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

时间:2019-05-13 02:0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

第一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把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起来,在地理课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很多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演绎出来的。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地理与我们是多么亲近,又是多么有趣。夏志芳老师分别从服饰,饮食,住房,出行等方面分析与介绍了地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地理教育的不足之处,以往的地理课程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几乎认为地理知识就是识记一些地理名词,对其意义的理解及与生活的联系过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起来也比较抽象。那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呢

夏志芳老师给出了十个方面的范畴,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用的,其中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思,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这一点体现了我国国民的素质。我国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中学生灾害知识欠缺,地理课堂没有承担灾害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灾害防御,安全意识的教育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一种热爱学习的思想方法,培养一种终生学习的思想态度。对于学习地理这们基础的学科,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境界。学习对学生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同时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加快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本书中夏志芳老师还提出地理的学习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关,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还体现在:

1. 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学会地理思维

3. 培养地理学科研究能力 4. 发展地理空间能力 5. 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6. 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7. 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的课程标准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地理学习方式改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愿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就像一句古话:“你可以把马签到河边,但是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地理的学习方式呢?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地理学习偏重于理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理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首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地理教师需要注意研究与掌握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与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识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其次,我们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总结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经验,正确的地理学习方式应该是由多元的,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模式组合起来的结构性综合体。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与接收性学习的平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因为研究型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过程性,社会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在同学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合作能力。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发现:这种评价往往是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测验或考试,其卷面分数就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做的后果是:强化了分数概念;忽视了过程评价;助长了死记硬背;弱化了主体意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状况,我们国家的留学生考试的成绩非常的理想,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虽然也提“过程评价”,但无非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纪律、答问、作业及平时测验成绩等所做的一种模糊评价。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地理教师普遍兼任班级多学生数量“庞大”,有的甚至任教整个年级,仅通过以上手段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因而这种过程评价往往是很模糊的。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素质。用于评定学生所知与所能的作业,要反映学生在校外的世界中将会遭遇的情况,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内部。教学中任何的理念,观念或意象,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评定作业要反映“理智共同体”的整体观念。同时作业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而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

夏志芳老师提出了提倡发展性的地理学习评价,那什么是发展性的地理学习评价呢?发展性地理学习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进步和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也是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地理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从地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层面上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评价,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综合来自家长,教师,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减弱定性评价中的个体主观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

接下来夏志芳老师提出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分别阐述了开放性地理教育的具体表现。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要求,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内涵是指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地理教学。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无疑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其多渠道,多方位,多手段,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无论是校内,亦或是校外,只要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和渠道,地理教师都应本着“一切为我所用”的原则加以利用拓展学生地理的空间和视野,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21世纪,是科技信息的发展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是信息化时代人儿呢应该具有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辅助利用计算机,不仅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使用,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多样,而且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其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大量地理信息,有些是通过我们平时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到的,但是更多的内容,是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和感性认识的,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加深其对地理事物的认识理解,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如何面对新世纪到来的挑战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搜索到大量的课程资源,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操作简洁方便的地理课件。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工具和平台,地理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地理教学只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过程,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才能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美国在20世纪中期,地理作为美国五大核心学科课程之一,其处境也是相当独特:在大学数美国学校里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核心学科。由于美国政治上强调分权,反映在地理教育上,各州负责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但同时也造成了地理教育局面的混乱。

在20世纪末期,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国际分工合作越来越多。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地理价值被重新发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人民受益同时,随之而来的全球问题不是减少,而是更加复杂和棘手。作为地理村的公民,掌握具备地理空间观,综合观,生态观以及国际理解意识也是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为此美国地理协会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准》,它标志着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从开发到实施,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

《国家地理标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向家长和教育行政人员说明地理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核心部分,主要由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观点构成。课程标准含有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根据1--4,5--8,9--12年级三个阶段来分别制订,每项标准都对学生所应知道和理解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做了详细的解释,对4年级、8年级、12年级学生划分了“达不到标准要求”、“达到标准要求”和“超过标准要求”。三个等级,以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加以鉴别。

《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技能划分为五项核心技能,分别是: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Asking Geographic Questions)、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Acqui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整合地理信息的技能(Organiz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Analyz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Answering Geographic Questions)。

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旨在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要求学生能够组织一个地理研究计划,并能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寻求数据等,通过对问题的师生讨论与交流,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世界空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从一手和二手资料中获取具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收集方法,例如,实地调查、空间取样、数量方法等;要求学生系统地评价地理信息的价值与用途,例如能够比较从调查中获取的人口迁移数据的效用。

对于地理整合技能,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和设计各种形式的地图、表格、图表来整合地理信息;能够使用各种媒介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编排、总结。

分析地理信息是地理探索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将地理信息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地理信息。

实际上,我们很难把以上的技能做严格的区分,各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包含的,回答问题能力包含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获取地理信息也是以提出的问题为旨向。这里培养的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方法训练。

