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传授语文之道

时间:2019-05-13 02:3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谈传授语文之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谈传授语文之道》。

第一篇:小谈传授语文之道

小谈传授语文之道

从事语文教学7年了,年年都带毕业班,由于届届学生情况不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总觉得实用的教学经验很少几乎没有。下面我就谈谈我教的这几届毕业生的具体做法和心得体会。但我有两个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二是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八爪鱼减掉两个“六抓”:

一、抓自己。

我们都知道“强将手下无弱兵”也晓得“打铁需自己身板硬”。所以,我很注重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简言之,我要求自己在平时做到两个“别浪费”。

1、别浪费时间。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材料,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就应该珍惜。我每天读几篇文章,两天写一篇生活随笔。我让阅读成了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这样既为我“吃透”教材奠定了基础,也为我的课堂教学引来了源头活水。

2、别浪费失败。别人看重成功,我则看重失败。因为成功只是暂时的,他只代表过去,不代表将来和现在,但失败却代表着自己的不足,他将影响着自己的现在和将来。所以,我提醒自己“别浪费失败”。每一次失败除了我都能乐观的接受外,更多的是有反思之举和弥补之措。坚决把失败培养成成功的亲娘。这一点,相信同仁们比我做得好,我就不在这里多赘述了。

二、抓学生

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教学上的重头戏,抓住学生也就抓住了教学成绩。大话美言咱这里不谈了,道理谁都懂,具体操作最重要。我想各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招数。我抓学生的经验只有十二个字,乃是“关心全体学生,关注几个学生。”“关心全体学生”就是热爱学生喜欢学生,我们知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四两换半斤。但在我们师生之间可以说“四两换斤半”。为此,只要我们关心全体学生,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我们。爱屋及乌,自然就会喜欢我们所教的语文。只要喜欢了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与动力,还怕语文学不好吗?再就是要做到“关注几个学生”,我的言外之意就是培养咱们自己学科的领头雁。有了优秀生,也就有了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大家肯定有同感吧!至于具体怎样做到“关心全体,关注个别”,方法应因人而异,但原则只有一条,乃是“刚柔并济”。7年教学使我体验出了:刚是一种威仪,一种自信,一种力量,一种不可侵犯的气概;柔是一种收敛,一种宽容,一种真爱,一种魅力。经验告诉我,人无刚则不能自强,不能自强则不能成功;人无柔则没有亲和力,没有亲和力则会陷入孤立。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该“刚”时则不能心软,该“柔”时则不能心狠,总之,应做到“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三、抓教学 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堂,立足文本,着眼于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语言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在我的具体教学中做到了“四简”:

1、简明的教学目标。一节课就40分钟,我们既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也不能“西瓜芝麻一起捡”。我每节课都目标简明,师生课堂上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学生就能在反复触摸文本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感受。

2、简约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特点。拿过一篇课文,需要我们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我就从中提取最具语文价值的部分,并且积极主动地支付自己的语文教学经验库存,然后形成符合学情的简约的教学设想。

3、简化的教学过程:我不敢说每节课都是一个思路明晰、重点突出、环节简单的读书思考过程,但每单元我都要求自己精讲两篇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铺路架桥,指引方向。我的学生在我的引领下始终是处在一种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对话分享的课堂情境中,学习着语文,享受着语文。

总之,语文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学生和文本没有相识之前,教师要多做引领、促合工作,一旦他们相识相近了,我们就马上撤退,再滞留下去,就成了多余了!实质上就是“老师调动,学生发挥。”

四、抓读写

读书,是生命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我让学生明白读书犹如欣赏一道亮丽的风景,读书能使人才思敏捷,新水长流。我引导激励学生爱上书。我要求学生每学期必找两本名著进行阅读。我们的语文难抓就难在这里了,学生课下读不读,我们没法检查。所以我又让“写”。因为,读书是吸入写作是输出嘛。写在纸上的我们可以检查,再说了学生不读书就写不出东西来,从而也培养了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我每周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认为这样比较有利于中考。

五、抓积累

我们都知道“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天才在于积累”。而我经常对学生说的话是“聪明在于读书,文才在于积累”。我们也都知道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养成一种勤于积累善于积累的习惯,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梳理,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个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过程。一旦形成习惯是非常非常可贵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方面下功夫,且责无旁贷。

六、抓考练 我们都知道语文皮厚,其实语文中考题更厚,想堵题比登天还难。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就做到每单元一小考,月月一大考,总而言之,抓考点进行练习,就是为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第二篇:语文教学之道

语文教学有道可寻

——优质课观摩有感

阳春三月,满目新绿。笔者有幸赴重庆参加了由全国学习科学学会尝试学习研究会主办的“小学语文优质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

为期两天的观摩研讨活动,令我受益匪浅、所悟甚多,仓促写下此文,纯属有感而发。

长期以来,工作在语文教学战线上的老师们都在苦苦追寻一种行之有效的门道。然而,实践证明,不同的执教者有着不同的招法,可以说一直都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摸索前行。那么,是不是语文教学就没有一定的套路可寻呢?参加完这次“观摩研讨会”后,我认为不然。其实,只要从教者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悟透“广积”、“多读”、“细品”这三件法宝,“行之有效的门道”必定会豁然开朗。

一、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关键在于“广积”

广积,简而言之,就是充分地积累。《劝学》有道:不积跬步无以至

1。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语千里,不纳细流无以成江海○文教师,我们非常明白语文的工具性促使我们要教会学生掌握大量的词汇和基础知识。因此,从教者务必用好“广积”这件至关重要的法宝。

有人会说,积累是学生自己的事,他们能记住多少字词、会用几种修辞手法等,全凭他们自己的努力,老师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事实上并非如此,在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显得十分重要。举个例子:在教学“丰收”的“收”字时,大凡有意扩大学生词汇量的老师都会提示学生用“收”字扩词,凭学生当时的认知水平能够自行想到的词语顶多不过有:收到、收获、收入等,师生都可能会满足于这种状态。可是,要想“至千里”、“成江海”的话,还需要更多的“跬步”和“细流”啊!我们不妨再挖掘广一些——同学们,当我们需要通过广播了解一些信息时,你能想到跟“收”字有关的一个什么词?(收听)„„当我们想在电视上了解新闻时,你能想到跟“收”字有关的一个什么词?(收看)„„当我们需要去图书室找一些资料时,你又会想到一个跟“收”字有关的什么词?(收集)„„广积之妙,无需言表。

再比如这次研讨会上,鱼利明老师执教的六年级古文阅读《伯牙绝弦》也是个很好的范例:

(原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鱼利明老师在教学这段古文时,不但注重了情感朗读训练等重要内容,而且还板书了诸如:落木萧萧、飞瀑连连、黄沙漫漫、烟雨蒙蒙等大量的词汇,并引导学生模仿钟子期——伯牙鼓琴,志在秋天那落叶纷纷的树林,(学生曰:“善哉,萧萧兮若落木!”)志在山间的飞泻而下瀑布,(学生曰:“善哉,连连兮若飞瀑!”)志在茫茫的沙漠,(学生曰:“善哉,漫漫兮若黄沙!”)志在春天如烟如雾的细雨,(学生曰:“善哉,蒙蒙兮若烟雨!”)„„

不难看出,这样的教学方式绝对能让学生有一种无比充实的感觉。长此以往,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容易“至千里”,也很容易“成江海”。

二、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途径是“多读” 多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见书就读,增加阅读量,也即时下所提倡的“海量阅读”;二是反复读,多种方式读,把文章读破、读透。在此,结合本次观摩研讨会,我选择后者谈谈感悟。

3月18日下午,我们观摩了由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浙江省小语会副会长王崧舟老师的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他执教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课文《望月》。在他的这堂课上,同学们把文本里的“江中月”、“诗中月”和“心中月”几乎读得活灵活现。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来看看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江中月”这一段的做法:

(原文)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第一步:师出示课件(原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读出对这段文字的感觉来。生:自由读,师:巡视。

第二步:抽生朗读,要求“带着你的感觉读”。而且他说要想读得有感觉,第一句话十分关键。这个环节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王老师一连抽了五名学生来读,而且每名学生都只是刚读完第一句“月亮出来了”,就被喊停、再读„„再停„„再读„„如此反复十来遍的朗读均没有让王崧舟老师满意。(其间,学生也曾不断地改变朗读的语气、语调和语速)直到第六位女生起来才读出了王老师所要的感觉。因为她把“月亮”读亲切了,把“出来了”读得安详而柔美。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上可以说没有哪位老师能做到这一点,顶多三五次抽读不果,便会以范读的方式将课堂延续。

第三步:多种方式读。对于这个不足百字的短小段落,王崧舟老师还安排了“男女生赛读”、“师生交错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文本感悟。特别有效的是让学生读文中五处带“江”字的词语,其余部分老师来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对于听课者而言,这段交错读仿佛是一首师生合奏的优美交响乐曲,把个“江中月”读得触手可及一般。

2。王崧舟老师的课让我对之产生了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顿悟,也让我明白了引导学生多读是老师教好语文和学生学好语文的最佳途径。

三、教好语文、学好语文的技巧是“细品”

细品,即仔细品味、用心感悟。早在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

3的主张。由此看家朱熹就曾提出“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来,读文章光靠眼睛看、嘴巴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用心去体会和品味。单就“品味”一词,就赋予了语文学科营养的色彩和生命的气息。因此,要把语文这门学科教好、学好,最有效的技巧还在于用心去品味文本深处的内涵。

我的这一见解,主要源于《祖父的园子》这节观摩课。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执教者是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教材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做了明确指示:体会园子的特点;感悟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了解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虞老师在教学时重点抓住了课文第16自然段进行仔细品读:

(原文)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虞大明老师在组织学生多种方式朗读过后,引导学生用“要(怎样)就(怎样)”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进行扩展说话。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内容一步一步地从文本中跳了出来。由文中的花、鸟、虫、瓜逐渐转移到孩子们随心而发的吃、喝、玩、戏。不知不觉中,自由、快活的童心一下子全被点亮了,学生们对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恍然大悟,他们把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品味得如同亲历。

由此可见,细品文本不单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行之有效的技巧。

4。我所说的语文教学“广积”道可道,非常道○、“多读”、“细品”这三件法宝,仅仅是观摩名师课堂的有感而发,仅仅是参加研讨活动的心得体会。如蒙认同,愿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携手并肩前行、共绘美好蓝图!

批注:

○1引自《劝学》 荀子

○2引自《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3引自《朱子家训》 朱熹

○4引自《道经》 老子

作者:城口县河鱼乡中心小学(沈祖军)时间:2012年3月28日

第三篇:我的语文之道

我的语文之道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孙双金

主持人:好,我们谢谢李校长精彩的点评,同时也让我们也领阅了专家的风采。谢谢李校长!那么,接下来我们有请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孙双金校长做精彩点评。我们掌声欢迎!

孙双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全国小语会给我这么一个机会,向大家汇报自己的听课体会。感谢小语会搭建这么大的赛场,让众多的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也感谢全国小语会,搭建的平台,让我在21年之前的首届全国中青年阅读教学大赛中,崭露头角。所以从我个人来说,我特别感谢小语会的这个大赛,这个舞台。

听了两天半的课,我的总体印象,简要说这么几句话。第一,选手优秀。表现在形象佳,素质精,精神好。第二,组织周密。表现在学生优秀,会场井然,保障有序。第三,体现在赛课水平逐年进步。表现在语文味更浓了,读书更扎实了,读写结合更紧密了,年段特点

更鲜明了。

前面李校长对大会的成绩,会议的总的优点和问题,做了概括性的表述。下面我做这场会议之后的我个人一点语文教育的追问,语文教育的思考。

为什么要追问语文教育呢?我以为,第一,这样的比赛是全国最高层次的比赛,它理应起到示范的引领作用。第二,我以为全国的语文教学到了一个高原期,十年课改,十年改革,下一步怎么发展,需要突破。第三,语文教育需要追问,需要理论,需要走向本质,走向规律,走向语文的大道。第四,因为参加本次观摩课的老师大多是省、市、区、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你们大多是指挥员,你们都是各省市的语文教学的“教头”,必须对语文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深层次的追问。第五点,大会组织者小语会也希望我们谈些自己的想法,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我做这么几点追问:第一问,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学?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谈谈我对文本的理解。第一,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从梁启超的一个故事讲起。梁启超大家了解,大家。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师,他就非常虔诚的问他的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我说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这样,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老师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

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我对你的文章只要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也就是说明什么,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特点。那么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的普及。因为原来的文言文、古文和语言人的口语是脱节的。读归读,说归说。书面语和口头语没有对接。而白话文呢,就是要让文化“下嫁”,文化面向大众,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读文章,写文章,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功绩。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殿”,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识字。它写文章和说话之间没有鸿沟,没有界限。白话,白话,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大家我们来推敲一下,话和文的区别在哪里。话是一说而过,我说的话一下从你耳边了,不能反复,难以重复。在过去更不能,现在录音机可以反复。所有话语必须怎么样,一听就懂。一听就懂,所有必须浅白,明白。而文呢,文可以反复的阅读,仔细的咀嚼,反复的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寻味。那么白话文呢?白话文就是要达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浅显、明了、易懂,就是白话文的最大特点。

