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为了提高初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出效率低下的困境,我与同事们进行了多次的教学研究,努力寻找一些能够使阅读教学得到优化的方式。我发现利用关键词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迅速地阅读文章,让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细致。
关键词:关键词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自身能力及阅读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的阅读水平较为低下。我一直都想把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轻负做好。但是,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外,我也经常会对教学产生困惑,我们应该从何处入手、怎样对文章进行解读,才能使教学收到更好、更明显的效果呢?
为了了解学生实际的阅读情况,我对本校的初中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我发现,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阅读速度最快的学生才能勉强达到每分钟450字,难以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500字。并且,学生的阅读质量非常低下,无法达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对此进行了深思。
怎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很多实践,也经常与同事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探究,觉得关键词教学法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它能让语文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有效。
关键词教学法是一种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首先要选择一个最为敏感和关键的词汇,以此作为文章阅读的切入口。其次,结合所学关键词对文章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和理解。
一、如何挑选关键词
有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没有好的阅读方法,就会为他们带来疲劳感,使学生对文章的兴趣逐渐消失。没了兴趣,就很难读进去,更谈不上掌握文章的重点了,再好的文章也领悟不到其中的精髓。有时候,学生会被文章的一些细枝末节所迷惑,无法联系整体进行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选取一些关键词,作为一种有效的切入口来提高课堂效率。在我看来,那些优秀的文章不用刻意寻找,很容易就能发现其中的关键词。只要我们能够抓住它,就能够顺利延伸和拓展,对文章进行一个全面的、具体的感知和把握。
(一)从文章的标题中选择关键词
文章的标题能够反映作者的情感与整体构思,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因此,在挑选关键词时,我们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审视全文,分析文章大意,找出文章的标题与全篇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围绕标题中的关键词为学生提一些相关的问题,并利用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理解文章,欣赏文章,体会到文章的精髓。以《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例,通读全文后我们可以发现“新装”是一个关键词。利用它作为切入口,我们就能够很顺利地就把本文的骨干整理出来:皇帝喜欢新装――两个骗子利用新装引诱皇帝――官员看到新装的反应――皇帝看到新装的反应――皇帝出游展示自己的新装――小孩揭示新装的实质。这样,利用关键词,很容易就将一篇较长的文章整理得条理清晰、便于理解了。
(二)从文章的开头选择关键词
在谋篇布局时,作者经常会将一些统领性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用以总领全文。还有些作者会在文章的开头用统领性的词语作文埋下伏笔,下文的内容会与这些词语相照应。找到了这些关键词,我们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文章的大致走向,是围绕哪些内容而写的。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关键词来引导学生的阅读,就能够帮助他们提高掌握阅读要点的速度,进而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以《口技》一文为例,在本文的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话:京中有善口技者。由此,我们可以选出它的关键词“善”。我为学生设置了几道与“善”相关的问题,用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看出口技艺人的“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体现口技艺人的“善”的?这样,有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再加上关键词的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有一个明确的要点。
(三)从文章的结尾选择关键词
在一些文章里,我们经常会在结尾看到一些用来总结全文或是点明主旨的句子。经过分析我发现,这些句子不仅能够用来点明主旨,还能表达作者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于是,我就努力从这些句子中找关键词,并利用关键词来切入,展开开头教学。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的情感受到启发,以情感人,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关键词经常会起到重要的作用,用四两拨千斤来描述犹不为过。
二、选择关键词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梳理情节,找到线索
在不同的文章中,关键词出现的位置和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关键词时从头到尾都会出现的,有的则是在某些小节中出现,有的还是跳跃式地出现在文章中。因此,教师要对文章的情节进行仔细的梳理,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线索,这样才能有提纲挈领之效,帮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整理出文章的思路。
(二)仔细挖掘,把握重心
如果我们所学的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可以仔细挖掘文章中的线索,结合关键词对文章进行仔细研读,弄清文章的条理、顺序以及行文方式,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变化的,使学生能够顺藤摸瓜,掌握文章重心,提高教学效率。
(三)探寻铺垫,强化细节
很多作者喜欢利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有的作者会利用细节描写来叙述故事发展的情节,一点点地进行推动。这种写法能够使文章更加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也能够使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得到增强。利用关键词来分析文章的细节描写,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深入、细致的了解。
三、关键词应用于阅读教学的益处
自从有了多媒体,很多教师都认为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其实,在我看来这是一个误区。教师演示得手忙脚乱,讲解得口若悬河,学生则是扫描式地观看,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进行回答,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思考和探究时间。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学到什么呢?他们的阅读能力又会有多大的提高呢?从大量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和时间来看,语文关键词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关键词作为抓手,以文本为核心,通过关键词这个切入点,对文本进行有序、细致、深入的解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的世界,在文本探究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从而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关键词的学法抓住了文章的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领先,收到了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功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速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在回答问题时的准确率也提高的较为迅速。
由此可见,关键词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教学方法操作简单,且效果明显,对于一些经验不够丰富的年轻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制胜的法宝。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孙绍振.如实解读作品[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责编 张翼翔)