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地理空间观和生态观的形成。空间观(spatial perspective)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空间的位臵、要素、结构等,揭示他们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领会用空间观点思考的意义;能够将空间观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生态观(ecological perspective)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意识,(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环境至关重要,地理因为能帮助我们理解、重视、欣赏环境,也变得至关重要。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是由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正面和负面结果。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应该能够理解由人类改造自然环境而产生后果的原因。学生应理解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其有限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地理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制定,美国地理课程从20世纪中期的被忽视的境地,到今天高度重视的地位。其中的经验与理论可以值得我们反思,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注重地理课程对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国际理解、协调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信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个人发展的决策支持中。《国家地理标准》指出,从各方面来看,地理学是生活化的、终生的(lifelong)、维持生活(life-sustaining)、提升生活的(life-enhancing)。就“终生的”而言,强调地理学中最重要而持久的成分,是有助于公民发展的稳固的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以“维持生活”而言,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将来的未知情景,为个人发展选择提供信息支持。“提升生活”意味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个人能够根据区域差异来欣赏各区域的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观,提升精神内涵。总之,地理已经成为公民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重视地理核心技能的培养 《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技能为我们提供了地理思维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格局和过程地理所特有的方法。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如:在哪里找工作、购物、买房,就需要应用地理技能”。“这些决策都需要有获取、整合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技能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使我们能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注重地理经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美国地理国家标准‛的副标题就是‚生活的地理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力图揭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的使命和信念,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维持个人生活和人类生存的教育、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教育。在标准中强调注重社区的生活环境、家乡所在乡镇市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和世界领域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项地理事项。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经验的应用,一般以问题导向开始,提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让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地理经验的应用不限于在课堂活动中解决几个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带着问题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社会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而且建立了与社会各层人士沟通的模式。地理经验应用不是简单复制和再现,而是地理经验被解构、同化、重组和生成的过程。

今天在网上无意间看见了一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其中有一点我非常的认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只是认同,接受。他们不会去反思问题的本源,不会去质疑。只是学会了服从了老师的命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走出教室以后,面临这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们不会去质疑,只会去服从,甚至很多人被欺骗。我们在课堂里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是权威,一节课下来,老师将整个真理般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学会去消化和接受。但是学生不会去质疑老师讲的是不是正确。所以以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可以故意抛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质疑老师的观点,还是像接受正确的知识一样。统统地接受。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尽管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新地理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具有不少共同的特点:

新颖的教材编写结构

新改革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努力追求创新,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具有亲和力的文字叙述表达 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人与事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新改革的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增强教材的内容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新教材学生活动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起来,动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地本校的实际巧妙设计学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其实在教材很多处可以体现教材的亲和力,用形式多种多样的导言唤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导言可采取的素材很多,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理现象,诗歌,漫画等等。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的导语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同时在课件上呈现教材的亲和力,教材上的图是平面图易读易懂,但缺少动感和立体感,初中生的空间感比较差,针对课程内容制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呈现教材的亲和力。学生生活在地球上接触的知识范围有限很难想象出地球运动的特点及相关知识,而课件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能理解和掌握。并且在生活需要让教材内容更具有亲和力,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让地理教材内容更有亲和力。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升华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他们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有差距。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让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时,感觉不到年龄上的差距,愿意与老师在一起,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愿意与老师交朋友。

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每个人的智力、品德、感情、体格等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努力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像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像,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气盎然。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远比枯燥的‚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简单警示有用得多。夏志芳老师在随后的一章节里向我们讨论了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策略,我们在新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后,应该怎样备课。提出了现在备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识记—理解—应用的目标模式,彰显技能加能力,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中,注重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地理探究能力。将备课的几个基本环节仔细的向我们分析。首先要被好硬件,科学的认识教材,备好教具。传统的教材观是以书为本,导致“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教师,学生都是围绕着课本转。教师应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练于心。对教材授课的内容不必照本宣科。与此同时正确的使用教具,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是备好软件,对学生差异及掌握程度的了解,备好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课程标准,利用好信息。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教学,首先要角色定位教师是地理教学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着和促进者,其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服务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如果都不知道你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多少,你就整堂课的教学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缺乏的方面。青少年处于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未知和稀奇现象喜欢寻根问底,乐于探索和回答各种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功能,设臵青少年感兴趣的现象等教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们要利用好信息资源,有效的更新教学教案,提高教课的现实性。不能10年教学课案不改。以为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其实不是这样的。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教学的规划、假设、预测。教师要设计教学的基本框架,比如通过何种方式导入新课,新课主要讲解哪几个方面内容,通过哪些方面来考察教学效果。教师应把备课重点放在探究问题及结论上,教案中要体现问题结论的论点和论据,要认真思考自身准备的各种设问及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做好积极应对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那如何营造地理学习氛围与环境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通过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的求知愿力。还可以利用古时候的谚语,诗文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总之,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多从地理角度看问题,就会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将会让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地理知识的技能也在不经意间达成。

第二篇: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

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

——以地理课程教学论为例

摘 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本文以网络资源“互动平台”在高等师范学校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的利用为例介绍了“互动平台”利用的内容、实践途径及利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地理课程教学论 互动平台 利用

网络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和信息种类多、数量大,满足了不同人群的资源和信息需求,同时也大大推进了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利用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以地理课程教学论为例简要介绍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及利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互动平台”利用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是为了满足高校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学生的课程学习,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地理教育教学资源有效结合构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其内容主要包括师生博客、师生对话和师生交流三个方面的内容。1.1师生博客

