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解读
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研究的最新进展
人体平衡功能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相对活跃的一个研 究领域!已经涉及到医学“运动学”仿生学“计算机等多个学 科#国外对于平衡功能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世纪中期!到目前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众多学者长期锲而不舍的探索!平衡功能 知识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形成!相关理论不断完善!研究范围不 断扩展#在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对于平衡功能的研 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近年来!国内的一些学者加大了对平衡功能的研究!相 关成果不断发表!为进一步推动平衡功能在我国的研究发展 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而在护理研究方面!该课题的研究几乎 仍是空白#本文回顾了国内外近’%年的平衡功能研究进展!借此以提高护理人员对平衡的认识与重视#平衡的定义
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统编教材$康复医学%中对平衡概念的 基本描述是&’平衡(>4/453,@A:/:>0:A8)是指身体所处的一种 姿态以及在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能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 一种能力#*根据此定义可以将人体平衡分为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类+’I#,#静态平衡即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 定姿势!例如坐或站等姿势时保持稳定状态的能力#另一类 是动态平衡!包括#个方面&’)自动态平衡!即人体在进行各 种自主运动!例如由坐到站或由站到坐等各种姿势间的转换 运动时能重新获得稳定状态的能力-#)他动态平衡!即人体对 外界干扰!例如推“拉等产生反应”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平衡的这种分类包括了人体在各种运动中保持“获得或恢复稳 定状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平衡的控制
从力学观点看!影响平衡的因素有(点&一是重心的高 低-二是支撑面的大小-三是支撑面的稳定性#一般说来!重 心越低“支撑面积越大”支撑面越稳定!平衡也就越好-反之亦 然#就人体而言!人体平衡的控制是人体的一种运动技巧!也 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运动过程#正常情况下!当人体重心 垂线偏离稳定基底时!即会通过主动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使重 心垂线返回到稳定基底内!从而实现对平衡的控制!但其具体 的生理机制相当复杂#一般认为!视觉“本体感觉以及前庭系 统是影响平衡功能的(大感觉系统#为了保持正常的平衡!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 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对来自于(大感觉系统的输入信息 进行整合加工!然后相应地发出信号!并传达至与平衡功能有!作者单位#)’%%R’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
!作者简介#陈海霞!女!’!S)年出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 向&护理管理和骨科临床康复护理# 关的肌群!使身体在足底提供的支撑面上的重心得以保持# 如果哪一环节出现异常!都可以引起平衡功能障碍!进而影响 人体的整体功能!甚至可能导致更严重后果# #!平衡功能的评定
所谓平衡功能评定就是指依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 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平衡 功能评定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R,&’)确定患者是否存 在平衡功能障碍-#)如果患者存在平衡功能障碍!确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原因&()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或康复治疗-R)重复评定以评定治疗手段是否有效-$)预测患者可能发生跌 倒的危险性等#长期以来!平衡功能的评定一直是临床医学 的薄弱环节#随着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医 学中的应用!平衡功能的评定日益受到重视#目前!关于平衡 功能评定的常用方法包括临床评定和实验室测试&临床评定 以观察法和量表法为主-实验室测试则是利用平衡测试仪来 评定#(&’!观察法!传统的观察法简单易懂!易于操作!但过于粗 略和主观!且缺乏量化”灵敏性低!因而对平衡功能的反应性 差#目前主要用于对具有平衡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粗略的筛 选#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有K+8>,06法和强化K+8>,06法# ’)K+8>,06法&早在’“$’年!K+8>,06就制定了一套检测平衡功能的方法!又叫闭目直立检查法(K+8>,06*,<1)#受检 者两足并拢直立”闭目!两臂前举!以观察受检者睁眼及闭目 时躯干有无倾倒发生##)强化K+8>,06法&’!))年[046>:,/ 在临床上开始使用强化K+8>,06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 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其目的是观察受检者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情况#(!量表法!量表法是借助特定量表所进行的一种功能性 评定方法!属于主观性评定#该方法虽然操作相对烦琐!但却 易于量化“便于对照!而且不需要专门的设备!且可以进行评 分!因而临床应用日益普遍#用于平衡功能检测的量表评定 方法种类较多!经临床验证较为肯定的有P,06平衡量表(P,06P4/453,H34/,!PPH)”*:5,11:平衡与步态量表(*:5,11: J,07+08453,O0:,51,;D+>:/:19N<<,<<8,51!*:5,11:JODN)和’站起I走*计时测试(12,*:8,’A.I6+**,<1)等#(&’!P,06平衡量表!’!“!年_412,0:5,P,06首先报道了 该量表+’,#随后!国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PPH信度和效度的 研究!对其做了充分的肯定!因此PPH在国外得到了广泛的 应用#相对而言!PPH在我国应用报道较少#近年来!国内的 一些学者也开展了对PPH的分析!刘汉良等+$,认为&P,06平衡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敏感度!可以定 量的反映平衡功能!为该量表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 据+),#PPH共包括站起“坐下”独立站立“闭眼站立”上臂前 /#’S(/ #%%)年第’#卷第#(期!!!!!!!!!!综!述
