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海洋经济的考试思考
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考查思考
汤国荣/浙江省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一、地理概念
1.海岸带
2.大陆架
3.领海与公海
4.专属经济区
5.海洋资源
6.海洋灾害
7.海洋经济
二、地理原理
1.海水运动原理
2.渔场形成的条件
3.盐场形成的条件
4、港口建设的区位
5、“3S”技术的应用
三、海洋开发方向
1.生物资源开发:天然渔场与近海养殖
2.化学资源开发:海盐及海洋化工
3.矿产资源开发:滨海砂矿,近海石油、天然气;海底可燃冰、锰结核、软金属泥
4.能源资源开发: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
5.旅游资源开发:阳光、沙滩、海浪、海蚀地貌等
6.空间资源开发:交通空间(港口)、产业空间(工业)、仓储空间(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填海造陆等
四、海洋保护方向
1.海洋国土完整(国防)
2.海洋生态保护(近海污染问题与生态破坏问题:石油污染与赤潮)
3.海洋灾害的防御(海洋灾害主要有灾害性海浪、海冰、赤潮、海啸和风暴潮;与海洋与大气相关的灾害性现象还有“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台风等)
五、海洋经济的理论应用
浙江37题,根据(提供情境资料)信息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附: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2011年3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1.战略定位:将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协调发展示范区、海洋生态文明与清洁能源示范区。
2.空间布局:打造“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为空间布局的海洋经济大平台。其中,“一核”指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促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打造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两翼”指以环杭州湾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北翼,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和航运中心接轨,以温台沿海产业带及其近岸海域为南翼,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接轨;“三圈”指杭州、宁波、温州三大都市圈,优先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强区域集聚辐射;“九区”指沿海九大产业集聚区,积极成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新区培育的主载体;“多岛”指梅山、六横、金塘、普
陀山(朱家尖)、洋山、南田、头门、大陈、大小门、南麂等重要海岛,突出岛屿特色开发,努力成为我国海洋开发开放的先导区。
3.发展重点:一是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加上处于我国T字型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区位,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服务全国的最大资源优势。为此,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和“集散并重”的枢纽港,加快港航强省建设,,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动力和路径。二是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重点是扶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级海洋先进装备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海水淡化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海洋能研究与开发基地、海洋休闲旅游目的地、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等,同时也要择优发展新型环保石化、船舶、汽车、造纸、钢铁等临港先进制造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三是推进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舟山是我国最大的群岛市,也是我国大陆唯一直接深入太平洋的战略要冲,加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十二五”规划明确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三基地一城市,即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园城市。
第二篇: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区发展海洋经济的调查和思考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海洋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第二空间,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遇到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希望所在,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开发价值,海洋经济亦称之谓“蓝色产业”。温州市委、市政府在1995年提出实施“海上温州”战略;今年提出实施“一港三城”的发展战略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目标,龙湾作为地处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的温州城市副中心区,既是温州市建设“海上温州”实施“一港三城”战略前沿,又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战略的腹地,为建设海洋经济大区聚集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如何做好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文章,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对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
一、当前我区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区发展海洋经济优势。
