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5篇)

时间:2019-05-13 02:0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

第一篇: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

1《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从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4.体会作者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邓亚萍由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经历中,体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描写人物的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准备课件、图片。

2.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提前思考,找出相关答案,课上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勇攀高峰》这篇文章,通过朗读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体会到了邓亚萍的勇于拼搏,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感受世界冠军取得成功的心路历程。

二、新授

(一)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1.集训:集中到一个地方培训。

2.毅然:坚决地;毫不犹疑地。3.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4.挫折:失败;失利。5.韧劲:顽强持久的劲头。6.揭晓:公布(事情的结果)。7.风采:风度神采。

8.感染: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9.拼搏: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10.汗马功劳:指战功,后也泛指大的功劳。11.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势。12.精神焕发:形容精力充沛旺盛。13.自强不息: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14.英姿飒爽:形容体态矫健,精神焕发。15.刻骨铭心:形容感念很深,永远不忘。16.家常便饭:比喻经常发生、习以为常的事情。17.晴天霹雳:比喻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18.撕心裂肺:形容极度伤心。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读通读顺,品味文本。

1.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述了邓亚萍受到的两次挫折,请同学们找出邓亚萍都受到了怎样的挫折? 明确:10岁那年,因为个子太矮,手臂太短,教练认为他没有发展前途,被送回了家;14岁时,他由于骄傲自满,在全国青年乒乓球赛上,痛失进入前8名的机会。

师:挫折,可以把弱者击倒,却能让强者更强。这两次挫折经历,不但没有击垮邓亚萍,反而让她更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向上攀登的勇气和信心。

2.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这部分主要向我们介绍了邓亚萍刻苦训练的过程。

(1)教师提问:在两次受挫折后,邓亚萍悟出了什么道理?(按原文内容回答)

学生回答: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没有优势,精神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

(2)教师提问:怎样理解这句话?

解读: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重要的是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精神上的优势是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

(3)结合邓亚萍给父母的信,说说你对文题“勇攀高峰”的理解。明确:不畏艰险勇敢地攀登高山的顶峰。

(4)自由读第4自然段,读后说说从哪看出邓亚萍训练刻苦。

正面描写: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背着教练加班加点偷练,在训练馆里放了两双鞋;脚绑沙袋,身穿沙背心长跑,每天挥拍数千次。

侧面描写:连食堂的师傅都说:“什么时候看见邓亚萍来吃饭了,就说明训练馆没人了。”当时的教练许绍发这样评价她:邓亚萍是我们队训练最刻苦、最认真的一个,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她都是好样的。

3.默读5—8自然段,这一部分主要讲述了赛场立功。

师:在第11届亚运会上,邓亚萍是怎样表现的?谁能具体说说?

生:危机关头方显英雄本色。她时而正手拉、拨、扣,时而反手推、挤、弹,关键时刻毫不手软。最终,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自信,力挽狂澜,为中国女队立下了汗马功劳。

4.品读第9-13自然段。这段主要讲述了邓亚萍的风采品格。

师:为什么对手一旦发现中国教练打出的是“邓亚萍牌”,便士气锐减,先从精神上败下阵去?

生:因为她意志顽强、坚定自信;关键时刻毫不手软;赛场上她沉着冷静;她有绝活儿,技术精湛。

师: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邓亚萍已成为一种精神,那是一种体育精神,一种奥运精神,那是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这句话的理解。

生:邓亚萍这个普通的名字已转化为一种精神。所体现的是在体育界里,不言败,不放弃,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勇于攀登的体育精神。

师:在1996年世界十佳运动员中,邓亚萍是唯一的中国运动员。这个“佳”既要有极佳的运动成绩,又要有极佳的风采和品格,合起来就是极佳的精神。

师:从这里我们仅仅只看到了邓亚萍不怕挫折、不愿服输的精神吗?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面对挫折,她会冷静反思;她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用辛勤的汗水实现了理想;她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有顽强拼搏、绝不服输的品质;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三、练习

请你再读全文,在下面的句子中填一填: 在食堂师傅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教练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中国人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

在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眼里,邓亚萍是()的人。在世界人民的眼里,邓亚萍已经成为的中国精神。

四、总结

一个不善于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的人,是不会发现自己的问题的。正因为邓亚萍在遭受挫折以后,冷静反思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她才找到新的人生目标,才有了后来的巨大成功。这正是一个优秀运动员所应该具备的品质。生活中的我们也应该向邓亚萍学习,善于反思,勇往直前,永不服输。

五、作业

1.请把喜欢的词句写在摘抄本上。

2.试着给邓亚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她的敬佩之情。

六、板书

勇攀高峰 两次受挫 刻苦训练 赛场立功 风采品格

第二篇: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推荐《勇攀高峰》教案——第一课时

1《勇攀高峰》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冠军、晴天霹雳”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4.探究邓亚萍的经历,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探究邓亚萍的经历,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图片、生字卡片。

2.搜集了解关于邓亚萍的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 ?喜欢看体育频道吗?你们了解邓亚萍吗? 2.出示邓亚萍图片。

3.她叫邓亚萍。曾经是我国女子乒乓球队的名将,在她的运动生涯中,曾经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为国争光。她是怎样获得如此的殊荣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的邓亚萍的故事,看看邓亚萍是如何从挫折中走向成功的呢?

