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金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金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金昌市作为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城市,必然面临着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如何有效克服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瓶颈,是加快金昌经济发展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实践证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对金昌这样一个资源型矿业城市尤为重要,是实现金昌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金昌市是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是一个以开采冶炼镍等有色金属为主的资源型工矿城市,被誉为“中国的镍都”。金昌市辖一县一区,总面积8896平方公里,总人口46.44万,其中城镇人口28.84万,地处河西走廊中部。
近年来,金昌市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金昌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质量、效益保持了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金昌市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进出口总额跃居全省第一,人均GDP超过65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62.1%,步入一个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截至今年6月份,金昌市实现生产总值104.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5.4%,高于全省2.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1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5.8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6.98亿元,增长7.1%。完成工业增加值79.88亿元,同比增长18.2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2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5亿元,增长17.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9元,增长12.1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93元,增长20.16%。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14.05亿元,增长1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34亿元,增长3.7%。
二、经济发展的特征
(一)矿业城市特征明显
资源型城市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城市因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其兴衰也往往与资源的可开采储量和产业在经济结构提升过程中的市场竞争地位密切相关。这类城市的发展较多地受资源基础、开发规模、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和市场流通等因素的制约,它对矿产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金昌是依托有色金属资源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同样具有明显的矿业城市发展特征。
(二)经济主体的高耗能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金昌形成了以冶金、化工、电力、建材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这决定了金昌工业以重工业、资源输出型、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的高耗能、高成本、高费用工业现状,也决定了其对金昌市经济增长拉动的代价是高耗能高污染。
(三)投资拉动型经济
金昌作为资源型城市,其经济的迅速扩张与持续投入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历史经验表明,金昌经济增长中每一次大起大落,都与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建市三十年来,金昌市的国民经济增长模式基本上是投资
拉动型,除个别年份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金昌市生产总值增长的变化基本一致。目前,金昌投资率已提升到55%左右,投资需求对金昌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60%以上,投资拉动型经济特征更加凸现。
(四)城乡二元化结构明显
金昌是在耕作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划中建设起来的新兴工矿城市,城乡二元化结构反差特征尤为显著,先进工业群体与传统耕作方法形成了强烈反差。2010年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953元,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6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147元,相当于同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29.23%,与城镇居民九十年代中期的消费水平相当,滞后十余年时间。
三、影响金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单一的资源指向性布局制约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50年代,金昌市还是个落后的农业区,工业基础十分薄弱,60年代以后随着金川集团公司的建设和发展,以镍、铜、钴采、选、冶工业为主导,有色金属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至1981年的工业增加值即占GDP的56.6%,90年代以后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07年更是高达80.9%。其生产加工的镍产量占全国的88%,铜产量居全国第二,贵金属产量占全国的90%。这种突出的资源指向性特征导致产品结构单一,而表现出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近年来,金昌经济随着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的价格剧烈波动而起伏明显,也再次证明了此问题的严重性。
(二)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金昌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初加工产品及其相关化工产品的生产在国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一个重化工基地。但内部结构严重失衡,轻重工业比例达到2∶98左右。由此带来高投资、高污染、产业链延伸度低,原材料“双重利润”流失严重,重化工业发展与节能降耗矛盾日益突出。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不协调
金昌市从1981年以后,一、二、三产业比例顺序即呈重工业化特征的“231”型,30多年来一直维持这种稳定的状态,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5.4%;从就业结构看,近年来变化缓慢,基本保持“3 1 2”的格局,2010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例为33.15:28.1:38.75,农业从业人员仍占三分之一。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引导产业结构的有效转换。
