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化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在本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上,各位老师着重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成果进行讲解。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经历,从以上四个方面整理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宋保仁老师主要介绍了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及分配制度等。在回顾了自新中国成立起,中国经济体制不断变革的历史后,老师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中国经济得以腾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付诸于实践。实践证明,这样的经济体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是有利的、正确的道路。而谈到分配制度上,老师强调,我们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然而这个制度还有待完善,要力争减小当前贫富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现在社会中的部分群体逐渐显现出一种仇富心态,在网络中我也时有发现类似的言论。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认为是分配制度不完善导致的。对此,我们应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大力支持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逐渐缩小
贫富差距,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之后,张馨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013年中央发布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是践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是个人层面。三个层面包含了国家、社会以及个人三个层次的文化建设,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很好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诠释。由此我想到了前不久北京市公布的“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首都高校学生,我们始终践行着北京精神。在不断接受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始终保持着一颗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在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要时时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尤其作为一名研究生,更要将这种精神始终贯穿于自己学习和科研过程中,努力将实现自身价值同学校发展、国家建设相结合。同时,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汇集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包容之心,取长补短,去糙取精。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实际行动为社会逐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做出贡献。
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专题课上,翟俊刚老师着重从苏联逐步解体的角度为大家讲述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性。翟老师从苏联第一任领导人列宁到最后一任戈尔巴乔夫,详细讲述了苏联由兴盛到解体的整个过程。老师强调,之所以苏联会解体,原因有两个:一是苏
联没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苏联后期,社会动荡,思想混乱,而此时苏共并没有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应对当前问题,反而听之任之,以致反共呼声愈发强烈。同时在苏联的发展及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导致党内腐败丛生,最终走向解体的末路。由此,我想到了在我国文化大革命后期同样出现了思想混乱的情况,但是邓小平同志做出的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坚定了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使得实事求是的思想深入人心。由此,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所以,对比苏联与新中国成立伊始,我认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尤其重要。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国家才能始终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人民生活才会更加稳定、和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所含问题很广泛,我就当前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总结下自己的心得。首先是如何做到城乡协调发展。我的家乡是张家口怀来县。当前冬奥申办成功,京津冀一体化概念也已提出,这就使得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也出现了以下问题:大量农业耕地被占用,房地产事业如火如荼,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处于待业状态。我认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特点,相互促进,互利互惠,这样才能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其次,要完善医疗卫生制度。我们总会听
到这样那样的关于就医难的问题,作为高校学生的我们享受着国家医疗补助,然而社会上依旧存在医疗收费高、就医难等问题。我们应当努力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得人人都能享有医疗卫生服务。
除以上外,我们还学习了包括社会主义生态建设在内的其他相关内容。在本次学习过程中,我较为全面的认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结合当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员。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本学期,我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课程,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这门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将全书内容分为八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
该课程的教学并未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最新内容,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自早期的先驱者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就对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践相结合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通过不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于1984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我们必须抓紧21世纪头20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未来的中国梦一定得以实现!