第二篇: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多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能延长信息作用的时间、扩大信息进行的空间、拓展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已逐步走进中学语文课堂。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一种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个美好的世界。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空间,在音乐的带领下,在动画的生动形象的演示下,在多姿多彩的图片展示下,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更能体会语文教学内容,这样的新鲜感也可在一定程度下消除初中学生由于长时间坐着上课而带来的疲备,也能调动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软件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早已被学生所不齿。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随意的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培养学生朗读兴趣,激发求知欲。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有时也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很能自然地感受到《满井游记》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及《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
五、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教育现代的体现,是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必然趋势,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地方使用,怎样使用发挥作用最大,是我们每一个任教者都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避免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形式化,有效地发挥电教媒体尤其是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才能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第三篇:导学案_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张敏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
第四篇:导学案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浅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赵宏武
(甘肃 张掖 734115 山丹县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既是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彰显个性的殿堂,又是学生心灵受到感染、智慧得以启迪的舞台。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教师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导学案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迅速赢得广大教师的青睐。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它把以前笼统繁多的环节,变成了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段学习,更好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效率。【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导学案 自主学习
随着近几年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的教学手段不再是以前老式的黑板式教学,而是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互动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把以前是老师强制让学生学习变成了现在学生去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导学案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眼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那么如何将“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理念渗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由“教师教”变为“自己学”。本文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揣简陋而论之。
一、目标导航,使学生自学有方向
即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依据导学案,了解学习重点难点,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是自主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受学生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目标认识模糊,界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课文之际相机点拔、诱导,帮助学生弄清“为什么学”、“我要学什么”,从而明确学习的目标。例如《荔枝图序》一文学习目标主要有:
1、学习作者抓住形、色、味等角度观察荔枝,描写荔枝的方法。
2、通过写荔枝,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教学开始,可引导学生思考:
1、你吃过荔枝吗?用自己的话说说荔枝的形、色、味。
2、课文怎样向我们介绍了荔枝?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讨论,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抓住了学习的主要任务,揭示了本课的主要学习目标,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对课文学习的追求中。
二、预习导学,使学生自学有章法
即学生依据导学案,尝试解决课本问题。学生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带着问题学习课本,主动查阅工具书,对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从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巡回了解学生自学情况,收集信息,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亦可适时点拨。例如:在学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学生可依据导学案疏通文意、初步感知。疏通文意,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学生积累词汇、理解文意的过程,也是初步体会文章主旨的过程。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巡视相机答疑解惑。通过这一“导学”行为,使学生抓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从而促其形成自主阅读的学习能力。
三、合作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即对于学生在自学中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探讨、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精讲点拨等多种形式,进行研讨,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之“疑”,巧运“导”术,启发思维,引导学生释疑解困,从而扫清学习障碍。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引导学生感悟起伏曲折的情节所表现的深刻主题时,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是谁?有人说是“我”,有人说是于勒叔叔,还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认为是谁?2.这篇小说的主题有“金钱关系”说、“同情”说、“虚荣”说等等,你认为是什么?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抛出来,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它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并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问题探究与阅读思考正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阅读中掌握问题的关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控制着课堂节奏,避免了探究课堂的无序性,确保了课堂教学向目标流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检测评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达标检测既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环节之一,也是教师检查学习效果的环节。学生通过达标练习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获得了成就感,更增加了他们自学的动力。课堂上,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认真巡视,以了解全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补偿教学。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进行检测:
1、陋室究竟是如何的简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表现其简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2、作者既然喜欢“调素琴”,又如何理解“无丝竹之乱耳”的那份轻松?
