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认知风格下的计算机教学设计建议的探索
基于认知风格下的小学计算机教学设计建议的探索
杨金斌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摘 要】认知风格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当前占主导地位的认知风格划分就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认知风格研究成果。论文主要论述了应如何参照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来考察与学习目标与任务的适切性、学习内容内存的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以及计算机学习情境创设等有关教学设计问题,提出一些设计建议,仅供一线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认知风格;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计算机教学
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人在学习任何东西时,要想提高其学习效率,就必须从学生的认知风格下手,因此,计算机教学设计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在有关认知风格研究中,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是国内外学者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一个课题。比如在垂直视知觉方面,威特·金的一系列研究发现:有些个体在认知过程中,更倾向于利用自我经验作为的认知参照,哪怕再鲜活、再强烈的外界刺激也不能改变他们的认知参照,始终保持对空间方位判断的正确性,学术界把这种认知风格称为场独立型,当然,也有一些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多以外界事物作为自己认知参照,因而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对空间方位判断很容易出错,这就是场依存型。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多在7-13周岁之间,其认知风格已现雏型,但可塑性大。认知风格上的差别是他们在计算机学习中最鲜明的个性特征。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保证计算机课程与小学生的认知风格的适切性,充分考察他们的认知风格是相当必要的。针对小学生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设计计算机课程教学策略应注意从以下几点:
一、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学生认知风格与学习目标任务适切性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设计应照顾到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 小学生在学习素养方面虽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但也存在因他们的兴趣、爱好、家庭教育背景、认知风格等原因导致的学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在这里,我们主要考察的是他们的认知风格因素,一般来说,场独立型学生的内在动机占主导,因而对学习资源本身感兴趣,这就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设置探索性学习任务提供绝好的理论支持。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应多设置跳跃式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以粗放为主,这样可以留出探索的余地为其拓展思维空间。与之相反,场依存的学生需要较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每个学习目标与任务必须精细,学习步骤间隔的跨度不宜过大。
(二)学习目标的呈现方式应切合小学生认知风格 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人更青睐于计算机课程学习目标中富有人情味,而场独立型的学生对简洁明快的计算机课程学习目标更为关注。频率较高又遵循知识的逻辑呈现学习目标能有效地帮助场依存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对场独立型的学习则应该以简洁、开放方式呈现学习目标,这样做能让学生体验探索学习成就感。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
教学设计的重心就是研究学习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与呈现方式。采用什么样的呈现方式才不至于肢解学习内容完整性,又能让学生顺利接收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这一问题是每个教学设计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对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所了解,同时还要对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表明: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思维模式是“从一般到特殊”,而场独立型的学生的思维模式刚好相反,是“从特殊到一般”,如果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计时利用了这一规律,一定会事半功倍。因此,计算机课程学习内容设计还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知识是通过逻辑关系才得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运用这些知识时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合力。为了不让学生学到一堆零散的知识,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的逻辑关系。场依存型的学生如果对某一学习内容缺乏清晰表象,就会感到困难,如果计算机学习系统不能为其提供有价值的学习线索,他们对概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偏好对学习内容进行逐一提炼,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不仅有利于记忆还有利于综合运用。场独立型的学生在学习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学习内容的逻辑关系,而是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对学习内容间的内在逻辑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知识节点。这就启示我们在计算机课程设计时应为场依存型学生提供系统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场独立型的学生则不能框死他们在提炼知识结构方式的优势,提供给他们的课程内容结构要相对松散,这样有助于激发这类学生自主获取课程资源。
