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时间:2019-05-13 02:0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第一篇: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新《纲要》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体育游戏中,幼儿可以把自身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动作的表现去构建经验、获得发展。为贯彻落实《纲要》,更好的实施幼儿健康教育,我进行了尝试与总结.1.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为幼儿投放充足、丰富的游戏材料。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是促进幼儿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幼儿园户外活动的设备、器材、玩具材料的多样化,才能吸引幼儿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首先考虑到幼儿年龄特点及幼儿的发展水平,然后根据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幼儿的兴趣要求相结合,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数量相当的玩具材料,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本学期我们主要投入自制的布棍玩具为主,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结合小班的年龄特点,我班运用情景性游戏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游戏活动,分散、分组活动探究活动材料的多种玩法。例如:户外活动中,我班以到小动物家做客为小动物准备礼物的形式,组织了喂小猫、走脚印、拔萝卜喂兔子,钻布袋、跳圈、投掷喂狮子等情境开展集体游戏,也体现了幼儿关心照顾小动物的情感。分散活动时,幼儿玩纸盘、长颈鹿套圈、纸盒汽车等玩具、探究出了可以用纸盘看信号灯开汽车、玩飞盘等游戏。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懂得谦让,玩具大家一起玩、交换玩、,玩完后要送回原处,摆放整齐。

2.设计富有情节的游戏活动,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散队,走散的现象。所以我们就准备开展了“跟着 ×× 走”等游戏,让幼儿明白小动物都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从不掉队,走路时不推挤,从而以预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3.在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观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在体育游戏中建构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必须坚持“以幼儿为本”,要从仅仅关注游戏的组织转向关注幼儿的兴趣,从关注活动的目的转向关注幼儿的需要,只有关注点改变,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才能真正做到“把幼儿放到第一位”。在幼儿熟悉圈、球的基本玩法后,我们逐步放手,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这一器械的多种玩法,对做得好的幼儿及时表扬,让小班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如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班幼儿也能发现身体的许多部位可以玩圈,通过教师启发,小班孩子发现圈不但可以跳,还可以在地上滚动,还可以用来开火车等等。一种器械的多种玩法,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更加喜欢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

4.营造自由宽松的运动环境氛围,让幼儿自主参与。

幼儿的心理环境对其整体发展有极其独特作用。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特点和需要,他们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对此,要注重为幼儿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满足幼儿自主性的需要,支持孩子、理解孩子,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主活动的快乐,并能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5.家园配合,共同鼓励幼儿参与体育活动。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同幼儿之间的桥梁工作,幼儿园的活动与家长的支持、配合密不可分。我们经常邀请家长参加我班组织的晨间亲子活动,通过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增强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兴趣,同时促使家长认同幼儿园的培养要求和教育策略,做到家园合作,使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另外,针对体能较弱的幼儿,我们就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发展情况,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来,从而建立师幼、家幼间的共同运动的互动关系,让家长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在今后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中,我们要以《纲要》为依据,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从观察幼儿入手,从幼儿的各种行为、情绪、神态等各种表现形式中,了解幼儿。在坚持组织游戏化的活动同时,继续提高小班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与主动性,让我们的孩子们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篇: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论文

【摘要】灾后重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灾后心理的恢复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特别是灾区儿童心理恢复,更是心理专家和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利用社会的一切力量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提供科学的,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早走出灾难的阴霾,重燃生活的希望,是全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体育教学入手,根据灾区青少年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对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灾后心理重建;心理援助;体育教学;学生

汶川大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摧毁了美丽的家园,也给幸存者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心理创伤。对受灾群众特别是学生实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辅导,是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灾难阴影、重树信心、恢复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手段。同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灾后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社会各界,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心理援助,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试图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进探索,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树立信心有所帮助。灾后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

1.1 对灾区学生心理援助的重要性:灾难事件后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创伤,区别只在于程度的轻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自然灾害或重大突发事件之后,约20~40%的受灾人群会出现轻度的心理失调,这些人不需特别的心理干预,他们的症状会在几天至几周内得到缓解;30~50%的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及时的心理援助和调节会使其症状得到缓解;而20%的人在灾后一年内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援助。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曾表示:中国汶川大地震受影响的民众中,多达10%的人需要长期的心理治疗。[1]