(四)农村经济仍呈粗放经营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
农业产业化项目在地方工业经济总量中仅占5%左右,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链条短;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户总收入的80%左右,农民收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201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纯收入的3倍,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和劳动保障等社会福利,收入差距更大。这种突出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孕育着社会发展的不公平与不稳定。
(五)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劣。金昌属内陆严重干旱区,风大沙多、植被稀少、草场退化、水源短缺,是全国108个缺水城市之一,也是全国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金昌市每年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为7.17亿m3,但可利用的水量为5.37亿m3,目前金昌市水资源缺口达1.8亿m3,地下水资源严重
超采,出现了大范围的地下漏斗。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缺水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加之企业在生产活动中需要处理大量土壤岩石、废物废气等,不可避免地给城市环境造成污染与损害,对生态平衡带来巨大威胁。
四、几点思考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立足资源状况、现实基础、区位条件、技术实力和投资来源等要素,进一步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地位,通过大力发展接替和替代产业,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一是由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转变,要围绕再生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通过资源配置和资产存量优化,推动资源主导型产业向多元主导产业发展,使资产增量转移到效益较优的产业或部门,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从而使城市在经济总量的扩张中逐步减轻对传统产业的依赖,进而形成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城市经济支撑体系;二是由资源化城市向现代化城市转变,要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地企互利合作、健全商贸流通体系、经济转型升级,使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向综合性区域经济中心过渡,尽早把金昌建设成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三是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以内涵发展为主线,以适度开发战略带动集约经营战略,降低物耗能耗,提高产品质量,创造名优品牌,塑造城市经济新形象。
(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矿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护和改善环境。目前,金昌通过循环经济催生的有色金属、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氟化工等七条循环经济产业链,不仅成为金昌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到了突破口。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采取多种措施把生产的废弃物变为再生资源,提高二次能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从消除或减少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恶化尖锐矛盾。
(三)加大科技投入,延长经济产业链
提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加大科技投入。一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开展自主创新,通过研究新技术、应用新工艺、选用新设备,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二是充分发挥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材料工业园的作用,通过实施院地院企合作,进一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能力,促进开发区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型。
(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继续推进“一特两化”农业布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壮大以啤酒大麦为主的啤酒原料产业、以舍饲养羊为主的养殖业、以优质饲草为主的草产业、以胡萝卜和红辣椒为主的无公害蔬菜产业,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
持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促进城乡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产业合理分工、人才技术信息合理交流,加速城乡生产要素的融合,实现发展农村、富裕农民。
(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注重投资效果
正视金昌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资本匮乏、结构刚性等“瓶颈”,树立有项目、有投资,才能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紧紧抓住全省实施“发展抓项目”的战略机遇期,根据金昌市要素禀赋特点,按照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原则,着力抓好一批对金昌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项目,促使重化工业结构的转换与升级。加快金昌市投资步伐的同时,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办事,谨慎立项,科学管理,力求达到最佳投资效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社会投资机制,放宽投资领域,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六)千方百计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水平
消费需求不足是当前及今后时期内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拓展城乡居民的消费空间,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主要从四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在不断扩大第三产业总量的基础上,积极扶持新兴服务产业,对满足居民需求不足的社会服务领域如社区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房地产服务、教育服务,有关部门应通过培养多元化的竞争主体,加大投资力度,提供良好的消费条件和设施环境,进而扩大消费需求;二是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居民收入现有的分配结构,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改善城乡之间和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三是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四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高购买力实现程度。
