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五篇

时间:2019-05-13 02: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

第一篇: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

寻找适当得教学方法

————读《大教学论》的感悟

通省小学 李静

《大教学论》是十七世纪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得重要著作,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理论的著作。其内容不仅涉及教学论,同时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德育、体育、教育目的、学制、课程等,奠定了现代教育学的基本框架。

读了《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得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得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得一部分;教育不止存在于学校还应渗透到生活中,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本书共有三十三章,内容博大精深,需要我们不但探索,才能领略其中得真谛。

通过对它的初步了解,我对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得全部艺术。在批判得总结前人得研究成果上,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学习充满快乐得目的。

夸美纽斯以遵循自然为一切教育原则的基础。他认为一切教育原则和规则都是从这个总原则上推演出来的。他以自然为借鉴,从自然中寻找教育方法,通过各种事例让各种深刻得理论顿时变得明了易懂。他说道得很多教学法,深刻得影响着我,不仅指导我日常得教学工作,同时对我得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了依据和方向。

《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多次提及:“教导应在可能得范围之内尽量通过感官去进行,使它能以较少的劳力去记忆” 他具体阐明了多种感官得重要性,主张听觉要和视觉联合一道,舌头要和手臂一起训练。所教的科目不能只用口去教导,因为这只能顾及到耳朵,同时也要用图画去阐明,利用眼睛去发展想象。他还主张“学生应该尽量用嘴去说话,同时用手去表达他们所说的话”试想如果我们把这种教学方法都运用到课堂上,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那么那种死气沉沉得课堂气氛,将会被活泼得局面所代替,何乐而不为呢?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更是对学生尽职尽责,在一节课中希望教授给你他们更多的知识,并希望他们迅速掌握,但事实往往事与愿违。这本书在阐述便宜性原则是有这样一句话令我恍然大悟。“自然不急性,她只慢慢前进”。他是我明白了给学生安排过多的课堂教学任务是徒劳的,因此,这就对老师有了更高层次得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下更多的功夫,分清楚哪些是渗透给学生的,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要给他们一定得空间去掌握知识,因为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接触到了解再到熟悉需要一定得时间。

夸美纽斯认为“教导了别人也就是教导了自己”。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自己对一些知识的了解讲授给学生,这样能力强的学生精通了功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向他们请教,这样不仅给一些学生提供了当老师得机会,同时也让他们对知识进行了巩固,从而更加彻底的掌握知识。

总之,很荣幸能读到《大教学论》这本书,它不仅对我的教学有了指导,同时也让我对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里面的真知灼见还有很多,而我看到得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我会坚持阅读,细心领会,把我的教学工作做的更好。

第二篇:感悟《大教学论》

感悟论——《大人的教价学值、论教》育 的作用和对教育的要求 1

——摘要——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

——关键词——

人的价值 教育的作用 对教育的要求 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 自然适应性原则

——正文——

夸美纽斯,作为古代的最后一位,也是现代的第一位教育学家,以《大教学论》这样一本饱含他个人理想和时代精神的著作开启了一扇全新的门。从此,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这意味着人类的变得更智慧,也更会培养智慧。

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便是宗教的香气,神圣而神秘,贯穿全书。虽然宗教感如此强烈,但我对它“教学”的本质却毫无怀疑。因为我深信,这本《大教学论》,无疑是献给上帝的热切赞歌,但同时,它又是谱写给人世的悲悯福音。

作为一名选择了教育学的学生,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这本《大教学论》。但首先,我必须承认,它最开始带给我的震撼,无关教育,而是源自宗教。纵观人类历史长河,宗教的力量自它诞生那天起就不曾断绝且。这可以毁天灭地的力量曾带来数不清的灾难——十字军东征、三十年战争、法国宗教战争等等。但反而观之,宗教带给人心的支撑和治愈的力量又是何其强大!我虽然是无神论者,却无法不对那些信仰忠诚的人由衷地尊敬。