1.2 心理援助的长期性:在特大事故发生后,当事者经过自我的心理修复,心理问题好像是得到解决,生活也趋于正常。但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却经常不由自主地重现灾难发生时的情境,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闪回”。也就是巨大的灾难经历者经常会在生活中身不由已的重新经历这种灾难的历程,这种“闪回”会成为再次心理创伤的根源。有学者不久前进行了唐山地震30年后心理创伤研究,结果表明,在唐山地震30年之后,幸存者仍存在大量的创伤后精神障碍的问题。经历灾难的人们如果得不到专业的救助与治疗,将因此发生人格的改变、扭曲,而且可能终身无法痊愈;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不稳定的因素。

1.3 心理援助的复杂性:当灾难发生后,对所有经历的人群应该及时进行心理援助,但考虑到受灾人员是个很大的群体,大多处于偏远的乡镇、农村,并且我国在心理援助这方面起步较晚,专业队伍严重匮乏,心理专业工作者数量有限,做一对一的心理医疗不仅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比较切实可行的方式是:帮助灾民结成“互助组织”。在一个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更坚强、更开朗、更明智,他们战胜恐惧,开始新生活的心理历程会相对较短也更有说服力。政府和与医疗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可以邀请有关心理专家在某个社区和村寨开展心理讲座和咨询。对于我们高度关注的灾区儿童,学校应当有意识地增加心理辅导课程,要树立心理援助工作人人有责,每个教师就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的大心理健康观,在教授学生科学和其他知识的同时,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去帮助他们理解地震灾害,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学着缝合内心的创伤,给他们提供积极的信念和引导,重燃生活的希望。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体育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2]。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娱乐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社会情感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这里我们着重讨论体育对心理促进作用的功能。首先,体育的健身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但体育同时具有认知、情感功能。体育能使身体、认识、情感协同发展,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其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教育的功能。体育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哪一个运动项目 ,都有强身健体、提高认知能力、培养情感的作用;最后,促进集体凝聚力,实现群体协调发展的功能。群体亦称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单位。体育运动可以增强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交流,从而消除隔阂,促进集体团结,实现群体的协调发展。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

基于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的重要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具体情况,结合体育的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在体育教学中在理论上有了依据,但这对灾区的体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 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灾后心理援助属于危机心理干预的范畴,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从事危机干预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志愿者以及我们广大的教师应具备一般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应掌握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同时应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危机面前能够表现得成熟、乐观、坚强;应具有镇定的心态,面对任何情况能有条不紊、沉着应对,能够为受害者恢复心理平衡创造理性的、稳定的氛围;应能够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整,以保证旺盛的精力和积极健康的心态。

3.2 针对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心理重建:在灾后,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如何安抚其情绪及进行辅导,便成为教师一项重要的课题。地震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这本身对学生及家长的心理就是一种极大的稳定和安抚。那么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中如何结合体育的特殊功能,把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这是我们广大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地震后受到严重精神创伤的灾区孩子们,如果还是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授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不仅仅是授课的效果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可能加剧部分孩子的心理创伤[3]。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把心理援助有机地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灾区学生心理健康重建。

3.3 根据心理援助的时段性,分阶段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灾难过后,幸存者的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心理状态将逐步恢复正常,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通常采用三个步骤:首先应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其次,要保持与受援助者密切的接触,建立沟通关系;最后,鼓励他们宣泄心理的痛苦,给予他们积极的暗示,纠正错误和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引导他们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和技巧,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起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根据心理援助的三个基本步骤,结合灾区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并且在不同阶段进行实施,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灾区学生的心理康复。

3.3.1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一阶段,采用体育游戏法:灾区学生在经历过这次灾变之后,普遍出现的身心症状,包括缺乏安全感、焦虑、恐慌、畏惧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问题、不爱上学、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反应不稳定且容易失控等等,在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团结互助、共渡难关的体育游戏[4],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亦可以增加一些模拟受灾时刻如何撤离到安全区域的体育游戏,使灾区学生对当时地震的情境有一个再现和回放,释放心理压力,走出地震灾害带来的心理阴影,同时增强学生的防灾意识和能力。体育教师在这一阶段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根据灾区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体育游戏的方案,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其次,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行,避免对学生进行第二次心理伤害;最后经过这一阶段后,如果还发现个别灾区学生的心理状况没有好转的迹象,及时和专业心理教师取得联系以求该生能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尽快解决心理问题。

