究民间资金投入海洋高新技术的机制和政策,发挥温州民间资本优势,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海洋开发领域,推进海洋经济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三,强化保障,切实加强海洋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海洋法制建设,积极贯彻、实施《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和《海岛保护法》以及相关配套法规、规章,倡导全社会依法用海、科学用海、合理用海。要切实加强对海洋管理部门的建设,全面加强海洋监察执法工作,全面推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海洋资源有序开发。要继续强化海洋综合管理,依照总体规划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产业进行布局,开展海洋功能区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大中型围海填海、用海项目的管理,加强海岛管理,促使海洋管理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二篇: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发展海洋经济助推转型升级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海洋是沉睡的资产,海洋资源是沉睡的资源。开发海岛和海岸线、发展海洋经济对于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民企发展遭遇困境之时,在转型升级进入乏力之际,依托海洋资源发展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其意义尤为重大而深远。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产业结构虽经频繁的变动调整,但基本面貌的变化却不明显,经济发展日趋呈现结构不合理、块状经济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民营企业在复杂环境中抵抗力较弱等问题。而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和海岛地区地理位置极为优越,并且海洋产业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比较完备。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洋,将转型的载体移到海洋。

其一、大力推进港航建设是必然选择。港口的功能不仅在于发挥货物集运输以及提供物流增值服务,还在于利用港口及腹地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战略物质储运基地,以平衡价格大幅波动。要加快构建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集疏运网络和金融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加快港口开发建设,拓展航运通道,深化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加快培育航运市场,大力发展内河航运,积极发展远洋运输,深化航运金融服务,完善航运物流信息系统,不断强化金融支撑和信息支撑。

其二、加快推动产业集聚区建设是主要脉络。要依托交通干线,推动轴线上城市、产业区、交通节点的整体化和协同发展,形成先进制造产业带。要以临港工业、海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渔业为重点,形成海洋产业带。要以绿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休闲观光旅游、生态型工业为重点,形成以内陆山区小城市、中心镇为依托的生态型产业带。努力形成一个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发达产业带动弱势产业的新格局。

其三、积极吸收民营资本参与是发展方向。浙商永远是我省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鼓励民资参与海洋经济开发,出台政策增加民企参与的机会。要通过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加快建设强有力的民企金融支撑体系,提高民企的融资保障水平。加强对民企的引导,促进民企与跨国企业的合作,从而帮助企业步入一些需要特大资金、技术支撑的领域。

未来的浙江经济,必将以海洋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以民营企业为重要力量,持续快速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我们只有用更宽阔的视野来审视发展,用更开阔的思路来指导发展,用更富激情的活力促进发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早日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本帖内容转载于:浙江公务员考试论坛 ,原文地址:

第三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精品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经营粗放、产业链延伸不足、特色不鲜明、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等突出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面对新常态,我省依靠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来驱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大力扶持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域范围内国有经济成分薄弱,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着力培养、壮大一批优势非公有制企业。要在行政审批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以及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提供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力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激发青年农民和在外大学生回乡就地创业,培育更多县域市场主体。鼓励民营企业家学习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做大企业,打响品牌。

着力推进差异化发展

当前,我省许多市县县域经济发展定位仍不尽准确,相当部分县域产业体系雷同,而且很多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存在同业竞争;企业间、行业间缺少跨市县的相互合作与上下游衔接,很难做到差异化发展,导致许多地方的发展缺乏特色,后劲不足,无法形成发展的系统性和持续力。因此,应以差异化思维定位县域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空间布局,避免产业同构和同质竞争,推进县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解决好顶层设计。

对此,可从省级层面组织专业规划队伍,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点等要素,对各市县的发展定位进行差异化设计,对产业集群化发展进行错位规划,让县情相近的县(市、区)各有侧重,让同一产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最终在资源、产品、链条、市场等方面形成互补,构建各具特色、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广泛的区域范围审视自己,找准县域在区域内的定位或在全国的定位,站在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思路。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主动承接产业转移,进行资源整合,加强区域间分工与协作,获取竞争优势。以更开放的理念合纵连横、靠强联大,培育壮大差异化的优势产业群,催生与之上下游配套的产业圈。

