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时间:2019-05-13 02:12: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第一篇: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运用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

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小学

徐红梅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由此数量上的增加,可以明显看出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古诗教学,扩大小学生对诗词的阅读量。小学教材所选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趣味浓郁,实为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在阅读、鉴赏中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理解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古今历史的差异、生活环境的不同,再加上诗人与学生认识、感情之间的差距,均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传统的古诗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形式比较枯燥,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计算机多媒体并能合理地运用,不但能帮助教师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且在古诗的学习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因此,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方便,更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诗歌虽然语言少,却是包罗万象,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一种氛围,借助跳动的诗句来表达一种意境。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最难体会的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意境,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往往可以弥补这种缺陷,把凝练的语言用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来展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泊船瓜洲》时,为了突破诗中的难点,我利用动画效果制作出一幅长江图,在长江两岸呈现诗中所提到的京口、瓜洲、钟山这三地所处的具体位置,学生马上就一目了然了。接着展示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望着故乡方向的情景,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让学生融入在音乐、图画的情境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去学习古诗,体悟古诗,诗人的那种思念家乡的浓浓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而在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直接抒发。教学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的看一下经霜的枫叶,然后通过联想,与二月花作些比较,就可以得知诗人这个“红于”的含意。这个“红于”不仅赞美枫叶色彩的鲜艳胜过“春花”,还歌颂了它的坚强性格。因为春天的红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而秋天的枫叶却不怕寒冷的风霜。在这样的意境中,让学生去吟咏课文,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诗的意味了。由此可看出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在各种文体里面,古诗用词向来是最精炼的,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而多媒体技术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推敲,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定为“绿”。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绿草如茵、鸟语花香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使学生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到”、“过”、“入”、“满”的意思,又突出了江南春天的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画面,为学生展现了瀑布飞速而下的壮观景象,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了用上“挂”字,正说明了瀑布的流速之快。而下句的“飞留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让人感受到近看瀑布的磅礴气势,这充分体现了古诗语言的生动形象。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发挥它独特的优势,既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又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一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思想美。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等目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以上所提到的目标,在很多古诗词教学中都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为我国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比较容易为儿童所接受。从内容看,有描绘儿童生活的:如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很适合儿童的口味;有状物抒情的:如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草》,王安石的《梅花》,都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得形象鲜明;有描绘祖国壮丽河山的:如王维的《鹿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白居易的《暮江吟》,张旭的《山中留客》等;有同情劳动人民和尊崇劳动的:如李绅的《锄禾》,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他们既抒发了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又对那些不劳而获者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有主张抗御外侵、解救人民痛苦,要求祖国统一的: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杜甫的《春望》等,这些都是进行爱国思想教育的好教材;还有歌颂英雄人物的:如李白的《军行》,卢纶的《塞下曲》,杜甫的《前出塞》。这些古诗词篇幅短,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记易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之情,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这种感情,教学前我先让学生阅读有关“安史之乱”“金兵南侵”的图书,使学生对有关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一幅地理图形,把诗中提到的几个地名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对诗人听到祖国重归统一、极度喜悦和急切回乡的心情 的理解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杜甫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也就达到了古诗教育的目的。不同古诗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不同,所要进行的思想教育也就不同,如《赠汪伦》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友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要使学生懂得热爱家乡,热爱手足之情等。古诗的内容不同,所以,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也不同。而作为语文教师,则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古诗教学之中,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样,既优化了教学过程,又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新课改的今天,古诗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将会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小学古诗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在古诗教学中的优越性,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古诗教学焕发出新得活力。而且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第二篇: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吴忠文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

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二、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

1.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乐器演奏形式

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实物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二胡独奏《赛马》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二胡,体会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我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观赏赛马的动画感受热烈欢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2.游戏形式

音乐游戏具有愉悦性和互动性,是学生所喜爱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低年级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听赏《跳绳》中,我让小朋友们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跳绳,感受乐曲快乐、活泼的气氛。听赏《捉迷藏》前,先让孩子们完整听一遍,然后,请几位学生上来玩一玩这个游戏,并配上背景音乐,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容。3.故事形式

每个儿童都喜欢听故事,利用他们这一特点,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如,在欣赏《动物狂欢节》时,我编了一个动物们过新年的故事,并结合图片和音乐边听边讲,迅速地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4.表演形式