把白话文的特点讲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反复一下我们当下白话文

教学的几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文言,语言有障碍,内涵深奥,需要反复的品味。于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误教点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话文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你看,我们近来学习的这几篇文章,哪一篇课文有多少学生有阅读理解的障碍呢?我个人感觉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自己会了。我们的老师怎么教呢而,用圆点开始,从零起步,再引导学生,逐段,逐句逐篇的去问为什么,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问错对象了,问错对象了。白话文不要你问十万个为什么。第二个误区是对话教学的误读。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相当部分的老师把对话狭窄的理解为读读文章,一问一答。其实对话仅仅是内容理解的对话吗?对话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内容的解读,情感的体味,方法的咀嚼,语言的欣赏,都是对话的内容。第三,把阅读教学简单的理解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的在座当中。老师们重视朗读了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是阅读教学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读读内容,欣赏表达,获取信息,情感熏陶。而朗读呢,它仅仅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它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我谈谈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我自己一点思考。我提这么几句话。

第一,白话文的教学,超越理解。白话文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为什么白话文要超越理解呢?第一,因为白话文几乎理解没有什么障碍。学生绝大部分内容能读懂。你的理解的起点不再是零点,圆点。理解的起点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哪一类的课文起点略低一点,浅显的课文你的起点一下就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两个问题课文就过去了。

第二,有一个人讲过一句话,给我印象触动很深。什么话呢?他认为理解是学生的本能。此话怎讲,食物吃到肚子里胃去消化是胃的本能。把书读到你脑子里去,你脑子理解是你大脑的本能。你老师不讲,学生都会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我觉得有道理。第二句话,关注表达。超越理解下面做什么呢?关注表达,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例如,《落花生》当中那句话: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上课老师就追问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不是常在一起的吗?怎么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呢?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加个也呢?这样说不行吗?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来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他想表达什么呢?第二,连句成段,中年段的。如果前面是低年段为主,当然遣词造句各年段都要强化。第三,布局谋篇。第四,语言风格。

我的语言风格我来讲一讲。前面讲的比较多的我就不再说了。例如《草原》这篇文章,一个选者教的,老舍的语言太美了,像什么,像一壶醇酒。太美了,你去读吧。我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写了写,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点他的语言风格。第一,流畅明快。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顺流而下,那么流畅,那么自然。你听,这所看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觉得语言顺流而下,多么的流畅。第二,真情的倾吐。一个好的语言真是情感的倾吐。作者对草原美景的那种热爱,喜爱,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觉得那么清新,那么明朗。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了,只用什么,不用什么,既怎么样又怎么样,这种情感的真情的流露。第三,语言的特色,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大师的语言,长短句错落有致。“这是我看到的草原”——短句;“那里的天别别处的天更可爱”——长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长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短句。这种长短句的交替变化,使他显得富有变化,摇弋多姿。语言的丰富。第四,多用联想,比喻句。你看,羊群像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个联想到绿毯,大花,联想到什么?“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像中国画”,联想到什么?“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联想。语言风格是需要引导孩子品味的。当然你不必让小学生都理解到我这个程度。但

是能渗透一点、两点,对孩子的语言怎么表述就是流畅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呢?要让孩子去体味。

第三句话,要多、快、好、省。我们的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课堂太多了。怎么多快好省呢?我提几点想法。第一,韩金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她怎么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的呢?我听过她的一堂课,上我们苏教版的,苏教版的什么课文呢?叫《槐乡五月》,三年级的课文,她二年级教,花了十五分钟。她怎么教的呢?第一遍把课文反复读熟;第二遍背诵你认为文章中写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你认为《槐乡五月》美在那里呢?十五分钟课文教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他让我们听课的九个人,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孩子读背这些名言警句,然后由背这些名言警句联想到哪些平时学过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课的容量是怎么容量的呢?十五分钟一篇文章,剩下的时间读了九句,十八句,二十八句,背了名言警句。她的课堂的容量呢,她重视什么?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积累。理解上就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讲一下,周伯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第二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读和写。他说,虽然我没做过老师,但是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作家,成长为哲学家,我认为,语文要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看看我们现在文章中,那么简单的课文,我们老师都要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所有,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第四个一句话,因文而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白话文怎么教,我举个例子,我回去我要上一个苏教版的白话文,四年级的,叫《推敲》。就是讲的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了解,课文我不复述了。对这篇文章我设定了四个目标,四个“一”。第一个“一”叫讲述一个故事。这堂课我要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就是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训练讲故事。第二个“一”,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树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你必须要把这个诗读读。因为他写了《题李凝幽居》,他隐者的居住环境是非常幽静的,这首诗你不理解,你想推和敲就是无本之木。第三,叫做品味一段佳话。推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为什么称它是佳话呢?我说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了一个晚上,还称佳话吗?前面,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刘栖楚的仗队,刘栖楚把他抓去关了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为什么佳话了呢?我说有四个佳。第一,贾岛的推敲的精神佳;第二,贾岛坐在毛驴上的推啊敲的憨态佳;第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市长,北京市的市长,一个京城的市长,没有怪人家,下

来跟人家一起问,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个佳,作为韩市长的学问佳,一个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正因为这四佳,所以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我们要引导孩子品味,它佳在哪里呢?我说你试试看,你明天撞一撞我们的南京市长,南京市长的车队,南京市长会怎么跟你。会不会喊佳话?第四个目标,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推敲这个词语的创立,就是韩愈和贾岛创立了中国语味当中一个新的词汇。原来没有推敲这个词,就是这件事出现的新的词汇。于是,从唐朝开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而推敲,纪晓岚、谢晋这些才子为对联而推敲,郭沫若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别人说“你是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师而推敲。中国文坛就产生了一种推敲的现象。所以我说这堂课,我定位教学目标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就想把这个课上成语文课,上成语文味的课,上成语文文化的课。白话文怎么教,因文而异,我只举了一个推敲的故事。这是第一问,现代白话文到底该怎样教。

第二问,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谈谈我对学生的理解,我的学生观。我从中国著名的红学家、教育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说起。王英女士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谈语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这篇文章中说: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背了那么些古文,还背了那么一些白话文,但是,我所有背的古文都记得,白话文几乎都忘了。老师们,为什么?第二,他说我在小学里学生字的时