重点突出绿色生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品牌。县域经济要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经营,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把绿色发展作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力量,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发展。生态旅游领域,着力推进品牌化,严格做到“先规划,后开发”,避免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生态农业领域,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建设绿色农业经济体系;生态工业领域,应重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大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转型升级,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技术起点要高,要求先评价、后建设,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狠抓节能减排综合治理。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排放实施重点监控,淘汰落后产能,对老企业进行改造升级,在改造中向绿色升级,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加快提升城镇承载力

我省县城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教育、医疗、科研等优质资源缺乏,聚集和吸纳人口、产业的能力相对不足,要加快推进县域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承载力。推动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以海南五大工业园区为载体,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强化产业配套,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县域工业聚集水平,实现集约发展。培育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倒逼产业提挡升级,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城镇集群发展,支持各县市城区和特色小城镇加快路网建设,提升产业实力,增强整体吸纳能力。提高城镇化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修编完善好县域总体规划、城镇规划、村庄规划等,确保规划全覆盖,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乡镇、村体系和村落空间布局,并且依法保障各类各级规划顺利实施。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抓好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等建设,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改进农村基础设施,把城市的水、电、路、气、通讯、公交、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注重提高投资质量

我省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要将“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集中精干力量、优势资源,克服土地、资金、审批等要素制约,确保重大项目按序时、高质量、高标准推进。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投资结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民生事业等方面的项目,以投资结构的调整、投资规模的扩大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四篇: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第二空间,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海洋经济亦称之谓“蓝色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实施“海上温州”战略;今年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龙湾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的温州城市副中心区,既是温州市建设“海上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前沿,又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战略的腹地,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区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当前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由于我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外部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份量逐年增大,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突出。龙湾是一个海洋大区,拥有海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1公里,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港口、旅游、滩涂四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的滩涂面积21万多亩,14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用于海水养殖的围塘3.4万亩。渔业方面,我区是全省海水养殖大区,也是全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随着永兴围垦北片、海滨围垦、天成围垦、半岛工程围垦项目不断建成,沿海高标准堤塘实现全面闭合,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海涂养殖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滩涂优势产业带生物资源丰富,鱼、虾、贝、蟹品种繁多,共有14个门类100多种,拥有丰富的锯缘青蟹、缢蛏等养殖苗种。瓯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鲻鱼、脊尾白虾、长尾对虾、刀额对虾、尖吻鲈鱼等苗种资源。在海洋港口方面,龙湾港是目前温州市最大港区,拥有龙湾、状元大型港区及三个国家二级群众渔港,是浙南、闽北和江西、湖南等地的重要港口。金温铁路直通港区、航空直达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湾港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长达61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建各类吨级码头,泊位长达20公里,加之温州活跃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港口仓储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在海洋旅游方面,依山傍海,尤其是滨海休闲渔业已初露端倪。享有瓯江篷莱之称的灵昆岛,是我市规划中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东海第一堤”的永强高标准堤塘颇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中秋时节梅头观潮景观,临江的炮台山遗址等等,使我区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将建的行政中心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扶贫开发区三大沿江工业产业带和机场大道、在建的瓯海大道二条黄金经济走廊的强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优势为发展滨海临港产业,全面扩张海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产业是海洋渔业(一产)、海洋开采业(二产)和港口仓储和海洋运输业(三产)。作为一产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也很快,200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4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达2.454亿元,水产品总量1.29万吨,其他海洋产业产值4.946亿元。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海水围垦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户346家,总产量10126吨,总产值1.83亿元,其中贝类产品文蛤远销日本,年出口量达到4000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一批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养殖产业大户向龙头企业迈进,全区100亩以上已达100多家,500亩以上达20多家,规模经营和主导产品的规模生产效益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具产、供、销、加工能力的龙头养殖企业,目前,全区年产水产品产值100万元以上海水养殖企业18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386户养殖户也通过承包、转让、转租等方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我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大围塘养殖大县(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同时,完成了《龙湾区海水养殖开发规划》、《灵昆万亩文蛤出口创汇基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一批项目列入了省、市开发项目,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一是灵昆万亩文蛤养殖出口创汇基地。该基地面积10129亩,年产文蛤3000吨,是温州市菜篮子工程(水产养殖)重点基地,基地内已经全面推行“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即一口池塘、通过二个层次(水层、底泥层)、实行三种养殖方式(混养、轮养、套养)、生产四类产品(虾、蟹、鱼、贝)的具体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永兴围垦(南片)文蛤养殖基地,年产文蛤200吨,正在建设中的北片面积5680亩,于今年建成投产。三是海城万亩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已形成开发面积9500亩。二是二产的海洋开采业主要是作为地方建材的海砂开采,开采的海砂基本能满足了我区城镇基本建设的需求,产值也相当可观(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三是港口运输业有龙湾港区、状元港区、蓝田港区、白楼下渔业港区以及灵昆、黄石等地一些零星码头,并且与之相应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海上运输能力,使我区成为温州港的重要仓储装卸基地。同时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3、外部发展环境优越。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龙湾位于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是温州城市的副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温州“一港三城”和“城市东移、南联、北拓”战略的实施以及浙南闽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8元,今年1-11月份财政总收入9.9424亿元。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我们龙湾凭借温州模式的体制改革先发优势,已完成了微观基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专业市场)、社会分工(区域经济)三大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已基本形成。四是龙湾民间资金充裕,2003年1-11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6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094亿元,数量可观的民间资金和金融服务正在为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翘首以待”。