表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伴奏表演、舞蹈表演、歌唱表演、各种角色扮演„„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欣赏的内容进行选择,在组织学生进行音乐表演时,主要是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热情。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可让学生在了解音乐故事内容后,跟随音乐,用神气的神态,雄赳赳、气昂昂地行进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可爱、顽皮的形象。5.小组讨论形式

这种方法适合中、高年级。如,《瑶族舞曲》教师先组织学生学习音乐主题,再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初步欣赏后,将学生分组,并将需要讨论的问题板书。提问:全曲可分为几段?各乐段速度、拍子、情绪、旋律、节奏、力度、主奏乐器、表现内容各是什么?让学生在《瑶族舞曲》的音乐中轻声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发言,教师再对音乐问题、乐曲风格等进行解答和总结。通过小组评议课这种方式进行总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集体智慧。

三、改善评价机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成功感

音乐课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体现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欣赏乐曲《赛马》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得“优”的机会。

总之,一堂充满活力的音乐欣赏课,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从而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

-------------吴忠文

第三篇:多媒体让美术教学充满活力

多媒体让美术教学充满活力

【摘要】

多媒体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美术教学 教学效率 【正文】

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多媒体技术对美术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

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那么,如何能有效的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呢?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美术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始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的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使学生从新课开始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学生学习新知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初中生有意注意持久性不强,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教师是创设情境的主导者和调控者,通过用欣赏录像或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感知,使他们对美术内容尽快了解,产生探究欲望,明确学习的目标。这样能动静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增强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维。如七年级美术上册《活动——校园伙伴》一课,对学生来说,人物比例关系及“像”与“不像”,我认为不是主要的,关键是画面想象、布局、环境衬托及色彩搭配等,在我给学生讲清楚人物大比例后,我又启发他们想象人物的多种姿态:如跑、跳、蹲等,同时我又在多媒体屏幕上演示画出动态线进行引导。学生兴致勃勃,跃跃欲试,最后,一幅幅《校园伙伴》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还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我

在教学八年级美术《形象直观的表现与语言交流(欣赏评述)》一课时,一开始,就通过电脑动画,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及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明度推移绘制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事实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电脑动画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明度推移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明度推移的美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在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电教媒体,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二、再现情景,培养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学既要顺应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又要突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而美术欣赏课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以往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不少教师害怕上欣赏课,学生对乏味的欣赏课更持不欢迎的态度。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了。教师利用多媒体电脑,当欣赏经典作品时,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寓于潜移默化之中。比如:七年级的《土与火的艺术》这一课中,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陶瓷艺术欣赏资料,给学生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并对自己的创作有新的启发与创作。同时还能使学生了解到陶瓷的历史背景,等等。当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欣赏周边的建筑外形,也

可以按设置路线浏览一座建筑物的内部装饰、陈设。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再如九年级美术我们学习现代工业设计欣赏时,一套《世界名车》光盘资料就够你选择欣赏了。学生不但可以欣赏汽车的外形、颜色,还可以看到汽车跑动,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新的概念,有着强烈的创作欲。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结合情境,促进自主探究。

探究过程是一个学生自我钻研熟悉教材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的个性在探究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同学的相互作用和教师的点拨指导下,思维由浅显入纵深,最终目的解决问题,并有新的发现和启迪,提高其独立取得知识的本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美术课程强调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欣赏课、工艺课及设计课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了。在工艺与设计基础教育中,教师要做大量的示范,学生要做大量的训练,由于这类教学内容的图形,如各种几何图形的组合等,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很讲究,因此范画的制作或作业的完成都非常耗时费力。然而在利用多媒体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都非常方便、快捷,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如:教学九年级美术实践活动课“贺卡蕴深情”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设计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出现了30多种贺卡,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教师通过多媒体设置疑难问题让学生互动交流解决问题,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分组讨论决定,发现问题,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中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内在的求知欲得到满足,为学习创新打下良好基础。

二、展示情景,突破教学难点

当美术教材中出现重点、难点,需要学生探索理解、主动掌握,而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再现情境,把教材、教师所讲和学生思维融在一起,帮助学生使其受阻思维顺畅发展,达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强理解效果的教学目标。美术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技能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

