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与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参与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
参与式教学中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和探究者。整个学习过程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要以学生探索性地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着重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计算、实验、阅读、思考等主动的研究问题,先练后讲,先学后帮,探索知识。在此阶段要注意的是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因此,教师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要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给学生留出探索和思考的时间。探索思考问题需要尝试,需要收集信息,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的时间,还得给他们提供充裕的共同讨论的时间。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讲、少问,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一定不讲。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有基本保障,合作、交流、探究性的学习才能成为可能。
2、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的机会。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儿童独特想法进行批评和挑剔,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儿童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跃状态,使其探究创新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绝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简单的用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更不能简单粗暴的打断学生的回答。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大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对于学生一些离奇的想法,不要立即给予否定,而要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说对了及时地予以鼓励和肯定;有创见的,大力表扬;即使说错了,也要热情帮助,启发找出错因,纠正错误。
3、引导学生“再创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学习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在学习中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正所谓授之学生以“渔”,而不是“鱼”。在教学中要尽量创造条件,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过程。例如:在二年级数学教学“平均分”时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豆,利用同桌互助的方法,自己动手分小豆。学生们把12颗小豆2个2个分,3个3个分,4个4个分,6个6个分,然后谈想法,教师适当地帮助学生,使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同时学生也掌握了自主探索的方式和方法。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探索的主体作用,这个探索过程中,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操作中,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再创造”的过程,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语言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提出独到的见解,注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增长自己的知识,而且形成探索的兴趣、创新性思考和自主探索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
意 识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灌输者,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和学生都把掌握知识理解为对大量经验、定义和事实的记忆和复述,判断学习者的答案的标准也是统一或单一的。在教学中强调学习者的记忆、模仿和大量的操练,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灌输为主,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权威性,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的师生关系。学生与生俱来的独立性、怀疑性、创造性,在教学中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和发展。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教学从以往“满堂灌”“一言堂”,以教师的讲为主,转化到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来,在上课时师生要交流互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所谓“自主性学习”主要指是“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课堂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活动场所的作用,让学生真正、自主地活动起来。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来说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因为自主性学习不是学生单方面学习,而是师生高度协调统一的一种新型组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
1、给学生一个自学的机会。自学不仅仅是课外预习课文、看书阅读、搜集整理,它更是课堂内的一部分,在自学活动中,学生以独自活动为主,通过看文本、做练习、用工具书、查资料等,了解学习内容,发现问题,对于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同一情境中思考出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出不同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问题,要能捕捉到主要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疑问和问题的方法。同时,对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求教、讨论的准备。