3.3.2 灾后体育教学的第二阶段,采用体育户外活动法:体育户外活动,体育旅游等[5],通过第一阶段的体育教学,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对学习,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兴趣,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带着学生去外面了解大自然,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利用带队外出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地震的基本常识,地震产生的原因,怎样防护,怎样自救和互救等知识,让学生对灾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熟悉自己生存的环境,由灾后对大自然的憎恨渐渐变为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另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带学生外出时宣传重建后美境,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让学生更加了解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对灾区的关怀。这一阶段体育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在带队外出参加体育户外活动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所经过的路线,教师必须亲自检查,尽可能的选一些风景较好而没有危险的地方;其次在对学生宣传国家对灾区重建规划时一定要实事求是。

3.3.3 灾后体育教学第三阶段,采用比赛法:通过前两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以后,灾区学生的安全感,自信心,以及对社会的认同都有较大的提高,注意力和兴趣逐步放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上来。这时的体育教学内容就可能选译一些较为激烈的运动来进行教学和比赛,比如足球、篮球、拔河等等,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让灾区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彻底的释放,正确引导他们在灾后形成的各种情绪,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渴望,对学习的期待。在这一阶段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让每位学生都投身于锻炼或者是比赛的氛围中;其次体育教师应该要有清醒的头脑,密切注意自己教学或者比赛场上的情况,关注学生的行为,不能过度,更不能为了自己心理的宣泄而伤害他人。结论与建议

汶川大地震给我们太多的思考,震后重建特别是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怎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灾区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帮助灾区学生尽快恢复心理重建,这是我们全体教师,特别是灾区的教师所必须解决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灾后对灾区儿童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是必须的,但由于地震灾区多处于偏远山区或农村,一对一地进行心理援助不太可能,那么每位教师就承担起了心理辅导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除了良好的师德和业务能力外,还须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增加对地震知识的了解。作为体育工作者,可以根据体育的功能和特点,把对学生的心理援助渗透于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结合心理援助的三个步骤分阶段,有针对性选择体育游戏,体育户外活动和较为激烈的运动项目,积极配合专业的心理教师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重燃生活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N].人民出版社.2008

[2] 卢元振.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3]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R].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于振峰等.体育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5] 黄仕健.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认识误区及其原因[J].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体育学刊.2006,13(01):97-100

第三篇: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短跑中的渗透

谈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体育短跑中的渗透

摘 要:学习兴趣的建立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在需要学生全身心配合的体育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对学习体育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更需要学生能够对体育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开展自主的学习,本文从激发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在短跑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渗透,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小学生爱上短跑运动。

关键词:短跑 游戏化 小学体育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4-0-01

前言

短跑是指进行短途的100米、200米、400米、或者50米的跑步运动,短跑能够激发参与者的冲击力,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长跑要低一些,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讲,长跑枯燥乏味,而且对于小学生来讲耐力不足,短跑择更符合小学生的需求,既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也能帮助学生的素质得到提升。在小学的体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体育课上会请假偷懒的现象,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推进游戏化教学让小学生在体育短跑中更具有自信和冲击力。

一、抛球喊号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

小学阶段进行短跑的距离一般都不会超过400米,因此短跑中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很重要,听到起跑的口令之后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就能占得先机,在体育锻炼中占到优势,相反,如果在进行起跑口令之后反应慢没有做出合适的起跑动作,那么想把距离追回来的可能性极低,因此,我们在小学阶段进行短跑训练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最快做出反应。传统的短跑训练模式中需要教师对跑步的技术进行说教和灌输,这种教学方法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学习兴趣,对短跑的临场反应训练没有好处。因此我们应该考虑进行抛球训练,抛球训练是指学生围成一圈,教师站在中间或者外圈进行抛球训练,教师向上抛球喊道哪位学生的名字,这名学生就出来接球,主要锻炼学生听到口令后的反应能力。举例来说,这个游戏比较适合三年级以上年龄段的学生进行游戏,低年级的学生心智不够成熟,在进行抛球游戏的时候比较容易受伤,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报口令的时候要吐字清晰,防止学生听错名字导致抢球摔伤的情况。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游戏之后,带学生进入跑道进行实际的锻炼,看学生的反应能力会不会有所提升。

