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课程论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08:4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经验课程论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经验课程论读后感》。

第一篇:经验课程论读后感

《经验课程论》读后感

花了半年时间终于将张华的《经验课程论》读完了,这是张华老师对自己博士论文修改基础上而写的一本书,这本书充满了张化老师对建构“天人合一”、融合东西方文明的新型经验课程——体验课程的希翼,也是张华老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即漠视主体经验的研究论纲,半年时间的阅读,让我逐步清晰了卢梭、杜威等教育大家的教育思想,对于现实存在于教育内部的一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读完《经验课程论》之际,我回想起了周国平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所刊的《教育的七条箴言》,周国平老师不是专业教育家,但他以父亲、哲学家的视角对于现实的教育问题进行了剖析,这与张华老师,一位教育专家的理想追求无疑是异曲同工。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

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

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

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对于周国平先生所列举的上述四条教育理念,结合《经验课程论》中的有关思想与观点以及自己的教育实践,现在想来,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就是要发现并琢出璞玉最具光彩的一面。周国平先生上述列举的四条教育理念,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廖玉云1055210352011、11、04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一、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得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加减法估算”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两个数,我就知道它们的和或差大约是多少。”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你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加减法的估算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三位数加减的估算、„„等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创新学习这种活动来实现的,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构建新知识的过程,通过学生积极努力的探索而产生“新的结果”。就是说,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中产生,并在学生主动探索中不断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主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来实现的,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组织作用和熏陶作用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这里,既不能忽视“导”的作用,也不能用老师的“导”来取代学生的“学”。那么,如何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问题。首先教师在更新教育观念时,要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把学生视为有人格的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潜力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主动发展;其次要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用探讨、商量式的口吻组织教学,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探讨与学习;尤为重要的是要重视教学中教师的激发作用、启迪作用和组织作用,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作用是采用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作用可以采用外在的激励措施,如赞许、表扬和奖励来达到其目的;但是更多的是运用知识内在的激励因素,运用学习要求与学生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并把这种矛盾转化为学生的自身需要来实现的。我们还重视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组织作用,重视学生的感知、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体作用。应该注意的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必须有个“度”,这个“度”就定在“激趣、启思、导向”上,至于新知识“新”在什么地方,它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分,怎样运用原有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什么是新知识,新知识学来有什么用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主动探索,通过自身的努力自己解答这些问题,老师决不能代替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教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

四、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开放型”材料的提供,首先要遵循的一条原则是:能使学生投入多向思维,达到问题解决。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还要使学生展开积极思维,同时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寻求规律,掌握知识。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我认为首先要把握好两个度。

(1)要使学生在选择材料上有一定的自由度。

如在教学“数学广角”一课中,我们给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两件衣服,两件裤子.如果给你穿衣服有几种穿法?这样学生在参与的实践活动中自由度大,他们不知不觉地发挥了平常的生活经验去解决问题。经过一段时间探索,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搭配方案,把典型的例子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矫正,从中掌握方法。在这种开放性的自己探索穿衣方法中,学生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事,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

(2)要使学生问题在思考过程中有一定的开放度。

如 “基本图形认识初步”和“观察物体”的内容,按我省的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教室里有哪些基本图形?”我们在教学此例时没有直接单一的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来找。教学过程如下:第一步给出一个问题:“教室里你发现那些基本图形?”问学生:“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教室里摸一摸,找一找.教师对具体请况略加调整写出:“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花形等。第二步要求学生每人找出一些图形,让说一说什么事基本图形?

由此看来,以上的教法改变了传统的例题教学,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第三篇:课程论(定稿)