3、经过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了,作者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4、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这样的达标检测题紧扣学习目标,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自信,更懂得怎样在学习中获取知识与能力,在发现不足的同时调整努力的方向。
五、总结提升,拓展学生视野
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思路、方法技巧,以便更好地内化为创新所必需的学习能力。学习过程结束之际,并不意味着“曲终人散”。教师应引导学生作自我归纳、自我小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受到了哪些启发”等问题应成为学生自己思索的主题,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学法,构建具有自我特点的知识结构。教学过程中,应密切课内外的联系,由课内延展到课外,运用迁移规律,让课内获取的知识在课外得到巩固,让课内习得的能力在课外得以夯实。如学习了《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学习自读课文中的《梁思成的故事》等类似的文章,这不仅拓展了学生阅读空间,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导学案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热情,并且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随着时代进步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在实际运用的过程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因此只要我们刻骨钻研,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让导学案在语文课茁壮成长。同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力争打造高效课堂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只要遵循科学规律,积极探索,我们用辛勤汗水浇灌的“导学案”,今后一定会更加灿烂!参考文献:
[1]王益辉。导学案之思与辩[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2]邹本军。初中语文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11(14)。
[3]周彩丽。语文导学案的编写与运用[J]。学科建设,2012(07)。[4]余文正。“学案导学”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兼谈学案导学促进教师成长的意义[J]。甘肃科技,2011(08)。
作者简介:赵宏武,1977年10月,汉族,甘肃山丹人,山丹县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从事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第五篇: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驻马店市一高分校 王海青
摘要 :
多媒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的、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正确运用多媒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创设出优美的情境,能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可以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多媒体的运用还存在许多弊端,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引起我们一线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 多媒体 语文教学 运用
21世纪我们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不可替代作用。同样多媒体技术也逐渐被广大教育工作者重视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全面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和视频等为一体,融合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于一炉,既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将会加强教学效果,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让语文课堂“活”了起来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实现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这是已被科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证明了的规律。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中的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披文入境,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感觉得以引发、强化,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高效课堂效果的实现。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教材是一个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仓库。课文中富有文采的语言美、栩栩如生的形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等使语文教学具有了得天独厚的审美优势,成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能架起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领悟到课文深层的美的内涵,获得美的体验。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具有问题意识,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中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例如在初中第一册《春》的教学中,我就可以使用自己用软件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从不同的角度飘入背景为一片桃花的屏幕中,清屏后随之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可做按钮使用,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也可用键盘上的数字键来选择,另外再做一个退出按钮。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草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然后再让学生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了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二)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时,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影像。学生完全陶醉在那浩瀚的沧海,那雄浑的声音,那博大的胸怀之中。学生们进入到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不用老师苦口婆心的讲解,学生对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已经完全感受到了。此时此刻,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就自然而然地再次入情入境。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会进一步受到感染,情感的陶冶就落到了实处。
(三)、利用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内容的重点、突破难点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提高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利用这个特点可以处理其它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产生兴奋,从而增强他的直观印象。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该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时候了。我通过多种途径查找到相应的云的图片,配以简要的介绍文字,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重点之一是掌握典型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课本的注释形式早已被学生所不齿。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呆板的注释形式呢?多媒体课件实现了这个愿望。我采用方正奥思多媒体创作软件,将这篇课文制成了“电子文本”,即当鼠标落到相应的词语时,出现该词语解释的超文本链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随意的移动鼠标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巧用多媒体,可以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 3 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占据二龙山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同时引导学生了解鲁智深,会讲述他的故事。还要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征。教师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等电视剧中的歌曲,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
(五)妙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妙用多媒体技术,除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教学情趣,丰富教学资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深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影像、图像和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
三、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弊端
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是一种时尚的潮流。屏幕上变化着的动画,直观欣赏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优化了一些课堂的结构。但随着多媒体使用的日益盛行,它的弊端也逐渐呈现出来。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现在相当一部分老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流程过于哗众取宠,浮于形式,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也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
(一)教育手腕先进,教育思想掉队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根底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需充分发挥 4 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依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仍然是解说的中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承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仍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二)公开课必用多媒体,虚有其表
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明显优点,因而 “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场面普遍存在,这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的课件只是“绣花枕头稻草芯”,多媒体课件的超文本功用、交互功用、网络功用的优势得不到表现,有的课件只是简单的文字加图片,是用投影片完整可以完成的,这样大材小用,形成大量资源浪费。选择媒体必需遵照“低本钱、高效能”的准绳,但是很多人恰恰违背了这一准绳。
(三)视听替代朗诵,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多媒体课件极大水平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起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语文教学就是要培育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才能,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理的,只要在重复朗诵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言语,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言语的朦胧、含糊美,假如用详细、生动的画面去替代,会毁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好意境。
(四)教学墨守成规,学生思想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常常就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但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剖析、讨论的过程中,经常会呈现百花怒放的场面。因而,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整吻合,以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本人设计的答案上来,常常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想。答案的单一性使本来丰厚生动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语文教学的理念南辕北辙的。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言语中,包括板书、眼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言语表达方式,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作风和做学问的研究肉体,从而遭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作风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以身作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短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熏陶。
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注意的问题
前不久,听到一则消息,某地方进行教学展示活动,由于当地缺电,恰巧在这一天停电。所有的展示课都无法正常开展,只有延期……可见,我们的课堂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这些现代工具局限了,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那么应该还其辅助的作用,该收手时就收手。我们应该是人控制机器,而不要变成机器控制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它需要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对课程资源的合理设计、开发、管理与使用的能力和对学生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的设计、组织、指导的水平。因为教师的作用在于能够利用多媒体教学理论、方法及工具开发各种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组织、引导学生对有效资源进行获取、分析、处理、传递信息,形成能力。
(二)要正确看待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要根据语文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值得注意的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最终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因此,多媒体技术只能作为教学中的辅助手段。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需要注意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能力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的运用是以教师的技能为基础的,在运用多媒体教学前,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要具有对不同的教育素材编辑整合的能力,以及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新教材给予教师更多教学手段的选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远程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多媒体有很多引人入胜的优势,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摆正其“辅助”地位,从多种渠道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空间进行探索和创造!多媒体技术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适应新时代语文教学的要求,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要坚持适当、适量的原则,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