二、10米短距离追跑,锻炼加速能力

短距离追跑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在落后的时候能够进行急加速赶超前边的运动员的能力。游戏的规则是学生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三人为一组,每隔10米一位学生,让三名学生同时起跑,后面的学生追前边的学生,观察几圈之后,最后一名学生可以追上前边的学生,教师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告诉学生在最后一名学生追上第一名的时候游戏结束,要提醒学生保持体力,不要做过大的运动量。追逐跑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短跑的爆发力,提醒学生在进行游戏的时候要保持体力不要过分追求速度。追逐跑适合高年级阶段的学生。在五年级以上进行追逐跑比较合适,举例来说,五年级以上学生身体发育良好,爆发力强,这有追逐跑的游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胜负欲望,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冲击力和爆发力。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合理分组,爆发力强的学生可以采取的距离比较远一些,对于爆发力不强和参与度不够的学生,教师也要及时调整学生的状态,从短距离追逐开始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缓步跑和急速跑结合进行短跑训练

跑步对于学生来讲很容易感觉到枯燥乏味,甚至一些学生没有掌握有效的跑步呼吸的频率,在进行短跑训练的时候觉得很累,这个就需要教师进行教学策略的改变,短跑是一个急速运动,学生在训练中体力消耗特别大,因此在锻炼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慢跑和快速跑相结合进行,这样既能够增加跑步的旋律感,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频率。在跑步的过程中,跑步的步频和脚步的大小也是影响跑步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两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成绩,第一是跑步步幅加大,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个子高的学生,或者是增加自己的步频,这种方法适合大多数的学生采取,在慢跑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的让学生通过走右脚的交换频次,来增加自己的跑步速度,这样学生在进行跑步的时候就能形成惯性,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短跑训练。慢跑能够锻炼学生的耐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体育课程,急速跑能够激发学生的爆发力,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时候也享受到短跑的乐趣。

四、使用体育游戏激发学生的跑步热情

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应该配合一定的有趣的小游戏进行,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快乐,以更加高涨的兴趣去进行体育锻炼。小学生进行体育课程中,教师应该避免有大幅度的体育锻炼,因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不相同,盲目进行大幅度的体育锻炼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体育教师要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加入游戏教学的内容,游戏教学既能够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还能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一定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游戏教学法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对学生今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跳高抬腿比赛,让学生比赛看谁高抬腿能够速度又快做的又标准,既让学生能够游戏还能锻炼学生的步速,让教师分出每个小组比赛的冠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锻炼热情,这种分组进行,让学生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对于小学生来讲,游戏教学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学生来讲能够让学生的短片更具活力。

结语

短跑对于小学生来讲,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和健康特点,在短跑教学中进行游戏化的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更加安全放心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饶昆.植根于素质训练、辅助以游戏元素――浅析小学短跑教学的反思与创新[J].田径,2017(08):51.[2]郭雪飞.游戏法融入小学短跑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6(63):107.[3]冯彬.体育游?蛟谛⊙Ф膛芙萄е械脑擞?[J].青少年体育,2013(01):79-80.[4]陈敬伟.小学低年级短跑游戏教学[J].体育教学,2010,30(03):58.

第四篇:浅谈体育中教学渗透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之路

———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谢立华

单位:津西张家窝中学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之路

新时期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树立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新思维.新理念。把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关系,抓住契机,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健康

前言: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从2001年底开始教育部要求全国统一使用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在过去的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不够,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生理方面的健康固然重要,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同样重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着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过去那种重身体.轻心理的传统体育教学观念是不全面的。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意识.竞争能力.自主人格.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范畴。各类研究和调查数据表明,现阶段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峻。其中以人际关系敏感.行为异常.心理承受障碍等表现较常见,有的还有抑郁.焦虑.厌学.自杀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怎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一项新课题。为此,笔者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作了一些尝试.探索。

