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课万人数学 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导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导·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我想对于徐长青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之前的《重复》到这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退”中的数学》,老师上的很投入,学生玩的很投入,我们听的很投入。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许洋老师的《神奇的莫比乌斯圈》、俞正强老师 的《度量天下》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五十节名优课,十多堂学术讲座,四十八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感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如朱乐平老师的《分数中的“平均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二篇:千课万人数学_学堂课堂观摩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1月,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杭州参加了“千课万人”全国小学数学学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现场。“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不是第一次,但每一次的收获都是不一样,这一次我同样满怀期待来到了西子湖畔,走进了浙大的华家池的观摩现场。虽然那几天的天气很冷,但我的精神却很振奋。
当水墨画般的画面展现在我的眼前,在铿锵有力的钟声中,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学本课堂,学本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围绕着核心问题开展自主性的探究学习,在单位时间内解决问题,实现学习目标,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学习活动。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师生共同构建小组合作团队学习机制,创建人文、自由、开放、多元、灿烂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本课堂学习,最终目的是让每位学习者生命得到精彩绽放。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大气、思维、深度。
1.大气。走进名师,让我的心灵震撼,每一位名师特色各异,或儒雅,或幽默,或风趣,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大气。不论是的俞正强还是张齐华的课,不论是男专家还是女专家,都可以用这两个字来形容。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一课,从大处入手,分小问题逐层解决,张老师娓娓道来,如拉家常;风趣幽默如无声润物,悄悄地将知识无痕注入学生脑海的心田,一步一步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扎实的认识。而整个过程似乎又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来解决的,整节课轻松、愉快、自然。张老师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徐长青老师的《数与形》。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徐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初中课本里很多的知识诸如“勾股定律”、“找规律”等结合在了一起,同时向学生渗透了一个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其实数学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数形结合的过程,在徐老师的这节课中让学生经历了“一一对应”“转化”“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明白可以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这也是这节课最为珍贵的经验。
3.深度。其实应该说,这四天下来的二十节名优课,这么多位名师,各个有深度有内容,也是我最难受的一点吧。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周四下午三节同课异构的三节课《分数乘除法练习》,三位
老师三种不同的思路,切入点完全不同。围绕乘除法的意义展开,唐彩斌老师注重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的培养,“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以让学生引入向另外的角度。”顾志能老师的课平实扎实,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深度,袁晓萍老师的课实现引导学生自主的复习,收集资料吗,在课堂上像阶梯一样让孩子拾级而上学习数学,自主、民主、有效、扎实。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知识要学会融会贯通,因为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我又觉得说不清楚,深刻体会到自己的理论水平不够,对教材的认识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时候我觉得应该需要有个专家在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