候,我反而觉得笔画少的生字,我学得没味;我喜欢笔画多的生字,反而难一点的多一点的,多有挑战性。周汝昌的,他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请语文界的专家来解读。我非常冒昧的来解读周汝昌的问题。第一,人的大脑的特点是什么?人的大脑是它是符合刺激理论的。外在的信息给它刺激,大脑的反应越多越灵活。老年人怎么得老年痴呆呢?他坐在家里,他就得老年痴呆了。老年人怎么不痴呆呢?你要不断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你的大脑就不会痴呆了。大脑刺激越多越灵光,当然不要超越极限。第二,大脑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旧的东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用新的,新的刺激就到了新的大脑皮层,新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第三,大脑有挑战的刺激、有难度的刺激。太简单的刺激,大脑你就觉得它就把你认为,你把它当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战,要有难度。这是人的大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有些课的时候,听得会困倦呢?会厌烦呢?会审美疲劳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的课堂太雷同,没新意,没难度,没挑战,没刺激。根据这个大脑这个特点,我送大家一个成语,大脑喜欢喜新厌旧。大脑对知识、信息,阅读内容、学习内容是喜新厌旧的。为什么学生数学课,小孩子感兴趣,为什么语文课,学生那个不感兴趣了呢?因为我们堂堂都那么教,总是拿着那张破船票,登上那个破船,涛声依旧。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对学生有吸引力呢?什么样的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一,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难度的东西,你就把小孩当弱智了,你逗他玩。逗一次没关系,天天这样逗,小孩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跟你玩了。你要跟他玩,小孩都跑掉了,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没有层次,没有深度,不跟你玩了。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给他玩。孩子就愿意跟你玩,玩得乐此不疲。第二,学习的内容要值得反复玩味,值得品味。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我觉得我们已经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说我们要蹲下来,面向学生。以为学生不会的,什么都不会的,我们的文本浅一点,再浅一点。我个人感觉,我们现在的文本有点低估学生的潜能了,低估学生的智商了。

第三问,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语言?我的语言观,我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解。当前教学语言的现状是什么呢?我前天参加评委会的讨论,好多评委提出这个观点,好多选手在下面讲话非常好,为什么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调,刚才李校长说的,讲到后面,在下面的老师听着堵,听着难受。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语言有三个不良的倾向。一,书面化倾向严重。教师语言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长。老长老长的一句话。第二个倾向,文学化倾向。我们年轻教师都喜欢“腹有诗书气质华”,显示自己有水平有文化。所以课堂语言是非常有文学化的,唯美的,诗意的。第三种倾向,叫激情化。课堂总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澎湃的,公开课教学中尤为明显。

我个人以为,课堂教学语言是怎样的语言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第一,应口语化。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口耳传授,口口对话,所以你的语言一定要口语化。口语化的特点是什么?句子短。第二,一听就懂。第三,交流的频率比较密切。口语的特点和书面语不同。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语言要儿童化。我觉得我们好多老师现在目中无人。也有人,他目中有的只是听课老师和评课老师,没有孩子。儿童喜欢怎样的语言?喜欢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趣、好玩,特别吸引人。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几个特点,我认为,第一,好玩、好趣、好问、好动,这都是儿童的特点,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了解儿童,我们的语言一定要趣味化,一定要好玩,就要吸引孩子,就要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第三,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要生活化。生活化的表现就在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课堂去生活,自然去生活。

教学语言应该口语化、儿童化、生活化,还要有一个性,什么性呢?要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为了让你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你就要倾听学生的发生,会倾听,会点评,会引导,要会点石成金,要会循循善诱,要举一反三。这是你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第四问,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对语言的理解,我的语言观。我记得江苏特级教师高林生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

他到赤壁去玩,好多好多人站在赤壁那个墙上,用狂草写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好多人念了一两句念不下去了,高林生于是站在石头上,朗声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背下来,他说我的话音未落,旁边有人说,你看那老头好有文化哦。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经典的东西背在肚子里,随时能汲取出来,就是文化。朱自清说过一句话,他说能背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书籍,不如让学生背十首、一百首诗歌,他说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经典了。所以,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第十期的小学语文会刊上,我说语文之道,我把它概括为三个,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语文靠的是积累。积累我用两个词语概括叫大量背诵,滚瓜烂熟。因为大家都说“厚积薄发”,大家都说“腹有诗书气质华”,大家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都说“三年私塾,胜过十年语文教育”,为什么?就是积累,就是背诵。你去研究五四时期,五四时期出现的文学大家,教育大家,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腹有诗书。肚子装满了四书五经,古典诗篇。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积累呢?我们的老师有多少积累呢?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难道要抛弃吗?第二,我认为语文之道,是实践之道。语文就是靠实践。我也八个字:大量读写,熟能生巧。我们首先要读好语文书,语文书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12本语文书,我们还要大量的拓展,大量的阅读。我看季羡林先生写他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季羡林说,我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我就是读了大量的书,他说有的书我读了40几遍,一遍一遍反复读,一遍一遍反复读,读烂了。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其它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我个人感觉我们的孩子现在读得少,写得也少。一个学期写八篇作文,远远不够。周国平先生说,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第三句话,语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求甚解是过程与方法,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读书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提出来说,应该求甚解。我也写了两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学要求甚解吗?甚就是过度,甚解就是过度过份的理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缪论。我们不需要甚解,我们也不能甚解。我们对《红楼梦的》解是甚解呢?别人还觉得比你更解的,比你更深的呢?所以,谁也不能说我的解是甚解。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适度的适,是适度的理解。一年级有一年级的度,三年级是三年级的度,六年级是六年级的度,初中是初中的度,高中是高中的度。阅读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

最后,我简要问,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古文、文言文四千九百年,白话文才一百年。谁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什么叫经典?有人说,必须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冲刷,长江大浪淘沙,剩下来的才是经典。我们一百年,经起了时间的考验了

吗?大浪淘沙了吗?谁能说我今天的文章就是经典呢?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我个人感觉朱光潜先生,著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无言之美》,我推荐大家看一看,这篇文章是写得非常棒的。他里面写道,含蓄,学宜诗。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中国语言皇冠中的明珠,所以我以为小学生应该加大诗歌教学的份量。

好,最后,讲一讲我的祝愿。我祝愿全国小语界在全国小语会的带领之下,全国小语界的教改之路,能回到源头,回到经典,回归自然之道,回归规律之道,回归语文的大道。谢谢大家。

北京李明新校长评课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首先感谢大会给了我一个向大家学习的机会,向参赛选手学习的机会。这三天以来我和大家一样一直在认真听课,思考。因为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非常系统,非常精妙的准备。我只是把自己两天半以来听课的感受、思考,以及我在评委会上所听到的意见进行一个汇总向大家做一个汇报交流。今天的评课由我和大家比较熟悉的孙双金老师一起来评课。我们俩呢也进行了分工,交换了意见。前半段由我对这17节课能够形成共识方面,他们的优点是什么给予一定的总结,并且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后半部由孙双金校长结合这些问题对我们的阅读教学做一个深刻的反思。