填空题 1.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书中最早使用“课程”一词,1918年美国博比特的《课程》是课程理论独立的标志。2.和幼儿园课社会学。程理论 基础有心理学、哲学3.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4.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将人的发展放置于一个由小系统、中间系统和外系统组织的生态系统中。5.想课程组织形态的课程的两种组织形态包和实践形括:观态的念或课程构组织。6.会课程内容问题中心、儿组织的童中形式心:。学 科中心、社7.幼儿园教育过程的组织包括:教育的途径、活动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方法策略。8.幼儿园课程的性质是:基础性、非义务性、适宜发展性。9.原幼儿园课则、生活化原程内容则、的组织主体性原则原则:整。体 性10.活动、小幼儿园组活动教育活动的、个别活动组织形式:。集体11.课程计划包括的类型: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周)计划、日计划及具体活动计划。12.幼儿园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策略:直接教学、间接教学、支架式教学。13.课程评价的基本要素:课程评价的目的、课程评价的内容、课程评价的主体与客体、课程评价的标准与指标、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14.有用性、课程评价合法性标准的、可基本特行性 征:准确性、15.课程评价的客体:评价的对象;课程评价的主体:评价者 18.收的心智蒙台梭”利的儿、儿童发童观展具有:儿童敏感期具有“吸、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16.成健全的蒙台梭人格、利的教建设育目理想的的:帮和平社助儿童形会 17.活练蒙台梭习、利课感觉程的主教育、语要内言教容:育、日常数学生教育、文化科学教育。18.童心理海恩斯学家科普戴维课程的韦卡创立特,最先源者是美国儿于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干预计划。20.亚杰,维瑞吉欧果茨基教育的。理论 基础:杜威,皮19.项目活动是瑞吉欧教育方案的灵魂和核心。20.包括:陈鹤琴活教的“育的活教育目的论”理、活论体系教育主要的课程论、活教育的方法论。21.传统凯米课活动程的主、来自皮要内亚杰容:理论日常启示生活、的活动。22.括:凯独米自课操作物程的教体的活学活动、群动形式体讨论主要包、小组规划游戏、实验。23.社会、科我国幼儿学和艺园课程术五分为大领域:健康。、语言、名词解释

1.显性课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的教育影响。2.教育隐性课程者和受教:没有列入育者都没教育计有意识到划,甚至,但却实际产生影响。3.知学识问中心的内在课程逻辑:是依据知为中心而识的性编制质和的课程。4.动及活动经验中心经验为课程:中心组是以学生织的课的主体程。性活 5.形式活动课程,以学生:是以实自主学习际问题和直解决为接经组织验为基础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础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6.的手幼儿园课段,是帮程:助幼是实现幼儿儿获得有园教育益的目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总和。7.潜在课程的特征:潜在性、非预期性、不易觉察性、多样性 8.儿童本位幼儿园课、知识程编制本位的取 向:社会本位、9.程模式幼儿园课 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过10.幼儿园课程内容:根据幼儿园课程目标和相应的学习经验选择的,蕴涵或组织在幼儿的各种活动中的基本态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本行为方式。11.化为课动态程实的课施:是把静态的程实践的过程课程方,也案转是教师以课程计划为依据而组织幼儿的活动的过程。12.关键经验:不是特定教学活动的“菜单”,而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营养”。是儿童通过适合自己的多种活动获得。13.持和项引导目活下,动:儿童在教师像研究人员一的帮助样,、支围绕某个大家感兴趣的生活中的“课题”或认为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共同探讨中发现认识、理解意义、构建认识。14.领域领,以域课学科程:将幼儿园课领域为单位组程分为织和若干实施教育的过程。15.综合化的综合课课程。程:就是将课程 的各种因素1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17.区域活动:是教育者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材料和活动类型为依据,将活动室的空间相对划分为不同区域。1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解决问题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19.潜在课程:潜在课程是那些没有列入正规课程计划和教育政策, 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20.两种幼决策儿园课拟制程编出的制“预:通过理论与定课程”技术即课程计划与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正进行再设计。

简答题

1.幼儿园课如何理解程是活动幼儿园课程b幼儿的定义园可以?a首先从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c它是各种活动的总和 2.化幼c儿园课游戏性程的特d活动性点?和直接a启蒙性经验b生活性e潜在性 3.开始皮亚杰强调理论儿童对幼的自儿园课主活动,程的强调影响为儿?a童提供食物,让儿童自己动手去操作,强调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儿童的自我调节和反省抽象。b主张教育应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儿童自主建构知识过程。c认定在学前教育机构中应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为儿童学习的根本。4.意最义近?发a应该既能适展区对幼儿应儿童园课程论发展,又能的指导对儿童的认识具有挑战性b应不仅是去评价儿童的独立行为水平,而且能够发现儿童在各种帮助水平下的能力c调教幼儿师在园课活动程的中应设计起到和实的作施应特用,别强特别强调鹰架教学。d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能正确地组织情景,创造儿童的最近发展区。5.泰勒原理: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基本程序,步骤和方法,在他的代表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系统地阐述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被誉为“泰勒原理” 6.幼儿园课程目标的来源与依据? 一般认为,儿童发展、社会生活和人类知识是制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同时也是课程目标的“来源”。a对幼儿的研究b对社会的研究c对人类知识的研究 7.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幼儿园课程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幼儿园教育目标与课程领域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8.性原则幼儿园课b系程目标统性原制定则c的原则可行性原则?a整体d时代性原则e缺失优先原则f辩证性原则 9.最常用的幼儿园课目标表程目标述有两表述?种:

一、是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指明教师应该做的工作或应该努力达到的教育效果。

二、是从幼儿的角度表述,指明幼儿通过学习应该达到的发展。10.幼儿获得幼儿园基础知课程内识的内容容的范围b?有利a有利于于幼儿掌握基础活动方式的内容c有利于幼儿发展智力和能力的内容d有利于培养幼儿情感态度的内容 11.结构分类(分幼儿园课程内类课程容的)分类b按活动对?a按科学象的性质划分成学科与心理相结合的方式划分c按基本学习课题或问题领域划分 d按幼儿的主要活动形式或围绕关键经验的活动划分 12.性原则幼儿园b基课程内础性原容选则择原c价值则性原则?a目的d兴趣性原则e直接经验性原则f发展适宜性原则g兼顾“均衡”与“优先”的原则 13.教师专门幼儿园教育组织的的途教育活径?动)a教学活动b游戏c(即日常生活和常规性活动d学习环境e家园合作 14.(1幼)课程内容儿园课程实施即教材的三。(种取向2)课程内? 容即学习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15.问题幼?儿园a长久的课程实施中等候容的存易导在什致幼么时间儿做出不正当的行为。b幼儿的不正当行为往往会招致教师的责备,形成一种不愉快的班级心理气氛。经常如此会导致师生关系不佳。c养成幼儿缺乏时间观念、不知珍惜时间的不良习惯。d贬低幼儿的自尊,因为无视代表幼儿生命的时间,实际反应了对幼儿的不尊重。16.必要的集我们可体活动以怎样应,减少等对?待a尽量减少不b过度环节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减少消极等待c活动安排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d不免照顾过度,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e养成良好的常规和专心做事的习惯 17.实施评价课程评价方案,的一般收集评价程序?信息a集中问题c分析评b价资料d解释资料,得出结论,作出建议 18.海恩斯科普课程的课程结构是怎么样的?a活动区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由计划、工作、整理收拾、b顾四个环节。c小组活动是5~8位幼儿一起完成教师预先计划好的活动。d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从事同样的活动。19.么?海a恩以结构斯科化了的“普课程方关键经案的特验”作为点是什建构课程的框架b通过环境进行教育c在强调幼

儿主动学习的同时,突出了教师的指导作用d重视语言在幼儿思维活动中的作用e方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0.儿童瑞是一吉欧个拥对儿有充童教育分的的基生存本和发观点展权?a利的人b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c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d儿童的学习是一种互动的,以某种相互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构建过程 21.该教育体瑞吉欧课系所追程的课求的目程目的是儿标? 童愉快、幸福、健康成长,其中,主动性、创造性呗视为愉快、幸福、健康的前提与核心。让儿童“更幸福、更聪明、更具有潜力、更院学习、更好奇、更敏感、更具随机应变的适应能力、对象征语言更感兴趣、更能反省自己、更渴望友谊” 22.a弹性瑞吉欧计划在课b合作教程和教学(瑞学方吉欧教面的特色学的?突出特点)c档案支持d小组工作e深入研究f图像语言 23.领域课程的优缺点?

辑结构的 优点:课程A.领域课B.领程一般域课程是有内能为儿在逻童提供各学科(领域)中的关键概念C.领域课程已有相当长的运用历史D.领域课程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较少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较少顾及儿童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为代价,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这些代价是沉重的。24.题?领a域学科教课程育目标活动设的“一计中应般发展注意的问性”b学科教育目标的综合性c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d画龙点睛式的作业教学e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结果的经验化f教学计划的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25.动应与儿综合课童的个程活动设体差异计原相结合则?ab教育活教育活动应与群体儿童相适应c教育活动应与文化差异相适合d教育活动应将发展与学习连结一体 25.a单元主题活动主题选择的出发点?要出发从课程c目标出从现有的发b“内容从幼儿”或“的兴趣材料”和需出发 26.会喜选欢择主吗题的?符依据合他?们a的这个主兴趣题幼儿和需要吗?b它蕴含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他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c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d它的可行性行为如何?主题所需要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e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 27.元名称单元主、选择题活这一单动设元的理计流程由和大?a列出单体需要的时间b确定单元活动纲要c拟定单元活动纲要d逐一设计每个活动e检核或评价方案 28.地考察

