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八点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中八点注意事项
泉州市教科所:陈木兴
一、上课开始的几分钟开展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检测,当堂反馈。
二、进行有效学习方法(包括记忆方法、理解方法、读图方法、运用方法)的指导。
三、善于把课本内容当作材料,进行材料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四、课堂教学应讲求效率,用好学生配套用书,讲、练、评结合。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五、课间、课后练习(每课一得、材料阅读、自我测评等)要结合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点拨、指导下完成。
六、要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课堂(课本)笔记。
七、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审题、答题技巧的指导和规范化训练。
八、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及时检查和督促。
第二篇:关于课堂教学的八点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的八点思考
一、关于课堂的评价标准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快乐来自课堂,最大的烦恼也来自课堂。对学生而言:最大的成功来自课堂,最大的挫败也来自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效率高低决定教学质量的好坏。目前,教育界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定名为“高效课堂”。那么高效课堂的效率高在哪里?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是高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学生学(发展)得好是好课的唯一标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里的“明明德”,就是要自悟自觉,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感悟、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自我教育是教育产生实效的基础,是他教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提。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自教。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教学目标由过去以知识为主的单维目标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这里,过程与方法为什么被确定为教学目标?其主要目的就在于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培养学习能力。当学生的学习能力具备以后,他才能更顺利地去掌握知识与技能。在一定意义上,过程与方法就是知识与技能。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自学自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我教育。教学过程一定要让学生成为主动者、参与者,一个人一旦做了观众,他的参与度就没有制约。课堂评价:不是看老师讲的好不好,不是看讲的多与少,而是看学生掌握的好不好,看学生掌握的多与少。
二、关于师生关系
在一定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就是教育本身。学校里最重要的教育就在师生关系中。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是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用发展的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学生就能不断进步。班容量大的问题,一些学生不学习的问题,并不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才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传统教学法同样会遇到,同样会制约成绩的提高。正是基于这一点,在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进来,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让学生有成功的快乐,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成功的快乐从哪来,一定是从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中来,从老师对学生的欣赏与激励之中来。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最和谐的,才是创造优异成绩的基础。
带给孩子一生最大影响的,不是你教了什么,而是你是怎样的一个人,以及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三、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
以下摘录的是教育专家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普通教师带着知识面对学生;优秀教师带着学生面对知识;杰出老师带着学生面对世界。”
“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你不是在教知识,而是在教孩子。”
“普通教师,讲的好;优秀老师,启发的好;杰出老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优秀教师:做导演,不做演员;做律师,不做法官;做教练员,不做运动员。”
“为什么老师不愿意放弃讲?因为讲是最省事的,但一个残酷的现实:你讲清楚了,学生没听清楚;听清楚了未必明白;明白了也不等于理解了。理解了又不一定会应用,能会应用并能举一反三,发现问题才是学习的最高层次。”
四、关于学生的潜能
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第二,人的潜能不被开发就将消失。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教育的意义在于点燃。我校生源基础相对较差,要想大幅度提升成绩,只有在挖掘学生潜能方面下功夫。而潜能的挖掘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激励学生,另一方面是在方法上指导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朝气蓬勃”这是我们的办学理想,这个理想的实现尽管很难,但我们必须把它当作一个目标,不断追求。单纯的激励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只有把方法的指导与励志教育相结合才会事半功倍。潜能的挖掘要从课堂上做起,从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做起,让学生有成功的快乐。让学生的学习愿望在一次次的激励中得到强化。
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就是让他学会并会学,哪怕是从学会一点点开始。自主学习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简单问题入手;二是要有学习方法的指导;三是要及时反馈、激励、评价。赞扬会让学生把正确的事情继续下去。
我们要知道,最苦最累的学生是想学、很努力,但是学不会的人。真正学会的学生是不累的。有了教师的赞扬会让学生的苦和累减轻甚至消失。
五、关于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增加课时,在很多学校是一种普遍现象,加课的理由是教学任务完不成。在通常情况下,老师们认为讲完课等于完成教学任务。老师们把注意力放在课程是不是讲完,忽视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对学生落实的忽视一定会出现掉队与“夹生饭”现象。