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校园风景写生”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取景、构图过程的动感画面。在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出风景画利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来表现景物空间的全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风景画的绘制过程,既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创造了美的情景。再如:在教学“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一课时,由于初中学生经历浅,知识面窄,记忆力、观察力和审美能力都不够强,因此,对古迹文物的认识也很浅显。如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辉煌历程与文化价值,就得尽可能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索、考察、参观、实践,但由于时间、地理条件的限制,这一梦想难以实现。为此,我依据本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用电脑制成大量的动画情景:人面鱼纹盆、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战国时期龙凤人物帛画„„当这些古迹文物画面再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思维顿时豁然开朗,他们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加入娓娓动听的语言启迪,学生们在观看过程中,其思维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解决了本课重点,突破了难点,并使学生在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愫的滋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掌握了新知,开扩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认识能力,为学生的绘画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创设了有利的条件。

三、演绎情境,巩固学习成果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强化复习。美术课培养学生用线条、色彩、图象表现自己的意向和技能的任务要在在课堂教改和技能训练中来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学习巩固情况。多媒体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演绎学习情境,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爱动、争强、乐胜的心理,运用电教媒体,演绎情境,进行启迪诱导,激起学生强烈创作欲,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结合点、线、面教学,巡回辅导,因材施教,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学生的创作热情源于美的启迪,也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达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反馈信息的目的的一种训练过程,更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主要环节。在教学活动中,多媒体的双向信息交流功能就有了用武之地,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例如,教学六年级“形体切挖”一课,在向学生传授知

识方面,为了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我通过与以前学过的形体概念导入《形体切挖》的学习,我用电脑演示翻转的过程、并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演示出“整个形体”与“形体切挖”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让学生去讨论、发现、总结。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挥,并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这是现代学生具有的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创造意识的组成因素。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还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即使学生做的不够好,可以用多媒体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还可以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巩固和深化,而且每个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又顾及到层次不同学生的表现状况,有针对性的辅导,使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提高获取自信心。四.升华情境,感受学习乐趣

艺术创作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学生的作业在表现客观世界的同时,也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主观世界,将自己的思想情绪、个性气质渗透到作品中去。美术教学的心理过程,一方面是感受——思考——知识、技巧、能力、智慧的发展过程;另方面又是感情——欲望——意志、性格、品质、行为、世界观的发

展过程。“情”与“知”携手走进美术课堂,才能创造出美的艺术。作业展评、课堂小结,这一环节是对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情况的反馈和验证。目的在于领会学习方法,体会思想感情,总结经验教训。在教师的提示下,对学习目标的认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拓展。是巩固和强化新旧知识内在联系的重要过程,也是一节课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因此,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差异,遵循计划性、针对性、趣味性原则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的作业展评区和课堂小结,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出现,使他们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例如在教学《结艺寓心愿—编制中国结》一课,我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看是否有创新意识,二看工艺制做是否好,三看制做态度是否认真。学生通过互评、自评形式围绕要求展开评价,自己提出鲜明的看法。评出等级后,我再给予学生小小的奖励,让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快乐。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创作后,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或黑板上,予以展示,并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的运用,对典型问题予以指出、分析、更正;对突出作品进行分析、点评、鼓励、表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升华情境。最后,小结本课所学内容,让学生统摄知识纲目,使整节课在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地欢声笑语中结束教学内容,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总之,在学习评价上,要注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学生发挥

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表达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其作用,优化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重点,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 2008年3月第二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杨永善 2008年3月第二版

第四篇:导学案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导学案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知识、获得的感悟体验,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渐内化为个人的知识结构,并使自己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得以顺利地生成和发展。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更加科学的实施教学,如何使教学更加有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导学案”作为实施学案教学的载体,对高效课堂的形成起到了催化作用。开展“导学案” 教学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由教会学生知识变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作为学习者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进而促生高效课堂的产生。

作为语文学科来说,很多文章以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具的章法,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驾驭“学案”的过程中要灵活多变,把“学案”教活、用活,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提高语文“导学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作了些尝试,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一、有效预习