由于我区的区位优势,无论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还是外部环境,发展海洋经济综合优势十分明显。近年来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的思想意识不断强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海洋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份量逐年增大,发展势头良好,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优势比较突出。龙湾是一个海洋大区,拥有海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1.5倍。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1公里,各类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渔业、港口、旅游、滩涂四大主要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至理论基准面的滩涂面积21万多亩,140多平方公里,已开发用于海水养殖的围塘3.4万亩。渔业方面,我区是全省海水养殖大区,也是全市最大的海水围塘养殖县(市、区)。随着永兴围垦北片、海滨围垦、天成围垦、半岛工程围垦项目不断建成,沿海高标准堤塘实现全面闭合,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海涂养殖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滩涂优势产业带生物资源丰富,鱼、虾、贝、蟹品种繁多,共有14个门类100多种,拥有丰富的锯缘青蟹、缢蛏等养殖苗种。瓯江口水域有丰富的鲻鱼、脊尾白虾、长尾对虾、刀额对虾、尖吻鲈鱼等苗种资源。在海洋港口方面,龙湾港是目前温州市最大港区,拥有龙湾、状元大型港区及三个国家二级群众渔港,是浙南、闽北和江西、湖南等地的重要港口。金温铁路直通港区、航空直达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龙湾港区二期扩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中,长达61公里大陆海岸线可建各类吨级码头,泊位长达20公里,加之温州活跃的产业优势,为发展港口仓储运输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港口资源优势。在海洋旅游方面,依山傍海,尤其是滨海休闲渔业已初露端倪。享有瓯江篷莱之称的灵昆岛,是我市规划中旅游度假区,被誉为“东海第一堤”的永强高标准堤塘颇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中秋时节梅头观潮景观,临江的炮台山遗址等等,使我区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好发展前景。将建的行政中心区,滨海新区、高新技术园区、扶贫开发区三大沿江工业产业带和机场大道、在建的瓯海大道二条黄金经济走廊的强大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优势为发展滨海临港产业,全面扩张海洋经济的总量和水平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平台。
2、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在我区海洋经济发展比较突出的产业是海洋渔业(一产)、海洋开采业(二产)和港口仓储和海洋运输业(三产)。作为一产的海洋渔业,发展历史悠久,近几年发展也很快,2002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7.4亿元,其中海洋渔业产值达2.454亿元,水产品总量1.29万吨,其他海洋产业产值4.946亿元。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海水围垦养殖面积达3.4万亩,养殖户346家,总产量10126吨,总产值1.83亿元,其中贝类产品文蛤远销日本,年出口量达到4000多吨,出口创汇5000多万元。一批海水养殖示范基地已初具规模,一批养殖产业大户向龙头企业迈进,全区100亩以上已达100多家,500亩以上达20多家,规模经营和主导产品的规模生产效益显著,涌现出一大批具产、供、销、加工能力的龙头养殖企业,目前,全区年产水产品产值100万元以上海水养殖企业18家。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全区有386户养殖户也通过承包、转让、转租等方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经营。我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第一大围塘养殖大县(区),海洋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55%以上。同时,完成了《龙湾区海水养殖开发规划》、《灵昆万亩文蛤出口创汇基地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方案,一批项目列入了省、市开发项目,海水养殖业方兴未艾。一是灵昆万亩文蛤养殖出口创汇基地。该基地面积10129亩,年产文蛤3000吨,是温州市菜篮子工程(水产养殖)重点基地,基地内已经全面推行“一、二、三、四”养殖模式,即一口池塘、通过二个层次(水层、底泥层)、实行三种养殖方式(混养、轮养、套养)、生产四类产品(虾、蟹、鱼、贝)的具体综合开发利用。二是永兴围垦(南片)文蛤养殖基地,年产文蛤200吨,正在建设中的北片面积5680亩,于今年建成投产。三是海城万亩海水围塘养殖基地,已形成开发面积9500亩。二是二产的海洋开采业主要是作为地方建材的海砂开采,开采的海砂基本能满足了我区城镇基本建设的需求,产值也相当可观(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三是港口运输业有龙湾港区、状元港区、蓝田港区、白楼下渔业港区以及灵昆、黄石等地一些零星码头,并且与之相应产生了一定规模的海上运输能力,使我区成为温州港的重要仓储装卸基地。同时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沿海和海岛地区的交通、电力、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
3、外部发展环境优越。一是区位优势比较明显。龙湾位于东南沿海,瓯江口南岸,是温州城市的副中心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随着温州“一港三城”和“城市东移、南联、北拓”战略的实施以及浙南闽北地区中心城市地位的逐步确立,我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二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2002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77.8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8元,今年1-11月份财政总收入9.9424亿元。三是体制机制灵活。我们龙湾凭借温州模式的体制改革先发优势,已完成了微观基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专业市场)、社会分工(区域经济)三大制度创新,市场经济的微观机制已基本形成。四是龙湾民间资金充裕,2003年1-11月份,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9.698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0094亿元,数量可观的民间资金和金融服务正在为寻找新的投资领域而“翘首以待”。
4、科学技术优势明显。我区养殖技术力量雄厚,各水产养殖示范区及周边养殖区具有悠久的海水养殖历史和丰富的养殖经验。近年来我区海水围塘养殖技术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在全省率先开展文蛤沙滩养殖、文蛤围塘养殖、虾蟹贝混养技术研究,海水围塘养殖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成功推广,带动了全省海水围塘业的飞速发展。在2003年省农博会上,此项技术受到国家、省、市领导和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在围塘综合利用技术上,虾蟹(青蟹)、虾贝、文蛤、缢蛏围塘立体混养生态水质管理模式技术比较成熟,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推动了全省围塘养殖技术革命。另外,一批富有养殖经验的龙头企业、经营大户运用先进养殖技术,到省内宁波、舟山、台州等地以及山东、江苏等省经营开发了一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带动了省内外一些地方海水围塘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牢固地奠定了浙江省海水围塘养殖强区的地位。另外,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区建立了集苗种生产、养殖技术研究为一体的科研基地,该所雄厚科技力量,为我区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在全省率先建立的首家民营水产养殖科研机构温州市灵昆海水养殖研究所和区海洋水产技术推广站,为全区水产养殖技术推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6个水产养殖基地和8家水产养殖龙头企业通过了温州放心农产品基地的认定,4个产品获省、市名、特、优农副产品金奖。
