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2009——2010(下)生物教学论文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柳州市第四十五中学 石建东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摘要】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营造“高效低耗”、“高产高出”的教育教学氛围,本文着眼于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以及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四个方面,对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做了“有效性”的尝试。
【关键词】有效教学 直观教学方法 探究性活动 自我评价 课后反思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特别是随着社会对新课程理念的认可,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新研制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对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教改的大环境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相应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转变。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尝试的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以及反思,与各位共同探讨。
1、注重直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
具有大量的图片、同时在图片后设置有探究性问题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图片和探究性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学习情景,会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集中于教师所要教授的内容上,从而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所以,教师以教材上的图片为知识源点来进行讲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幻灯片、挂图、实物、模型以及视频等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所学习的知识容易掌握和巩固。例如:在讲“种子结构”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实物(学生携带其他植物的种子也是允许,这样可 以有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带入课堂,自己观察并区别两类种子结构的差别,然后教师出示种子结构挂图,或是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结构示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并利用有声视频演示种子的萌发过程,使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形成完整有机的知识体系。
在教授生物学基本技能的教学过程中,直观教学方法往往能够起到其他方法所无法起到的效能。例如:在讲《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时,首先教师进行拆装显微镜的示范,在示范的同时,介绍显微镜各部分作用,以便让学生掌握显微镜具体是有哪些部分构成,以及它们的功能。然后,播放如何使用显微镜的视频。最后,让学生对照视频自己练习,在这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纠错、个别指导。这样,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正确的显微镜使用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使用习惯。
2、充分利用探究性教学,合理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标准》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使他们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新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探究、进一步探究、实验、演示实验、调查、设计、模拟制作、课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节时,在调查之前,教师可从具体事例入手(如调查本班同学的体重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怎样开展调查,使学生理解调查的一般方法和程序。在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教师把组分好,要求每一小组内事先设计好调查表。调查完成后,以组为单位自主完成调查表和调查报告。调查评价分两方面,一是组内互评,让学生根据调查时的态度、对小组的贡献评分;二是教师针对调查表和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评语和等级。针对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日常经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②教师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3、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其他方面知识的联系
加强生物与社会、科技的联系。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使学生理解生物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放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引导他们解决问题,理解生物学知识在科技、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科技促进生物科学的发展。例如在《爱护植被,绿化祖国》一章中有“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的内容,学生根据现在校园的状况,自己设计绿化方案。近几年发生的沙尘暴现象,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树立起知识与科技和社会联系的观点。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物理、化学和数学紧密联系。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既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时,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为什么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有什么作用?初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教师先告诉学生用氢氧化钠溶液起对照作用,然后引导学生做实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在整个实验折中所起的作用。
加强生物学科内部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其他学科教材相比,生物学科教材的特点是知识点比较多而零散、相对比较简单、系统性较差、章节跨度比较大、适合学生自我探究性学习的内容比较多。这些特点虽然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但是也同时增加了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难度。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应该充分联系已学习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体会生物学科的系统性,最终达到对所学过知识的内化。
4、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
“课堂” 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有效改进,使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而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了“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原因。
生物学教育不仅是要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人,而且要让受教育者成为敢于探索的人、懂得健康生活的人,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成长成为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公民,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生物学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
第二篇:开放式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开放式有效课堂教学的尝试 浅析《落花生》课堂教学
(郝翠艳
徽县游龙学区
742306)
【摘要】 谈到开放式有效课堂教学,我们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等多方面进行探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尤其农村的教育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以前的只重视学生的知识观念转变成了注重学生三维能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随之有效的课堂教学便在农村中诞生并实践。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开放式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在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双管齐下的运行过程中,有效的课程教学便在教学中应运而生,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注重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为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开放性的课堂模式,教师仅是一名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我的教学实际中的尝试:
《落花生》教学过程
我认为一堂好课就应有好的开头,于是我注重了课前的热身工作:
一、导语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要与课题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有这样一本书——始终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书的作者,请问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
考虑片刻,有同学站起来说是“生活”。师:“是的,生活中处处是学问,少不了我们观察和思考。今天我们就从生活出发,一起探索生活中到底蕴藏什么学问?”
