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
运用课堂观察改进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听课”行为的探索
【内容摘要】运用课堂观察,是有效改进小学英语教师教研行为的一条重要途径。课堂观察能唤醒听课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角色意识,使深度参与成为可能。它使听课教师也成为教研的主体,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使观察者反省自身缺点,促使专业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课堂观察;听课行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已逐渐成为各级教育研训部门的主要任务。当前,课堂观察法深入人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并在我省大力推广使用,为教研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教学的微观分析,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分工和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信息,并依据信息作定量与定性的分析和研究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其目的是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过程性实证,通过研讨找到针对性的对策,从而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观察是对最普通的传统教研活动形式的一种改进,是聚焦课堂的重要形式,是深入研究有效教学的重要载体。本人结合小学英语学科的特点,在反思传统教研听课行为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在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实践课堂观察法,力求在新型的听评课模式中唤醒听课教师的角色意识,改进听课行为,探寻高效的教研之路,真正让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导航。
一、反思传统教研,剖析听课行为
小学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几年,各级各类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舞台。但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教研活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上课教师摩拳擦掌,调动一切力量“超负荷”投入,而听课教师却往往不在状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与我们教研活动的主旨——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不相符的,这样的活动无疑是低效的。正如我们的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我们的活动也旨在通过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上课教师绝非唯一的“主角”,他们仅仅是提供了大家可供交流研讨的鲜活案例而已。听课教师的“不浸入”是教研活动低效的关键。听课教师的“不浸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前缺乏热身准备 “听什么样的课?此课的特点是什么?我一般怎么上的?存在哪些问题?我希望能学到什么?”等等都应该是活动前听课教师需要“热身”的问题。而传统活动中的听课教师正因为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应有的“目的支架”,因而处于无准备状态,使之后的听课也处于盲目状态。
(二)听中缺乏全心投入 听课教师因没有“任务驱动”,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从教研活动中游离出来,以“旁观者”身份自居。他们除了为了完成任务在听课笔记上记上几笔外,其余时间大都不在状态内。听课者的非主人翁的态度意识使其很难沉浸、投入到课堂中,因此缺乏了对课堂教学的“思考支架”,使之后的评课也只能是流于表面。
(三)听后缺乏细致分析
听课教师虽然对研讨课的优缺点都能大致剖析,但大部分教师的观点都会集中在几个大众化的有限的点上,出现分析上的无效重复。所评内容无非是“该教师自身素质较好”、“教学设计合理”等等,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缺乏全面性、针对性。另外,听课者对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缺乏有力的实证,也就是缺乏了“发言支架”,因此只能轻描淡写地“点到为止”,缺乏深挖、细剖,自然就不可能有针对性的建议了。
综上分析,听课者因为缺乏“目的支架”、“思考支架”及“发言支架”,致使在整个活动中没有进入状态,而缺乏种种支架的主因是没有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不难发现,上述种种现象中的听课教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为“旁观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使他们始终游离于活动表面,没有进入深度的参与,最终的收效也是可想而知的。
二、实践课堂观察,促进深度参与
与提高教堂教学的有效性相呼应,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实情,在对传统教研中听课者行为的全面剖析下,我们进行了运用课堂观察开展小学英语有效教研的尝试,试图解决我们的面临的问题,唤醒听课教师的角色意识,促进他们深度参与活动,与上课教师共同成长。
(一)实施观察,全程驱动
1.前期准备——设计视点、学习热身