我想,只有我也带着一颗理解宗教的心去阅读这本书,才能尽可能多的触及夸美纽斯的精神世界。

而当我读完这本书,便更坚定了我在第二段最后提出的感想。这本书的确披着宗教的华裳,但无疑,它在教育方面带来的启示和进步是彪炳千古的。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以及对“教育”的要求的论述。

此三个主题相辅相成,笔者将在本文中围绕夸美纽斯的观点对其进行阐述,还望各位读者雅正。

第一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初读第一至第五章,满眼均是“上帝”“来世”“永生”之类的词语。但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蒙昧迷信。我从这五章中,第一次把握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的观点——穿越这么多年的时光,他想要传达给后人的这个动人的观点:即人的价值。

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问题,书中其他的一切都是建立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夸美纽斯虽然是虔诚的教徒,却没有因为飘渺在悠悠云端上的神,忘记了落脚在泱泱大地上的人,在我看来,这正是夸美纽斯一种终极人文关怀的体现。他看似将上帝无限放大赞美,但实际不就是对人本身的赞美吗?因为书中反复提到“人是上帝的形象”“天使也不比人高贵”。第一章的四小节,引用大量优美诗篇,突显了人的尊贵和崇高。宗教本身就是人类认识自身的里程碑,神是大写的人,是人心中至善至美的人的形象,全知而全能。于是夸美纽斯借助神性阐发“天赋尊严”的观点,使之深入人心合情合理。以神的意志来阐发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唯心主义,但我认为,若是换个角度,夸美纽斯的这个观点,恰恰又和唯物主义十分契合。因为这显示了能够以强大的精神世界力量改变客观世界事实,即承认了主观能动性给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必须先相信自己有达成的某事的能力,才能真正达成它。夸美纽斯关于人的无限价值的学说成了一剂强心剂。它体现出“人人平等”的理念,肯定了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并因此成为完美的人。而不像我国董仲舒韩愈等的“性三品”说,存在着“不需受教育”和“受教育无用”的阶层。

夸美纽斯没有夸大所谓的人与人的个体差异,而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肯定这个种族的价值,而且这种肯定又是那么强烈、笃定。

首先,他认为人的价值是无限的。带着宗教的热情,他认为人潜藏的能力如果能得到正确适当的引导和锻炼,是能够如上帝一般全知的,即“宇宙中的事物是没有一件不能够被一个具有感觉和理性的人所达到的”。他甚至说:“一个七岁的孩子如果被人谨慎地问到一切哲学上的问题,他是应该有能力对每个问题做正确的回答的”,在夸美纽斯看来,人虽然被身体限制住,但人心是比宇宙还要博大的,因为“包容者当然大于被包容者”。他将拥有无限力量的人心比作能反映周围一切的圆镜,在感知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找不到界限。

其次,他认为人的价值是和谐的。人是爱好和谐,也能够和谐的。他说“人的本身不是别的,只是一种和谐而已”、“人不过是身心两方面的一种和谐而已”,他将人的灵魂运动比作精致的钟表的运行:各部分相互依靠,共同维持和谐的运转。同时,将意志、理性、欲望和情爱等比作不同的零件而赋予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显然,意志和理性是主要的部件,而欲望和情爱等不过是次要的部件。所以,对待各部件,我们要适当地去选择和排斥,才会达到和谐的状态。

再次,他提出人对知识的主动性。在他看来,人不仅天赋求知的欲望,这是我们有理性的灵魂的诉求。在这里,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人的求知欲:即即使最小的孩子,也喜欢看到新鲜的东西、听到新鲜的东西和抚弄新鲜的东西。求知欲还表现在无知的人对有学问的人的羡慕等等。夸美纽斯不仅提出“天赋求知欲”的观点,而且他认为人能够忍受为了获得知识而进行的艰难劳作,这无疑是对身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价值的又一有力肯定。因为我们“好知”而且“能知”,相信这个理念能够触动那些懒惰厌学的人,能够鼓励那些自卑怯懦的人。

