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方法研究
“生活化”美术创作教学方法研究
沙坪街道第二小学
黄能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时自始至终都赋予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享受到真正的绘画生活。美术教学“生活化”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化;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四、美术创作修改的生活化。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关键词:生活化 命题 指导 过程 修改 讲评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美术是学生丰富多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儿童美术教育也应走进生活,参与生活。美术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生动有趣、色彩斑斓的,然而在小学生中口中总是出现“老师我画什么?”“老师我不会画?”“老师很难画?”这种话语,显然使美术变成了绞尽脑汁的苦差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替学生想想:“不知道画什么?”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生活的宝库呢?“老师我不画?”“老师很难画?” 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
我们想学生创作出优秀的美术创品:
一、创作题材要贴近生活
“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美,关键是给儿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许多生动的作品都是来自生活中。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反映、独特的感受。激发学生生活素材,用画笔表现生活的乐趣,那学生创作的热情就回源源不断,题材也会越来越多。通过绘画活动去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引导他们用画笔去表现他们内心的情感。只有是学生真正关注的,喜欢的题材,才能能够引发出学生的思考才能够激起创作欲望。(举例)
学生在美术创作之前也不妨先学生先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事,打开自己的创作思路。教师要尽量想办法引导学生从他们自身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寻找创作素材,通过讨论、交谈(包括老师的启发),提炼出既具有表现力又能引发真情实感的题目。
二、创作过程要融入生活
1.创作指导
在美术创作中,学生常常遇到一些困难,往往会向教师求助。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有求必应”,代为解决。而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分析困难的症结所在,通过旁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自行克服困难。
(举例)
学生所要的不是教师的严肃教导,而是兄长般的关怀、朋友式的支持。只有如此,学生才会获得家居般的温暖与轻松,定会渡过创作难关。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艺术就是来源于大自然中。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让大自然的万千景像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美术创作提供无限契机。
如果教师给予他们的总是“多开动脑筋”“再仔细想想”之类的空泛之词、学生一定会非常失望。因为那种“指导”对学生来说是苍白无力、毫无益处的。长此下去,学生会对美术创作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之情。
三、美术创作过程的生活化
2.创作过程
美术创作过程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不必也无须给学生过多的束缚。我们往往要求学生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色彩要怎样。其实,学生美术创作应当跟画家创作一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实在画不出时不硬画。不必一气呵成。允许学生有停顿、间歇,亦可迟交、缓交(但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创作速度,努力赶上,以便尽快地与大家同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到没有重压,能轻松地创作。有时候,在创作过程中(如有必要),同学间可以停笔讨论、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亦可在讨论、争辩中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
四、绘画作品修改讲评的生活化
3.创作修改
美术教师大多习惯于给学生动几笔。因为它严重脱离学生,极不利于学生绘画水平的提高。我认为,给学生的作品修改分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应该帮学生修改。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修改他们自己的作品。
修改作品的方式,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修改,也可以在班里成立修改小组,分组讨论怎样修改作品。每次修改作品,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要求和修改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明白怎样看画,能分辨什么是好画,首先要眼高,只有眼高了手才有可能提高。同学间互相修改作品,可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遇到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组织全班学生集体讨论,以便取得共识。
五、美术创作讲评的生活化
我认为,美术作品讲评仍然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应该且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之一。创作之时学生已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修改之时又吸纳了同学的高见,一定会感慨良多。教师要很好地组织他们进行集体讲评,让他们在讲评中畅言得失。教师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品讲评,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拨,让他们或记取教训,或发扬优点。这样,作品讲评才算落到实处。我深信,学生一定非常欢迎这种讲评方式。因为经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反复思考,认真创作和精心修改,学生们一定有太多的话要说。给他们讲评的机会,小“评论家”们会将自己在创作和修改中的惊奇发现与真实感受向大伙全盘托出。这时候,作品讲评实际上已经是“佳作”欣赏了。总之,“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教学,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创作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地描绘真实生活,抒发真实感情,使美术创作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真实可喜、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这将是美术创作教学获得解放的途径。
第二篇:《初中生作文如何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调查报告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研究资料
《初中生作文如何生活化教学方法研究》
课题问卷调查报告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
一、调查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学生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但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从事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以来,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听说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应付了事,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作欲望。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农村初中生作文现状进行调查,以便探索出切合实际能有效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教学方法。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2018年4月15日 调查地点:太村中学 调查对象:九年级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调查题目:农村初中学生作文现状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1>40﹪学生喜欢写作,认为作文重要;50%觉得作文难。<2>36%写作的出发点和目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20%的学生想通过写作提高自己作文水平。
