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雷雨》教学案例
《雷雨》教学案例
一、教学整体设想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从而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里所说的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曹禺的著名剧作《雷雨》,在周鲁两家八个人物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主人公周朴园和鲁侍萍、鲁大海既有性爱或血缘关系,也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这个封建资本家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矛盾冲突中逐步地被推至读者面前。教学剧本理应引导学生分析剧情的发展,把握矛盾冲突,使学生了解剧本中有哪些矛盾,哪些是主要矛盾,矛盾斗争的本质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分析人物性格准备条件。剧本不同于其它文学样式的重要特点之一,主要就是借助人物自己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如话剧中的对话,歌剧中的唱词无不具有这个功能。对话和唱词都是个性化的语言,所谓个性化,就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语言成为人物个性、心理的声音外化。《雷雨》中的每个人物在用词、语气上都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而各有特色,而且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如周朴园的盛气凌人,鲁侍萍的抑郁平缓,鲁大海的直截了当等都符合人物的特殊身份。《雷雨》中的语言几乎都是直白的口语,却给人深思的余地,让你感觉到它蕴藏着丰富的潜台词,有着那么多的弦外之音,能把人物内心的隐秘揭示出来,所以,在分析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的深沉内涵,挖掘出语言的隐性意义。剧本为了演出的需要,还经常有舞台说明的文字,说明时间、地点、布景、灯光、道具、人物特征、舞台动作、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舞台说明仅是一种辅助手段,但通过分析舞台说明中某些关键性的文字,对于理解人物性格很有帮助。
二、教学时数
本课运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拟用三教时。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阅读《雷雨》全剧,听课文节选部分录音,有条件的还可组织观看《雷雨》录像,了解故事情节。第一教时
(一)、教学要点及内容;
1、简介作家作品
2、复述课文部分的故事梗概,理清情节结构。
3、分角色有表情的朗读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第二点作为重点,第三点为难点。
(二)、教学过程:
1、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读中学时演过莫里哀等作家的作品,为从事戏剧打下基础。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理清本文情节脉络,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人物形象,让读者认清周朴园残忍、自私、贪婪、冷酷的伪君子嘴脸。本文是从私生活领域和社会斗争的角度这两个层面来揭露周朴园的丑恶灵魂及其反动阶级本性的。通过小组讨论,明确本文的两个层次:①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意外重逢。②周朴园和鲁大海的面对面的交锋。
3、复述故事梗概 复述时应指出时间(一个夏天的午后)、地点(周公馆)、主要事件(侍萍来周家领四凤和周朴园相遇,又遇见鲁大海代表工人到周家和周朴园谈判,最后带着大海愤然离去)。
说明:中学阶段同学们还是第一次接触曹禺的作品,因此对作者应有所介绍,但要简单、明了,不宜过多。介绍时突出作者中学时代痴迷戏剧,大学时代即写出很有影响的作品,这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及对作者的仰慕。剧本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典型性格的文学样式,对典型性格的理解,必须通过人物分析,了解人物在剧情中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概括叙述情节,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都是为下节课分析人物性格作准备。朗读时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舞台提示。
(三)、思考和练习
1、全体参与、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周朴园:你来这里干什么„„到结尾)。
2、自行设计一张作品人物关系图。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点及内容: 分析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特点。采用小组辩论赛形式。
说明:第二教时采用小组之间自由辩论的形式进行,一、二组为一单位(简称甲方),三、四组为一单位(简称乙方)。甲乙方座位临时调整成对垒式,辩论题事先由双方代表抽签决定。抽签的结果甲方为正方,辩论题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真爱;乙方为反方,他们的辩论题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爱。辩论赛毕竟不同于投票。辩手的感情和观点发生冲突时,是可以照辩不误的。同学们一旦认识到辩论注重的是技巧,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论,明确了这次辩论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周朴园其人以及作者的人生态度时,双方在准备过程中都会赋予极大的热情。
之所以采取自由辩论形式(不按传统的辩论进程:双方观点陈辞--自由辩论--双方总结陈辞),是让双方一出场就针锋相对,带着质疑探微思辩色彩,进入论辩的白热化阶段,把同学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让他们在全神贯注的关注和参与中,完成对周朴园、鲁侍萍性格的初步认识,尤其是对周朴园双重性格的认识。
(二)、教学实例:(部分辩论实录)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们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真爱,理由是什么? 反方:(颇有把握的反问)我想请教对方辩友,爱情可以超越阶级吗? 正方:(脱口而出)当然可以。
反方:谢谢对方辩友,为我们说了实话。周朴园虽说是个残忍的资本家,但他对侍萍的爱却是真心的。正方:何以见得?