伸!转身一周!双足交替踏台阶!单腿站立等’R个项目“每个 项目最低得分为%分”最高得分为R分“总分$)分”测试一般 可在#%8:5内完成#PPH按得分分为%!#%!#’!R%!R’!$)等(组“其代表的平衡能力则分别相应于坐轮椅!辅助步行和 独立行走(种活动状态#PPH总分少于R%分”预示有跌倒的 危险性#PPH测试时仅需要’块秒表!’根软尺!’个台阶和 #把高度适中的椅子即可完成“应用非常简便#但是”具体到 对每个动作评分时“则需要依据比较细致的评分标准进行”所 以要求测试者能熟练掌握方可保证评定结果的准确性#(!*:5,11:平衡与步态量表!*:5,11:平衡与步态量表$S% 是由*:5,11:在’!“)年首先报道”它包括平衡和步态测试# 部分“满分#”分#其中平衡测试部分共有’%个项目“满分 ’)分”步态测试部分共有“个项目”满分’#分#*:5,11:量表 测试一般需要’$分钟“如果得分少于#R分”表示有平衡功能 障碍“少于’$分”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5,11:平衡与步态 量表除了可侦测出行动障碍外“亦可定量其严重度”并辨识出 步态或平衡项目中最受影响的部分而可进一步拟定治疗计 划“并可据此评量结果做为以后功能恶化或治疗进步的参 考$”%#(&(!&站起I走’计时测试!’!“)年D412:4<等$!%首先报 道了该检测方法”此测试方法是测试患者从坐椅站起“向前走(8后折返回来的时间”并观察患者在行走中的动态平衡#得 分为’分表示正常“#分表示极轻微异常”(分表示轻微异常“ R分表示中度异常”$分表示重度异常#如果患者得分为(分 或(分以上“则表示有跌倒的危险性#(&R!其他!除了上述(个常用量表外”还有FA6/ID,9,0 评定量表之平衡量表(FA6/ID,9,08+1+04<<,<<8,51<34/,I >4/453,<34/,“FP)和Z:5;840W平衡功能评定法等#FP是 FA6/ID,9,0评定量表的组成部分”其评定的项目少!评分简 单且施测快速“主要适用于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评定#而 Z:5;840W评估主要用于偏瘫康复的评定”经临床验证具有良 好的效度$’%%#另外功能性前伸(FA531:+54/K,432)测试!跌倒 危险指数(F4//K:
!关键词“!腭裂!围手术期!护理!腭裂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系胚胎发育过
程中!左右腭突未融合或融合不全所致”’#$治疗目的是通过 手术恢复腭部的解剖形态!为正常吸吮%吞咽%语音%听力等生 理功能恢复创造条件“##$因此!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提高 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现就腭裂患儿围手术 期护理进展综述如下!腭裂手术及治疗进展
单侧腭裂采用改良Z456,5>,3W式法”(#&兰氏法’!双侧腭 裂采用双侧梨骨粘骨膜瓣与二瓣联合手术法!合并唇裂者!采 用改良D://40;法“R#或改良直线法同期进行修复$对腭裂的 手术年龄临床上意见不一!而婴儿期&’#月龄内’为腭裂患儿 施行手术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措 施”$#$据报道近年来国内外大部分行腭裂修复术的患儿可在 手术当天入院!术后#R!R“2出院!既不影响手术效果!又可 节省开支”)#$ “!术前护理
#&’!心理护理!腭裂患儿由于畸形致言语不清以及曾受到 歧视等!存在自卑%内向%孤僻等消极心理!尤其)岁以上患儿 更为明显”S#$住院后由于环境改变和对手术的害怕!易出现 恐惧心理!甚至有拒绝反应和硬性反抗等行为$据临床研究 显示!患儿年龄越小手术依从性越差“"#$因此可采用(家庭式!作者单位#’%%’%’ 北京!解放军第三O六医院耳鼻喉科!作者简介#丁瑞英!女!’!S#年出生!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护理)!如叫名字时称其爱称或乳名!并采取主动爱抚%搂抱和 鼓励等方式!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在手术当日让患儿提前 进入术前活动室!手术室护士与患儿共同进行一些游戏!通过 观察模仿和讲示法”!#!消除其戒备心理!减少麻醉诱导期的哭 闹%抽泣!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术前特殊护理!患儿入院当天!由负责护士对其及家长 进行相关内容评估!结合语图仪进行音声语图分析!判断语音 清晰度!制定腭裂序列治疗及语音康复的个体量化健康教育 方案“’%#!并指导患儿改变传统的鼓颊式漱口方法!采用晃动 头部的含漱法!以适应术后需要”’’#$对#岁以内患儿在手术 当日(*%%给予喂食’%T葡萄糖溶液’%%!#%%8/!可有效预 防低龄患儿术前脱水热!增强其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 #!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传统护理方法为全麻术后去枕平卧)2!患 儿清醒R2后方可饮凉开水$车晓艳等”’(#报道!国外采取患 儿苏醒后父母即可将其抱起!以减轻患儿疼痛及恐惧!而且只 要患儿苏醒后不呕吐!即可鼓励其饮冷开水!达到降低神经敏 感性!减轻疼痛!保持口腔清洁的目的“’(#$樊功为等”’R#采用 口腔药冰含化!达到了止痛%止血%消炎及消肿的目的$(!局部系列护理!由于腭裂术后患儿吞咽功能%舌运动功 能均有所下降!口腔自洁作用较差!食物残渣易滞留于创面导 致感染$周莉等“’$#提出超声雾化%口腔洗浴%清洁口腔%滴鼻 &N1+8:M,0!P412,!C/,45:56!a0:..:56!NPCa’ &&&&&&&&&&&&&&&&&&&&&&&&&&&&&&&&&&&&& 系列局部护理
同时!广大护理人员也应该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如何将该 领域的研究成果迅速渗透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将是今后护 理研究重点探讨的课题之一$ 参!考!文!献
’!燕铁斌!窦祖林&实用瘫痪康复”D#&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RI’(S&
#!Z,-45;14HJ!P04:5Ka!J2:/:.VK&X241:<>4/453,?“V#&C/:5K,B 24>:/!#%%%!’R*R%#IR%)&(!金冬梅!燕铁斌&平衡功能临床评定研究进展”V#&中华物理医学 与康复杂志!#%%#!#R&(’*’“SI’”!& R!FP^+04W&C/:5:34/4<<,<<8,51+7>4/453,;:<+0;,0<“V#&[4:1J+
$!刘汉良!尤春景!黄晓琳!等&正常人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的信度及 效度分析“V#&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R!#)&(’*’$#I’$$&)!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P,06平衡量表的效度和信度研究”V#&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I#)& S!*:5,11:D‘&J,07+08453,I+0:,51,;4<<,<<8,51+78+>:/:19.0+>/,8<:5 ,/;,0/9.41:,51<”V#&VN8[,0:<10H+3!’!“)!(R*’’!I’#)& ”!张家铭!蔡智能&老年人之周全性评估“V#&台湾医学!#%%(!S&(’*()RI(S(&!D412:4
’%!顾旭东!李建华!叶小剑!等&Z:5;840W平衡评估在偏瘫康复评定 中的效度研究”V#&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I’$& ’’!张盘德!彭小文!皮周凯!等&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正 常人静态姿势平衡的定量评定及性别%年龄的差异“V#&中国康复 理论与实践!#%%R!’%&S’*R’RIR’S& ’#!张盘德&人体平衡功能检测系列研究’*正常人静态平衡的正常 参考值范围及相关因素”V#&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RRI)R)& ’(!徐本华!李雪迎!谢斌!等&正常人静态姿势图参数参考值研究 ”V#&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R!#)&S’*R’’IR’R& ’R!张蕲&人体平衡功能评定的研究进展“V#&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 复学分册!#%%#!##&’’*’RI’”& ’$!燕铁斌&重视国人平衡功能的研究“V#&中国康复医学杂志!#%%(!’”&“’*R$#&