2、分小组进行讨论。采用讨论、交流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不同观点引起争辩,以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促进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充分认识。讨论一般在自学的基础上展开。学生要围绕主要内容,从不同层面展开讨论:如讨论自学中的发掘的不同问题;讨论练习中的错处;讨论不同意见;讨论教师给出的问题等。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民主教学气氛,并通过组织与引导,激发、鼓励每一位学生放开去想、去说、去做。尤其要关注那些学习中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3、利用一切资源让学生自己操作与实验。操作与实验是重要的自主学习活动,对创新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上课前,教师要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好要操作与实验的器具,并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生让他们操作与实验,教师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做学生操作与实验的伙伴,最后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以便对操作和试验过程中的收获或困惑做出交流。4.要提倡学生参与评价。学生的评价是个薄弱环节。对此,教师必须加强。评价可以形成学生自觉、主动、积极评价的教学民主的风尚,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一节课结束了,首先要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对课堂的评价。然后在引导他们评同学、评教师;评错误、评正确、评最佳;评结果、评过程、评方法。
最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富有生命起来,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才被真正培养起来,才能完成从“自由学习”到“自觉学习”再到“自主学习”这种学习观念的转变,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性的学习者。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从学生个体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意识将会很快形成并迅速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也会大大的提高。到那时你将会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也会更快乐,学生才会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素质教育,那将是充满生命力的教育,活起来的课堂将是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
第二篇:“自主参与式”作文评改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自主参与式”作文评改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摸索出了具有自我特色的“自主参与式”作文评改课堂教学模式:“写——读——议——评——改”。这种作文评改模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生写、老师改的陈旧模式,原先学生不爱写作文,老师改作文繁重的现象,已成为过往,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喜欢写作文,更是盼望评改交流的时光到来。欣赏学生创作的一篇篇精美的作品,便是老师莫大的幸福了。学生在“自主写作——自主评改——反馈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写作的快乐,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真正使作文课获得最佳效果,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这种作文评改课堂的具体步骤是:
(一)读例文、激发情趣。学生作文收交上来后,老师先筛选例文,根据写作情况写出具体的写作指导和批改分析,上讲评课时发给学生,2——3名同学个读例文,让同学了解本次作文写作情况,获得感性认识,并激发情趣。
(二)评议例文、主动探究。听读例文以后,根据写作指导,以6人学习小组展开讨论,给例文打出等级、写出评语。
(三)自由发言,点拨引导。让学生自由发言,谈出评议意见,教师点拨、引导。
(四)自改互改,交流提升。学生按6人学习小组进行自改或者互改,打等级,写评语后交给本次作文评改组长总结各小组学习成果,然后由各小组长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下面是我班本学期的一次“自主参与式”作文评改课堂的部分实录: 第一阶段——自由写作
1.明确写作内容和要求(多媒体显示)
以“母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有真情实感,字迹工整,书写清楚。
2.学生当堂完成写作 第二阶段——自主评改
师:这次作文同学们的写作都很认真,大多抒写工整,字数合乎要求,卷面得A的达百分之九十,希望本次作文未得A的同学下次努力争取。老师为大家筛选了两篇例文已和作文讲评一起印发给了同学们,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朗读作文讲评“三.写作指导”。(生速读。)接下来,请听读例文,注意修改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并为这三篇文章评定等级,并说说你评定等级的理由。
生1读例文《母爱的脚印》(内容见附文)
生2读例文《端起青花瓷的感觉,真好》(内容见附文)
(两生起立,个读例文。同学掌声鼓励,生和师就朗读情况稍作点评。)(听读阶段也是整体感知阶段,先获得感性认识,为下边议评作准备。)师:请同学们以六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各小组语文组长朗读写作指导并主持讨论,评定出两篇例文的等级(A类B类C类),并推举一位同学全班发言。
(议评阶段:小组内自由讨论、自主发言,然后全班交流意见,老师根据发言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教师将作文等级标准显示在投影仪上。)
生3:我组觉得例文《母爱的脚印》等级为A类。文章扣题紧,以时间为顺序,选取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三个生活片段来突出母爱,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生4;我组认为例文《母爱的脚印》等级为B类。文章除了前面同学说的优点外,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第一二层次之间的衔接缺少恰当的过渡句,中间列举初中生活事例的语言还不够简洁。
生5:我组觉得例文《端起青花瓷碗的感觉,真好》等级为A类。理由有三点:一是扣住了话题,立意好。二是文中多处描写环境,烘托人物心情。三是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
生6:我组认为例文《端起青花瓷碗的感觉,真好》等级为A类。用先声夺人法开头,设下悬念,引出下文;中间过渡自然;结尾点题,行文流畅。也提点小建议:文章中间若能恰当地扣下标题,效果会更好。
﹍﹍
师:同学们精彩的讲评,独到的见解让我佩服。下面就用你们聪慧的眼,精巧的笔,去发现和雕琢更精美的作品吧!