最后,我想谈谈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这显然也是他对人的价值的一种认识,而且因其浓厚是宗教意味更显独特。夸美纽斯认为人最重要的品质是学问、道德和虔诚这 三点,“人类的一切优点完全表现在这三种品质中”。第五章的题目是《这三者(学问、德行与虔诚)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明确地表现出夸美纽斯的“内发说”观念,他认为因为神的仁慈,智慧早已在人身上生了永恒的根基,上帝早已在我们身上播下了种子,即“人是自然能够获得一种关于万物的知识的”。正如西塞罗所说:“德行的种子已种在我们的心中,假如它们能够得到发展,自然本身就会领导我们去过一种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将人比作种子、谷米和泥土,这些本身就可以成长或孕育的事物,并且举了自学者的例子进行论证,即自学者们不需老师,却能在自然的领导下研究万物,且能取得成功,“这岂不是告诉我们,万物确乎都已存在在人的身上;灯、油、火绒,以及一切用具都已具备,只消他善于擦出火星,着上火,点好灯,他便立刻能够看见,能够充分享受上帝的智慧放在他身上和世间的稀有的珍藏。”。

第二个主题,是夸美纽斯对“教育的作用”的阐述。

前五章中,夸美纽斯热烈地歌颂人的崇高,肯定人的价值,或说是“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这是他理论的基础。而紧接着的第六章则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接受教育和重要性。他深信人是“上帝的造物、上帝的形似、上帝的爱物”,因此人拥有接受教育的能力,同时也因为要和上帝“永远同享最高的光荣与幸福”,人必须接受教育。虽然这可以说因为他的宗教热情而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也同时,带有时代不可替代的特性。

夸美纽斯在这一章中,充分阐释了教育的作用。他热烈的口号即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我们从第六章的题目说起——《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对于我们这些选择教育学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能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我想,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肯定、更振奋的鼓励和更热切的期许。

在第六章中,夸美纽斯举了“兽人”的例子,这是一个在社会学范围内也被广泛引用的例证。教育和社会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社会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社会学中,人之所以能够社会化的原因是人的学习能力,即学习和贮存知识的能力和无限的创造性。通过学习,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且此过程延续终生),从而由一个单纯具有动物属性的人转变成具有社会人格的人。“兽人”的例子可由柏拉图的一句话概括:“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由此可见接受教育的重要性,或者说,教育的作用之大。

教育实在是太过重要,并非夸大其词,但我认为,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教育的改革预言着整个社会的变动,教育的流动引领着整个时代的方向。我们早已脱离了那个“国之本”为戎为祀的时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人由此从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为社会意义上的人。但更重要的是教育——能够真正带予人裨益,赐人理性,许人未来。

夸美纽斯说,一切人,无论是愚蠢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无论是国王还是平民,不分年龄大小、不分贫富贵贱,都应接受教育。虽然他们接受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不尽相同,但无疑,教育对他们有益。

因为教育对人的强大影响,它可称得上是一柄“双刃剑”,一个受过教育的而心怀歹念的人,显然比没受过教育而心怀歹念的人更可怕。因此,教育的正确性、有效性就 4 显得十分重要。

至此是笔者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即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要求。简而言之,教育必须是好的教育。

因为人是好的人,便是说你不能埋怨白纸不好,只能承认自己画工不佳。首先,夸美纽斯提倡的教育是要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他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他将教育称为“艺术”,这就将教育的难度提高了。