1.调查研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确定教育目标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心理状况不同于其他特征,不经过细心观察.深入探究是很难了解的,更不必说进行针对性教育了。调查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

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它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等等。

国家教委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2000年底,全国在校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患心理疾病率已达到24%左右,而且从近几年的资料来看,发病率还是呈上升趋势,因此针对这种情况,体育教师对这些学生有意识地采用体育活动,对不同症状表现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如发展人际交往能力,选择多种项目相结合的办法,都能可以帮助他们消除障碍达到心理平衡。

2.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2.1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既是对师生关系的教学,同时也是对同学关系的教学。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2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给小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具,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例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把垫子放成梅花型,让每两个学生都能拥有一个“花瓣”,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

3.课堂教法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3.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体育习惯,产生良性心理定势。在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音乐舞蹈.游戏.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方法导入,而不是通常四列横队听教师宣布本课内容。如一节篮球教学课,改变教师先讲解示范,再组织学生练习的老方法,可先安排观看NBA比赛的精彩片断,引导他们以这些精彩动作为榜样,努力学好本课篮球技术,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大大增强。在纵叉和横叉教学中,有些男生柔韧性差,叉不开来,教师可针对他们意志力强.速度快的优点,强调柔韧性与跑步步幅的关

系,指出柔韧性好了,脚步跨得更大,跑步时步幅会增大,将大大提高跑速,引导其坚持不懈练习叉腿,并看到每一次细微的进步,并最终获得成功。

3.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

3.2.1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设成功体验,树立自信心。儿童少年的自信心无论对他们的学习还是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在成长过程中既保持不断的创造力,又保持健康心态。我们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各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学生跑的速度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动机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既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身心带来的快乐。又如:50米练习中,设定二条起跑线,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跑速较慢的学生在前面,同时起跑,一方面可以让跑速较慢的学生获得比别人快的成功体验的心情,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加了比赛气氛,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成功的信念。

正确认识自我,克服不利因素。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学生体能的个别性和气质类型的不同性,致使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外的开放性.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利用课堂和课外的开放性.交流感情的直接性等有利条件,深入学生体育学习环境中去,了解情况,用诚恳的态度.真挚的热情与学生交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启发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和对待各种问题。如在进行短跑测验时,对一些个子较矮或体形较胖和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导致体育成绩跑不快的学生,明确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是素质和先天条件造成的。促进学生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同时给这些学生制定不同的要求,只要达到这些标准就合格。利用其他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有些学生往往自高自大,缺乏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在课堂上,学习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有错不会改。教师应适时给予挫折教育,加以启发.引导。

3.2.2 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心理相容

体育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状况.运动技术与身体素质状况,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切实做到心中有数,因人而异。尤其

对于在课堂上表现异常的学生,更要给予关心和帮助,和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使他们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且能充分挖掘潜能,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有意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

3.2.3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应积极引导,多进行鼓励。例如,在实心球测验时,对一些确实因身体素质差或身材矮小.力量差导致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应明确的指出他们的技术并不比别人差,而只是素质和先天条件的差别,要正确面对客观条件,充分正视不足,利用其它优势项目弥补本项的差距。另外,鼓励他们经常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只要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逐渐提高自己的运动成绩,有意识地调整学生的心理。

3.2.4 利用比赛形式培养健康心态

体育教师 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练习几分钟,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互帮共同提高的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情感得以升华,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发展。教师还可利用不同时间.各种比赛形式,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竞争意识,培养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4.课后延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1课后小结,师生互动交流情感。

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②.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③.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④.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其次,体育教学中有许多竞争性比赛或游戏,肯定会产生“失败”的一方。这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会产生精神和心理上的压抑,应注意消除他们的心理疲劳和心理障碍。教师可用简短.幽默的语言或小故事去启发他们,用真诚的目光去鼓励他们,使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获得成功。

4.2利用体育课外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

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比如:让那些个子较矮和体胖的学生或体育素质较差的学生先练习下节课所要上的内容,给他们提供练习的器械和场地,在课中就让这些学生出来做示范,如在沙包掷远教学中,让臂力强的大胖子来示范,在技巧课练习中,让那些个子较小但技术动作掌握的好的同学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结

今天,人们以经认识到了体育健身和健美的功能,却忽略了其健心功能,尤其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 200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01.7

3.孙爱霞 《小学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研究》中国学校体育 2002.1

4.何振强等 《体育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中国学校体

第五篇:课程游戏化

访虞永平教授:课程游戏化只为更贴近儿童心灵

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

记者:我们常说好课程就像是幼儿园的“健康心脏”,近年来,不少地区进行了幼儿园课程改革探索,比如江苏推行的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您是如何理解课程游戏化这一概念的?

