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心得(模版)
学习研究生思想政治课程心得体会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逝,研究生的第一个学期接近尾声,思想政治课也即将结束。每次课上老师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很多新的内容,通过身边的实例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观点和思想。其实思政教育离我们很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们能够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我想就我在课上学习到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来谈谈我的感想。
第一堂课老师就说研究生的学习重在学术。我第一次知道学与术其实是相互独立而又统一的,是需要辩证地去看待的。学指学理,术是技术。学是术的基础,是术的源头活水;术是是达到学的手段、工具和方法,是学的产物。没有学,也即没有术。有了学,早晚必落实于术。只重术,虽也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某些成就,终究成不了大局面。学与术其实也是质与量的统一,达到了一定量的术之后将实现学的质的飞跃。我们经常讨论为什么中国人缺少创新,可能也会与当前中国的教育模式重术轻学有关。我的专业是城市规划,其实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工科类院校的教学体系中注重技术课程的学习,国内或国际竞赛主要也是以术而不是学为主。我们对于历史、地理、文学、经济、哲学等学科的学习同样重要,却更多地需要自己在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诸如万达集团这样的行业大亨也开始大力投资文化产业,可以说文化在国家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重要高度。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的硬实力实质指的就是那些外在的文化产品,如工业、农业、军事、经济、科技、社会管理等。而软实力指的则是知识、信仰、道德、艺术、法律、风俗。一个是文化的内核,另一个则是文化的产品。软实力是硬实力的基础,硬实力是软实力的产物。只有软实力得到了长足发展,硬实力才有可能跟上,综合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
软实力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知识”这一要素在软实力提升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判断需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必须有着坚实的哲学根基。知识应该成为美德的基础,不仅美德需要知识为基础,艺术、信仰、法律等也需要学理化、知识化。细究西方国家硬实力的真正源泉,我们也能够看清,西方人有着将一切经验上升为知识体系的能力,擅长分析与说理。应该说,西方文化中综合实力的发动机正是其软实力,或者所谓的纯学理研究。从古希腊起,西方的纯学理研究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
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硬实力其实属于术,而软实力则是学或学理。学与术的关系既如上所述,那么要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当务之急是在发展学问,而不应过度地倚重术,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的。而学术独立的核心是学理的独立,只有在纯粹学理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才谈得上中国学术的独立,才谈得上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独立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所谓“礼乐之所兴,百年积德而后成”。如果我们没有做纯学理研究的思想倾向,而认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当下引进西方的术。这种思路只能导致我们跟着西方人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所以,我的看法是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必须径直从基础学科入手。要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与术结合起来,从现在做起,脚踏踏实地走下去,切忌急功近利,或许终有一日,我们的综合国力将会居于世界的首位。
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积极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把握好学与术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当代新青年。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通过接受的教育及其生活、成长环境等方面体现在其行为举止上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比其他人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从内到外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升,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政治课心得
沧桑正道,百年复兴 ——中国崛起之思考
中国曾经是一个强国,但近代不是。
一百六十多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这个自称“天朝上国”的中国仿佛一只沉睡了的雄狮,昏昏欲睡。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甘后人,致力于变弱为强。一代又一代人探索强国之路,寻寻觅觅,百折不回。这条路,坎坷不平,有诗的意境,梦的虚幻,留下的却是发人深省的教训,令人振奋的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备受摧残的自尊与自信,以及一颗颗滴着血的爱国心。
一、沉沦
《南京条约》的签订,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给中国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损失,更是主权的丧失。“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西方列强第一次尝到了武力征服中国的“甜头”,不平等条约纷至沓来。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约》,这半个多世纪,清政府同各国列强签订了上千个的不平等条约。赔款从《南京条约》的2100万银元到《辛丑条约》的4.5亿两白银,割地小至香港岛,大至台湾岛,通商口岸从沿海到内陆,中国丧失的主权从司法、海关税务、领土、内河航运直至军事、外交、行政权,西方列强的触手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中国的每一个省份,远至新疆、西藏。
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清国已经难以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放眼望去,神州大地,满目疮痍。使领馆、租界如国中之国,四处林立,沿海、内河如自由市场,来去自如。西方列强从中国掠夺的不仅仅是资源、财富、领土,更有中国的主权与尊严。
二、探索
《周易》有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此主权沦丧、民族危亡之时,中国人不得不睁眼看世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自强之路在何方?