(二)概念图的使用
概念图(cencept map)是一种以节点代表概念,用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其理论基础是Ausubel的学习理论。一般来说,人们在学习过程中都伴有知识构建过程。概念图在有意义学习中的魅力体现在它能对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以整体方式呈现,作为一种学习技术,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重要是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所属领域的理解。这种技术在学生建构自己的“认知地图”时发挥着无法替代导航作用。
(三)先行组织者的运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其第一篇证明先行组织者促进意义学习效果的实验报告中将先行组织者定义为在正式学习之前,以适当方式介绍的关于学习主题内容的前导性材料,这个前导性材料在抽象性、一般性和包容性都高于正式学习材料。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对这一理论进行验证性研究,结果发现:在关于作文能力图式同化训练法研究中所用的先行组织者策略比奥苏伯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具有更为广义性,迄今已经作为一种训练特殊能力的一般性技术。对场依存型的学生应提供说明性的先行组织者,这样能让他们快速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而对于场独立型的学生,说明型的先行组织者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这主要是因为这类学生喜欢自己重建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四)学习内容的呈现
学习内容呈现方式有文本、视(音)频呈现、还有基于流媒体技术的网络呈现等。研究表明,学习内容性质不同,呈现的方式也应不同。一般认为,理论性较强的学习内容,无论是对场独立型的学生,还是对场依存型的学生都喜欢课堂教学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而对文本或是视频呈现方式,他们之间存在差别不大。计算机课程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能丰富学习资源的形式,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之后。正是由于这两种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我们的学习革命提供武器,为我们的学习提供大量不同形式的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视频可以是课堂教学复制,也可以是学习内容涉及的场景的模拟,它既能讲清知识内在结构,也能携带学法指导方面的内容。
三、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还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众所周知,认知风格与人的思维模式密切相关,思维的高效取决于思维情境与问题解决的适切性。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设学习情境。由于小学生在认知风格上存在差异,因此,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就要有针对性。为场依存型学生提供具有社会特征的学习环境,这样可以满足学生协作沟通的需要,场独立型的学生则需要提供能让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和所需的资源。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环境建构中有三个问题需认真考虑。
(一)计算机环境的结构
小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在学习中,学生应用的导航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不同内容间的连接,还可以让学生迅速准确地从网站中猎取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导航工具、超媒体浏览图、资源列表形式为场依存学生呈现结构化的计算机环境,帮助其形成有关学习内容的精准认知结构,相反,场独立型学生则应给其留出余地自主地开发自己的结构。
(二)对学生的控制量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中,对学生的控制量是关键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尽管学术界对学生控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人们已经在教学设计实践中或多或少地运用学生控制。持赞成学生控制的研究者认为:学生如果能够控制超媒体环境中的导航,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也会随之增加;学生控制的量的多少与学生已经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知识储备多少密切相关。从认知风格视角来看,场依存型的学生的控制量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的先前技能和知识状态,他们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利用过程控制可以让其获取更多更好的表现机会,而场独立型的学生更希望自己拥有对学习的控制权,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学习控制权。
(三)学程中的指导与反馈
场独立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利用分析的知觉方式,依赖内部线索来抓住问题解决的关键。而场依存型的学生在学习中则需要老师或是同学们的帮助,看待问题是整体而笼统的。因此,应为场依存型的学生提供详尽的说明和系统化的指导,对场独立型的学生来说,过于详细说明和系统化的指导反而会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他们更喜欢独立去探索,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只需提供给他们粗略的说明就行。
综上所述,计算机教学要想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策略设计就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而非独木桥。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认知风格的差异选择最适合的教学策略或是教学策略组合。
【参考文献】 1.刘学丰.刍议认知风格与英语听力教学设计[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4):58-61 2.R·赖丁,S·雷纳.认识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2 3.黄旭光.英语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3):158-160 4.高鹏凤,周青.认知风格与教学设计的多样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106-108.