反方:课文告诉我们,周朴园房间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反方:而且陈设仍按三十年前侍萍动用时的样子。
反方:甚至保留了侍萍在生周萍时患了病,总要关窗户的习惯。(反方展开车轮战,正方一时语塞)
反方:还记住了四月十八——侍萍的生日,一切都照着侍萍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
反方:对啦,他还珍藏着一件旧衬衫,上面有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只有他和侍萍知道,是他们爱情生活的小插曲。
正方:那是猪鼻子里插大葱——装象(相),是做给别人看的。
反方:如果对侍萍没有怀念,珍藏一件旧衬衫有何意义呢?如果没有怀念,怎能记住侍萍的生日?三十年哪,不是三天,对方辩友。
正方:就算有怀念吧。不过,我想问对方辩友,既然周朴园对鲁侍萍那么深情,那么为什么当鲁侍萍站在周朴园面前时,他会惊恐万状呢? 正方:并且严厉地问:“你来干什么?” 正方:他应该和侍萍深情地 相认才是啊?
反方: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他怕家里人知道,毕竟都是有家庭的人啦。正方:这正好说明了周朴园没有真爱,爱应该是无畏的。
反方:“无畏的爱”只是一种理想罢了,现实的爱是要受环境影响的。
正方:请看看现实吧,当鲁侍萍的出现有可能威胁到周朴园的家庭,还可能影响他的地位、名誉时,周朴园害怕了,他甚至害怕鲁贵趁机敲诈。这就是周朴园的爱情。呵,多么“伟大”的爱情。
反方:如果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一点爱,那么三十年前,他们为什么结婚,而且鲁侍萍还为周朴园生了两个孩子。对方辩友,这如何解释?
正方:这还用解释,当年的侍萍是周家的使女,而周朴园是少爷,少爷欺侮丫环,这很常见啊。后来侍萍不是被赶了出来?
反方:那是周家长辈的事,和周朴园无关,并不能以此说明周朴园对侍萍无情。
正方:怎能说有情呢,一个真爱自己妻子的人会眼巴巴地看着她被赶出家门,然后心安理得地再娶一个女人吗?这样的爱难道不应加个问号?
反方:那么,后来周家搬了家,周围没人知道周朴园以前的事,周朴园假装怀念,有这个必要吗? 正方:我们并不否认周朴园对鲁侍萍有点怀念,人都是喜欢怀旧的,更何况年轻时的侍萍聪明贤惠,而周朴园后来的婚姻并不如意。但周朴园的怀念是非常自私的。他以为鲁侍萍已死。正方:他以为往事已对他构不成威胁。所以,他的怀念是有前提的,是自私的。正方:他压根儿就不希望能再见到侍萍。
正方:是啊,当侍萍真的站在他面前时,他是那么惊慌而冷漠。正方:他冷冷地说:“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正方:这正好说明了他对侍萍没有真爱。
反方:如果周朴园对鲁侍萍没有真爱,那么,当他们三十年后重逢时,鲁侍萍为什么望着周朴园,泪要涌出?并且说:老爷,没有事了? 反方:这分明是侍萍想认周朴园。
正方:那是因为鲁侍萍善良单纯,没有看穿周朴园的本质。正方:是被周朴园的假象蒙住了。
正方:后来,当周朴园暴露出他的丑恶灵魂,想用五千块钱支票来掩盖三十年前的罪恶时,侍萍把支票撕破了,这是对周朴园这个伪君子的最好的回答。
反方:但这并不能否认周朴园对鲁侍萍曾经有过的真爱呀!„„
教师总结:课文的对话告诉我们,每年四月十八,周朴园都不忘为侍萍做生日,一切都按照她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待,我们也的确看到他房间里的家具还是从前侍萍喜欢的旧物。这是周朴园对那个当年漂亮、端庄的梅姑娘的真情流露。但是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有一条底线的,也就是在他以为鲁侍萍已死,往事对他现在的地位、声誉、利益已构不成威胁时,他尽可以去追念,一旦他怀念的那个人站在了面前,一旦往事对他的名誉地位将要构成直接的现实的威胁时,他的所谓的爱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可以这么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有过感情上的真爱,但又始终摆脱不了封建式资本家的唯“我”是图的本性,《雷雨》塑造的周朴园这个形象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
而鲁侍萍作为一个淳朴善良的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备受欺辱和压迫,仍始终保持了自己的刚毅顽强。在课文中,她的性格是在不断发展的。刚和周朴园重逢时,她对周朴园充满了幻想,一时蒙蔽于周朴园的花言巧语,后来,终于看清了他的本性,她以撕破五千元支票的的举动,用“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控诉,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
(三)、思考和练习:
1、完成课文后练习一。
2、进一步体会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语言是怎样随着剧情的发展和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点及内容:
1、分角色朗读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进一步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点。
2、把握和理解本文最本质的矛盾冲突。
3、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
课文前面部分着重从私生活角度暴露了周朴园的丑恶灵魂,这部分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进一步从社会生活角度揭露他自私、残忍、冷酷无情的本质。此时,周朴园已经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大海采取什么态度呢?分析时,紧扣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却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们的冷酷面孔和傲慢态度,着重分析周朴园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我只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等语言。这些语句告诉我们,尽管鲁大海是 周朴园的亲生儿子,但在周朴园眼里,鲁大海是自己的死对头,他是决不会认鲁大海这个儿子的。这就赤裸裸地表现了周朴园的冷酷、凶残和狡猾。