’)!金冬梅!燕铁斌!曾海辉!等&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 PJD 和PPH的对照研究”V#&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R$(IR$)& &收稿日期*#%%)B%)B%"’ +#’S$+
#%%)年第’#卷第#(期!!!!!!!!!!综!述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人体结构和功能论文
人体结构与功能
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摘要】本文对人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一方面的知识进行了概括,并分析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否认特点,最后讨论了人体功能的调节。
【关键词】人体结构与功能 内环境 稳态 功能调节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human body of knowledge on the one hand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s the body with stable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denied, finally discussed the adjustment of the human body function.【Kye words】The human body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ternal environment
steady-state Functional regulating
概述:
人体结构与功能主要是研究人体各部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通常将人体全部构造分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神经、内分泌、肌肉;研究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或生理功能的科学,如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神经、内分泌、肌肉运动等生理功能的特点、发生机制与条件及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变化对这些功能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人体的组成、人体内环境与稳态以及人体功能的调节这三个部分。
1、人体的组成
人体由骨骼、肌肉、组织、器官和运动、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组成。
人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之间存在着非细胞结构的物质,称为细胞间质。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基本结构叫组织。由多种组织构成的能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单位叫做器官。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跟它的功能相适应。由各个器官按
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完成一项或多项生理活动的结构叫系统。人体共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这些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八大系统的作用:
※运动系统:运动系统由骨、软骨、关节和骨骼肌等构成。起支架、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由神经元组成,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系统而组成。在体内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控制和调节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神经系统的分析与综合,使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达到人体环境的统一。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由多种腺体组成。通过分泌不同的激素(雄性、雌性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对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和生殖起到调节作用。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它将消化系统的吸收的营养物质和肺吸收的氧送到全身器官的组织和细胞,同时将他们的代谢产物及CO2运送到肾、肺、皮肤排出体外。以保证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吸入新鲜空气,通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血液得到氧并排除Co2。
※消化系统:有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组成。是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功能。供人体所需要的食物和能量。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组成。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及代谢产物或毒素。
※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繁殖后代。
2、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存和活动的液体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20%,其中约3/4为组织液,分布在全身的各种组织间隙中,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细胞外液的1/4为血浆,分布于心血管系统,血浆与血细胞共同构成血液,在全身循环流动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内稳态机制,即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它或多或少能够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具有内稳态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大大提高了
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稳态这一术语描述了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自我调节过程。稳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恒定不变;各个组成部分不断地改变,而整个系统却保持稳定。稳态机制,自趋有序,动态平衡。健康的机体在时间和空间轴上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机体内部存在一种自我调控机制,可通过内外环境的交流,自始自终调控着机体趋向动态轴,达到一种最佳动态。
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赖于各器官,尤其是内脏器官功能状态的稳定、机体各种调节机制的正常以及血液的纽带作用。
3、人体功能的调节