第二篇: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
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的教学计划,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法、对解决方法进行试行和评价,并在评价基础上修改方法的过程。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在教学设计中了解教学对象,正确分析其学习需要,着眼于激发、促进他们的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在对学习者的分析中,认知风格分析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一、了解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差异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时间、地点、教材、师资等条件相仿的情况下,学习效果却可能不一致,甚至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认知风格是最重要的个体差异因素之一。迄今为止,对认知风格的分类大致有:扫描型与聚焦型、序列型与整体型、冲动型与思考型、发散型与聚合型等等,这其中研究最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这一组认知风格,它构成了认知风格的理论框架,可以说是认知风格的核心。
“场”是指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影响人的感知。场独立/依存型就是根据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程度而划分的一组认知风格。场独立型指个体凭借自己所处生活空间的内在参照,从自己的感知觉出发去获得知识、信息;场依存型指个体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从环境的刺激中去定义知识、信息。在人际交往和学习上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场独立者较少或不受环境影响,比较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况,社会交往能力差;场依存者容易受环境的支配,更多地利用外在的社会参照来确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对其他人有较大兴趣,表现出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在学习偏好上,场独立者偏爱与人无关的学科(如自然科学),学习过程中惯于个人研究、独立思考,擅长从整体场中分辨具体信息,具有较好的内在学习动机和较强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场依存者倾向重视人际关系的学科领域(如人文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因素敏感,乐于在集体环境中学习,擅长于社会交往、移情,具有循规蹈矩和条理化的学习倾向。
作为学习者主要个性特征的认知风格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设计者不能忽视它的存在。要具备心理分析、行为观察的知识和能力,善于了解不同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熟悉其学习习惯,考察各种教学策略与不同学习风格的适应程度,创设适应每个学习者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以适宜的速度、合适的方式,通过与教师的共同努力达到一个确定的教学目标。
二、尊重和发挥学习者认知风格的优势
教学可以是学习者认知风格形成和完善的催化剂,却决不可以改变它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同时显示两种风格各有优缺点、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设计者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管理,因材施教,给每个人显露自己特长提供条件,发挥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让每个学习者都处于教育优势中。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师能够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多模式教学。场独立型学习者善单独学习、喜求异创新,应放手让他们对自己关注的问题,用自己喜好的方式在现代技术创设的自由探索的空间深入探究;或设计情境、创造条件开展创新教育。通过数字网络系统,集体授课和自主学习可以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允许风格、动机、兴趣、能力各异的学生脱离整体教学框架,利用他们的自主权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随时回到课堂状态;信息技术还提供了一个高度交互的学习环境,师生在活动中广泛交流、及时反馈信息,并随时调整课堂中心,实现角色互换,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和探索。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实施情感教育,有研究显示:在积极强化的条件下,场独立者和场依存者的学习效率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在消极强化的条件下,场依存者的学习效率明显降低。个体不按常规进行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探索,往往不能顺利进行,并经常遭遇失败,教师及时给予激励和引导,可以帮助他增强信心、少走弯路。在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心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又是一个可变的维度。在一个领域显示出高度自主性的学习者,在另一领域却可能依赖性很强。多数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并非非此即彼的极端化,有些还可以变换自己的风格,去适应不同任务。
认知风格的形成也受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共同的社会文化影响可能使得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同一群体具有某种共性。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群体发展,所培养的人往往缺乏独立的人格,对群体、对他人有较强的依赖性。
因此,教学设计应重视学习者认知风格的整体、协调发展,着力于:(1)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认知风格,对自己认知风格不足之处有清醒认识。(2)鼓励两种认知风格学习者的竞争。例如基于网络和计算机进行的“合作学习”是眼下备受关注的学习模式,它采取异质编组、任务驱动、适当分工,各成员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协作互助,能帮助学生完成复杂的智力任务和提高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还可以促进成员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有利于综合能力的培养。(3)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将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运用到学习中,掌握学习策略,主动调整自己的方式去适应不同的学习任务。(4)培养学习者丰富多彩的人格和协同精神,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总之,教学设计中分析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是为了寻求哪类学习者更具学习优势,更容易获得学业成就的答案,而是要籍此更好地贯彻现代教育理念,了解各类教学对象,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创设各种氛围以适应不同风格的学习者,发挥个体所具备的个性优势。同时基于“全人教育”思想,引导学习者自我分析、自我激励、自我导正、自我监控、取长补短,全面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第三篇: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2.计算机教学探索(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第四篇: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万州区太安初级中学 张芳铭 404022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其需注重实践这一特点,目前的中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计算机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政府加大对学校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之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都对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美国Intel公司前总裁葛鲁夫所说“在当今世界上,一切能做到的,终将做成。技术的力量不可阻挡,无论人们在它的前进路上设置何种阻碍,它仍然继续发展”,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应用,已把社会生产力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计算机教育本身也是一项重要而有力的支 持。但由于我国目前的考试制度———考试决定命运还无法彻底改变,使得大多数学生都经历从幼儿园开始就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让学生成了做题和背题的机器。学校的教学活动也是“为了考而教”,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内容就不教,学生一直生活在考试的训练场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造成了学生虚假发展的假象。