项目活动c发表的要点d探究?ea展示团体讨 论b实29.布置活动区的注意点?a安全问题b自理问题c心理气氛问题d规则问题 30.幼儿自选区域活活动动的,这样特点就为幼?a区域活儿提供动多为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花的需要。b活动区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活动,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乐趣。c活动区活动多为小组活动,这就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由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增进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对同伴在集体活动中所不可能表现出来的才能和有点的了解。d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情景及相应的活动中的,材料、情景、和活动中承载着教育功能。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

第四篇:地理课程教学论读后感后一万字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新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最基本的课程理念,把地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链接起来,在地理课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生活与地理息息相关,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和地域差异,很多都是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差异演绎出来的。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能让学生感到地理与我们是多么亲近,又是多么有趣。夏志芳老师分别从服饰,饮食,住房,出行等方面分析与介绍了地理和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在课程改革之前我国地理教育的不足之处,以往的地理课程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几乎认为地理知识就是识记一些地理名词,对其意义的理解及与生活的联系过少,学生感到枯燥无味,知识的积累仅仅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学起来也比较抽象。那什么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呢

夏志芳老师给出了十个方面的范畴,都是我们生活中经常要用的,其中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具有安全意思,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这一点体现了我国国民的素质。我国中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的实施现状,我国虽有部分学者对灾害教育作了一定的研究,但在灾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中学生灾害知识欠缺,地理课堂没有承担灾害教育的责任。对学生的灾害防御,安全意识的教育的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也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该确立这样的目标,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不是成为一个专家,而是成为一个和谐的人。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要培养一种热爱学习的思想方法,培养一种终生学习的思想态度。对于学习地理这们基础的学科,我们也要培养学生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境界。学习对学生个人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同时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教师与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让同学们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加快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本书中夏志芳老师还提出地理的学习与学生终身的发展有关,不仅表现在生活方面,还体现在:

1. 获得可发展的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学会地理思维

3. 培养地理学科研究能力 4. 发展地理空间能力 5. 形成环境伦理观念

6. 培养全球意识和爱国情感

7. 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

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为国家培养有用的栋梁之才,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新的课程标准的改革,同时也要求我们对地理学习方式改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以学生为本,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愿力。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就像一句古话:“你可以把马签到河边,但是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

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地理的学习方式呢?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国中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地理学习偏重于理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理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地理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指出:‚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首先,我们要遵循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地理教师需要注意研究与掌握学生的心里发展规律,在教学中采取适合学生的策略与模式。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根据自己的认识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其次,我们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关系。总结地理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经验,正确的地理学习方式应该是由多元的,有丰富内涵与发展功能的模式组合起来的结构性综合体。注重地理的研究性学习与接收性学习的平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生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很好的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因为研究型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过程性,社会性,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合作性。在同学参与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合作能力。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评价也是师生课堂生活的一部分。反思传统的地理教学评价发现:这种评价往往是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测验或考试,其卷面分数就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做的后果是:强化了分数概念;忽视了过程评价;助长了死记硬背;弱化了主体意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状况,我们国家的留学生考试的成绩非常的理想,但是实际的动手能力非常弱。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而忽视学习过程及学习行为、态度和情感的变化。虽然也提“过程评价”,但无非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听课纪律、答问、作业及平时测验成绩等所做的一种模糊评价。这是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地理教师普遍兼任班级多学生数量“庞大”,有的甚至任教整个年级,仅通过以上手段很难全面真实地了解学生,因而这种过程评价往往是很模糊的。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地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本质追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素质。用于评定学生所知与所能的作业,要反映学生在校外的世界中将会遭遇的情况,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的内部。教学中任何的理念,观念或意象,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评定作业要反映“理智共同体”的整体观念。同时作业不必局限于单独完成,而可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共同完成。

夏志芳老师提出了提倡发展性的地理学习评价,那什么是发展性的地理学习评价呢?发展性地理学习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进步和发展状况的动态评价,也是对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方位评价;发展性评价关注地理知识的内在价值和学生的内在潜力。从地理知识的本质属性和人的本质特征的层面上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评价,贯穿于地理教学的始终。综合来自家长,教师,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结果,减弱定性评价中的个体主观性,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观,即‚评价要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美学生的一切结果,保持和激励学生一切创造的欲望。‛