人体功能调节主要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经周围神经纤维对人体功能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的有适应意义的规律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所必需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5个部分组成。反射弧中任何一个部分被破坏,均会引起反射活动的丧失。按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比较固定的、结构比较简单的反射,是一种较低级的神经活动。非条件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的基本手段。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神经活动。条件反射具有极大的易变性,扩大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一般说来,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并具有高度协调和整合功能,是人体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是指能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作用。主要是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生理功能的调节。参与体液调节的多数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成了神经调节传出途径中的一个环节,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当内外环境变化时,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自动产生的适应性反应。这种适应性反应在去除神经支配和体液因素的影响以后仍然存在,故称为自身调节。虽然,自身调节比较简单、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器官功能的稳态仍有一定的意义。
结束语: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是及其神秘的,唯有真正的了解正常人的体构造和功能作用,人们才能探明疾病情况下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正确的防治方法,造福于全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将更深层次得对人体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领域在这方面会有一个更大的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把。
参考文献:
<1>赵凤臣,《人体结构与功能》,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8-1 <2>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17907.htm
第三篇:人体结构图解读
人体结构图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言语 语言功能评定
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导学
掌握言语、语言、失语症、构音障碍的概念,失语症的主要语言症状、分类及各类失语症的临床特点;
熟悉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的主要结构、汉语失语症的分类诊断流程,构音障碍的类型及言语障碍特征,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的主要内容及分级规律;
了解言语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过程,言语-语言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目的。第一节
概述
一、言语与语言
言语是指说话/口语的能力,也就是用声音来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口腔、咽喉结构和呼吸器官产生声音实现交流的运动活动和实际过程。言语的形成,主要是由肺部喷出气体,经气管进入声道,形成声音;
声道包括:喉、声带、咽、舌、软腭、硬腭、牙和唇。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有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
包含口语、书面语、手势语和体态语等交流符号的集合系统;
语言活动有四种形式:口语表达、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和书写表达。
二、言语的产生、传递和接受过程
言语的处理过程
言语学水平
生理学水平
声学水平语言的特征
语言的基本特征
任意性
语义性
离散性 双重性
生成性
置换性
语言的神经生理基础
左半脑的中下部靠近听觉中枢(听觉皮质区)的区域,主要是控制听觉语言的接收与理解(语音与语义的连接),称之为维尼克区(Wernicke’s area); 左半脑额叶的下部有一区域称之为布鲁卡区(Broca’s area),主要负责控制语言的发声与表达(Webster,1995)。布鲁卡区与维尼克区的联结主要是依赖一束束神经纤维叫“弓状纤维束”;
言语时,词汇先从维尼克区形成,通过弓状纤维束,送到布鲁卡区决定词汇的形式和发音,然后再将具体的指令送到控制言语表达的运动皮质区。
研究表明,右脑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在处理言语的时间顺序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言语-语言功能障碍的主要类型
1儿童语言发育迟缓
是指语言发育没有达到实际年龄应有的水平。2听力障碍所致的言语障碍
获得言语之前和获得言语之后的障碍。
3口吃
指言语的流畅性障碍,表现为重复说初始的档次或语音、停顿、拖音等。4发声障碍
指发声的异常,也包括发声时伴有疼痛等不舒适状态。
5失语症
是指语言功能获得后的障碍,多由脑血管疾病或颅脑损伤而致大脑半球语言中枢损伤导致,表现为理解和运用语言符号能力的障碍,有听、说、读、写、计算等多种语言形式的缺陷。
6构音障碍
是指由于周围或中枢神经系统或两者同时损伤而致的言语肌肉本身或中枢神经系统对言语肌肉的控制失调引起的一组发声障碍。
构音障碍有运动性、器质性和功能性构音障碍之别。
四、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目的
对于脑部损害、周围神经损伤导致语言交流异常的患者应进行言语-语言功能的评定: 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言语-语言功能障碍,判断障碍的性质、类型、程度和可能的原因。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行言语治疗,为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评价治疗提供依据。预测患者言语-语言功能障碍恢复的可能性。
五、言语-语言功能评定的注意事项
意识障碍、严重痴呆、情绪不稳定等无法合作者不宜进行言语-语言功能评定。
评定环境应安静、最好采取“一对一”形式评定,避免干扰。陪伴人员在旁时不可暗示、提示患者。
评定前准备好评定用具,如录音机、图片等。
评定要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评定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是否合作、疲劳等。
评定过程中不要随意纠正患者的错误,注意记录患者各种反应(如替代语、手势、肢体语言、书写表达等)。常用的言语语言障碍筛选方法 Halstead-Wepman失语症筛选测验
选自HRB(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是一个判断有无失语障碍的快速筛选测验方法。
标记测验
是一种国际上研究较早并广泛沿用至今的、适用于检查失语症患者言语理解能力的检测方法。
语言发展迟缓筛选评量表
言语活动观察内容、语言理解观察内容、口语表达观察内容、阅读观察内容、书写观察内容。第二节
失语症的评定 失语症