本人认为,设计观察视点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热身的过程,是一个“备战”的过程。在上课教师忙于备课、磨课的时候,我们要求各校教研组组织听课教师根据研讨课的内容特点,设计能透析本课教学是否有效的观察视点。这样,听课者不得不提前介入活动,他们必须熟悉教材,了解重难点,了解小学英语教学方法和手段等等。课堂观察的视点应与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相对应,它既是评价、检测课堂有效性的一种手段,同时也应是引导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导向。我们引导教师在设计观察视点时既要考虑大众化的观察点,又要考虑本课特点的个性化视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英语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任务为中心,将书本知识活化为生活,使小学英语的课堂成为学生学、玩、演、做、乐的艺术的殿堂。因此大众化的观察点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观察的视角。1.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们设计了教师顾及学生面、师生互动方式、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等观察视点。2.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针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教师们把导入的新颖度、环节的相扣度、知识滚动度、语言知识拓展度、教材处理的有效度等几个方面作为观察教学设计的视点。3.教学辅助手段的有效性。着眼于有效辅助教学,教师们设计了板书设计、教学手段、评价手段等观察视点。个性化的观察点,因课型的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对话教学,要突出“说”的观察点;对于“读写”教学,要侧重“读”与“写”的观察视点。教师们一起设计观察点的过程,就是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过程,也是发挥群体智慧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学习热身,是一种活动的深度参与。
2.观察前——分工准备、增加底气 在活动前两天,我们把最终确定的观察视点表格及小组观察分工表通过教研网上传到各校。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课堂观察表,了解每一个视点的具体内容和观察操作要领;各分工小组,按本观察视点的特点准备观察所需的工具(如计算器、照相机、秒表等)。为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准确地发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提高评课的品位,我们还引导各观察小组按分工的视角去准备、学习相关的材料。如负责“板书设计”的观察小组,他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有效的板书设计要求重点突出、框架结构明了、书写规范、颜色搭配合理等等。这些信息是他们将要评课的标准,同时也是他们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板书设计的价值取向。因此这个在准备“评他人”的过程就是一个准备“发言支架”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底气的过程。分工后的教师们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思考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措施和要求等。这无疑是角色的唤醒,深度的参与。
3.观察中——各司其职、微格观察
在上课过程中,每一位观察员各司其职,在整体观摩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观察和记录自己负责的模块。这个环节所收集的数据和原始资料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写照,为下一步的反馈提供详实的“依据”。承担同一<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任务的老师坐在一起,因为是带着任务听课,所有的老师都听得格外认真。不同于以往的听课,大家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只是紧张地抄记上课老师的教学流程,而是融合了听、看、记、思等多种手段。他们时而在写,时而在算,时而在划,时而在扫视全班,时而在关注个体„„有的看时间,有的点人数,有的作记录,有的写评语„„大家少了平时听课时的几分悠闲与惬意,多了几分关注与思考,专心观察研讨课的相关细节,记下课堂行为的实证和数据,为进一步的评析和研讨准备素材。
4.观察后——交流汇报、由点及面
本阶段是信息的分析、结果的呈现、建议的产生阶段,也是观察活动的精髓所在。先各小组交流,然后大组集中汇报。各观察者带着各自观察到的信息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汇总和分析,是教师们就某个点 “深挖、细剖”,发生思想碰撞的过程,是人人参与讨论、人人发表观点的过程;集中后各小组组长的汇报是“由点及面”评述的过程。因此,整个过程有分有合,俨然是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们因为有了一手的证据,他们用摆事实、列数字的方式作了理性细致的描述和分析,也一针见血地就瑕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如在一次运用课堂观察法开展小学英语“低段对话教学”的研讨活动中,第一小组(教师顾及学生面)的组长沈老师一边呈现观察记录表,一边做了这样的观察汇报:
全班54位同学中,32位学生被教师指名参与了教学活动(包括教师个别提问、师生问答、生生问答等),其中20位学生有两次机会,8位学生有三次机会,最多的一位同学共有10次机会,但仍然有22位学生一次机会都没有,这22位学生集中在教室的右边。我们发现,姚老师有“左倾”习惯,无论是眼神的停留,身体的转向,都反应了这一坏习惯,致使右边的很多学生没机会参与教师的问答。我们的结论是:姚老师本节课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但可能是无意识的习惯使得关注学生的面还欠广。建议姚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意地避免“左倾”现象,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内向的学生和学困生。
