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新课改论文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 对农村幼儿园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幼儿教育更强调整体观,强调幼儿教育整体观就是对幼儿教育各要素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整合,而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目前,我们更多的是课程内容的有机联系,努力整合多种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或方法,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影响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所提升,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幼儿、教学资料欠缺、教师教学行为未真正改变、教学培训针对性不强等。为了促进新课程进一步实施,我们提出的对策是:应完善办园体制,完善培训机制,加强课程指导,抓好队伍建设,活用教材开展“农本化”教学方案研究,挖掘家长资源,努力做好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工作,推动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教学现状
思考
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今年以来,幼儿园新课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铺开,乡镇、农村幼儿园全部使用与之配套的教材,在农村幼儿园层面上,我对新课程实施的成效、遇到的问题作初步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初步想法和对策。
一、新课程实施的成效。
1、《纲要》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指南已成为共识。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教育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等等,这既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幼儿园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普遍觉得,要想更有效地实施新课程,纲要是指南,只有在新理念、新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更好的进行。
2、教育观念发生变化,开始关注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
教师的观念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从教学的角度去考虑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活动室中的布置及材料的提供也是从教学的角度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的,一日活动常规也较多的是要求幼儿被动的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而现在,在观念层面上教师则开始比较多的关注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也开始考虑幼儿的实际需要。这应该说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值得欣慰。
3、关注幼儿生活,倡导使用适合农村实际的农本教材。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普遍认为幼儿园的课程必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利用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因地制宜,以适合农村幼儿的方式,去组织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那些远离幼儿生活的、由成人强加的课程,不可能成为幼儿有效的经验,也无法使幼儿在真正意义上得到发展。因此大家一致认为要使用一套适合农村实际的教材,提倡教材内容与幼儿生活相联系,关注主题活动与幼儿生活的联系。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说明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提升。
4、关注家园合作。
广大农村教师已充分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也尝试让家长参与,并已将家长工作纳入日常工作。
二、新课程实施发现的问题。
(一)、教材方面
1、教材的内容、难度和容量有待调整
主要表现:
(1)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城市化,有些内容趣味性不强,不符合农村幼儿生活和兴趣需要。如:主题《热闹的城市》---其中街心广场、城市建筑与雕塑、城市的夜景等活动,目标要求幼儿通过写生或直接生活感受了解城市,这与农村生活不相一致。
(2)有些内容要求较高,内容偏难,与农村幼儿现有能力知识水平有一定差距。
(3)主题内容安排较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挖掘,更没有能力和精力去取舍农村幼儿。5%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很不适合农村幼儿,88%的教师认为教材内容有些适合、有些不适合,(特别是大班,不适合的教材较多),需要进行必要的取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2、教材配套资料不足。
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觉得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料不足,实用性不强。教师现在所使用的就是《教育活动设计》(教师用书)、教学磁带、教师资料手册三种配套资料,其中日常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前两者,并且教师们觉得磁带中故事、音乐等内容比较少,并且故事的背景配乐音乐与故事内容很不和谐,平时教学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查找相关的教学资料。因此,大家都希望教材能提供充足的配套资料,充实教学音带的内容,并提供一些教学VCD,既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又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缩短和减少教师查找教学资料的时间和精力。
还有,实施新课程还需要幼儿园有相应的教学配套设施,如实验器材、电教器材、多媒体。但现阶段,很多农村幼儿园的设施尚未到位,教学现代化几乎为零,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
(二)、教师方面-------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还未真正转变。
1、农村幼儿园课堂教学情况令人担忧,虽然经过多年的学习宣传,广大教师对新纲要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相当多的老师还仅仅停留在认识水平上,缺乏深刻的理性思考,更没有将纲要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填鸭式教学。我认为还是分科教材好,操作方便简单,内容、形式比较符合农村实际,而主题活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
2、农村幼儿园特别是一些小规模的私立幼儿园为了争夺生源而一味满足家长的要求进行识字、英语、写字等教学,幼儿园“小学化”现象较严重。尽管我们要求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开展教学,但还是有许多幼儿园为利出发、我行我素,教育行政部门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
