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猫》精品课教学精心设计
精品课《猫》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文中生字、新词,锻炼查工具书及结合课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质疑问难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查字典、圈点勾画、研讨合作把握文本内容、鉴赏写作妙处、体会作者情思、感悟生活哲理。
情感与态度: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自主阅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交流。
2、学会客观公正、宽容仁爱、关爱弱小的待人处事原则,反对主观臆断、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
五、学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 六:教学辅助:电子白板、课件 课前布置:
1、生字词预习
2、每人都做好“我说猫”的发言准备
3、联系文本,发挥想象,写出第三只猫在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逃到屋瓦上后心里的冤和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带读生字词(三遍)个别字词理解
怂恿。:是鼓动别人做某事(鼓励和鼓动有什么不同?)
怅然:不愉快的样子。(有一个成语,包含“怅然”,形容淡淡忧伤的感觉,怅然若失。)
板书:人与动物的关系,相处方式
优美而准确的语言
二、说猫 生和亡
我孩童时家里也养猫,猫怕冷,很粘人,冬天写作业的时候,因为天气冷,小猫跳到我的膝盖上,我也就一手写作业,一手抚摸它,互相取暖,特别温暖的感受。同学们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猫和你的喜欢吧。(学生说猫,学猫叫)
师总结:我们养猫,一般都是因为家里有老鼠,觉得他们有用。而我们小朋友呢,则喜欢通人性的符合我们意愿的宠物。猫,不太通人性,没有狗有魅力。通过大家说猫,我知道了大家喜欢一种动物的原因,首先是不是有用,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意愿,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猫的感受呢。接下来我们来走进文本,走近猫的世界看看猫的性格想想猫的命运,说说郑振铎的猫,投影:从来历、外形、性格、地位等方面说说三只猫的生存状况。你可以这样说:从(此处引用原文)来看,这是一只
(此处用自己的话概括)猫。学生说,按第一只。第二只、第三只的顺序
“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板书:第一只猫:一只可爱的猫
咬文嚼字、优美而准确的语言:滚、怜爱
第二只猫:一只深受我们喜爱的地位特殊
描写:侧面描写
第三只猫:一只若有若无的猫
咬文嚼字、优美而准确的语言:捉
“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 抱和捉有什么区别?:抱是温柔的,捉是粗暴的。
师:感谢的敏锐,你总是提供给我们解读文本的新角度。好了,通过我们的述说,我们看到了三只生存状况各不相同的猫,但是他们最终的结局都是“亡”,在确定小标题“说猫,生和亡”的时候,我曾经想过用“死”,但是还是觉得用“亡”字比较合适,为什么? :因为第二只猫,只是跑了。亡,还有逃跑的意思,比如亡羊补牢。
师:这就是咬文嚼字。三只生存状况各不相同的猫,却无一例外地以悲剧结局,面对不同的悲剧,作者有不同的表现。我们通过咬文嚼字,来读出猫的悲剧背后的作者的思想情感。请重点品味红色字部分,说说你的发现。投影:(略)第一只猫——一缕酸辛
第二只猫——这只猫在他的心目中无人能比。((朗读:语气和重音表现妥贴。怅然和诅咒)第三只猫——悲伤的升级。(朗读:感情饱满一点使人身临其境)投影:不想再做悲剧的承受者和制造者。
师:《猫》是郑振铎早期创作的一篇小说,小说即心说,是作者表达自己人生观价值观的载体。作者借三只猫的悲剧的尤其是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想要表达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看看作者自己怎么说。投影:(略)
三、猫说:冤和怨
想象:即使对不能说话的动物,郑振铎也认为应该尊重。是的,猫虽然不会说话,但是,猫通人性,正像第一只猫和第二只猫能够感觉到主人的无限爱怜一样,第三只猫也能够感觉到主人的冷漠歧视。所以他面对主人的暴怒,只是选择了无抵抗的逃避。联系文本,发挥想象,写出第三只猫在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逃到屋瓦上后心里的冤和怨。这是一种带着痛苦离去的猫。
如果我是郑振铎,听到了猫的内心独白,我不仅永不养猫,我甚至会连看都不敢看一眼的。我会觉得他们清澈的眼神,是直射我良心的镜子。老师想问的是,第三只猫如果会说话,你觉得他自己会申诉吗?