另外,文章还通过鲁大海的愤怒控诉,揭露了周朴园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二千三百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克扣三百块钱。为了镇压罢工运动,他还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
从“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后,为什么不但没认这个儿子,反而要开除他”这个问题入手,探讨本文最本质的矛盾冲突。鲁大海是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出现在周朴园面前的,在冷酷无情的周朴园看来,如果不开除大海,就不能平息罢工斗争,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在这里,我们看到血缘关系远远比不上阶级利益。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冲突是无法调和的。而三十年前侍萍之所以被周家赶了出来,也和侍萍所处的阶级地位不无关系,因此,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舞台说明的作用,应先由同学举出例子,再分组讨论。可抓住课文开头的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鲁侍萍“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的动作说明,以及鲁大海揭露周朴园罪恶的发家史时,周朴园的厉声阻止等。
(三)、思考和练习:
1、举出三例舞台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2、完成课文后练习二。
三、教学感悟(教学指导原则综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人们对沙士比亚戏剧作品的高度赞扬。好的文学作品不仅情节生动、形象鲜明,而且还在于它的内容的丰富性。曹禺的《雷雨》堪称是中国戏剧的典范,向来以其耐读耐看深受大家的喜爱。中学教材节选《雷雨》的片段,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而且是为了让他们懂得如何多层面地鉴赏戏剧文学作品。
戏剧文学作品有别于其它样式的文学作品,它是错综复杂的生活和综合艺术的高度结合。有时塑造人物形象的性格富有多元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寓辩证观点于鉴赏之中。鉴赏过程本身就是根据各人的思想认识、文化学识、经历爱好等对鉴赏对象的感受和欣赏。唯一的概念式的结论不符合鉴赏的实际。象《雷雨》这样内涵丰富的作品更是如此。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不是可以简单下结论的。周朴园在他特定的阶级意识、身份地位、环境经历之中,有过真爱的一面,也有虚伪的一面,作品本身都有活生生的表现,而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作品中又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周朴园这个形象也就成了学习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按部就班式的讲解,还不如给学生提出辩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辩论。辩论的过程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出“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爱”这个辩题时,并不存在着先把答案交给哪方,让另一方做陪衬的意图,而是告诉学生应该学会辩证分析问题,立体化鉴赏戏剧作品人物形象的方法。
2、融参与意识于剧作之中。好作品能打动读者与观众,就是善于把读者和观众带入作品之中。反过来,读者和观众要真正感受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应当自觉地将自己参与到作品的情节中去。教师要上好《雷雨》这一课,不只是要把《雷雨》写得好告诉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知道《雷雨》究竟好在哪里。课堂上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收者,而应当是主动的感受者。教师引导学生去主动感受作品的情节,设身处地地去体念作品中人物的处境和内心世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悟性。
3、付客观评价于情理之中。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不是把主观的思想强加给作品,而是根据作品本身的情节和内容去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中学生刚开始鉴赏和评价作品最容易从主观出发,从需要出发,往往将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简单化、片面化,或者是抽取文学作品的“筋筋条条”,而把血肉丢在了一边。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和评价习惯。
第二篇:雷雨教学案例
《雷雨》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经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雷阵雨,谁能说说雷雨情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写雷雨前后的景象。(板书课题)
二、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两幅图,指导学生一幅一幅地观察。这两幅图中都画了哪些景物?