(七)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金昌市已经进入城镇化稳步较快发展的阶段,当前要着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和质量。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切实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从市情出发,坚持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采取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扩大承载能力,形成区域特色,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八)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树立“环境第一”的现代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篇: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对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
我国房地产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经济形式,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房地产经济仍将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经济种类。为了让其更加健康的发展,为我国的市场经济贡献更多的力量,应当保证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开发企业要作出更加积极有效的态度和行动,推进房地产经济向前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建设与保护工作不力
1.生态环境被破坏
众多房地产企业在建设的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房地产建设完成之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会受到极大的破坏,大量的工程废料留在自然环境中,使得植物无法正常地生长,大量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地下,影响了地下水源的质量,这种不顾后果的发展方式是不可取的,试想我国有如此多的房地产开发单位,如果都这样做,生态环境会遇到非常大的考验,对社会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2.文化环境被埋没忽略
房地产经济还应当注重文化环境因素,我国多数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文化环境因素,使得房地长项目与周围的文化元素格格不入,这种问题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城市的特点和特色会因为这些房地产建筑而改变,城市的魅力也会减少。
(二)资源利用不合理
房地产经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在这段时间内积累了许多不好的习惯,无论是开发商还是政府部门,对于土地、水、能源的使用都比较粗放,如果在未来仍使用这种发展模式,对于后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要知道我国的资源总量正在减少,在一些地区已经没有了可继续利用的空间,房地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同时,还影响了其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房产空置压力增大
最近几年,由于房地产投资热的影响,众多人购买房产等待其升值,这造成城市中含有大量的空置房地产,这种问题出现之后,一方面会提高房地产的价格,影响群众的购买热情,二是会扰乱整个房地产经济,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解决房地产空置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四)金融基础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金融体系并不完善,其也影响了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例如金融领域对于房地产贷款的支持力度较大,对一些项目缺乏审查,造成部分贷款无法追回,而且,金融资金的利用效率较低,周转的时间较长,金融体系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究
(一)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房地产经济要想实现健康发展,应当将土地与资金有效地整合到一起,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主要依靠金融途径获取资金,虽然资金获得的难度不大,但是,不利于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融资与土地进行结合,才能实现其健康快速发展。房地产领域应当建立一套有效的房地产融资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扩大融资的渠道,提高融资的效率,有能力的企业要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通过证券的方式快速获得资金。同时,政府要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渠道,让其能够得到足够的支持。
(二)使用风险管理的方法
在房地产经济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工作中,可以尝试使用成本管理的方法,企业要自上而下地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观念,让企业的员工在工作中能够通过成本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超出预算,同时,要将先进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实践,提升管理的水平,企业的领导要定期更新和改进企业文化,制定合适的宣传策略,让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和有序。房地产企业在工作中要明确工作流程,如实记载各环节业务的开展情况,确保工程项目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理顺内部管理的机制,让风险因素尽可能不出现,从而保障工作有序进行,加强风险控制的好方法是建立预警机制,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社会平均资金成本率、财务净现值、财务净现值率、投资利润率的成本等。
(三)住宅标准化
我国的房地产行业需要进行标准化提升,主要的方向就是房地产企业要建立自身的品牌,通过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房地产企业要注重建设的标准化,将设计、采购及施工成本进行降低,并对建设的效率进行提升,通过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方式,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标准建立是确保品质的最好方式。设计流程标准、设计成果标准及产品开发等系列规范文件的完善,可以为住宅产品的优化提供可靠的保障。
房地产企业还应当通过成本控制提高自身的标准化,该方法就是在成本过程中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成本控制的管理效果要更加明显,能够有效的提高房地产工程施工的进度,让建筑工程过程变得有条不紊,增加企业的控制能力,进而降低了外界因素对建筑工程的负面影响。现代社会对房地产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成本控制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式,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现有的工作模式,主动向成本控制模式转变,成本控制的主要目标就是切实提高成本控制的运行速度、经济效益和附加值。