第三篇:《千课万人》观摩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观摩学习体会
一回来我就马上开始写我的体会,因为担心这几天的观摩学习的容量之大让我这小小的脑袋记不住。首先,最大的体会就是感恩,感谢学校能够信任我这个新老师,给我这样一次认识小学数学界大家的机会。尤其是随着这几天见到的老师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这种感谢之情也愈发深刻。
虽然我本就是一个教数学的老师,但是刚转到现在的班级和开始真正数学教学让我慢慢产生了很多困惑,发现自己就像一只井底之蛙,遇到的见到的都只是课本上的知识,甚至于对课本知识研究的还不够透彻,更确切的说,是不知道从哪个方面,以什么为重点去研究、去学习。所以在学校提出有学习机会的时候,我马上报了名,就是想解决这些疑惑,去看看真正的数学课是怎样上的。同时,因为自己本身的局限性,想要见识一下,新的数学教学的模式是怎样的,新的理念又是什么。
第一天的学习我就被深深震撼到了,不管是吴宁中老教授关于数学核心素养的传递,还是吴正宪和刘德武两位老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让我有所反思:真正好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看起来热热闹闹的,而是激发学生去思考,用正确而恰当的问题去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思考和进行合适的表达。让我明白了,数学培养的是让孩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还有一点值得我去反思的是,有些情况下的教学设计我甚至不是很懂,这点是需要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我明白这是由于我的数学教学素养还未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黄爱华老师一出场,大家都认识他,唯独我不认识,但是一节课过后,我也深深被这位老师的教育机智所折服,并且将这个名字和这堂课深深的记在心里。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中,学生最开始就把老师应当在最后得出的结论说出来了,如果是我,我想我就会草草讲完。但是,黄老师依然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讲,并没有生拉硬拽到自己的预设上去。而且还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这个问题,以“你会用a来表示一个数,那么你知道a到底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个有意思的问题衔接转承,一步步将学生引导到自己的思路上去,并且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场雷鸣般的掌声说明了一切,让我看到了一位优秀的老师的教学智慧。然后就遇到了我另一位特别喜欢的老师:罗鸣亮,一位讲道理的数学老师,用孔凡哲教授的话说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完全感受不到学习的压力与任务感,而是完全放松的一种状态,在罗老师轻松的话语间就体会到了数学的魅力并且学到了知识点,而且一节课下来我作为一个听课者甚至都很快乐。
由于千课万人的容量很大,所以遇到了很多很多名家大家,包括郑毓信教授的一次令人深有感触的讲座,不同于吴宁中教授高屋建瓴的高理论层次,郑教授从最开始就在说,如果一个讲座一堂课下来对听者没有任何的影响和反思的话就是一次失败的报告。然后他就从生活实际中告诉我们,数学思考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让孩子不要觉得数学离我们很远。同样传播这种思想的还有来自台湾的洪雪芬老师的《数学步道》,就是从数的方面教我们要从实际来看数学,通过“数字魔术卡”这个非常有趣的一张纸,让学生在动脑筋想要拼成方块的同时还能看到以学校之景为高中低年级精心设计的题目,这些题目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数学课本上的题目那样抽象,而是要求学生亲自去校园里动手去测一测,数一数,量一量,并且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明白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四天的学习结束后,我发现自己好像并没有记住什么东西,可能连哪位老师讲的哪一堂课都不能一一对应,但是,在写这次体会时我才发现原来他们要传播的并不是一堂课的知识点,使我在键盘敲打时思如泉涌,恨不得把每一个细节都完全讲出来,就像张齐华老师说的,公开课有时传播的就是一种思想,一种启示。说到张齐华老师,给我最大的印象是粉丝特别多,一到会场就有很多老师要求合影。让我不禁猜想这位老师的课堂肯定特别精彩,果不其然,《小数的初步认识》让我见到了又一种不同的风格,张齐华老师见微知著,尊重儿童学习规律,通过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符合儿童认知规律,从经验到图形到抽象,用几何直观明确教学,让概念教学动态化。接着,斯苗儿老师的非常犀利的访谈使我们了解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并不是像别人看到的那么一直光鲜亮丽,“苦行僧”一般的张老师每日沉浸在数学专著里,“虽然看似苦闷,但是我很享受这种状态,很喜欢研究数学里的问题”,张老师如是说。也就是说,必须把这件事当成自己的兴趣来看待才会将看似无聊苦闷的事情令自己甘之若饴。所以说,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要有兴趣,老师工作也要有兴趣作为推动力才能使我们坚持下去。