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反思苏联的倒塌,根本上来讲是忽略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点导致民心丧失,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历史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此,我们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不能重蹈苏共忽视意识形态工作的覆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的改革之路,是成功之路,是光明之路,具有强大的优势,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同时,由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环境会发生迁移与变化,中国特色改革道路必然要不断丰富其内涵,使其更能反映时代的新要求和人民的新期待。
过去35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解决业已积累的矛盾,还是要靠改革;保持未来健康持续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当前,国内外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历史赋予了中国未来改革更加丰富的内涵。诚然,经济体制改革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但是,总揽全局,统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阶段,则是新时代赋予党的神圣使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五个体制的改革和中国共产党党内建设制度的改革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改革道路的内涵,构建了未来改革的宏伟蓝图,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未来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举措,对于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最后,向诸位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您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心得
HUNAN UNIVERSITY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
实践研究课程作业
2015年10月28日
教育的力量
——脑力还是武力
作为一名研究生,面对有些问题已经不能只是一句“肉食者谋之”就视而不见了,我们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来对国际大事指点一二。当前国际形势风起云涌,我国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促进人民福祉已然成为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问题。本人一直对德意志民族抱有仰慕之情,不止一次看过《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索性以此为契机发表一些愚见。希望带给那些“肉食者”更丰富的声音。
《大国崛起之帝国春秋》是一部讲述德国如何由当初四分五裂,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一步一步走向统一富强的纪录片。其实,整部纪录片完全可以分割为两个部分,即统一前与统一后。可是历史并不是泾渭分明地可以靠划一条三八线来分割,须知这整个过程充斥着屈辱与辉煌,和平与战争。对于这段历史,很多人热衷于研究德国统一的进程,我觉得不必费太多的心思在这一方面。所谓分久必合,正是历史的滚滚车轮在推动制度变革与社会进步,不是一位李斯特或者俾斯麦可以左右的。但是如何在统一后继续维持国家的凝聚力却是对领导者以及整个民族的巨大考验。我觉得在德意志民族身上,确实具备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抉择:脑力还是武力。对此,德意志民族做出了让世人惊愕的回答:都要,但首先选择脑力。
德意志民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周围列邦。
以最强大的普鲁士王国为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在1763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令,并规定国家管理教育。5—12岁儿童必须入学,否则罚其父母。他还规定,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观察。在世界教育史上,德国最早实施了强迫义务初等教育。在西欧教育史上,也成为将学校教育的管辖权从教会转归国家的开端。
随后,普鲁士发动了三次王朝战争,相继打败丹麦、奥地利、法国,成功于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宣告了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这是历史上首次只出现一个德国。如果说德国的武力征服只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在推动,我们不妨听一下中国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对此的评价:德意志从濒临亡国的绝境发展成一个令人瞩目的强国,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它高度重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并以此作为它国家振兴的基础。战胜法国并俘虏法国皇帝的元帅毛奇的评价更是言简意赅: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由此可见,早在19世纪,德国以智立国的方针基本就已确定。也许从那时起,德意志民族的崛起便已势不可挡。
历史又证明了这一点。
这次,德意志人民的智慧化作为科技力量。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了一场以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而德国正是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策源地。英国的工业产值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丧失了它19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而德国迅速超越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德国工业革命中起到先驱作用的柏林机械工业的核心人物玻尔西希就是教育界的杰出产物。另外,尔斯鲁厄工业大学1865、慕尼黑工业大学1868、亚琛工业大学1870、柏林工业大学1879、等学校,到19世纪后半叶都发展为高等工业学府,为工业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由于教育的普及,德军士兵的文盲率几乎为零。德国陆军是当时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优秀的军队,雄冠全球。教育的红利惠及经济,政治,军事各个方面,德国拥有了压倒对手的全方位优势,如此来看,它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也就见怪不怪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阐述了一个问题,教育如何通过提升脑力进而增强武力的。这种模式不止德国人适用,其实放任四海而皆准。不过既然地球上没有第二个德意志,自然不会有第二种德意志式的教育,而这正是德国独到之处。对他们来说,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科学知识,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说到德国民族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讲理性,守纪律,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二是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说话有修养,知识面广,不怕辩论。三是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永不满足。
正是靠着这样的精神,德国才能在一战结束后短短的15年时间重新成为欧洲霸主卷土重来,才能在二战的废墟上用短短20多年打造了匹敌英法的经济基础,并长期霸占经济总量世界第三的宝座。这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奇迹,但是对德国人来说,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能想象得到吗,德国城市在二战后成为了一片废墟,男丁数目减少,清理废墟的任务就落到了女人们头上。所谓的“trummerfrauen”或是“瓦砾女人”(rubble women)凭着自己的一双手,用上她们可以找到的任何工具,干得热火朝天。她们很多都是志愿的,没有报酬没有鲜花,只有心中的德意志。到1949年为止,慕尼黑已经清理了80%的废墟。到1952年为止,斯图加特已经完成了88%。由此可见德意志民族的纪律性和办事效率如何非同一般,奇迹就应该是由这样的民族来创造。