第三篇: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郭元镇郭元初级中学沙春华
作为人类对社会漫长发展历程的一种深刻反思,作为人类对自身发展条件提出的新的展望观,“可持续发展”这一推动社会继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将不可避免地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将对教育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教育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则要求教育变革自身原有的生产方式,注重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拟从教育自身发展的角度对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叙是确保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观念问题是一切行动的纲领,更新观念是一切教育改革的首要工作。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行为是盲目的、低效的。看看教育的现实,我们一些学校的工作不可谓不卖力,但办学水平却总是在低谷徘徊,即使偶或成功,也是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大多是教育群体在教育理念上出了问题,导致教育行为的偏差或出现追求短期效益的倾向。而反观一些在社会上久负盛名的学校,其成功没有一个不是在正确、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强大推动下促成的,洋思初中的成功,平潮中学、白蒲中学的崛起,通中、如中等校的长盛不衰无不昭示着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那么,如何形成正确教育理念并使之最终成为教育群体的自觉行为呢?(1)领导集体尤其是校长要致力于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倡导、身体力行,明诏大呼与无言之教有机结合,以最大限度地辐射、影响教育群体的思想。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有强烈的教育、引导教师群体认同先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意识。要充分利用一切宣传阵地和宣传机会,利用多种传播形式宣传先进教育理念,使全校上下人人熟知。可采用的方式有:其一,同一性教育的方式。领导集体要形成共识,坚持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在不同的场合或同一场合,传递同一种教育理念的信患。其二,根据分工不同对教职工分门别粪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思想的教育与管理。其三,发挥骨干的作用。通过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骨干力量上下沟通,带动教职工认同并实践先进教育理念。(2)努力营造一种凝聚型的“信任文化环境‟‟,以期使全体教育成员形成共识,成为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真正的“组织体‟‟。达成此目标的基本方法有二。第一是展开对话,学校管理者除了要
有民主作风,容人之量外,更要致力于“平等对话“氛围的营造,要让每一个成员自觉“敞开心扉‟‟,说出自己心中真正的想法,要竭尽全力帮助学校成员建立起与学校共命运的意识,帮助他们克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人微言轻”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才能启动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为形成共识提供必要条件。第二是引导讨论。这里所说的讨论是指学校内部成员就有关学校发展的重要理念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辩护。这种讨论的实质就是引导纠偏。思想认识的转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要纠正偏离的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细致,坚持不懈。要坚持以情感人,对不同意见要不怀偏见,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去讨论,以诚相见,服从真理;要坚持以理喻人,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转化工作;要坚“包容并蓄”,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让“时间‟‟来消融观念上的分歧,逐步趋向“共识‟‟。(3)运用管理手段,通过教育理念书!度化的途径来强化、优化教育群体的教育行为,在管理中不断渗透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活动过程具有 很强的导向功能,科学的教育理念应该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整个过程和所有方面。在实施管理的全过程中,从定向到实施,从控制到评估,都应贯穿先进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通过管理活动的渗透导向作用,久而久之,先进教育理念就能为教育群体所认同、接受,并逐渐变成他们自觉的教育行为。
二、找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建设优秀的教育群体。
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1)领导集体的自身建设问题,这是优秀教育群体形成的重要条件。一个学校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选好领头雁绝对是一必要条件,“校长是学校之魂”是对领头雁作用的经典性描述。既如此,校长的选拔任用就不可等闲视之。首先,要结合正在进行的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着手建立起公开、公平、公正的校长选拔机制,让那些拥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的中青年骨干能够通过自身的工作表现、通过正常渠道得以“人尽其才‟‟,一展抱负,使那些投机钻营、思想僵化、尸位素餐之辈的自然淘汰成为一种必然。如此,则是时代的幸运,教育的希望。其次,进一步完善领导机制。其核心是落实有效监督下的校长负责制(最初的表述“民主监督”,较符合流行的提法,但后来觉得此“民主监督‟‟易流于虚空,故改为现在的说法)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必须依法保证校长享有充分的人事权、财务权、决策权,筒言之,“就是学校工作由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萧宗六:(《学校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4,69页。)第二,必须建立健全学校议事规则,使校长的人事、财务决策权的运用在制度化、程序化的范围内运行,对校长的用权进行必要的制约,防止校长“独断独行‟‟,这是健全学校领导机制的极重要的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第三,实行重大事项(人事、财务、办学举措等)领导集体表决铡、部门主管负责制。“校长统一领导和全面负责”不等于校长事必亲躬或校长家长制。优秀的校长总是善借集体的力量全面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努力做到“人人有事可做,事事有人负责”。一方面避免了校长“事必亲躬,疲于应付”的尴尬,也使领导集体中其他成员不至于有被冷落的感觉,不至于作“壁上观”。更重要的是它能激发领导集体其他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良好领导集体的形成。第四,建立必要的权力制衡机制。除现有的民主渠道外,还应着力建立校内权力铡衡机制。在现行体制下,这一机制的建立主要依靠改造现有的教代会制度而成。其初步构想如下:每个学校设3名以上的教代会常任代表,常任代表会议有对学校事务的建议、质询、否决权(其中否决权的行使须以召开全体教师会的形式,获半数以上支持方能生效)。代表由教师无记名投票产生,实行任期制,一般与校长的任期相同,可连选连任,任期内校长无权解聘,不犯刑律,不得罢免其代表资格(罢免权在全体教师会)。代表的主要任务是参“政‟‟议“政”,但不参与执“政”,所起的是过滤作用和把关作用。相信常任代表会议制度能够使我们的民主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落实,从而构成对校长负责制的有效监督。(2)优秀教育群体建设的第二个层面就是教师的选择、任用与培养问题。首先是教师的选择。要注意两点:一是要严把进口关,知识结构仅是进人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更重要的是要考察其敬业精神,爱生修养。