大赛评课任务艰巨,语文评课难度更大。我说大赛课,评课任务艰巨,是说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大赛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比赛本身,一个是通过比赛作为一个赛比,他传达了小学语文研究会的声音,对中国小学语文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不管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每一次小语的盛会,小语的大赛,都会对全国小语的一线老师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再有了大赛的课是我们各个省市在研讨交流自己的课改成果。所以我们都期待着通过这样的比赛能够学到新的观点,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我之所以说语文评课非常难,难度超过其他的学科,是因为第一是我们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复杂性,特别是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理论还需要不断地完善。我们的语文课程建设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许多的理论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必然影响到对实践的指导。另一方面,我说语文难评是因为我们听课的老师期望值都很高,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老师都抱着学习的目的,可以说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了解到有的老师觉得听这样的课眼前一亮,也有的老师感慨听这样的课大失所望。为什么有这样截然相反的感受呢?我想这与看一节课的角度和作为阅读教学研究的深度有关系。

听了17节课,我们有个总的认识是这些课在努力地体现今年七月中旬在大连召开的第七届阅读教学研讨会的精神。在这个会议上,崔峦老师提出了“一个转向,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点评课标准”。有的老师可能不熟悉。我简要做一个介绍:崔峦老师提出“一个转向”是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学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一个中心”是指我们的阅读教学要以语言学习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要着重培养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四点评课标准”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就是“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当然,我刚才说17节课在努力体现会议的精神。“努力体现”这四个字实际是表明了这17节课在追求或研究的方向,是方向问题,但在实际的呈现过程中到底对这些精神体现的成效如何,那将是研究的深度问题。应该说细致的探究,许多的教学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认识都值得从理论到实践值得探讨,包括我们一会要公布的特等奖的课都有再研究的必要和再研究的价值。

综合专家和评委的意见,我们认为17节课体现了可以用以下3句话来概括。这三句话是第一“实现一个走向”,第二:“增强四种意识”,第三:“体现观点关注”。

第一点就是“实现一个走向”这个走向就是指17节课在走向真实的课堂生活。大家知道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积极性是相当高的。我们在进行不断地多方面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因为对新课改的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因为种种其他的干扰,我们的一些课堂出现了非真实课堂生活的倾向。17节课在这一次的教学实践中,鲜明的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在去除浮华,追求生动而又扎实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生真实交往的空间。在这17节课的实践过程中力避弄虚作假。当然我们也实事求是的说,之所以能够引导我们的课堂走向真实的课堂的生活是与我们大赛近几届在组织的导向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现在减少了老师和学生的过多接触,甚至现在我们呈现在大家面前的都是老师当场来见学生十分钟。更过的课堂设计是从初读课文或第一课时开始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讲,从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来讲。这种做法是值得研究的,但为了公平这些做法就失去了一些科学性。比如说老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和学生接触,那对老师的教学功底是严峻的考验。他必须用这么短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他必须在教学过程中随时的调整教学进程。因而我们说我们过去所强调的备课中备教材,备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过程中,其中备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核心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这一次的大赛中我们看到,在老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在老师整个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弄虚作假的问题得到了纠正。尤其是那种追求观赏性,在老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表演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我们说17节课大家应该实事求是地讲,这些老师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还是从他们的语言;无论从他们对问题的处理,还是自己对教案的调整都在回归一种自然。当然这种回归还不够,这种不够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从现场来考虑,也要理解这些参赛的老师。比如有的同志可能认为,有的老师声音太大了慷慨激昂过度了,甚至认为这个课堂上朗读多了,默读少了等等。在听课的过程中,坐在前排的评委和老师认为听有的课啊,这个课有的时

候听得累,有的时候听得堵,有的时候听得闹。有的同志讲是不是离扩音器近了,所以挪个位置后来发现不是扩音器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课堂老师的语调过高了,使得课堂太噪。反过来想可能这个老师有实际的想法,在这样一个这么大的体育馆四千多人听课,有的老师考虑自己的声音小了不能让距离主席台远的老师听课,甚至有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一安静无声了,我们底下的老师就有声了。因此我们评价一堂课还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但是总之我们感到真实的课堂正在回归。只有有了真实的课堂,学生才能有真正的成长。课堂上学生该出错的,就应该让他出错,这个很正常。我想如果没有真实这两个字做保障,我们课程改革就无效,我们今天的研讨也是没有意义的。

第二方面我们认为体现了四种意识的增强。第一种意识:就是增强了学段意识。在17节课程改变了或者说是纠正了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高段教学低化或低段教学高化的问题。低年级的课像《数星星的孩子》,像我们今天听到的课啊,《小猴子的脸红了》这些课,他们应该说都很鲜明地体现了低年级字词教学的重点,真正是在阅读中识字,在阅读中巩固字词。中年级的课突出了句,词句和段的教学。高年级的课,像《伯牙绝弦》等等突出了篇章教学的要求。在这里应该说老师在设计上,无论是对篇章,知识的点拨,详略得当的问题,主次的问题或者说是高层次的阅读能力的训练问题等等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关注。17节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高,从朗读训练到默读训练,从精读教学到略读教学,从白话文教学到文言文的

教学,体现了教学的层次和坡度。所以这一次学段的意识,较之以往的大赛应该说体现得比较好。第二增强了目标的意识。有的专家认为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不无道理的。那目标意识的增强在这些课当中,我以为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体现在老师备课中在推敲目标力图明确,使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如果老师手上有资料的话可以翻一翻,更多的课他们在教学目标中,比如学习那几个词语,学习到什么程度;阅读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这种确定也不再笼统,而是非常明确地写出。其二目标的制定紧紧地扣住了学段。牢牢地体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第三就是目标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落实中都很强。大家可以感到,这些老师在努力地去除那些无用的低效的环节,使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的环节,教学的意图牢牢地围绕着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这就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些老师,特别是今天我们在一线的许多老师仍然存在的备课中先备教学过程,后备教学目标的这样的问题。应该说备一节课先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过程。但是更多的老师尤其是一线的老师追求教学方法,追求教学过程,备完过程之后回过头来再想我这节课教什么?这个备课的方式是错误的。而且会造成目标和过程两张皮的问题。在目标意识增强这一方面,我认为目标意识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17节课我认为体现了目标制定的自觉性。当然在目标制定的科学性上还有待研究。第三方面就是增强了方法意识。谈到语文学习方法意识的增强,我们认为这17节课体现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阅读,这是教会学习的体现。也就是崔峦老师曾经用一句生动的话来比喻“实现了美丽的转