师生博客是以网络作为载体,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和高等师范学校地理师范生提供的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教学心得,并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中学一线地理教师通过教师博客将自己的教学体验、教学感受、教学灵感、教学反思、教学成果以及对教学的理论升华等感悟及思想进行即时记录。师范学生也可以通过博客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查看教师的优秀教案、学习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等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场景,通过学生博客记录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学习心得,完善地理课程教学论的理论学习。例如,教师博客中博文《写给地理新教师的话》,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学地理教师,他分别从独立思考、教学设计、高考复习、课件使用、案例收集与整理、写课堂后记、尝试命题等方面给刚从事地理教育事业的新人提供了建议,以帮助新教师全面快速地成长。1.2师生对话 师生对话是为高校及中学研究地理课程教学论相关课程教师和高等学校地理师范学生提供的疑难解答和观点交流的平台。在此平台中,教师可以通过博文将课程教学论的科研及实践成果展示,师范生可以对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中遇到的疑问和困惑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向老师提问,同时还可以向老师提出不同的建议和见解,老师依据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即时对学生的疑惑和观点进行交流并解答,即时了解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以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地理师范生需做什么准备才能具备一名地理教师的风采?”,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提问或者博客留言的形式向老师发提出问题,老师即可随时或者通过给学生留言的形式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如果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可通过同样的方式跟老师探讨,成为老师和学生交流的新形式,为地理师范生的成长指明了方向。1.3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是高校教师和地理师范生共同分享地理教学论相关课程内容及师范生在学习和参加实践中的真实感受和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高校教师通过对课程教学论和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研究,指导地理师范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通过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培养。师范生通过在线跟老师交流,认识自己的长处,反思自身的不足,老师对所有师范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将最终结果最终以教学成果的形式在网上供大家交流和分享,达到教育最优化的目的。例如,“为什么某些地理师范毕业生可优先先找到工作?”,通过多年的就业形势老师可以总结出优先被录用师范生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教师形象气质好;第二,谈吐举止文明,普通话标准;第三,专业知识扎实;第四,教师基本技能突出。教师通过对这些优点的归纳,供在校师范生交流和分享,不仅明确了今后培养学生的目标和途径,同时也明确了师范生对自身要求的方向。

2“互动平台”利用的实践途径

2.1利用“互动平台”深化理论学习

地理师范生在大学花较多的时间在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教学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地理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然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学好课程教学论和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因此,通过网络利用“互动平台”的资源和信息,跟一线教师在线交流,真切了解中学地理教学实际,可帮助地理师范生更深刻的理解课程教学论理论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原则体系中对“处理人地关系原则”的学习,如果不以地理专业知识为背景,则很难理解改教学原则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深刻内涵,但通过“互动平台”,中学地理教师会用“我国的水资源”的教学目标设计将“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原则的内涵”解释的深刻而透彻,同时教会师范生如何整合教学内容,探讨正确人地关系,使师范生真正领悟课程教学论的本质特征。2.2利用“互动平台”拓展知识视野

大多数地理师范生在大学校园里过着“三点一线式”的生活,对社会、自然、尤其中学地理教学了解甚少。然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社会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供了机遇,地理教学论课程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构建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大学生应通过“互动平台”的利用,可以拓展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的先进教学理念、精品课程及课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创新想法。例如,福建省质检质量分析的PPT课件,提供一些ppt制作的思路,利用非常具有创意的图片,将地理知识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让众人大开眼界,不仅仅培养师范生开放的心态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切实能够帮助广大地理师生扩大视野,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深化。2.3利用“互动平台”强化交流讨论

地理师范生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学课堂上,但与大学专业老师交流相对甚少,深入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与中学地理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几乎没有。“互动平台”的构建可是让师范生提供即时学习的机会,地理师范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大学老师和中学地理老师相互沟通交流,分享优秀地理名师教育教学成果,即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中的教师不仅可以为师范生的专业进行指导促进其进步,同时对师范生的面试技巧也可以提供专业指导。例如,地理说课的技巧,专业地理教师会从教材、教学目标、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对地理师范生进行详细指导,地理教师面试官的角色和师范生应试者的角色的相互碰撞,有利于师范生从专业角度从容应对面试环节,大大增强其在众多大学毕业生中的竞争力。3“互动平台”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在线互动交流定位明确

“互动平台”栏目中聚集了地理教育界众多优秀地理学者和地理教育工作者、中学地理教师、地理师范生和中学生,同时各栏目收集有优秀地理教育教学理论成果及教学实践经验与感悟。地理师范生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力量的后备军,应该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整装待发。因此,地理师范生在应用这些资源及信息时,应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好,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虚心请教、相互探讨、共同进步。3.2在线互动交流目标清晰

“互动平台”栏目中专业知识内容丰富,种类齐全,从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到教育教学实践实施,为地理师范生提供了充足的学习信息和资源,同时专家和老师们在辛苦忙碌的工作之余还需要为师范生解难答疑。因此,地理师范生在互动交流环节应尽量较少不必要是时间浪费,提前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疑惑,做到提问的目标清晰,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要强,思维的逻辑性要好,文字表达要尽量专业化,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促进自身快速进步。3.3在线互动关注动态信息

“互动平台”栏目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时刻都可能有新文章,新理念,新观点,新建议,新评价出现在栏目中。关注最新信息,掌握专业动态,并对最新信息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共同使用者的交流互动形成辩证全面看问题的地理思维习惯,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真正作用。

总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是教育教学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网络资源“互动平台”的利用正处于发现和探索阶段,存在的不少问题还有待于在师生利用过程中探索、反馈、修正、改善,真正为高校的地理课程教学论专业提供一个灵活、全面、顺畅运行的交流互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黄桂标,盘 宁,许 巍.论传统大学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互动平台的建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增刊 2007年6月.[2] 王树声.http:// [7] 任晓雪.成功=兴趣+习惯[J].地理教育.2011 1-2.[8] 地理教师素质.http://www.xiexiebang.com/huodong/2009jsj/Info.aspx?InfoID=30647.