接下来夏志芳老师提出要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形态,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分别阐述了开放性地理教育的具体表现。开放式地理课程是新课标的要求,开放式地理教学的内涵是指教师应打破课堂教学与课外生活的壁垒,采取课内外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重视校内外各种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地理教学。构建开放式地理教学无疑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其多渠道,多方位,多手段,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无论是校内,亦或是校外,只要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和渠道,地理教师都应本着“一切为我所用”的原则加以利用拓展学生地理的空间和视野,增强教学的综合效果。

21世纪,是科技信息的发展的时代。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能力是信息化时代人儿呢应该具有的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辅助利用计算机,不仅可以使地理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使用,教学模式更为灵活多样,而且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其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地理教学中涉及到大量地理信息,有些是通过我们平时的观察就可以了解到的,但是更多的内容,是我们无法直接接触和感性认识的,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地理信息资源,加深其对地理事物的认识理解,这也是我们地理教育如何面对新世纪到来的挑战问题。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师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搜索到大量的课程资源,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操作简洁方便的地理课件。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工具和平台,地理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地理教学只有积极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过程,才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教学的融合,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才能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

美国在20世纪中期,地理作为美国五大核心学科课程之一,其处境也是相当独特:在大学数美国学校里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核心学科。由于美国政治上强调分权,反映在地理教育上,各州负责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这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育,但同时也造成了地理教育局面的混乱。

在20世纪末期,全球化的趋势加剧,国际分工合作越来越多。全球化的趋势也使得地理价值被重新发现,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人民受益同时,随之而来的全球问题不是减少,而是更加复杂和棘手。作为地理村的公民,掌握具备地理空间观,综合观,生态观以及国际理解意识也是适应21世纪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为此美国地理协会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在1994年制定了《国家地理标准》,它标志着美国的国家地理课程标准从开发到实施,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转变。

《国家地理标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主要向家长和教育行政人员说明地理体验对学生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核心部分,主要由地理学科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观点构成。课程标准含有六大要素,十八项标准,根据1--4,5--8,9--12年级三个阶段来分别制订,每项标准都对学生所应知道和理解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做了详细的解释,对4年级、8年级、12年级学生划分了“达不到标准要求”、“达到标准要求”和“超过标准要求”。三个等级,以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情况加以鉴别。

《国家地理标准》将地理技能划分为五项核心技能,分别是: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Asking Geographic Questions)、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Acquir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整合地理信息的技能(Organiz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分析地理信息的技能(Analyz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回答地理问题的技能(Answering Geographic Questions)。

提出地理问题的技能,旨在要求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例如,要求学生能够组织一个地理研究计划,并能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寻求数据等,通过对问题的师生讨论与交流,无形中让学生知道世界空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要求学生有条理地从一手和二手资料中获取具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的收集方法,例如,实地调查、空间取样、数量方法等;要求学生系统地评价地理信息的价值与用途,例如能够比较从调查中获取的人口迁移数据的效用。

对于地理整合技能,要求学生能够选择和设计各种形式的地图、表格、图表来整合地理信息;能够使用各种媒介来对地理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编排、总结。

分析地理信息是地理探索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分析将地理信息按一定角度分解为各种地理要素,认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能够用数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地理信息。

实际上,我们很难把以上的技能做严格的区分,各个过程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包含的,回答问题能力包含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获取地理信息也是以提出的问题为旨向。这里培养的地理技能与地理学家的研究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了学科方法训练。