同时,他反复提及的还有“自然适应性原则”,即要求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因为人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因此还必须适应儿童本身的”自然”。尽管这有将教育机械化之嫌,但在当时的社会,他提倡自然规律、尊重儿童天性,无疑是进步的,对反对封建教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第十六章开始至第十八章,他在阐述“有效性、便易性、彻底性”三个教学原则时使用“比如”——“模仿”——“偏差”——“纠正”的模式。其中“比如”就是列举自然界中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自然的和谐有效,并结合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论证指出人类在此点上犯得错误和纠正方法,总结出规律。可见夸美纽斯对遵循自然的推崇,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正确的,影响深远。

夸美纽斯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作为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系统的阐释了人的价值、教育的作用及目的、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等。纵使三百多年过去,他的学力四重区分、班级授课制、因材施教、德智体并重等理念历久弥新,沿用至今。

读完全书,我感触颇多。

突然想起高中时曾看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美国某著名大学在招生时做的一个决定:在一个家世优越、多才多艺、性格开朗的学生和一个父亲入狱、家境贫寒、略有自闭的外籍学生中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前者已接受了十分优秀的教育,而且家境优越,不会为生活所苦;而后者是单亲家庭,父亲的入狱可能更加激发他对社会的仇恨,同时加深自卑自闭,最终误入歧途,因此需要把入学接受教育的机会给他。

这只是我在杂志上偶然看到的文章,却终身难忘。我想,如果换做中国的大学,肯定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的,这就是我们必然的悲哀。当教育资源不甚充足时,我们只能选择所谓的“精英”,让他们接受教育,让他们担负起时代进步的责任,但是不是正是因此,我们才没能进步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正是因为普及了国民教育,才使它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学校是最坚固的建筑物是地震时的最佳避难所,日本学校的配餐由政府大量补贴以保证其卫生营养。而我们对于教育的投入和重视真的足够吗?不胜枚举的例子我就不在此赘述,我想,任何一个有一定观察力 5 和判断力的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读完《大教学论》,又联想起上面的事例,我知道,我选择的这条路布满了险阻,但同时,它也盛开着荣耀。我不禁开始思考教育的真义究竟是什么?目前的我并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学科认识,但仅凭着我的心,我想,教育的真义在于引导每个人更幸福更从容地走向自己的生活,使他乐于享受欢愉,敢于面对困难,用于承当责任。使他有足够的能力去做自己希望的事,使他有足够的自制放弃不被允许的事,使他有足够的热情挑战看似不可能的事。

这只是我现在的看法,以后一定也会有所改变的吧。但我一向崇尚“不忘初心”,我觉得自己此时的看法并没有错,它是我的一个开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所幸是我还有许多时间,《大教学论》是我读的第一本教育学名著,以此为契机,我会一直探索下去,直到找到我想要的答案。

第三篇:读《大教学论》

论夸美纽斯的宗教式德育

——读《大教学论》有感

星河小学 王南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生活的时代正值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但他并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常常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发表其教育观点。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夸美纽斯关于道德教育的探讨,主要是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虽然他没有提出严密的德育思想体系,但是他是非常关注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并对学校忽视道德教育而感到遗憾:“虔信和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易被忽视。在很多学校里面,德育只占一个第二等的地位,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

一、德育内涵

夸美纽斯的德育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他的德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人的终极目标”中。他说,“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人的今生就必须为永生作准备,就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即:“博学;德行;虔信”。这三种品质是人类的生活的要点,“其余的全是些岔道、障碍或装饰”。

夸美纽斯对于这三种品质的解释中,首次提出“德行不仅包括外表的礼仪,它还是我们的内外动作的整个倾向”。这表明,德育是要兼顾内外两方面的,不仅要塑造道德行为,更要塑造使内外一致的道德动机和道德情感。

其次,他提出德行的种子自然存在我们身上,并且提到德行的良好状态是:人人喜爱和谐,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人是生来具有德行的种子的”,但是他又提到这些种子是天生的在我们的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