师:这是一只忧郁但是清醒的猫。其实这篇文章里还有一个会说话,但是却不申诉的角色,是谁?生:张婶。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师:(咄咄逼人地读)“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猫和张婶不为自己辩护,从猫的角度来看,因为它天生忧郁,不会辩护,是性格决定命运;从张婶的角度来看,因为她是一个佣人,地位低下,不敢辩护,不能辩护,又是命运决定性格。猫的悲剧使我想起了一句话: 投影:当人与动物对立的时候,永远比人与人对立的时候,更能够看到真实的人性。我们就通过第三只猫的遭遇去审视真实的人性吧。
三、说人——恶与善
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15—35段,紧扣文本,说说你的发现。我们先说人性之恶,再说人性之善。
人性的一个弱点是„„:就是单凭主观臆断判定事情真相。
人性的弱点还在于推卸责任。偏爱是悲剧的帮凶 想象:假设是张婶找到了这只猫,她会怎样对待猫?
愤怒传递的踢猫效应。所谓“踢猫效应”,即指人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等级和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由金字塔尖一直扩散到最底层,无处发泄的最弱小的那一个元素,即“猫”,则成为最终的受害者。猫是金字塔里面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因为也许会有多个渠道的怒气传递到他这里来。
学到这里,我想大家的心里都很沉重,因为我们透过这只悲楚的猫,看到了人性的恶。但是,孩子们,我们永远不要对人性失望。人性中同样充满了善的光辉。反省,就是人性最灿烂的光辉。我们来看郑振铎的反省,反复读,好好品,用我们的声音传达作者的心声。齐读:课文最后五个段落。投影:(略)
五:人说:我和物
师:现在,我想问问开始说过喜欢猫的同学或者喜欢动物的同学,如果你也在冬天的早晨看到一只蜷伏在你门口的可怜而又不可爱的小猫,你会怎么办?
感谢郑振铎的猫,让我们思考,强者如何对待弱者,以万物之灵长自居的人如何与万物相处,踢猫效应如何才不再成为人际交往的顽疾而伤害更多人。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国先哲先贤那里找到答案。“踢猫效应”止于孔子“仁、恕”。仁者爱人,爱人就是强者对弱者,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关爱。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心存仁恕,则在人生的天平上,强者和弱者就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也是平等的。
投影:古诗词。(略)师:下课。
导入:
动物是人类的生存伙伴,也是我们这个单元语文学习的主角。我们看到,人类用铁笼囚禁了凶猛的华南虎,用屠刀杀死了狡诈的狼,用智慧征服了高贵的马,用猎枪把一群斑羚逼到了伤心崖,上演了一幕幕惨烈的死亡表演。同学们,循着古今中外作者的思考,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是不是也该学着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重新思考人类与动物的相处方式?学完郑振铎的《猫》,也许我们大家都会有自己的答案。结合课文 第一只猫 从“三妹常常的,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条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这是一只活泼可爱的猫。
2:从“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看出这是一只惹人喜爱的漂亮的猫。
师:提醒大家注意一下,这里有一个动词用得特别好。滚。为什么说滚来滚去而不说跑来跑去?——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准确而优美的语言。
3:从“三妹想着种种方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这是一只惹人怜爱的猫。怜爱——品品这个词语。
因为这个时候,小猫已经生病了,喜爱里面还包含了怜惜的成分,所以用怜爱。师:鼓励!这个词语用得太准确了。总而言之,这是一只可爱的猫。
第二只猫。
1:从“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音了”——看出这是一只能干的深得主人信任的猫。也许当时房间里还有老鼠,但是他的心里已经没有老鼠了,因为他对他的猫特别信任。
——你对文字真是特别敏锐,这一层意思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呢,这就是我们语文学习特别注重的咬文嚼字的能力啊。
2:从“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第二只猫是一只活泼有趣的猫。
3:从“某一日清晨„„终于不见了”这几个段落写出了小猫不见了,我们一家非常惋惜,从侧面写出了小猫已经是我们家的一个亲爱的同伴。师:aa能力很强,她是从描写角度出发来分析的。
4:从“我回家吃午饭,它总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看出它是一只通人性猫,它看见自己的主人回来了,就跑进去报告家人“我”回来了。师:如果猫会说话,它会怎么说?:(快乐地)主人回来啰!主人回来啰!师:好可爱的猫啊!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
5:从“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深受我们喜爱的地位特殊的猫,这也算是侧面描写吧。
你真是活学活用啊,的方法马上就成了你学习成果了。鼓励一下。
第三只猫。接下来我们说本文的主角。
1:它是一只若有若无的猫,因为它性格不活泼,长得不好看。
师:这是从地位方面说的。若有若无是一种什么感觉呢,用我们这儿的一句俗话来说,就是“有你不多,无你不少”。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到九年级,我们会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里面有一句话“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若有若无,是一种很可怜和尴尬的的地位啊。2:它是一只忧郁懒惰的猫。
3不讨人喜欢的猫。这只猫的毛色仍是花白的,前面的猫也是花白的,凭什么这只猫就不好看呢?