战后重建的过程中,德国人没有放松教育,不仅宪法详细规定了公民受教育的各种权利,政府还专门为孩子们设置了详细的教育章程,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初等教育。其民族性格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
二战之后,世界已不是通过武力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德意志民族的脑力巧妙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力与创新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德国的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从量子力学(普朗克)和相对论(爱因斯坦)的产生到二十世纪一系列技术革命和当今的信息产业革命的重大突破,德国科学家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就代表世界科技最高荣誉的诺贝尔奖来说,据统计,从1901年诺奖的创立到2000年的100年中,德国在物理学、化学、医学三个没有争议的诺贝尔奖领域里共获得58项,居世界第三。如果把竞争力当做战争年代的武力值,德国俨然已经具备了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实力,不过现在的德国已经离战争越来越远了。
严谨、忠诚、荣誉、责任,这就是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品质!这正是人类所追求的精神的灵魂。
师夷长技以自强,看到外国的优点我们不能只停留于由衷的赞美,重要的是要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进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尤其是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发展环境中,我们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常态”,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如何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十三五计划”的宏伟蓝图,需要我们深思。我想,德国在困难面前的应对姿态可以很好地给我们启示。对于这个问题,我做了一些简单的思考,主要有以下看法。
首先,我们要抓好基础教育。我们国家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学校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积累而往往忽视道德培养,以致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现象层出不穷,我觉得学校有必要联合家长制定一套针对孩子们的素质培养计划。
其次,注重民族精神的传承。我们国家正处在社会变革的关键是时期,人民群众普遍缺乏信仰,为了增进民族凝聚力必须让人民认知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唯有精神信仰,才能减轻社会浮躁,促进改革平稳过渡。
最后,我们要为科研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环境支持。这是通过考察德国科技政策与体制之后得出的结论。科学研究允许失败,但是不允许浪费式的失败,如何做到高效创新,必须有一套有效率的机制来做保障。
教育的力量有多大,德意志给世界做出了最精彩的回答。中国要实现“中国梦”,不妨先实现“教育梦”。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学习心得
本学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到了许多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指导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此,浅谈一下对这门课的学习心得体会。
不同于以前政治课灌输形式的授课方式,本学期政治课老师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每次课都有不同的老师给我们上课,使我们领略不同老师的上课风采,又使得上课内容更加新颖,使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变得趣味而生动。本学期政治课老师将本节课的内容分成七个主题,分别是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当代中国与实践。每一个专题由最擅长的老师进行讲解,使我们收获颇丰。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使我更加坚定了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切听党指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包括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自国内的和来自国外的,经济生活中的和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困难和风险,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证明,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这样的坚强领导核心,才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领导能力。
纵观历史的发展,中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与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科学主义密不可分。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从历史原因来说,苏东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了应有的活力;从现实原因来说,苏东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结果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甚嚣尘上,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从历史吸取教训,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与历史发展规律的关系,不仅指明了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且阐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一般特征。
学习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也使我深深的明白,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内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坚持、一经贯之。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推动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
从建国前我国“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到现在全球经济中备受瞩目的大国,其中的经济成就不得不归功于我国的几场伟大的经济改革。建国后,我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我国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基础,也完成了向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探索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将我国与国际连接,体制的改革使企业管理体制搞活,将经济现状上的一潭死水变为一簇活泉,我国的经济又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经济事业蒸蒸日上,直至令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之一,经济情况对世界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时,在坚定不移、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1)在政治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在文化建设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3)在社会建设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达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4)在生态建设方面,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形成较大规模的循环经济模式,并使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念。