近代中国历史,既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抗争史。这时的中国,像一艘搁浅的大船,尽管沉重,尽管缓慢,但他仍然坚挺着前进的风帆,因为不屈不挠的中国人,他们始终有自己的梦——强国梦。中国人开始勇敢、坚毅地探索自己的强国之路,他们坚信这只沉睡了很久的雄狮,终有被唤醒的一天。
救亡图存的旗帜召唤了近代无数的有识之士,他们的强国之梦,或是魏源的“师夷制夷”之梦、或是梁启超和平改良之梦,或是孙中山武装革命之梦,抑或胡适“再造文明”之梦,他们都曾梦想看到一个富强的中国,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然梦醒时分,所看到的却是血迹斑斑的现实。他们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是中国近代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在不同层面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改造中国,在特定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有声有色地促进着中国的近代化,推动了近代中国新生力量的诞生。他们都在探寻未知的强国之道,寻找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的真理,他们不同的思想与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了近代中国人救亡图存的选择与尝试。
路,总是人走出来的。歧路也是历史的遗产,因为没有歧路的挫折,又哪儿来正道的开拓呢?
三、崛起
近代中国自强的根本问题是国家独立,若国家无法实现独立,强国之梦便终归只是黄粱一梦。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次的血与火的考验,终于浴火重生。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万里长征后在抗日烽火中风云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新中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从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到三大改造的彻底完成,从工业零基础到国防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建国初期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摸着石头过河难免会滑到,探索国家建设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将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属不易,在偌大的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是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点燃了明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纠正了我国在政治和经济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康庄大道。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不断丰富,总体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又发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四、沉思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硬实力的国家便无法成长为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傲人的成绩,而精神文明建设所得成就略显逊色。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一贯所追求的是构成大国的有形因素,而一个真正的大国所必须具备的无形因素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地域广阔是否可以成为大国呢?人口众多是否足以认定为大国呢?答案应该是否定的,以色列弹丸之地,却得以雄距于伊斯兰世界。那么,经济发达程度是否足以衡量大国呢?最新人均GDP排名,前10个国家除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外,排名前三的是卢森堡、卡塔尔和挪威。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都排在15名开外。军事实力强大是否可以认定为世界强国?同样是重要指标,但不具有规律性和决定性。以2400万人口养着上百万大军的朝鲜,以及近9000万人口养了近50万军队的越南,都不能称之为大国。相反,仅有6万左右武装部队的加拿大,却是八国集团中的成员,并且一再强调自己的世界领导力。
以上简单比对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仅仅有形的存在并不一定可以成为大国,特别是世界大国。单一指标很难成就大国,多指标叠加才会造就大国,并且每增加一项指标,大国的基础就越扎实,地位就越牢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指标皆为有形,更有无形的大国支持要素存在,包括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成果,这些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与贡献的最重要体现,所谓软实力主要是这一范畴。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距离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仍然任重而道远。
英国是美国之外的真正领导过全世界的国家,原因在于英国一度创造了超越其他所有国家的文化与科技。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与贵族签订了日后成为其君主立宪法律基石的《大宪章》,意味着“议会代表整个王国”的宪政道路在人类社会开创。洛克早在300多年前就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和人的“自然权利”,强调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他首倡权力分配和权力制衡,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三种。这些思想和政治理念在后来深刻地影响了英国、美国、法国的政治走向,乃至影响着世界。百年之后,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富论》问世,那只“看不见的手”直接影响了西方政府的构成和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再加上以牛顿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在英国萌芽而不是其他国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总体而言,美国与英国的崛起动因是一致的,因为最早踏上新大陆的移民,即以英国人为主,英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在新大陆得以开花结果,其最明显之处便是 “五月花号公约”的签订。也许是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后者比前者更具包容性和创造力。
英国和美国的发展道路足以证明,文化和科技创造、制度和价值观创新是近代以来大国崛起的根本动因,那么这种创造力源头活水在何方?这又涉及到一个更深层、更根本、更核心的命题——国家或民族精神。一个人、一个集团、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了牺牲而来的精神,永远不敢言强大。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任何发展阶段如果没有因担当而来的牺牲,这个阶段就是苍白的,甚至是被人类社会所忽略的。至此,我们可以作出一个基本判断,大国崛起于精神。没有精神支撑的经济繁荣不会走出很远,更不敢言真正崛起。
如今,中国在实现强国梦的道路上仍然存在着为数众多的精神制约因素。首先,为数众多的国民对人生意义的理解颇为肤浅,难以产生足以赢得异国国民所尊重的担当意识与行为。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精神品质,必造就伟大的人民。中国共产党以追求平等而起家,然而时至今日,以官位为核心的等级观念滋生蔓延,这严重地背离了中国共产党的初衷和宗旨。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由于文化品质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大多情况下仅限于物质和感官享受层面,对尊严和优雅等现代文明素质几近盲点。我们可以处心积虑、不择手段成为权力贵族、财富贵族,对精神贵族则漠然置之。