——是啊,凭什么呢? 4:我觉得是因为这只猫不合他的意,“我”不喜欢它,所以接触不多,即使这只猫本来也好看,“我”也会熟视无睹,发现不了它的美。
师: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们可以看到,人看问题多么不客观啊。
5:这是一只不大受人喜欢的猫,从“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的“捉”字可以看出来,如果很喜欢的话,那就会用“抱去”。师:抱和捉有什么区别?:抱是温柔的,捉是粗暴的。
课文解读2
1:“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打了还觉得不过瘾,打了还想再打。师:其实这个时候他就是为了发泄。这倒是使我想起了教育专家一句话,回去可以跟你们爸爸妈妈交流一下,大人打孩子,其实就是为了发泄胸中的一口恶气。以后双方多交流,有话好好说。
2:“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两个“一定”和一个“立刻”使他已经认定了猫就是凶手。师:他为什么那么肯定?
:前面还说是“似乎对这黄鸟特别注意”,而到这里就变成了“一定”了,可见人性的一个弱点是„„就是单凭主观臆断判定事情真相。
3:“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遇到问题就只知道怪别人,为什么自己早不小心呢? 师:人性的弱点还在于推卸责任。
4:等级森严,地位高的人高高在上,地位低的人不敢反抗。
5:从“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和“果然死了一只鸟。”从这里看,他们事先就怀疑这只猫会吃鸟,这说明了人对猫对他人的不信任。
师:也就是说,他们本来就对这只猫存着了偏见,请同学们记住一句话:偏见是真相的敌人。如果是第二只猫吃了鸟呢?
师:是啊,偏爱是悲剧的帮凶。看看,我们对人和对物,是多么的厚此薄彼啊。
方卓:从“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这句话里的“好像”一词来看,人是多么武断啊!
投影:将第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结局做成金字塔形状,“我”位于金字塔顶端,猫位于金字塔底端。
师:因为第三只猫是拾来的,因为它长得不好看,因为它性格天生忧郁,因为它的地位若有若无,所以,他的罪状就从“似乎”“好像”变成“一定”了。我们还可以这样设想,假设是张婶找到了这只猫,她会怎样对待猫? 生:会打得更厉害,因为它连累了她。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设想,假设是一只狼狗吃掉了芙蓉鸟,“我”又会怎样? 生:(笑)不怎么样,我能怎样?那是一只狼狗。
师: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弱者,只会选择向比我们更弱的人宣泄我们的愤怒,于是产生了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第二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周巷镇云城小学
周文杰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设计好教学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多么的重要。本学期我教一年级数学,刚入学的学生经过一个月的行为习惯强化教育后学习习惯基本养成,课堂上主要通过老师讲解获得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容易被转移,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技巧很重要,课前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
在一堂课上我教学9减3等于几的例题时,通过PPT投影显示9个萝卜,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投影上,接着动画显示一只兔子搬走了3个萝卜,学生看得津津有味,然后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还剩下几个萝卜?”“想到答案的小朋友请举手。”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来,眼睛里满是渴望被老师叫到的期待,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课堂氛围活跃,后来的巩固练习效果也特别好,整堂课下来绝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方法。
另外一堂课是讲解十几减几等于几的题目,本来准备好PPT展示给学生,但由于当天学校断电,电脑不能用,加上没有准备教具,一道16减5等于几的题目黑板上画图花了不少时间,期间学生没事做有开始做小动作的,即使我说过思考怎么做,但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没有提起来,我不得不板着脸让学生看黑板,学生的反应比较慢,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教完之后,仍旧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懂过程,在后来的巩固练习中,本来可以让学生讲解的题目,我继续详细讲解给学生听,直到每位同学都听懂,但此时已经将近下课时间,课堂作业本上有几道难的题目没有时间讲解给学生。那堂课后我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教学效果有多大的影响,这也促使了我之后的教学每节课前都会准备好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
第三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会去从事各种活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认为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适时。要能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把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我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不是采用在空圆锥体里装沙实验的方法,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向学生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然后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正确的计算出所求圆锥 的体积。像这样在教学中适当的设计问题情境,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二、设计竞赛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生有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利用这一特点组织一些数学竞赛活动,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
例如:在一节讲授“8的认识”的课堂练习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我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我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我所设计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又如我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由于课堂安排层次性强,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设计游戏情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好动是儿童的年龄特征之一。如果单靠限制学生的“动”,在课 堂上,让他们“老老实实”地上课,这如同捆住了他们的手脚,上一堂课又苦又累,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设计一种游戏情境,把游戏形式与数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活泼的数学游戏,寓教于乐。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初入学的儿童学习数字“2”,在看图数数等环节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2”以后,我先引导学生从整体观察出“2”字的形状像鸭子,再逐步观察“2”字各部分:上部分像小鸭子的脑瓜儿,是圆圆的;中间像小鸭的脖子,是斜斜的;下边像小鸭的身子、尾巴,是直直的。然后把儿童语言整理成为“2字歌谣”——“2字像小鸭儿,圆圆小脑瓜儿,斜斜的长脖子,直直的小尾巴。”小学生听了喜形于色,很快上口。这样,不仅记住了规范的字形、书写的要领,而且感受到数字可爱,学习有趣。学生在游戏中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设计故事情境,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由于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