2、比较两幅图: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一幅图中有的?哪些景物是只在第二幅图中有的?两幅图分别是什么时候的景色特点?概括地说出来。
三、初读课文,读正确
1、自己出声试读两遍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并多读几遍;再把句子读通顺。(生字中“沉”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乱”声母是边音“l”,不要读成“nuàn”。要读准前鼻音“渐”和后鼻音“网、虹”。“越”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读破词、破句的现象。(五、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两遍,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在小组内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该得正确,读得流利。
3、朗读指导 :雷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朗读指导时,将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指导感情朗读结合起来,把雷雨前后的景象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哗、哗、哗”,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第7、八自然段讲了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朗读时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停顿,使别人能听明白每句话的意思,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雨过天晴的美丽图画。
五、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默读,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后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两幅图的内容?
2、小组讨论、交流。(第1~3自然段写雷雨前;第4~6自然段写雷雨中;第7-8自然段写雷雨后。第一幅图是雷雨中的景象,第二幅图是雷雨过后的景
象。)
六、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阅读雷雨前的景象(第l-3自然段):(1)指读、思考:课文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
(2)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句,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好在哪里?(3)交流:
①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引导:联系你看过的雷雨前的景象,想想“黑沉沉”、“压下来”说明了什么?(“黑沉沉”说明云层很厚,“压下来”说明云层很低。)感情朗读,体会云层厚、低。
②读一读,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感情朗读,体会天气的闷热。(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感情朗读。体会电闪、雷鸣的景象。
(4)感情朗读第l-3自然段。
(5)小结: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雨前的景象。
《雷雨》教学案例
呼兰区许堡中心小学
杨菲菲
第三篇:《雷雨》教学设计案例(模版)
《雷雨》教学设计案例
姓名: 张陈 性别:男 职称:中学高级: 学历:本科 电话:0555-3309608 邮编:243000 单位:马鞍山市第二中学 电子邮箱:czhang@ahmasez.com.cn 通讯地址:马鞍山市第二中学高二年级部
案例(1)为详案,它有三部分构成,即案例构想,创新设计,创意说明。◆案例构想
《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2.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著名戏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学生活动】 实话实说(一句话评说):我看《雷雨》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让学生对话剧《雷雨》这部被称作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课件展示】剪截话剧表演的场景,配以音乐和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
三十年后,在畸形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拼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真相大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不幸的繁漪疯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设问】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板书】怀念——惊慌——冷酷
【梳理归纳】本文的矛盾冲突(附:全剧人物关系图)
人物关系图主奴繁漪母子夫妻继母子父子周朴园父子主[夫奴妻]父子母子劳资鲁侍萍母子夫妻鲁母女继父子贵父女情人周同父异母兄弟周萍劳资同胞兄弟冲鲁大海四同母异父兄妹凤情人同母异父兄妹主奴 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2)周朴园与鲁大海 ——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4)鲁大海与周萍 ——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5)鲁侍萍与周萍 ——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学生活动】看看、听听、读读。学生讨论。指名回答。(设计说明:“倘要论文,最好要顾及全篇[鲁迅语]”。此环节着眼全篇,从大处考虑,借助媒体展示,让学生快速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对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设臵三问,在设问答疑中,引领学生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变化的历程,意在为下文择取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这个点,品味语言,窥探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作铺垫)
三、品读语言,评析人物 【投影】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品读鉴赏】 周朴园的语言鉴赏(1)品一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
◇设问:开头至“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个(10个),在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6次)。◇揣摩解读:
◇揣摩解读一词示例1: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①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②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③哦。④哦?你说说看。⑤(苦痛)哦!⑥(汗涔涔地)哦。(①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朗读停顿稍短;②勾起周朴园的回忆,停顿稍长;③一般应答词,停顿短;④表示惊奇,声调上扬重读;⑤谎言被当面揭穿时,不由自主发出的耻态语,可以短促重读;⑥受指控后作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2:①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①②句“哦”后用逗号,是表示句中的停顿。标点符号不同,分别体现了人物复杂的心态,如第⑥句“哦”不用“!”是因为窘态需要掩饰,不想让人发现,句号有此情韵。朗读可以轻短得让人难以听清。六个“哦”字分别在哪些地方出现,从它的文字安排疏密度中,你不难发现是:先疏后密。标点的不同和安排的先疏后密,充分体现了周朴园心情由平静到紧张的过程。)②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③—⑥句“哦”都单独成句,③哦④哦?你说说看。⑤(苦痛)哦!。⑥(汗涔涔地)哦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学生活动】
◇分角色演读(重逢片段,约4分钟),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品读一词,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小结: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
(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
◇设问:课文从“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个字)
