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论如何提高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简论如何提高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高段语文教学除了建设性建议,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设置分工合理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发真挚强烈的语文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这些使得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把“我要学”真正落实到了实处,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段;课堂气氛;小组合作
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基本字词、课文理解、预习能力和课堂参与能力等都有了三、四年的基础,他们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由于升学压力等原因,对学习容易产生厌学。因此,在高段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清这种学习事实,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创设轻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等途径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而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提高高段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一些体会和认识,供广大专家和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想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和兴趣,首先就要努力创设轻松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新世纪的师生关系是平等民主的双向关系,只有创立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明白他们是课堂的主体,才能打破以前他们对教师的敬畏感和拘谨感,平等轻松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因此,在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中,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言论,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处理问题,多询问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而非强制性地将预设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关于母爱父爱的课文时,先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幼童即将从楼上摔下来,母亲赶紧伸手接住幼童;另一组是老鹰妈妈残忍地将小鹰推下悬崖,让它学会飞翔。然后我问同学们如何看待这两幅图片中的母爱,他们赞成哪种母爱并说出理由,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自己父母给予自己的是哪一种爱。在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导下,学生们打开了话匣子,热烈地讨论着母爱父爱的话题,并将自己遇到的令人感动的父母之爱或者是令人烦躁的爱大胆讲出来,同学们互相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学生们消除了对枯燥死板课堂的厌倦感,也消除了对教师的紧张感,轻松自由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在讨论中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在辩论中磨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轻松自由地进入到语文世界中。
二、设置分工合理的小组活动
新课标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给予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小组合作也可以有多方面的运用,如课前预习、课文朗读、课文理解和作文训练等。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鲁迅的文章时,由于同学们对鲁迅这位中国当代文坛巨匠的了解不多,我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第一组是“闰土”小组,负责查找鲁迅少年时期的家族史、绍兴生活和学习故事等资料;第二组是“一面”小组,负责查找与课文《一面》有关的鲁迅热情对待年轻人、认真负责地指导文学后生写作的故事;第三组是伯父小组,负责查找鲁迅晚年在上海的生活和文学写作的故事;第四组是课文小组,负责查找《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这三篇课文的生字词和大意理解,要求会独立讲述课文。同时,每组设置组长和发言人各一名,组长自行给组员布置任务,发言人负责将本组的调查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这样分工细致、目标明确的小组学习,每个同学不仅掌握了自主查阅资料、预习课文等自主学习能力,也明白了在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在课堂活动中,由于每个小组都查阅了相当丰富的资料,对于我设置的“你认为鲁迅成年后应该如何对待闰土”“鲁迅晚年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给鲁迅画一幅画像吗”等问题,各个小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于“闰土叫鲁迅少爷,鲁迅应该如何回答”,我适时将全班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同学们结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农民落后思想进行了有力批判,堪称一节精彩的批判封建制度的辩论课。
三、激发真挚强烈的语文情感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语文不仅是单纯的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充实崇高的人生情感,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义的生活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如情绪感染法、音乐激励法、话剧表演法等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课,喜欢进入到语文世界中。如我在教学第六单元上册第八组关于艺术美的课文时,我就用声情并茂、音画配合的方式感染学生,让学生进入优美高雅的艺术世界。如《伯牙绝弦》,我首先让了解“知音难觅”这一成语的同学讲述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然后播放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同学们体会伯牙弹奏时的感情和这首曲子的美妙高深之处,从而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世界中理解绝世友情的难能可贵,感悟这篇课文的优美奇妙,在音乐的感染中爱上语文,真正成为语文的知心朋友。四、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时期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和对初中未知世界的惴惴不安,学生在学习上和心理上难免产生抵触或厌烦情绪,语文作为激发情感和培养高尚道德的学科,应该在课堂中充分挖掘语文资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应对初中的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钱丽,小学语文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梁海英,小学语文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小学教学通讯,2010(3)。
[3]罗连杰,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语文建设,2012(4)。
[4]马尚友,培养真性情 走向真对话――小语的改革与试水,语文学刊,2012(8)。
[5]张法丽,注重学生个性 培养创新能力,基础教育参考,2013(3)。
第二篇: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我的语文教学观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组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当今新课程改革之下,由于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早已为人诟病。语文教学缺失了本色,众多的语文课堂上了“彩”,添了“色”,教学内容五颜六色,以“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等四个“满堂”为代表的教学形式五彩缤纷,教学效果却远离了教学目标。因此,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要倡简,要回归本色,要轻轻松松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如何让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呢?我觉得应该从课前预习准备、课堂教学交流、课外阅读实践等三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及优化。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提高听课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还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前很少给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课前预习,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如是,高年级的亦然,在学生尚未熟悉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就开始分析、讲解课文。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课文,攻克生字,研究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教师也要参与,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研究课文作者的社会环境、思想状态,探究作者写作的动机。