观察小组的分析犹如“照x光”,透视、解剖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因有了实证,因此分析透彻而到位,使被观察者清晰地、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很信服地接受了教学建议。
(二)唤醒角色意识,促进深度参与
在运用课堂观察法于小学英语教研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课堂观察唤醒了听课教师们的角色意识,促进了全体教师的深度参与,促使他们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研讨,充分发挥了群体的智慧,使研讨活动获得了一次洗礼。
1.课堂观察使“旁观者”成为教研的主体。
以前的教研活动普遍存在一种弱化和低效的态势,我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发言,从而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研讨。开课教师辛辛苦苦备课、上课,但听课、评课教师毫无负担,虽然也在“参加”教研活动,但真正的思维并没有进入“研究”的状态,因此教研的真正价值取向便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而观察法的运用,因为有了明细的分工,有了任务驱动,使每位教师都有事可做,从而让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说;另外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在执行观察时,不仅要记录数据取得实证,而且要根据实证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及提出改进意见,这促使每一位教师的听课行为不再是欣赏他人表演,必须 “沉浸”到活动中,真正做教研的主人。因此,课堂观察使“听课”活动演变为“观察”活动,教师由“参加者”变成“参与者”,由“参与者”变成“研究者”,教师成了研究的主人,活动自然就转“要我研究”为“我要研究”了。
2.课堂观察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以前的评课,通常由几位评课教师对研讨课进行总体的点评,面面俱到却又蜻蜓点水。评课的角度多了,容易多而不精,浮而不实;看似每个方面都讲到了,但是每个方面都没有讲实讲透;而且大多数评课教师往往一团和气,对执教者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而不谈,或者避重就轻,含蓄委婉地轻轻带过。此外,评课者评价课堂教学的好坏只是基于对整堂课的总体印象,评课似乎为了得到成功或不成功的终结性结论,至于为什么成功,成功在何处,评课者无法给出明了的解释,无法令听课者和授课者信服。
采用课堂观察法后的评课,不再是几位评课教师对整堂课进行总体评价,而是由不同的观察小组从不同的角度就某一层面进行点评,因每个小组承担的任务不同,汇报的内容可听性强,避免了重复与雷同;小组长汇报授课过程中记录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结论提出建议,不仅令执教者信服,也使他更能够虚心接受;此外,每个小组深入分析的是“点”,而把几个小组的观点组合起来,那就是“面”,有分有合,点面结合。这样,既关注细节又把握整体,有深度也有广度,使评课更专业化、精细化,彰显了“课堂观察法”的科学性。
3.课堂观察促使观察者反省自身缺点。
观察不同于“看”,观察本身就是一种反思性的观看。在观察别人的同时,教师也在重新审视自己;观察之后,通过统计观察的数据、整理观察结果,提出种种分析和建议时,也必然促使教师审视和改善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课堂观察为观察者也提供了“反光镜”,在透析别人的同时,也反射了自己,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自我培训”效果。
以下是活动后两位观察者的感言:
“在观察中,我学习、反思;在观察中我剖析别人,反照自己;在观察中,我清醒地成长。”——洪塘小学 沈根丽
“从来都没有这样认真地听课,从来没有这样细致地关注过学生,从来没有考虑过板书要这样精心设计,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直到今天--观察法的出现。”——花林小学 王玲仙
4.课堂观察构建了专业成长共同体。
在教研过程中只关注其中的一方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我们的课堂观察既关注教师行为,也关注学生行为;既关注上课教师行为,也关注听课教师行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自主的观察,又有合作的交流;既有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又有大组的汇报和探究。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的教研方式。听课者认真听授课教师的课,采集数据参与讨论,为评课者提供理论依据;评课者把大家的意见总结汇报,为上课教师改善自我提供方向。而大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最终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课堂观察能把不同元素有机结合,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建由上课教师、听课者、评课者组成的专业共同体,关注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三、正视问题,着眼完善改进
观察法,作为一种新的工具,在我们的教研活动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偏差,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检验、矫正。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1.观察信息和结论难免主观和片面。观察者是具主观意识的人,所观察的又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的行为,因此,通过观察采集的信息也就难免主观、片面。即使所采集的信息客观、准确,但是进行汇总评价的主体还是人,因此其给出的结论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主观性和片面性。