身”。现在正实现转身,美丽不美丽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是从这些课来讲,我们认识到阅读教学所负载的任务是多元的。但其中语文本体的任务是核心。因而涉及语文本体教学任务当中,语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像阅读方法就是语文方法中的重要内容。这17节课或强或弱,或有意识或无意识都在体现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像《自然之道》,像今天新疆老师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在概括内容方面,他们都体现了非常鲜明的指导方法的意识,就是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当然我插一句上课的时候老师不要慌,要把方法教到位,说清楚。像今天这个老师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有意识教方法很好,但实际上这个老师教的是抓住文章的要点,然后串联起来,用语言串联起来把握文章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而老师一着急说成了“同学们注意你们把这几个词语一写出来为什么就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这个说明老师一慌,语言就不严密了,所以老师还得强化这方面的意识。但是毕竟像这种教学的倾向还是比较好。还有像我们阅读教学中体现抓人物的言行、神态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像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理解文章的方法。因为有些文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在理解文章是很难深入。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本的方法。像通过多种方法的诵读来理解古文的方法。甚至教给学生如何区别形近字、同音字的方法,应该说都体现了很好的教给学生语文方法的意识。第四就是增强了读写意识。大家看到17节课中,没有读和写,没有读写结合的课是很少的。尤其大家鲜明地感受到这一次读写结合深入人心。17节真正没有在课堂上做读写结合的,不说读和写分开,有读也有写,写字也有写,但是真正围绕文本进行拓展,进行读和写结合,这样的课堂,17节课中80%的课中都这样做。课堂上不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有的课是创设情境写一段话;有的是联系课文的内容补充几句话;有的是围绕课文要填写一些词语。总之,这些课在努力的挖掘出读写结合的点。这一点是给我们在座的老师鲜明的感受。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我认为不是坏事情,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甚至我可以说这种读写意识的增强是七月中旬大连会议精神的某种体现。所以我们认为这四个方面的意识是增强了。

第三点成绩:体现了三个关注。第一体现了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堂课学习情境对于调动学生主体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重要作用。在这些课过程中大家感受到像《伯牙绝弦》,像《中彩那天》等,他们都可以说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也可能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可能是老师语言的生动地渲染,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中,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建构。因而课堂,许多课堂呈现出生气勃勃的场面,学生思维活跃,学生发言和朗读也赢得了我们在座老师的鼓励的掌声。第二点是体现了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曾经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曾经忽视了字词教学的落实。那么在这一次的大赛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所有的课都没有忽视字词的教学,都不是说抛开字词教学来进行阅读教学的。特别是低中年级的课,我们鲜明地感受到老师对于重点词语的教学,对有些生字音形

意方面的教学力求扎实到位。当然体现的程度也不一样。我们看到像今天天津课堂上对于生字的书写和其他的一些低年级对生字的书写关注的方法和程度也不一样。当然这些关注的程度要看你教哪一个年级,要看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第三点关注就是关注师生情感的融洽。无论在开课前,还是在课堂过程中,我们说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地建构一个民主的,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让课堂的氛围更轻松,更自由,让每一个孩子更能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正是这样,使得我们17节课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不同的特点。当然作为这次的比赛,我们更主要的是肩负研讨的任务。

下面我有重点的就17节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的方思一会由孙双金校长来进行评课。我下面谈四个方面的问题和建议,我把问题和建议连在一起。

第一方面:教什么的问题仍然是需要首要研究的问题。到底评价一堂课,一堂语文课的优劣他的标准如何测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当然有一定的共性。我评价一堂课先要清楚这堂课在教什么。只有先确定了教什么才能很好地去深入研究怎么教。这是老师课程意识增强的一个体现。教什么他往往体现在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科学,是不是准确。他往往体现在我们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适宜,是不是适度。我们也看到17节课,当中有的课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比较多,比较杂。给我们一些在座老师的感觉就是

在赶三关,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赶紧往下赶,因为时间只有四十分钟。这样就使得你确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无法落实。其实一篇课文的精读课的教学可能两课时三课时。我们在战略上就应该先做好布局,我总的目标有多少,在总的目标的前提下,我第一课时的目标完成哪些目标,完成到哪些程度,我为了完成这个我应该组织怎样的教学内容,组织怎样的教学活动。这样合理地来安排使四十分钟的一节课容量上让人觉得合适。因为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不是知不知的问题,而是会不会的问题能不能的问题。他有的时候需要深入进去,需要进行扎实训练。当然我们也能理解有些老师为了体现一课书完整的教学思路,但是我们毕竟要去实际出发,我们要回归教学的本真。因此我们说教什么的问题,首先必须要研究确定。这样就使得我们的阅读教学“线清,点明”,而不至于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往往就是面面不到。我们仍然要提倡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来实现一课书的完整目标。

第二方面教学设计上要把课文特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时间,学习主体等等统整考虑。我们在座的老师绝大多数都是在一线教课的老师,我们知道任何理论都可以从一个角度来研究课堂教学。但是一到了课堂当中,我们不能用一个理论而是综合多种理论来实现我们的课堂教学。那么到底怎么样才把教学设计做好,这就需要我们来统整各个方面的因素。我点几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初读设计的雷同,这个是鲜明地反映出来。初读或者说是课堂教学的前半段,基本上是一致。怎么读,怎么来进行生字方面的检查,然后怎么往下的推进雷同了。这难道不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吗?第二读写结合应该说有形式主义的倾向。因为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不是部分课堂,17节课绝大多数都在读写结合,说明大家有这个意识了。我刚才说意识增强是增强了,但是不是说随随便便的找一个点进行读写结合。读写结合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比如说你读写点是不是恰当?你读写结合给的时间是不是合理?你读写结合之后这个成果是不是作为一个资源进行运用?学生写了一段话,学生之间有没有交流?老师有没有评价,能不能通过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个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给你们一点时间写一写,随便给两句话。甚至有的时候可以说你读写结合的这个点是不是有必要,是不是合理都值得再研究。我们总体上感到17节课的读写结合非常成功的不多。第三小点,像有些课没有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的实际出发来进行设计。只能是在教学中期待寻找适合教案的学生,而不是在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当然我们辩证来说,客观来讲,因为有些老师这种借班上课时间很短。他原来的教学设计是根据原来那个地区的学生来设计。我在教学中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借班上课或者说这种大赛,老师他们站在这,他们期待的这个班,是怎样的班呢?应该是这个班的能力水平和他的教学设计的起点相当。这个课是教学得比较有价值。所以这个我们研究,怎么才能贴近学生?但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说,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的调控,可以通过课堂临时方案的驾驭来体现。第四小点文体特点与阅读方式和情感基调有的出现了不一致的问题。比如拿朗读,有些课文可以慷