二、优化课堂导入,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课开始前,教师的目标意识要精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对每节课有强烈精准的目标意识,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目标不要贪多,要分清主次,少而精,因为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古语说得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学习《乡愁》时,只要抓住语文教学的魂———文学味和文化味即可。[2]教师可以通过检查预习结果、点拨预习留下的问题、引导启发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引入课题。认知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生最直接意识到的学习动机,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而产生疑问则是触发学生思维的起因。课堂导入,虽然所花时间不长,但却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优美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学习的冲动,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以往对语文不太重视,认为学不学都差距不大的偏见,使学生由“好学”变为“乐学”,最后达到“会学”,这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把握课堂取舍,抓住教学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一位数学教师在看过初中语文课本后说:“一篇课文这么长,这怎么教呢?”数学教师的感慨其实道出了语文怎样从众多的内容中提高有效性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各
[1]种原因,贪多嚼不烂,奢望一口吃成个胖子的现象还是相当多的。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学目标过分求全而忽略重点;教学内容求多而忽略精当;教学方法求异而忽略实用,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收效甚微。在课堂中,许多年轻教师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越好,习惯于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从字、词、句到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以及拓展训练,不一而足,面面俱到,生怕漏了这点,忘了那些。这其实是很不科学的,甚至会抑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王荣生教授说:“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可一篇课文,能教可教的知识点很多,这就要求教师们进行合理的取舍,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白燎原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学会合理‘取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取舍’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从语文教学的整体要求出发,在课堂上大胆舍弃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即通过对一至两个目标的训练使学生非常深入、透彻地掌握一两个知识点,争取一课一得。要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教师要先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精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突破口,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删繁就简方能提高教学效率。
四、注重学法引导,落实语文素养
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建立在文本之上,带有一种预设的目标趋向。沟通和交流顺畅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巧用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引导,把本属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将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彻底告别旧课堂的四个“满堂”:即“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灌”。这是提高中学课文教学有效性的突破口。比如在学生学完某篇议论文后,归纳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列出提纲,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代表上台列提纲,互相交流,最后归纳总结出议论写作提纲。学生由课文这个例题,总结出学习方法,解读规律,不但能提高阅读议论文的能力,而且还能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语文素养落到了实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培养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巧用多种手段,锻炼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应该打破学科界限,巧用多媒体技术,力求与中学语文教学整合,锻炼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文课堂教学情景求活泼,不是追求课堂热闹,而是要求语文教师因人而异,因课而新,形成自己擅长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提问法、伙伴型学习法、实验探索法、讨论辨析法、表演法、分组竞赛法等。在语文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和特点,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化抽象为直观,突破教学难点,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长处与传统教学的优点相结合,优化整合,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六、锤炼语文基本功,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语文教学需要本质的回归,语文课堂也同样需要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熏陶,从而生成新的感受、新的思维,使师生在课堂中一起享受语文的无穷乐趣和无限魅力。而这样的理想课堂,教师的基本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是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七、转变教师角色,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因此教师在教学上的着眼点必须放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上。学生主体性是否得到体现,是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需要着力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素质,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应转变教师角色,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重引导,重教法研究,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在自己的指导下学会读书。教师应由以往的“主讲”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协作者、参与者。师生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要从原来的“霸主”“权威”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变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教学。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书”,更不是突出“讲课”。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老师有效的教,二是学生有效的学,要想两者协调发展,卓有实效,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