(请大家按六人学习小组进行互改互评,评等级,写评语,然后由本次作文评改组长总结各小组学习成果,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第三阶段——反馈交流
(下面是各小组本次作文评改组长在全班交流展示)
生7(组一):我组本次作文整体表现良好,都能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阐述自己对母爱的理解,感受真挚的母爱。同学们将母亲的唠叨、温柔、慈爱或严格的特点蕴含在或华丽或朴实的语言之中,体现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爱。我组1号同学的作文《橘子树下的爱》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严父”般的母亲形象,以母亲与孩子间对“学习——人生”的对话,突出母亲对孩子的爱及“我”对母爱的理解的转变,最后用桔树下的感悟,引发读者的思考。2号同学的作文《清汤的味道》,事例典型,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情,主题突出,一碗清汤的味道品出了母亲浓浓的爱。3号同学《母亲的唠叨》一文,从另一个视角叙写母亲对自己朴实而真挚的爱。4号同学《母亲的颜色》拟题好,立意新,构思巧,是一篇难得的佳作。下面请欣赏本组的部分优美片段:
片段一:“母爱是水,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母爱是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母爱是伞,为我们遮挡风雨。在我的成长路上,母爱无时无刻不陪伴在我的身边,其中最能体现的是母亲对我的唠叨。”(3号同学作文的开头)
片段二:“记忆中,母亲拥有一副甜美的嗓音,能歌善舞。母亲说,她的青春年华是和朋友们在田间劳动,嬉戏高歌,抒发心底的快乐与苦闷。我诞生后,母亲把她全部的音乐才能化为浓浓的爱意和一曲曲温婉柔和的催眠曲,而我也在这甜美的梦幻中,慢慢成长。”(5号同学作文段落)
下面是我组的升级片段:
原文
(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如温暖的外衣,无时无刻围绕在你的前后。无论你远隔千山万水,还是天涯海角,母爱都在你身上缠绕,这世间唯一施恩于我而不求回报的就是母亲!母爱是无微不至的!母爱是无价的!
这段文字语句略显不通,也不够简洁,经过我组修改后,语句显得简洁,通顺流畅多了。下面是修改后的文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如温暖的外衣,时时刻刻都缠绕着你,温暖着你。母亲是这世上唯一一个施恩于你却不图回报的人,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无价的!母爱也是永恒的!
我组本次推荐的优秀作文是:2号同学的作文《清汤的味道》,4号同学的作文《母亲的颜色》。欢迎大家在学习园地处阅读欣赏。我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生8(组二):母爱是一个温暖而永恒的话题。这次作文中,组员们工整的字迹包含着对母亲的崇敬,优美的词藻绘出感人的瞬间,真挚的感情深深感染着人,引人深思,令人落泪。下面让我们走进温情片段: 片段一:“一把提琴,操在乐师手中,音乐就动听了;一支画笔,握在画师手中,雪花就盛开了;一碗简单的肉丝面,在我和妈妈手中传递,亲情就融化了。”(2号同学作文片段)
片段二:“妈妈的爱宛如一棵树,春天依着她幻想,夏天依着她繁茂,秋天依着她成熟,冬天依着她沉思。”(3号同学作文片段)
以上两个片段都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形象生动流畅,感情强烈。片段三:“初春的阳光从玻璃中折射到我的眼前,一点一点地跳跃着,笼罩着朦胧的光晕。我久坐在饭厅的一角,让自己沐浴在阳光中,享受着如春阳般的母爱。”(1号同学作文片段)这一段文字,将自己置身在初春的阳光与温暖的母爱中,阳光与母爱相互映衬,借景抒情,情境交融。
欣赏完优美片段后,接下来是我组推荐的一篇佳作《母爱绵绵》(原文朗读完后,其它组的两位同学做了简短的评价)
美文佳作欣赏后,也该指出我组的一些不足。在本次写作中,发现个别同学的文章语言稍过口语化,书写也欠工整,希望下次写作努力改正。下面是我组的升级片段:
原文:“当我后来做了一个折纸送给她时,她好像很开心,我这时才明白: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当然,又是最容易满足的,随便做一件小事就足以让我们的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所以,来让我们感谢一下母亲吧。”(6号同学作文的结尾)
修改后文:有人说:“母亲是儿女心中的太阳。”太阳给予我们的,我们哪能回报的了呢?然而,天底下的母亲又是最容易满足的,她们其实不图回报,也许,一句话,一条短信,一束鲜花,一个拥抱﹍﹍已经足以让我们的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显然,升级后的文段,行文更流畅,语言更美,突出了母爱的伟大无私,也升华了主题。
爱无定式,报恩慈母,让我们都能把母爱化成奋斗的力量吧!我组的汇报完毕,谢谢大家!