板书:落花生
二、教学过程中“乱中有序,有的放矢”,关键在于如何组织。如:在分析花生的好处时,我尝试着采用了“参与式教学”。鼓励每位同学都参加,让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和同学尊重和重视,同时也感受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塑造一种合作的学习氛围。我进行了分组,同时进行了分工,安排好各组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每个人都有一次帮助组员的权利,并从中任意抽取一位组员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记录,便于和其他组比赛。有的做的很好,比如:有位同学帮组员举例说明花生的好处时,这样说的:“我的外公在城里,他每天的早餐就是花生浆(花生经加工),很有营养,外公的身体很健康,所以花生营养高;农民也能吃到花生,这就说明花生便宜。”此刻大家鼓起掌来,也许这个掌声中包含了很多丰富的内容,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我作为参与者,从中感受到的是农村孩子的朴实和真实。
【作者简介】 郝翠艳
陇南市徽县游龙学区
立斗村三瀚希望小学语文教师
三、就事论事,抓住重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而这所有的程序我尝试着让学生自 己来完成。首先我要调动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通过以上的分组讨论已基本达到了目的,于是我展示了多媒体课件的插图(全家人在茅亭下品花生,议花生)。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我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图中是一家人,有长辈和晚辈。” 生:“他们是要品花生,但好像是在说花生。” 生:“父亲的手指着儿女,可能在教育他们。” 生:“小男孩很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话,静静地看着父亲。” “……”
这些孩子能说出这么多收获,出乎我的意料,也许孩子们的观察真的和我们成人的观察完全不同,他们会从大人们意想不到的角度去观察,获得新知,老师们应该静心想想,孩子这么多的看法并没错,真需要我们认真去聆听和思考。
师:“你们竟从一幅图中获得这么多信息,那想不想知道他们到底在谈论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他们谈论的话语,给这幅图配上声音,让它变为更完美的有声图片。”
四、情感教育,让学生发现,独立思考,达到教育目的。
师:“谁愿意给我们这幅图配上声音呢?”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这时我知道了他们肯定是找准了图片的内容以及父亲说的话,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中,我知道了他们需要什么,需要的是老师对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发现和肯定。
有一学生用很成熟的语气读出了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另一学生站起来接着用一种很稚嫩的语气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前面那位同学继续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从这里我真的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和质朴,为我们农村的孩子感到骄傲,感受到他们心灵的美。
师:“谁想为我们解释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生:“花生埋在地下,但贡献很大,而它从不抱怨,做人也要这样。” 我知道可能孩子们并没真正懂得这些话的含义,因为农村孩子接触的东西较少,学的知识也很贫乏,父母的教育也是有限的,大多都要从学校获得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于是我作了补充:“父亲要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社会上,做人要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做对人类有好处,有贡献的事,不要为自己的一点点成绩而感到自满,甚至向别人炫耀自己。老师希望你们也如此。”
听完我的话后孩子们在点头。我懂得这一点头意味着什么,可能他们在思考自己平时的行为,也可能在想着类似于花生一样的人的所作所为……
五、知识的拓展,情感的升华,生活中的运用和再现。
这一部分,我尝试采用“紧追不放”法------“打铁还要趁铁热”,设计了开放式问题。当孩子们理解做人的道理后,我要让父亲的话回归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该怎么办?为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潜在思维能力,于是我尝试设计了开放性问题:“请同学们从我们身边找寻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事物或人,进行描述。”
有的同学说笤帚,说它无私奉献,为了大家的清洁而无怨无悔;粉笔牺牲自己给别人知识,但从不抱怨,默默无闻-----
而令我很感动的,竟然是一位学习较落后,不善于和别人交谈的学生站起来说:“清洁工人,为了人们的健康,为了城市的环境,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默默地为人类做贡献,却从不抱怨。”为此我想了很多。
接着有同学说到老师很辛苦,为了给大家传授知识起早贪黑,但从不说累,也在做贡献。随即我说:“既然这样,你们就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啊,不要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
这一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这也正是我对高年级语文教学尝试和探究的方向。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我尝试使用了以下方法:
1、想方设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凭借多媒体插图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找出重点。
3、参与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的互助和合作。
4、开放性问题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重视生活中的观察与思考,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做生活中的主人。
5、进行情感教育与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6、与学生共同讨论和探索问题。
7、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我们的生活中了解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一节有效的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尤其在农村的教学中,它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会影响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如何,教师都要想尽办法克服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以全新的理念始终贯穿于课堂,让农村中的孩子依然能享受到城市孩子的教育。
我们在尝试,在实践本土化的教学,开放式的教学,孩子的全面发展需要我们去培养;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们不断的探索与研究。
第三篇: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生物有效课堂操作模式的研究