二是要严格实行试用期制度,试用期结束,由全体教师集体决定其去留。其次是教师的任用与培养。这是促成优秀教育集体形成的最重要的着力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好工作:第一,必须始终将教师的思想统一于科学教育理念的大旗之下,致力于发展教育集体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一切教育教学行为要尽可能符合学校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学校管理者要从此理念出发制订出相应的教师行为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以实现教育理念的制度化管理。第二,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学校的发展,学校的任何革新,其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又取决于其使命感及自身觉悟。因此,下最大决心培养、提高教师应该成为
学校工作一个核心环节,成为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一个重要支点。应该鼓励教师从适应未来教育的角度不断去充实、完善、发展自己。第三,教师的任用要坚持按制度办事。要进一步深化现行的教师聘任制。第四,允许教师在适当范围内正常
流动,以搞活教师队伍打破教师的学校终身所有制及部门所有制。
三、牢牢抓紧学生发展这一根本点,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1)要牢固树立“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教育理念,要竭尽全力使这一教育理念深入人心。(2)依据全体教师的智慧明确学生培养各方面的目标及教育策略,主要着力于目标的其体实施及教育目标的个体化实现。(3)学校管理的重心必须下移。不少的教育界同仁时常发出“教师难当,学生难做”的感叹,是的,现在的学校管理确有不少亟待改变的地方。造成上述感受的“查教师,查而不当;管学生,管而不实”的毛病就是一突出表现,它“重教轻学,重学轻养”,是形式主义在教育中的大发作。不少的管理者满足于结果考核,满足于所谓“六认真”检查,且美其名曰“过程管理”,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具体的一个个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则被摆在次要位置。事实上,这才是管理的核心,才是真正的过程管理,才是应该着力用心的地方。这说明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与学生管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很有重新审视的必要。我们认为,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管理则是实现有效学生管理的手段而非学校管理的目的本身。只有弄清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4)注重营造凝聚智慧的良好育人环境,以改善学生在学校的“生态环境”,努力变“炼狱”为“乐土”。可从以下诸方面作出我们自己的努力:第一,重视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师生群策群力,力争让“每一堵墙都会说话”。第二,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不断调整校内人际关系,努力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友谊”。第三,创造丰富多彩的业余教育生活,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以增长其知识,丰富其精神,发展其能力,使学生对校园生活产生留连往返的强烈感受,让每一朵花都微笑。
学校的发展固然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但如果我们能坚持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重视优秀的教育群体的建设,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说是抓住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四篇: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论文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 我国正处在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林业发展的核心理论。针对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和法律等各个层次,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1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以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为前提,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和发展。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这是因为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2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实现各种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事业。林业部门包括营林和森林工业两大部门,其主要职能是有计划地绿化现有荒山荒地,扩大森林资源;科学地经营管理好现有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并进行合理地开发利用;提高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木材和其他林副产品的生产,以满足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通过林业建设,可充分发挥森林的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环境保护等多种效能,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而服务;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森林再造及抚育间伐和城市森林的建立和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林业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年),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二是1978~1992年,林
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三是始于1992年至今,受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影响,我国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原林业部根据《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确定了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3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实现对策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林业是从森林生态系统在生命支持系统中的整体作用出发,以森林生态系统在自然、社会系统中的功能维护为中心,通过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管理,向社会提供可持续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某种物质产品。这种功能的维护不仅是获取森林使用价值的基础,而且是由使用价值所表现出的经济获益持续的保障,更是人类持续生存所依赖于生命支持系统的根本,是森林价值的本质所在。