偶然的机会要到了徐长青老师的签名,这件事令我开心了好久,也炫耀了很多次,之所以这么高兴不只是因为徐老师是一位大家都知道的名家,而是因为仅仅因为一堂课就爱上这位有风格的老师。来自天津的他曾跟相声演员姜昆学徒研究语言的幽默,并且成功把它应用于自己的课堂,如果非要和同样幽默的罗鸣亮来对比的话,那应该听他的课就真的像听一次相声那样,充满各种各样的包袱,而且会让人在听完之后有深深的思考。在他讲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中,传达给我们的不像是解决数学问题,而是生活哲理,要“知难而退”(华罗庚),生活不只是前进的过程,有时候要“回头看”不断反思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前进。好多次我都感动得想哭,每每在徐老师给学生讲到如何学数学,如何认识人生时,这是我觉得自己最幸运的时刻,犹如醍醐灌顶,我也在想,能够坐在会场里听徐老师一节课的学生也是幸运的,也许就因为这样一节课,从此改变的不只是他对数学的看法,而是整个人生价值观的升华,这么说来似乎有点夸张,但是的的确确是我内心的真实感受。正如评课老师孙晓天所说,徐老师的讲课风格是谁也学不来的。我们只能取长补短,学习我们能够学来的部分。
还有很优秀的一线女老师女教研员,比如刘燕老师,她的《方程的意义》前后贯穿,用一节课的时间教授给四年级学生如何用字母表示数,什么是方程,方程的意义是什么,以及解方程的一部分思想。如此之大的课容量令人叹为观止,刘老师用自己的理解创造了这样一堂新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小华和小明的故事从低年级的问题一步一步到高年级,层层递进,深入理解。并且横向的让学生明白了用方程去解决问题的优势,就是可以顺向考虑问题,明白直接。并且通过对天平的直观感受明白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掉一个数,方程的等式保持不变。
这次学习还让我见识到了多种多样的课型,让我知道原来数学还可以这么教。比方说王炜老师的绘本课,教会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规律,从数字、颜色、大小、方向等方面都能找到,让孩子感觉到这不是一堂数学课,而是一堂侦探课,在王老师的课堂里,孩子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小侦探,并且绘本的画面符合儿童的视觉捕捉特点,在这样的氛围里就完成了数学教学任务。还有表演硕士王昆杞的戏剧课,抛弃了现在课堂里桌椅的限制,放松学生手脚,通过表演与活动学习到十以内数字的认识以及加减法,非常有趣。最值得借鉴与采纳的还要数吴如皓的魔术课,来自于宝岛台湾的他可能受刘谦的影响,成功将魔术引进数学课堂,运用扑克牌的特点(字母和花色),把数学规律隐藏其中,学生在惊讶于魔术现象的同时产生好奇心,在老师慢慢揭秘魔术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完全不用老师去强调,就已经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了,而且对老师下一步的教学充满了期待。而且在通过自己动手去制作魔术本身,让别人去猜的过程,教师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就是吴老师说的,让学生学会“在混乱的世界里看到永恒不变的规律”,使学生产生这样的感觉“当数学跟我有联系时,好奇的门槛就降低了;当我用规律开始做数学时,我对数学就充满了期待。”
我觉得在这些教师名家中让我找到最大动力的不是年过七十教学经验丰富的刘德武老师,也不是年过八十充满智慧的的李大潜教授,而是正值年轻就走上各种公开课舞台的刘伟男,年纪轻轻就成为博士后当上大学数学老师的刘东文,既有颜值又很年轻的郭骥,他们的状态激励着我,而且刺激到了我,让我知道原来年轻教师还可以这样做,打破了我对原来工作岗位的认知。从前我一直在想,只要埋头于学生之间,认真教好自己的学生,默默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个耕耘者就可以了。现在发现,原来走上公开课的舞台也不是那么可怕的事情,就像同行的一位老师说的“你应该把讲公开课当成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我想,要想走上公开课的舞台不仅仅是“敢于”这么简单,还需要“认真钻研”这股力量,真正走进数学,走进学生的发展水平中,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真正刺激到学生,教授“教了就会”的知识。
其实,每位老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一一回顾的话我想怎么都说不完。最近有人问我杭州之行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总是回答,不想回来了。其实我心里又是想赶紧回来的,因为杭州“千课万人”带给我的太多太多,我总觉得待在杭州可以继续感受名师们带给我们的思想与感动,但是又很想赶快把所见、所听、所想、所得带到我的课堂上,去实践最新的教学思想。惟愿这份感动与影响一直持续在我整个教学生涯里,给予我动力,指引我不断前行。最后分享活动上抬头就见的一句长标语:大道至简三尺讲台精耕细作立新化人大教育,知易行难百年事业宁静致远继往开来创新篇。
第四篇:千课万人观摩体会
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
学习体会
“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于2016年4月7日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馆如期召开。这次会议,规模宏大,盛况空前。听课的教师,来自26个省市近万人,把体育馆塞得满满当当的。有72位专家参加讲座或点评。21节示范课,课课精彩;10场报告,场场动人。它体现了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将引领全国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此次杭州之行,总觉得收获很大,得益匪浅,心中充满了激动和喜悦!虽不能系统总结,但记忆中却留下些零零碎碎。下面就谈谈此次杭州听课之行的一点感受吧。
四月春暖,细雨霏霏。我们一行五人(杨军、吴云飞、吴丹、和平)共赴一场“千课万人”的语文盛会,相约在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新常态课堂”研讨观摩会上。
场面宏大,扩音震响。跟来凤篮球馆一样的但比它要大几倍的篮球馆四周观众,中间课堂。20张课桌整齐摆放,八尺高屏悬挂空中。北座中间72位专家就位,听课几万人济济一堂。居高临下,俯视课堂。
