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长相思》教学案例
|古诗文《长相思》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二、教学内容分析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天涯羁旅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风缠绵而不颓废,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积累古诗词,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会写“帐”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千帐”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想象意境,领会诗情,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1.了解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2.搜集相关思乡的古诗。
3.课文插图及相应CAI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在轻松自然中揭题引题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长相思》?(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能说说他好在哪里吗? 生:他读出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之情。生:他读出了对亲人的长长思念。师:是呀,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样读一读。(生个个声情并茂)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相思”是什么意思?(学生笑,停顿了一会儿。)生:相思就是思念。生:相思就是牵肠挂肚。生:相思就是对亲人的一种渴望。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相思呢? 生: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亲人。师:在什么情况下才会长相思呢? 生: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时间长。
师:是呀,离开家乡越远,离开亲人的时间越长,越是会对他们产生越深的思念。
师:你们也有亲人像作者那样的感受吗?
生:有,我妈妈就是这样。她在北京打工,常常会打电话回来问长问短的。„„
师:词的作者是清代将军纳兰性德。有谁知道他的情况吗? 生:看图知道他是个文武全才的将军。词写得那么好,还是个皇帝身
边的贴身卫士。
师:你们对他这个身份怎么看? 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生:挺威风的。
师:他自己也这么认为吗?
生:不会,皇帝的卫士要时刻保卫着他的安全,出了什么事情说不定还会诛连九族。
生: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就更危险了。
生:他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他要跟到哪,很少有时间看望家人。生:他只能凭借笔端写下对家人的思念。(为文本的理解打下伏笔)
(二、)内容感悟轻车熟路
师:谁能在词中找到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吗?(生认真细看)
生:有,“山一程,水一程”,就是讲作者远离家乡的词句。师:谁能说“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吗? 生:就是作者离开家乡的距离远。生:隔着千山万水的意思。
师:请看图,并且与上半阕词句的结合,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远离家乡,远离亲人。
生:作者在伴着皇上行军打仗。生:“夜深千帐灯”就是讲当时的情景。
师:还有谁有新的发现吗? 生:作者写这首词是在行军途中。师:你真厉害,怎么发现这个重大秘密的。生:我是从“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词中发现的。师:在行军途中,为什么要“夜深千帐灯”呢? 生:因为这里住着皇上,皇上的安全影响着全军的安全。师:是呀,擒贼先擒王。如果连皇上也被捉去了,那就意味着„„ 生:意味着全军覆复。生:意味着国家灭亡。
生:如果皇上被捉去了,他们即使生还了,也要被满门抄斩。师:所以,他们要人人多长一只眼。也就是,皇上在的地方,就是最危险的地方。除了他们认真保卫好皇上,还要„„ 生:做好保密工作,否则就是引火烧身。师:请看图,说说当时怎样的天气。生:下着大雪。生:起着大风。
师:词句中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风一更,雪一更。师:这是说当时的天气是„„ 生:风雪交加。
师:作者当时是怎样的表情? 生:一面的严肃。
生:时刻准备拔刀战斗。师:年龄大约是多少。
生:看样子,年龄大约有三十岁左右,脸上长着胡子。
师:人在最危险的时刻,特别是在夜深人静之时,会想些什么呢? 生:想他的家乡,想家乡的亲人。师:这个年龄,他会思念谁呢? 生:想念父母。生:想念儿女。师:还会想念谁呢? 生(笑):妻子。
师:他想到什么程度呢?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聒碎乡心梦不成。生:心都快想碎了。
生:连做梦去想他们一下也难。生(深情地):多可怜的相思呀!(三、)主题引领入木三分
师:是呀,作者身负千斤万担,还要强忍着自己的思乡之情。他这么做值吗? 生:值!
师: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故园无此声!师:没什么声?