由于脑损害所致的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是指后天获得性的对各种语言符号(口语、文字、手语等)的表达及认识能力(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障碍)的受损或丧失。
具体而言,是通过口语或书面语言或手势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意思和需要的交流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缺陷。
一、失语症的主要语言障碍 听觉理解障碍
语音辨认障碍
语义理解障碍
口语表达障碍
发声障碍
说话费力
错语
杂乱语
找词困难
刻板语言
言语的持续现象
模仿语言
语法障碍
言语的流畅性和非流畅性
复述障碍
阅读障碍
形、音、义失读
形、音失读
形、义失读
书写障碍
书写不能
构字障碍
镜像书写
书写过多
惰性书写
象形书写
错误语法
二、失语症的分类和各类失语症的特征 Broca失语(BA)
曾称为表达性失语、运动性失语;
临床以口语表达障碍为最突出特点,口语呈非流利型、电报式、语量少,每分钟讲话常少于50个字。表现为讲话费力,语调、发声障碍、找词困难;听理解相对保留,但对含语法词句和长句不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都有不同程度受损。
病变多累及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的Broca区及皮质下白质、脑室周围白质甚至顶叶及岛叶。Wernicke失语(WA)
曾被称为接受性失语、感觉性失语;
其突出特点为听理解严重障碍,轻者可以理解常用词、简单句,重者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常答非所问。谈话为流利型,因找词困难和大量错语,以致所处的话难以被理解。患者同时表现出与理解障碍大体一致的复述及听写障碍,存在不同程度的命名、朗读及文字理解障碍;
病变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的Wernicke区。
传导性失语(CA)
主要临床特点是复述不成比例受损,口语倾向流利型。
命名及朗读中出现明显的语音错语,伴不同程度的书写障碍。病变部位于优势半球缘上回皮质或深部白质内的弓状纤维 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征
Broca失语(BA)
Wernicke失语(WA)
传导性失语(CA)经皮质性失语
又称分水岭失语综合征;
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病灶均在分水岭区;
因病变部位有所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可分为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
经皮质运动性失语(TCMA)谈话为非流利型,患者说话费力,发声和语调障碍比Broca失语轻,主要是言语扩展有困难; 听理解尚可,对语法句和长句的理解有困难;
复述较好,表达性命名障碍,阅读有轻度障碍,书写障碍较重; 病变主要在优势半球Broca区的前、上部。
经皮质感觉性失语(TCSA)
谈话为流利型,口语表达有错语,听理解障碍重,但比Wernicke失语者轻些; 复述较好,倾向模仿,命名和阅读严重障碍,书写不正常; 病变主要在优势半球颞、顶分水岭区。
经皮质混合性失语(MTA)
谈话为非流利型,主要特点除复述相对保留外,所有语言功能明显受损,可有模仿语言,听理解、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病变常为优势半球分水岭区大片病灶。完全性失语(GA)
又称混合性失语,是最严重的失语类型;
临床特点为所有语言功能均有明显障碍,口语常限于刻板言语,以刻板言语回答或表达; 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严重障碍,预后差;
多见于优势侧大脑半球(额、顶、颞大病灶)较大范围的病变,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大片病灶。
命名性失语(AA)
主要临床特点是命名不能,大多可接受选词提示;
在口语表达中表现为找词困难,缺实质词,多以描述物品功能代替说不出的词,表现出赘语和空话较多,听理解和复述较好;
病灶多在优势半球(顶、枕、颞结合区)颞中回后部或颞枕交界区。皮质下失语
皮质下病变产生的失语较皮质病变少见,症状常不典型。
丘脑性失语(TA)表现为音量小、语调低甚至似耳语,发声尚清晰,找词困难,可伴错语。基底节性失语(BaA)以发声和语调的变异为主,患者说话含混不清,字音和语调不准,但不影响对语意的理解。
三、汉语失语症的评定
常用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
目前国内常用的汉语失语症检查法有北京医科大学的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标准失语症检查法、河北省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改编的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汉语版和实用能力交流检查。
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失语症检查法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汉语版 日常生活交往能力检查
(二)失语症的分类评定流程
四、国外常用失语症评定方法
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是目前英语国家应用较为普遍的一种失语症诊断测验方法;
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 标记测验
临床汉语测定方法
我国的汉语语言功能检测法
失语症汉语评测法
语言功能评测包括:对话、听力理解、语言表达、书写、拼读理解、句子和段落、描述书写、听写名字;
临床汉语言语测评法
实用性交流能力测定
国际上常用的功能性交流评估方法 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测验(CADL-T)Porch交流能力指数(PICA)功能性交流图(FCP)第三节
构音障碍的评定
构音障碍属于言语障碍,主要是由于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的病变而引起的发声器官肌肉无力、肌张力异常和不协调等,表现为发声不准、吐字不清和语调、语速、节奏等言语运动控制障碍。
患者通常听理解正常并能正确地选择词汇和按语法排列词句,但不能很好地控制重音、音量和音调。
一、构音障碍的类型 器质性构音障碍
由于发声器官结构异常所致,残疾病因包括先天性唇腭裂、先天性面裂、巨舌症、齿列咬合异常、外伤、神经疾患导致的构音器官麻痹、先天性腭咽闭合不全。
功能性构音障碍
构音器官无形态异常和运动功能异常,找不到构音障碍的病因,听力在正常水平,仅表现为固定状态的构音。
一般通过构音训练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运动性构音障碍
是由发声器官神经肌肉病变造成的言语肌瘫痪、肌张力异常和运动不协调等因素所致的言语障碍。
弛缓型构音障碍
痉挛型构音障碍
共济失调型构音障碍
运动减少型构音障碍
运动过多型构音障碍
混合型构音障碍
二、Frenchay构音障碍评定法
对构音障碍的评定是通过对构音器官功能检查和器械检查,了解言语产生过程中某一言语组成部分(呼吸、喉部声带、腭咽机制、口腔发声动作)受损的情况,做出正确判断,确定治疗目标,评定治疗效果。
反射
1.咳嗽;2.吞咽;3.流涎
呼吸
1.静止状态;2.言语时
唇的运动
1.静止状态;2.唇角外展;3.闭唇鼓腮;4.交替动作;5.言语时 颔的位置
1.静止状态;2.言语时
软腭运动
1.返流;2.软腭抬高;3.言语时
喉的运动
1.发声时间;2.音高;3音量;4.言语
舌的运动
1.静止状态;2.伸舌;3.抬高;4.两侧运动;5.交替运动;6.言语时 言语
1.读字;2.读句子;3.会话;4.速度
第五篇: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肌肉群功能总结
人体各环节运动的主要作用肌
(一)、肩带的作用肌:
1、上提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部、菱形肌、肩胛提肌等。
2、下降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下部、胸小肌和前锯肌下部。
3、前伸肩胛骨的肌肉有:前锯肌、胸小肌。