八、重视课外阅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就要确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使语文教学真正回归阅读。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停留在语文知识的教授上,要加大阅读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比重,要倡导学生坚持进行大量的阅读活动,关注内容真实的阅读。课外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补充。大量阅读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知水平。大语文视野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堂上,不要把语文束缚在课本上,更不能把语文训练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而是在立足课堂、立足课本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2]刘家松.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吉林教育.2010.(5).[3]白燎原.把握课堂取舍,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4).[4]谢志冰.内容是根源,交流是保证——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四川教育.2011.(6).2011级学科教学语文 李云云
第三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优化小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素质教育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就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了重要契机。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理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前沿阵地。整体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有效性是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枯燥讲解,力求为学生打造一个愉悦、自由、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学,树立生本教学观,让学生展开一系列主动而积极的活动,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快乐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快乐学习,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激发学生兴趣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主线。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来主动学习。
1.生动故事。每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所以,我们要将教学与故事结合起来,这样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后面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期待。对于故事,我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也可以自己创编。如汉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可以从网上收集资料,将每一个汉字与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来学习汉字。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2.趣味游戏。好动、好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设计一系列的语文游戏活动,可以集知识性、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在玩中学会更多。如形近字、多音字等是学生容易混淆的,我们就可以将这些字集中到一起,让学生将生字宝宝送回家,让学生在做游戏中来加深对这些字音形义的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眼()、()天、()况、()洁、()进,让学生将“睛、晴、请、清、情”这几个形近字送回家。
二、体现形象性,让学生主动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还未形成抽象逻辑思维,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来自于直观事物,获取信息的种类也主要是感性材料。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知识,只能是机械地记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将那些小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层含义与事物本质寓于形象直观的事物中,引起小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运用课本插图、图片、照片、多媒体等来向学生展现直观的事物,让学生从直观的画面中来获取感性材料,从而为由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插图。现行教材图文并茂,许多课文都配有大量形象直观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这些课本插图。与文字相比,插图更具形象性,更符合小学生的特点,更能刺激学生的视觉,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获取更多文字所不能传达的信息。如写景类文章,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有限,使得学生并不能通过阅读直观地感受到山水的秀丽,也无法感知作者的热爱。而通过展现相关的插图、图片等,学生就可以将优美的语言与美丽的景物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景色的优美,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使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更加利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全面提升。
2.多媒体。多媒体是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更能形象直观地展现相关信息,刺激学生视觉与听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能将文本形神兼备地展现出来。尤其对于一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历史题材类文章,通过多媒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向学生展现那段真实的历史,使学生如临其境,让学生将文本的理解与社会大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影视剧片断。这样不用教师过多地描述,学生就可以从影视剧片断中直观感受场面的壮烈,感受扫壮士的英勇,从而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主题。
三、体现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由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为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以教师的理解来代替学生的思维,不能以讲解与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而是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读与独立的思,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1.让学生充分读。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阅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将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用读架起学生走向作者内心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在读中得到更多的独特见解与感悟。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个性化阅读。
2.让学生独立思。读与思是一个整体,读书重在思考,只读不思是没有效果的。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将读与思结合起来。读并不是简单地在头脑中还原作者所描述的生活与场景,而是要将作者所描述的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才能产出更多的独特见解,从而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责编 张翼翔)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促进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
一、引导学生与书籍合作
当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后,经过初步的阅读,他们会在对课文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产生许多疑问,有些问题,例如生字词语的不理解,可以从课后的注释中得到解答,而有些问题却从课文中无法得到答案,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就需要去查阅资料,学会与课本之外的书籍进行合作,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学生不理解秦王为什么会以十五个城池的代价来换取和氏璧,击缶与鼓瑟如何能分出优劣?这些问题就需要去查阅相关书籍,通过查阅,学生知道了和氏璧的来历,缶与瑟雅俗之别,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再例如学习《古诗四首》时,为了理解每首古诗的含义,学生找到作者的其他作品、生活时代,体会其创作风格,找到同一类型诗作对比,进一步体会诗意,对于诗作的理解就更透彻了。在这种合作关系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他们主动搜集相关的资料,解答自己的疑惑,这种合作培养了学生搜集、分析资料的能力,打破了以往学习中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狭隘性,是今后学习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二、教会学生与他人合作