林业可持续发展决定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和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承载力、资源环境等。2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诸多方面发展 2.1依靠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因而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以加快林业的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如今的“数字林业”已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使林业经营和管理逐步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二要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抓好良种育苗和树种结构调整;三要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加市场竞争力。
3.2.2注重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益,它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人类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超过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同时带来这三种效益,其中,经济效益在过去往往是最受关注的,但如今生态效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态效益可创造经济效益。
(2)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二者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势必会引起环境恶化而最终阻止经济的增长。在当前这个既注重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的时期,不仅要使当前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要使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所以如果采取单纯只注重生态效益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最终要导致经济效益滑坡,从而使生态环境建设也失去了物质保证。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是在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总量最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3)注重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林、速生丰产林为主;二是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效益;三是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大力推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兼作方式,如:实行林草兼作、林药兼作、林灌混植等种植模式。2.3转变传统经营模式,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机制。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开展森林的分类经营和生态系统经营,实行森林资产化管理,在经营模式和技术体系上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4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法律机制
(1)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行环保优先原则,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林业立法中要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充分考虑实现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三是突出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
(3)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
(4)在执法方面,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加强:一是加强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森林生长量与采伐量的长期稳定;二是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占地的违法行为;三是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林业执法队伍建设,从源头上控制破坏森林行为的发生。
第五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0-7-13信息来源:探索与争鸣
内容摘要 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海洋资源枯竭、海洋生态遭到破坏的严重局面。造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各级政府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和海洋意识缺乏、海洋管理不到位等。加强海洋管理,要借鉴美、日等海洋大国的经验,建立陆海统一的管理机构,以实现对海洋开发事业的综合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保护海洋环境,特别要努力遏制海洋的陆源污染。
一
当前,全世界的海洋经济正蓬勃发展,充分显示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更是以高出国民经济2至3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高速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达2万亿元,占2006年我国生产总值的近10%。[1]海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一轮的海洋开发过程中,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由于海洋管理不到位导致后继乏力的瓶颈。这主要表现为由于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已几近枯竭;由于海域使用“无度、无序、无偿”现象的长期存在,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海洋污染没有得到根本控制,海洋环境持续恶化。这些都使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随着海洋开发速度的加快,我国沿海海域环境质量一直处在下降状态中。海洋污染造成近海水质恶化,近海渔业资源破坏严重。这些都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沿海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据统计,由于环境污染,使得我国每年的捕捞量都要减少50万吨左右,直接经济损失达30亿元。造成海洋环境质量下降的最重要因素是海洋污染,而海洋污染主要的来源又是陆源污染。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2006年,我国近岸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国四大海域中有三大海域近海污染面积都比2005年有所增加,其中以渤海海域污染最为严重,渤海有26%的海域未达清洁海域水质标准。[2]据国家海洋局的监测,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中,有60%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80%以上的监测区域海水质量为四类或劣四类,大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经济贝类已难以生存。[3]