(二)劣势方面。
虽然我区海洋经济近年发展较快,但面临的问题不少,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和发展水平与我区海洋资源大区和滨海城区的地位不适应,与周边沿海其它地区比较还有差距,近的来讲与我市乐清、瑞安、台州三门,远的与宁波、舟山等地相比,海洋经济对全区经济的贡献度不高,海洋产业占全区GDp10%不到,存在制约因素也不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洋与渔业管理“大海洋”的新理念尚未树立,“蓝色产业”还没真正纳入区域经济大盘内。海洋经济整合度不高,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海洋资源无序开发仍然存在;协调全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机构尚未建立,条块管理机制没有很好理顺。
2、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临港经济区建设以及港口建设等方面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灵昆岛海涂养殖的基础设施薄弱,三大海洋围塘养殖基地标准化不高,抵御自然完善能力不强,影响了我区海洋经济的发展后劲。
3、海洋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科技创新步伐不快,科技网络不够健全,已不能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要求。从总体来讲,科技投入较低,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和滞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缓慢,产品更新换代进程较慢,海洋科技教育研究力量薄弱,海洋科技基础性研究欠缺,科技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总量中几乎是空白。
4、海洋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生活废水,甚至一些未经处理的生活垃圾入海排放量不断增加,发达的沿海工业使大量带有未经任何处理严重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直排海中,特别是海滨蓝田、扶贫开发区的化工、人造革、电镀产业尤为突出,污水不断由陆地排入海中,对近海渔业资源造成毁灭性破坏,附近涂滩难觅海洋生物踪迹,污染之重触目惊心。沿海岸工业项目建设对海域生态环境特别是养殖业造成不同程度地污染,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生产方式的传统单一化、加上人工养殖过程中投饵量增加,养殖业自身污染日益加强,导致海域环境质量日趋下降。目前,我区海域的海水均为四、五类,甚至为六类。
5、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表现为海洋经济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的发展局限于海水养殖,其比例为:第一产业的比例偏高;第二产业基数小,第三产业的比例偏低。海水精品深加工、临港工业、海洋运输仓储、海洋生物和海洋化工、海洋观光旅游等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或发展缓慢。
6、传统优势产业面临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及国际海洋渔业大环境的影响,海洋捕捞业逐步萎缩,海洋捕捞业全区作业船只由原有800多只沿海作业船锐减至200多艘,渔民转产转业困难。
7、养殖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海洋养殖产品更新换代进程慢,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步伐不快;集约化经营生产、社会化组织程度低,大多数水产养殖企业和产业基地仍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规模型“航母”式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水产加工业滞后,科技含量低,综合利用程度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流通环节手段落后,营销手段和网络不健全,安全生产和标准化生产率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开拓市场冲击力不强,影响了整个产业做大做强的整体功能。
8、海洋养殖业“三缺”问题仍然存在。在养殖业结构调整中,农民普遍存在缺信息、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市场信息不灵,政府提供信息不够,渠道不畅,农民在结构调整上随大流,没有按照市场规律安排生产;产业
投入力度不够,政府政策性投入少,农民信贷难、融资难,由于渔业生产自然风险大,回收周期长,有形资产抵押难,告贷无门。据统计,今年1-11月份全区各金融机构贷款74.4亿元,农业贷款7.5亿元,纯农业贷款1个亿不到,海水养殖贷款仅1000万左右;渔业开发性、加工型基地用地缺乏,招商引资困难,“引进来”战略路子迈得不快,由于规划功能定位不断调整,养殖大户特别是龙头企业对基地投入有顾虑,担心政府随时将养殖基地功能改变为其他建设用地而使投资失误,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和档次的提高,阻碍了产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建议
1、认识创新。海洋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建设海洋经济大区是我区进一步发挥资源优势、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决策。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必须牢固树立蓝色国土意识,做好包括海洋国土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像开发陆地一样来开发海洋;必须充分认识海洋经济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把海洋经济发展作为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新的增长点,作为增创我区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构筑经济发展新平台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筑陆海共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必须加强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注意把握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强区的目标。