第三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二章

1自新中国成立至2000年间,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和地理教材发展等几个方面。2 的课程观强调课程对学生发展的指导作用与意义,注重课程的个人发展价值,突出课程对个体发展需要的促进与适应。美国地理课程设置采取 的办法,初中实行混合课程,高中开设选修课程。4 地理课程观念主要有、、活动取向的地理课程、全面发展取向的地理课程。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求,把他们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把这些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构成课程内容,这就是所谓课程内容设计的 6课程目标主要来源于、和

7地理课程目标的表述形式包括、、。

8地理课程与地理教学之间存在 关系、关系和 关系 9 和 处于地理课程目标结构的上位

10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功能有:、、。简答题

1地理课程目标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承接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调节功能、发展功能。2课程经验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

答:①课程经验观创新了地理课程的目标确定

②课程经验观拓展了地理课程的内容的选择 ③课程经验观改变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 ④课程经验观增加了地理课程编制的难度 3全面发展取向课程观对地理课程的影响。答:1.是拓展了地理课程的学科价值;

2.是完善了地理课程的目标; 3.是丰富了地理课程的内容; 4.是创新了地理课程的学习方式。4.全面发展取向的课程观的基本思想是:谋求学生智力,能力和人格的协调发展及追求个体,自然和社会的相互和谐,以“整体的人”的观念看待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答案:

填空题

1、地理课程类型设置、地理课程内容选择

2、全面发展取向

3、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

4、知识取向的地理课程、经验取向的地理课程

5、活动分析法

6、社会需求、学生发展和学科知识

7、行为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 8共同指向、补充创建、整合多赢 9教育目的、培养目标

10承接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调控功能、发展功能(任写三个即可)

第四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 六 章

1、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需遵循的一般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地理陈述性知识教学中的组织策略宜采用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法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并加深理解。

3、在地理学科情感的养成策略中,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关键,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保证,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载体,______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辅助手段。

4、参照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的知识分类理论,可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划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

5、地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地理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6、地理程序性知识教学中,概念教学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课程设计的三个支点。

8、决策教学要凸显决策问题的“问题性”应具体表现在将各方面,一是具有__________,二是具有___________.9、决策的前提是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是区域发展教学的主导方法。

三、简答题:

1、简答地理学科情感的养成策略。答:(1)情境创设是实现情感目标的关键

(2)师生互动式实现情感目标的保证

(3)审美化教学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载体

(4)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情感目标的辅助手段

2、分别简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教学的策略? 答:自然地理教学策略:

⑴探究——发现式教学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

注意问题:找准探究的起点;重视培养学生探究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处理好探究——发现教学的讲解——接受教学的关系。

⑵ 实验教学: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模拟实验,来验证、巩固地理理论知识和探究发现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⑶ 野外考察;部分地理知识学习利用要结合野外考察。

人文地理教学策略:

⑴ 案例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剖析研究,理解普遍规律性东西,掌握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⑵ 决策教学:将一个社会存在的问题转化成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过程。

注意问题:要凸显决策问题的“问题性”;

要关注决策过程;

要重视信息资料的运用。

四、简述题:

1、简述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相互关系。答:(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学习的动力支持系统。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育的凭借与途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现代公民必备地理素养中居于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难以分离。同时,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目标,又与地理课程标准的另外两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辅相成关系,共同构成支撑地理素养培育平台的三大支架。

2、简述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主要策略和注意问题? 答:

1、一般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和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以记忆策略为主,多使用理解记忆、机械记忆、联想记忆等;精加工和组织策略则通过提纲策略、比较策略、归纳策略等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2、具体策略: ①地图教学法

地图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地图运用独特的符号系统和色彩的表现形式,将地理事物和现象展现于有限的平面上,它能将直观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②区域比较法和区域综合分析法

各区域间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着许多的差异。选择适当的区域,围绕不同的地理要素进行比较,认识到不同地理要素在区域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③引导探究法

教师引导学生以活动体验的方式,围绕区域特征进行以问题为中心,剖析问题内在联系和构建问题外部联系的教学策略。

3、注意问题

①紧扣区域特征,以点带面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教学要围绕一个重点知识展开,做到纲举目张。

②直观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直观教学,充分运用多媒体、地图、景观图等使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直观感知,并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培养区域地理能力。

3.人文地理教学策略设计和应注意的问题P222 1.案例教学可以化解难题,触类旁通,可用于讨论区位选择之类的问题,决策教学培养学生的决策意识和能力,用于工业布局城市规划之类的问题研究。案例教学实施步骤: 呈现案例,分析案例,总结案例;决策教学步骤:确定决策问题,拟定解决方案,搜集资料,分析评价,形成决策成果,深入研究。3应注意的问题:a要凸显解决问题的“问题性”;b要关注决策过程;c要重视信息资料的运用

答案:

一、1、层级性原则、融合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2、描述法、归类法、表象法

3、情景创设、师生互动、审美化教学、现代信息技术

4、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

5、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6、概念形成法、概念同化法、概念图法

7、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8、挑战性、近体性

9、信息

10、案例教学

第五篇:《地理课程教学论》教案

《地理教学论》教案

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并掌握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历程,明确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方向和要求。

教学重点:课程的含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

教学难点:课程与学科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1.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百度百科定义)

2.什么是课程改革?

二、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十年回顾

(一)新课程出台的背景

(二)新课程改革的历程

(三)新课程改革的启示

三、优秀地理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教学质量评价有一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环境(3分)+教法(4分)]×教师。

蕴义:教师素质是教学质量提升基本素质

1.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

2.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3.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素质

(1)教材加工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动手表达能力;

(4)指导实践能力;

(5)开展活动能力;

(6)运用技术能力。

4.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5.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素质。

第二章 地理教学论概述

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讨论引入:地理教学法、现代地理教学论、地理学科教育学和地理教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教学论》含义: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第一节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

一、研究对象及任务(p9)

(一)研究对象(不同表述)

1.研究对象的发展性:由具体到抽象,由单一到综合;

地理教学方法与技巧——教学过程——教学系统;

2.研究对象: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地理教学目的、任务及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等(p10教学系统结构图)。

(二)研究目的任务(发展趋势)

1.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1)两个极端:重视普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轻视学科综合性的教学理论研究;以具体经验来代替理论研究成果.;

(2)正确观点:研究地理教学系统,从理论上揭示地理教学的本质,解决地理

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2.教育研究与教学研究

(1)教育概念与教学概念的区别

(2)教学的构成要素: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表现为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3.教导研究与学习研究