[4]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行动服从于取得的。”这说明,要使这颗“德行的种子”开花结果,就必须恰当的运用教育的力量,以达到“德行的和谐与融合”,并且“这种教育必须适应自然原则,教育者不能用强力来强制儿童”;另外,他又提到“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可以恢复和谐的”,这说明,他认为德育的是使人和德行和情欲达到“和谐”重要途径。

第三,他的德育具有浓厚了宗教色彩。“宗教信仰是夸美纽斯思想体系的主旋律。夸美纽斯的思想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的基本信条,如创世说、原罪说、救赎、天国和永生等,在夸美纽斯的著作中都有很完整的表述”。首先,他的人性论观点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前面他已经提到,今生只是来生的预备,是为了永生作准备的,而人的德行也只是其中的准备之一,所以他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具有神学色彩的;他认为人是上帝“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所以这三个种子是上帝赐予的;“凭借着圣灵的神恩,使一个人变聪明、变诚实、变正直,较之使他的进步受到偶然的邪恶的阻碍更自然、更容易。”从这里可以看出,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中,有借助宗教的倾向。

二、德育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形成人,促进人更好地完成今生的三个预备阶段,以使其能顺利地进入永生。夸美纽斯并没有直接的谈论德育的目的,也许他认为,对儿童进行德育只是为了达到永生的目的,而永生的目的是为了“和上帝享受永恒的幸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这一章中,他是这样定义道德的:我们的真正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我们可以借用他前面提到一句话,来概括他的德育的目的:成为“一切造物的主宰”。“这与中世纪以来以蔑视人性、践踏人类理性为特点的宗教道德教育是截然不同的,具有功利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色彩。”

三、德育内容

(一)幼儿德育教育

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强调人出生的头几年就应当奠定良好德行的基础。在《母育学校》中,夸美纽斯详细阐述了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他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的基础;认为有如旧约箴言所说的:“成年时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上帝所要应验的话就是要肯定“杖打和责备能增加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9]按照夸美纽斯的意见,学前儿童的道德教育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节制、爱劳动、尊长、公正和爱人等品质。他认为节制和简朴是首先应予以培养的品德。夸美纽斯鄙视懒惰,称之为“撒旦的蒲团”,认为人一旦懒散就会有不良的行为出现,所以要求训练儿童勤快地劳动。儿童在幼年就应习惯于从事家务和劳动,为此甚至要使学前儿童就能认识家常用品及其应用。让他们逐年获得劳动技能。例如,在儿童出生后的起三年,应当学会倒水,把东西从一处移到另一处;学会卷起、展开、弄直、戳穿等。在儿童4、6岁时应当从事手工劳动,包括各种建造活动。

(二)学校道德教育

在夸美纽斯的思想里,德育是贯穿各级学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他说,“虔信与德行是教育里面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可是最被忽视。„„所以在大多数情形之下,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顺从的羔羊,而是凶狠的野驴和倔强的骡子”;还说,“敬畏救主是智慧的开端与结尾,也是知识的基础与极致”。可见,夸美纽斯的思想与封建经院哲学还有一定联系。夸美纽斯在道德思想上,认为人类有了道德,也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因此,他强调指出,“道德应当通过学校这个“人类的锻炼所”来培养”。在夸美纽斯看来,学校应当着重培养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他简明地叙述了这四种主要德行的内容及其意义:

1、持重。就是“对于事实和问题的健全的判断”,他认为“这是一切德行的真正基础”。他又说:“健全的判断应该在幼年去练习,这样,它到成年时代就可以发展起来了。一个儿童应当追求正当的事情,避免无价值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正确判断的习惯就可以变成他的第二天性”。“ 他认为有了健全的判断,人们就不会追随没有价值的事物,也不会拒绝有价值的事物;不会责备值得称赞的事,[12]也不会称赞该受责备的事。他把道德判断失误看成是人生一切错误的根源,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因此,它要求学校最先要培养的就是儿童的道德认知,也就是他所说的的是非观,只有具有正确的是非观,儿童才能去做正确的事,做高尚的人。