4、后缩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和菱形肌。
5、上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斜方肌上、下部肌纤维和前锯肌下部肌纤维。
6、下回旋肩胛骨的肌肉有:菱形肌、胸小肌和肩胛提肌。
(二)、肩关节的作用肌:
1.屈肩关节的肌肉:胸大肌、三角肌前部肌纤维、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2.伸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大圆肌。
3.外展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和冈上肌。
4.内收肩关节的肌肉: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冈下肌、小圆肌和喙肱肌。
5.外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后部肌纤维、冈下肌和小圆肌。
6.内旋肩关节的肌肉:三角肌前部、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和大圆肌。
(三)、肘关节的作用肌:
1.屈肘关节的肌肉: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2.伸肘关节的肌肉:肱三头肌和肘肌。
3.内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前圆肌、旋前方肌和肱桡肌。
4.外旋肘关节的肌肉:旋后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后两块肌肉是在内旋前臂的情况下外旋)。
(四)、腕关节的作用肌:
1.屈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等。
2.伸手关节的肌肉有: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指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3.外展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外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桡侧腕屈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短伸肌和食指伸肌等)。
4.内收手关节的肌肉有:位于手关节矢状轴内侧屈腕、伸腕的诸肌(即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等)。
(五)、髋关节的作用肌:
1.屈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股直肌、缝匠肌、阔筋膜张肌和耻骨肌等。
2.伸髋关节的肌肉有:臀大肌、大收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和半膜肌等。
3.外展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和梨状肌等。
4.内收髋关节的肌肉有:大收肌、长收肌、短收肌、臀大肌下部、股薄肌和耻骨肌等。
5.外旋髋关节的肌肉有:髂腰肌、臀大肌、梨状肌、臀中、小肌后部和缝匠肌等。
6.内旋髋关节的肌肉有:臀中、小肌前部和阔筋膜张肌等。
(六)、膝关节的作用肌:
1.屈膝关节的肌肉有:腓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腱肌和股薄肌等。
2.伸膝关节的肌肉有:股四头肌。
3.内旋膝关节的肌肉有:缝匠肌、半腱肌、半膜肌、股薄肌和腓肠肌内侧头等。
4.外旋膝关节的肌肉有:股二头肌、腓肠肌外侧头等。
(七)、足关节的作用肌:
1.屈足关节的肌肉有:小腿三头肌、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腓骨长、短肌等。
2.伸足关节的肌肉有: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3.内翻足关节的肌肉有:拇长屈肌、趾长屈肌、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等。
4.外翻足关节的肌肉有:腓骨长、短肌和趾长伸肌等。
下肢肌中维持人体直立的主要肌肉有: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等。
(八)、脊柱运动的作用肌:
1.屈脊柱的肌肉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髂腰肌和胸锁乳突肌等。
2.伸脊柱的肌肉有:竖脊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臀大肌等。
3.回旋脊柱的肌肉有:同侧的腹内斜肌和对侧的腹外斜肌,此外还有对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菱形肌等。
呼吸运动的肌肉有:固有呼吸肌(膈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和辅助呼吸肌(如胸大肌、胸小肌、胸锁乳突肌等为吸气肌;如腹直肌、腰方肌、髂肋肌等为助呼气肌)。
维持腹压的肌肉有:膈肌、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和会阴肌等。
(九)、头颈运动的作用肌:
1.屈:斜角肌。
2.伸: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头夹肌、颈夹肌、竖脊肌。
3.侧屈: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斜角肌。
4.向同侧旋转:头夹肌、颈夹肌。
5.向对侧旋转:斜方肌(远侧支撑)、胸锁乳突肌、颈夹肌。
(十)、骨盆运动的作用肌:
1.使骨盆前倾的作用肌:髂腰肌、缝匠肌、股直肌、耻骨肌、股薄肌、长收肌、短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
2.使骨盆后倾的作用肌:臀大肌、肱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梨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
3.使骨盆向同侧倾的作用肌:臀中肌、臀小肌。
4.使骨盆向对侧旋转的作用肌:臀大肌、梨状肌。
5.使骨盆向同侧旋转的作用肌:臀中肌前部、臀小肌前部。
从脊柱的运动及肌肉分布特点看常见腰疾患病因 脊柱
1.1 脊柱外观特点脊柱由全部椎骨、骶骨和尾骨以及它们之间的骨连接构成,形成头颅的支柱、躯干的中轴,并参与胸腔、腹腔及盆腔后壁的构成。脊柱长度可因姿势不同而略有差异。由于站立时椎间盘受压缩可变薄,所以长期卧床与长期站立者相比,一般可相差2-3com。
1.1.1 脊柱的正面观:椎体由上向下逐渐加大,至骶骨底最宽阔,这是与人体直立时脊柱下部负重较上部大而相适应的。耳状面以下,由于重力骤减,骶骨和尾骨的形态也随之迅速变小。
1.1.2 脊柱的侧面观:棘突在背部正中形成纵嵴,两侧有纵行的背侧沟。容纳背部的肌肉。颈部棘突短接近水平位。胸部棘突向后下方倾斜呈覆瓦状。至腰部棘突又趋于水平位。侧面可见颈、胸、腰、骶4个生理弯曲,其中颈曲和腰曲向前凸,而胸曲及骶曲向后凸。脊柱的弯曲使脊柱具有良好的弹性,可缓解震荡并与人体的重心维持有关。它和其它部位配合进行各种复杂动作如飘动彩带。形成人体多姿多彩体姿
1.2 脊柱运动形式脊柱可进行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及其它复杂组合动作。
1.2.1 屈:屈是指脊柱绕冠状轴(额状轴)(左右方向)在矢状面内向前的运动。
当脊柱向前屈曲时。胸部后凸加大,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减小。同时。棘突可稍微分开,比较容易在腰背部的正中体表扪及。各椎体之间以关节突为轴,使椎体和椎间盘受压。链接后部结构的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等受拉。背腰深浅肌肉受拉。
使脊柱(躯干和颈部)前屈的肌主要有:胸锁乳突肌、斜角肌、颈长肌、头长肌、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腰方肌、腰大肌等。
1.2.2 伸:脊柱由解剖学位置向后弯曲或由前屈状态返回解剖学位置并继续向后弯曲的运动,均称为伸。