虞永平:从整体上提升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水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最根本任务之一。

我一直把课程游戏化看成一个质量工程,其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的学习特点,贴近幼儿的生活及兴趣与需要。

那么,什么是课程游戏化?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获得完整经验的角度去考虑,站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角度去考虑,应该对课程游戏化作出一个回答。通俗地说,课程游戏化就是让幼儿园课程更贴近生活,更生动一些,更有趣一点,活动形式更多样化一点。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因此,课程游戏化项目的推进,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

记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课程游戏化是对纲要要求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吗?

虞永平:我认为,两者的精神是完全统一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就已提出了“游戏是基本活动”的问题。所谓基本活动,意味着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基本活动内涵有三:一是幼儿园课程应游戏化,充满游戏精神,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这不是个别环节要做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二是自由游戏时间要保证,不能被“教学”及其他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所替代。三是其他活动环节,尤其像集体教学活动环节,应尽可能采用游戏方式。

不是把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

记者:过去,课程和游戏是分开提的,当它们组合在一起,会让人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比如课程游戏化是不是意味着把课程都变成游戏?

虞永平:高质量的教育有赖于科学的实践,游戏化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发展实践的基本路径和指导思想之一,也是切入点之一。

课程实施的途径有很多,所谓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实施途径,不是把幼儿园所有活动都变为游戏。课程游戏化是确保基本的游戏活动时间,同时又把游戏的理念、精神渗透到课程实施的各类活动中,其中包括一日生活、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等。也就是说,专门的游戏活动时间要确保,使幼儿每天有自选活动的机会,自由游戏时间有保证。

课程游戏化追求的是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儿童,更生动、丰富、有趣。游戏为何适合儿童?因为儿童的内心是游戏的,儿童的心灵有游戏的种子。因此,幼儿园活动室中的环境、材料应是丰富多样的,课程应能够吸引孩子专注地投入活动,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多新的经验。

记者:在教育理念上,应该说很多幼儿园都是重视游戏的,但往往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高控制、过分干预,您觉得把游戏精神落到实处,应该注意什么?

虞永平:我认为,幼儿园要形成这样一种课程文化:一是鼓励游戏,幼儿游戏不是幼稚的,有很多让人惊奇和值得深思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欣赏;二是服务游戏,要努力为幼儿提供游戏环境、材料;三是学会观察游戏,看懂儿童游戏中的举手投足、情真意切和创新应变;四是合理指导游戏。游戏不是教学,不需要教师去“导演”和指挥,但面对幼儿的诉求和疑问,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回应。为何要提合理指导游戏?因为教师指导过头了,就成了“导演”,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应该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我希望幼儿园的学习最终能有趣、有效一点。有趣的学习,就要求我们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去研究儿童,努力使幼儿园的活动游戏化、趣味化。有效的学习,意味着孩子获得新经验,这就要让幼儿面临问题和挑战。有些幼儿园区域活动数量惊人,但是幼儿玩一会儿就走了,其根源在于教师,教师需要深入反思自己做得是否到位、是否越位,是否适合幼儿的需要,是否贴近幼儿的心灵。

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

记者:很多幼儿园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课程体系,如果想尝试课程游戏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要推倒重来?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不是重新设计一套游戏化课程,将过去的课程全盘抛弃,从头开始,平地起步,是不可取的。课程游戏化要尊重幼儿园课程传统、珍视课程建设经验。但是,幼儿园必须反思课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课程是否体现了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有没有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没有给幼儿创造丰富多样的游戏环境,有没有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动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有没有让幼儿不断获得新经验。