2、节制。这是一种在各种生活行为方面不过度的品质,即在饮食、睡眠、工作、游戏、谈话等方面,“在整个受教的期间以内,实行节制”。他要求学生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这跟我们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要因为儿童年龄小就纵容他,从小培养一种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3、坚忍。是要求儿童习惯于用自己的理智去作一切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理性的动物,所以应当听从理智的领导,在动作之先应当仔细想想每种作为应该怎样去作,使他自己真能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这也就是说学生学会养成忍劳耐苦的品格。夸美纽斯又指出:“凡是想教导儿童的人,开始就应当使他们习惯于服从他的命令。”他强调,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要服从教师,因为“孩子们的行为

方式是不很能够这么审慎和理性的,所以,强迫他们养成一种习惯,先去履行别人的意志,再顾到自己的意志”,这种观点既严谨又实际,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先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正直。“正直”是人的健康道德精神的表现,“青年人应当不损害人,应当把个人当得的给予别人,应当避免虚伪与欺骗,应当显得殷勤随和,这样学习去行正直”。他认为,正直还表现为“敏于而且乐于替别人服务的态度”,而最令憎恶的恶习是自私自利,表现为只想到自己的幸福,从不想到别人,“这是人生祸乱的最大根源,因为人人只顾自己的事情,就忽视了共同的福利。

四、德育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在道德教育方面,他提出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

(一)预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德行应该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因此,他认为首先要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具体要求在儿童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者、信仰真理、待人正直、乐于施舍、廉恭助人、彬彬有礼。其次,他提出儿童应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例如不良的社交、不德的谈话、无益的书籍之类(因为邪恶的榜样,不论是由眼睛进入或是从耳朵进入的对于心灵都是一种毒害)”。另外懒惰也应当加以防备。因为,“由于懒惰,青年人便会去做邪恶的事情,或养成一种怠惰的倾向。”预防懒惰的方法莫过于要求勤勉。儿童总是爱活动的,“儿童只要有事可做,至于做的是什么事,或者为什么要做,那都没有分别”。因此,应该使他们“不断地工作或游戏”,“同时避免一切过度的压力”,“结果就可以产生一个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

(二)实践

“德行的实行靠行为,不靠文字”。一味叮咛告诫而不要求实践,在道德教育中是根本行不通的。“他们可以从服从中学会服从,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有恒学会有恒”。假如孩子们在不断地工作或游戏,他们便能学会忍苦耐劳,因为他们只要有事可作,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需要的事,同时身心不断地变化,就可以产生一种勤奋的性情,使人非常活泼,受不了懒性的安逸。假如我们能让儿童经常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给予他们一定的忠告,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学会日后环境所需要的行为,同时身心也会不断变化,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性情,并最终形成良好的德行。

(三)榜样

儿童对他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坏,都爱去模仿,所以应该给儿童以良好的榜样,“父母、保姆、导师和同学的良好生活的榜样必须不断放到儿童的跟前”。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他认为活生生的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对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给他们树立的榜样反应更强烈,更有模仿的可能性。“假如父母是有道德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小心谨慎的保护人,假如导师是用了最大可能的小心选来的,具有优异的德行,这对青年人的道德的正确的训练,便是一大进展”。既然儿童天性爱模仿,榜样具有巨大的作用,那么利用榜样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父母、教师等人以身作则就不能不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小心地避免不良的影响,否则学生便会受到传染。

(四)择友

夸美纽斯认为儿童必须非常用心地避免不良的社交,“经常接触有价值的人”、“青年人应当小心地防备一切腐败的根源,如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没有价值的书籍之类”。要与品性优秀的学生经常接触,这样才会不断进步。