4、科学技术优势明显。我区养殖技术力量雄厚,各水产养殖示范区及周边养殖区具有悠久的海水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我区海水围塘养殖技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文蛤沙滩养殖、文蛤围塘养殖、虾蟹贝混养技术研究,海水围塘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推广,带动了全省海水围塘业的飞速发展。在2003年省农博会上,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围塘综合利用技术上,虾蟹(青蟹)、虾贝、文蛤、缢蛏围塘立体混养生态水质管理模式技术比较成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了全省围塘养殖技术革命。另外,一批富有养殖经验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到省内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以及山东、江苏等省经营开发了一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带动了省内外一些地方海水围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牢固地奠定了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强区的地位。另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区建立了集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该所雄厚科技力量,为我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家民营水产养殖科研机构温州市灵昆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区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6个水产养殖基地和8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了温州放心农产品基地的认定,4个产品获省、市名、特、优农副产品金奖。

(二)劣势方面。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近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问题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我区海洋资源大区和滨海城区的地位不适应,与周边沿海其它地区比较还有差距,近的来讲与我市乐清、瑞安、台州三门,远的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度不高,海洋产业占全区GDp10%不到,存在制约因素也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与渔业管理“大海洋”的新理念尚未树立,“蓝色产业”还没真正纳入区域经济大盘内。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海洋资源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协调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条块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灵昆岛海涂养殖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洋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完善能力不强,影响了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从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

4、海洋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甚至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入海排放量不断增加,发达的沿海工业使大量带有未经任何处理严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海中,特别是海滨蓝田、扶贫开发区的化工、人造革、电镀产业尤为突出,污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附近涂滩难觅海洋生物踪迹,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沿海岸工业项目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强,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区海域的海水均为四、五类,甚至为六类。

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海水养殖,其比例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基数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海水精品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仓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海洋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或发展缓慢。

6、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及国际海洋渔业大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步萎缩,海洋捕捞业全区作业船只由原有800多只沿海作业船锐减至200多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7、养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海洋养殖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慢,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步伐不快;集约化经营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大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规模型“航母”式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加工业滞后,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流通环节手段落后,营销手段和网络不健全,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冲击力不强,影响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整体功能。

8、海洋养殖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市场信息不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够,渠道不畅,农民在结构调整上随大流,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安排生产;产业

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性投入少,农民信贷难、融资难,由于渔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回收周期长,有形资产抵押难,告贷无门。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74.4亿元,农业贷款7.5亿元,纯农业贷款1个亿不到,海水养殖贷款仅1000万左右;渔业开发性、加工型基地用地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引进来”战略路子迈得不快,由于规划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养殖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基地投入有顾虑,担心政府随时将养殖基地功能改变为其他建设用地而使投资失误,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高,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创新。海洋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建设海洋经济大区是我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做好包括海洋国土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像开发陆地一样来开发海洋;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创我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注意把握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目标。

2、体制创新。海洋经济范围覆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区一级要建立区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具体指导全区海洋经济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围垦、国土、计划、规划、电业、金融等部门增强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港口管理体制,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组建股份公司或港口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港口功能分工,增强港口的竞争能力。理顺海涂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现象或弃而不管的管理混乱局面。