◇揣摩解读: 周朴园问话比较鉴赏:(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 哦,——那用不着了。周朴园 怎么?(怎么就用不着?)鲁侍萍 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课文P82页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回忆片段,3分钟左右)◇析一种句子,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较鉴赏。
◆小结:这部分我们又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3)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 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我还想再听听大家的声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1.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2.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3.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尝试走近人物。◇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明确学法
【总结】选取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
鉴赏视角:戏剧人物语言;
探究内容: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怀念”、惊慌到冷酷的心路历程;
目的达成:揭开了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真面目。(设计意图:戏剧的矛盾冲突最终还得依附于戏剧语言,特别是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周朴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 口,通过品读一词,品析一类句子,去探寻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实情感,从而获得揣摩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学会鉴赏戏剧人物。)
四、拓展延伸,探究学习【投影1】
拓展延伸,探究学习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雷雨》)它完全超越了“命运的悲剧”和“性格的悲剧”两种模式,它最大的贡献是创造了一种新的悲剧类型,或者说它表述了一种新的悲剧观,这就是“生存的悲剧”——吕辉◇探究一:阅读上面的述评,选取一个视角,尝试着对作品中的一个悲剧人物作点评 【投影2】
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学术界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有不同的分析评价。如初恋难忘说、年轻貌美说、老年忏悔说、内心空虚说、婚姻失败说、良心发现说、内心平衡说等。◇探究二:我看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爱情纠葛。参考题目:《难以界定的周朴园》《情利中的周朴园》 【投影3】
拓展延伸,探究学习《雷雨》是在高潮(四凤触电线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中收场的。作者曾为此剧写过“尾声”:十年后,周公馆改为教会医院,里面住着两位发了疯的老妇——侍萍和繁漪。一天,孤独的周朴园去看望她们,但什么话也没有说。◇探究三:请你按自己的设想另写一个尾声。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从以上三个探究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也可自选角度,文题。
自拟(设计意图:学会鉴赏,学会探究,同时以优美而恰当的语言写出,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环节需要着力落实的。)◆创意说明
上语文课,不时有着“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烦恼。但我们必须追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
这个教学设计,在完成一般戏剧教学步骤的同时,把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放在首要位臵。在不懈的追求中,努力开拓出一个文学鉴赏的新境界。较为成功之处我想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课型设计创新。这节课的课型设计为“品读〃鉴赏课”。所谓“品读〃鉴赏课”,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戏剧作品中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品读、评析、探究、鉴赏,从而获得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学会鉴赏,学会探究,进而让学生在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中获得审美愉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
其次,思路设计创新。这节课着眼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学,安排了四个前后相承的重要环节: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以上四个阶段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尝试着探究一种切实可行的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方法。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审美感知阶段,旨在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熟悉剧情,激活学生的欣赏兴趣,调节欣赏者的期待视野,让师生在互动中展开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品读语言,评析人物阶段,借助跳读,分角色演读,快速阅读,比较鉴赏,品词,析句等形式,在总体把握课文主要矛盾冲突的前提下,选取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这个点,从戏剧人物语言这个鉴赏小视角出发,探究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怀念、惊慌到冷酷”的心路历程,从而揭开了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真面目。这种理清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心路历程的方法,才称得上是对戏剧人物形象的较为全面的鉴赏。延伸探究阶段,旨在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而且探究问题的设臵考虑了梯度,着眼在全体学生,我认为此环节达成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境界。案例(2)为省级课题 “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汇报课教学设计(简案)
永远的《雷雨》
——《雷雨》文学扩展式阅读课例设计
汇报时间:2005年5月15日 汇报地点:二中学术报告厅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创作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伟大悲剧…… 这就是二十三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二、学习任务:
1、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2、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戏剧冲突、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3、通过对《雷雨》作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4、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5、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筛选、整合、利用信息。
6、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 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三、过程:
(一)准备阶段:
1、利用课外时间阅读原著。
2、学生课前观看《雷雨》视频。
3、确立研读方向:(1)走近曹禺。(2)走进《雷雨》
4、课题成员及研读时间安排:高二(12)(13)班部分同学;前后历时二周。
(二)研读讨论:
1、设问示例:
要求:阅读原著后,找出自己有兴趣深入、并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便研读资料时有的放矢,有所侧重。(教师进行设问示例供学生选择)
◇ 曹禺是如何创作《雷雨》的?他自己对《雷雨》有怎样的评价? ◇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与鲁侍萍、繁漪、与三个儿子之间的难于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作品在各种矛盾纠葛中揭示了他怎样的形象特征?
