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多媒体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摘 要】本文主要以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方法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然后再通过实例,就如何在高中地理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这一问题作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应用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而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之而来的,知识更新的速度也是与日俱增。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满足不断攀升的知识信息需求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多媒体教学方法便应运而生了。多媒体教学方法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法的意义
1.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教师教,学生学”是传统地理教学的固有模式,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都对地理学习失去了兴趣,变得厌倦,甚至是麻木。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使枯燥的地理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更容易给学生的大脑形成较为强烈的刺激,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有所提升,并且在这种别具一格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也更容易保持长久的兴奋状态,注意力也更为集中,学习效率自然也就提升了。
2.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地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其中有很多没有办法直接观察的地理现象,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来讲述这些知识,学生是非常难于理解的。而借助于多媒体的辅助,则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能够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自由地变换大小、虚实和时空等,将那些不可视的地理现象以及事物变化过程明晰地再现出来,除了能够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之外,还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更能够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3.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多媒体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使用使得课堂信息的来源更加多样化,相较于传统教学中只有教师和教材这两个信息来源外,多媒体的应用还延展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地理课堂的知识传授量。比如,每次月考之后,教师都会讲答案告诉给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通常都是教师在黑板上把答案抄写下来或者是逐字逐句地将答案念出来,这样是非常浪费时间的。而利用多媒体中的投影技术则可直接将考试答案直接展示给学生看,中途省去了抄写或者念答案的时间,教师也能够将更多的时间放在“为什么”的讲解之上,由此而增大了课堂的容量,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的冲突矛盾也就随之而得到了有效解决。
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以高一地理(人教版)第一章中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为例。由于本课中有一些诸如恒星日、太阳日、角速度、线速度、远日点、近日点等非常难解的概念,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的话,对高一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会相对比较困难,所以便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教学,以动画演示的形式来对重难点进行讲解,由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其记忆能力,并培养其读图和思考的能力,具体操作可作如下参考:
第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1)《时间都去哪儿了》歌曲播放;展示春夏秋冬这几个季节不同景色图片。2)提出如下问题:时间到底到哪儿去了;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以及四季的变换;冬夏两季,哪一个的白昼更长,为什么?学生活动:分小组进行讨论,回答上述问题。
第二,新课学习。教师活动:1)用课件来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图;2)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总结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主要区别。学生活动:1)仔细观察多媒体课件中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动画演示;2)作对比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二者的区别。
第三,演示和探究。教师活动:1)将学生分成四人组,每组配一个地球仪,让其自主阅读教材中和地球自转相关的内容,并根据这些内容用地球仪来进行演示,再进行讨论,总结出地球自转的特点;2)让所有小组逐一对地球自转的定义、特点、周期和方向等进行回答。学生活动:1)认真仔细地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地球仪,主动进行探究;2)进行小组合作探讨,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并大胆地表达出来。
第四,绘图。教师活动:1)在黑板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从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2)让学生以此为依据,在纸上绘出另外一个俯视图(从南极的上空来看地球的自转方向)。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教师的绘图过程,准确地在纸上绘出相应的俯视图。
第五,动画演示。教师活动:1)利用多媒体动画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进行演示;2)播放地球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动画视频;3)视频演示长江入海口淤泥堆积的方向,巧妙地引出“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4)提出问题:太阳日与恒星日有什么区别;对比悉尼和上海这两个城市的地转偏向力,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活动:1)认真地观看视频,研究教材中的相关内容;2)小组讨论“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不同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在方向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第六,探究指导。教师活动:1)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内容并观看多媒体中有关地球公转的动画;2)让学生分小组对地球公转特点进行讨论;3)让学生在黑板上对地球公转方向进行绘画。学生活动:细心观察、合作探究、大胆尝试。
第七,提出问题。教师活动:1)假如地球只会自转,不会公转,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2)假如地球只会公转,不会自转,又将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上述问题。
第八,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在幻灯片上归纳和总结这一课的学习内容,并以知识体系的形式演示出来。学生活动:1)在笔记本上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2)完成教材上的课后练习题。