3、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海洋开发与投资新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一要借鉴外地做法,建立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和临港工业开发区等,并赋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用于海洋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各地发展海洋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好路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三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浙政发[2003]1号)精神,在争取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外资参与海洋开发和保护,在利用民资、外资的途径和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4、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和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外海洋人才为我所用。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牵头、政府推动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形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姻,民间资本注入,联合创办组建海洋开发研究机构。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共同组建面向行业、面向地区、开放性的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区科技经费安排中,要逐年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海洋科技园区示范园区的建设,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加强海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实施水产“种苗”工程,充分发挥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选育和推广养殖优产品种,大力推进水产良种良苗,繁育产、加、销一体化,把水产种苗工程作为推动我区滩涂优势产业的先导工程来抓。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送相关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海洋科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沿海镇(街道)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区海洋技术推广中心要担当起我区海洋技术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海洋产业劳动者素质。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在加强渔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区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等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完善和提高“中国文蛤网”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水产信息网络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先进手段,为广大养殖户解决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难题,让广大养殖户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生产情况、市场动态。

5、管理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好海洋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一要严格控制排污建设项目,根据《防治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陆地环保管理、严格制订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和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污染总量控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治理保护力度。环保部门要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对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监测。特别是沿江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的排放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监管。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和陆源污染物入海。严格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的审批与审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海岸、海洋工程的防污设施和海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严把环评关。二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规划工作,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海洋功能区划有利于确定不同海域适宜开发与发展项目,避免海洋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状态。三要以各种法律与行政手段,加强各种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海洋环境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节制对海洋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要克服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现象,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开发相统一,多元化投入、多层次、立体型、专业化开发海洋资源的市场机制。四要切实强化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政策导向,用活用足国家、省、市政策的同时,抓紧制订和出台可操作性强、扶持力度大、鼓励和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并切实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打白条”现象,树立政府信用形象。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一些共性的海洋科研项目的开发,如种苗工程、养塘改造及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五篇: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杨世吉

县域经济作为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云县属于全国经济欠发达的县份之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以农业主导向以工业为主导的转型实践中,农业布局和工业发展如何实现跨越的一系列课题不可回避地摆在了县级党政决策者面前。

一、调优一产 促农业跨越

延续了数千年传统农业无法富民富县的情况下,农业的出路在于强力推广优质高效农业,市委提出了“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调整原则,并在刚刚闭幕的临沧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提出建设南汀河经济走廊和澜沧江经济走廊,其主旨就是挖掘热区资源,发展高效农业。农业发展战略的这一选择,抓住了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主题。

(一)重新审视农村劳动力“富余”问题。在农业生产中,无论是哪一种产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年来,传统与惯性一直延续着在广袤的土地上广种薄收、粗放耕作,谷物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产谷物,果木、蔬菜依然是那种延续了数千年的低档次品种,自产自销、自给自足,商品价值低、经济效益差,于是,耕作管理越来越粗放,土地的利用率低下,农业的潜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人力、物力、财力在耕地上的投入十分有限,从而导致了基层干部甚至村民中的一种偏激认识,农村劳动过于“富余”了。于是,党政引导、民间跟风,农村劳动生力军一批又一批涌向发达城市,成为沿海轻工业流水生产线上的廉价劳动力,从而导致,做城市的工,荒农村的田的不正常现象,青壮劳力,赚了务工的“小钱”,丢了长远发展的大产业。在农业种植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的烤烟、咖啡、澳洲坚果、高优茶园和高优蔗园建设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劳力荒”。针对此问题,云县在调优一产、调强二产的实践中,提出了“农闲”做本县的工,“农忙”种自家的田。全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和近百户小企业留住了近2万名壮劳力,大批亦农亦工的有志青年,在以县城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以内成为能务工、会经商、会种田的多面手,特别是在农业抢节令突击时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全县4.5万亩烤烟,需要劳动工日累计135万个,如果按每工40元到县外请工,仅工价就要耗去5400万元,接近此产业农业产值的一半,高效农业的好效益就无法实现了。算清了收入账的村民,做到了少请工或不请工,可实现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的好效益。

(二)抓长远,选择“绿色”经济支撑。优质高效农业,其产品并非一成不变,如何避免高效从峰巅跌入谷底,所需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市场。目前,随着全球人们的健康消费成为时代潮流,一些可以经久不衰的农产品的价值凸显出来,如没有任何农残的茶叶、加工保健型的木本植物食用油的原料核桃、澳洲坚果以及中高端消费的饮品咖啡等,在原料生产环节,都是一些方兴未艾的产业。这些产业,一次精心种植、长期精细管理,效益可以持续提升,只要因地制宜,这些产业都是优质高效种植业的首选。为真正增强云县农业的发展后劲,在产业结构大调整中,云县培育了146万亩核桃,5至10年后,将成为云县冷凉山区的经济支柱,正着手实施的8万亩咖啡和5万亩澳洲坚果也将成为云县低热河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澜沧江谷地和南汀和流域的坝区,农民发展咖啡的积极性高涨,沿江、沿河经济走廊的发展势头看好。