生:没有吓人的打仗声。
生:没有吓人的风声,没有簌簌的下雪声。师:也就是说告诉我们„„ 生:家人过得很安宁。
师: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这样的人吗?(生停顿了一下)
生:有,镇守边关的解放军战士。生:他们在冰天雪地中守卫祖国边防。师:这真是„„
生:艰苦我一人,幸福千万家。
师:让我们用心去读《长相思》。(生声情并茂地读)„„
反思
这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主题把握得非常牢,关爱家人,奉献祖国,“苦我一人,为千万家”。把文本学习工具与文本的价值趋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这堂课真正成功的地方。
古诗文教学生活化,这是这堂课的又一亮点。大家对古诗文教学能否生活化问题,各种观点都有,但要去真正尝试,却没几个。原因是对古诗文的引领,大家最担心的是会偏离古诗词的作者原意,把好端端精品佳作曲解了。但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古诗文教学完全是可以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去尝试、引领的。
我在执教的过程中用了好几个生活化的例子,引导学生去理解,轻易地导化了理解的深度,把奥深的文句在不动声色中击破了。如“相思”情景的预设与对比,从作者的年龄中推算出他的重重思念,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妻子,牵挂重重,情感重重。还有将作者与现代的解放军战士的联系,赋予了词的新的含意,超出了文本本身的理解,给课堂增辉添色。
第二篇:《长相思》教学案例
《长相思》教学案例及分析
一、案例背景:
这是2005年于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录制的一段视频资料,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是一所各项教学设施较完备的学校。这堂课是由王崧舟老师来上的公开课,也是一堂典型的名师教学课,王老师上的是《长相思》一课,课文为五年级上册的内容,《长相思》为清代纳兰性德所写的词。从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王老师准备十分充足。
二、案例主题
这堂课更像是一堂欣赏课,王老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自身体悟,让学生自己朗读作品。在课表中我们针对第三学段(5~6年级)的学生的阅读有以下一条,“诵读优秀的室温,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题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王老师在教学中将各种引导带入到诗歌朗读里,使学生更加容易感悟《长相思》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
三、案例细节:
片段一
在课堂第一次自由朗读课文结束后,王老师打开教学PPT,请同学朗读课文。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好的,孩子给你,大家注意听这首诗中的一个多音字,听她有没有读准,好的,开始。生:《长相思》,唐代,纳兰性德,清代,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故园无此声。(该学生此时读得没有情感,只是力求不读错)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一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一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生又读了两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来,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好开始。生又读一遍
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回答
师:你有没有注意,她在“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继续回答
片段二:
王老师在让学生扮演角色后让学生再来听王老师朗读。
师:是的,我何曾轻离别,我是重离别,我重任在肩,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我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这一切的一切都化在了《长相思》中,再读。
生集体读一遍。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梦会破碎,我的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为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故土和亲人,就这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长相思(小声)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长相思(大声)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长相思
师: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长相思 师:下课~
四、结果
其实到这节课的后期,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已经完全融入到王崧舟老师所渲染的气氛中,很多学生都将自己联想到内容反馈给王老师,而王老师的及时接受和对学生的点评使得课程质量大幅提升,多数同学都能较好地完成王老师的问题,课程的整体进程也得到保障。
五、评析
诗词课程的一大难点就在于学生需要感悟诗人、词人的思想情感,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文字性的内容虽能读懂但却不容易将其转化为更深的抽象性概念,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关键。