◇繁漪“古怪”在哪里?“雷雨”在哪里?她与周朴园有怎样的矛盾?你怎样看待她与周萍之间的感情纠葛?又怎样看待她的乖戾与叛逆?
◇在你看来,《雷雨》究竟是爱情悲剧、命运悲剧还是时代悲剧? ◇有人说,《雷雨》一天之内让三个人死掉、两个人疯掉的剧情未免让读者和观众太过紧张了,于是作者安排了“序幕”和“尾声”来舒解与安抚人们的情绪。关于“序幕”和“尾声”,你认为是加上好还是去掉好?
◇曹禺说,“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祈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你能体会作者这份贯穿于全剧的悲悯情怀吗?
◇你欣赏《雷雨》的语言吗?请结合具体实例说说《雷雨》的语言风格和表现力。
2、网上资源研读: 要求:教师在学生研读前将下列文章上传二中网,学生带着问题研读以下相关资料,研读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保存下来。
◇关于整体赏评的资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资料》、《曹禺谈<雷雨>》、《李健吾谈<雷雨>》、《曹禺剧作的变化》、《<雷雨>(节选)教学探微》 等十篇。
◇关于作者和创作情况的资料:《<雷雨>的诞生》、《曹禺生平及创作》、《第三只眼睛看曹禺》等五篇。
◇关于作品主题思想的资料:《永远的雷雨》(王蒙)、《要么自由,要么发疯》、《对于神秘诱惑的憧憬》等。
◇关于人物形象分析的资料:《我喜欢的繁漪和周冲》、《评<雷雨>中的人物》、《人物形象塑造的复杂性与多元化》、《繁漪形象辨析》、《沉默的鲁侍萍》、《关于周朴园》等八篇。
◇关于戏剧语言的资料:《论曹禺戏剧语言的抒情性》、《谈谈<雷雨>的语言》等。
◇同龄人对《雷雨》的见解:《人性的生存悲剧》、《<雷雨>的戏剧冲突》等。
3、学习反思:
◇你读完原著后初步的感受是怎样的?哪些是你阅读中很宝贵的第一感觉,是否记在随笔上了?
◇阅读资料时把重要的信息摘录下来了吗?比如哪些可以佐证你自己的观点的材料,还有哪些你打算加以辩驳的说法。
◇古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的要诀是“受到启发但不被牵制”,你阅读时“质疑”过材料吗?你有批判性的思考吗? ◇阅读过程中是否及时地记下自己思维闪动的火花?
◇讨论时你及时地记下同学们的重要发言了吗?在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你是否捕捉到了新的灵感?
(三)交流借鉴:
1、课题汇报(该部分学生已做成汇报课件,见软盘)◆ 品读:开启人物心灵的钥匙(品读语言汇报纲要)
(1)品一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分角色表演 重逢片段)(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观看视频 回忆片段)(3)丰富的潜台词
品读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品读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品读启示: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①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②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③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 ④学会揣摩丰富的潜台词
◆ 悲哉,雷雨!