2、体制创新。海洋经济范围覆盖国民经济的一、二、三产业,涉及到整个国民经济15个门类中的13个,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综合调控,区一级要建立区海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全区海洋经济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的协调以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具体指导全区海洋经济工作。海洋与渔业、水利、围垦、国土、计划、规划、电业、金融等部门增强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做好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理顺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目前港口管理体制,打破地方封锁和部门垄断,组建股份公司或港口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港口功能分工,增强港口的竞争能力。理顺海涂开发和利用的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现象或弃而不管的管理混乱局面。
3、机制创新。积极探索海洋开发与投资新机制,实现机制创新。一要借鉴外地做法,建立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和临港工业开发区等,并赋予相应的扶持政策。二要增加政府财政投入,不断提高用于海洋方面的投入比重,逐步加大海洋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结合各地发展海洋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好路子,推动海洋经济建设的各项工作。三要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和引进民间投资的意见》(浙政发[2003]1号)精神,在争取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的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外资参与海洋开发和保护,在利用民资、外资的途径和方式上取得新的突破。
4、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充分利用网上技术市场和省、市海洋科研力量,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区外海洋人才为我所用。按照市场运作、企业牵头、政府推动的原则,采取股份制形式,鼓励和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姻,民间资本注入,联合创办组建海洋开发研究机构。大力支持海洋科研机构在我区设立技术产业化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创办海洋科技区域创新服务中心。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以资产为纽带的产学研联合,共同组建面向行业、面向地区、开放性的区域海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海洋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区科技经费安排中,要逐年加大对科技兴海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海洋科技研究开发、海洋科技园区示范园区的建设,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加强海洋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实施水产“种苗”工程,充分发挥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科研优势,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加快选育和推广养殖优产品种,大力推进水产良种良苗,繁育产、加、销一体化,把水产种苗工程作为推动我区滩涂优势产业的先导工程来抓。加大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选送相关人员到大专院校培训、进修,加快海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层次海洋科技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沿海镇(街道)海洋科技推广体系,区海洋技术推广中心要担当起我区海洋技术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海洋产业劳动者素质。加快信息化建设,要在加强渔业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我区海洋与渔业信息网等渔业信息体系建设,在完善和提高“中国文蛤网”的基础上,建立专业水产信息网络站,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先进手段,为广大养殖户解决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的难题,让广大养殖户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生产情况、市场动态。
5、管理创新。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好海洋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一要严格控制排污建设项目,根据《防治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环境条例》,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陆地环保管理、严格制订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种类和标准,加强污染源管理和污染总量控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资源治理保护力度。环保部门要建立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和预报系统,对重要渔业水域开展监测。特别是沿江工业园区工业污水的排放的监督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和监管。严格控制排污口设置和陆源污染物入海。严格海洋工程、海岸工程的审批与审核制度,切实加强对海岸、海洋工程的防污设施和海域生态环境的建设,严把环评关。二要做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开发规划工作,以区划实施开发和保护。海洋功能区划有利于确定不同海域适宜开发与发展项目,避免海洋开发中的盲目性和无序、无度状态。三要以各种法律与行政手段,加强各种海洋资源的保护,特别是海洋环境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节制对海洋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在海洋开发过程中,要克服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现象,形成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政府规划引导与企业开发相统一,多元化投入、多层次、立体型、专业化开发海洋资源的市场机制。四要切实强化对建设海洋经济强区的政策导向,用活用足国家、省、市政策的同时,抓紧制订和出台可操作性强、扶持力度大、鼓励和扶持海洋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并切实落到实处,避免政策“打白条”现象,树立政府信用形象。通过政策扶持,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一些共性的海洋科研项目的开发,如种苗工程、养塘改造及一些新技术的推广,政府要加大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的力度。