例如:在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个李财迷爱财如命。市上卖的鸡蛋每一斤称10个,每斤是1.54元。李财迷让小伙计去买,并想从中扣他的工钱,就出了一个难题给小伙计:他拿给小伙计1.50元,非要买来一斤鸡 蛋不可。买不来就不给工钱。你们能帮助小伙计想出个办法来吗?学生非常好奇,但想来想去也没想出好办法来。这时,我神秘地说:答案就在这节课要学的知识里。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投入了学习。原来,可以分十次去买鸡蛋,每一个鸡蛋0.154元,用“四舍五入”只需0.15元,买一斤(10个)共花1.50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这个财迷。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当中,吸引了学生,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设计操作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又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不仅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能使课堂气氛活跃焕发生机,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从而让数学成为孩子们追求的东西。
第四篇:精心设计教学情景
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提高思品课堂效率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但由于教材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学生的实际与教材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们教师仅局限于课本上的简单说教,就难以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触动和影响,培养的学生有可能只具有道德认识而不备道德行为。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伴随着丰富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并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基础。为此,我们应精心设计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教学情景,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一些情景方式,在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成长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与大家分享。
一、利用音乐、视频、图片创设视听情景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在有限的时间、空间传递大量、丰富的信息,极大程度上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情景创设最简单,最有效的工具。
例如,我在教学《守法护法,健康成长》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提高法律意识,我让学生观看了一名因抢劫被判刑的人的悔过视频,并配以音乐《铁窗泪》,学
生观后感触极深,充分认识到学好法律的重要性,全班学生在学习本章节时格外认真,需要记忆的法律知识都能自觉、准确的记忆。
二、讲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创设故事情景
教育名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应有的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思品教材上有许多精辟,说理性比较强的小故事,但它们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只有选取那些既有教育意义,又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故事,才会增加学生的好奇心,认同感或关注度。在教学《改革开放富起来》时,我以学生都认识的学校对门卖学习用品的一家人为例,讲述了他们一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巨大变化,故事讲完后,就有学生发出感慨:“还好,改革开放二十年后我才出生,要是生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就惨了!”显然,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对改革开放的作用已有明确的认识,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三、丰富情感体验,创设表演情景
学生道德情感的提升,与学生的年龄、理解能力、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这使得学生形成道德认识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自身表演,让学生表演中慢慢体会,悟出其中道理。现行教材中有些内容,其本身就是一个剧本,我们可指导学生体验课本中的角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作用是语言讲述难以达到的。比如在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貌和礼仪》时,我为了让学生把握开玩笑的度,设计了这样的情景让学生表演:(1)甲同学的单元测试成绩
不理想,心情很郁闷,乙同学对甲同学说,几门加起来250,不错拉。(2)一女生比较胖,一些男生称她为“八戒他妹”。(3)甲同学跳得特别远,同学们称他为“黄金双脚”。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些玩笑合适,哪些不合适。学生经过表演,讨论,认识到开玩笑要看时间,看对象,看场合,内容要健康。
四.巧提问题,创设悬念情景
在思品课的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逐步形成道德观念。如在教学《勿以恶小而为之》时,走进教室,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个算式:3-1=0,学生马上就来劲了,问老师是不是开他们的玩笑,我说,这个算式从数学的角度上看是错误的,但从某些方面看,又是正确的,学好本节课,你们就能理解了,学生兴致很高,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活动,结束时,我给学生简单的讲述了马加爵的故事,然后指着黑板上的算式对学生说:“我们中学生要在德、智、体三方面都取得好成绩,但如果品德不好,其他方面再好,也就是个3-1=0。”学生恍然大悟。
所以,好的教学情景,会使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中,引起他们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情景创设千变万化,我们应根据我们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的创设最优化、最合适的情景。
第五篇:精心设计教学板书范文
精心设计教学板书
有人说:板学设计是老师的门面,板书的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好的板书设计能让学生赏析悦目,有利于帮助他们高效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还应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
板书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提纲式板书、结构式板书、图示式板书、表格式板书、辅助式板书等,究竟采用哪种板书形式,应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使其为本节课服务。
下面是我的一个教学设计,以此为例来说一下教学板书设计的类型及实效性。
教学设计: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交往意识,在生活中正确交友,提高交往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交往的必要性、重要性。能力目标:学会正确交往,提高交往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我们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都需要与人进行交往,请看小明在成长的过程中主要与那些人进行交往,这些人给了他那些帮助。(多媒体展示:A在家B在幼儿园C在小学D在商店)
问题很简单,师生在谈话式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入本课内容:我们看到小明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今天我们就共同探讨:为什么要和人交往?交往对我们有什么重要作用?