——《雷雨》人物形象剖析
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愚蠢;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列夫•托尔斯泰 ① 解读周朴园 ②解读繁 漪 【投影】
众人眼中的繁漪◆我会流着眼泪哀悼这个可怜的女人,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曹禺语)◆繁漪,你是迅急的雷雨,打破了这个封建古老专制家庭的死寂,你是闪亮的刃首,刺破了漠漠长空的黑暗,你是耀亮苍穹的闪电,旋即消逝于天际,却早已照亮专制与罪恶合织的黑暗。◆繁漪并不是造成周萍和四凤及周冲悲剧的罪魁,因为她同样不幸。附:学生习作:
无题悲悲悲,恨恨恨:一个家,四幕剧,几声雷雨,两代怨,八人叹,愁绪纷纷。如梦般分明,模糊,消隐。悲悲悲,是岁月磨蚀还是哀叹薄命。恨恨恨,是爱情苍凉还是亲情黯然。窒息的一天,幽怨的三十年。悲老了红颜,恨淡了人生。
◆永远的“雷雨”
一粒砂子里看见整个世界 ——布莱克 1.众人眼中的大师
(1)李玉茹眼中的曹禺(2)万方眼中的曹禺(3)观众眼中的曹禺 2.我们眼中的大师 3.雷雨主题初步探微
◆拓展延伸,探究学习【具体详见案例(1)】
◇学习成果展示:办一期“研学简报”;论坛交流;上传部分习作,供同学阅读、交流、借鉴。
(四)撰写文章: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雷雨》的文章。可以是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笔等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业形式)
2、回顾、反思、总结研究性阅读全过程中的情况及得失利弊,写一篇学习随感。
教后反思: 两篇案例,前者属于以教师引领为主的语言品读课例,后者属于由学生唱主角的网络环境下的研学课例。两种课例教学策略不同,追求的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师生一起“玩味”语文,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努力让语文课堂留住“文学味”,弘扬 “文学味”。实践中,研学课更能从尊重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并借助网络平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虽然师生投入的精力更多些,但学生更喜欢,获益丰厚。【附:板书设计】
雷雨
周朴园心路历程: 怀念——惊慌——冷酷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 ②揣摩戏剧语言
③分析人物形象
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①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②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③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 ④学会揣摩丰富的潜台词
专家点评:
今天的学生,对于纯文学,对于文学经典,已经变的十分隔膜。如何让他们接受纯文学的呈现方式,如何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当是语文教师的职责。惟其难度大,因而有效有益的尝试便显得弥足珍贵。
本课例,教师勇于改变角色行为,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学习研究的平台,将学习的模式多样化。既有教师选点切入深入的品味鉴赏,又有学生广泛搜罗内化提升的研究探索。教师引得得当,引出了空间;学生学得有趣,找到了文学的灵性。尤其是案例(2),曾作为由我主持的省立项课题“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养成教育研究”的结题汇报课,受到了省市专家的一致好评,为研究鉴赏经典探寻了一条可供借鉴的新颖独特的路径。特级教师:郭惠宇
第四篇:雷雨教学案例
创设情境 读思结合 构建低年级阅读高效课堂
――《雷雨》教学案例
钟祥市双河小学 李红英***
钟祥市双河小学 胡丽华
[背景]
《雷雨》是人教版第四册看图学文。课文描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界的景象变化。其准确精炼的用词是学习语言的良好凭借,其仔细观察的特点值得学生们学习和运用。我在《雷雨》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多媒体再现课文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在强化语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结合进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目标预设: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了解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并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观察仔细、用词准确的特点。
课前准备
1、CAI课件。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情境,揭题激趣
同学们,你们关注过雷雨天气吗?前几天刚下过一场阵雨,说说你的印象?(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产生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写字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生字宝宝。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认识田字格里的生字。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3、指导写字(1)学生自由描写,观察字的占格。(2)重点指导“垂”“越”
“彩”的书写。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让学生找一找,围绕雷雨,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并
找出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
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3、师小结:作者写的多有顺序啊!
【这一设计既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明白描绘
景物要有观察的顺序。】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内容?
二、观察想象,研读感悟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宝宝走进课文中,来欣赏一场雷阵雨吧
1、学习雷雨前部分(1――3自然段)
(1)指导学生自由读文,并用“――”画出景物的名字:你看见了什么,听
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乌云、大风、闪电)
(2)你能用声音读出它们的特点吗? 学生练读
(3)师范读,学生模仿读,展示读,集体读
师:(1)“黑沉沉”“压”说明什么?树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说明什么?
(2)“垂”是怎样的动作,逃走说明什么?该怎样读出蜘蛛的害怕?面对这
样的天气你害怕吗?
小结: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而且用词准确,生动,写得多好啊!