如果说在学生与书籍的合作中学生是主动的一方,书籍是较被动的,合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那么,这里谈到的第二种合作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之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1)第一个层面就是生生合作。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生合作是一个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的途径。生生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合作,交流有限的资料,丰富自己的资料库、知识库。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有的学生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有的学生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理、地貌、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三种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更全面地去了解课文。生生合作的目的,还在于交流不同的看法、认识,最后达成共识,或是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以《林海》一文为例,老舍先生对于岭有这样一句描写:“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让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在小组学习中,不少组对这句话进行了分析理解,有的人认为通过一个“点”字写出了岭的温柔;有的人认为写出了岭的千姿百态;还有人认为写出了岭的连绵起伏,为林海的“海”字做了铺垫。通过交流讨论,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同时也领悟了老舍先生深厚的艺术功力。并达到了生生合作的第三个目的: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加以分析、整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是一个人想取得长足的进步所必需的人格素质。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还可以表现在师生合作关系上。在合作中,教师既是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参与者,是一个合作与交流的促进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小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的参于,教师的旁观,而是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参于,教师可以把自己也当成小组中的一员参加到某个小组的学习中。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走到学生中,无意间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怎么样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顿时我有了感触:事先我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学生比我观察地仔细。后来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积雪盖住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一时之间将军没能认出来。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更多的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三、培养学生与社会、与自然的合作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开展课外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更广阔的空间里与社会、与自然合作,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使语文能力得到无限制地发展。
现行语文教材中介绍祖国风景名胜的文章也很多,如《鼎湖山听泉》、《迷人的张家界》、《松坊溪的冬天》、《林海》、《草原》等,我有机地将这些文章结合在一起,开展了以《江山如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们到自然中去寻找,去感受、去陶冶,再通过写写、唱唱、说说、画画等形式表达出心中对美丽祖国的赞美热爱之情。电脑深受学生喜爱,为此,我们开展了《走进电脑》的单元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安排了电脑百科、网络新干线、网络迷人防上瘾等系列活动,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亦乐乎。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里面有许多的学问值得学生去研究、阅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大自然中的一些有趣现象,日常生活中一些感兴趣的事物,身边人们议论的一些话题等,都可以作为学习、合作的内容。生活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兴奋点和悟出新的道理,教师可以不断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活动情境生成学习目标、生成活动主题、选择能满足学生亲历性学习需要的活动方式,使学习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帮助学生更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只有我们老师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不断创新,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拥有更强的活力,也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中有效的学习到更全面的知识。
第五篇:提高小学高段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水平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新型的数学作业,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的并不多,学生被局限在课本、练习册中,视野不够开阔,思维不能灵活放开,学习兴趣和自主性难以充分调动,学习缺乏信心支撑,应用能力不强等。这种超量的课外作业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仅对学习的巩固和提高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反而会增加学生的疲劳度,导致学生厌学乃至放弃课外作业。那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又富有探索与思考的作业呢?
一、融通数学生活,体现作业的开放性
要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生活与数学的融通,设计开放性的作业,即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改等方面不拘泥于课本。现实的数学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包含的条件信息不是非常明显或完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背后理清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生活才是最广阔的学习场所,作业内容设计可以更多地引入生活情境,或者让学生找寻生活中的数学,通过实际生活事例掌握知识技能。如,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我让学生平时随家长购物时,注意观察商品外包装的标注,并用手掂量掂量;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的练习作业可让学生把卧室、客厅的摆设按比例画成平面图等。对于作业的完成形式,既可以用书面的,也可采用口述的方式;既可以要求单人完成,也允许学生自己找伙伴合作完成。习题的运算过程或答案应该不是唯一的,作业的评改不能由我个人包揽,也不能仅仅是依据所谓的标准答案进行正误判断,作业评改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作业批阅中要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的运用中存在的漏洞,考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情感态度等,要更多地使用赞赏、鼓励的语言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作业可以让学生相互批改,给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自评,培养学生自我检查、反思的习惯。
如果能善于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恰当、巧妙、灵活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调控。那么,1