3、大多数幼儿园为了抓经济效益,造成幼儿多教师配备少,师幼比例极不合理,从而导致教师整日都陷入琐碎的保教工作,工作日时间长,一天下来已筋疲力尽,哪还有精力再去钻研教材学习提高,再说幼儿园也很少为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再加上幼儿教师报酬少,前途迷惘,这样久而久之导致大多数教师学习主动性差,组织教学主要依靠其长期积累的实践经验。由于多方面因素导致教师对主题活动理解不透,重知识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教育教学行为无法真正转变。
(三)、其他方面:
1、农村家园合作有困难。
农村家长与教师还存在不协调的教育现象,家长与教师都有片面的认识,教师觉得农村家长无知识或水平低而不积极主动,家长则认为幼儿园应象小学一样教学知识,因此对老师布置的有些任务认为不务正业而不予合作。如:某幼儿园通知让小朋友明天带一个胡萝卜到幼儿园,结果第二天,竟没有一个小朋友带来。
2、班额过大问题不容忽视
幼儿园班额过大是目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多年来屡禁不止。许多教师都反映了班额过大导致组织活动困难的问题。班额过大,教师负担就会过重,难以落实“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的要求。
3、课程实施指导力度薄弱,教师培训需要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业务指导精力不够。目前,我们还无法建立科学的幼教业务指导网络,因此,业务指导仅限于教研会和一些集体培训活动,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另外,教师培训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培训渠道不畅通,农村一线教师难以获得专家的直接指导,难以与幼儿园同行进行交流;同时也缺乏科学的有关新教材的使用指导策略,培训的内容比较宽泛,忽视了教师的个人需要以及领域特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的初步想法和对策
1、完善幼儿园办园体制,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总结经验。
现阶段,我们的幼儿园办园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小学附设幼儿园(班),一种是民办幼儿园。附设幼儿园是一种依附性的管理体制,一般只管钱和人,绝大部分的发展是缓慢的,民办幼儿园则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园园之间竞争无序,师资配备过少,保教工作“偷工减料”等,造成小学化倾向严重。
我们认为幼儿园要想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加强组织领导,设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将这些依附型幼儿园脱离出来,走向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道路,形成独立型幼儿园。逐步形成以镇中心幼儿园为中心,片幼儿园为扶助,村幼儿园为基础的办园格局,实行统一管理,一条线管理,优化资源整合,实现“五到位”-----即幼儿园经费到位,人员配备到位,设备设施到位,管理到位,育人到位。并及时总结经验,大力进行宣传、研讨和交流。
2、完善培训机制,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指导。
农村幼儿园无“教学资料室”,“书橱”里的书籍也极少,教师们反映“学习资料少”、“获取信息的渠道少”确是问题。因此要尽可能多的为农村教师提供学习资料,引导教师自学自悟、交流感受体会,利用自身资源互相学习与分享。
另外,根据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水平和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门组织有关生成活动设计、教育活动开放周、优质课评比、活动观摩等研讨活动,使幼儿教师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业务素质,进一步能根据本班幼儿发展的规律和实际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增长机智和才干。
3、加强课程的指导,改进教研思路,实现互助提高。
教研工作分两步走,一是从基础薄弱的幼儿园抓起,农村幼儿园有一个共同特点:园所规模小,许多园实际上是一个混合班,每个班也只有一名教师。再加上幼儿园物质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使得农村幼儿园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以园为单位开展教科研活动。为此,我认为应该根据我镇实际、幼儿园办园水平等情况,将幼儿园分成几个类别,并将同类别的幼儿园组合起来,建立合作型教研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开展教科研工作,做到时间、地点、内容、记录四落实,最终实现互助提高。二是建立中心教研组,负责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教研及指导教科研工作,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多种教研活动,采取学习、研讨、观摩、听课、评课等方法,逐个研究问题,帮助完小幼儿园、民办园教师一步步的提高,以此来促进幼儿一日活动质量的提高。
4、抓好队伍建设。
一是园长队伍建设。为农村幼儿园教师园长多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更有能力、有信心的在乡镇课程改革中发挥指导和带动作用。二是为农村幼儿教师多搭建教学锻炼表现的舞台,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促使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经验,更新教育观念,改善教学行为。
5、利用乡土自然资源开展适合农村实际的“农本化教学方案”教学研究。我们根据农村幼儿园规模较小,师资力量有限,研究建设园本课程相对困难的实际,我认为要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摒弃一些,加入一些,目标定位调整一些,拟建设开发幼儿园课程的“农本化教学方案”。力求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努力发掘农村地理环境、物质条件、自然资源的教育潜力,利用植物、动物、田园风光及自然乡土气息,为农村幼儿园教学增添活力和生机。当前,我们所要做的一是利用多种渠道进行教学研究,开发课程资源,探讨最适合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逐步构成主题活动框架,并加速教学资源的利用与交流共享;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教师参与实践,要有开发意识,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开发课程资源,探索既适合自身又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案,提高利用资源的能力。
6、挖掘家长资源。
很多教师认为农村家园合作难,家长水平低,知识面窄,参与课程意识不强。其实并不然,我们应看到家长的能量和潜力,相信家长能成为我们“家园共育” 的伙伴。现阶段年轻的家长们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教育观念在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们也有兴趣参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况且幼儿家长不单是现代化农民,职业也较以前宽泛,解释农村资源的知识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家长资源。尽快树立推广农村幼儿园引导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典型和经验,探讨家长参与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农村家长资源在课程中的利用。使农村幼儿园家长与幼儿园课程同行,家长参与队伍不断壮大。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手段,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新课程的实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优质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的发展,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坚持不懈地努力,去创造适宜本地人文背景的课程模式,推动幼儿园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 对农村幼儿园教学现状的思考