只有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生态全面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阶段,为了更稳、更好、更快的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通过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向本次授课老师表达诚挚的谢意,你们不辞辛苦的运用新型教学方法,使政治课变得趣味、生动,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当然,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也是有所不足的,比如未能够搜集很多与所学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自我拓展学习,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心得
王亚麒 *** 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学习,本人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知识,坚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完善自己,不断端正个人思想,将自己的思想再上一层楼。作为新一代的研究生,我在学习过程中有颇多的心得体会,现将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在本人上了课之后,我就很同意江泽民说的一段话:“每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必须由这个国家自己来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我们的历史定位,世界上只有一种社会制度是不行的。我们不想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别人,也不想别人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强加给我们”。没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独一无二的“制度再造”。
身为新一代的研究生,在每周三的课中,老师不光是讲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为我们讲解了外国西方的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理论,使我们由内而外的做了全方位的对比,虽然国外是所谓的民主社会体系,但是在有些方面并不适用于我们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研究出了一套完善的,适合于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接下来,让我先来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我们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在老师的讲解下,我又查阅了一些资料,自己总结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优点与三大缺点,如下。
第一,无可比拟的高效率。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突破苏联模式的一个结果,所以,其最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高效率。它好就好在认准了就能够大胆地向前走,不争论,不耗费时间。中国的这套体制是一个很高效的体制。大家如果能和谐相处,就会有很高的产出。中国不仅需要向外部世界推销中国,也要向内部——中国人自己进行推销。我认为,“中国绝不会东施效颦地盲目模仿美国的‘三权分立’而遭受像今天白宫、国会山与法院之间的互相扯皮而阻碍发展那样的祸害。我还想特别提一下,当今美国有些观察家倒羡慕中国这方面的优越性”
第二,巨大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动员力。习近平曾说过:“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从历史上看,中国的制度就具有多元包容的特性。例如“朝贡制度、藩属制度、将军都护府制度、改土归流制度、郡县制等等,这种制度多样性和包容性在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理念下是难以相像的,但在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中,各种制度可以相处得非常自然”。我个人认为,正是巨大的包容性,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基础上,尽最大可能汲取资本主义的一切有益的成果,也正是因为这种包容性,才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中,依然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
第三,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以实现精巧的制度设计。从经济层面看,中国制度的独特性在于,尽管国家制度本质上与“资本主义”是相克的,但是中国共产主义的过去并没影响到其制定政策时慎重吸纳资本主义成分,同时国家与社会对这一问题的争论也没有导致混乱,共产党很好地把握住舆论导向,并掌控着制度结构的改革。
当然,有优点,就有缺点。世界上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绝对完善的,在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又看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我自己总结出的几个缺点。
第一,缺乏真正的民主。我认为,我国现在没有而且可能从未有过一种合宜的民主集中制,也从未完全在国内实行过民主集中制模式,如果我国的民主集中制主义者想得到西方的尊重,我们就应该为一种‘合宜的’民主集中制努力。第二,制度本身相对脆弱。我认为,虽然我国经济的进步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其政治制度却处在系统性危机中。其他学者坦言,中国的政治制度仍然不够完善,“中国领导人善于组织复杂的政府官僚机构,却未能缜密地制定出政治程序与制度。
第三,非正式制度大量存在。在缺乏正式的制度机制赋予这个体制以规则的情况下,大部分事情都要通过谈判和建立共识在实践中解决,结果形成了一套活跃而多样化的体系,它把讨价还价、组织程序、法律和规章结合在一起,来决定官员们的实际行为。这些非正式制度往往成为中国走向真正制度化国家的巨大阻碍。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官僚政治结构和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央政策与地方落实之间出现落差的显著原因。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起西方国家的制度还十分年轻,还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完善,去更上一层楼,我相信在不久的未来,一个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将会诞生。因为在之前的几十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完成了卓越的成就。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且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1982年,党内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之后,我们党一直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先后形成了共产党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之后又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的结合进入了新的境界。
所以,走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向富裕。走这条道路,国家走向富强。走这条道路,中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释放出人民创造财富、共谋发展的激情与活力。走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日益展现出文明自信,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神面貌。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尤其是我们新一代的研究生,一个国家也是一样。六十多年前我们照搬苏联模式,后来经过几代革命先辈和国家领导人的实践和努力,同时通过总结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所以,这是一条强国之路,这是一条复兴之道。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研究生更是要吸收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丰富经验和聪明才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庄严的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