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们感受最大的难处随之出现,那就是进度更慢了,时间更不够了。解决这一问题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合理。很多知识不是一次性学会的,而是间断地螺旋式学会的。“一步到位”很难做到,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要把难度降下来,这样既对“完成教学任务”有好处,也能减少学生掉队。二是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让学生会学、乐学。三是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一定要少讲,精讲,讲在关键处,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性还给学生。我们要相信一点,只要学生学,而且是有成效地学,那我们就一定离目标越来越近。
六、关于教师的提升
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持续不断的学习者。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当一名优秀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顶天立地,即:教学理念(气场)——顶天;教学基本功(细节)——立地。有了先进的理念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一定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也难怪,在传统教学中得心应手的优秀教师,一下子要改变,是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怎么难,都需要我们做出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才是我们提高教育质量的唯一出路。
教师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一是改变观念。是解决问题,寻求突破,还是抓住问题,制造牢骚,这是观念问题,也是态度问题。二是在备课上要下功夫,由备知识为主转向备方法、备学生为主。三是感受课堂,感受学生的投入程度,感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有灵活的手段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让学生的朝气蓬勃成为现实。
七、关于“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是,几乎任何一所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学校,都要经历由“定模”到“脱模”的过程。在改革初期,需在一定的模式框架下进行,这个时候可能是在限制前提下的模仿,其目的是让老师的教学有一个方向,有一个抓手。当老师们对高效课堂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就会有“脱模”的飞跃,也就是说,有模式,但不拘泥于模式,紧紧抓住学生主体地位落实这一核心,从而实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八、关于落实
学校工作重在落实。首先,落实需要执行力。把目标变成结果的行动就是执行。目标清晰之后,需要上下一心,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让目标变成结果。其次,落实需要付出。名校的特点千差万别,但凡名校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有一支团结奉献的教师队伍,没有这个做支撑,就不可能有学校的卓越。
第三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 :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B.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从他处收集来的信息,报纸、课本、传记、历史著作等。
②史料按资料表现形式可分为
A.实物资料,如遗址、遗迹和考古墓葬、出土的文物等。
B.文献资料,如史书、文件、日记、报刊、图片等。
C.口述资料,如历史传说(口传)、口述历史等。
4.关注新课标。2011新版课标增加: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一句话,就是诠释评价的范畴。具体有一下几方面A..时序与地域(时空观)B.原因与结果——内在因果关系,通常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相互影响、或某一事件对另一个事件的影响。即推动、促进、保障等等。C.动机与后果(平时多注意:主观目的与客观作用)D.延续与变迁
“延续”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发生改变或改变很少的部分,如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等。“变迁”是发生根本改变的那部分(是否顺应历史潮流)5材料论述题解题技巧:“观点、论述、结论”三段式解答,论述要三个论据。⑴提出观点的解题技巧:
①概括材料的中心思想。(类似于语文的概括材料中心思想)
②找出材料的核心关键词句,用评价式、影响式、启示式的语句加以概括。
⑵论述要以材料的史实和历史的史实(即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为依据,紧密围绕观点而论述,论述过程要分三个要点(论据)。
如事件类:时间+背景+事件+影响。
比较类:事件1的时间和影响+事件2的时间和影响。
⑶结论写法:在观点和论述的基础上对该事件的作用或影响作一个升华描述。观点2分、论述3分、结论1分(条理1分)。
6.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⑴人物评价=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评价标准: 方法:史论结合;
原则:客观公正、一分为二
7家国情怀:⑴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同感;⑵具有五种人文意识(精神)——以人为本
①
开放意识
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
②
民主与法制意识
革命和改革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进步 从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
公民、社会意识
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国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强盛的重要保证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④
科学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历史进步的推动作用 形成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意识,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⑤
环境意识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生态坏境保护的重要性,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8..历史学习的方法
⑴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元前后;世纪与年代的具体转化。⑵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史实与推论)(3)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第四篇:签订培训协议八点注意事项
签订培训协议八点注意事项
第一、培训协议应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如果培训协议的服务期限未到,企业与职工在续签劳动合同时应将培训服务期限与劳动合同期限一致。
第二、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培训协议时要注意写清培训名称、培训的具体起止时间、培训后的服务期限的起止时间也要清楚。
第三、对于中途退学(因个人原因)的员工要有明确的处罚标准并要在培训协议中写明。
第四、对于培训期间的待遇要明确,包括出国期间的补贴、工资福利、保险等。要特别注意:在培训协议中写明培训费包括什么费用,不包括什么费用,以防在员工违约时不致引起争议。要明确在培训期间的住宿标准、交通费等。要注意较长时间的培训是否有探亲假,如有如何规定要写明。