第三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探索与争鸣
内容摘要 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破坏的严重局面。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缺乏、海洋管理不到位等。加强海洋管理,要借鉴美、日等海洋大国的经验,建立陆海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实现对海洋开发事业的综合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特别要努力遏制海洋的陆源污染。
一
当前,全世界的海洋经济正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更是以高出国民经济2至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2万亿元,占2006年我国生产总值的近10%。[1]海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一轮的海洋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由于海洋管理不到位导致后继乏力的瓶颈。这主要表现为由于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几近枯竭;由于海域使用“无度、无序、无偿”现象的长期存在,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海洋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随着海洋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沿海海域环境质量一直处在下降状态中。海洋污染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这些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由于环境污染,使得我国每年的捕捞量都要减少50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造成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是海洋污染,而海洋污染主要的来源又是陆源污染。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四大海域中有三大海域近海污染面积都比2005年有所增加,其中以渤海海域污染最为严重,渤海有26%的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2]据国家海洋局的监测,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80%以上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或劣四类,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经济贝类已难以生存。[3]
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的形势。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权威性的行政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多年来,我国海洋管理以行业管理为主,海域使用以地方管理为主。因此各行业部门、沿海各省、市都是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实际形成了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的局面。各家自然都会强调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而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约束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和不计后果的开发就在所难免了。这种局面必然使海洋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就海洋环境保护而言,陆源污染涉及众多非沿海省、市,这些省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出于维护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向大江大河排污的情况,监管很不到位。此外,就国家层面讲,我国目前行政海洋环境管理的有国家环保部门、海洋行政部门、交通部门、渔政部门和部队等五家,有人将其戏称为“五龙管海”。这种管
理模式的结果是机构重叠,管理过程中,互相扯皮的现象也不鲜见,实际上难以形成管理的合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公众中没能建立起来,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十分薄弱,重发展轻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上,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影响下,许多地方的海洋开发不计后果。如浙江某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为发展经济,积极鼓励渔农民增加渔业投入,结果出现了千家万户大购渔船,千帆竞发大发海洋财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该地区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其他如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海岸带管理,各沿海省份工作也不到位。如上所述,我国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一直在不断加重,海洋环境质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海水繁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海洋管理工作效果较差,也与我国在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方面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足有关。诚然,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的水平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洋管理投入还比较低,如我国海上执法队伍的装备就相对落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执法的效能。