(五)纪律

道德教育中,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夸美纽斯主张对“各种不信神的情形”,“顽梗和蓄意的恶行”,“骄傲与轻蔑,甚或嫉忌与懒惰”施以严格的纪律。他主张通过谴责、监视和惩罚来维护纪律。但是,纪律本身不是为了处罚学生。“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的真正目的,明白他们之所以受到处罚,不是由于他们犯了错误,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所以,教育者在执行纪律时,要将他的动机表示明白,要确切无误地表明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爱,为的是要建立学生良好的品性,而非憎恶他们,压制他们。除非学生明白并完全相信这一点,否则他们是会轻视一切纪律,并故意违反纪律的。夸美纽斯虽认为体罚在维护纪律中是必要的、有效的,但他反对滥用体罚。只有在其它方法不起作用的情况下,才可求助于体罚,“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得太随便、太热心,因为倘若我们滥用了,那么责打应当对付的不服从的极端情形没有发生,我们早已智穷力竭了”。

他在道德教育上就没有脱离宗教道德的规范,还保留着宗教的道德观。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他所作的研究远不如他在教学理论上的深邃而丰富,但他也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见解,如在培养主要德行方面注意到培养节制、坚忍的德行,在方法方面重视实践和榜样,这些思想都是比较具有积极意义的。

五、总结

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反映了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道德观。他的德育思想中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的无奈;既有对人性的张扬,也有对上帝的眷恋”;既充满了深切的人道主义关怀,也蕴含着强烈的宗教意味。但他的道德观是与旧势力的道德观相对立的,这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在德育理论方面的反映。他提出的道德教育内容、方法对后代的教育家都有很大的启发性,对西方近代道德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他的进步性显然受到时代和宗教的影响,带有不彻底性。

第四篇:论初中语文感悟教学

论初中语文感悟教学

【内容摘要】 感悟教学法是新课程大纲所倡导的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 ,感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常常被忽略 ,通常是被一些有形的活动 ,如各种训练、作业等等所代替。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感悟教学。实施感悟教学非常讲究策略,如: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或者通过导语或解说引学生“入境”等等。

【关键词】感悟;语感;想象;联想;导语;“入境”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陶渊明也曾讲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里所说的“义自现”、“会意”,其实讲的是在读书当中的顿然感悟。在阅读中我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突然间会对书中的意旨或是一些话语有所作领悟,有一种豁然贯通的感觉。这就是感悟。

对于感悟的意义,《现代汉语》解释为“受到感动而醒悟”。“感悟教学法”是指由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即创造“感触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由此开始产生听讲的兴趣、想说的欲望、合作探究的心情,为“有感而悟”打下基础;借助必要的课堂规则,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组织好答案”“悟到些道理”;小组汇报(包括小组代表汇报和“畅所欲言”)与交流,使学生更有“感悟”。简而言之是使学生“有所感触(增加感性认识),有所领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

感悟教学法是新课程大纲所倡导的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 ,其独特之处在于关注个体在知识传承链接中的发展流程 ,引导学生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感悟的潜隐性和长期性 ,感悟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常常被忽略 ,在传统教学思考中几乎没有一席之地。纳入教学过程管理视野的 ,通常是一些有形的活动 ,如各种训练、作业等等。过分的依靠训练、忽视感悟或不假思索的滥用感悟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的弊病之一 ,也是人的创造精神被压抑的重要原因。因此 ,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必须重视感悟教学。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若能有效地运用感悟教学法,将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悟”是先通过感才能悟,“感”包括认知、感觉、知觉等等心理过程。初中学生感知水平已相当成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大力推广感悟教学法。

实施感悟教学法,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大胆发现,大胆创设情境,把学生导入“思考的境地”,让学生“知情”“知美”“明理”。实施感悟教学非常讲究策略:

一、重视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的培养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更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悟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叶圣陶老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夏丏尊先生较早提出“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当代一些研究者则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是“一个人在社会交际过程中对言语形象的理解、储存、模拟和创造的心智能力。”语感论者对语感这一概念从不同角度作了界定,从不同程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属直觉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2】