慨激昂,有些课文可能是适应于思考,就是说低沉的或者说是沉思,不适于发出声音那样去朗读。文本的特点要和阅读的方式一致起来。第五小点就是有忽视整体把握课文的倾向。重局部忽视整体的把握。我们看17节课当中,有些课在初读之后没有很好地感知整体,没有对整体一个清楚地感知就马上往下走了。甚至是把自己老师要教的那一部分内容拿出来,这样重局部而忽视整体。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上是有很好的经验,希望大家引起重视。第六小点,就是许多环节还值得深入地推敲使得精湛。比如我们可以问一问有些环节能不能取消他,能不能换一种方式,能不能合并。所以这些都体现到我们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第三方面也就是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这是我们对阅读教学改革创新的程度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尽管大连的会议指出了,我们这次评课的重点就是看创新,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在课堂上使大家眼前一亮的课不多。我们说教会阅读这个课题涉及到的命题在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多的。比如如何认识文本,如何认识阅读,如何认识不同文体的阅读方式,如何认识儿童的阅读过程,如何对教材的取舍,如何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都需要进行新的研究,新的突破。像中高年级特别是高年级有些的课文很长,在一节课里,我们又要初读,又要精读,深读。我们怎么进行取舍,这也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里有一个新的认识。

最后第四方面就是教师的强势问题仍未根本解决。第一在朗读教学,老师强势。非得指导读到跟那播音员的水平,朗诵家的水平,我们认为不恰当,不合理。第二教学中老师牵的痕迹比较重,因为为了要出自己心中的答案。有的专家风趣地说这一堂课不是在让学生感悟课文,而是在让学生感悟老师的感悟。我觉得这句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所以感悟不到老师感悟到的,就频频问,问一个两个问到第五个终于问出来。第三个小点老师爱说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让学生接出自己心中那词。这种语言训练,这种阅读方法的教学,我们认为是要纠正。应该是你设计的问题有利于孩子通过自己的思维说一段话,说一连贯的话。而不是老师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这种倾向要纠正。第四小点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上。这一次的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互动,小组的交流明显减少,值得大家引起重视和思考。

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做更多的剖析。我们说获奖的课是我们很好的研究范例,都有研究价值,包括获得特等奖的课,他们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难以更加深入,所以以上意见仅供各位老师参考,谢谢大家。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交友之道

《交友之道》教案

教学目的 1 疏通课文,积累有关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练习二)

2准确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继续训练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能力(练习三 练习四)

第一课时

内容课堂预习,尝试完成练习二练习三,收集学生预习中的质疑点。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友情”的话题上来

二 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巡视,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完成练习二,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翻译习题中的例句,然后重点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翻译下列各句,然后判断其句式

① 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翻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不如现在的人呢?(疑问)

②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翻译: 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判断句)

③ 异乎吾所闻。

翻译:和我听说的不一样。(倒装句)

④ 人皆有兄弟,我独忘

翻译:人家都有兄弟,只要我没有。(省略句)

⑤ 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

翻译:办丧事不能不努力,不被酒所困扰。(被动)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者

仁者,其言也讱。

翻译:仁义的人,他说话很谨慎。

能使枉者直。

翻译:能够使邪恶的人变得正直。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

翻译:那求名声的,表面追求仁义行为上却总违背。

富而好礼者也。

翻译:是富贵而喜好礼仪的人。

士卒亡者过半矣。

翻译:逃跑的士卒超过了一半。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翻译:君子所重视的道义有三个方面

(2)则

君子不重,则不威。

翻译:君子如果不庄重严肃,那么就不能树立威信

子行三军,则谁与?

翻译: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然则师愈与?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谁能与子张比呢?

今则无。

翻译:现在却没有了。

德则不兢,寻盟何为?

翻译:仁德如果不能坚持到底,那么结盟又有什么用呢?

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翻译:如果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就没有固定不变的心。

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练习三,学生快速(4分钟)完成后,教师提示并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三 把《颜渊 五》 翻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五公布学生质疑的点,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并把这些质疑点让学生课后思考

课后归纳整理学生质疑点如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3 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0日 星期二)

内容 理解课文涉及的交友之道,评析其中“恭”“敬”“兄弟”等概念(练习一)

步骤

一 导入由口头作文引入到“交友”的话题,然后再由此说的“交流”,鼓励大胆质疑

展示上节课学生的质疑点

二 围绕着上节学生的质疑,逐点讨论,并适当延伸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一句分号前后两个分句是什么关系?(刘宝生)

(明确:按照我的理解,此句中第一逗号应该点在“君子”之后,那么分号前后的关系就是递进关系。前一个说一般的行为举止,后一分句说特殊的行为;整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君子行为如果不庄重办事不严肃认真,那么不但不能树立威信,而且学习的知识也不能巩固”。不过按照并列关系也可以,只是觉得前后两个分句连接就似乎不那么自然。)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中“亡”字应该怎样读?(葛璎萍)

(明确:这个字应该读“wú”通“无”。对于文言文中字音,我以为只有那些有区别意义的才有记住的必要。比如“乐节礼乐”,前一个“乐”是快乐的“乐”lè,后一个是音乐的“乐”yuè,读音应该区别开来;而像在“知者乐山,仁者乐水”中的“乐”有人说古音要读“yáo”,而意思不变,这就没有必要去记了,即便确实是有这样的古音,也不该我们一般人去记。)我交友都讲究不要歧视,为什么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林惠花)

(明确:孔子在这里说的“不如己者”是从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方面去考量的,而不是人的身份财富。)

延伸追问: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交友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明确:就是他反复强调的“仁义道德”,而不是富贵,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文化素质精神境界。)按照课本解释三种“损友”就是“逢迎谄媚、阿谀奉承、花言巧语”似乎三者没有区别,为什么要分别用“便辟”“善柔”“便佞”来称之呢?(谢敏敏等)

(明确:这些翻译确实不够明确,没有注意与上文对应,还有“辟”“便”等关键字没有正面解释。事实这三种损友是有区别的,“便辟”是与益友中的“直”对应的,直,就是正直的人,那么这个“便辟”就是引诱自己走邪路的人,“便”在此读pián,取“安逸”之义,辟,通“僻”,不正之义,连起来理解就是“用好处引诱自己走不正之道”;“善柔”与益友中的“谅”对应,谅,就是诚实的人,或者说就是那种实话实说的人,而“善柔”就是口蜜腹剑的人;“便佞”与益友中的“多闻”对应,多闻是指知识渊博的人,“便佞”就是口惠而实不至的人,这里的“便”也读pián,与“佞”都是指能说会道,可是这种人只会耍嘴皮子,不能干实事,甚至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延伸追问:孔子交友的三条标准是什么?