出现上述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海洋管理体制不适应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海洋开发能力迅速提高的形势。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权威性的行政机构和行政执法机构。多年来,我国海洋管理以行业管理为主,海域使用以地方管理为主。因此各行业部门、沿海各省、市都是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实际形成了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的局面。各家自然都会强调自身的利益和发展,而各开发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相互约束机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过度和不计后果的开发就在所难免了。这种局面必然使海洋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海洋生态环境也不可能得到有效保护。就海洋环境保护而言,陆源污染涉及众多非沿海省、市,这些省市的环境保护部门出于维护地区经济利益的考虑,对于向大江大河排污的情况,监管很不到位。此外,就国家层面讲,我国目前行政海洋环境管理的有国家环保部门、海洋行政部门、交通部门、渔政部门和部队等五家,有人将其戏称为“五龙管海”。这种管
理模式的结果是机构重叠,管理过程中,互相扯皮的现象也不鲜见,实际上难以形成管理的合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较长一段时间内,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在公众中没能建立起来,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十分薄弱,重发展轻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海洋资源的利用上,认为海洋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也不在少数。在诸如此类的错误观念影响下,许多地方的海洋开发不计后果。如浙江某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为发展经济,积极鼓励渔农民增加渔业投入,结果出现了千家万户大购渔船,千帆竞发大发海洋财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该地区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其他如海洋生态保护和管理,海洋保护区的建立,海岸带管理,各沿海省份工作也不到位。如上所述,我国近海海域污染程度一直在不断加重,海洋环境质量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这无疑给海水繁殖、海盐生产、海滨风景区及沿海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海洋管理工作效果较差,也与我国在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方面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不足有关。诚然,近几年来,我国的海洋管理和海上执法的水平能力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海洋管理投入还比较低,如我国海上执法队伍的装备就相对落后,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执法的效能。
二
为了进一步推进海洋管理工作,我们有必要借鉴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美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运输业和沿海旅游娱乐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但随着海洋经济和沿海地区的蓬勃发展,人类活动给美国海域和沿岸生态环境造成的损害也越来越严重,如沿海污染加剧,水质不断下降,海岸带湿地减少,渔业资源遭到过度捕捞等。这就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一再修正自己的海洋政策,并日渐重视海洋综合管理。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的概念,并于1972年颁布了《海岸带管理法》。2000年根据国会通过的《2000海洋法令》,成立了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职责是重新审视和制定美国新的海洋战略,其成员都是总统亲自指定的著名海洋专家。经过4年的调研论证,该委员会于2004年正式向总统和国会提交了国家海洋政策报告,该报告被定名为《21世纪海洋蓝图》。该报告提出了美国为加强海洋管理的应实行的一系列具体措施,主要观点有:为克服此前美国在海洋管理上实行的分散管理模式的弊端,改革国家海洋管理体制,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和“总统海洋政策咨询委员会”、“区域海洋委员会”,以加强联邦政府对海洋管理的调控和指导。作为海洋国家,日本政府也一贯重视海洋管理,海洋管理的规章制度较为健全,海上执法的效率也相当高。近几年更加强了对国家海洋政策的研究。据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国会已于2007年1月通过了《海洋基本法》。该法规定,日本政府未来将设立“海洋大臣”一职和成立以首相为主席的“综合海洋政策会议”,以拟订海洋基本计划和制定维护日本的海洋权益的相关政策。[4]
借鉴世界海洋大国进行海洋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引入海洋综合管理的概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海洋和海岸带的统一管理。
海洋综合管理是指对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进行全面的“控制”,进行合理利用的活动。海洋
综合管理是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概念,美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海洋综合管理的国家。海洋综合管理要求国家或地区采用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措施,合理利用海洋环境和资源,防止、减少和控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包括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的污染和退化,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能力,统筹协调海洋资源研究、技术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确保海洋不仅为当代也能为后世带来环境和经济方面的效益。
三