其次,我们对大国崛起定位有失偏颇,对现代文明下的大国崛起认识模糊。我们往往过分强调经济实力的上升,强调武力的慑服,当我们发现西方的文化对中国的文化市场蚕食鲸吞之时,我们开始重视文化软实力之于国家的重要性。而如今,中国的电影产业、电子游戏产业的万马齐喑,为西方产品所充斥,这虽是管中一斑,却可反映出我国文化产业的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片面强调阶级教育、仇恨教育,造就了中国国民的弱国心态与民族主义,这难免会与西方世界发生冲突。当然,近代屈辱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部分实属必要,然过分强调过去的屈辱,却容易滋生有朝一日一雪前耻的念想。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之时,仍然请求主赦免施暴者的罪恶。西方人很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盯着百年前的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半个世纪前日本侵略中国,那些人都已作古,为何把仇恨转嫁到毫不相干的这一代人身上?这其中的道理引人深思。“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青年一代去努力奋斗。中华民族精神的建设如中国漫漫复兴之路一样,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为之而奋斗。如梁任公所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历史的重任必将落在我们青年一代人的身上,我们青年一代的未来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梦想成真的未来,我们应当真正用自己的知识、才智回报祖国、回报社会,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梦想,成就辉煌。
近代中国曾经是个弱国,但现在不是,未来更不是。
第三篇:形势政治课心得
形势政治课心得
形势政治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形式政治课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次的形势政策课上,老师就当前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讲解,这将有助于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当今世界已形成“一超多强”的政治经济格局,作为“多强”中的一员,中国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令世界惊呼: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快速进步。中国在国际事务上越来越显得举足轻重,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发展历程时刻警醒着我们:青年是推动社会和历史前进的一支重要力量。无论是人类社会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具潜力,最有创造性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全局。
当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幻,进入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所以,在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形势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如此的国内外形势下正视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坚定信念,振奋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四篇:政治课听课心得
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政治课听课心得体会
三岔河中学 倪顺美
2011年5月9日,我有幸去大姚一中参加“有效课堂提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大姚教学范示“标杆教学”的教学活动,为此,我谈谈自己在这次的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在大姚一中我听了五节课,一节语文课,4节政治课,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每节课灵活采用多媒体展示,把政治课枯燥的讲解、灌输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变得活泼生动。
1、新课改要求要突出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让我们容易走上另一个极端,就是不敢讲,生怕讲多了,就忽略了这一点。事实上,一个有效的课堂,除了要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还要求老师发挥好主导作用,而这一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讲授。
2、学生能够自行看懂的内容,不宜花过多时间重复,这不仅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所以,老师不仅要设法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答案,还要善于帮助学生做好总结。
3、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政治学科现在对学生的识记要求比以前要低,这就要求我们在讲授一些内容时,要降低起点,减轻学生的负担,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
4、师生互动做得很好,至始至终,学生都是课堂教学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5、课堂教学中间穿插练习,可以检测学生当堂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信息反馈。
6、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设计一些互动的环节,使课堂活动多样化,有效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教师的个人教学能力、个人素质都很不错。如老师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时的亲和力,工整的板书设计、语言的精炼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8、通过此次的听课,我更加认识到了听课对我们自身教学的作用,它利于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促进教学改革深入有效地进行,有利于我们取长补短、总结和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以促进我们更好的成长。
总之,我们的政治课长期以来一直被学生认为是说空话大话的课,很多学生认为政治课枯燥,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跟我们的政治课的理论性太强有关系,还有就是我们的政治课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力度不够,上课太严肃,幽默感不强。听了几位老师讲的课,我觉得她们在调动积极性方面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她们在讲课时很有激情,语言也很幽默风趣,能和学生融合到一起。作为政治课教师以后一定要加强语言的幽默功底,要对学生做充分的了解,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这一点是现代学生非常看中也是我教学中体会很深的一点。教师的外貌、风格、为人、特长、内涵、能力等等都是学生看中的“人格魅力”。正所谓“亲其人,信其道”,一个学生喜欢你这个人,就会“爱屋及乌”对你那一学科就肯下工夫。所以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就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表扬激励为主,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为了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吸引力,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善于运用激励艺术。与学生平等相处,千万不要摆老师的架子,只有学生心里认可你是老师,你才是一名真正的老师。多从自己的角度反思,多与学生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谈心。其实,老师与学生的区别仅是老师站得更高些,使得师生的距离远了,如果我们能站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看待问题,你会发现你的视野开阔了,你与学生的心贴近了。并且要加强自身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关注生活,适时运用到知识点讲解上。
2011年5月12日
第五篇:研究生政治课心得作业
政治课程心得