美国的地理课程标准中重点强调地理空间观和生态观的形成。空间观(spatial perspective)要求学生能够认识空间的位臵、要素、结构等,揭示他们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领会用空间观点思考的意义;能够将空间观点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生态观(ecological perspective)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意识,(国家地理标准)提出环境至关重要,地理因为能帮助我们理解、重视、欣赏环境,也变得至关重要。现代社会面临的许多重要问题都是由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正面和负面结果。地理上见多识广的人应该能够理解由人类改造自然环境而产生后果的原因。学生应理解自然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其有限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地理教学与课程标准的制定,美国地理课程从20世纪中期的被忽视的境地,到今天高度重视的地位。其中的经验与理论可以值得我们反思,对我国新一轮地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注重地理课程对培养现代公民的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具有国际理解、协调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地理信息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个人发展的决策支持中。《国家地理标准》指出,从各方面来看,地理学是生活化的、终生的(lifelong)、维持生活(life-sustaining)、提升生活的(life-enhancing)。就“终生的”而言,强调地理学中最重要而持久的成分,是有助于公民发展的稳固的地理基本知识与技能。以“维持生活”而言,地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存能力,可以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将来的未知情景,为个人发展选择提供信息支持。“提升生活”意味着丰富的地理知识有助于个人能够根据区域差异来欣赏各区域的人文的和自然的景观,提升精神内涵。总之,地理已经成为公民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重视地理核心技能的培养 《国家地理标准》指出,“地理技能为我们提供了地理思维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理解地球上自然、人文格局和过程地理所特有的方法。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如:在哪里找工作、购物、买房,就需要应用地理技能”。“这些决策都需要有获取、整合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地理技能使我们做出理性的决策,使我们能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做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注重地理经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美国地理国家标准‛的副标题就是‚生活的地理学‛,开宗明义地指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力图揭示生活化的地理教育的使命和信念,强调地理教育是终身教育、维持个人生活和人类生存的教育、增强生活品质和生活品味的教育。在标准中强调注重社区的生活环境、家乡所在乡镇市区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和世界领域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项地理事项。美国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经验的应用,一般以问题导向开始,提出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让学生用地理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地理经验的应用不限于在课堂活动中解决几个小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带着问题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在实践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社会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而且建立了与社会各层人士沟通的模式。地理经验应用不是简单复制和再现,而是地理经验被解构、同化、重组和生成的过程。

今天在网上无意间看见了一片文章,文章的名字叫做《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其中有一点我非常的认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会的只是认同,接受。他们不会去反思问题的本源,不会去质疑。只是学会了服从了老师的命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生在走出教室以后,面临这社会的种种问题,他们不会去质疑,只会去服从,甚至很多人被欺骗。我们在课堂里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是权威,一节课下来,老师将整个真理般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学会去消化和接受。但是学生不会去质疑老师讲的是不是正确。所以以后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老师可以故意抛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看看同学们有没有质疑老师的观点,还是像接受正确的知识一样。统统地接受。

课程教材改革,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地理教育界为适应这一改革大势,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统一地理课程模式,新编几个版本地理教材在体系、内容和编制方法上各显神通,力求新颖、独特,尽管它们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在新地理课程理念的关照下具有不少共同的特点:

新颖的教材编写结构

新改革教材在编写结构上都努力追求创新,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具有亲和力的文字叙述表达 亲和力是指在人与人,人与事物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新改革的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以学生为本,以发展学生能力为目的。增强教材的内容的可读性,和亲和力。新教材学生活动的内容比较多,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起来,动是非常必要的条件,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地本校的实际巧妙设计学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其实在教材很多处可以体现教材的亲和力,用形式多种多样的导言唤起学生对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导言可采取的素材很多,与地理教材有关的地理趣闻,地理之最,地理谜语,地理之谜,地理现象,诗歌,漫画等等。有思想的深度、感情的浓度、功能的宽度、表达的精度、色彩的亮度的导语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同时在课件上呈现教材的亲和力,教材上的图是平面图易读易懂,但缺少动感和立体感,初中生的空间感比较差,针对课程内容制作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完美呈现教材的亲和力。学生生活在地球上接触的知识范围有限很难想象出地球运动的特点及相关知识,而课件能形象生动地再现地球的运动,学生通过观察能理解和掌握。并且在生活需要让教材内容更具有亲和力,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有选择地纳入到地理教学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开发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让地理教材内容更有亲和力。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可以升华教材内容的亲和力,学生的学科情感常取决于对任课老师的喜好。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他们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有差距。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让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时,感觉不到年龄上的差距,愿意与老师在一起,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愿意与老师交朋友。