丰宁满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王冬亮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有必要去学习,去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去探索课堂方式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以及运用技巧。立足课堂,开发课本中自主创新的成分和潜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我校开展的“四段式”教学改革,我初步确定了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为“四段式五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
一、“四段式五环节”具体内容为:
1、四段式:是指生物课堂教学实施“自学——交流——展示——测评”四段式教学模式。
2、五环节:是指课内探究的过程中体现:“创设情境 激思引学——产生疑问 自主学习——交流研讨 合作探究——课堂展示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达标检测”。
二、模式流程的阐释:
建立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四段式五环节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一)课堂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 激思引学
这是课堂教学关键的一环,引学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为讲授某一个新知识时进行一定的铺垫。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引学无疑会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情境引入就是选用语言、多媒体、活动、音乐、故事等各种手段,创造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快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情境引入法,如运用得当,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时教师应注意两点:一是善于创设情境。教师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环境条件,通过俗语、谚语、问题、阐述引入新课,但是,现成的情境毕竟很少,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内容出发,查阅相关资料,精心组织,巧妙构思,创设良好的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二要加强诱导,激发思维。教师设置情境应有明确的目的,或以此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或因之引发学生的思维,或以此拉近学生的情感等。创设情境不能单纯为激发兴趣,一般来说,应以激活思维为主。但是,情境本身有时并不能启人深思或内涵比较隐蔽,这时就需教师的启发和诱导。
(二)课堂教学环节二:产生疑问 自主学习
这一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根据导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景或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教材内容,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并能产生新的学习问题。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注意:一是学生必须带着问题去读书;二是教师要给与学生一定的读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三是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时间和空间,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三)课堂教学环节三:交流研讨 合作探究
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关键是教师要搭建好和谐、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出学生交往、表达、思维、沟通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据导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教师汇总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一是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精心设计问题,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更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形成;三是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师生关系真正和谐;四是教师要注意语言艺术,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四)课堂教学环节四:课堂展示 精讲点拨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学习小组派学生代表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对重点、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难答疑,总结答题规律,点拨答题方法与思路。精讲点拨准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应具备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力求做到我们一直倡导的“三讲三不讲”原则。
此环节教师应注意:一是教师教给学生归纳提炼的方法;不仅仅是重知识的归纳,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二是教师要及时课堂反思,查漏补缺,强化重点、突出难点;三是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语言、情感等信息,善待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灵活机智地处理,耐心听取学生的表达,并给与最科学的评价。
(五)课堂教学环节五:有效训练 达标检测
这一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前提下必需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自检和巩固,获得成功的喜悦,建立以学为乐的学习观。教师要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教师在处理此环节时应注意:一是题型要新颖、要灵活、有层次、有梯度、有针对性;二是适时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再一次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穿插训练。
总之,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各种教学方法策略可以相互结合,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习评价:
要想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除了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外,还不能忽视在每一个环节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原则和方法:
(一)参与交往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做到以下几点:(1)与老师、同学之间是否相互尊重、理解;(2)对学习是否感兴趣;(3)是否踊跃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与同学、与老师、与教材之间是否能保持多向、丰富、适宜的信息交流;(4)是否有主动合作的意识。