王老师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逐字逐词逐句解释,相反一开始就是通篇的朗读,通过诵读来感悟诗中的情感,在视频中其实我们发现学生从一开始的注重字词,到后来的注重感情酝酿,可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所说学生的朗读听起来有些夸张,但也确是饱含着深情。
另外,请允许我提几点意见,通过本视频可以知道,公开课对王崧舟老师可以说是得心应手,但是课时长达一小时,现在的人教版课程中《长相思》是五年级上册第五课诗词三首中的最后一首,在正式教学中显然不能照搬照抄。
反复朗读虽是本节课的最大优点,但是本次课程至少齐读了七遍全文,请过五位同学朗读,王老师自己朗读过三遍,在平时的课程中可能难以达到那么多次。
1、最开始的四遍,前两遍词,生字,多音字;后两遍,要求词句通顺
2、词句的停顿
3、停顿的地方发现“味道”
4、体悟情感
5、味道来了
6教师的有意停顿
7、问答“乡思”
8、代入感情齐读
9、提问你若是诗人
10、伴随音乐联想,老师朗读,你是诗人的亲人
11、加入情感
第三篇:《长相思》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2.了解词人的写作背景,理解词意。
3.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重点:通过诵读感悟词人的思乡之情。难点:通过想象,构建“征途”“故园”的意象,体味思乡之情。
一、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学生欣赏并谈感受。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王安石在看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盎然春意后,不禁感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洛阳城萧瑟肃杀的秋风吹起了诗人张籍的万千愁绪,让他在家书写好后:“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下面让我们来学习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看看又是什么引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3.板书课题:长相思,解题。
长相思 词牌名,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
二、初读,整体感知。1.思,词人因何而思?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注意读通生字和多音字。2.指名读词,教师及时评价,正音。3.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节奏。(播放音乐《怆》)4.指名读,齐读。
5.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再读,理解词意。
同学们都是善于发现的孩子,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词隐藏的含义中。1.默读,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2.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词意。3.小组派代表汇报。
四、三读,品味情感。
1.作者身在何处?从何得知?(征途)2.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3.作者的心又在何方?(故园)
4.在作者的记忆中,故园又是怎样的景象?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想象写一写。播放配乐《琵琶曲》)
师:也许是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带上全家老小,到郊外踏青,感受花儿绽放的芬芳,聆听春天的赞歌……
也许是在月凉如水的晚上,与三五知己把酒言欢,举杯邀明月…….又或者是在昏黄的烛光下,老母亲用细密的针脚缝补衣服,温柔的妻子轻声哼唱儿歌,榻上的孩子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5.指名读学生对于故园的想象。
6.故园是温暖的,而征途是天寒地冻的;故园是舒适的,而征途是疲惫的;故园是宁静的,而征途是嘈杂的。看着“身在征途,心系故园”这八个字,你有什么想问问纳兰性德的吗?
7.自古忠孝难两全,正是出于对家园的热爱,作者才会毅然决然地踏上征途。让我们带着对家园的无限眷恋一起来读读《长相思》。
五、拓展延伸
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是漂泊在外的游子永恒不变的甜蜜和心酸。下来,我们来品味古今诗人的思乡情怀。
多媒体出示思乡诗句,学生自由读。
板书设计: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爱国 心系故园
爱家
第四篇:长相思教学设计
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学校:新庄小学
执教:张飞
从《静夜思》读起之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聒这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字正腔圆的诵读这首词。【过程与方法】
充分了解作者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把握词的内容,关注词中人物的场景,体会作者的那份乡愁。
2.激发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词的思乡之情,进而升华至热爱祖国。教学准备:
《长相思》电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让学生齐读课件呈现的标题《从《静夜思》读起》。《静夜思》,一首家喻户晓的诗篇,一首妇孺皆知的诗篇。那么,《静夜思》告诉我们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指学生回答:思乡)
是的,思乡,我们把身在异国的人们想念家乡的情怀称作:乡愁。(出示电子课件)
让学生齐背《静夜思》。《静夜思》老师诵读。
是的,那么诗仙笔下的《静夜思》,诗仙笔下的乡愁,真的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吗?