作为一名研究生,在开始上这门课之前,我一直认为政治课就代表着索然无味,就是去重复的听听过无数次的马克思主义,从小到大政治课永远围绕着要爱国,要爱国的主题来展开,当然,我并不是说爱国就不对,但无数次从书本上得到这种知识性的灌输,确实让人觉得无聊;而且不论考什么都要考政治,考上了研究生,我发现竟然还要上政治,刚开始我是拒绝的,我认为这门课对我的研究生生活没有任何帮助,对我的专业,对我的学术没有任何的作用。
但是慢慢的我发现我的观点是错误的,作为一名研究生,首先要慢慢适应研究生这个角色,再也不是简单的老师教,我学的过程,而是老师引导,自己探索,自我发现问题的过程。每次课上老师会在PPT的基础上拓展很多新的内容,并且总是用幽默的语言将身边发生的实例讲述出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些观点和思想。在学了老师的课后,我慢慢懂得政治是一辈子要学的东西,它对自己的做人看物、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都有巨大的帮助,而且老师也在中间为我们带来了红岩联线活动,这是我原来上政治课从来没有过的体验。红岩活动不仅使我们这些外省学生有一个了解重庆、在重庆旅游的机会,而且红岩联线具备丰厚的、独有的革命文化底蕴,这种极其特殊的人文环境也为我们开拓了视野。红岩联线活动完全打破了以前政治课总在课堂中进行、总在书本上进行、总是由老师进行的固定模式,不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这门课中的实践之名,这无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势必成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这将有效地突破既有“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教育模式的局限,从而更为全面地形塑造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通过红岩联线这个活动,不仅让我欣赏到重庆的美景,更让我身临其境,深刻体验红色教育。
其实思想政治教育离我们很近,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们能够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关于政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本学期政治课的学习,我收获很多。对于一个研究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关心国家大事,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理论基础,因为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不仅让我了解到政治学习在生活工作中方面的应用,更让我认识到了研究生加强政治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学习政治既是研究生增长才能、提高政治素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为做好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保障。让我们政治方向更加明确,思想更为活跃,使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更加敏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但不会束手无策,反而使我游刃有余,灵活自如因此,政治学习对于研究生来说也是工作也是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的气质、谈吐、学识和风貌,更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群众路线的积极先行者和忠实实践者,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老师在课堂上提到一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提到西方国家对我国在软实力上的侵蚀,我认为在软实力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知识”这一要素在软实力提升中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判断需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必须有着坚实的哲学根基。知识应该成为美德的基础,不仅美德需要知识为基础,艺术、信仰、法律等也需要学理化、知识化。细究西方国家硬实力的真正源泉,我们也能够看清,西方人有着将一切经验上升为知识体系的能力,擅长分析与说理。应该说,西方文化中综合实力的发动机正是其软实力,或者所谓的纯学理研究。从古希腊起,西方的纯学理研究历史已有两千五百多年。许多人文社科的思想都是源自西方,我的学科教育学也不例外。
我们可以说,所谓的硬实力其实属于术,而软实力则是学或学理。学与术的关系既如上所述,那么要发展和提升综合国力,当务之急是在发展学问,而不应过度地倚重术,二者应该是并驾齐驱的。而学术独立的核心是学理的独立,只有在纯粹学理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才谈得上中国学术的独立,才谈得上综合国力的提升。但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独立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历史过程,所谓“礼乐之所兴,百年积德而后成”。如果我们没有做纯学理研究的思想倾向,而认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当下引进西方的术。这种思路只能导致我们跟着西方人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所以,我的看法是要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必须径直从基础学科入手。要在学理研究的基础上,将学与术结合起来,从现在做起,脚踏踏实地走下去,切忌急功近利,或许终有一日,我们的综合国力将会居于世界的首位。
作为研究生,我们应该积极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把握好学与术之间的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当代新青年。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是通过接受的教育及其生活、成长环境等方面体现在其行为举止上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比其他人优秀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从内到外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升,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当勤奋刻苦学习,永葆理论上的清醒和成熟。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勤奋学习,才能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判别是非的标准。为此,要切实把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以勤奋学习为先导,提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创造性开展学习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结合个人的实际和专业的需要,端正学习态度,完善学习计划,充实学习内容,持之以恒地学习政治理和业务知识。不仅向书本学,更要向实践学,向老师学、向同学;不仅要学得进,还要拿得出,注重学以致用,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学业成果。也应当勇于开拓创新,永葆学习中的生机和活力。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担负着专业学习的重任,面临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勇于开拓创新,勇于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以往学习的经验,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开创新局面。今后的学习中,自己要进一步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专业上如何更好地、较深层次地、更广领域地摄取知识,把学习这“第一要务”体现在业绩中,使研究生的生活更有意义和活力
最后再次向老师表示感谢,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老师通过自己身边的大量实例来为我们的课堂增添趣味性,组织我们进行调研报告的完成以及红岩活动的开展,用心良苦。其实我深知,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和理解绝对不仅仅是一学期的课程而已,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一生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来做好研究的根基和前提,所以将来我一定会继续关注和学习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