(1)教导研究的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理论和方法。

(2)学习研究是研究学生学习观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终身学习习惯和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机制.i:如何在大学中学会学习.ppt。

4.内容研究与形式研究

既研究地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地图、参考书和软盘等内容,也重视课堂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地理实习等形式的研究。

5.常规研究与改革研究

常规研究:地理教学系统的形成、发展,地理教学的地位、功能、过程、形式、手段等,地理课程、教材、教法;教师职责和素养,学生学习能力、心理、兴趣等。

改革研究:全方位多角度的改革。如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估体系改革、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等。

6.现状研究与发展研究

研究现实的、已经或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同时也研究潜在的、尚未引起重视或进行研究的领域。

二、学科属性

从教学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它的学科属性是介于地理学与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第二节 现代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及学习方法

一、地理教学论的发展

(一)中小学地理课程开设的时间

(二)高师地理教学理论研究的演变历程

地理教授法——地理教学法——地理教材教法——地理学科教学法——地理学科教育学——地理教学论——地理教育学

(三)地理教学研究成果

(四)现代地理教学论研究不足

1.受普通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比较大,没有学科特性;

2.偏重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应用;

3.学科教育学核心理论有待完善。

二、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内容(p21)

三、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师范生技能之一)

(一)把握地理学科的系统性,联系各学科进行综合学习;

(二)注重地理课程的实践性;

(三)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四)关注当前地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

(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地理学基础理论学习。

附课外阅读文献

1.褚亚平等.地理学课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陈澄等.地理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孙大文等.地理教育学,大连: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2

5.刁传芳等.中学地理教学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7.褚亚平.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附中学地理的新老教材

附国内地理教育学权威专家

褚亚平、褚绍唐、陈澄、袁书琪、刁传芳、王树声、林培英、王民、钟作慈、李晴、李家清、陈实、夏志芳等。

四、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

2.掌握中学地理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

3.了解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4.具体是熟悉中学地理课程、教材的现状,到中学听一节公开课并评析,组织一节中学地理课教案并试教,设计一节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 地理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掌握地理教学论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和系统结构;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发展历程;掌握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高师学生学习地理教学论的重要性;地理教学论的学习方法。教学难点:地理教学论的学科属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地理教学过程概述

一、地理教学过程的含义

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组成,以实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有学者认为狭义的概念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对地理教学过程的误解)

其实质是:教师教导与学生学习双边互动的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提高的过程;是师生身心活动相互融合的过程,如下模式:(观看教学录象,分析模式)

启发积极性——感性认识——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巩固知识——形成技能 应用知识——检验知识和技能

二、地理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

(一)地理课程标准

1.地理课程标准与地理教学大纲的区别(制定理念、实施效果);

2.大部分组成。

1.2.1.地理课程标准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四

(二)地理教师 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理念、角色转变的界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学生 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

2.怎样凸现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导性。

(四)地理课程资源

1.概念

2.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

3.地理课程资源开发

(五)地理教学环境

1.概念;

2.地理教学环境优化。

国内外教学环境改革的新动态(图片展示)

讨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任何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

? 第二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教学

一、地理教学三维一体目标(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体是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初高中地理教学三维目标的比较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比较.doc)

?

二、中学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一)按认知层次分类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红线以上为感性知识,以下为理性知识)

? ﹡研究感性知识、理性知识的教学规律,对地理教学的意义(案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教学.doc)地理感性知识属于认识地理事物过程中的初级阶段,是地理理性知识的基石而地理理性知识是对地理感性知识的发展,属认识过程中的高级阶段。这两类知识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学地理基础知识体系。

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认知层次构成(二)学科要素构成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例如:高中地理新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学科要素构成(了解知识结构的意义)

(三)按要求层次构成的地理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其结构图如下:呈金字塔型

中学地理课程中地理基础知识的要求层次

(四)按学科分支的地理基础知识系统

包括综合自然地理知识、部门自然地理知识、地图知识、地理实践知识、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世界地理知识、分区各国地理知识、乡土地理知识等等。? 试一试

? 请每个组依次完成下面问题

? 1.设计下面地名的主要教学方法(1组)

? 洛阳、衡阳、喜马拉雅、呼和浩特、白云鄂博、克拉玛依、广西、湖南、拉萨、秦岭、淮河。

? 2.设计热带雨林气候特征的主要教学过程(2组)

? 3.讨论怎样设计世界地震、火山的分布特征最有效(3组)

? 4.初一地理《海陆变迁》或《锋面系统》的最佳教学设计(4组)

? 5.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众多的人口》最佳教学设计(5组)

?

三、中学地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教学

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形式

(一)感性知识的构成及教学艺术

1.地名教学

目标:在记地理空间实体名称的基础上,掌握该实体包括空间特征的属性特征,确定地理事物及地理事象的相对位置。

方法:地名的方位意义教学,如江西是“江南西道”,广西是“广南西路”;地名的方言内涵教学,如哈尔滨为“荣誉”(历史上女真语)之意,呼和浩特的蒙古语意思为“青色的城”;借助地图来开展地名教学;编制地名顺口溜教学;地名的对比教学;从地形结构中开展地名教学;从地理环境演变中启发地名教学;从历史人物或事件中开展地名教学。

2.地理景观教学

学会观察、识别和判断地理景观;描述地理景观;归纳地理景观特征(理性知识)。如: 森林面积、树木密度

3.地理分布和空间形态教学

主要是依靠地图获取地理空间信息

与临近地理事象的空间关系 纬度位置

绝对位置 经度位置

海拔高度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大区域的部位

4.地理演变过程教学

地理演变的时空尺度变化悬殊,教学难度较大。所以,展示演变过程(含真实或模拟)、观察演变过程至关重要,如用计算机模拟感性动画展示、图表展示、模型展示、手势展示和语音展示是有效的教学手段。