„„(后面的4个小组长都将本组的作文评改情况做了具体的汇报。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对本次作文写作评改写简短的收获,先在小组内交流,后推荐一两篇展示在班级学习园地栏里。)一次作文写作评改课,在同学们的自我参与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从自由写作到自主评改再到交流展示,放飞了学生的思想,诠释了学生的心灵,尽显了学生的才智。让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也得到培养,真正使作文课获得最佳效果。
记得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点拨,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作文教学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
参与式小组活动不是简单地将全班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开展活动。教师需要对小组进行精心管理,才能保证小组活动的参与面广、讨论质量高,小组成员之间产生亲和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可以使每一位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到小组活动中,使小组活动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学生将会为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努力。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如何管理小组活动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给小组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
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明确相关要求,使各小组成员清楚要做什么。给小组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提出一系列恰当的问题。提出恰当的问题是小组学习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一个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目标,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合作效果达到最好。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既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又要有一定的难度,而不能轻易达到,即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同时,问题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觉得讨论这样的问题有趣味、有意义,能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七色花》这篇课文时,学生初读课文前,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珍妮用七色花分别做了哪几件事?当学生读完了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在这几次使用七色花的过程中,珍妮有快乐也有烦恼。说一说哪几次给她带来烦恼,哪几次给她带来了欢乐?学生积极合作,又很快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读懂了课文内容,了解了珍妮是怎样使用七色花的。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又设计了以下问题:在什么情况下珍妮想到了要将最后一片花瓣为别人做事的?她是怎样做的?你读了课文的最后四个自然段想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懂得了在生活中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培养了学生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二、要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如果小组活动的时间太短,就很难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任务,所以要给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小组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 段:即独立思考阶段和小组合作研讨阶段。小组合作研讨前小组各成员必须要独立思考,即各成员应该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之上感知新知,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研讨,小组成员交流各自的思考结果,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小组共识,并整理汇报。教师必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遇到一两组没有及时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师可在下面作轻声地提醒,也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明由于时间关系,下课后可再与同学或教师交流。这样既顾全了大局,没有浪费大家的时间,也没有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所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讨这两个阶段,都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使学生参与讨论,解答疑惑和问题。
三、重视培养小组自我管理的能力
在参与式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但教师承担了小组管理的全部责任,如,小组的纪律由教师维持,小组讨论结果的汇报人也由教师点名,对小组的集体意见关注不够,使参与式小组活动的优越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为使参与式小组活动有效进行,需要充分发挥小组自我管理的职能。应该注意的是,完全把小组管理的责任交给学生也不现实,容易出现小组活动偏离主题甚至纪律混乱现象。所以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应该把教师的管理与学生的自我管理相结合。教师对小组的管理主要是宏观管理。教师给小组布置清楚明确的学习任务,提出时间上的要求,在小组讨论期间巡视各小组活动、参与讨论、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的疑惑。学生的自我管理主要是小组内部的组织管理,这种管理对于参与式小组活动非常重要。对于小组内部的管理,首先,小组成员应该有角色分工,各成员要明确所担任的职责,发挥小组中各角色的作用,形成小组的工作机制。其次,要使小组成为自主的学习化组织,在小组内营造民主平等、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建立小组的自我管理机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互相学习、互相赞赏、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在小组管理中,教师的宏观管理与小组的内部管理缺一不可。
四、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全班交流与评价是小组学习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小组成员先独立 2 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其它成员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大家再发表见解,也可以互相提问,共同讨论、评价。当学生有效进行这一环节,可以使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班的认知成果,达到互相启发,启迪思维,纠正错误认知的效果。
总之,只要重视小组活动的管理,就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式教学活动的效率。
第四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袁庄初中 杨爱群
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探究 创造品质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专家对自主学习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学派,但对其中心内容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对其在教育中的地位都是十分肯定的。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2.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权威,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 – 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观察是创造的入门阶段,要创造就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敏锐的观察能力来自于训练有素的观察技能与问题意识的结合。平时观察到的、偶尔发现的奇异的化学现象要探索它的实质就要动手作实验。因此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扎实的化学基本实验技能是学生创造思维、创造实践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在这方面以下几点应特别注意:
(1)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观察态度,教给学生观察方法。教师应根据所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观察,训练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如在“钠与水反应的实验 ”时,就应该引导学生不应停留在金属钠在水面上“跑来跑去”这一“好玩”的实验现象,而应引导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反应放出气体、液体颜色变化、滋滋的声音等等实验现象。只有现象观察全面了,才有可能结合其他知识彻底搞清“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注重课堂演示实验,同时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课堂演示实验应尽量让学生去观察实验现象,切勿包做包讲。当然,仅仅观察课堂演示实验还是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化工生产中的实验现象。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要兴建火力发电厂、而为什么又要关闭一些小型火力发电厂?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
(3)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化学教材中很多是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使用常见的仪器,组装仪器,自己作实验,而不应该操纵学生实验。学生实验失败时,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找到失败的原因。
(4)要精心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探索性实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如在进行“氢氧化亚铁的制备和性质实验”时,就可以先按照常规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辨别红褐色沉淀的本质,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怎样得到大量的氢氧化亚铁,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甚至还可以对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经过探索获取了知识,还获取了方法。
3-5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开展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并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业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成功和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的教学组织模式。因此,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突破口,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自主学习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小组的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围绕共同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协调统一,贡献各自的智慧,达成统一的目标。在不同的合作学习中,各角色进行互换,使得学生各方面得到锻炼。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知识的构建,学生是主动参与的,小组成员是平等的,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这自主学习所要求的。
精心设计讨论问题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总是围绕某些问题进行的,精心设计讨论问题也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基础。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适度性原则,讨论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但不能太难,不能超过学生的能力范围;也不能太简单,否则流于形式。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阶梯性原则,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要考虑到满足异质小组内不同学生水平的需要,充分发挥互助合作的功能。例如学习SO42-的检验方法时可设置下面一系列问题:①Na2SO4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何现象,再加入盐酸有何现象,盐酸有何作用?②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③某溶液中滴加Ba(NO3)2溶液,再加入HNO3,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吗?④你组认为检验SO42-的最严密的方案是什么?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理念;还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既有联系性又有开放性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污染”时可布置以下开放性问题:①何为酸雨?酸雨有什么危害?②酸雨是怎样形成的?③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④如何防治酸雨?
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应根据化学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例如当一定数量的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相近疑难个人无法解决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出现较大分歧,需要共同探讨时;当学生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当学生思路不开阔,需要相互启发时,都是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
明确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当前化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个人责任不明确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问题,而某些小组成员无所事事,或者成绩差的学生所提出的见解和贡献常会被人忽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要只设计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作业,也要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回答,实现一题多解。要尽量设计有联系、有阶梯的一系列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使用“切块拼接法”等方法。也可将学生按照层次分为“基本组”、“专家组”等。教师还应该改进评价方法,使学生各自为他们的学习负责。教师还应该试着让学生轮流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互换,如组长、资料员、报告员、记录员等轮流做。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生活节奏快,知识和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有所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未来社会又是一个新的未知数,原有的知识不足以应付未来社会,靠终生的学校教育既不可能,更无必要,靠得住的是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对接受学校教育的在校学生进行教育时,务必深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灌”的,是通过思考“悟”的,是通过活动“生产”的;务必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相信在新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自主学习的大力推行会让学生“吃”到一份好胃口,好心情,好营养的能力大餐,并将受益终身
第五篇: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
洪志刚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自主学习探究 创造品质 教学策略 教学方式
“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往往教师“教”的过分夸张,漠视、淹没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为“教什么”,“如何教”等因素而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这样学生是“他主”的,不是“自主”的。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改革中,“传授式”的教学方式遭到了否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呼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塑造学习主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为此,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探究性学习方法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核心。
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是在于达到不教„„”,我国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都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