故县学校 吴芳芳
第二篇:新课改论文
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周晓莹 内容摘要: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教师要善于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主题词:新课程
素质教育
评价
以往改革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之所以步履艰难,之所以始终不能跳出传统专业美术教育模式的控制,不能摆脱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究其原因就是对学校美术课程和美术教育本身的认识的错误与观念的陈旧。一次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 “ 启蒙运动 ”,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真正统一到美术新课程的方向上来。
新课标和教材的启用使我们每个美术教师从新的角度重新探索教学。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在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许多教师思考的问题之一。在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思考教学,并运用巧妙的教学艺术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融于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的同时,个性得到发展,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下面几点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重新认识美术课程,建设新的课程文化。
传统课程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以知识为中心、以学科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期以来,由于小学美术教学受成人美术教学模式的影响,缺乏创造性、诱导式教学方法的应用。一些美术教师违背儿童绘画自身的规律,往往以造型、比例是否准确的标准来引导学生,至少在挖掘和发挥学生内部机能上下工夫。导致小学高年级学生画面拘谨。一些具有创造思维的学生,由于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新美术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美术门类为主线的纯美术学科知识体系,重新建构综合的美术课程的知识结构。从促进学生综合性素质发展出发,“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新美术课程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
淡化美术学科中心是本次美术课程改革最突出的一个亮点。这一改革的基本理念已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过去的降低美术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量的要求层面上,而是上升为新的课程观念的高度,立足于全新的课程文化的建设与创造,重新认识美术课程,改革美术课程。如何在教学中做好呢?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象游戏一样。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在这两年的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上好美术课贵在得法。方法好比船和桥,是达到目的完成任务的一种手段。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满堂灌,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如老师就是这样讲课,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感到要用一般的抽象的讲话,孩子们是很难接受的。于是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彩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试管内,再拿三个空试管,一齐放在试管架上。课堂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彩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试管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试管内一晃动立刻变成间色时,学生边拍手边喊出声来。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形式较为新颖,孩子们象看魔术一样看老师演示,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色方法。,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挖掘教材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善于从联想中求异。求异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重要方法。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人们惯于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古训,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理念激励学生为了拿高分、进好的学校而苦学、死练,从而导致了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个性,乃至人性的不断销蚀,使学习成为有悖于人性的、扼杀个性的、扭曲人格的凶手。这种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训练,关注应试教育功利的教学已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极大障碍。
现代美术教育不仅强调教学应关注人,还强调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人的存在及其发展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最基本的原则要求。我国几千年前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著名论述。美术新课程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取向性,要求更多地从教育的角度来认识美术课程,而不是从美术的角度来看待美术教育。为此,美术课程也将自身的目标价值追求定位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三、改变对儿童作品评价机制。