5.地理数据教学

数据教学的目的是了解地理意义、体现地理意义、把握地理规律等。

(二)理性知识的构成及教学艺术(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理特征的抽象与概括教学(特征之间的联系)

外表特征(通过观察归纳而得):景观特征、数量特征、空间位置特征、空间形态特征

内在特征(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如人口文化素质特征、经济实力特征等。

2.地理概念的抽象教学

空间概念教学为核心,包括地理空间位置、地理空间分布、地理空间联系等概念。

3.地理规律的归纳教学

观察法:通过观察一天的现象归纳天气变化规律;归纳法:石油和煤的分布归纳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理法:由日地距离和地球的宇宙环境,推段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4.地理成因的探究性教学

探索地理成因能培养多种学生智力活动,中学地理成因教学,即为因果教学,包括由因导果和由果朔因的教学(初高中的差别)。

? 第三节 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教学

一、地理教学能力的构成二、地理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意义)

(一)地理学习智能的培养

1.观察能力的培养

(1)观察习惯的形成 教师提出观察目的、要求,选择观察目标,提出观察计划和步骤。

(2)观察记录与资料整理

(3)观察方式多样化

(4)调动其他的技能

2.想象能力的培养

(1)奠定想象的基础

(2)充分利用地图展开想象

(3)以形象思维促想象(由表象来实现)

3.思维能力的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1)判断能力

概念的正确选用,如领土与国土,土壤与土地,土地资源与耕地资源。如“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多样”是正确的判断;而“荒漠化减少了土地资源”则是错误的判断;力戒判断的绝对化;以错误判断来提高正确判断力,如“人工草场属于草场资源”,“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等似是而非的判断。

(2)推理能力

归纳世界著名畜牧业基地及成因,中国各类自然资源特征,上升为高层次的理性知识;由中国地理学习演绎世界地理学习,不能演绎的例子,如同纬度大陆东西气候的差异等; 拉丁美洲的教学可以用非洲来类比推理。

(3)综合分析能力

对地理要素、地理事象的整体认识为综合;对地理要素、地理因素的关系逐一了解谓之分析。整体特征上的综合,是高度的综合。

(4)比较能力

相反比较,相似比较,特色比较,排序比较等。

4.记忆能力的培养

回忆记忆,理解记忆,意义记忆,压缩记忆,联想记忆等。

5.空间能力

空间定位能力,空间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储存和提取等能力。

(二)地理学习技能培养

1.图像技能

读图习惯,多图像混合使用,图文转换

2.计算技能培养

实验运算,制表运算

3.实践技能培养

? 增加实验、实践机会,实践规范化,实践基地构建。

? 附高中地理技能项目

? 第四章 地理教学模式、方法及设计

第一节 地理教学模式

一、地理教学模式的含义

是基于一定教学思想下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地理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是地理教学方法论研究的最高层次。(用百度“教学模式”搜索共有2750000篇)

二、影响我国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一)早期,如中国古代

师讲生受——学生重复机械学习

(二)20世纪美国进步教育学家杜威

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三)前苏联凯洛夫的“六环节”模式

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四)改革开放后的教学模式

1.输入的模式: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贝卢姆“掌握学习模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程序教学模式”,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前苏联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模式”。

2.国内新模式:南京师大周靖馨“地理综合程序教学模式”,武汉地理教育届“地理图象信号教学模式”;成都七中特级教师范学瀚提出“地理读、讲、练教学法模式”。探讨中学地理教学模式的文章有33篇。

三、中学地理教学的常用模式

(一)讲解—接受地理教学模式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比较多地传授地理知识,并非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

(二)自学—辅导地理教学模式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地位的到体现,但以学生强的自觉性、纪律性和自学能力为前提,教师要有强的组织管理措施。

(三)引导—发现地理教学模式引导.doc

1.模式范式

2.模式评价

3.模式案例 :高一第一册,p37全球大气环流的例

(四)咨询—研究地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地理教学方法系统一、地理教学方法的含义

在地理教学中,由教师设计,师生共同实施,以协调教学要素关系、有效实 现地理教学目标的活动方式系列,称教学方法。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基础

(一)地理科学理论基础

如:空间分析方法、区域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方法、综合分析方法、图示法等。

(二)教育科学理论基础

如:学生心理发展方法、智力开发方法;国外教育教学理论,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习发展理论、皮压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等。

(三)心理科学理论基础

如: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等学派。它们对教学的实质、过程、规律及其与心理发展的关系有独到的见解。

(四)哲学理论研究基础

如: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地理教育、教学的方法论及其体系问题等等。对这些根本问题,都需要综合哲学的知识作出回答,给人们以理性思维。

(五)脑科学理论

1.注意力:脑科学认为,在任何一个注意时间段里,开始的时候和最后的时候注意力都是最集中的。

2.知识建构:脑科学认为新知识必须与以往旧的知识相加,已有的知识相连,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只有学生自己加工的经验,这样的学习效果最好,才是有效的。

3.图表功能:脑科学认为,学的慢的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分类、概括总结,区分现在的知识与过去的知识的关系,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是将所学的知识做成图标的形式,这样经过学生自我加工的记忆才不会产生记忆的误差。4.记忆理论:脑科学揭示了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程度与时间的关系。

三、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系列

(一)地理讲授方法系列:地理讲述法、地理讲解法、地理朗读法、地理谈话法等。

(二)地理引导方法系列:地理问答式引导法、地理研讨式引导法、地理辅导式引导法、地理范例式引导法。

(三)地理直观方法系列:地理象征图示直观方法、地理象形直观方法、地理直感直观方法、地理图解直观方法、地理实验教学法等系列。

(四)地理逻辑方法系列:地理比较法、地理分析综合法、地理归纳演绎法等系列。

(五)地理练习方法系列:地理问答练习、地理选择练习、地理读图练习、地理填充练习、地理计算练习等。

(六)地理普通专题方法系列:即讲授和学习一般地理课题的方法,如地理位置教法、地形教法、气候教法、河流教法等等。其功能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地理基本原理知识,为学习地理特定专题奠定地理方法论基础。