(三)长短结合,持续发展。按照市委 “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总体要求,云县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4亿元。今后五年,云县将围绕“转型发展看农业,跨越发展看工业”的思路,优化产业规划布局调整,遵循有进有退、有长有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规模化发展核桃产业,集约化发展甘蔗产业,精细化发展烤烟产业,专业化发展茶叶产业,标准化发展咖啡、澳洲坚果、南药等产业,小区化发展畜牧养殖业,加速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纵观中华民族博大的文明史,可以发现,开发最早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生态承载能力最薄弱的地方,如“中华民族摇篮”汉中平原一带。再以云县为例,云县属于滇西开发与开化较早的县区之一,而云县的自然生态也属于滇西片区较差的县份之一,林木消长失衡,近10几年来,虽然有所改观,但由于生态“欠账”太多,大自然还在无情地惩罚人们,特别是刚刚遭受的百年一遇的大旱,云县生态较好7个乡镇,小春尚有收成,生态环境较差5个乡镇,小春出现大面积绝收。事实证明,瘠薄的耕地早已不堪生态重负。由于云县地处低纬度区域,降水和光热条件较好,生态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只要退耕,就能长树、长草,植被就能迅速恢复。关键的就是稳定耕地面积,坚决杜绝开荒种地,对现有耕地进行“低改高”。在传统的耕作技术上,我们可以同农民一起算好投入与产出账:旱地荞麦、玉米广种薄收,亩产两三百斤,既耗工、耗肥、耗籽种,且导致水土流失、植被下降;精耕细作一亩,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收益完全有把握达到粗放耕作的两亩土地的效益。一个40万农业人口,80万亩耕地的县份,拿出较为瘦薄的30万亩发展高价值的经济作物,下决心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完全可行的。

二、“借鸡生蛋”,促工业跨越

市党代会提出,要重点从“抓机遇、抓项目、抓增收”入手,突出抓好云县新材料光伏产业。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已摆上了市、县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云县面临着大机遇和大挑战。

(一)转变观念,变末端为前沿。经济欠发达县区发展工业首要问题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经济落后加观念落后,一旦丧失机遇就会永远落后。改革开放30多年,西南边陲一直处于对外开放的末端,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日渐扩大,随着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随着“桥头堡”建设高潮的掀起,变末端为前沿大环境逐步形成,加速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前所未有。有工业界人士认为:发展工业前有“精兵”,侧有“伏兵”,后有“追兵”,只要政策没有规定不能干的就要干,只要长远有利而近期亏本咬着牙也要干。经济欠发达县区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远离工业城市,公民缺失现代工业大生产观念洗礼,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甚至不富也安的观念急需改变,以观念的大转变,营造出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是招商主体的发展环境,工业兴县才能变为现实。

(二)应对融资难题,放大软环境效应。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已被欠发达地区广大人民所接受,但“知易行难”,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经济受制因素就在于资金和人才,我省统计资料表明,全省129个县市区只有17个县市区财政基本能够自给,有112个县市区要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靠本县财政投资发展工业显然不可能。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虽然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其次发展工业的先机被沿海发达地区所占有,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没有实质性的项目突破,“工业兴县”就会变成纸上谈兵。

云县工业起步虽晚,但治污减排压力相对较小,如何在一张白纸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坚定不移地把“工业强县”作为推动更快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在“招大商、招好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寻求“惠商、惠民、富县”的最佳产业吸引沿海客商,如充分利用欠发达县区与沿海企业相比,在用地、用工、用电方面的优势,引进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沿海企业家谙熟“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创业信条,当我们用工、用地、用电硬件吸引力与亲商、爱商、惠商的优质服务“叠加效应”发挥作用的时候,沿海的实力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就会在云县落地生根。云县重要的应对举措就是招商引资,“借鸡生蛋”,每年超过40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来自招商引资和向上争取的项目资金。