因此,我认为,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也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加上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评形式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二.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占有绝对的主动权,因此其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手段、专 业的知识、自身的素质以及教育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等都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活动中能够不断思考和总结教学的效果,才能够为学生创造宽松、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以便于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反之,我们沿用旧的教育思想,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标准,侧重于书面知识的考察,必将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 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 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2.注重差异,因才施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学生学习科技文化基础知识的最活跃、最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时期,是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加强计算机教育,效果最佳。同时,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智商是有区别的,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个别 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鉴于此,计算机课堂应采用分层次教学,在对大部分学生进行普及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有潜质、有才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辅导,让他们广泛参加计算机第二课堂、竞赛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特长。
3.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 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教育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统治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防止出现“过犹不及”现象
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权,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使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与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偏离,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能“放”不能“收”;强调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有错不纠,失去了教学的标准,这些“过犹不及”的现象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后果。
三.中学计算机教育的培养方向 计算机教学是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的一门学科。由于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使其接触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手段更容易更迅速。因此,中学计算机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今后适应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同时,中学计算机教育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更加注重锻炼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使他们认识到宽厚、自信、坚毅、乐观等因素在造就成功的道路上功不可没。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已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一机遇,深化中学计算机教育改革,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作出贡献。
第五篇:计算机教学设计
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用途及优缺点。(2)、了解三种图形在Excel中的创建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的把一张表格所要的数据转换到一张图上(三种图表)。
(2)、了解如何修改图表。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爱的思想,利他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自学)及其动手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如何正确创建所需的柱形图、折线图、饼图。
(二)、如何修改创建好的柱形图。
三、学生分析
(一)、学生具有爱动手,调皮、注意力不集中易分散,对特殊事感兴趣的年龄特征。应该制定以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让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控制。
(二)、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多面对基础比较低的学生。
四、教学方法
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及复习教学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用到的调查表,图片、ppt等资料。
(一)、导入新课:出示水缺乏的图片,然后列出全国各省缺水的现状图表,让学生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培养节约用水及不污染水的习惯和防治水污染的思想)
(二)、①、出示表格“全国各省缺水统计表”和与之对应的柱形图,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数据,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进行归纳:“采用图表表示数据,可以让表格数据更形象,更直观。”
②、对柱形图、折线图、饼图的特点进行总结对比和练习(柱形图、折线图用于完成量。饼图用于百分比的比例。)
(三)在图表中演示如何把表格转换为柱形图、折线图、和饼图:
1、如何转换为柱形图:
(1)单击“插入”→“图表”,弹出图表对话框,选择合适的图表类型与合适的“子图表类型”(每一种子图表类型单击以后就会出现该种子图表名称)。(2)选定好后单击“下一步”操作按钮,进行“图表源数据”的设置。(解释系列产生在行或者列的含义(图表是用来分析数据的平面图,平面图由Y轴、X轴组成;数据由数据表的行标、列标、数值组成。产生行与列的区别在于比对的结果不同。产生行,是以行作为X轴形成图表,反之,是以列作为X轴形成图表。所形成的图表所显现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3)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表选项”对
标题等这些标签进行填写。
(4)单击“下一步”按钮,进入图标位置的设置。
(5)单击完成按钮,制作好的表格就会出现在工作表中。2如何把表格数据转化为折线图和饼图。
与1的方法一样学生自己在底下进行操作与练习。3如何重新编辑与修改图表。(1)图表的大小改变。(2)改变图表类型。
(3)数据系列的添加与删除(4)图表的移动与美化
4、学生自己根据演示内容进行自我练习。教师从旁协助,解决学生的问题。
5、发现学生问题并收集与整理,进行统一的讲解。
6、学生作业的提交及收集。
六、课堂小结
重新梳理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七、作业布置:
在Excel中制作一个“个人一周消费支出表”并把表格转化为饼图,柱形图,折线图三种表图。(提示支出包括日常生活用品支出,零食支出,学习用品的支出等。)希望同学们发挥想象,做好这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