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 :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B.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从他处收集来的信息,报纸、课本、传记、历史著作等。
②史料按资料表现形式可分为
A.实物资料,如遗址、遗迹和考古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B.文献资料,如史书、文件、日记、报刊、图片等。
C.口述资料,如历史传说(口传)、口述历史等。
4.关注新课标。2011新版课标增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一句话,就是诠释评价的范畴。具体有一下几方面A..时序与地域(时空观)B.原因与结果——内在因果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件对另一个事件的影响。即推动、促进、保障等等。C.动机与后果(平时多注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D.延续与变迁
“延续”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或改变很少的部分,如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变迁”是发生根本改变的那部分(是否顺应历史潮流)5材料论述题解题技巧:“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论述要三个论据。⑴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
①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类似于语文的概括材料中心思想)
②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句,用评价式、影响式、启示式的语句加以概括。
⑵论述要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依据,紧密围绕观点而论述,论述过程要分三个要点(论据)。
如事件类:时间+背景+事件+影响。
比较类:事件1的时间和影响+事件2的时间和影响。
⑶结论写法:在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对该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作一个升华描述。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条理1分)。
6.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评价标准: 方法:史论结合;
原则: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7家国情怀:⑴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⑵具有五种人文意识(精神)——以人为本
①
开放意识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②
民主与法制意识
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
公民、社会意识
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④
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⑤
环境意识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坏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历史学习的方法
⑴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元前后;世纪与年代的具体转化。⑵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与推论)(3)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第二篇: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历史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就此做出探析。
【?P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65-02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一些地区把历史科目列入中考范畴,可是由于所占分值不高,学校习惯于把历史课程列入“次重点”科目,比起语文、数学、英语一类重点科目,历史课程还是显得受重视程度较低,这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排数量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在初中学校必然保证每天一节,有时甚至是两节,而历史课程通常维持在每周两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在中考时的历史学科成绩,压力可想而知。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建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产生纵深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务实风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呈现出闭合的单向模式,即历史知识与规律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却未能形成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信息并没有输送给教师,教师并没有客观地掌握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能用问号来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学习完全不同于小学,节奏快、压力大是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中考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事实,为此学生的内心是疲倦的。他们很难主动提起学习兴趣,只是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而对于分值在中考所占比例并不高的历史教学并没有形成与“语数外”级别相等的重视程度,再加上教师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原本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初中生更没多大兴趣。
(三)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基本内容。只有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才会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贴近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元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的认识仅停留在“初步印象”之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很难让学生受到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
二、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二)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文提到,历史的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元素构成。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整合这五个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以要求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为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PPT呈现的内容就是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唐朝城市布局图,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登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图中展示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学生展示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体现出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展示的图片就是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的核心素养,对讲解城市进行全方面总结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体现出了个人对于历史现状的价值观。
(三)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关系着历史教学的实际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是否可以学到“纯粹”的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可以真正地习得历史核心素养,掌握核心素养的五个基本组成因素的丰富内涵,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1]。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真正吃透教材,这是提高学科素养的根本。还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把握学科规律,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关注学科名师的研究动态,阅读学科相关的书籍报刊。
(四)将历史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历史核心素养不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还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比起理论研究,它的更大作用就在于实践运用中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埋在心中的悬念集中在即将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之内。在课堂教学开展时,要紧紧的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进行谈论和学习。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罗列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使得学生讨论的结果都是教师本来要教的历史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程评价环节,教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来对课程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成绩。
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2]。“多次修订”体现出教育部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它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通过依次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要紧紧地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积极研究教学策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增学.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J].学周刊,2012(23).[2]李小芬.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上旬),2017(11).
第三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更新时间:2017-3-21 11:13:00 [摘要]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标。本文试探讨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求教于方家。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下同)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腾飞及历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的面貌等相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进行实证,证明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至六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南方经济的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真正去探索南方经济的发展。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学习小组搜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处理。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交流学习心得。再次,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理图表,让学生通过阅读图表,指出南北地理分界线,区分南方、江南的地理范围,找出南北方的两条大河。学生在小组内部的交流过程,就是历史理解这个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通过交流,学生真正理解了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过程,理解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最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研究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这样,学生在多环节学习中通过主动参与探究,逐步形成了历史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切实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精讲多练,使学生在能力训练中提升核心素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整节课的教学,但在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教师要调动学生参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九年级《“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一课,在导读中提出了让学生思考“巴黎公社”这个政权有什么特点,又是怎样失败的。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这个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课本上展示的史实进行论证,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多角度、多层面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课本上为学生展示了拿破仑三世被俘的过程,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对这个问题进行佐证,从而让学生了解拿破仑三世被俘前后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查找巴黎公社形成的特点以及“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的条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研讨及全班展示交流、辩论。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断学会如何主动进行历史的学习,这对其历史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2]曹祺,姚锦祥.关注史料证据价值的试题设计和教学要求——以上海卷“丝绸之路”题为例[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3]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第四篇: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推进,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素养的理念开始渗透到物理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实验教学