将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各种问题,进行大胆创新。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后,可以布置类似的开放作业:“六年级(1)班有48名同学,在读书读报活动中,班委决定每人购买一本价格为5元的书。而书店对于一次性购买50本及50本以上者给予打九折的优惠。根据以上信息,说说你的购书方案。”学生在作业中提了多种购书方案:1.学生个人单独购买,全班共付:5×48=240(元);2.班级统一购买,并且购买50本,全班共付:5×90%×50=225(元),书多买2本,钱还少花15元;3.多买2本再按九折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90%×2=216(元);4.多买2本再按原价转卖出去,全班共付:5×90%×50-5×2=215(元);从中发现后两种方案比较合适,而且最后一种方案最为合算。
这样开放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对所获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解决结果,并且从中发现最为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闪烁着学生独特的创新精神,也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感和创新的成就感。
二、尊重个体差异,区分作业的层次性
基于客观存在的学生个体差异,应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学习能力的需要。比如,就某个知识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与教材上的相似,只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可;对于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作业的题型、内容要在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变化,要求他们在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后,能将课本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较灵活地处理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业的形式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开放,增加难度,让他们走出课本,自主探索、融会贯通相关知识。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必要时,还可由学生设定完成作业的时间,较简单的作业当天完成,有难度的则可放宽时间,让学生温故知新、反复琢磨,直到最后完全掌握。当然,还要采取一些奖惩措施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争取完成更高难度层次的作业,这样可避免有“惰性”的学生只完成简单的、层次低的学业。层次性作业,有利于避免“一刀切”,既能减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的压力,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又能让各层次学生在“闯关”中体验到量力而行、挑战自我的成功感。
三、定位现实世界,增强作业的探索性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好奇心,儿童尤甚。数学学习跟其他学科一样,学习的主动权应当在学生个人。完成作业是比较复杂的学习活动,而有效的学习活动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意识,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才能获得深刻的体验。《标准》所提出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最终均要落实到探索性的作业活动中。要鼓励学生向课本、向固有知识挑战,多思多问多实践。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试验论证、归纳总结等步骤,是培养探索能力的必然途径。例如,“轴对称图形”的作业可这样设计: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或查阅资料,找出轴对称的物体或现象,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轴对称图形。这类图形应用非常普遍,学生在找寻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看到更多更美的图形,不仅深刻地体会了轴对称的特征,而且无形中欣赏了图形的艺术美、科学美,在接下来的自主创造设计中,更能有意无意地运用它。新课标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强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数学学科本身与其它学科就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因此,数学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顾及整合性。
例如:教学《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作业:出示一首古诗:“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色。”问题:(1)、哪一个字出现的次数最多?(2)、“春”字一共出现几次?(3)、“春”字出现的次数占全诗总字数的几分之几?(4)、找一首诗,某一个字出现的次数至少占全诗总字数的1/5。这样似数学非数学的作业,新颖独特,既让学生品味了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又拓宽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了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发展环境。
数学本身就是整合的而非分科的;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广域的而非限定的。加强数学作业设计的整合性,不能仅仅拘泥于一种方式,而要从立体的、多维度的角度把握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注重知识的重组和综合运用,真正使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益智、长知,陶冶情操的有趣活动。
又如,有关比例知识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小动物的食物或用红绿蓝三种油漆调制出不同的颜色,或画出校园的平面图,或尝试测算当地最高建筑物的高度;学习圆的面积公式,可让学生试着从三角形等课本上没有
介绍的其他图形的面积推导。
四、还原生活本真,凸显作业的综合性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情感的发展要融为一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育与德育应当在课堂内外形成有机统一。通过作业强化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固然重要,但注重健康的人格品质培养也不容忽视。因此,作业设计应当尊重生活常识,还原生活本真,尊重科学,注重多学科知识的综合。
例如,统计知识的作业,可让学生做一个月的“小当家”,记录当月的水电费与零花钱等,一个月后再与其他同学的统计加以对比,看看谁家的费用较少,研究家庭人口多少与资源耗费量的关系,进而与节约能源、环保等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完成这一作业,学生要自己动手设计表格、整理资料,要坚持每天记录,又要计算汇总、对比,还要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等,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了加减乘除、统计图表、比较大小的基础知识,了解了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培养了细心、持之以恒等精神。
以实践性为目的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五、拓宽学习空间,体现作业的时代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能用到数学。生活中也有取之不竭的数学教育资源。因而,如果作业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经常布置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作业,就能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例如:教学《利息》前,可以布置学生到银行了解储蓄的意义、方式和利息、利率的计算方法。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洗衣机、彩电、电冰箱等家电的包装箱模型,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从中领悟创新设计的魅力和数学的美。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后,可以布置学生收集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百分数材料,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归类、展览„„这些生活化的数学作业,不仅巩固了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多样化的数学作业形式是一个重要切入口。让我们逐步将“作业布置”转向“作业设计”,在作业内容与形式上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小学数学作业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从单
一、枯燥的课外作业练习中解脱出来。
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还需经常变化作业形式,增加思考题、知识阅读、实验报告、数学日记、口述、小作品等题型,多样化的作业既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实践、思考、倾听、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