因此,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我们可以发现,那些被大家称道的幼儿园,往往都是能够坚守自己认同的核心东西的,是真正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游戏化不是改改教案,不是增加一些游戏活动时间,也不是在教案里加几个游戏环节就可以。游戏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明晰理念开始,到诊断目前的课程建设水平和问题,再到完善活动、挖掘资源、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确立评价的立场,这些必须整体考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要避免一些误解,如强化各类游戏的预定性目的,强化教师的直接指导,在计划中增加所谓的“游戏课”,专门进行游戏设计和组织比赛,细化并检查游戏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对游戏化的误解,也会对教育和儿童发展带来危害。

教师的专业化是课程推进的关键

记者:对现有课程进行诊断和提升,应该依据什么来进行?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没有现成的路径可参照?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首先是领会游戏内涵和精神,应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总体背景,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在幼儿园课程和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改造课程游戏化方案,基于幼儿园现行课程方案,通过观察、记录、反思、研训等方式,开展课程方案的游戏化、生活化、适宜性改造;创建课程游戏化环境,适时、动态地对幼儿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调整,从室内环境到室外环境,从显性环境到隐性环境,营造课程游戏化的物化情境;构建游戏化活动区域,创建数量适当、种类多样、材料丰富并与幼儿发展相适宜的可选择的游戏区域,区域活动中,教师注重观察、适当介入、有效指导,为幼儿主动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建设课程游戏化资源,统筹游戏活动中的各类实物资源、社会专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形成内容科学、管理有序、应用有效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库;提高课程游戏化能力,提升课程活动的规划设计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诊断改善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课程游戏化最终要靠教师来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您认为怎么解决课程发展需求与教师能力不足的矛盾?

虞永平:课程游戏化是一个课程建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是确保课程游戏化顺利推进的关键。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意识、专业能力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品质,幼儿园课程要远离“小学化”,幼儿园教师必须专业化。

然而,教师的专业化是非常艰巨、长期的过程,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我、改变自我、挑战自我。卡罗尔·格斯特维奇在《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一书中指出,“对幼儿园教师来说,转变是艰难的。放弃原有的行为方式、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变化中出现的焦虑、个人时间的耗费、承受新的压力、处理新的关系等一系列由转变带来的问题,都会影响转变是否能真正实现。为了避免幼儿承受教育和个人失败的风险,教师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教师拒绝改变就是教师让幼儿接受风险,就是教师甘于低质量教育”。因此,应营造一种在《指南》指引下,教师勇于改变、乐于改变、善于改变的氛围,通过各级各类培训和现场指导、项目引领,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记者:怎样评价一所幼儿园的课程游戏化建设是有实效的?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要聚焦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调动,儿童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愿望看得见。要真正以经验论水平,以过程论质量,以适宜性论效果,以生活性论专业。切实注重幼儿的经验、生活、活动过程及对幼儿的适宜性。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而不是要教师写成什么文本。

下载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游戏化如何渗透于体育教学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德育

    浅谈小学体育游戏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在当前学校体育德育教育的热潮中,必须重视对加强德育教育问题的研究,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体育教学在培......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 单位:扬州市邗江汊河幼儿园 邮编:225127 姓名:裴杨梅 【摘要】幼儿园游戏化教学,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实质......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陈仓区贾村镇陵厚小学吴会星***体育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能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它能使人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它能促使个性、独特气质的形成。在......

    幼儿体育游戏化.范文大全

    幼儿体育游戏化 文章摘要:要使全体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达到预定强度,又不会因负苛过大,超过幼儿的承受能力,有害健康,教师随 时了解幼儿当时肌体的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参与游戏是......

    课程游戏化学习

    课程游戏化学习对于幼儿来说,体验是他们对待世界更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孩子是天真的,对事物、对人都倾向于采用体验的态度。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说过:“游戏的乐趣究......

    课程游戏化论文(模版)

    课程游戏化教学东青幼儿园刘爱华 游戏在幼儿世界中的存在很普遍,对幼儿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发挥着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价值。游戏与教学是两个不同的......

    论文浅谈课程游戏化文档

    浅谈课程游戏化 摘要:“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与儿童的身心成长和发展密不可分。游戏所具有的能量是开发幼儿内部固有的潜力。《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