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要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关键词
情境、兴趣、效率、创造潜能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情境中激发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使教学成为“我”高兴参与的有趣的、有意义的活动,真正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依据教材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达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也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基本途径之一。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师生之间心灵交往和谐的境界是教育技巧的顶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情彰显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温和的口吻、可亲的笑脸、满腔的热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愉悦的教学情境,让自己的微笑像和煦的春风一样吹进学生的心田,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关爱和期望,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前,我在扬州育才小学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留下的印象至今难忘。上课伊始,老师以一声亲切的问候“亲爱的,为了看你们,我坐飞机过来了”,带着孩子们开始了轻松愉悦的《朋友》学习之旅;以声声亲切而温暖的呼唤“亲爱的”,和孩子们同样幸福而欢愉的应答“在这里”温情互动;以“太棒了,说得真好!”“你真聪明”等言语赞美肯定孩子,创设了一个富有亲和力的让人感动的学习氛围。真切的关爱,略显夸张的赞扬,让上课的40多个孩子,连同听课的近千名教师都感受到了一种善待、温情的关爱,感受到了教育的真善美。
二.创设说话情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是课程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态度和价值观。要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就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新的教育历练为指导,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的对教育内容的体验。传统的说话训练,一般是教师出示某一句式让学生训练,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煞费苦心也难以想出恰当的句子。如果学生眼前有活生生的情境,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会有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句式,就会水到渠成。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在阅读第一段时,电脑演示抗洪救灾,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仿佛看到疯狂施虐的洪水和奋战在洪水中的子弟兵,有的说“我看到日夜兼程奔赴抗洪一线的人民子弟兵!”有时说:“我看到了洪水像恶魔一样吞噬着家园。”有的说:“人民子弟兵不顾个人的安危与洪魔斗争。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子弟兵!”还有的说:“我好像听到了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这样,在情境中学生自觉体验,自主学习,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掌握知识,获得情感的体验。在情境中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激发,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课堂效率。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不仅能有效地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探究的热情,也有益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如学生的困惑和不解,甚至是质疑和不同见解,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问题,通过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主动建构。当然,情境中的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问题的提出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有探究价值,能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观察、思考、操作和交流等学习活动获得知识与方法。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欣赏了课件中展示的鲜红嫩绿的桃子、石榴、苹果和矮矮地长在地上的花生的图片之后,有学生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提出质疑:为什么要像花生?桃子、石榴、苹果有什么不好?根据学生的质疑,我适时组织他们讨论:你觉得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在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展开课堂讨论,学生敢于探究,勇于直言,有的喜欢花生一样的人,有的愿做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经过一番争论,深入理解了文章内涵,同时,学生经历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体验,以及联系生活的独立思考过程,思维灵动,个性张扬,凸现了学生课堂发展的主体地位。
四、创设想像的情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情境教学的教学过程中收入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强烈活跃的想像是伟大智慧不可缺的属性。”事实也正是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的形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富于想像,但是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不是天生的。想像力的形成依赖于社会生活实践,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的头脑储存各种各样的形象,并且努力创造出想像的空间,让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丰富表象,唤起想像想像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隔遥远,如山村、大海、森林等,给学生学习造成了学习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想像力难以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想像。如:在学生学习第十二册《烟台的海》 时,我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大海的资料,如:图片、文字介绍、有关故事等。通过搜集活动,提高了学生兴致,通过亲自操作了解关于大海的知识。课堂上,我组织大家把搜集的信息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我又利用播放关于大海的录像资料、配乐朗诵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大海之中。结合演示,引导学生想像大海是什么样的?烟台的海又是什么样的?站在大海边,你想对大海说些什么?大海与人又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通过活动,学生激情得以迸发,探索大海秘密的欲望发展到了高潮。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
创造思维能力,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得到发展,语文教学应充满情趣、乐趣和活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应重视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而准确的语文知识。让扮演角色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如在学习《负荆请罪》 这一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表演,鼓励学生大胆演,演出自己的个性。演完后,自己组里的组员进行意见交流,有的同学说:“廉颇演得不够好,态度不够虔诚”;有的说:“蔺相如很大方。”;有的说:“蔺相如表现的宽容大度„„。”通过这样的合作表演,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在交流中彼此获得新知,同时在表演中,学生又凭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个性创新。
总之,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想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把科学和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教学过程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吸引力、感召力、启迪力,引起心灵共鸣,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一种享受,获得满足求知欲的快乐;爱护关心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服务,教与学合作,架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桥梁;因材施教,培养并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儿童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李吉林文集》 《语文新课程标准》
第二篇: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学校:宝坻六中 作者:岳继平齐桂玲
有效创设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摘要:《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物理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同时,应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鼓励将信息技术融于物理教学。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以及学好物理的愿望,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境,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境等多元情境,让学生在多元的情境中愉悦自主地学习物理,构建和谐的物理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多元情境、思维发展