第五、要写明根据时间长短培训结束后或中途对于员工本人要有一个评价,本人要写一份学习总结。对于重要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要注明企业根据考核有权调整工作的权限或给予有关职位。
第六、对于服务期限要明确标明,特别是参加了多次培训要应用有关数学公式将培训服务期限写明,要注意累加计算问题。另外,根据国家有关培训服务期限的规定培训费用是逐年递减。
第七、企业在签订有关培训协议时要注意一个现实问题,即很多人因交纳不起培训费用就不辞而别,这里建议可采取担保人制度:对于担保人要有明确的规定包括担保人年龄、有无房产、财产、收入、身体、身份、家庭、主要的联系方式等做明确规定
第八、违约责任要明确,注意培训协议与公司有关具体规定是否有相悖之处及如何处理等。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本站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历史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并指出要从不同角度、综合多知识探究社会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和师生直接进行信息和感情交流的重要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积极思维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联系。这不但有助于拓展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课堂提问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说,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目标。了解课堂提问,尤其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
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教,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讲出一些“清晰而生动”的观点,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行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使课堂变成学生主动进取、施展才华、走向成功学习之路的场所。[1] 把握了课堂提问的定义,是否就意味掌握了这门技术。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技艺,它还有更为重要的操作层面的要求。有效的教学过程按照目标管理的教学流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教师在每一阶段的过程中怎样处理课堂提问?
一.教学的准备阶段
当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就会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可以成为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驱动力。问题情境的规划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中心。
首先,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传统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由教师操纵,导致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被忽视。传统的提问是教师为诱导学生达到预期目标而设置的,提问的依据是教材和教师的经验,学生的思维活动早已置于教师预设的框架中,学生也成为接受知识和思想的容器。提问中,教师居于明显的主动地位,还往往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加之提问内容大都在教材中有定论,对学生而言,回答仅是记忆和知识“搬家”。教师这种提问方式,只是一种唤起,学生接受的是现存的知识,而被扼杀的却是活生生的思维活动。
其次,让我们看看问题情境设计的忌讳。1.提问的随意性很强,逻辑错误频繁出现。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对提问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条件限定,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提问的随意性很强,发问不少,收效甚微。2.课堂提问多而滥,缺乏深度。
新课程的教学中,曲解“师生互动”和“问题教学”这两个概念,把“师生互动”简单机械地理解为一种“表面化”的“互动”。尤其在一些小的观摩课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些提问带来的往往是浮光掠影般的应付,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造成答非所问现象的出现,致使时间大量浪费,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严密性与整体性。“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成了教师的口头禅。学生的回答往往是复制课文内容。这种问题浅显,缺少思维性、创造性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思维,严重地束缚和窒息了学生智能的发展。使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了兴趣 与动力,感到历史学习枯燥乏味。3.课堂提问过偏过难。
教师凭着自己的主观感觉,设计问题导致“冷场”出现。如,请谈谈孔子的思想及其地位。这显然超出了初中学生所能及的范围。这种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的提问,是学生无法回答的。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从而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再次,我们在问题情境设计中应注意的原则。
面向全体,分层设疑。
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好、中、差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不能只局限于少数优秀生。如果只提问少数学生而冷落大多数学生,他们就觉得老师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教学关系。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面,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问题可分为记忆型的、理解型的和应用型的。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直接提问“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而对中等生则可以问”引起鸦片战争的原因是禁烟运动吗?对优等生就可以问"有人说如果没有禁烟,就不会有鸦片战争,请用史实加以评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层次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激励参与,诱导探索
教师要通过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不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诱导学生围绕问题收集材料、整理材料。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论证,争取正确的结论。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时,应循循善诱、层层启发。通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如教师提出你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一类的开放性问题时!应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并让学生自己再提出新课题。来促进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优选问点,激发动机