语文教学到底是什么?可以是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的以疑定教,可以是杭州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的以猜阅读,也可以是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老师诗一般的语言,还可以是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指向语用的读写结合,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歌一般的吟唱......其实语文教学可以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回顾几天的学习经历,带给我们的是一次次的震撼,感受到的是新常态语文课堂散发出的独特气质。
一、质疑,赋予语文课堂新生命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李玉贵老师的课堂上,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一点。李老师用她那甜美温柔的声音,带领孩子进入了《蝙蝠和雷达》的学习。她的语文教学可谓“一问到底”,通过“探问、质问、疑问、追问”开始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是问题的发动者,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不时质疑文本的合理性,让学生的思维和文本发生激烈碰撞,擦出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火花。而对于一开始不敢尝试提问的孩子,则引导寻求“最笨”的方法。她告诉孩子们笨的问题问多了,就会有聪明的问题产生,以此打开孩子们敢于质疑的心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质疑,溅起的将是一圈圈思考的涟漪、一层层好奇的波纹、一朵朵才情的浪花,赋予语文课堂新生命。
二、阅读,提升语文课堂新品味
人生最优雅的姿态便是阅读。阅读的世界里有蓝天白云,有虫鱼花鸟,有高山流水,有侠骨柔情,有四季瓜果,有万紫千红等美好的场景。让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轻松徜徉、流连忘返!来自西子湖畔的张祖庆老师,带我们走进《灵犬莱西》的世界。他通过一段段精选的小视频将莱西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一一展现,在文字与图片的碰撞中引导孩子猜读,带领孩子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课堂中时时渗透阅读批注,处处交流读书笔记,还时不时地总结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孩子运用语文的能力。他所倡导的“裸课”理念,让我们耳目一新。不试教就上观摩课便是他所推崇的,但是却也对自己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试教就意味着要在课堂外下功夫——文本细读的功夫、朗读的功夫、背诵的功夫、板书的功夫、点拨的功夫„„在他的课堂上,永远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以成就学生的精彩为己任。来自杭州天长小学的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执教的《渔夫的故事》,引导孩子学会长故事的读法也别具一格。他通过概括、猜想、与原版故事的对比、写作方法的渗透等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民间故事的魅力,在这样的阅读课上,孩子与书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老师在她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发展》专题报告中,也将阅读教学放在了首位;山东潍坊齐鲁名师韩兴娥老师也提倡从小让孩子在阅读中诵读、积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次次心灵的洗涤,这就是阅读独有的魅力。
三、国学经典,增添语文课堂新光彩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次活动中,国学经典吟诵也占据了大篇幅的课堂教学。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文言文《天籁》一课上,我看到了,也听到了,更感受到了他天籁一般的朗读教学。真是此读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啊!两节课他都在指导学生读:范读、教读、齐读、轮读;个人读、两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大声读、小声读;重读、轻读、长读、短读、快读、慢读„„方式——各种各样!情态——千变万化!把全场的老师及专家都带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及其快乐的而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的情景之中。一堂课下来,孩子们通过不断地读,多种方式地读,在读中记忆,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受,外加王老师那浑然天成的嗓音,这样人课合一,行云流水,让我们久久不愿意结束!教师悠悠然,学生欣欣然,这便是国学经典带来的魅力!
来自安徽合肥市62中学小学部名师薛瑞萍老师带领在场的老师们开始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吟诵。他博学、睿智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精妙,原来经典诵读可以这么贴近孩子的生活,让孩子们愉悦地阅读经典、传承经典是薛老师带给我们的思考。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素读”经典课程所能解决的母语教学问题报告》,让全场座无虚席。她所提倡的不求甚解、大量背诵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一线的老师受益匪浅。原来经典素读能解决的问题很多,它可以大量提高孩子的识字量、普及传统文化教学,唤回母语的“乐教”理性。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开始素读呢?