(明确:三条标准是,为人是否正直;进言是否诚实,办事是否扎实;或者表述为是否正直,诚实与否,有无真才实学。)

5“乐节礼乐”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或“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那句更准?(江滢)

(明确:像课本上那样,译成“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更好,因为第一这更符合孔子“中庸”的思想,他说 “过犹不及”,当“有节制”才对;第二,从句子结构上看这样和上下句式更接近。)子夏与子张两人是什么关系?(黄裕鑫等)

(明确:他们是同学关系。)

延伸追问:他们两个交友的原则有什么不同,又与他们的老师孔子的有何异同?

(明确:子夏的交友原则在此文中表达是不明确的,他说的“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是典型的空话,什么是“可”什么是“不可”谁弄得明白,不过从交友考察对象上,他与孔子一样,都是看重对方的,而子张却把要求自己作为重点,认为自己道德修养境界才是交友的最高原则,这在内容上又与孔子相同,都把仁义道德作为原则,不同的是孔子有个“如己”的条件,而子张却没有,在这点上,他似乎比老师还更宽容,境界更高。)

三,结合练习一,归结课文内容,讨论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一 学习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的交友之道有道理吗?请说说他给你的启发。

答:孔子的交友有原则和标准,一个基本原则就算要有道德修养(仁义),三个标准:是否正直,坦诚与否,有无知识。如果把这些标准原则抽象出来,自然是有道理。我们交友要以精神满足为基本原则,不应该以物质功利为目的,还有要诚恳,做诤友。值得指出的是,友情固然是一种精神,我们以友情为重,但是这种精神的呈现还必须有表现的物质形式做载体,既不能一这个载体的物质价值来衡量情谊的轻重,有不能“虚无主义”地以为,反正我心里有对方就行,吝啬得连句问候语都没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根据这个句子辨析“恭”与“敬”的异同,并说说怎样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答:“恭敬”都是恭谨有礼、不怠慢,彬彬有礼。不同在于“恭”侧重内心,多指做事严肃认真,“敬”侧重外在表现,多指与人交往的谦恭态度。“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子夏劝慰司马牛的话,按照原文本义来理解,就是子夏希望司马牛别为失去兄弟难过,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个人的道德修养,就能结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可是这句后来被广泛地引用,更多地表达着中国人的一种交友的理想,也演绎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不少桃园结义的故事。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我们这种宗法式社会因为缺乏结合力,只能靠血缘维系人的关系,可是在现实社会里,弑君杀兄每每成了争权夺利的基本形式,所以,这样故事恰恰是生活在稀缺兄弟之情的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我以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我们传统社会不屑“利益”,还企图克制人的利己性,从来也没有思考过怎样划定各自的利益边界;另一方面,我们又高唱着“仁义”道德之歌,企图用这样“德”来治理社会,却不注重法律制度的建设,因此,许多“伪君子”应运而生社会诚信大量流失,让人生活在“孤独”中,不敢“与陌生人说话”,使人们交往的成本成倍加大,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今天当我们理直气壮追求个人幸福的时候,更应该对这种文化遗产进行清理,批判地吸收。

第五篇:传授安全知识

道县公司志愿者深入山村为留守儿童开展安全知识培训

作者李彪

本网消息:暑期临近,考虑到往年留守儿童在暑期安全问题频发,道县公司志愿者决定利用周末时间深入山村,为农村广大的留守儿童上一堂安全课。

6月21日上午,道县公司志愿者一行二十余人来到了寿雁镇豪福村。出发前,道县公司交通主管已联系好豪福村村委会主任,在村委会主任的组织下,豪福村十二名留守儿童都集中到了村前的篮球上。志愿者们首先介绍了此行的目的,然后针对暑期用电安全、饮食卫生、防火防盗、交通安全以及防溺水等安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从近期学生身边发生的安全事件联系到儿童的具体生活,给留守儿童的暑期生活各方面安全敲响了警钟,使同学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安全的重要!安全知识宣讲完后,志愿者们又针对重点问题开展了趣味知识问答,例如,“看见有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办?可不可以下水救人呀”孩子则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不可以,要马上回家去喊大人!”再如,“陌生人给的零食能不能吃呀?”,“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痛。”通过趣味问答,志愿者与孩子们之间的生疏渐渐消除,彼此之间的感情得到了深化。

此次志愿者活动使留守儿童掌握了许多重要的安全知识,为他们的暑期安全增加了一道无形的安全防线。

下载小谈传授语文之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谈传授语文之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技术传授合同

    订立合同双方:______县______公社(乡)______大队(村)______生产队社员:______,以下简称甲方;______县____公社______大队______生产队社员:______,以下简称乙方.为了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提......

    传授社交礼仪

    教给一个人智慧,却不教给他道德,就如同为社会埋下了祸根。传授社交礼仪不要把什么都想当然!不要以为学生人学时人人都会像绅士或淑女;不要以为学生们总是是非分明;不要以为学生们......

    传授技术保证书

    篇一:保证书的格式及范文 保证书的格式及范文 通常保证书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几部分组成。 (一)标题 保证书标题有两种方式构成。 其一,单独由文种名构成,即在第一......

    工作经验传授(大全五篇)

    不想炫耀,不想比较,生活就是扯淡,无论什么事情,扯着扯着也就淡了。 99年高考,拒了交大的保送土木专业,拒了西工大的保送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自己考了交大的金融学,开始混金融,大学四......

    四年级语文自然之道2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之一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旅游、侦察、愚蠢、争先恐后、若无其事”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

    《自然之道》语文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语文教学反思 《自然之道》语文教学反思1 《自然之道》。揭示了大自然万物都有生存之道,躲避灾难之本能的秘密,使同学们感受到: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

    传授电刷镀经验

    传授电刷镀经验 来源:www.xiexiebang.com 日期:2010-10-5 11:50:44 浏览次数:581 第一节电刷镀 一、概述 (一)电刷镀技术的原理及特征 电刷镀技术也称选择镀技术,简称刷镀,是一种......

    高考——传授最后半个月

    传授最后半个月“捞”分技巧:回归教材,限时训练 最后半个月的复习冲刺,能否让自己在高考中多“捞”一点分?答案是肯定的。昨日,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付娟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