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教育理念的创新转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开始成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从过去的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部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强,对物理实验缺乏兴趣,学习起来存在较大困难,这就要求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要通过科学的教学策略,确保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科学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由于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高中生对物理实验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物理知识掌握不牢固,加之部分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充分发挥,无法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这对于物理高效课堂构建而言无疑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必须要尽快促进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让他们理解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借助于物理实验活动来让学生能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并升华知识,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1]。从当前的实际形势而言,未来教育的改革趋势和最终结果必然会从教师主导朝着学生主导发展,因此不管对哪一门课程教学来说,都应当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这是所有一线教师都必须要认识到的重要问题。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应用物理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都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也是对生活中很多现象与常识的科学解释,所以物理实验教学也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进一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让整个实验过程逐渐清晰化,如此一来才可以充分发挥出物理实验的教育价值,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踪迹,并将课堂中学习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说在组织开展使用螺旋测微器与游标卡尺进行长度测量的小实验时,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知识和手中的测量工具来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测量,可以给学生提供矿泉水瓶盖、杯子、钢笔笔盖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够学会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
(二)情境提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结合物理知识,用发散思维来对物理实验进行思考,了解其中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选择以问促教的方式,利用情境提问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过程中,笔者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首先创设相关情境,提出问题。向学生展示:稍微用力可以改变滚动状态下乒乓球的轨迹,而使用相同大小的力度作用于滚动的篮球,观察其运动方向;到教室外让学生推一辆空的三轮车,能够很容易推动,而当三轮车上载满货物后,使用同样的力度却很难推动。提出问题:加速度(a)和物体质量(m)之间的关系?提出问题后,我们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对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熟悉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此也在相互交流中提出了不同的两种观点:①质量和加速度成正比,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②质量和加速度成反比,力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根据学生的观点我们设计了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究答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我们要求学生先制定好试验计划,提出实验方案,随后再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实验装置中存在较大摩擦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要求学生相互讨论,最后他们自己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动,有效处理好摩擦力的问题,也让实验结果更加准确。
(三)小组合作,确保学生全面发展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拘泥于课本,而应当在新课标引导下,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确保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这一学习模式来让学生合作探究,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也能够保证所有学生都获得进步与成长[2]。
比如说我们要求学生搜集并使用废气的塑料饮料瓶来做观察物体平抛运动轨迹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时记录每次塑料瓶在平抛状态下的轨迹,随后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这一实验中体现的物理学原理。借助于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相互之间交流实验现象,分别提出自己的看法,吸取他人的意见,最终各个小组整理形成统一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严谨负责的实验态度,小组成员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整个实验活动氛围十分融洽,实验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又例如开展电流表内接与外接法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探讨电流表的不同改装方法和内外接法的具体知识,如此不但可以营造和谐的实验气氛,还可以让各个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合作关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与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掌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途径,为确保物理实验教学效率的提升,确保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物理教师必须要紧密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不断创新改革,依靠更加科学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丽珊,陈海.基于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20):7-8.
第五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李红莲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高新四小 李红莲
摘要: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递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影响下的语文教学要求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重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及个体情感体验,并要求教师为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课程价值;语文教学 素养强调的是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如果按照广义的理解,其中包含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知识层次以及能力状态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而素养这个概念同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概念的区别在于:素养更加关注的是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内化调整,指出了学习者深入思考之后的成果。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应当注意对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致力于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适应性更强的语文学识修养、文风情趣状态。这和传统意义上仅关注知识记诵与应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比起
文的教学目的不只是识记和回忆,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和方法来解决语文实践的问题,在此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具备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意识到在语文学习中所积累的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载体而不是最终目标。学习知识的目的是把历史积淀中的语文的一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知识,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综合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能够做到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创建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期间,借助前人有益的经验来建构自身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认知方法。
其次,教师要认识到在语文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我们进入语言世界的主要通道,是一个人言语水平的综合体现”。语文教学过程不应是学生进行机械的识记过程,而应是学生结合具体语境和语义,自主学习和建构语感,并能运用到语文实践之中。
最后,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这些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在语文实践当中去检验,而且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生成习惯且打破习惯,在此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逐步领悟到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感受这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
其内化为自己在面对将来未知的语文实践中的行为准则和标准,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行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要求我们注意语文学科的字词教学、阅读教学和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等方面的问题。
1.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展开教学
在《新课标》中,对语言的建构与运用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在低学段是基本的汉字结构、拼音等,到了中高学段则要求学生在继续掌握字词练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借助字典等工具,理解生词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围绕思维发展与提升展开教学
语文教学是以文章为载体,语文思维能力的提升在于文本的阅读。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出现了重记诵、轻联想,重知识、轻理解的情况。在《新课标》中明
确地提出,学生能够对课文中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师生互动和情景对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且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的程序性知识。据认知心理学理论,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后生成的,是一个需要理解和消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师的讲解,对课文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自主反思,从而获得对课文意义的理解,进而形成自身的观点。“阅读是读者领会文本、发现问题、创造意义的一种思维活动,阅读能力不光是靠教师讲解就能具备的,而是在自主阅读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3.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审美鉴赏与创造实质就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的审美鉴赏和创造则依靠语文教材。陶冶学生情操,即“教师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借助语文课本中的文学教材(美的事物)向学生施加美的影响,在审美愉悦中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揭示语文的审美性质,但是,客体(课文)在审美鉴赏中,是依赖主体(学生)才能成为审美对象的。没有主体的能动的审美,没有主体良好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心境,客体就失去了审美价值”。语文课程的特点是人文
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端午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节日的起源,对传统文化的渊源有清晰的认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或通过视频观看龙舟比赛,使学生感受到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些都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达到我们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通过一系列课堂内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使语文课程承担起理解和传递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作用。
5.围绕教师自身素养教展开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还要求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通过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学生认知世界、建构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这些都渗透着教师的经验、情感和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手段,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高效地对学生活动进行指导。
总之,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小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