加强学生朗读训练、推广普通话、引导学生建立使用普通话进行思维筀等都可以培养学生语感。具备良好语感,为学习阅读中感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想象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在于“有了它才能提供感受的广阔天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必须以作品的语言为根据去充分发挥想象力。它才会以具体、生动的面貌呈现于头脑中。而只有当在头脑中或多或少地有了形象在浮动,才有体验和感受。引发想象可利用幻灯、画片,实景等情景教学手段。我在教学九年语文上册《望江南》一词中,通过图片展示:在河边的一座望江楼上,一个衣着光亮女子独自一个倚在城楼上,目不转睛地望着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眼

睛带着淡淡的忧伤和失望。让学生想象,说说这个女子在做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她在看什么,如果在等人又等什么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等等,让学生在自由的想象、联想和谈论交流中感情词的意旨。

三、激发学生情感

皎然说,诗中有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犭穴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意中之远”。由此可见,入其境不需会其意,方能算真正的感受和体验。情感激发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读,可以有表情地高声朗读,可体验作品崇高,悲凉或激昂或欢悦。听,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加深体验。其次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导出他们的真情。我在教学九年语文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课中通过课件展示:以一双残损的手掌为背景,里面先展示祖国美好河山,再展示上世纪初我国初敌人蹂躏的情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感情。

四、用导语或深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入境。“入境”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声情并茂的讲解和引导也容易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里,从而产生“共鸣”,达到理解课文思想情感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一课中,对孔乙己两次的出现以及掌柜和酒客的表现用丰富的语言、表情,甚至模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当时的情形,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感悟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它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增强语文教学科学性、人文性的可操作性很强的方法,是

主动迎接新世纪,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充满个性关爱的教学方法。

第五篇: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二街小学 李 金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述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残缺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维,对教育的组织方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堪称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所有事物教给所有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题目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题目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所有事物”,它表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所有人”,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维,表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维。虽然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咱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领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维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所有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所有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兽性的假设和意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妙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说明了并多处强调了本人对人的意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所有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本人的笼统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质量“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愿望的天才和意识能力。因此,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妙的有着自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才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夸美纽斯关于“所有人”的教育对象的构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振兴的状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维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成绩的答案相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所有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现实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要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兽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维无论是在现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述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由于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显著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显著。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维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该当遭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所有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退学校。”经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只管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以后教育公平成绩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自己,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成绩就是负担微小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微小的开支,是个微小的应战。众观以后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景象,它依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顺便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体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度,外地先生退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先生与本地先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先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先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次要是指男女先生的退学率不平等,男童的退学率显著得高于女童,这次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形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品质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退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景象交错在一同,构成了愈加复杂化的成绩。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下载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大教学论的感悟——李静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云南省“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学习读《大教学论》心得体会 因学习要求必读《大教学论》,本人经过认真研读《大教学论》,使我了解到《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夸美纽斯(1592-1670) ,他生活的年代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他是三百多年前捷克的著名教育理论家, 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

    读《大教学论》有感

    一米阳光 ——从分科教学法说起 初识《大教学论》,缘于它的班级授课制的提出。这一在实际教学中发展完善,以期达到完美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班级授课制采用的大班教学......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品,副标题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普遍艺术》。该书体现了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首创性思想,......

    读《大教学论》有感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 读《大教学论》有感 摘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是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大教学论》是其写下的一本系统的、专门......

    读大教学论有感(范文模版)

    读《大教学论》有感 广兴小学 荀航 读了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我获益匪浅,现在就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读后感。 《大教学论》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是近代西......

    读大教学论有感

    读《大教学论》有感 金沙县鼓场街道玉屏小学 任华琴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

    读《大教学论》有感

    外国教育 史代课教师:方玉芬老师姓名:王敏 学号:100909006 读《大教学论》有感 最近在外国教育史方老师的介绍下,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 作者夸美纽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