一周的学习旅程,短暂而充实,带给我们的是满满的享受和无尽的思考。愿我们不忘初衷,行走在追求新常态语文课堂的幸福路上,期待着下一次的盛会到来!
来凤实小田仕林 2016年4月12日
第五篇:千课万人数学-心得-
“千课万人”小学数学听课体会
10月25-28日,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长沙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拓展性课堂”教学观摩会。“千课万人”对于我来说,属于第一次,我满怀期待来到了湖南长沙,走进了月亮岛学校的观摩现场。当主持人满怀激情的演讲,我才真的意识到此刻的与众不同,才深深的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翻开《参会指南》,看到一排排专家、大师的名字,我突然意识到他们此刻竟是如此与我贴近。往日只能在书本中见到的人,现在我竟能坐在下面听他们上课,听他们讲座,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四天的时间,实在是太匆忙了,这四天里,让我近距离的感受了大师们的教学魅力,耳闻目睹他们高超但有看似朴实的课堂演绎,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 和新的教学理念。
本次观摩活动的主题是“拓展性课堂”,而它首先提醒我们的一件事情就是要注意倾听孩子心中的想法。对于学导课堂新课标也这样补充到补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当积极倡导并认真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从教师“教”为主到学生“学”为主再到提倡的“学导”并举,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深入。理想的课堂不应该是舞台,因为它不是任何人表演与展示的地方,它应该是教学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
在“千课万人”活动中,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快乐、思维、深度。
1、快乐。我想对于华应龙的课,用快乐来形容无可厚非,整堂课我们时常能听到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声。徐老师通过一堂课的精彩演绎,让我们看到了策略形成的过程。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整个班的学生围绕在徐老师的周围,我想作为一个老师,当你受到学生这般热情的对待时,那种满足感这的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吧。但作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来说,对他们的示范课作为学习课的话,是否可以在提高课堂效率上做些思考和改进呢?当然有可能不准确。
刘松老师的《有序对数》、张新春老师的《数与形》、唐彩斌老师的《方格里的加减乘除》,张齐华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等等的课,刘老师幽默的语言配合有效的动作,在老师的引导下,对于乘法分配律有了扎实的认识。许洋老师通过建圆环粘圆环这个简单的游戏,带领着学生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虽然时
间是傍晚的5点多,但学生仍学的兴致勃勃,我想这就是对老师最好的肯定。而俞正强老师的课堂的开放性,则让我不得不佩服老师的知识底蕴的深厚,而学生那有模有样的回答如“感情可以用时间来度量,用心去度量......”则赢得了我们一次有一次热烈的掌声。
2、思维。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刘德武老师的《怎样使得数最大》。其实可以说这是一堂思维训练课更为的贴切。柳老师的课朴实扎实,在他巧妙又细心的安排下,小学课本里很多的诸如“烙饼问题”、“打电话问题”等结合在了一起,提示最优化的两个基本方案:资源确定时要追求最好的目标;目标确定是要使用最少的资源。在进行问题解决时,更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思维考好的过程借助图形式、简单算式形来解释,在老师直观演示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解题的关键,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深度。整个活动下来我才真真意识到知识方到用时才觉得自己学的少。所以我只能想到什么说什么了。如朱国荣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谈到分数,我们就想到平均分,可是朱老师的课师徒引领学生深入到分数中的“平均分”的内在。围绕“如何选择合适的维度理解平均分”展开层层深入观察、辨析、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这让我想到我听到的关于这堂课最好评价的一句话:惟有“深层”的关注,才有“深度”的精彩。看来要想让学生学会静下来思考问题,教师首先要学会静下心来教学。
整个活动,让我深深意识的一点就是自己的力不从心。自认为在学校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可是当我到观摩现场时,才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嫩到不行,很多时候,我真的只能感受到这堂课的精彩,可让我说一个所以然,或者从某个角度来说一说的话,实在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和我同行的老师的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像你们这样的新老师,必须有个人给你引个路,在每堂课后听听他的点评,你才会更好的发现他们的精彩之处和巧妙的安排。那么就让我用粗浅的眼光去感受大师的风采吧,我想也能感受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