(七)地理特定专题方法系列:即讲授和学习特定的具体地理课题的方法,如英国地理位置教法、中国地形特征教法、黄河教法等等。其功能主要在于使学生掌握具体的中外区域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教学的方法及选择

(一)地理教学组织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学习)

1.讲授法:熟悉内容,表达清晰,激发兴趣,交叉应用。

2.谈话法:问题适当,考虑对象,难度适中,谈话精练,结论可靠。

3.讨论法:论题的内涵广泛,学生充分发言,教师总结。

4.指导自学法:明确自学内容,教师启发,鼓励多种自学方式,复习巩固。

5.练习法:明确任务、练习针对、注重方法、检查反馈、评估效果;

6.探究性学习:含探究课题(问题)组织、引导组织、学习组织三个层面。

(二)地理教学方法的选取(依据)(p130)

(三)地理学习的认知方法(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采取有利于学生认识的有效方法)

1.空间定位与属性分析方法:运用地图、图像、略图和心理地图为空间透视,确定地理空间信息,构建地理知识。

2.地理观察法:用地理实体、形象教具手段展示地理事象,获取地理知识的方法。(观察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3.逻辑思维方法:分析综合方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抽象方法、概括方法等。(掌握比较法的类型及运用的注意事项)

(四)地理教学手段(教学用具及使用方法)

1.地理教科书:正确使用教科书的方法,含教师与教科书、学生与教科书。

2.地理板书:板书的要求、格式与类型。

3.地理教学挂图:类型及使用要求。

4.地理形象直观教具:类型及使用要求。

5.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如地理略图(三山夹两盆),地理剖面图、地理过程图、地理关联图等。

6.电子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类型及使用要求。

? 第三节 地理有效教学方法设计

一、地理有效教学标准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实施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进步和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4个标准

1.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因生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

2.学生发展后劲充足;

3.教学方法兼顾多数;

4.学生知识技能全面。

本人《基于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发表于《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对地理有效教学的界定如下: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塑造地理基本素质,拓展地理科学思维,解决乡土地理问题,奠定未来发展基础。有效教学的方法如下:引入案例教学,实施活动教学,采取引趣教学,设计人机互动式教学,推进和谐教学。

二、地理有效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参与式教学

三、地理教学方法的设计步骤

(一)教材与学生情况分析

(二)地理有效教学方法设计步骤

分析教学因子 理清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设计认识方法的体系

确定教学手段 落实相应的组织实施办法 方法调整与平衡

案例:“西双版纳”教学方法设计p153

? 第五章 地理学习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知识和技能结构

在第二章已讲述(地理事实、地理程序、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不同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所采取的设计策略有所差异。

第二节 地理事实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地理事实知识

能直接感知或通过语言和符号来传递地理信息而获取的知识,如观察所得的地理属性、地理特征知识,特定情景下有步骤地理活动所获取的知识。

二、地理事实知识的教学设计

(一)判断地理事实,具体地理事实或间接地理事实(目的是选择有效教学的方法)(感知类型);

(二)选取合适的地理事实知识获取途径或平台(感知方式);

(三)有目的、有步骤地感知地理事实(感知过程):

(四)从地理事实中建构地理知识(知识习得):

(五)由地理知识重返地理事实(知识应用)。

三、地理事实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造直接感知地理表象的教学条件;

(二)重视直观教具的灵活应用;

(三)发挥语言在地理事实教学中的效应;

策略)

(四)挖掘地理事实教学的有效资源。地理事实教学设计案例 第三节 地理程序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地理程序知识教学 为建构某一终极地理知识而有步骤地学习一序列有联系知识的过程。

二、地理程序知识教学设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变式练习、认知

(一)链索程序知识教学(关联性知识逐步归纳总结)

(二)辨别程序知识教学(差异性知识逐步辩识总结)

案例分析

内容:绘制气温曲线图(初一地理)

(1)什么是气温曲线图及气温曲线图的分类;(2)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3)阅读气温曲线图的训练;(4)绘制气温曲线图。

第四节 地理概念性知识的学习与教学设计

一、地理概念及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地理概念

反映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知识的特定符号,可以分为直观概念和抽象概念。

(二)重要性

二、地理概念结构

包括名称(符号)、关键特征、基本含义和概念列举(概念外延)四部分。概念教学就是帮助学生记忆概念符号,理解关键特征,熟悉概念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三、地理概念的教学设计

(一)地理概念的表象教学模式

1.地理概念的表象学习过程(直观概念)

2.教学设计

分析概念结构,引入地理表象,激发学生联系原有知识,总结关键性特征,表达概念的含义,促进概念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案例分析()

(二)地理概念的同化教学设计

1.什么是概念的同化学习(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

在掌握原有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和比较新旧概念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掌握新概念的目的。举例:气候概念学习通过同化天气概念,水体概念是通过同化水质概念;热带季雨林到热带雨林的同化学习;降雨和降水;地势与地形等。

2.同化学习过程(见课本p169)

3.概念同化教学设计及注意问题

呈现新概念定义 复习旧概念 概括新概念关键特征 应用新概念

4.概念同化教学设计案例

附概念教学方面的论文

? 第五节 地理技能的学习与教学策略

一、地理技能的内涵

地理技能是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而形成的执行某种地理活动的方式与能力倾向。

美国《国家地理标准》对中小学地理教育培养技能有五个方面,即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整理地理信息、分析地理信息、回答地理问题。