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传统的儿童作品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很多局限性。过去我们一般采用打分制的方法去评价儿童作品,使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对贺卡制作的成败就不能用分数来衡量赏评,学生才会有可能真正搞清楚问题的来源。另外在师生情感上也有所顾虑,打百分制相同的作业,有得85分的,有得88分的,也有得90分的。学生之间总会相互询问别人得多少分,当他们各自都知道别人的得分时,分数低的学生就会想:老师给我打了85分,他们的分数比我的高,老师大概不喜欢我了。学生从情感上不太愿意接收,这样很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便会对美术失去兴趣,严重的甚至会打击到学生自尊心,当然就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了。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方式应有所改进。学生的绘画过程及评价结果都在课堂内进行,这种方法称为“面述法”。具体实施如下:离下课还有5分钟左右的时间,美术科代表把作业收齐放到讲桌上,教师以最快速度将学生作业分为很好、好、一般三类,还可以把突出的作业专列成一类,让他们自己用简短的几句话说出自己作品的意义。最后,学生集中精力,看自己的作业被选入哪一类,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与精诚的专业思想。师生共同赏评作业,很快就能找出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在评价学生作业的互动环节中,教师只能是一个引导者,学生作业中的失误与成功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来说,为什么成功,为什么失误,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是思维方式或观察方法失误,还是表现方法不对),以后应该怎样去做。但对于那些较差的作品也要由教师尽量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及时予以鼓励,并加以引导,尤其对那些儿童稚趣浓有自己独特想法和个性的学生作品,更应加以保护和肯定。这样再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学生对自己作业中的问题一下子全明白了,也为下一节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以上只是我对美术教学新课程标准下进行美术教学的个人之见,但是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把美术教学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管理探讨论文
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未来。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高度重视民众的教育程度。目前,各个阶段的幼儿教育已经相继开展了紧锣密鼓的新课改工作,幼儿园教育自然也不例外。
一、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忽视幼儿园教学质量和初高中学生不同,幼儿园的孩子没有升学压力。并且孩子年龄小,好动活泼,喜欢玩耍,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一些幼儿园就忽视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另外,目前中国的幼儿园教学质量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规则和衡量标准,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甚至出现浑水摸鱼的状况,认为只要孩子不哭不闹玩的开心自己就做到了老师应尽的义务,完全把幼儿园定位成了“托儿所”。其实不然,幼儿园教育应该是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作为孩子进入知识大门的第一步,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更加应该受到重视。
2.缺乏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幼儿缺乏自我保护与对错分辨的能力,一切都需要老师从旁进行悉心指导。尤其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无法容忍任何不良因素的存在。因此,完善的幼儿园管理与监督体系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的幼儿园还都是采取权威式管理,即下级服从上级的一种传统管理模式。领导发布指示,老师们去执行。这种模式之下老师缺乏教学自主性,而与孩子接触最直接、最了解孩子的恰恰是老师,并非管理人员。在监督机制上也仅仅是上一级的教育主管部门的视察,这种监督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短时间的视察只可以看到表面现象,根本无法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过分重视特色化教学由于竞争激烈,为了赢得各位家长的青睐,各幼儿园分别专注于打造特色教育。而事实是,无论是教师的特色教学活动,还是幼儿园的特色课程,都忽视了常规知识的学习。幼儿接受的教育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应该是最为基础的学习。通过特色教育掌握某一方面的特长固然好,但对幼儿来说,只有均衡全面发展,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4.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轨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在理论层面可以侃侃而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方法,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学生不配合或者其他状况导致课堂效果不理想。这就导致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找到吸引幼儿的教学方式,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二、对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几点建议
1.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新课改重在强调“新”。也就是说,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理念,以达到提升幼儿教学质量的目的。现在的幼儿园教育中并没有把教学管理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尤其是一直忽视教学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是教学的基础单位,不仅要照顾孩子在校期间的生活,还要对其行为、思想上进行引导,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2.完善教学管理的考核机制幼儿园的教育并没有太多书本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行为和思想上的引导,因此在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幼儿所掌握的基本知识,还要观察他们的行为与思想是否得到健康发展。其次,确定考核方式。幼儿园教师的考核应该以自评为主,组织家长、孩子、教师、幼儿园教学管理人员等也参与其中,保证评估的广泛性。同时,合理确定各评估人员的评分比例,做到科学合理。除此,还要采取奖罚相结合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新能力。
3.设置合理的教学课程幼儿园教学课程的设置要以幼儿为本,重视幼儿基础知识的培育,同时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创新,对幼儿进行兴趣引导,激发其潜能。目前幼儿园课程的设置虽然也有大纲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偏差。幼儿园应该成立专门的教学课程讨论组,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探讨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所在幼儿园的课程,制定出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具有特色的教学课程。幼儿园教学不仅要丰富教学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还要重视幼儿对课程的接受能力,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最大程度上优化教学,提高幼儿园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华.谈谈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2012,(09).
[2]王梅英.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幼儿园的教学管理[J].新课程,2010,(10).