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真正的面纱。出示课件《山月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中的景物。除了那轮明月之外,还有重重叠叠的山脉,正是这山脉阻隔了他回家的难度。所以李白的《静夜思》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一轮明月,一色无尘;一轮山月,阻隔思念之人。
是的,所以李白的那份乡愁不是那轮明月下的故土,而是,一轮山月下的故土。山,高大雄伟;山,连绵起伏;山,重重叠叠。阻隔了思念人的回家路,只能把思念寄托在那轮山月之中。
二、教学过程
1.初读《长相思》
这是李白眼中的乡愁,这是诗人中的乡愁,今天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词人眼中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长相思》。
大家开始自由读《长相思》,看看词人眼中的乡愁都有那些景,哪些物。
让学生齐读《长相思》。
分别指定学生来讲自己心中的词景、词物。那么这些字能表达怎样的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再齐读《长相思》。2.分层感悟《长相思》(1).精讲《长相思》上片: 是谁走过了“山一程”,又是谁渡过了“水一程”?(指明学生答:纳兰性德)真的是纳兰性德吗?
再问一句,又是谁“身向榆关那畔行”? 是谁的身?此时的身又在何方?
要了解这些问题,得先看看后一句“夜深千帐灯”。此句告诉我们,时间是深夜时分,本应睡觉,再加上白天“山一程,水一程”,山山水水,水水山山,脚下的每一块石头,水中的每一道波纹,前行者都经历了,是那么的劳累,但是,帐下灯火通明,并且是千帐,那么,这千帐之下,每一个人都经历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又是“夜深千帐灯”,可见,这身,不是一个人,是千帐内的每一个人。也就是说,不是不是纳兰性德一人之愁,是每个帐下不同人的同样之感——乡愁。“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夜深人静的时候,经历了山山水水,劳累了一天,本应该是帐内每一个人熄灯早眠,可是每个帐下的人儿,无法入睡,仍然点燃着灯火,此时的这灯,照的不是光明,照的是帐内人儿的心情。
此时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另一首词《如梦令》,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万帐穹庐人醉”这句了得,此句无灯火,但是要强行入睡,只得饮酒,一来助眠,一来消愁。这场面更为宏大。这一灯一醉,耐人寻味。
此时,再读,就不是那么单一的了,李白的乡愁是一个人的独思,而纳兰性德的词,表达的那是许多人的愁,许多人的思。
让学生齐读上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2).精讲《长相思》下片: 这盏灯,还没有熄灭,为何? 你听“风一更”,你看“雪一更”,风雪交加,声音嘈杂,身寒意冷,外面吵得这样了,这是外表,睡不着的根本在哪里?
“聒碎乡心梦不成”,这是根本。这心不在这儿,在哪里? “故园无此声”。心系故园。
这就又联系到了纳兰性德同时期的那一首词《如梦令》,“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巧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句都运用了两个字,什么呀?
“梦”和“碎”,这个水讨厌至极,这一群远离故土的人们,刚刚借酒人醉,适才进了梦乡就又让这水吵醒了。梦中故国,就这样被叫醒了。醒了之后,更是睡不着,那么,此时的惊梦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故园无此声”。
这梦中的故园是何样? “故园无此声”,这“此”指的是塞外的风雪之音,那么,那每个人的故国,有的是什么声音?每个人心中的故国又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想一想,然后写下来。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写写故国的声音和样貌)3.升华感悟
(一)《长相思》
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山的阻隔,水的阻挡,那就是: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的乡愁是亲赴赶往山海关的行程,那就是:身向榆关那畔行。纳兰性德的乡愁是夜景下塞外营帐中的灯火,那就是: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的乡愁是风雪交加的凄凉之音,那就是:风一更,雪一更。纳兰性德的乡愁是辗转反侧后的难眠心境,那就是:聒碎乡心梦不成。纳兰性德笔下的乡愁是众多征夫对故园无此声的久久回忆。同学们:
李白的乡愁是那一轮山月下的故土,王安石的乡愁是那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张籍的乡愁是那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纳兰性德笔下众人的乡愁是什么呢?(指生回答)
夜深千帐灯。是众人的乡愁。4.升华感悟
(二)《故乡》
乡愁的延续,经历了好几百年,乃至好几千年,现在,请大家听一听现代的乡愁之音,杨牧的《故乡》。(出示《故乡》老师朗诵)