【通过朗读,再现情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有助于
学生感受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4)播放闪电由暗到亮,雷声由小到大的录像,让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越
来越”,从而读好句子。
【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
逼真的画面直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也促发形象思维活动的展开,激发
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2、学习雷雨中部分(4――6自然段)
(1)播放雷雨由小到大的动画,思考:这场雨下得怎样?(板书:大、急)
从哪里看出来?如何读好“哗,哗,哗,”呢?(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
该读得快一点,表现雨下得很急;有的认为应该读得慢一点,把“哗”字拖长一
点来读,表示雨声很大;还有的认为“哗哗哗”三个字应当由慢到快,以体现雨
下得越来越大……)
(2)播放雨声雷声从大到小录音,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可以
吗?(渐渐)该如何读好两个“渐渐”呢?为什么?因为现在雷声雨声都是从原
来的大声到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两个“渐渐”也应该从大到小声来
(3)读,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
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
读自悟,既照顾了不同阅读发展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启迪思维。】
(4)师生合作朗读:
师:雨下起来了。生:哗,哗,哗
师:雨越下越大,生:房屋啊,树木啊,权看不清了。
师:渐渐地渐渐地,生: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多种形式的朗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把
教材情感变成了孩子们的愉快情感。】
3、学习雷雨后部分(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同学们去读读课文的7、8自
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哪儿让你觉得最美?(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写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
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
这时候的蜘蛛心情怎样?)
(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欣赏插
图)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个别读、男女生读)
(4)学生全体起立,表演读
【正如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美的乐趣。】
(5)你还知道哪些雨后的景象?
【教学贴近儿童生活的教材内容时,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引导学生交流感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总结:
雷雨是夏天常有的自然现象,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真实的文章来呢?(因
为他能仔细地观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如实地写了下来。)(板书:仔细观
察)
三、总结延伸,拓展学习
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是一幅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不过,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感受到,你们愿意做个细心的孩子吗?让我们一块去观察,把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观察日记吧。
【课后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知道练笔。,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获得的知识、能力和情感迁移运用,能更好地指导孩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语文水平】。
【反思】
一、课件引路,激发兴趣
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性,巧妙运用用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 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达到融情入景,自我感悟,形成语感,陶 冶情操,自主发展。在逼真的动画情景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轻松了解到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边读边想,读中感悟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1)自读感知内容。教学中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在头脑中初步勾画出雷雨的情景。(2)表演读深化感知。在对课文内容、情感了解后,相信学生,指导他们从语气、表情、动作方面,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3)紧扣重点,读中感悟。让学生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悟出雷雨前特有的“静”与“动”,雷雨中的大而急,雷雨后的美丽与清新。
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思想。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互动,静心读书和活泼参与的互动中,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把教材情感变成了孩子们的愉快情感。
总之,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师生都激情满怀,我们感到语文的精彩,生活的灿烂。
最后,谨以一学生的发言作为结语:“老师,读了这一课,我觉得真的要下雷雨了耶!”
第五篇:《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师(板书“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
生1:我收集到的是古诗《春晓》„„
生2:我要唱一首歌曲《小雨沙沙沙》„„
生3:我也收集了一首古诗《清明》„„
师(放录像):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听到的是一种什么声音?
生1:知了鸣叫的声音;
生2:雷声;
生3:雨声;
生4:雷雨交加的声音。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怎样给这段音乐加一个题目?
生1:雷阵雨;
生2:雷雨交加;
生3:倾盆大雨;
生4:春雨的色彩;
师:用“春雨的色彩”起名,合适吗?
生1:不行。春雨的特点是细雨濛濛,而我们从录像中听到的雨声很大。
师:有一位叔叔给这段音乐起了一个名字--“雷雨”。(板书“雷”)
齐读课题。
师:雷雨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生:夏季。
师:夏天下雨时有什么特点?
生1:乌云密布。
生2:雷声隆隆。
„„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课伊始,陈琳琳老师非常亲切、自然的口吻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如古诗、歌曲等让学生在诗中、歌中感受生活。接着放录像,让学生闭上双眼,边听音乐边感受一下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如何给这段音乐加上题目。陈老师采用了朴实而又新鲜的教学手法进行导入,不仅融洽了师生的关系,而且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然地,学生对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就充满了兴趣。在导入过程中,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评价。在学生回答用“春雨的色彩”起名时,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而非老师的直接灌输。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