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技能有: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比较、分析和综合的技能;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评价的技能。这些多属于智力技能,而不是发明创造的技能,具体表现为:

1.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都需要学生能够阅读和 运用地图、图表。

2.学习区域特征常常需要通过运用比较方法;掌握地理成因则又常常需要进行分析和综合。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自然和自然资源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地理学科经常涉及的教学内容。

二、地理技能的习得过程

明确技能要求 接受刺激 主动感知 执行操作 反应刺激 反应结果 内在技能

案例:高一地理(p25)制作地理资料卡片,或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学习。

三、地理技能学习的注意问题(个性差别与学习基础)

四、地理技能教学策略(理解策略的内涵)

1.2.3.发现规律)

第六章

教学程序 教给形成地理技能的基础 技能应用 技能熟练 具体的地理技能教学方法 发现法(探究法)教学法、指导法教学、训练法教学 地理技能教学的注意问题(循序渐进、发现并突破难点、学生自主举例:判断南极洲任意两地方位就应循序渐进,时差换算应突破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 导言:课堂教学设计与前面的方法设计、模式设计等的区别与联系;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成:目标设计、方法设计、内容设计、过程设计等。

第一节 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

一、课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见第二章第二节)

二、地理基础知识与技能目标设计

(一)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

(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目标的设计过程

1.分析教材,确定教学因子(圈定教学内容);

2.确定教学因子的目标层次(含知识目标层次和技能目标层次);

3.描述目标层次的实现过程。

如何进行目标设计的案例一:p195.表6.1;

案例二:高一“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目标设计讨论。

三、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

(一)什么是过程与方法

采用的何种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知识和建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过程(具有抽象性)

基本过程:确定教学因子,分析教学因子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挖掘教学因子所能发展的主要地理能力项。

1.分析教学因子;

2.确定能力发展项(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

3.突出重点能力的培养,平衡能力结构。

案例: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教育大词典定义:情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一种反映,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态度是指在一定情境下,个体对人、物、或事件,以特定方式进行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构成。价值观是指个体看待客观事物及评价自己的重要性或社会主义所依据的观念系统。其有隐蔽性和差异性特征,其目标实现有一定难度(以高中地理为例)。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设计步骤

1.分析教学因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2.确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重点;

3.描述教育目标;

4.平衡教育目标。

? 第二节 编写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方案(p202)

一、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简称教案或教学计划)的准备工作

(一)教材分析(备教材,有学者提出备课标?)

目的是了解教学目标和要求、内容结构、知识逻辑关系等。

(二)了解学生知识、智能基础,以及学习心理过程(备学生)

(三)思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备教法)

二、教案编写的基本结构和形式

(一)教案的基本结构及要求

1.教学目的(应该是“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

4.教具;

5.教学过程;

6.教学检测和教学反馈。

有些教材还增加课的类型、小结、作业要求和指导等内容,甚至课后分析、主要参考书等。

(二)教案编写的基本形式(新论和现论p221)

1.系统化课堂教案(完全的教案)

(1)结构:教材分析、课程资源开发计划、教学模式、教学目的及方法、教学重点及难点、知识结构体系、教学过程。实际中“教材分析、课程资源开发计划”等往往被省略。

(2)特点:完整,面面俱到。

(3)案例分析:

2.分析式课堂教案(重在分析)

3.过程式课堂教案(重在活动过程与方式)

4.说课式课堂教案(重在说,见新论p225)

(三)地理教案编写举例

三、地理教案编写的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的;

(二)组织教材,编写讲授提纲;

(三)设计教学方法,准备教具;

(四)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 第三节 怎样有效备课、说课、上课和评课

一、备课

1.有效备课的含义

准备教案或学案

2.有效备课的标准

3.有效备课的实现(六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学情、备教法、备过程、备练习。

二、说课(略)

三、上课(有效教学的主体)

1.一个中心

以学生学有所得为中心(三维目标)。

2.两个基本点

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环境为基点。

3.三个代表

任务完成教学良好为代表,师生教学关系和谐为代表,学生智能提高为代表。见评分标准

四、评课

1.含义

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等。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2.评课原则(五个是否有利)

(1)利于师生发展

(2)利于教学诊断

(3)利于创新提高

(4)利于教学改革

(5)利于把握问题

3.评课的标准(见)

? 第七章 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 第一节 地理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小组讨论问题.doc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都不会过分;学生和整个社会有权期待教师以献身精神和敏锐的责任感来完成他们的职责。

一、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区别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概念)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它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完善,教师地位的改善,专业组织的建立和自主权力的争取,以及专业标准的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

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

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育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构成(见图6--1)

三、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新课程对地理教师专业化的要求

教师具有宽广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师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要实现如下转变

下载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

    第五章 1.从心理活动的作用来看,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心理结构主要是由 、 、 、 构成,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 2.地理学习的一般规律有 、 、 。 3.遗忘曲线规律是由......

    地理课程教学论试题(精选五篇)

    第三章 一.填空 1、 新课程实施正由“__取向”向“__取向”乃至“__取向”的转化 2、____是地理课程开发的条件、来源和构成要素是地理课程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新课程实施模......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合集5篇]

    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论 一、地理课程与教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一 、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

    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 第一章 地理教学论的概念: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活动、揭示地理教学规律并用于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学科。 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地理教学论

    1夸美纽斯是现代教学理论的开山鼻祖,也是现代教学的创始人。编写大教学论,世界图解。2清朝政府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我国全面举办现代......

    地理教学论

    地理教学论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地理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一切现象和问题。 地理教学论是一门研究地理教学现象和问题,揭示地理教学规......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定稿]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要求: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是地理教育硕士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研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