三、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之上的。所以,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学会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方法,而不是只会用多媒体教学法,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多媒体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篇:善用多媒体,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善用多媒体,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多媒体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一个产物,它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它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老师所讲解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地理是一门内容较多、涉及地域较广、对学生综合水平要求较高的课程,许多内容需要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书本只能展现一小部分,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因此,二者有机结合既可以解决书本上存在的不足,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一举两得,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多运用并不代表滥用,教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效率;学习兴趣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也在不断丰富,多媒体逐渐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在应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多媒体的弊端,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地理课堂上,原本花费较短的时间用口述就能理解的内容,却在课堂上用观看视频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还降低了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只有学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才能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我对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的几点建议:
一、合理运用多媒体导入所学地理课程
在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美丽的图片、较短的视频来导入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会被美丽的画面、视频所吸引,更早地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课时,可以在网上找一些与宇宙相关的美丽图片或者简短的视频。学生在受到这些美丽的图片或者简短视频的吸引后,注意力会很快从课间的打闹嬉戏转移到课堂中,再加上老师对地理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求知欲会被激发出来,自然而然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又如,在学习“锋面天气”一课时,可以从网上找一些与冷暖锋相关的小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这些视频就会知道学习哪一课,并且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涉及的知识面广,学生必背的知识多。这些因素使学生逐渐厌烦了对地理知识的背诵和学习,导致学生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最终导致地理成绩下降。要改变这种学生学习效率低下的现状,就要学会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学习“自然界水循环”这一课时,因为这一课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一课的学习效率呢?可将课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查找固态、液态、气态等图片让学生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和水体类型。第二部分可以通过查找水循环形成过程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时候教师要加上自己的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在受到视频和图片的吸引后,学习兴趣会大大提升,注意力也会随之集中。再加上老师的精彩讲解,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水循环过程的记忆。通过对多媒体的运用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学习效率自然也会随之不断提高。
三、善于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课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单靠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无法开阔学生视野。如何开阔学生的视野呢?这需要善于运用多媒体,通过网络技术来查找所学地理知识的相关内容从而开阔学生视野。例如,在学习“高压低压与天气”这一课时,可找一些相关的课外资料。比如,围绕哪个国家是台风的多发区、我国哪个地区是台风的多发地、我们如何应对台风的到来、台风的危害有哪些等问题来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深了学生对高低压天气知识的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这样通过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也随之活跃起来,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多查找一些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现在的地理考试试题题型多种多样,在考试的时候学生多抱怨老师没有给自己讲过这些题,或者是自己没见过的题型。通过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做一些没有见过的题型,教师还可以找一些常见的易错题型来提高学生对这种题型的敏感度,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因此,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观看多媒体教学内容,不仅拓展了自己的课外知识,还见到了各种各样的地理题型,开阔了自身的视野,增强了自身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就要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导入所学地理课程、善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善于运用多媒体开阔学生视野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多媒体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成福,马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2]王树龙.借助多媒体手段优化高中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中,2011.编辑 李建军
第三篇:谈多媒体课件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
谈多媒体课件与英语课堂教学的整合
摘要:现代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有效的教学手段,而且要求教师要能熟练使用多媒体各种教学设备。多媒体外语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又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索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系统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挑战。为此教师在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时需要进行角色调整。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是技术和教育的整合已经迫在眉睫,教师只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多媒体课堂教学才能展示其魅力,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教师角色,课堂教学,整合
教师的角色受历史背景、对教学的认识、个人经验及教师性格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在传统教学中,他们大多定位在知识的传授者上。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知识更为丰富,教学手段更为有效,而且要求熟练使用多媒体各种教学设备。对于外语教师来说,压力似乎更大,因为学生获得语言的途径数不胜数,一切可以接触到的媒体如报刊、杂志、电视、电影、网络等都成为语言学习的素材;一些学生甚至有在国外旅游甚至生活的经历;课本内容不断变化,讨论的话题更是涉及各个领域。自从多媒体引入课堂后,英语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本文将从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必要性展开,结合教师在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困难,详细阐述英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并阐述课件专业制作者与教师密切合作,及技术与教育整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一、多媒体教学走进英语课堂
(一)为什么采用多媒体教学?