[3]刘华.谈谈幼儿园教学管理的几个问题[J].早期教育,2012,(09).001
第四篇:初中生物新课改论文
论教改后的初生物教学
首先,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要有新观点、新方法。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注重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体系。
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现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虽然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这种统一的实质应是交往,是知识、信息的交流。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授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基础教育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系统,不能拘泥于预先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我们周围的生物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这一切的一切不能仅仅是教师的解说,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只有师生互动,共同参与,开放性的学习才能真正使我们发展性的了解生物世界的所有科学。
2、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
素质教育已经在社会中形成了潮流,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实施的新课程标准也已隆重出台。教师以往的教学经验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必然要进行角色的转换,切实地更新教学的理念方法,自觉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生物学奥秘包罗万象,新教材安排了形式各异、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和谐的育人氛围,使每名学生都树立信心,扬起理想的风帆。热爱大自然、关注生物、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完全可以在教学中渗透培养。新教材每章节前的情境解说图片,以及每节“课外阅读”,反映现代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生物学联系生产实际应用,均能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促进了学生作为普通公民公民应具备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中心论题。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方式,重视学生学业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品质、性情、个人条件、应变能力和个人价值等方面的全面教育。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中学生物教育改革的目标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首创能力。我们应立足教学第一线,根据自身、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切合实际的教研和教改活动,真正树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观念。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活泼机智,应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 对初中生而言,学习的动力仍然主要源于兴趣,也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如果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课前准备不充分,教法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语言平淡无力,则必然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昏昏欲睡或思想开小差。所以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种教学用品,搞好新课的导入,尽量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语言力求风趣幽默,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事实证明,一个神情严肃、古板的教师,其课堂气氛也大多是死气沉沉的;而一个风趣幽默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欢迎,成为课堂上学生注目的焦点。在很多时候,教学的内容难免有些枯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的活泼幽默,往往能收到奇效。比日,在给学生上人体的激素调节,在讲人体有哪些内分泌腺及什么是激素时,会有某些学生显得没精打采,便转移话题,说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笑的错误,因为剧中的司马迁竟然长了胡须。有的学生懵了:司马迁是男人,男人长胡须,这错在哪?司马迁受过宫刑,这个学生一般都知道,但什么是宫刑,为什么受宫刑的男子不会长胡须学生却不一定知道,于是便很自然地把话题引到人体的内分泌和激素的作用上。这时,你可以幽默的说:“看来不懂得生物学知识,还会有人闹出太监生儿子的笑话呢!”全班学生一下子都笑起来,困意一扫而光。由此可见,教师的机智幽默就象课堂润滑剂,在活跃课堂气氛上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应广泛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关注食品安全”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将自己平时吃的零食(带包装)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对这些零食进行分析研究,学生们经过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后将自己的发现在班上进行交流,然后我再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如何注意食品安全,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一节课下来,学生人人感到收获不少。我在每节课上几乎对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如学习细菌的知识,就联系食品保鲜技术;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就联系农作物的增产技术;学习植物的生殖,就让学生观察花和果实的结构;学习青春期发育的知识,就为学生具体讲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学习人的呼吸系统,就联系吸烟的危害、煤气中毒的急救等;学习人体的血液循环,就联系各种心血管疾病、义务献血等……事实说明,教师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就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最后,新教材要求教师要改革评价方法。
从以往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来看,评价着重关注期中、期末的相对评价,忽略对学生平时学业的绝对评价、诊断评价、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特别是学生在实践活动、兴趣、思考力、判断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增加平时的绝对评价,激励和改造学生的素质,也使得生物教育教学评价更合理更科学,保证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的发展。
教学改革的教学评价,是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转变为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学习成绩的好坏论成败,而是要看其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要面向全体学生,学会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去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常识教育的观点评价学生。要尊重学生,不能轻易对学生进行否定。
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课堂上教师要巧妙提问,有时要故意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使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能回答出来,或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基本正确地回答出来。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用的方法。
第五篇: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改论文-浅谈初中语文新课改后课堂教学方法
-----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
作者:雕庄中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3 更新时间:2008-2-19 9:13:14
通过解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后,明确新的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发现在新旧课标改变局势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弊端,从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中进行分组、合作阅读和学生思维激发方面来阐述了进行教学尝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课程标准观念转变合作阅读思维激发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串讲加解释”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对教材不作过多的钻研,对教学方法不作过多的科学选择,认为只要自己讲得多,知识就自然会被学生接受和掌握。于是堂堂课都由教师唱‘独角戏’,事事包揽替代,把学生看成是盛装知识的‘容器’,长期如此,老师的“一言堂”,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考虑到正在课堂中听课的学生的感受,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就是无从谈及;教师还只是在字词句、语法中捣来捣去,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死”的呆板的知识,这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反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本来厌恶的情绪不断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只有一味接受的份儿而没有自己主动参与学习的份儿,没有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动手实践、自我探究,进行交流合作的机会,对于“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无从谈及的。这势必形成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两难的局面,最终导致学生完全放弃对语文的学习,其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有就造成许多切身之苦:听不懂之苦,跟不上之苦,陪坐之苦。由于老师讲课的调子高,而学生本身的基础差,以及学生没有自觉性,最终导致听不懂或不想听,乃至对语文产生厌倦情绪。这样也就自然没有好的教学效果。