上课之前,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结合“学案”,通览全文,初步感知,并利用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初识文字内容;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自行解决“学案”中“整体感知”里的所有问题;以自己的习惯、情趣朗读课文,提升对文本的领悟程度。为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我还经常变换方式,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预习。例学习《再塑生命》,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学习《出师表》,就让学生收集《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智慧化身的事例。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设立开放的问题评选机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质疑生疑,就是经常要求学生除了“学案”上老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之外,你根据文本内容还能设计出几个问题,然后在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讨论,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谈讨,以此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思质疑的好习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二、有效诵读

诵读是理解文本的先驱,有些文段读一读即可,有些文段则需要反复品读,揣摩,方可到达意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等都要以一种“美”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间接地体验到文章的“美”,入境入情地掌握和感悟语言的规律和意蕴。例《心田上的百合花》中的一段话: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就指导学生从语气、语调方面反复读,尤其四个“我要开花”,怎样读效果好,怎样读才能读出百合的心声等等,引领学生读出百合花坚强、执著、自信的品质,从而领会百合花精神,也学会能坦然面对现实。这段话在“学案”设计上虽作为赏析语言的重点,如果忽视诵读,同样起不到好的效果。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比较重视诵读,他认为只有反复地读,反复地揣摩,才能读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发现文字背后的精妙;才能理透文本内涵,发现话里行间的奥秘。当然指名朗读,组织齐读,也是组织诵读的良好方法。作为教师,有效指导学生诵读是忽视不得的。

一些好的篇段、章节,适时的背诵一下,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有助于学生熟悉语言特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例《雨之歌》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心镶嵌绿野大地。”作者赋予雨生命、灵气、个性,它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像雨这样的自然之物还有很多,让学生积累这样优美的句子,对于描写其他自然之物都有很大帮助的,同时对其陶冶情操、开阔视野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一定量的背诵任务也是有必要的。

三、有效提问

提问要讲究技巧,虽然“学案”上有我们所陈列的问题,但是上课时,如果原封不动照搬“学案”上的问题提问,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索然减半。所以我们要立足文本,巧妙地变换角度,真正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提问要立足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其有所发展,体会到思考、创造的快乐。在教《记承天寺夜游》时,领会作者赏月的闲情逸致中夹杂的淡淡的忧伤是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人生经验,很难领会作者这种复杂的情感。我并没有生硬的灌输,而是从“苏轼是一个闲人吗”这个问题切入,再让学生去朗诵、领会文章中关于写月色的句子,学生于“山穷水尽”处“豁然开朗”,体验到了“闲人”的深层含义。只要找准了切入口,即使很难理解的文章也能上的活色声香。

其次,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同样一个问题,老生常谈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例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是重点、难点,怎样能让学生不觉枯燥地走进课文中呢?我抓住“诸葛亮为什么选择了刘备这个落魄者,而不去帮有地盘的刘表、曹操、孙权等人”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再次,所提问题要与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相一致。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我调整了教学目标,把问题设计为:请你说说诸葛亮、刘备、刘禅三人之间的故事。问题一出,“三国迷”们摩拳擦掌,纷纷欲试,从刘备的三顾茅庐谈到白帝城托孤,到诸葛亮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到刘禅接近宦官黄皓,最后被封为安乐公,乐不思蜀„„一个个短小的故事增添了他们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对不成器的刘禅的痛心。火候一到,我便进一步提问:刚才我们所谈论的小故事,与今天要学的课文有没有联系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本,从中找出依据。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自觉地进入到阅读、理解课文的状态之中。对课本人物的熟悉以及爱憎分明的情感倾向,使得他们更快地走进了课文,走近了人物。

“教无定法常常新”,在现行求新求变的压力下,我们要“审时度己”,学会多维度、多层面、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加大创新力度,尽早找到科学、高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导学案”有效教学真正找到“回家”的路。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导学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字上“导”、“学”、“案”。

第一,“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第二,“学”就是指学生在此课或章节中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问题。

第三,“案”就是一种方案,它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六个作用:

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

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以下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3.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

如:《敬畏自然》的导学案设计(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反复阅读,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感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情怀。

学习重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学习方法:自主 合作 探究

学习过程:

一、导语提示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他的恩惠,在她怀中壮大,高天流云、小桥流水、大漠孤烟、黄河落日无不给我们以美的享受。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破坏了自然,自然母亲已伤痕累累。看看漫天的沙尘,污浊的空气,脱皮空腹的山峦,日渐枯竭的水源……这就是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接受自然回馈的礼物。人与自然到底是什么关系?人类又该怎样对待自然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并感悟严春友的《敬畏自然》,或许我们就会多一份爱护自然的责任。

二、请你认真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据上下文语境理解词义:(黑板展示)

狼藉、混淆、深邃、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

三、整体感知

(圈画每段关键语句,理清论述思路。请各小组同学通过讨论、交流并口头展示)

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作者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什么? 2.你认为“敬畏自然”的内涵是什么? 3.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四、合作使人快乐,探究使人聪明

(讨论、交流,小组自由展示)1.再读课文,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提出“敬畏自然”?

⑵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五、挑战自己(质疑思辨)

教师引导:充满思辨的智慧是世间最美的花朵。本文就处处洋溢着智慧的火花,那么你对本文的观点有质疑吗?(学生质疑,畅所欲言)如:

⑴畏惧自然是否意味着不求进步、无所作为?

⑵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⑶人类不可以改造自然?

列举你提出的问题。

六、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黑板文字、语言交替展示)

1.根据本文精辟的论述和理性的分析,你将如何把“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最实际的行动?

2、请就“敬畏自然”这一主题拟几条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七、达标分层检测(略)

八、课后反思(略)

导学案的使用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我不知所措:一节课的内容,二节课甚至三节课也不能完成,有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给他们讲出来,自己也一吐为快,在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独学”环节),我认为在教室里自己是一个多余的人,小组讨论时,成绩差的学生和我一样,干巴巴的坐在教室里。“展示”这一环节,又成了优等生的天堂。所以几个星期下来,我感觉就是学生成绩优的更优,差的更差,出现了两级分化。细细思考,原因出在老师身上。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局外人,学生们自然一盘散沙。我意识到这一点后,马上着手改进。

(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目标。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然而在以往教学中,我们发现,老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读一遍课文,读第二遍便已没有了兴趣,学生学得被动,读得无力、乏味,整个预习似乎“不留痕迹”,而“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则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为学生的预习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所以我在预习环节,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

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学生小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可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

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四)分层检测的落实问题。

分层检测题目的设置要求有层次有梯度,能体现知识能力重点,以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使用。教师或小组长(检查当堂训练情况,也可作为作业批改)现场批阅学生练习,收集反馈信息,当堂矫正补救。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经过改进以后,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更努力了,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效果越来越好了。

当然,使用导学案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导学案的设计编写质量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如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偏多,偏碎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依赖学案而忽视教材的现象。学生纵然认真地完成了学案,但学习的深度不够,学习浮于表面。错误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第五篇: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为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古诗文转化为鲜活的画面,让教学变得形象直观,催生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开启学生的慧心,构筑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多媒体 再现意境 品味意韵 感悟诗情

古诗文字字珠玑,是中华几千年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珠宝,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优美和谐,寓意深邃,充分显示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但由于小学生心理、年龄、阅历等诸多方面原因,对古诗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意境感到疏远,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它如一股清泉,注入了新鲜与活力;它用五彩缤纷的世界吸引了童心;它凭身临其境的视听,刺激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它借美仑美奂的画面篆刻了永久的记忆;它图文声像并茂,召唤学生轻松地走进文本,走进诗意的殿堂。下面笔者结合《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谈谈自己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诗画同步,再现情境

古诗语言精炼,内容含义深奥,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多是隐性的,小学生很难进入诗歌的意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投影、录像、音乐、动画等,将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以显见隐,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催生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得以顺利地进入古诗意境,理解诗句内涵,感受经典的语言魅力。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了诗的“境”,就等于与圣贤晤面,开始进行“对话”了。

在《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中,新课伊始,我通过课件展示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上烟雾弥漫,在红日照耀下,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从青山蓝天之间升腾。气势磅礴的瀑布,从高高的山顶直泻而下。”画面生动地再现了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等精炼语言中所蕴含的情境,雅致灵动的画面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在舒缓的旋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在一声声惊叹中学生的思维跟着画面飞向了庐山高处,畅游在壮观的美景之中,学生边观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经历了愉悦的诗情画意之旅后,学生语言库存中的语言被激活,并迅速地组合,与真实体验的心理产物迅速同构,心灵之语也随之汩汩而来:“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穿上紫色的外衣,我真想到那儿旅游!”“多美的景象,如仙境一样。”“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这一情境设计,诗画同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以直观生动的信息化声像形态,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醒了潜伏在学生心灵中最浪漫、最富诗意的相关经验、物象,学生在优美的诗境中触摸到了古诗语言的魅力。