很多学生对新奇神秘的化学现象好奇,但是往往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往往忽视了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研究,缺乏探究性。因此教师要在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肯定学生的好奇心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训练如对学生提出疑问,或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通过实验、查资料、讨论等等方法去找到答案,在恰当的时候检查学生的研究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些形式培养学生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案,集思广益,同学们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2. 自主学习追求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良好的创造品质又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创造品质的人才能不囿于传统、安于现状,不盲目从众、唯上、唯书;才能面向未来,求真务实,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欢迎新事物、新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尊重别人的劳动、贡献,注重效率、效益;才能目标明确,思路开阔,想象丰富,兴趣广泛,善于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应变力;才能对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充满信心。一个具有良好创造品质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会更加自觉地自主学习。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品质,促进自主学习,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充分的自信心。为了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创造的自信心,必须给其自由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科学面前师生平等。教师应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使课堂上洋溢着宽松和谐、探索进取的气氛。教师应及时对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更不要忘记对出错者予以耐心指导和鼓励。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得到了重视,自信心自然越来越充分。
其次培养创造的意志力。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中。那种自觉的、顽强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百折不挠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化学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化学领域中诸如科学家献身科学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增强创造意志。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设计应长期坚持的化学实验,如水质监测,其监测的时间可以是半年、一年,甚至几年,其监测的项目有很多,如PH测定、硬度、富营养化、跨学科如物种数量和种类及变化等等。教师应不断检查坚持者的实验情况、实验成果,给予必要的鼓励与帮助。化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组建化学兴趣小组,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创造意志力,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3. 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
以探究性学习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造品质为目标的自主学习,如果缺乏一定的保证,其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保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教学的主体,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人。学生的种种能力不是单纯的“教”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自主去学习、掌握,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重要的在于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活动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
3-1保护好奇心是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教师经常无意识地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而对好奇心的扼杀,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化学是揭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自然科学。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会问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教师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不要害怕和阻止学生的“好问”,不要讽刺和贬低学生的“怪问”;教师要培养和表扬学生的勤于提问,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多问”;教师要指导和启迪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化学现象而广于提问,敢于提问,甚至善于提问,而且问得颇有见地、切中要害。这样从根本上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不仅如此教师还应深入学科知识,创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奥道理,激发其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较奇特的实验现象、悬念式提问、新奇的故事、不同于惯常结果的实验方法等等,易使学生情绪处于亢奋、激动之中,在这种情感的刺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去探索,揭示“奇”的奥妙,形成“我要学”的氛围,达到提高自主学习意识的目的。如“魔棒”点火、荒郊野外的夜晚“鬼火”、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的植被特别茂盛、豆科植物不用施肥就特别粗壮,化学中有许多这样的好材料。
3-2培养适度的批判精神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热情。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听话的孩子”,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在培养会做题的孩子。这样的学生对老师教的、课本上的知识奉为“圣旨”;这样的学生迷信权威,崇信书本;这样的学生缺乏主动性、独立性,面临选择时束手无策,难置可否,结果放弃思考,人云亦云,窒息创造。“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对事物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它是一般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所以化学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地吸收化学科学的精华。化学科学中的许多规律的认识过程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甚至由错误到科学,教师不应是简简单单的传授,可以引导学生再来一次“创造”,让学生有成就感,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寻幽探微,穷根究底,最终才能有所发现与创造。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正确地去理解凯库勒式的积极意义,又要让学生通过性质的学习认识到它的局限性,激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求知欲──苯的分子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比我们现有的课本上更科学的解释。
3-3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创造想象力是创造的核心,是创造的源泉,能激发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启迪和鼓励联想、设计一些化学问题进行想象力训练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如:引入有机物的概念时可以让学生发挥充分的想象力──没有有机物的世界会是怎样,有机物是怎样形成的„„;在学习氢键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水分子之间没有氢键,我们的地球会怎样、若外星球也有生命但没水,那么那种物质会相当于水的作用;在甲烷分子的立体结构教学时,可提示学生你由此还会发现哪些物质的分子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离子的结构也为正四面体结构、有没有哪些物质虽然不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但其中存在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2,2 – 二甲基丙烷的一氯代物无同分异构体,由此总结出什么样的规律,又怎样运用此规律有所发现。
3-4加强实验和观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途径。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验证、探索、创造的可靠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