突出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每个人的智力、品德、感情、体格等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努力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像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像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像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像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像,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气盎然。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远比枯燥的‚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简单警示有用得多。夏志芳老师在随后的一章节里向我们讨论了新课程改革下地理教学的策略,我们在新的课程与教材改革后,应该怎样备课。提出了现在备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识记—理解—应用的目标模式,彰显技能加能力,在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中,注重学生分析,比较,概括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科学的地理探究能力。将备课的几个基本环节仔细的向我们分析。首先要被好硬件,科学的认识教材,备好教具。传统的教材观是以书为本,导致“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教师,学生都是围绕着课本转。教师应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熟练于心。对教材授课的内容不必照本宣科。与此同时正确的使用教具,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再次是备好软件,对学生差异及掌握程度的了解,备好课程教学的方法与课程标准,利用好信息。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教学,首先要角色定位教师是地理教学的指导着,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着和促进者,其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服务学生。老师是学生的指引者,如果都不知道你的学生的基本情况是多少,你就整堂课的教学是没有任何帮助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的地理学习能力的基础以及缺乏的方面。青少年处于在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对未知和稀奇现象喜欢寻根问底,乐于探索和回答各种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注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功能,设臵青少年感兴趣的现象等教材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作为一名地理老师,我们要利用好信息资源,有效的更新教学教案,提高教课的现实性。不能10年教学课案不改。以为一次备课,一劳永逸。其实不是这样的。教师要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教学的规划、假设、预测。教师要设计教学的基本框架,比如通过何种方式导入新课,新课主要讲解哪几个方面内容,通过哪些方面来考察教学效果。教师应把备课重点放在探究问题及结论上,教案中要体现问题结论的论点和论据,要认真思考自身准备的各种设问及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要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做好积极应对准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那如何营造地理学习氛围与环境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地理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使学生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通过与现实案例相结合触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的求知愿力。还可以利用古时候的谚语,诗文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总之,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多从地理角度看问题,就会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素材,将会让地理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享受,而地理知识的技能也在不经意间达成。

第五篇:《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读后感

“授之以渔”的技巧与艺术

-----读聂幼犁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有感

作为工作在一线岗位上近十年的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忙耕耘,等收获”成了我的常态,忘记了“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近来,有意识的放慢了追逐的脚步,静一静,反思自己的教学,也得以有时间重读了聂幼犁先生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时隔几年,再次拜读,融合自己多了一些的教学经验,读书的收获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第一次阅读时的猎奇心理,随便翻翻,到第二次阅读的工具书定位,有教学困境了来找找,到这第三次的阅读,则是收获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新思考,想着对未来教学的帮助,深为这次的“反思之旅”欣慰。

最主要的启示与思考,仍然是围绕“鱼渔之辩”展开。“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教学理念早已渗透到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想和理念中,但思考不应就此停止,弄清楚“怎样授渔”,“授怎样的渔”,才是我们更应该追求的境界。简单说“怎样授渔”就是教师角度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授怎样的渔”则是从学生角度去思考,也就是学生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培养时代要求的并适应时代的人才。我们可以从《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得到答案和启示。

首先来说说“鱼渔之辨”的历史演变。正如人类社会的演进,离不开历史知识的奠基一样,不回顾过去,则不可能健康前行。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当然也要对由古至今历史教学的发展历程及概况有所了解。《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在开篇第一章回眸中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中学历史教学经历了漫长的“授之鱼”的重知识传授阶段,这种存在也是合理的。在人类社会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对于“启民智”的第一阶段,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变化,渐渐的“授之鱼”的理念,使教育落在了时代的后面。本应位于时代之先,担当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滞后。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一批教育理论家致力于教学的研究,国内外教育的比较,逐渐确立了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育理念。经过几次大型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跨世纪以来的这次课程改革从全新的角度,以多层次的教育视角,彻底推行新课改,最终形成以“授之鱼”为主的知识识记、“授之渔”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为特点的新课程目标,相应的教师培训也逐层展开,更多的一线工作者开始从学情、教材、教学模式、课程评价等全方位的视角更新理念,并不断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可以预见我们的教育事业真正的在走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境界。

其次关于怎样授渔,我以为应从教师角度去深入挖掘。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进行了详尽的多角度的阐释。书中第三章目标---知道过去,理解现任,懂得社会,认识自己、第四章教材---望远镜与显微镜中的史海、第五章教学模式---行云流水,以无招胜有招、第六章教学艺术---梅兰竹菊满园春,这几个章节,分别从课程目标、教材演变、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艺术等四方面,以历史过程性的角度阐释了新时代教师应该了解、理解、内化的理念和经验,对我们的教学实践指导性意义最强,也是我受益最多的章节。