(二)思维活跃原则:(1)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是否能发现问题,围绕学习目标是否能提出问题;(2)在探索活动中是否能分析、理解问题,解决问题;(3)在探索问题或解决问题中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达成原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点拨等一列教学活动,学生是否有满足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否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是否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当然学习评价是多方面的,多元化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恰当的评价,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篇:2014论文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有效音乐课堂教学的几点尝试
杨绿维
内容摘要:中学时期是学生开始有自己较为独立的音乐审美观的时期,这一时期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行的音乐教材内容中经典音乐作品选得较为充分,富有时代气息的音乐作品比较少,以至于许多学生喜欢音乐课而不喜欢教材里的音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教材里的音乐呢?笔者就这一教学现状进行思索,也借鉴前辈的一些教学策略,最终总结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条经验,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兴趣课堂常规有效聆听赏识
音乐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艺术教育功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追求有效,是我们音乐教学的永恒话题,是一种理想的境界,需要我们老师熟练地运用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质量。
前几年,农村初中学生对音乐课的现状给我这个音乐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压力一:学生经常拖拖拉拉进教室,进到教室后又随便讲话;在上课过程中随意交头接耳,把音乐课当放松课。老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不得不被一次次的纪律问题所打断,严重影响了上课的实效性。
压力二:作为专职的音乐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研究怎样才能使音乐课有序有节、轻松愉快又具有良好的课堂氛围及实效性,进而来提升初中学生的音乐素养。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得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良好的音乐课堂常规是有效学习的前提
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课堂务必建立学生进教室的常规,并注重教学常规的落实。
学生进入音乐专用教室上课必须提前排好队,有序进入。要做到不大声喧哗、不追跑,轻声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如果有音乐或歌曲在播放,让学生养成边欣赏音乐自然走到位置上坐下的习惯,并安静地等待上课。这几年因为音乐课本实行
循环使用制,我安排学生进教室的时候,每位学生直接从讲台领好课本再就坐。这样就减少了发书这一环节的时间,也避免了学生在发书过程中出现零乱的现象。
二、让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美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聆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聆听音乐。”我们一方面可以从聆听音乐中开阔视野、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艺术鉴别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艺术审美评价能力。聆听是音乐欣赏的必用手段,学生只有在聆听的环境中展开想象、分析,才能更加主动、有效地参与音乐,达到提高个体的欣赏能力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学会聆听,是音乐教师的重要任务。
聆听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有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长期过程。
首先,在欣赏乐曲、聆听歌曲是要求学生做到安静,不讲话,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可以用想象、自我陶醉、以及身体来表示,如闭眼想象或有节奏地摇晃身体或做简单动作,但切不可妨碍他人的听赏,培养学生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其次,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在聆听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1、任务创设法。在聆听音乐之前,教师可先创设问题或任务,活跃课
堂气氛、提高聆听效率。另外,还可用学生听到部分重复音乐时举
手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音乐主题和结构的敏感度,让学生完成聆听。
2、媒体再现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3、故事引导法。老师引导学生回忆已知的故事内容欣赏音乐,或者让
学生通过聆听思考,用语言将音乐变成一个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涵。
4、主题探究法。在参与听赏音乐的初级阶段,学生只能从作品中感悟
到高兴、欢快、优美等情绪,随着听赏的深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
寻找“为什么”,使学生从感官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掌握音乐
要素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聆听的习惯和技能的发展是音乐教育的目标,只要我们在音乐教学中重视聆
听习惯的培养,就一定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丰富学生内心世界和健全人格起到积极作用。
三、如何把教学内容设计的更合理,更丰富,更精彩。
目前,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类型有:“感受与鉴赏”教学、“演唱”教学、“演奏”教学、“创造”教学,有时一节课是以欣赏为主的,有时是以唱歌为主的等等。从现时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学音乐课的类型大都是综合性的。为了让学生喜爱音乐、喜欢音乐课,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就要多角度、多层次的对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进行认真研究和思考。音乐教学内容的设计可多种多样,欣赏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与美术相结合等,只要教学效果好、学生乐于接受都是可以的。但无论教师使用何种方法,都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效果,必须时刻把学生放在欣赏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音乐欣赏的乐趣。