2.观察者对课堂整体感知受到影响。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针对某一观察点实施观察,如果观察者过分专注完成规定任务,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感知,评课时也难以与其他小组产生共鸣。
在实践、改进、再实践中,我们从提高课堂观察的有效性出发,也提炼了以下思考:
1.确定哪几个视点进行观察要随实际教学(比如课型、教学内容、观察者人数)的变化而变化,不能一成不变。
2.在剖析课堂教学行为的某一点时,不能简单地以量来定性,而要因地制宜,兼顾其他因素,统筹考虑,科学分析。
3.在组织观察前,要求观察者做好充分准备,讲究观察技术,做好如何记录、分析、总结等准备;若能组织观察者进行理论的学习、材料的搜集,积累一定的内涵后再观察,那么其观察后的分析、建议就会到位、有力度。
4.某些观察点在记录时不易操作,有待完善,力求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5.在汇报分析观察结果时,各观察小组可根据各观察点的特点,借助照片(板书)、座位表(教师顾及学生面)、数据等相关辅助材料加以分析说明,效果更直观、明了。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深入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的今天,“任务型”的教研方式深入我们的研讨活动。课堂观察促使教师在“任务驱动”的观察中“做中学”、“学中做”。我们运用课堂观察于小学英语教研活动中,旨在探寻高效的教研之路,唤醒教师们的角色意识,促进全体教师的深度参与,真正让教研为教师专业成长导航,真正让教研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我们相信,在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终会寻找到一种适合我们的教研方式,有效运用课堂观察技术改进小学英语教研行为,促进小学英语有效教学。
第二篇:音乐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运用探析
摘 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整体掌控课堂,运用观察策略,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课堂反应,并善于抓住不可多得的教育契机,适时调整课堂进度和教学策略。教师对幼儿要多关注、多倾听、多等待、多启发,从而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提升幼儿的音乐水平。
关键词:音乐课堂;观察策略;关注;倾听;启发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63-01
一次音乐课,教师播放歌曲《我的爸爸》给幼儿听。音乐旋律温馨,歌词感人,体现了孩子对爸爸的爱。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些幼儿一直在发笑,尤其男孩子的笑声更大,以至于教学无法继续。这样的课堂明显是无效课堂,如果教师视而不见,那以后的课堂教学也会这样。于是,教师暂停音乐播放,问大家:“你们笑得这么开心,是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吗?”小雨说:“老师,我听到了青蛙在里面叫,所以我想笑。”小陆说:“老师,这个音乐听起来像催眠曲,很好玩!”教师思索着:是暂停上课对这几个孩子当众批评,还是继续上课呢?如果当众批评,可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如果继续上课,可能会失去这一教育契机。于是,教师说:“原来你们听到的歌曲这么好玩啊!那再重新播放一次,你们要静下心来听,把你们听到的歌词和好玩的地方说给大家听,好吗?”当再次播放音乐时,幼儿们都听得很认真,也很用心,没有谁再笑了。显然,本节课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教学效率也很高。
一、学生的表现是发自内心的,要善于观察――多关注
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若发现一些突发情况,要善于分析问题,冷静对待,不能凭一时冲动去处理事情,要多包容幼儿,并借此抓住教育契机,从而提升课堂实效。在这节音乐课中,幼儿在听到歌曲中的声音时,觉得好玩不由自主地笑了,这种笑是幼儿发自内心的一种本能的笑,但如果任由幼儿继续笑下去,势必会影响其他学生,势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时,就要求老师能够及时观察、分析幼儿的这种表现,并灵巧地加以处理。如果老师没有这种观察能力和课堂智慧,还是按照自己的备课思路继续授课,那么就无法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这样的课堂也是一种机械被动的课堂。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多关注幼儿,关注课堂变化。
二、学生的声音如同花开的声音,需要细心倾听――多倾听
叶澜教授曾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作为幼儿老师,课堂上要善于倾听,随时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当教师发现突发事件后,立即暂停音乐的播放,静下心来倾听幼儿的心声,从他们的心声中捕捉教学契机,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课堂中发笑的几个小朋友的回答令老师意想不到,但如果老师不善于倾听他们的回答,不去判断他们的想法,那老师也就听不到幼儿“花开的声音”了,老师也就不会思考怎样来调整课堂教学、怎样抓住教学机会。古语云: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蹲下身子,多倾听幼儿的心声,听听他们内心的表白,听听他们的童言无忌,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才能施以有效的教育。
三、学生的步伐如同小蜗牛,需要耐心等待――多等待