乡愁的不断扩大,不断升华,就演化为一种最高的情感,那就是:爱国。(出示课件)升华至爱国。乡愁的最高表现形式就是爱国。
三、总结课堂。
(教师口头小结课堂)
歌声中的祖国。
让我们从《静夜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唐的乡愁,让我们从《长相思》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大清的乡愁,让我们从《故乡》读起,它给我们展示的是祖国的乡愁,三个时代,三种时期,三种乡愁的无限扩大,思乡与爱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从现在做起,热爱我们的故土,热爱我们的祖国。
四、作业
书写祖国。
请同学们写一写心中的故乡,心中的祖国。
板书设计
知识新授:
课堂流程:
1.重读《静夜思》——思长相思
身在征途
空间对比山水榆关图
景物对比塞上风雪图
虚实对比榆关景物
眼前
正面描写
心系故园
故园 故园无此声梦中故园心中侧面描写 乡之祖
2.精讲《长相思》生字:聒
3.现代诗《故乡》课文《梅花魂》思乡——爱国
4.歌声中的祖国
5.书写故乡、祖国
第五篇: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长相思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长相思教学反思1
《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关于出征在征途中的将士风雪夜思念家乡的一首词。对纳兰容若有所关注源于大学时候看到他那首《减字木兰花·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人生若只如初见,人往往爱回忆、玩味最初的开始,美丽抑或忧伤。由此阅读了纳兰容若的生平故事、诗词及后人的研究专著。他天生超逸脱俗,但总被一种深深的压抑和愁绪所笼罩;他才华出众,功名轻取,潇洒无羁,短暂的人生经历了爱妻难产而亡的痛,后续难圆旧梦,挚友的聚散离合,故而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品读他的词,单纯的直击心灵,干净,清澈,完全如孩子般。如果这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我会带领孩子们走进纳兰容若的世界,品读他的词,感受他的清澈澄明。然而,纳兰容若的诗词是五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并且这年龄阶段的学生没有太多品诗赏句的能力,并且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体会作者如何表达思乡感情的。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是理解诗句的意思,二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按照最传统的古诗教学“知人论诗”,我让学生了解纳兰容若的背景,朗读古诗,初步感知诗词内容,分片解读重点词句中把握词人表达的感情。
整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觉是没有充分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词的意境中去体会词人的思乡感情,学生对词人的情感把握是停留在浅层面;其次是没有体现教学重点,课堂内容零碎没有侧重点;第三,由于杨校、巫校、科组长、师父等人前来听课,第一次亮相,未免有点丑媳妇见公婆的忐忑不安,内心紧张得有点语无伦次、满头大汗的。第四,最后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的不同点,学生不知所以然,我未能应时变通,直接传输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夹抒情于叙事写景中”这一知识点,讲解得生硬且过深。
长相思教学反思2《长相思》是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
为了更好地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我让学生想象作者家乡温馨和谐的画面。在音乐声中,我深情诵读这首词,学生闭起眼睛,构思着一幅幅别致幸福的场面。
有的说:“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说笑,好不热闹。小孩们在巷口玩耍嬉戏,姑娘们坐在门口绣花;放学归来的孩童放下书包,放起了风筝,有的还把花做成花环戴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有的说:“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群星闪烁,作者的亲人坐在窗前欣赏着明月,不远处时时传来鸟儿唧唧的叫声,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似乎也与作者的亲人一样,静静地期待纳兰性德与他们团聚。
我见学生热情高涨,继而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从而更加明确纳兰性德投军从戎,征战疆场的心声。作者为了壮志和理想,忍受着思乡之苦,饱受着思想的孤独和寂寞,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舍小家顾大家,赤子之心全都化作——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