在我国,加强海洋综合管理首先要建立有更高权威的海洋管理机构,实行对海洋综合管理的全面领导。海洋开发和海洋权益保护是一项复杂的事业,要求海洋管理机构拥有必要的权力。为此,可以参照美、日等国的方法,设立国家级的“海洋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各涉海部门的工作。国家海洋管理委员会应包括国家海洋局、交通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海洋石油总公司等海洋经济行业的负责人,以协调和处理海洋经济开发、海洋权益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保护、海上交通安全等各项事务,以切实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与此相适应,在地方行政部门设立“海洋管理委员会”,来协调与海洋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形成融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海上交通、功能分区、普查规划于一体的地方性海洋管理体系。同时省级海洋管理委员会还要负责协调与处理陆上企业的海洋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江大河的污染问题,以杜绝海洋污染的陆上之源。海洋管理委员会根据海洋管理中反映出的问题,制定出以政府名义强令执行的海洋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由各管理部门分头执行,由各级海洋局加以监督或履行执行职责,发现问题由海洋管理委员会代表政府进行处理或裁决。对在海洋经济开发、海洋环境保护中造成重大损失的,海洋管理委员会可直接决定给予当事人行政处罚。
其次,要提高各级政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充分认识到海洋综合管理对于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海洋综合管理首先是政府的职责,而不只是海洋行政管理部门的业务工作。没有地方政府的重视、组织和协调,仅凭国家海洋局一家来抓,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收到切实成效的。各沿海省、市政府要在完善海洋开发和管理机制,完善地方性海洋管理法规,加大对海洋的投入,在根治海上污染的陆路源头等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如果沿海省、市地方政府在发展海洋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坚持“依法管海,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的方针”,而是只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眼前利益,海洋综合管理是难以奏效的。
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各级政府的海洋环保意识,充分认识遏制和治理陆源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环境为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近海水体污染负荷已大大超过了其承受能力,环境容量的老本已经基本用完,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对此,各级政府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影响和力量,而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海洋环境保护的氛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要严格监控沿江、沿岸污染物排放入海,特别要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控和监管,严禁偷排和超标排放。
控制海洋污染,必须严格执法,需加大对违法排污单位和个人的处罚力度。以往我国海洋环境管理难以真正发挥效力的原因与对海洋环境污染赔偿太低、处罚过轻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不按本法规定向海洋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标准排放污染物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5]。试想,一个赢利几千万、数亿元的企业,罚款几万对其来讲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作用,也不足以使其畏于罚款而去彻底进行排污处理。相对于美国对此类事件动辄几亿的处罚力度,我国有关法律实在是太“仁慈”了。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有关的海洋保护法规进行适当修改,要加大对海洋污染者的惩罚力度,要让那些视环境保护法令如儿戏,不顾全人类的利益,我行我素大肆向海洋排污和向海洋倾倒废物的企业、船只、海上结构物承担巨额罚款。
如前所述,我国海洋污染的源头主要来自于陆上沿江、沿岸企业。因此要彻底根治海洋污染,就需要各地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沿海、沿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污染严重而又无力进行环保整顿的企业,要下决心予以关停或转产,对于拟开工又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环保部门要坚决行使自己的否决权,实行“一票否决”。要在企业中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根本上控制污水生产总量。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重视培育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素,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海洋产业,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现代化水平。要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
我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还有着3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海洋管辖区域,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我们要增强维护海洋权益、保持海洋生态平衡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以实现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与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世界上,无论是美国的《21世纪海洋蓝图》还是日本的《21世纪海洋政策建议》都把对广大民众进行海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作为海洋国策的重要一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海洋开发中出现的失误,不少就是因为广大群众也包括部分海洋开发事业的决策者缺少必要的海洋科学知识造成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要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中,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要使我们的青少年自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同时,要对广大渔民、涉海企业职工、沿海地区居民进行经常的、有针对性的普及海洋知识特别是海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居民从根本上树立起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环境保护和依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强烈意识,并变成广大民众保护海洋环境的自觉行为,以提高海洋管理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报,2007.4.10
[2]杨威.渤海污染触目惊心 环境承载已达极限.中国海洋报,2007.1.19
[3]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污染严重.中国海洋报,2007.1.19
[4]中国海洋报(国际海洋版),2007.6.19
[5]中国海洋报,1999.12.28
作 者 李百齐,浙江海洋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浙江舟山:3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