著名作家张文亮写过一篇文章《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他在文中写道:“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责备它,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了全力!’”幼儿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带着幼儿不也是在牵着一群“蜗牛”吗?面对这群尽力在爬的鲜活个体,教师难道不该放慢自己的脚步,去欣赏、去等待吗?这节音乐活动课中,小朋友听到音乐后开始发笑,如果老师不停下来询问幼儿发笑的原因,不去倾听幼儿发笑的理由,不去思考调节课堂的措施,那老师的步履匆匆就使自己失去了教育幼儿的一次好机会。郭元祥老师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这也符合《3~6岁幼儿教育指南》的精神和教育理念,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变“娃哈哈”教学为愉快教学,要让学生“开窍”――多启发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开心”,更要让学生“开窍”,不能把愉快教学当成是“娃哈哈”教学。在很多课堂教学和主体活动中,幼儿玩得非常开心,老师也很开心,至于幼儿学到了什么,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发展,很多时候老师是没有去思考的,只要顺利完成课堂教学,这节课就算结束了。其实不然,教育的宗旨是让幼儿获得根本的发展。比如,本节音乐活动课中,播放音乐时,幼儿听得很开心,但是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大笑起来,以至于没有办法继续把课进行下去。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充满笑声的课堂,并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也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进度,这就是典型的“娃哈哈”教学,这不利于幼儿教育,并错失了良好的教育契机。教师的教育任务之一,是让学生开窍,因此,不能放纵这样的课堂,不能开展“娃哈哈”教学。教师要善于倾听幼儿的心声,调整自己的教学,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启导,理解歌曲中蕴藏的含义及情感,要让幼儿“开窍”。
第三篇: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
听专家答疑《课堂观察与教学改进》后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的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中小学教师的青睐。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指(1)收集课堂教学信息的一种手段。通过眼睛看、耳朵听,借助观察工具,收集课堂教学的信息;
(2)一种研究方法。通过课堂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优点;
(3)一种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评价是测评加价值判断,课堂观察是测评的一种;有时候,我们评课,要先进行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且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体现在两点: 观察内容的确定和观察工具的设计上,例如:弗兰德斯的师生语言互动观察。
(二)课堂观察的特点
(1)系统性——课堂观察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确定观察目的、制定观察计划,到明确观察内容、选择观察方法与编制观察工具,到最后的分析观察结果,是一系列的活动,因此具有系统性。
(2)选择性——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是有目的的,观察的目的不同,观察的内容、聚焦的对象、选择的观察工具和方法也就不同。因此,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观察者要依据目的进行有选择的观察。
(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和结果的呈现。
(四)课堂观察的意义(1)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
在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学生通过倾听、与教师对话、交流建构自己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行为,获得新的认知与情感体验。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行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环境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
当观察者进入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学生行为上的改变。
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如教师教学、课堂文化等,通过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或课堂文化的创设,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所以,教师参与课堂观察始终指向学生学习的改善,这也是课堂观察与传统听评课最大的功能区别。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以观察“课堂提问”为例,参与者首先设计出“课堂提问有效性观察量表”,在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对执教者课堂中“提问的次数”、“提问的认知层次”、“提问问题的目的指向”、“提问的方式”及“对学生回答的方式”等深入细致地观察与记录。下课后观察者与执教者结合课堂观察的记录(及录像)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展开讨论,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方向。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借助合作的力量在实践性知识、反省能力等方面将获得新的发展,进而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质量。(3)营造学校的合作文化