二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洋管理工作,我们有必要借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运输业和沿海旅游娱乐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的蓬勃发展,人类活动给美国海域和沿岸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沿海污染加剧,水质不断下降,海岸带湿地减少,渔业资源遭到过度捕捞等。这就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一再修正自己的海洋政策,并日渐重视海洋综合管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并于1972年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2000年根据国会通过的《2000海洋法令》,成立了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职责是重新审视和制定美国新的海洋战略,其成员都是总统亲自指定的著名海洋专家。经过4年的调研论证,该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了国家海洋政策报告,该报告被定名为《21世纪海洋蓝图》。该报告提出了美国为加强海洋管理的应实行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观点有:为克服此前美国在海洋管理上实行的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改革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和“总统海洋政策咨询委员会”、“区域海洋委员会”,以加强联邦政府对海洋管理的调控和指导。作为海洋国家,日本政府也一贯重视海洋管理,海洋管理的规章制度较为健全,海上执法的效率也相当高。近几年更加强了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研究。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国会已于2007年1月通过了《海洋基本法》。该法规定,日本政府未来将设立“海洋大臣”一职和成立以首相为主席的“综合海洋政策会议”,以拟订海洋基本计划和制定维护日本的海洋权益的相关政策。[4]
借鉴世界海洋大国进行海洋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引入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海洋和海岸带的统一管理。
海洋综合管理是指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进行全面的“控制”,进行合理利用的活动。海洋
综合管理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概念,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海洋综合管理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要求国家或地区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措施,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和资源,防止、减少和控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包括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和退化,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能力,统筹协调海洋资源研究、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海洋不仅为当代也能为后世带来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效益。
三
在我国,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首先要建立有更高权威的海洋管理机构,实行对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领导。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事业,要求海洋管理机构拥有必要的权力。为此,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方法,设立国家级的“海洋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工作。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应包括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海洋石油总公司等海洋经济行业的负责人,以协调和处理海洋经济开发、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等各项事务,以切实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与此相适应,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立“海洋管理委员会”,来协调与海洋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形成融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功能分区、普查规划于一体的地方性海洋管理体系。同时省级海洋管理委员会还要负责协调与处理陆上企业的海洋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污染问题,以杜绝海洋污染的陆上之源。海洋管理委员会根据海洋管理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出以政府名义强令执行的海洋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由各管理部门分头执行,由各级海洋局加以监督或履行执行职责,发现问题由海洋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处理或裁决。对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中造成重大损失的,海洋管理委员会可直接决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
其次,要提高各级政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综合管理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海洋综合管理首先是政府的职责,而不只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没有地方政府的重视、组织和协调,仅凭国家海洋局一家来抓,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收到切实成效的。各沿海省、市政府要在完善海洋开发和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性海洋管理法规,加大对海洋的投入,在根治海上污染的陆路源头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沿海省、市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坚持“依法管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而是只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眼前利益,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奏效的。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海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遏制和治理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近海水体污染负荷已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的老本已经基本用完,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此,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影响和力量,而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要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