四、赏识我的每一个学生
学生都是有得到集体赞许的愿望。那么,采用表扬、鼓励的手段用以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就很有必要了。十个手指头各有长短,更何况是那么多的学生。这些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他们的中间有优秀的,也有平庸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去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赞许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他们常常会带给我许多欣喜。
记得在一堂音乐课上,有个调皮的男生,学习差、品行差,从不好好听课。当然,可能从未得到过表扬。我在让同学们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时,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表示四个主题。看见他用手挥舞着表示闪电,我当场表扬了他,并把他叫上来,让他把感受用粉笔画出来。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大家心想这位平时最差的学生也能做好?当他很认真地画出四条和音乐较吻合的旋律线,并用文字介绍后,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我被感动了,原来,每个孩子是为了赏识而来到这个世界的。
以上是我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中的几点尝试,我们音乐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仔细审视在前进道路上踩出的每个脚印,这里有失败的酸楚,也有成功的喜悦。只要我们不懈地努力,音乐一定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
参考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第02期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第07期
[3]《中小学音乐教育》2011年第09期
[4]《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第五篇: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的尝试
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的尝试
文山州广南县珠街镇初级中学校: 邮编663311 [摘要]: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为此重视演示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微型化”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载体。
[关键词]:有效进行实验教学、重视演示实验、开发家庭小实验、开展课外实验、发展“微型化”实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内容。而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正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在生物教学中有效进行实验教学,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习获得新知识。初中生物教学是生物教育的启蒙阶段,初中学生年小好奇心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生物实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并使这种“短暂”的兴趣能够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生物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实验很多,有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探究实验,有以教师为主的演示实验,还有课后的家庭探究实验以及拓展学生知识为目的的社会调查实验等。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如何选好实验有效进行教学,我在教学中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演示实验教学,增强感性认识,启迪思维,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教师用演示的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生物实验——生物课堂演示实验,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与示范性。通过演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接受新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正确使用仪器及试剂的方法和操作过程,以便日后独立进行实验时能使用或容易学会使用这些仪器和试剂,并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因此,演示实验是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直观手段之一。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苏教版新教材按照义务教育新大纲规定的3项演示实验内容,在各章节中共安排了82个课堂演示实验。这些实验有的是对概念、原理的阐述,有的则属于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这些演示实验,我全部安排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完成,并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规范、实验现象明显、分析表述准确简练。对部分演示实验装置或实验操作还作了适当的补充和改进,以增强实验效果。
例如苏教版课本七年级上册P32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结构,该实验最为经典。实验步骤中的染色: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作为一种传统方法应让学生学会。但在实际实验时,许多学生性急,往往只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一次,就放入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是因染色过浅,看得不清楚。该实验经改进,在开始滴清水时,滴入一滴清水,然后就直接滴入一滴碘液,再将撕取的观察材料展平,再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这样做的好处是,观察效果好,省略了吸取这一环节。并且节约了大量的吸水纸,避免了用过的吸水纸成为垃圾。从而弥补了实验设计的不足,使实验更趋合理化,并让学生学到科学的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做“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时可以让学生现场做一盘凉拌萝卜,即将切成条的萝卜撒上盐拌一拌,放置几分钟后,让学生观察:盘子里出现了许多水,萝卜条变软并且变小了。将浸泡好的萝卜条取出,挤掉大部分水后,再用辣椒粉、醋、味精等佐料拌一拌,让学生品尝。这时教师提出:萝卜撒上盐后为什么会出现许多的水,水是从哪里来的?萝卜条在拌佐料之前为什么还要用手进一步把萝卜里的挤掉?这让学生对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一时无法得出答案,这样一下子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我在七、八年级生物课堂教学中补充和改进的演示实验约占全部演示实验的五分之一。