(三)尊重知识、筑巢引凤。欠发达地区发展工业,既缺资金,又缺人才,对此,云县遵循“党政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建的云南省第一家党政主导、企业为主体的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茶叶协会名誉理事长、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成为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国家工程院院士作为全国科技发展的领军人物,能直接为经济欠发达市县服务,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这将为云县的发展提供极好机遇。云县此举在引进高端人才,搭建高科技平台方面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把握主动、赢得先机。院士工作站的组建,标志着云县,乃至临沧市和云南省在推进产学研合作、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企业创新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云南澜沧江酒业集团院士工作站建站第一批专业人才共19人,其中部分专家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以及国内茶叶、酿酒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云县此举,旨在把科技创新成果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为壮大企业,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为科技与企业的结合、科学技术植入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有益尝试。院士工作站的成立,在云县各级干部、群众中更加牢固树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创造知识、人才推动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院士工作站成立以来,着手解决的科研课题有“纯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提升技术”,“红条茶工业化萎凋及发酵工艺”,“茶叶核桃牛奶混合饮料研究开发”,“茶粉技术转让及研发延伸”。陈宗懋院士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慎重接受科研课题。

(四)加快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实质性步伐。在优化软环境的招商实践中,新能源材料单晶硅生产企业的顺利投产是云县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又一成果。县委、县人民政府利用云南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产庆典这一平台进行招商引资活动,期间,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主任赵玉文站在国际、国内新能源新材料工业发展高度,发表了重要演讲,赞扬云县具有承接东部企业转移的敏锐与果敢。商界人士认为云县未来5年经济发展将会迅速跃入全省先进市、县行列,云县的发展最令人欣喜的是规避了浮躁,体现了厚重。新能源材料的开发,将会对云县未来工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此次招商洽谈,一批有实力的投资商看好云县投资兴业的软环境以及资源和区位优势。云县人民政府与省内外投资商签约项目5个,协议投资金额为63.19亿元。

目前云县13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招商引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家领办的企业为6:4,投资规模在5亿至15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有4家,产业涉及水电、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高端木本植物食用油加工等。

(五)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为前提。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小城镇转移,促使

农民有体面地成为城镇居民、成为企业工人,而不是出卖苦力的打工者。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选择,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从转移农村人口目标看,大中城市生活成本和就业成本远远高于小城镇,农民外出打工的收入稳定性差,微薄的收入很难支撑在农民工在发达城市定居生活。而县城就为农民进城敞开了大门并提供了条件,县城将在活跃县域经济、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云县十二五期间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硬任务为25000套,按每户3人计算,住满这些房子,县城人口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其生产和消费主要支撑都离不开工业。

云县精心描绘了“十二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城、四带、八产业”的发展思路,明确到“十二五”末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的战略目标,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9:68.6:18.5,城镇化水平达41%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000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00元以上,年均递增15%以上。目前云县正抓紧筹建新材料光伏产业园区,决定园区建设从现在的三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向北拓展,“十二五”期间,园区规模达6平方公里以上,入园的光伏企业10户以上,产值达387亿元,利税达47亿元。努力把云县建设成为区域性经济合作、发展的重镇和经济增长极,这是云县在强力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所要抓好的重要工作。

作者系中共云县委副书记.县长

下载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温州海洋经济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市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12年11~12月,市委督查组牵头开展了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督查调研活动,并形成《关于全市经济转型发展情况的督查调研报告》(见附件)。2013年1月2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同......

    浅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1

    浅谈山西经济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的实质,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传统优势产业的全面提升,实现新兴产业的做大做强,实现循环经济的全面发展,为跨越......

    经济增速诠释发展转型

    经济增速诠释发展转型 ——一论“中国信心”从何而来 本报评论员 2013年10月15日03:45来源:人民日报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字号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下行、“硬......

    对临汾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

    对临汾市经济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思考 崔宇强 在山西省领导干部大会上,袁纯清书记绘就了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蓝图,充分展示和增强了山西省人民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

    青岛市海洋经济的发展摘要:二十一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青岛的最大优势,也是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青岛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我市将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一、广东省海洋产业发展及其对广东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广东省全省大陆海岸线长达 336 8公里 ,占全国 1/6 ,居全国第一位 ;沿岸 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发展海洋经济可借鉴日本 郁志荣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不少专家学者热情高涨,为加快实现目标献计献策。而成为海洋强国必须发展海洋经济,如何做到这一点乃是......

    经济转型

    经济结构转型中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点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正以前瞻的目光面向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不仅将为国内发展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