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需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以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难以真正发挥效力的原因与对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太低、处罚过轻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不按本法规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5]。试想,一个赢利几千万、数亿元的企业,罚款几万对其来讲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也不足以使其畏于罚款而去彻底进行排污处理。相对于美国对此类事件动辄几亿的处罚力度,我国有关法律实在是太“仁慈”了。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有关的海洋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要加大对海洋污染者的惩罚力度,要让那些视环境保护法令如儿戏,不顾全人类的利益,我行我素大肆向海洋排污和向海洋倾倒废物的企业、船只、海上结构物承担巨额罚款。
如前所述,我国海洋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陆上沿江、沿岸企业。因此要彻底根治海洋污染,就需要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沿海、沿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力进行环保整顿的企业,要下决心予以关停或转产,对于拟开工又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环保部门要坚决行使自己的否决权,实行“一票否决”。要在企业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根本上控制污水生产总量。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要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海洋管辖区域,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要增强维护海洋权益、保持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海洋蓝图》还是日本的《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都把对广大民众进行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为海洋国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洋开发中出现的失误,不少就是因为广大群众也包括部分海洋开发事业的决策者缺少必要的海洋科学知识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要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中,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使我们的青少年自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同时,要对广大渔民、涉海企业职工、沿海地区居民进行经常的、有针对性的普及海洋知识特别是海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从根本上树立起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和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强烈意识,并变成广大民众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行为,以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报,2007.4.10
[2]杨威.渤海污染触目惊心 环境承载已达极限.中国海洋报,2007.1.19
[3]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中国海洋报,2007.1.19
[4]中国海洋报(国际海洋版),2007.6.19
[5]中国海洋报,1999.12.28
作 者 李百齐,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浙江舟山:316000)
第四篇:对海洋与航母的思考
对海洋与航母的思考
陆士杰
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
--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曾经的血雨腥风,21世纪的海面上仍弥漫着淡淡硝烟味,世界各国对海洋权益的争夺从未停止,和平的21世纪又会经历怎样的风雨,谁也无法预测。
回到1911年,这一年被称为“世界航母发展史的元年”,蔚蓝的海洋又一次被鲜血染红,从木质帆船到铁甲巨舰,人类将战争的残酷发挥到极致;随着航空母舰的登场,开始挑战称霸海洋几个世纪的“大舰**”主义。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拉开了太平洋战场上一系列航空母舰编队大海战的序幕。直至二战结束前夕,美国已经拥有各型航母200多艘;终结日本法西斯主义后,便开始制订新一轮的造舰计划,并在冷战中与前苏联展开军备竞赛,尤其是“尼米兹”级核航母和“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造舰计划,使美国有了全球称霸的资本;随着福特级航母和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的开工建造,上世纪的尼米兹级航母及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建造计划宣告结束。而2012年中国航母“辽宁”号的服役,是否动摇了亚太美日海
军的霸主地位?外媒热炒的*****有何根据?在我看来,辽宁号航母的服役确实引起了较大的世界影响,但此时根本不具备战斗力,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航母,需要时间的检验,需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磨合,在此我希望广大读者及网友理性看待切勿盲从、狂妄自大。认识本国航母的同时也应了解其他国家的航母之路,很有借鉴意义。要知道美国在三代常规动力航母独霸天下之后,又全力以赴研制三代核动力航母;英国在国力稍微恢复后便开始建造媲美美国尼米兹级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印度在最困难的时候宁可勒紧裤腰带也要一艘又一艘的购进二手航母,法国在“克莱蒙梭”级之后又发展了“戴高乐”级核动力航母,俄罗斯经历了前苏联解体后留下的军事困局后又从法国购买两栖巨舰,并重新积极酝酿新的造舰计划;最有野心的还属日本海上自卫队,被战后的和平宪法禁止拥有航母,却已经建造了自称是大型运输舰的大隅级两栖攻击舰,排水量均达1.5万吨,随后又打着直升机护卫舰的旗号建造了两艘日向级直升机母舰,排水量已达1.8万吨,日本海上自卫队还表示将来还要建造至少2艘日向级直升机母舰的升级版,排水量近2.5万吨,甲板面积扩大两倍的新型直升机母舰22DDH,这个曾经侵略中国的岛国,仍称霸着东亚海军,从“八八舰队”到将来的“十九舰队”,足以看出日本海自队对重圆航母旧梦并没有死心。日本海上自卫队一步一个脚印,表现出走向海洋大国的坚定决心,尤其是对美国F35B这种能垂直、短距起降的固定翼隐身战机的垂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野心昭然若揭。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的学生,我想我们在学习之余,能更多地关注国家关注国防,认清自己国家现在所处的境地,我们需要培养一种国家责任感、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轻视敌人也不惧怕敌人,我们不能若无其事地生活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这个时候的我们是被寄予希望的!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国家间从来都是弱肉强食,和平永远站在强者一边,弱者只能祈祷或乞求和平,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如不建设和拥有一支强大的海上力量,将无法确保海洋、国土的主权和安全。