二、音画一体,品味意韵

古诗言简意丰,往往一个词、一个句子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场景、一段心路历程,甚至是一段人生,让人遐想,引人深思。但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古诗中涉及到很多学生无法直接看到的事物和现象,因此学生无法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更无法领悟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创设声像并茂的情境,调动学生视听的感官,给古诗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

《望庐山瀑布》一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意韵优美,但是单靠一支笔一张嘴、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学生是难以理解和体会的。而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课件出示画面:“草木葱茏,苍翠欲滴,烟雾笼罩下的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袅袅升起。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水花四溅。”雄伟壮丽的画面,配上优美的古筝乐曲,诗画交融,学生不难体会诗中紫烟袅袅不断生起的绝妙意境。

在上述环节的教学中,借助现代多媒体,克服了时空限制,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栩栩如生的多彩画面,以“明”见“暗”,变静态为动态,构成一个跃动的“情感思维空间”,实现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重要字词,反复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水到渠成地领悟诗的意蕴。

三、视听结合,感悟诗情

古诗文代表着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字字珠玑,句句含情,音韵和谐,平仄相间,诵读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走进诗文,领悟诗情。有感情的诵读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多媒体在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感情诵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音乐是流动的画面,心灵的诗篇,合理运用视听手段,以音乐作背景,渲染气氛,烘托着教师的深情范读,了无痕迹地将学生带进诗境,感受诗韵,浸润诗情,动情诵读。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时,我让学生观看课件:“草木葱茏,苍翠欲滴,烟雾迷蒙,瀑布从山顶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学生形象感知瀑布的壮丽景象,从瀑布飞泻直下发出的巨响中,感受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然后教师伴随悦耳的音乐声范读诗句,通过朗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感受诗的内涵与气势,使学生很快领悟到哪里应重读,哪里吐字要强劲响亮。在读中体会到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疑是银河落九天”,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由衷的赞叹。学生很快就领悟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深刻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在上述环节的实践教学中,利用音乐与古诗的相通共融之处,把古诗的韵致与音乐的旋律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动听的旋律触及学生心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中对诗人的情感有所感有所悟。音画一体,学生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时诗的语言便成为了有声有色的图画。学生眼前有景,心中有意,朗读自然有情,有味儿。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为学生提供了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信息传递的最佳通途。教师把它应用于古诗文的教学中,创设诗画同步,音画一体,视听结合的情境,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改变了小学生由于知识阅历储备贫乏而造成的对诗歌的理解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的历史。

(责编 金 东)

下载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运用 多媒体使古诗教学充满活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信息技术使政治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阳西县奋兴中学关素芬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思想政治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1 与现代媒体日益频繁接触的学生们已不满足于“黑板+粉笔+书本”的传统教学模式,随着创新教育的全面展开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各......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睢县第三初级中学杨学堂 我校十分重视教学法的改进和研究,并建了多媒体教室。这些多媒体教室的功能是将现代化的电子通信等设施运用于教学,它包括......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运用多媒体教学心得体会 21世纪,网络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一时间,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师新宠,制作和使用课件在校园里蔚......

    多媒体运用教学反思

    多媒体运用教学反思 庆城中学 张朝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进入教育领域,并得到迅速的发展。计算机在教育上的应用,使得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

    多媒体使物理教学丰富多彩

    多媒体使物理教学丰富多彩 近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并走向成熟,在计算机上就可以实现许多传统模拟的数字化。使得视频、音频、图像、动画和图形文字一起在计算机中......

    古诗运用

    一、古诗应用 根据提供的实际情况,运用学过的诗句填空 1.在期末写评语的时候,老师会祝你来年:()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 )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

    古诗运用

    小学古诗运用(摘抄下来) 一, 1、写冬天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写爱国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写黄河的: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4、写边塞的: 黄河远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