1.趣味性强,提高积极性
图、文、声并茂,把枯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跨越时间与空间,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地地道道的英语语言环境,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接受和模仿。这些集声、光、色于一体的非书面资料真实生动,使抽象文字材料形象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多媒体软件,在课堂上播放,并启动竞争机制,更会使学生在课上兴奋无比。
2.内容丰富,提高效率
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每一节课板书和讲解占去了大量时间,授课信息密度小。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更加紧凑地安排教学内容。如背景知识、语言呈现、操练形式、讨论内容、活动设置等都会按照编排好的顺序在课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清晰地呈现,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教师的授课步骤和要义,也省去了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写板书。每堂课被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学生最大的感受就是充实而有条理。
3.美的享受,感受语言魅力
纯正的英语对白,动听的英文歌,优美的风景画,有趣的风俗,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美好印象。好的多媒体课件,会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那些图片和动画,能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正确使用不仅是为传统课堂注入了活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全方面地提高语言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但是,如果盲目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忽视教学的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多媒体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目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此需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或制作课件,并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放在第一位。目前的多媒体课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华而不实,喧宾夺主
有的课件色彩过分华丽,动画过分夸张,显的内容杂乱,无章可循。还有的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给答对的选项加入掌声,把文字的呈现加入声音,显得有点画蛇添足。为了制作吸引学生的课件,教师往往浪费很多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却没能好好钻研教材。
2.重知识呈现,轻能力培养
一个知识容量极大的课件,虽然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却忽视了起码的学习规律。因为知识的呈现只是教学中的一环,而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注重以练为主,才是教师应该做的。上课时机械地按照课件制定的步骤进行,只会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因此鼓励学生形成对语言很好的感知能力,并把语言运用到实际交际环境中去是教师应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的目标。
3.重课件展示,轻情感交流
教师的课堂魅力任何课件均不能替代。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比课件上的图片、掌声来得更真切。教师和学生长时间共同学习形成的默契也是任何设备不能比拟的。知识的传授也是如此,听教师对某个词的解释似乎更为亲切;看教师通过身体语言诠释知识似乎更为透彻。
二、现代教学需要什么样的外语教师?
多媒体教学系统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物质基础,又对教师的自身素质及知识储备提出挑战。多媒体外语教学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要求教师既要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又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理论,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开发能力,能够根据自己实际需要,结合多媒体和现行的特点,设计出有助于学生参与,思考和探索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
(一)教师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精力有限
尽管经教师自身努力可产生一些优秀的英语课件,但他们为此付出了太多努力,克服了重重困难。一个教师每周的满课时量是至少十节,除了两到三个班的授课外,还要开设选修课。由于教材大纲的更改,学生的流动和课本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在课余花大量的时间备课。此外,还要承担批改作业,为基础较弱的学生补课,与有问题的学生谈心等工作,不断地通过自学和进修补充能量。就资料检索工作而言,除了在浩瀚的文献中挑选适合学生的内容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加上补充内容要及时更新,渐渐地教师也会因为工作量太大而不得不放弃。
2.技术欠缺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对多媒体的熟练操作是他们需要跨越的巨大技术门槛。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配套的技术培训往往又不到位,教师大多需要独立工作等原因,教师会在现代教学的大环境中面临很大的压力。他们不知应该向谁,到哪里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久而久之,部分教师甚至对制作课件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
(二)教师在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时的角色调整
在传统教学中,人们赋予不同教师不同的角色。挪威的心理学家Ivar Bjфrgen就根据教师的自身特点,提出教师大概分为四种:The sculptor 雕塑家,The entertainer 娱乐者,The coach 教练,The manager 管理者。现在重新回顾这种说法,并不能完全认同。因为当今教师应该是这四者的结合体,甚至包括更多。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和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后,教师的角色也随之变化。
课堂上,教师的作用远远大于信息的给予者。他们是instructor指导者, facilitator,提供帮助者,trouble-shooter解决问题者和co-learners共同学习者。作为instructor,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授课内容和速度,并为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作为 facilitators,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经验以及活动,为学生制造合作学习的机会。作为trouble shooter,教师应该时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而作为共同学习者,教师一方面应不断探索和汲取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并应用于教学中,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学习是无止境的,因此教师有可能成为学生,学生也会成为教师的老师。所以互相学习也是教师角色发生转变的又一突出特点。
三、怎样制作出有利于英语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一)优秀课件的标准
很难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不同内容的课件,因为其往往随训练的侧重点而变化。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对优秀课件的标准已达成基本共识。如:课件应直观、简洁、易于操作等。下面我们根据课件的呈现形式来概括一下衡量标准。
1.内容
a.密切结合教学大纲;
b.对课本进行有益补充;
c.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2.活动设置
a.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b.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c.有层次,有浅入深。
3.文字
a.简洁,不分散;
b.字体、格式、大小及颜色应以容易阅读为主;
c.文章应简单明了,避免使用俚语;
d.如有在线测试,应保证学生很快得到正确答案。
4.图像
a.清晰,真实;
b.适度;
c.突出表现主题。
5.录音
a.声音清脆、清晰;
b.速度适中;
c.音量可控
6.录像
a.画面,声音都很清晰;
b.质量过关,保证每次能够顺利播放;
c.中途停止也不影响播放效果。
总之,课件应是受使用者控制的,而不是控制使用者。是为教师服务的,而不是给教师增加无谓的负担。
(二)教师制作课件的优势
虽然教师面临的实际困难很多,但其在制作课件上也有优势。如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为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多媒体的作用远远大于陈述事实和描述事件,因此其内容选取和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比如学生在某一特定阶段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哪些活动更符合这一年龄的特点,以及在课堂上如何实施等。通常有经验的教师一眼就能看出某个多媒体课件是否适用于课堂,或者能够判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人员是否有教书经验。总之,教师可以判断某一课件是否与教学大纲,学生水平,课堂进度和授课内容相吻合。