情境,就是激发人们主动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的一种氛围。情境教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师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创设成功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还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物理知识,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的和谐发展。
一、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偶然的课堂上,我正复习动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忽然间从操场上“飞”进一个“活蹦乱跳”的篮球来,这下可不得了啦,容不得我半点的思考,顷刻间,教室炸开了锅,立刻沸腾起来,“怎么办?”看着他们的神情,看着篮球在讲台面前不停的跳动,我灵机一动,对着这些可爱的学生,以及这位“不速之客”,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实验”,看看它在运动过程中,有什么能量转化?还有那些物理知识?正在学生诧异的同时,我把篮球踢出了教室门。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回顾着刚才眼睛所看到的“实验”,争先恐后的回答:篮球在向上运动时,动能减少,势能增加;在向下运动时,动能增加,势能减少,它跳动的高度越来越低,一段时间后停了下来,是因为它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他们竟然想到了机械能与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不管他们是否说得全面,我发现,他们的思维在拓展,他们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提高。再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外界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同学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可见,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二、以知识应用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至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中间纽带,科学技术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一些以科技知识应用为背景的问题情景,将能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力 3
和运动”这一章时,可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随着指挥员发出口令: “10,9,8,7,6,5,4,3,2,1,点火!”,白色的水蒸气从火箭的底部喷涌而出,随着一声浑厚,低沉的巨响,火箭离开发射平台,升入空中,并开始倾斜、旋转。声音震耳欲聋,大地也在晃动。托举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在轰鸣声中直冲蓝天,把一条巨龙般的桔红色烈焰留在秋日的戈壁长空。日落后的傍晚,有时你会看到夜空中有几颗明亮的“星星”正在缓缓的移动。他们就是环绕地球飞行的人造卫星。这些卫星大多是用于通讯、天文观测、军事任务和遥感(气象、气候、地质、地理、)等等。而火箭常常被用来把卫星送入太空。”在描述例子的同时可以把火箭升空和人造地球卫星的照片展示给学生看,利用好看的图片吸引学生,从而引出问题:“火箭是如何发射升空的?”、“卫星的轨迹是怎样的?”、“卫星为什么会如此运动?”等,由此导入新课。贴近生活和科技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使其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上述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知识与技能的目标,使学生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以实验探究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
如:“浮力”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的一个重难点。而来自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成为学生思维的障碍,学生常误认为浮力跟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有关,跟物体 4
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跟物体空实心以及物体形状有关等等。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首先通过多媒体引入海底世界的精彩片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时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万吨巨轮,而有时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铁片?一艘船从海里驶向河里,浮力有什么变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关?接着演示如下实验:在盛有一定比重盐水的烧杯中,放进一个木块,木块便浮于水面;放进一块石子,石子便沉入水里。放进一个鸡蛋,鸡蛋则悬浮在盐水中。再将此蛋放进清水里,则见蛋下沉;放进浓度更大的盐水里,则见蛋浮在水面上。看到这么奇怪的现象,学生们一定会被吸引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心里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种液体里放进不同的物体,木块会漂浮,石子会下沉,而鸡蛋却会悬浮?为什么同一个物体放进不同的液体里,浮沉的情况也会不一样的呢?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新课。正是这样一层一层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提高了探究能力从而使物理的实验教学得到了升华。实验的优势是具体、形象、生动,是取得感性认识的理想手段,同时上述的导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作用,能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以新信息为背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知道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离不开物理,从而培养学生处理新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高度发展,面对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必须具有处理日新月异新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及时捕捉、及时处理当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站在科学研究的最前沿,给出最新的、最有水平的科研成果。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创设以新信息为背景的问题情景时,要求问题中提供较多的信息,新信息包括新知识、新方法、新情景,通过解答新信息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转换信息、运用 5
信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到超导体应用时,可引导学生到网上去搜索相关信息。我国上海已完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开发,投入运行,可通过板报或电视录像的形式介绍给学生,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再如:“蹦极”是一种新兴的娱乐活动,但大部分学生没有体验过,甚至有同学没有看到过,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体验“蹦极”。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这一过程。在这样的情境创设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小结,得出规律。现在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因特网上,大量的生产生活信息与物理有密切的联系,具备新颖性和强时效性的为数不少,完全可以用来设置问题情境。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初探》
唐国锋
《情景教学在物理实验中的作用》 樊 立 英
第三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城关小学 秦迎春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验数学”作为一种新理念,即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演进与发展的过程,而教师的任务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实施体验性学习的环境,充分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亲历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与成功,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益。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体验性学习,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教学情境 感受亲历 体验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亲身体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学习数学,有利于他们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的学习方式在中小学实施进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学生的数学活动水平。可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得到体验已刻不容缓。