其中第五章的教学模式中介绍了基于教育理论上的四种模式,分别是教学认知逻辑模式、教学组织方式模式、教学媒体模式、历史知识获得与保持方法的模式。对于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可能勤勤恳恳的处于“低头走路”的忙碌中,很少会“抬头看天”,对于模式问题,或多或少的在实践中运用过,但这样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模式分类,却真是极为缺少的。比如,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用到的讲述、情景复现、角色扮演、导读自学、问题研讨等这些教学手段都是基于教育认知理论。就中学历史学科内部而言,不同的认知逻辑也有各自的适应条件,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而组织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人际活动,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组织方式是教学认知逻辑的人际关系形式,它受制于认知逻辑,又反过来促进认知逻辑的正常进行。最经常进行的应该是课堂组织模式。其中有具体分为全班教学组织形式、小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还应掌握各种组织形式的要领。此外还有图书信息资料收集组织模式、博物馆教学组织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组织模式、知识竞赛教学组织模式等。针对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而言,这几种组织模式应该交替运用,才能实现历史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时代重任。而在教学媒体模式中,板书、挂图、纲要信号图示、投影等手段的具体科学使用,也为我们历史教师增强历史课堂的实效性提供有益借鉴。本章的最后历史知识的获得与保持,从科学和实用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建设性的几种方法,对于中学历史教学而言既科学又实用,值得广大同行借鉴。

在第六章中,聂教授将教学称之为“梅兰竹菊满园春”的艺术,非常的触动我。中学历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这不仅是因为艺术化、审美化了的逻辑更有利于被学生接受和历史教学必须孕育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道德;而且是因为艺术比科学更注重交流的对象。在这一点上,其与“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掌握而教”的现代教学理念是非常接近的。同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忽略了由不同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所创造的不同的风格流派、应变策略、处理技巧等教学的“艺术”因素,就可能低估了教学的人文内涵。因此,无论教学活动中看来是“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还是“行云流水”“挖萝卜填坑”的举动,实则是基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机智把握、对教学科学与艺术的有机整合,基于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个人素养。这样看来,第五章的教学模式与第六章的教学艺术实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阐释与融合,升华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意境,更提升了历史教师的个人境界与素养。如此,在给学生“授之以渔”之前,教师便很明确了“怎样授渔”,而这,正是“授渔”这一教学活动的大前提。

再次,“授怎样的渔”则是要从学生应该具备和需要具备的素养角度出发来思考。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因材施教”,而后“教学相长”,最终达到“学会知识,学会做人”的目的。在《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的第七章学习方法---学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第八章研究性学习---从采猎、耕牧到纵横捭阖、第九章信息技术---让逝去的历史重现“信手拈来”等章节,都找到从学生角度挖掘配合历史教学的有效信息。例如,第七章学习方法中指出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策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无疑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对于解决现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喜欢听历史故事,不会答历史题”的现象给以很好解决。第八章的研究性学习和第九章的信息技术,看似由历史教师组织和布置,实际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它体现了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和历史的丰富多彩与博大精深。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搜集技术的掌握带给学生知识含量的广度、深度及探究历史的本领是对课堂组织模式的有益补充。

《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对历史教学“鱼渔之辩”的哲学性思考。从什么是“鱼渔之辩”,到“怎样授渔”,再到“授什么样的渔”,全方位、多角度的呈现教育理论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体系。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实在是必备的好书。其深邃的理论需要结合自我的教学经验不断揣摩,并在实践中运用,再经过教学反思而得到升华,中学历史教学才能逐步摆脱“喜欢历史,不喜欢历史课”的尴尬,实现历史课无可替代的价值。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相信终有一天中学历史教学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下载经验课程论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经验课程论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课程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幼儿园课程论》 一、大作业题目(内容): 1.论述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20分) 2.试述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20分)......

    中学物理课程论

    中学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同学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

    2014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园课程论》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

    课程论学习心得

    课程论学习心得 对课程论半个学期的学习交流,主要是是系统的梳理了课程论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义,课程的分类,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中外方面提出的理论,......

    学前教育课程论

    (0411)《学前教育课程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1、行为目标2、表现性目标3、生成性目标4、张雪门的行为课程5、幼儿园课程6、方案教学7、幼儿园课程内容8、幼儿园课程组织9......

    幼儿园课程论

    0085《幼儿园课程论》2011年1月期末考试指导 二、章节重点内容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 1. 幼儿园课程的性质 (1)基础性(2)非义务性(3)适宜发展性 2. 活动课程 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

    人本主义课程论[模版]

    人本主义课程论 一、人本主义课程论产生的背景 人本主义课程论(Humanistic curriculum orHuman-centered curriculum) 又称人性中心课程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到......

    《幼儿园课程论》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园课程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适宜发展性课程 答: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既要符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