脊柱向后伸展时。颈部和腰部的前凸增大而胸部后凸减小。脊柱整个后部结构的应力水平显著提高。尤其在椎弓根部、椎弓峡部和关节突关节等处更为明显,在近椎弓根处的椎体密质骨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应力集中,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的应力水平比前屈时升高。
使脊柱后伸的肌主要有:斜方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头夹肌、颈夹肌、骶棘肌、横突棘肌、背短肌等。
1.2.3 侧屈:脊柱绕矢状轴(前后方向)在冠状面(额状面)内的运动称为侧屈,其中脊柱弯向左侧的运动称为左侧屈。脊柱弯向右侧的运动称为右侧屈。
脊柱的侧屈运动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脊柱侧屈时,各部的运动幅度比较一致,椎骨棘突在背部形成一平滑的曲线:一种是运动部位主要集中在颈部和上腰部。胸部脊柱几乎不改变形状或只有较小的改变。脊柱侧屈时,曲侧压力增大,对侧剪刀增大。
使脊柱侧屈的肌有:肩胛提肌、腰方肌、肋间肌、横突间肌等。
1.2.4 旋转:脊柱旋转是指绕垂直轴在水平面内的运动,也称回旋,又可分为左旋和右旋。骨盆固定不动、头部和肩部向左旋转。或头部和肩部固定不动、骨盆向左旋转。都称为左旋。
与脊柱旋转有关的肌有:胸锁乳突肌、斜方肌上部、斜角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夹肌、髂肋肌、脊柱固有的回旋肌、髂腰肌等。
1.2.5 环转:脊柱的下部固定不动,上端做圆周运动动。称之为环转。环转运动也可在悬垂状态下,上部脊柱较为固定时由脊柱下部完成。它是上述几种运动连续进行的结果。
1.3 脊柱不同姿势下的受力人体姿势不同对脊柱及其各部的受力情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这里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脊柱在不同体位时的力学特性,即身体处于某种姿势时,脊柱的形态特性和受力情况。我们可以把每种体位看作是身体复杂运动中的各个单独的位相或完成了动作,以能从中理解在脊柱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变化。
1.3.1 站立位:正常人在直立位时。从侧身看脊柱身体上部的重心位于脊柱的前方,躯干的重力线一般是通过第4腰椎中心的腹侧,即脊柱各节段承受着恒定的前屈力矩。因此使脊柱所受到的压力并不只是人体本身的重量,还包括为了平衡重力的背部肌肉的收缩力。人体垂直站立时,由椎体和椎间盘承受了几乎全部的压力,脊柱各段所受的压力从上而下逐渐增加,但在脊柱稍向后伸展时,一部分压力侧由关节突关节承受且由于骶棘肌和髂腰肌的收缩以及髂股韧带的紧张,使骨盆向前的倾斜程度增大,脊柱腰段的弯曲也随之增大。
两腿的长度或两脚所站的高度不同。可使骨盆不完全处于水平位而稍微向一侧倾斜。并同时使脊柱发生向对侧的代偿性弯曲。脊柱的弯曲可增加脊柱的弹性,长时间站立时两只脚不站在同一高度,如将一只脚放在脚凳上。可在一定程度内减小腰椎间盘上的压力。
此外,在人体处于站立姿势时,也并非绝对地平衡。由于肌紧张原因各个肌群的作用和反作用的结果使身体有轻微的前后摆动。摆动幅度的大小随着人体疲劳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1.3.2 坐位:人处于坐位时,脊柱除要受到垂直方向的重力作用和它的偏心力矩。还要受到由下肢传来的与偏心力矩方面相反的集中力矩。此外,由于坐位时骨盆向后的倾斜度增加,脊柱腰曲减小或消失。使重力线向腹侧移动,力矩增大,因此腰部椎间盘的负荷要比直立时为大。在坐位时如果躯干向前弯曲,则力矩会进一步增大。如果采取向后斜靠的坐位时。则躯干重力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沿着躯干轴的作用分量,它使脊柱受到压缩应变,一部分是与躯干轴垂直的作用分量,该力可由靠背(如椅背)上的反作用力平衡,由于各部分的重力方面与脊柱不共线,所以还有一部分偏心力矩作用在脊柱上。此外也有从下肢传来的集中力矩。如果靠背的倾斜角比较大。则重力在脊柱轴向的分量以及它所产生的力矩均减小,但下肢传来的力矩方向却与重力的偏心力矩相一致,使脊柱的应力增大。
1.3.3 卧位
1.3.3.1 仰卧位:仰卧时的脊柱像一个平放着的弹性曲梁,要受到头部和下肢传来的弯矩和剪力,两端的弯矩使脊柱的前面受拉而后面受压,腰肌的作用也可产生对腰椎的负荷。如果升高头部、下肢弯曲。则由头部传到颈椎、由下肢传到髋部的轴力增加。而使脊柱所受的弯矩减小。同时由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弯曲使腰肌放松减弱了对腰椎的牵拉,从而使腰部脊柱的受力得到部分改善。
在床板较硬的情况下,在腰椎以下的部分的床板不会产生支持应力,只有该部分的躯干重量形成弯矩。此弯矩能减低两端弯矩的作用。如果创过于松软,在身体下陷后,将有床的反力作用在腰部脊柱。与端部传来的弯矩叠加起来而造成腰部脊柱比较大的应力。因此,软床虽然使身体表面的载荷分散,但增加了腰段脊柱的应力,故患有腰部疾患时应以硬床板最佳。
1.3.3.2 侧卧位:侧卧位时由于重力作用使脊柱的下胸段和上腰段向下弯曲,使该部脊柱上面受压而下面受拉,而颈段脊柱由于头部的重力作用使头端向下产生弯矩。头端的弯矩使颈部脊柱的上面受拉 而下面受压。因此,使用高度适宜的枕头可减轻或消除颈部脊柱受到的弯矩,使侧卧时脊柱大致在同一水平线上。
1.3.4 其它:当人弯腰抬重物时,脊柱实际上是一个机械效率(负荷重力与所需施加的外力之比)很小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脊柱看作是固定在骨盆上的一根带有枢轴的悬梁。骶骨相当于枢轴。此时第5腰椎及其与骶骨相连结的椎间盘(L/S)位于悬梁的根部。所以最容易受到损伤。当弯腰并维持在平衡状态时。骶骨上所受的压力与背部肌肉的作用力是基本相等的。此时背腰部肌肉处于受拉伸状态。当背部呈水平状态时。躯干、上肢和头部的重力(约为整个身体重量的65%)的方向与脊柱呈直角,并且其力臂很长,而背部肌肉的作用力的方向与水平线所成的夹角约为12°,即肌肉的作用线非常靠近枢轴,所以它的力臂很短。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的影响,—个体重为60kg的人,弯腰使背部呈水平状态时,其骶骨所受的压力大约为180kgo如果要捡起一个重20kg的物体,则骶骨所受的压力约为250kg,如此大的力作用于肌肉和椎间盘上是有很大危险的。因此,在弯腰捡东西时,即使所捡的东西不重,也会在腰椎的椎间盘尤其是最下面的一个椎间盘上产生非常大的力。所以应尽量避免采取这种姿势。
1.4 脊柱运动特点在自然情况下。活体上两上相邻椎骨之间的运动幅度很小,并且不可能出现彼此单独运动现象。因此脊柱的所有运动均是椎骨和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韧带等结构所构成的多个运动节段联合运动渐变的结果。蛇的各类运动形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脊柱结构及功能上的原因。如①脊柱整体结构上的生理性弯曲。椎体彼此相邻的上下两面实际上并非真正的水平面也非互相平行的。②脊椎椎体间的椎间盘及其后方两侧的关节突关节构成的关节三联体,使脊柱象—个底面向后的等腰三棱柱,而成人脊柱的旋转轴却又位于椎体中心:③人体直立的结果,使身体的重心位于脊柱的前面,同时脊柱背面的肌肉也比较发达等,因此在脊柱侧屈时,椎体必然会伴随着—定程度的旋转运动。由于脊柱是躯干的轴心,脊柱的任何运动都伴随着身体重心的移动,所以脊柱的运动还有赖于下肢各关节及骨盆的协同作用。
1.5 脊柱肌肉分布脊柱周围的肌肉从位置上看分别位于脊柱的背侧和前外侧。它们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脊柱。
1.5.1 背侧组:主要包括颈、背部的浅层及深层肌。另有作用于骨盆的臀肌和股后肌。
浅层:均起自棘突,止于肱骨上端及肋骨,以运动上肢及肋骨。在项部及背上部有斜方肌、背下部有背阔肌。其前方有肩胛提肌、菱形肌和上后锯肌。在腰部还有下后锯肌。
深层:深层肌主要维持脊柱的挺伸,分为长肌和短肌。长肌有夹肌和骶棘肌(夹肌包括颈夹肌等),前者自项韧带和上位胸椎棘突向外下斜行。止于枕骨及颈椎横突。可使颈后伸、侧屈及向对侧转头;骶棘肌亦称竖脊肌,起自骶骨和髂嵴,向上分为多肌齿,可止于椎骨、肋骨,最长者可达枕骨。全肌可分为外侧的髂肋肌、中间的最长肌及内侧的棘肌。一侧骶棘肌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同时收缩,使:脊柱后伸、仰头。短肌有横突棘肌,位于骶棘肌深层,起自横突。向内上止于棘突。自浅入深有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及横突肌、棘间肌等。它们可使脊柱挺伸、侧旋、侧屈。在枕部深层有枕下肌,包括头上斜肌、头下斜肌、头后大直肌及头后小直肌。它们可使头回旋和后仰。