(三)多媒体制作专业人员的优势
多媒体专业制作人员也有优势。对计算机语言的熟练掌握使得他们能充分展现课件内容,只有想不到,没有作不到;拥有庞大的资料库,可以任意调取所需材料;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课件研发,并能随时进行课件更新和升级。
(四)专业人员与教师的合作---技术和教育的整合
由此可见,一个好课件的产生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教师应主动参与课件制作,多提意见和建议;专业制作人员除了与教师定期进行交流外,还应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当然这种培训应是着重讲解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
结束语
做教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难,而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似乎难上加难。然而,当教师经过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后,他们的课堂会变成最绚丽的舞台,听他们的课是学生的最大地享受。祝愿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在现代教育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Hertz, R.(1983), Microcomputers in Biligual and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ion, CA, June 1983 [2] Bjrgen, I A(1991): The miracle of learning: What makes it happen at university? Trondheim: Tapir [3] Philips, M.(1983)“Intelligent CALL and the QWERTY Phenomenon: A Rational.” [4] Self.J.(1985): Microcomputer in Education, London: Harvester Press [5] Clark, R.E.(1989): 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s: Risk Factors and Potentially Profitable Application Areas, Xamax Consultancy Pty Ltd.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关于“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关于“实践性原则”,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于“不唯一性原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地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些问题都用“唯一性”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在,中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课程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为趋势,以教材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为特点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启动。目前正在执行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正在使用的各科试验教材,虽然还只是过渡方案,但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把各种取之于社会实践的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将上述三个原则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笔者曾利用英国中学理科革新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中的有关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厂址选择的问题。教材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下图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4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重点放在: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样,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活跃的、舒展的,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3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都是纷繁复杂的,而且,任何事物自身都具有它固有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同学,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同学,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同学,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同学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第五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精品文档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学校和教师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该怎么写。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一 最近在参加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过程中,听到了两节同课异构观摩课,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新课程实施多年的广东,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刻研读和准确领会,在平时课堂教学中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精神,应该是各位高中地理教师必需的基本功,但在听了这两节课后,我觉得有必要继续强调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三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新课程包括三个必修模块,“地理1”、“地理2”两个模块分别从环境对人类活动和人类活动对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人地关系,“地理三”则是在前两个模块基础之上,使学生结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学习将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这一模块以区域为研究对象。由于区域存在差异性,各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各有其特性。课程标准和教材选择了“地理环境区域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五个典型论题进行了剖析。各版 / 11 精品文档
本教材采用不同的案例来呈现这五个专题内容。可以看出地理三模块是典型的案例教学,甚至是“范例教学”。课程标准对必修三核心内容的描述是“以„„为例,分析„„”,课标解读中讲到“必修三是范例教学,然而再典型的实例也很难涵盖研究这类问题的所有内容和方法,我们要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我们要借助教材中精选的示范性材料,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个或者这一组案例的基本内容,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分析相同或相似类型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学习的过程。通过例子来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本领,这就是必修三教学的核心所在。
从现在全国使用的四个版本的教材来看,各类教材所使用的案例存在较大的差异。每一个专题内容往往是既有一个主导案例,同时也可能有若干个小案例。必修三的核心内容是高考的主旋律,每年高考必考。但现在仍然有许多老师没有意识到原理教学是必修三教学的主要侧重点,而最容易走入一个误区:教学过多的徘徊在教材知识的总结、归纳上,而缺乏知识到能力的升华过程。由于必修三涉及的案例繁多,而高考的选材又不来源于课本,所以必修三的教学是平时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案例因教材、因教师、因学生而异,教师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多角度、多层面地灵活选用、组织案例。相同的 / 11 精品文档