2、板书标题:
一、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二)教学活动过程:
一、交往伴一生,一生在交往
1、人生离不开交往(交往的必要性)
情境活动一:关于交往的两种不同认识(学生看学案,思考问题)
(材料见学案)
材料1:同学甲:交往对我们很重要。
同学乙: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用不着费心去交往。你怎么看两位同学的观点?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能离开交往吗?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很容易认识到:人生离不开交往。即:交往的必要性。)说一说:
※在生活中,自己经常与哪些人交往? 他们给过自己哪些帮助 ? 自己给他们提供过什么帮助 ? ※自己现在有多少知心朋友?小学毕业时有多少?(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的范围会越来越大。)教师赠言: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孤立的存在,必须与他人交往。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才能体到人生的快乐,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交往在人的生活中中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学会交往,广交朋友,为自己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交往的重要性)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分析解答实际问题,感悟出交往的重要性)填一填:
我生病了,好友来看我,我感到:————————————落下了功课,我该怎么办?———
在生活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我感到: 外出迷路了,我会:————— 公交车上看到孕妇上车后没坐了,我会:————— 好友要参加运动会了,我会:———————— 这些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了:
①通过交往,能够实现心灵沟通,保持心情愉快 ②通过交往,可以结交新友,不断完善自己(③在交往中朋友会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
教师赠言:人生难免遇到困难、挫折。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有助于困难的解决。在困难时获得别人的帮助是幸福的,应该感谢别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同样会感到幸福。
名人名言:如果你把一个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忧愁。培根的名言同样告诉我们:交往中我们的朋友会帮助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问题探究:朋友越多越好(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学生各抒己见,争辩很激烈,掀起了课堂高潮)教师赠言: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人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好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这就要求我们在交友中要善于选择,慎重择友,多交益友,从而让我们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健康地成长。
(三)课堂小结(结合学生实际,强调交往的必要性、重要性,提醒学生广交友、慎交友)本节课知识结构:
1、人生离不开交往——人生为什么离不开交往?
2、在交往中完善自我——交往有何重要性?(1)交往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通过交往,能够实现心灵沟通,保持心情愉快 ②通过交往,可以结交新友,不断完善自己
③在交往中朋友会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和挫折(2)交往对我们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
(四)实践平台:
结合本节课你对交往的认识,为帮助同学们在生活、学习中广交友、慎交友、交益友,请向广大中学生发出一份有关交往的倡议书。
(五)教学反思:
优点: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生活即教育”,使学生感觉到思品课有趣味、有价值,实现了:“学习——感悟——提高”
不足之处:给学生设计的情境材料少一些。
(六)板书设计:
一生——交往——一生
∕
必要性
重要性 〖广交友、慎交友〗
本节课我采用了结构式板书,既简洁又突出了重点、落脚点。使本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非常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板书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1、提纲式板书
2、结构式板书
3、图示式板书
4、表格式板书
5、辅助式板书
究竟采用哪种板书形式,应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使其为本节课服务
板书设计的实效主要有:
1、板书设计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
2、板书内容与学习内容互相协调,能凸显学习重点,起到强化作用。
3、板书设计具有启发性,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起到“画龙点睛”、指点引路的作用。
4、第六、板书设计具有浓缩课堂内容的作用,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起到再现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