教师要开展课堂观察,就要改变原来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从教学上的孤立的个人主义走向合作的专业主义,因为完整的课堂观察程序不能没有教师的合作行动。每个教师都要主动向课堂观察合作共同体的成员开放自己的教室,接纳不同的力量进入课堂,共同来探讨课堂教学与学习的专业问题。
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在心理与行为上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开放、民主与善于合作,这些变化会感染同伴,影响组织,进而使学校变成合作共同体的联合体。
另外,课堂观察需要观察者接受一定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观察技能,要求观察者能集中心智观察,及时、准确地收集相关信息,随时做出决定。这是对观察者在专业知能与自身特质方面的要求。
课堂观察需要一定的时间、设备与技术的保障,来完成程序的三部曲。这不仅需要教师反省“忙、茫、盲”的教学工作,整理、释放用于课堂观察的时间,而且需要学校为教师参与课堂观察提供必要的技术与环境支持,购置用于观察的必需的视听设备,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以确保课堂观察成为教师的日常行动。
总之,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细腻的、深入的、兼具定量和定性的课堂研究方式。它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事件拆解成一个个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小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我们说,关注教学改进,是课堂观察的重要价值所在;实施课堂观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课堂观察对于教学改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小学课堂观察活动总结
某某艺术小学课堂观察活动总结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研室布置的关于“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的工作,推进“课堂观察”实践进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本学期我校认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教研活动,现总结如下:
一、前期准备工作 学校领导对此次教研活动高度重视,为了使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毛广伟校长将先进经验带进百花园,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课堂观察》培训讲座。该讲座从理论、实践实例等多个角度为老师们详细介绍了“课堂观察”的内涵、目的、操作要点等,为老师们提前解决了许多困惑性问题。同时,毛校长又为大家推荐了关于“课堂观察”方面的学习资料,为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活动开展情况。
针对我校特点,我们制订了全面的活动方案,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系统的“课堂观察”活动,教学领导参与其中,进行及时的指导、监督、探究。我们的活动形式是:“录我一节课,观察一节课,评说一节课,反思一节课”,认真落实课前会议,观察活动,课后会议等各个活动环节,针对整个活动进程进行全程跟踪录像,以每组的教研活动为契机提升校本教研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效果。每个教研组推选的被观察者上的一节观察课是通过课前会议讨论教研的成果。从观察表开发的情况来看,各个教研组制作的观察量表各具特
色,确定的观察点各不相同。教师们通过课前会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将其完善至最满意效果。课后会议上,老师能够反思自己教学中每一环节出现的漏洞,观察小组能针对观察表科学地给以中肯的评价,并且制定了改进的措施,使老师真正在总结中成长,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在课堂观察过程中,教师们放下思想包袱,以一颗平常心,以一种互助心态参与,在自然状态下上一节常态课。做课的老师能够针对效果反思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观察反馈的信息,好的地方在教学中坚持;不足之处,虚心接受,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提高实施教学能力,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听课老师也不是以评判者的心态介入,更不是一定要给上课老师分出三六九等,而是一种平等的合作的议课。听课的教师,根据课堂观察中收集到的信息,结合评课教师的点评,获取适合自己的好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针对教学不足的地方,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会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们感受颇多,收益很大,有的老师总结到:我们可以形象地把课堂观察活动比喻为一次体检、复查、诊断、康复的过程,让老师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谁都不敢说自己的课堂十全十美,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观察,使自己的课堂不断完善。正像专家所说,学会评课使你更好的学会上课。我们不需要把课堂观察搞成技术含量高而无法执行的活动,我们应该把复杂问题化成简单过程,为我们的课堂所用。
有的教研组在活动中总结到:课堂观察可以基于被观察者本人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理清该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于年轻教师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全组老师帮助她、观察她的课堂,让她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扶她上马,送她一程,这就成功了一半了。其实参与其中的每一个老师都是一个收获者。