谨以此文献给中国所有大学生。
第五篇:对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思考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当前各地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极为有效的措施,从经济发达地区所走过的路程看,发展开放型经济都是必经之途。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发展地方经济,也必须走这条路,而且要根据地方实际,汲取他人经验走好这条路。我想用一句话概括,这就是打开大门搞建设,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和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不断推进市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下面就这一问题谈点想法。
一、观念上要大更新。
要树立“无外不快”、“市外就是外”的观念。经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靠国家投入,太少;靠原始积累,太慢;靠银行贷款,太难。利用域外、境外资金,最好。招商引资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最重要、最现实、最有效的捷径。实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应包括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做到“内商外商一齐招,内资外资一齐引”。增强“引智引技”的观念。引进国外智力,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其他一切文明成果,加快自己的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既要加快国外先进科技成果即“硬件”的引进,更要注重人的智力即“软件”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让他们的知识、科技、人才优势为我所用。
要确立“走出去”的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既是经济发展走上新阶段的显著标志,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必然选择。走出去就是充分利用地方优势,主要是生产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在区域外,利用外地的资源、资金发展生产,以带动本地的生产。
二、开放要形成大的格局
要坚持市、县、乡、村层层开放,不断拓展开放的空间。继续坚持市、县党政一把手对开放型经济工作负总责,几大家领导齐抓共管,对全市、全县开放引进中的大项目、大客户建立项目责任制。乡镇村也要把开放引进作为搞活本地经济,促进乡镇企业和农业开发的大事来抓。
坚持工、农、贸、文、科、教各行业全面开放,不断拓展开放的领域。要从根本上改变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中政府和传统外经贸企业唱主角的状况,引导各个行业、各种所有制成份的企业共同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综合载体,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外经贸管理部门主动协调服务、各行各业全面参与的大开放格局。当前,特别要通过吸纳各方投资,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产业。
要坚持内外开放结合、外引内联并举,不断拓展开放的途径。在对外开放方面,把重点放在周边发达地区,充分发挥本市的地方优势作用,积极参与其经济合作与竞争,进而辐射到其他发达地区,甚至港澳、亚太地区,不断拓宽国际市场。同时要在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通过合股、合作大力引进和吸收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不断拓宽国内市场。突出环境的大改善
要加大依法给予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一是切实“降门槛”。从整顿地价、电价、运价、通讯价格、手续费用等方面入手,下决心清理整顿现有的价格和收费政策,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标准过高的一律降下来,重复收取的一律合并。二是大胆“拆篱笆”。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要打破门户之见,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打破主辅界限,实行双向政策,敢于拿出一批国有企业的优质资产出售转让,敢于拿出优势企业、优质产品与外商合资,进行嫁接改造,盘活存量,加快搞活步伐。在鼓励投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第三产业方面,要进一步放宽政策,除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业外,经营领域、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全面放开,彻底放开。三是彻底治“三乱”。对那些顶风而上、继续搞“三乱”,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在开发区、工业小区、大型市场等一些企业和业户比较集中的地方,要尽可能实行“统一收费,内部分流”的方式,把对企业和业户的干扰减少到最低限度。
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道路、交通、通讯为重点,强化市政设施;以供水、供气、供电为重点,完善配套设施;以发展金融商贸业、信息产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城市的带动功能和品位。大力实施“洁、美、净、绿”工程,实现城区沿路沿线的整体绿化美化亮化;抓紧重要地区、主要路段、重要道口的景观设计和改造,建设一批展示城市新风貌、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标志性景点,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少审批、多服务,高效率、法制化”的思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探索政府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新路子。推行“投资前、建设中、投产后”的三段式服务体系,在项目的引进过程中,从洽谈、论证、审批、土地征用、开工建设到员工招用、设备入关、开工运营、市场营销,乃至投各个环节提供全程优质服务。要依法行政。加强对企业的法律服务工作,依法及时处理涉及企业的经济、民事、行政纠纷,对干扰破坏企业正常经营、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要依法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