臀部和股后部肌:如臀大、中、小肌及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等。可维持骨盆后仰。
1.5.2 前外侧组:在颈部。浅层的胸锁乳突肌可间接作用于脊柱。进行仰头、屈项及向对侧转头等运动。深层则位于脊柱的前方和两外侧。前者有头长肌和颈长肌。参与头的前俯和颈前屈。后者包括前、中、后3对斜角肌。它们起自颈椎横突止于第1和第2肋。前斜角肌可起于第3-6颈椎前结节或后结节。故而第3-6颈神经根一穿过前斜角肌起点外行。当该肌紧张时可牵拉相应的脊神经根。反之,脊神经根处病变时亦可引起前斜角肌紧张甚至痉挛。
在腹部;腹前外侧群肌如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除容纳保护脏器、增加腹压外,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腹后壁的腰方肌亦可侧屈脊柱。
另外。起自腰椎体、横突等的髂腰肌向外下走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能使脊柱和骨盆前屈。2腰部疾患
2.1 腰部软组织劳损腰部软组织劳损属中医学“腰痛”、“腰脊痛”范畴。常见原因是:①长期弯腰工作或工作姿势不良。腰肌长时间处于牵伸状态,形成了积累性的劳损变性。②急性腰肌损伤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损伤组织未得到充分修复而遗留慢性腰痛。③腰椎先天或后天畸形、腰部外伤、腰肌过度疲劳或下肢畸形等也易发生腰肌劳损。腰部慢性劳损是以上诸原因作用下,首先引起创伤性软组织炎性反应。到后期则因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不同而导致软组织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其结果可以刺激或压迫感觉神经及营养血管而导致腰痛及放射痛。在临床上。腰部软组织劳损实际上包括腰肌、筋膜、韧带、髋关节等多种复合组织的损伤。
2.2 腰部肌筋膜炎肌筋膜炎又称纤维织炎,为身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腱、腱鞘、肌膜、韧带、骨膜和皮下组织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因风、寒、湿所引起,亦可因损伤、感染、风湿热或寄生虫感染而发生,前者称原发性,后者称为继发性。腰背部、骶髂部为好发部位。
2.3 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棘上、棘间和黄韧带都是由稠密的胶原结缔组织构成。是纤维关节的重要结构。它们将相邻的骨体连接在一起。它带有柔性、屈折性,以便于关节活动。另一方面,它有足够的强力和牢靠性。可以耐受强大的拉力但不能伸长。因此,在急性扭伤时,韧带易被断裂;在持续或间断牵拉时韧带将松弛。一旦韧带失去弹性就不易,陕复原有的力量。
(1)棘上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是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多发病。损伤后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常导致慢性韧带劳损而不能胜任繁重劳动。棘上韧带是架在各椎骨棘突顶上的索状纤维组织。据统计,73%止于第4腰椎,22%止于第3腰椎,仅5%止于第5腰椎。由于该解剖特点使下腰较弱,其又是最活动区。另外中年人可有75%的人有棘间韧带变性,加之局部外伤,故韧带极易在该处撕裂。在正常情况下。这些韧带皆受骶棘肌保护而免受损伤。在人体充分弯腰搬移重物时,骶棘肌处于松弛状态,臀部肌肉和大腿后部肌肉收缩。以腰椎为杠杆将重物提起。支点常位于腰骶部,此时因无骶棘肌保护,所以重力全落在韧带上。当脊柱突然屈时时,极易造成棘上韧带从个别棘突上撕脱。此尤以下腰部和腰骶部多见。
棘上和棘间韧带由脊神经后支神经末梢分布,是极敏感的组织,一旦损伤,可通过脊神经后支传人中枢,虽然范围很小,却会造成严重的腰痛或伴有腿痛。
(2)棘间韧带损伤:棘间韧带既有助于脊椎之间的活动。但也给予其一定的限制。它处于相邻的棘 突之间,呈长方形,其腹侧与黄韧带相连,其背侧与背肌的筋膜和棘上韧带融合在一起。这3条韧带构成一个统一体。在日常生活中,背部的屈、伸动作经常使棘突分开和挤压、相互摩擦。从而造成棘间韧带牵伸和挤紧。日常机械性摩擦会引起变性。棘间韧带只能在变性的基础上外力作用下而发生不同类型的破裂和松弛。韧带内含有神经纤维。对痛觉最为敏感,故韧带破裂或松弛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2.4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1、2腰椎后部厚度大于前面;第4、5腰椎与之相反,而第3腰椎的椎体前后厚度相等。第3腰椎的横突比另外4个腰椎横突长,因此背部肌肉的牵拉杠杆力最强,尤其是横突左右不对称或横突向后偏斜时。当腰椎左右侧弯及扭曲活动时牵拉更甚。附着在横突上的有腰背筋膜之深层及腰方肌。当这些肌肉单侧收缩时。可使腰部向同侧前方弯曲。使横突与肌肉筋膜附着处受伤从而造成多个小肌疝。同时也可因肌肉收缩牵拉而使腰神经感觉支受牵拉而产生疼痛。此病尤以青壮年多见,大多数患者都有损伤史,这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扭转、动作不协调时则更易发生。讨论
3.1 由于不同程度外力打击、扭伤、负荷过重等均可使腰、背部软组织发生不同程度损伤。如下肢伸展性腰部损伤、急性腰扭伤、腰骶椎关节及骶髂关节扭伤等。可引起腰背部筋膜、韧带、肌肉等撕裂或断裂,同时,由此可引起急性腰背痛、脊柱侧弯,放射性或牵扯性神经痛及骶髂关节松弛等。
3.2 不同姿势对脊柱负荷大小不同,站位、坐位椎间盘受力量大。如站立尽量前倾或前屈坐位。
平时工作姿势不良,如歪颈找物、低头劳动、经常弯腰工作、下肢伸直位搬动货物(正确姿势为屈髋、屈膝、直腰提物)、长久站立、不正确坐位工作、看书等。均使腰部结构处于力学上的不良条件。此不仅易发生扭伤,而且易发生椎间盘退行性变及筋膜韧带劳损。
3.3 下腰椎活动多、负重大则慢性劳损退行性变发生率高,所以腰椎间盘则多为突出为多见;腰骶部是活动椎与不活动椎交界处,而又常见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裂等先天畴形。当搬重物、姿势不正或突然弯腰时易造成腰骶、骶髂关节损伤。是造成腰背痛的常见原因。第3腰椎横突较长。肌肉牵拉杠杆作用强,易使横突与肌肉附着处受伤,此是发生腰痛的重要因素。因此活动度最大。所以损伤多。
朱氏金三角的准确定位及应用体会
朱氏金三角是朱国庆老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经验穴位,在腰椎间盘突出等腰臀部疼痛性疾病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很多朋友对朱氏金三角的准确定位不十分清楚,现对朱氏金三角定位做一详述。
朱氏金三角定位:让病人俯卧于治疗床上,以髂后上棘最高点为中心,往上髂后上棘顶点内上角边缘定一点(为L4/5椎间孔外口);以髂后上棘最高点与腰五棘突之间定一点(为L5/S1椎间孔外口);在髂后上棘外侧缘有一骨性凹陷处定一点(为臀上皮神经出口处)。这三点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金三角),三角形的顶点为L4-5椎间孔外口(L4神经根通过),内侧角点为L5/S1椎间孔外口(L5神经根通过),外侧角点为臀上皮神经出口处(臀上皮神经通过)。
朱氏金三角的应用体会:
1、应用拨针(松筋针)治疗比小针刀安全性高;
2、拨针治疗过程中是否复制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原有的腰臀及下肢疼痛症状,是决定疗效的高低的重要因素,引出原放射痛或麻木部位症状,则疗效好,否则效果差;
3、拨针到位后,弹拨的力度和维持时间与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关系,弹拨力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维持时间以复制出原放射痛或麻木部位症状拨力到位后固定拨针至症状消失为度;
4、如患者腰臀部疼痛,则通过拨针做向疼痛部深浅层筋膜的透拨(浅层筋膜可360度透拨)。补充说明:金三角是髂后上脊内源一点,是S1,外2CM一点,是臀上皮神经出口,上2CM一点,是L5S1外口 转摘的说法有错误,但整体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