三、活动收益
我们都希望有一双专家的眼睛,能敏锐地透视课堂,发现隐含在现象背后的思想与观念。而课堂观察,是让我们探寻课堂奥秘、拥有智慧双眼的极佳路径。在活动中,我们实现了以下几种转变:从关注环节到关注细节;从关注他人到关注自身;从关注现象到追寻意义;从关注成效到关注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学校的校本教研效果。
1.教师的听评课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始辨证地看待同伴的一节课。
2.大部分教师开始关注自己的课堂,对比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课堂的不足,并尝试着改变。
3.校本教研的核心——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之一,得到一定的体现。
4.教师开始改变原来的听课——全方位,开始尝试着选择观察点的专业听评课,提高了听评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活动中的不足
在观察量化表的设计上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进一步时,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关注教学是否关注了学情?目标达成的手段、方法等。二是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是否精心设计、优化质疑,授人以渔,创造真正的生本课题。
总之,教师在参与课堂观察研究的过程中,能够渐渐提高工作的责任感、成就感、满足感。教师养成合作意识,教师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会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充满活力的,具有实效的教研氛围,最终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课堂观察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很好途径,相信我们会在不断地实践中逐渐运用好它的。
...区…艺术小学2012-6-20
第五篇: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材料
小学英语教研活动材料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入转变观念
在教研组内加强、健全英语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制度,认真组织好学习《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等,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自己的教学活动,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教师把握了课改精神,不断更新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育教学行为。
二、教研组内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1、切实制定好期初教研计划,确保有计划、有组织、有目标,使教研活动有序进行。
2、注重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构建“同课跟进”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3、进行集体备课活动,学校安排教师每两周一次,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内容、定人员。以备促教,以教促改。将自己备课中遇到的难点及问题提出来,然后大家共同解决。
4、互相听课、评课,并互相学习先进的进的教学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通过一系列教研课和优质课的公开教学活动,使各位教师的教学技艺有了较大提高。
5、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开展师徒结对子、手拉手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以提高教学能力。
三、抓好教学常规,努力提高质量
我教研组配合学校教导处进行教学管理中的“五抓”:(1)抓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我们改变了“应付式”的备课为“实用式”的备课,在备课中大多能做到教学过程具体化。(2)抓上课──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大部分教师能课前认真备课,制作教具,所设计的教学过程科学合理,符合新的课程教学理念。(3)抓反思——老师们能按时写出反思,大部分老师的反思能理论结合实际,具有真实性和反思的价值。(4)抓作业──英语作业布置是对英语学科重难点的训练和反馈,老师们布置的英语作业基本能养成英语学习习惯,重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规范书写习惯。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老师们批改作业能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强调、落实订正,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4)抓差生——关注差生,采取口头表扬、家校联系等方法帮助差生树立自信心,切实有效地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5)抓课堂教学——注重常态课,继续推行 “推门听课”制度,并及时与授课老师反馈和交流,结合学校开展的教学大比武活动,不断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四、质量检测。
结合无分数评价,我们教研组内开展了分项过关检测,细化过关内容,在各个班级进行了单词、词组、句型和课文等的过关检测不达标的进行二次甚至三次过关,制定了过关标准与检测方式,使学生能扎实地掌握所学内容。我们还研究了过关课的上法,效果较好。另外我们还认真做好平时质量验收工作,我们采取学校不定期抽测,进行质量分析,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