体验是指“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习活动,是带有主观经验和感情色彩的认识,与个人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学习者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客观事物,这样才能达到一种自我感悟、自我认识、自我升华的内化效果。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数学活动中,通过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参与,获得对数学事实与经验的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感悟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感受真实或模拟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解决“为什么学习”的显性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由于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结果很多应用题学生理解不了,导致思维困难,一旦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理解起来毫不吃力,解决问题也显得比较轻松。因此,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设计情景时尽可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让数学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一个购买练习本的情景:小明带3元去购买练习本,每本价格是0.9元,他可以买几本练习本?很显然,3元里面最多可以有3个0.9元,也就是说只能买3本,那么余下的0.3元肯定不够买一本了,因为售货员是不可能将练习本拆开卖的。这样的过程,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有着深刻体验的。老师把生活中的购物现实顺势搬到数学课堂,引导学生从生活“进到数学”。因此,通过学习的探索和交流学到的知识也是经过学生自主建构、内化而成,应该说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算理、法则等都可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把数学知识向前延伸,寻求它的源头。比如,“元、角、分”的教学时,就像前面所讲的,很多孩子都有随父母去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因此,课堂上老师设计出超市的“小售货员”的角色,则非常适合他们的需求,在这样熟悉的环境和氛围中,学生既能毫无顾虑,彻底地放飞自己的思维,投入自主学习状态;又可在体验和感悟中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发现从而掌握了知识。
教学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要积极的创造条件,在教学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他们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学起来更加感到自然、亲切、真实,而且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在这样一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学数学,必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必能调动起学数学的兴趣,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非常容易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感悟情境的静动变化,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如:一下《统计》主要使学生能更好的建构“统计随机性内容时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必要重温他们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统计知识和经验,也就是统计确定性内容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因此,教学伊始教师先创设了“统计纸盒子中三种图形的个数”这一静态情境。在“温故”形成的静态背景下,教师及时呈现电子盒子中动态的统计对象(出现后立即消失的三种图形)。突如其来的“动态情境”,直接与学生头脑中刚刚被唤醒的已有知识经验形成认知冲突,学生思维又一次被激活,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同学们获得丰富而有个性的解决策略,确认统计随机性内容的基本方法。
从“静态情境”到“动态情境”,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统计随机性内容的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动”与“静”的对比中,学生真切感悟到统计方法与具体情境的对应关系,学会面对不同的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从深层次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三、提供动手操作平台,体验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即使是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些抽象概括的能力,但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会,会学,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学习了长度单位之后,让学生亲手量一量身边各种物体的长短,课桌、数学书、作业本、铅笔盒等一些物体的长和宽;学习时间单位后,让学生动手制作钟表等,都可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感知数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验了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和创造,这样获得的知识、技能、经验是宝贵的,甚至终身难忘。记得,在讲1平方米的概念时,我剪了1平方米的报纸让学生们去站,六年级进行总复习时我问他们1平方米有多大,所有的学生都说出来:老师,1平方米可以站14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可见当时的这个活动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多么的深刻。
再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拿出36根小棒让学生按第一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1/3,第二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2/6,第三小组分得这些小棒的3/9,进行分小棒游戏。学生开始从争论这样分不合理,到结果每组分得的小棒一样多,在分
小棒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比较,在探索中体验数学的巨大作用,成为学生认真学习数学的动力。中国有句格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四、重视问题解决,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联系生活,使学生明白,数学是有用的,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问题。
体验性学习除了感官活动,还需要分析、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没有问题,就谈不上研究和体验,问题解决自然就成为体验性学习最为重要的教学策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老师既要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又要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带来的愉悦和成功,逐步养成带着问题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记得,我校徐老师在教学平均数的过程中,有过这样的问题:一个池塘的平均水深是1.2米,一个小孩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么这个小孩在池塘边玩有没有危险。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可谓透彻。同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列举各种平均数的事例,比如,时下最流行的各项娱乐活动以及体育竞赛中,给参赛选手打分,最后如何计算选手的平均成绩等都可用做教学的实例。从这些事例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通过计算平均数可以反映事物的集中趋势并进行比较,同时可以通过平均数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作为预测等。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明了学什么,为什么学,以及怎样学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
再如,学了“统计”后,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统计,如让学生调查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本年级的男、女生人数、全校的男、女生人数;在小组内调查每个同学喜欢的课外活动项目等等,同时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这些活动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可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发展。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四篇: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永胜县星湖中学 子 尧
(选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第37期P40)
情境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模式形象化,把教学方式趣味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欲望。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要围绕问题转,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寻找求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境。胆怯型的学生需要亲和、安全、宽容的教学情境;厌学型和逆反型的学生则需要人文关爱、耐心交流、肯定进步的教学情境;内敛型的学生却需要鼓励支持、表现才华、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说明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教学情境,不只是由教师个人设计安排,重要的是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丢掉刻板说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营造出轻松、快乐、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会出现冲淡教学主题和不突出重点的现象,导致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只有适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情境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无法驾驭教学,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只有让他们的主动性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和情感体验。
总之,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地、有效地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五篇: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思考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中学化学,201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