案例,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不同,其结果迥然而异。因此“如何在必修三教学中用好案例”应该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必修三是典型的案例教学,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时间和心思来思考教材案例的使用方法、使用角度、使用时间,使案例用得好、用得巧,从而达到教学最有效的目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案例教案例,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仅仅停留在对课本中一些具体区域事实的教学上,而没有对解决同类问题的一般规律与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没有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获取、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那就不可能达成课标目标,最多只能算是初中层次的区域地理教学了。如果上述两位老师能深刻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么这两节课就能成为典型优秀示范课了。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二 时间很快,在京翰教育工作已经有两个月了,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刚开始教学,经验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这就需要花很大的时间来弥补。对于自己这段时间的教学总结,既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提醒。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7)—(12)班6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井井有条,不负学校期望。现将两个月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3 / 11 精品文档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协助师父黄金其老师开展高一级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新教师培训,虽然只有6学时,但在老师的精辟解读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备课认真,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较多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师父,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师父的课,听曹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 / 11 精品文档
外,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并适时适地进行德育教育。批改作业认真。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的做好教学反思。不仅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师父评课,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情况,做得好的坚持,做不好的改进。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同时,我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包括:一是,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对教材分析不透。书上有些东西写的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功夫要做细,做到位,多听听师父和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二是,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 / 11 精品文档
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了,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而对比有些老教师上课,新授课时把这节课必须要讲的讲到,让学生理解,东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会用,那么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大,有些东西可以放到题目碰到时再进行讲解。
三是,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弱,课堂气氛较沉闷。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我师父对课堂把握很到位,他语言幽默风趣,常运用生活实例讲知识点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他则用炒菜来讲,简单易懂,学生又感兴趣。这些我都需要向师父学习的。
四是,教学语言不连贯,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现象。另外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五是,容易出现紧张,当有老师或领导来听课就会紧张,不能把课上好。六是,对课堂、课后练习较少,没有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以便达到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篇三 当前,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各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 / 11 精品文档 究者、反思者。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教学行为的完善在深层次地呼唤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否定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质量。
一、对教学步骤的反思
教学设计时每位老师都会根据教材对整节课的步骤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常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等,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的生成”。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提到提升。
例如,在对“城市区位因素”这一内容教学实际时,我原先就按照书本的顺序:把理论知识先“填”给学生,再枯燥的一个个城市的讲解,学生学得被动,前后的知识点也不会灵活衔接起来,出现“预设未实现”的尴尬局面。/ 11 精品文档
通过反思,我把书中的教学顺序作了改动,先打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关一系列图片打出,并设计一系列相应的思考题,从图中读出什么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得出形成城市所需要的条件?有关长江三角洲的练习题?世界著名城市和中国大城市的教学?整体的练习。这样的实践觉得预设是比较顺利地“生成”了,但教学步骤凌乱。于是我再次重新设计步骤:长江三角洲城市?中国其它三个城市?世界其它城市?引导学生讲出城市形成的条件?长江三角洲和世界其它城市区位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设计步骤条理清楚,城市条件学生很自然的自己推出,学得主动而且影响深刻,在练习时效果很好。
所以,教学设计的步骤要做到条理清晰,对于知识点应该设计好怎样让学生主动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对教学问题设计是否合理的反思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对“季风”这一教学内容设计时,我这样设计问题引出季风的概念:我们这里冬天和夏天分别吹什么风?我认为这是简单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其实学生对怎么判断风都不知道,无法正确标出西北风和东南风。这样的教学问题设计上显得突兀,学生一开始学习就兴趣全无。
通过反思,我改进了设计:“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 8 / 11 精品文档
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入,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本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把知识进行本土化处理,拉近理论与实际知识的距离。
三、对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否进行充分“沟通”和“合作”的反思 在对“城市功能分区”教学内容设计时,我原来是这样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功能分区布局的要求通俗易懂,我照本宣读,划划看看就过去了。结果在进行相关的课堂练习时,学生虽大致能合理布局各个分区,但对于具体的理由,怎样才算合理布局答不上点,很显然对这个知识点,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而不是主动的探究。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 / 11 精品文档
维方式。于是我对这部分内容设计时,让学生探究学习,适当拓展。我首先要求学生扮演城市规划设计师,合理布局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等,并讲出布局的理由。再把我们生活所在地的城镇平面图给学生看,一起圈出各个功能分区的集中地,看分布是否合理?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认为工业区布局得不好,它下风向的居民区,会受到污染。我问:那你认为怎么布局合理?学生回答:工业区的位置移到北边点。我说:很好,那么工业区污染厉害的企业有多少?学生答:不清楚。我说:回去我们再探究。那堂课结束了但其实没结束,师生意犹未尽。
四、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
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10 / 11 精品文档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
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高一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反思 2.高二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3.高一地理教学反思范文 4.高中地理课后教学反思 5.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反思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