二、开发家庭小实验,使生物教学过程延伸到学生生活中去,让学生爱生物,重视生物课,学好生物课
新教材配合教学内容,设置了二十几个家庭小实验。教学实践表明,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发酵现象实验中可以增加对照组,缺少对照组,说服力不强。实验中可选用三个矿泉水瓶,1号瓶放入400毫升水、10克糖、1克酵母,套上气球,扎紧瓶口。2号瓶放入400毫升水、10克糖、不加酵母,套上气球,扎紧瓶口。3号瓶放入400毫升水、10克糖、1克酵母,拧紧瓶盖。将三个瓶放在教室向阳窗台上。两天后,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对照1号、2号瓶中现象,使学生清楚1号瓶中生成了气体。再打开3号瓶,可看到有大量泡沫飞出,并有酒香味。把1号瓶中生成了气体收集,放入点燃的火柴,可看到火柴熄灭。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有酒精和二氧化碳产生。学生开始产生兴趣,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了这个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个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生物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 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我们除了布置学生完成新教材中设计的小实验外,还另外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生物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这些实验按教学进度陆续布置给学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家庭小实验记录本,把所完成的实验项目、日期、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的结论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等详细记录下来,半学期检查一次。多数
学生都能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家庭小实验的开发,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开阔学生视野,学以自用
组织生物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生物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如七年级生物上册中的“看看种子怎样萌发和长成幼苗”、“看看根尖的哪一部分在生长”、“观察叶色与光照有没有关系”、“看看水分沿着茎的什么部分上升”等。这些实验需时较长,无法在课堂实验中完成,所以安排为课外实验。还通过开展“向日葵人工辅助授粉”、“植物营养繁殖的操作”等课外实验,学生学会了人工授粉、扦插、压条和嫁接等实用技术,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通过动手操作、管理,亲自观察、记录,并且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不仅获取了新的知识,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便逐步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这节课之前,充分利用校园、营造实践氛围。校园种植了大量的花草树木,我带领学生将校园内的一草一木进行科学分类,并将该植物的生命活动特点及经济价值都写在标牌上,这种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校园内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物种丰富,环境优美,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环境起到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到生物就在自己身边,生物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四、农村中学实验室分组实验向“微型化”方向发展
分组实验是学生实验的主要方式。它是在单元教材学习之后,为了复习、巩固和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生物知识,并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而进行的一种课堂实验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过去由于实验条件、实验经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山区农村学校常常将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改为黑板上讲实验,失去了实验本身的意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根据美国学者在大学进行微型实验教学的成功经验,将中学学生分组实验改为微型实验,获取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改变农村中学因缺少实验经费,仪器药品不足,部分学生不能动手做试验的状况,利用学生家庭中的废旧物品把课本上的实验改进成微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和设等能力,同时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学的质量。实践证明,微型生物实验对中学生物教学的改革有如下主要优点:1.可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
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多年来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2.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由于微型实验既安全又节约,教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一人一组做实验。通过亲手做实验,以可帮助学生理解和形成生物概念,可以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同时,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盼着上微型生物实验课,做作业、复习或预习等,根本不用教师督促。3.使随堂实验、实验室分组实验、家庭小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都得以开展。4.有利于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和创新精神。6.对办学条件较差,缺少仪器药品和实验设备的农村中学,促进了其对生物实验代用仪器药品的开发和推广。7.能改善实验室环境。可大幅度地减少实验室空气和水体排放污染,有益于师生的健康。
当然,微型生物实验也有它的不足之处。例如,易忽视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较少考虑实验中有关的安全因素等。因此,微型实验虽然具有许多优越性,但也并不是所有实验都可用之代替的。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验的内容、目的、现象和定量要求等进行选择,使常规实验和微型实验相结合,两者取长补短,这样可以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中,学会探究、学会开发创新,把教材中实验的二次开发当做艺术来研究,才能有效进行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载体。(论文共3840字)
[参考文献]: 九江学院学报杂志编辑部1997年第05期
如何上好初中学生实验课—论文总结—21是世纪教育网 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化学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