现行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的课程性质做了这样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全面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来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我认为可以从先学后教,在课堂上分组合作阅读文本和思维激发教学上进行尝试。以下就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第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必要性;
(1)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用发展的目光来看现在的时代,创造性地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语文教育本来就缘自于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们应该清楚准确的认识到,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语文教学弊端——肢 1
解文章的分析、纯知识的训练、纯技巧技能的强化,学习为了考试的“应试教育”境地,对新时期教育是极无利的;凭借新的课改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闪亮登场”的机会,来更新我们的思想,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武装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丰富我们今后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2)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为通过学生的先学,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信息反馈,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有了这个起点,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的教,总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老师的教,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犹如画家画花,独画一枝,留点天地,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较合理地运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注意创设教学情景,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究精神,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不是只是讲题,或只是找出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讲得不完整,没有深度,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就更正。这里,教师只是启发、引导,该导时导,当讲处讲,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多媒体);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从而使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谓的“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而进行问题多而杂、启而不发的“满堂问”;进行浅层次而不着边际的盲目的讨论。不忽视实在的教学内容,做好语文知识的传授,加强语文基本功的训练,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视学情、机械操作的教学模式,盲目进行过于宽松、不作评判的模棱两可的评价。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供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设一个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创造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疑惑,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理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个性发展为本”的思想,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哲学观,让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这样既可锻炼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也塑造了学生的自信和尊严。
(4)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是智力的开发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义的建构者等等,传统观念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从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教育思想的更新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上分组合作阅读和思维激发教学的尝试的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更新了、先进了,对新时期的教学理念有了新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后,才能使语文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活动轻松、愉悦起来,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二、合理的分组是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成功的基础
合作是人类相互帮助完成任务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及知识经济的即将到来,需要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不但要有竞争的意识,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发展的意识。
本次进行的分组合作阅读教学的尝试,是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上,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其兴趣,诱发其思维。语文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发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想通过小组的互相帮助,使成员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积极参与讨论,可以在每组中确定一个发言人,总结本组各成员的回答。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了解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维激发训练课堂上合作阅读、思维激发教学尝试的核心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上的思维激发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提示受到激发与启示下,对课文(作品)进行研究性的阅读,通过独立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回答问题的有效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方式掌握语文知识、情感等技能;应用文本中学会的有关知识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关的事物,从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够体验、理解和应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这种学习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偏重记忆和理解,使学生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养,进而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教学活动在课堂上的基本操作是这样的:
1、教师在课的开始时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别具魅力的导语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乃至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率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始。
这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调动、感染和熏陶,也就会对接下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课文进行阅读、探讨和推究,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与决心。当然会将学习进行到底。
2、注意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及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探讨。语文课上,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任务,同学的提问谁能给以准确的回答,看谁对文章的内容记忆得快,较长的小说、故事等谁能在快速阅读后准确地复述出来,如此等等。教师
都是由学生来解决一切问题,老师给表现好的同学加课堂表现分给以鼓励。总之,老师是在不失时机让每一个学生在感受成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与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范例,是学生明确“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的道理。让学生在航灯的指引下顺利的航船,志在于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也是创新意识的启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在吃透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进行的问题设置,是帮助学生思考分析,并不是为了限制学生的思维。所以,允许学生甚至激励学生独立的、自由地、大胆地进行思考,讨论或小组进行探究,以拓宽学生的思维。
3、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合理评价,激起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引发学生创新的激情,激励学生进一步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学生最想知道,最想得到教师评判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合理公证的评价,就尤如给学生“雪中送炭”,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也使学生从能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向能够独立探讨、提出问题的方向发展。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知识技能的运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问题呈现出来,学习的发生起源于情境变化的刺激,所以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铺路架桥,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的进行合作阅读,思维激发训练与培养,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学生封存的天资,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