二、新授

(一)介绍邓亚萍。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9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的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职业生涯的辉煌战绩: 1989年世乒赛女双冠军; 1990年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1年世乒赛女单冠军,女团、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世界杯双打赛冠军; 1993年世乒赛女双亚军、女团冠军; 1992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

1995年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亚军; 1996年第25届奥运会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 1997年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萍(píng)臂(bì)撕(sī)铭(míng)挫(cuî)拨(bō)绑(bǎng)傅(fù)挪(nuï)挤(jǐ)冠(guān)(guàn)削(xuē)(xiāo)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2)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3)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并理解词意。

冠军 晴天霹雳 撕心裂肺 毅然 刻骨铭心 挫折 英姿飒爽 力挽狂澜 自强不息 顽强拼搏

(三)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3自然段。2.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3.学生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情?

本文讲述的是我国乒乓球世界冠军邓亚萍从挫折走向成功和胜利的成长经历,赞扬了邓亚萍永不服输、乐于吃苦、自强不息、敢打敢拼的可贵精神。

4.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全文共13个自然段,按内容性质划分,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记邓亚萍的两次受挫。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邓亚萍的刻苦训练。

第三部分(第5-8自然段),表邓亚萍的赛场立功。

第四部分(第9-13自然段),赞邓亚萍的风采品格。

三、练习

1.给下面的字组词语。

萍()臂()绑()傅()撕()挪()铭()届()挫()削()拨()挤()答案:

萍(浮萍)臂(臂膀)绑(捆绑)傅(师傅)撕(撕坏)挪(挪动)铭(铭记)届(届时)挫(挫折)削(削弱)

拨(拨动)挤(挤出)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些同学说出了自己读到的感悟,我们的收获真大!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五、作业

1.写会课后的生字,并且用生字组词语。

2.把课文中让你感动的事情记录在摘抄本上,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六、板书

勇攀高峰

人物:邓亚萍

过程:历经挫折

结果:走向成功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为学》教案——第一课时

《为学》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教学方法

阅读式、讨论式。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课件出示)古人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图片,学生欣赏。播放学乐师生典型的导学成果。

2.今天我来学习《为学》,解题。(课件出示)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3.(课件出示)教学目标。

二、新授

1.介绍作者的简单情况。(课件出示)

彭端淑(约1699一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四川丹棱人。他是清代四川的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并称清代四川三才子。彭端淑从小聪慧颖异,十岁即能文。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诗谈》、《晚年诗稿》等传世。本篇课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意思是写篇文章给儿子和侄子们看,谈谈求学、做学问的道理。

2.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查字典。(课件出示词语的意思)(2)互读课文。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3)三读,订正读音。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课件出示)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蜀之鄙/有二僧 贫者/语于/富者/曰 子/何恃而往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横线词的意思。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b贫者语于富者曰: c 吾欲之南海,何如? d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e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f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g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3.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三、练习

1.给加点的汉字注音。(课件出示)()()()()()

鄙人有恃无恐僧侣似乎支吾 .....2.写写词语的意思。为学:()蜀:()鄙:()语:()南海:()何恃:()钵:()去:()顾:()

3.说一说课文告诉我什么道理?

四、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五、作业

1.请从“人之立志“的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读后感。2.推荐阅读书中两篇文章。

六、板书

为学

天下事:

为之:难→→易。贫者 学之:难→→易。

不为:难富者

第四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地平线》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1)“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2)“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1)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2)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

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1)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2)“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3)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4)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1)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2)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3)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第五篇:(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教案摸瓜

摸 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3.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4.收集身边的小故事,从故事中感悟道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悟道理。2.能结合生活中自己身边的小事谈感受。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读说结合。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吃西瓜吗?谈一谈吃西瓜的感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西瓜的文章。

2.板书课题——摸瓜。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变化

1.读课文,体会小伙伴想出办法摸瓜时的高兴心情。

2.默读“摸瓜”部分,画出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当时的心情。3.为什么送瓜?体会情感变化。

四、扩展延伸,练习说话 1.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如果换作你,你会怎么做?说一说。

五、作业 1.认读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准备摸瓜

摸瓜 摸瓜经过

往回送瓜

请我们吃瓜

乡情淳朴人情浓郁

下载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科版(六三制)六年级语文下册 《勇攀高峰》教案——第二课时(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苦练 主备人:刘天卉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从陈招娣的两次罢练,最终又继续加练的过程中,体会永不服输、坚......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摸瓜》教案

    《摸瓜》教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做错事要勇于主动承认错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摸瓜”和“送瓜”时的动作、表情、心......

    六年级语文下册 琥珀(第二课时)教案 北师大版

    琥珀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 (二)学......

    (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我和我祖父的花园》教案——第二课时(五篇范例)

    《我和我祖父的花园》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背诵第15自然段。 2.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花园里的生活情景,体会“我”在花园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童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解读及教学设计 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本组教材就是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案

    第二组 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8.匆匆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匆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用修辞表达情感的方法。教学重点: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修辞表达情感的方法。环节学案教案设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