教师设计提问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动机。使问题有吸引学生的力量提问时除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形式的多样外。还可在问题里设计一些似乎有悖于常理的矛盾设置一些悬念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如,可提问,“中法战争中的不胜而胜,不败而败?”一类问题激发学习动机。
二.教学的实施阶段
历史与社会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传授科学知识,科学必然是准确的,因此,对历史教师语言的首要要求就是真实、准确。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富如金库;历史现象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容不得丝毫错误,来不得半点虚假,有时一字之差,就会导致概念上的模糊,甚至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提问时必须确保表达的史实要准确、概念要准确、读音要准确。
同时,还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灵活多变地进行课堂提问策略调整,必须明确教学准备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
在导入教学内容时,注意激疑性提问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出必要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这样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
而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在讲《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史实后,提问:“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和德国为什么走了不同的道路?”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从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但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历史渊源、当时的国际形势、经济危机的影响等方面去认真思考,学生完全可以总结出原因。这样的提问,引发了学生的深刻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去寻找答案,从而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讲授教学重点内容时,注意发散性提问。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的教育潜能,尽量多角度地提问,做到一题多问,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上去思考,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从而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创造出超常的思维成果。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之后,为了从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进行如下提问:1.你如何评价明治维新? 2.日本历史上两次重大改革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3.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有什么不同?4.为什么明治维新使日本学科教改研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不能?这些提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我边提问边诱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上,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在讲授上位性教学内容时,注意归纳性提问。学生对具体化的材料进行本质性的概括,以形成历史概念,或引出逻辑性的结论。教师进行归纳提问的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对一些复杂的内容进行多阶段的分析、综合,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飞跃。这样的提问比较适合于单元教学结束时的复习总结。
三.教学的评价阶段
评价不仅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当然,评价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不能分割。学生既然回答了教师的问题,教师就应及时地尽可能准确地予以评价。评价的形式可以是点头微笑,可以是口头赞扬,还可以补充纠正。对回答正确的问题,不仅要评出对的道理,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给予答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表扬;对答错的问题,教师既要指出错误之所在,又要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使所有学生受到启发,还要记住肯定答错学生的“闪光点”,可从答问学生的积极态度、洪亮的声音、正确的思路或所答答案中正确的某一点来肯定鼓励学生,切不可讽刺挖苦学生。
总之,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既要客观又要注入激励因素,因为学生得到老师的一次肯定,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肯定的次数多了,他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反之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学生思路受阻,教师要运用提问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因势利导,找出症结。学生的思路一旦畅通,思维水平就会上升到新的高度,追求知识的愿望也就会更强烈,而这正是教育者所梦寐以求的结果。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鼓励性的评价永远是最好的。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评价的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获得进步。这阶段有一种提问必须予以重视。问题反弹,是指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作解答,再返还给学生,交由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问题反弹是“问题意识”的升华,不是教师为掩盖无知或摆脱窘境的遁逃术,而是教学民主的体现,是对学生质疑释疑的主体性作用的充分调动。问题反弹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迅速作出判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深度开发,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问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问题反弹的确真真切切符合教学评价的指导思想。问题反弹这一课题值得教师好好研究。
作为授课的教师,应更积极地参与自我评价,一方面认真写好关于课堂提问的教学反思,把第一手感性认识或感性经验努力上升理性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认真听取听课老师的关于课堂提问反馈意见,尤其是专家型教师的建议,加强理论学习,使这一环节部分成为提高教学素养的佳径。
课堂提问是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思维、语言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历史课堂提问可以多角度、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