<3>对于写作习惯,20%能主动写作;68%不主动写,但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4>80%的喜欢看课外书,但种类单一,通常是作文大全、全国优秀作文等。46%的学生每天花一个小时看课外书。42%学生看课外书是为了摘录好词好句。
<5>认为写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语言贫乏的占52%;16%认为写
九年级语文课题组研究资料
事、写景、状物、抒情、说明、议论,周而复始地练,其结果收效甚微,学生越练越没劲。加之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觉得自己的生活 “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没有好的积累写作素材,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3、教师重视写作方法和技巧的传授,轻视引领并落实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学生作文久练无长进,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简化成“指导——习作——批改”三个环节,况且这三个环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要求就偏高,未能做到因材施教。
4、整个作文教学缺乏总体规划,更谈不上系统的作文教学思路了。
作文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无序性、训练盲目性、评改随意性。没有详细的作文教案,没有明确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一个粗略的打算: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或每两周写一篇大作文,每周写几篇小作文。至于写什么,怎么写,只能凭一时的冲动或手头的一个好作文题。由于作文千篇一律,教师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而忽略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
四、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建议:
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1>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观察的习惯。<2>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3>丰富学生积累,培养写作素养。
2、教师提高认识,改变传统观念,大胆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3、作文教学要形成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作文教学训练体系。总之,农村初中生的作文基础较差,写作水平较低;作文教学方式单调、乏味,缺少情趣,所以提高农村中学生写作素养是当前
第三篇: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摘 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等方面,研究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学生的童年生活真实而有趣、丰富而多彩,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空间。一个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并进行有机整合,让美术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四篇: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
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
广益中心幼儿园 大二班 刘秋君
传统的美术教育,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美术就是画一幅画,做一做手工制作,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幼儿的生活实际,严重影响了幼儿素质的和谐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美术活动应以生活为中心,让幼儿参与实践,在教中学,学中学,做中学,切实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
伴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同内容的课题研究在幼儿园应运而生,让人应接不暇。我园也乘着改革的东风,立足本园实际,确立了区级课题《幼儿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为美术课题研究,那么“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到底该如何实施呢?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我认为,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美的体验,形成自然、真实的审美情趣。它注重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幼儿自我。它强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
依据园部的主课题我班也确立了子课题为《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的研究》。下面我将对美术材料生活化展开阐述:
一、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丰富了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产生兴趣。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已有的经验,选择相关的废旧材料,组织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激发他们创造美的情趣。
1、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
孩子认识周围事物大多依靠直接感知,只有让幼儿直接参与收集,才能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于是,我鼓励幼儿和家长通过不同途径来收集废旧材料,让孩子成为废旧材料收集的主角。有一次,任缘小朋友带来一个鸡蛋壳,我把它装饰成了一只母鸡放在美工区。孩子们看到后纷纷围上来说:“老师,这鸡蛋壳我家也有。”“我家有鸭蛋壳。”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我家有„可比克‟瓶”;有的说有吸管、有毛线、有纸袋、鹅卵石等。我抓住时机,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废旧材料,比一比谁收集的多。然后,我们一起来做玩具,孩子们立即忙得不亦乐乎,而每次进园不忘带一两件自以为好玩的东西,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使我惊叹不已。而每次由孩子们收集来的材料,他们都像宝贝似的,逢人就说这是某某带来的,可以做飞机、机器人;那是某某带来的,可以贴成花、树,有的边说边动手制作起来。孩子们通过收集材料,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节约的良好习惯,更进一步丰富了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它们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2、手脑并用,变废为宝
对于孩子们自己收集来的材料,他们会格外珍惜,并更加乐于探索,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摆弄废旧材料,大胆进行造型或装饰活动,使孩子们的创造欲望得到满足。如:美术活动《毛线的妙用》,孩子们认真地摆弄自己收集来的毛线,摆着各种各样的图案,变着不同的魔术。有的小朋友摆恐龙、小兔、五角星;有的小朋友粘贴动物、植物的造型;又如在《打扮废旧瓶子》,孩子们在大小不同的塑料瓶子上用各种彩纸、颜料等装饰瓶子,很快的时钟、人物、不同的动物形象造型就出来了,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再如:种子洒在涂有胶水的图案纸上制成熊猫、房子、人物等立体感很强的种子图案;胶卷盒制成猫、兔子等动物,大纸箱制成机器人外壳等等。在幼儿的制作过程中,我们还注意营造一种轻松且有利于交流的氛围,鼓励幼儿的创造性,用“你为什么这样做?”“你又发现了什么?”“你再想想还能做什么?”等来替代“你不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幼儿所需要的是一个有趣的活动内容和轻松的活动形式,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3、让孩子自主学习,大胆地创造
我们的幼儿生活美术活动就是把“孩子跟着老师走,教师抱着孩子走”变为“教师顺着孩子引,孩子试着自己走。”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学习和思考,例如在《纸袋变变变》活动中,利用各种各样的包装袋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出作品,让幼儿对纸袋动物头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然后,让孩子们分组带上不同的头套轮流玩玩、看看、想想、说说,讨论发现制作所用的材料以及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幼儿通过自主学习、探索,逐步了解并讲述出来,我把孩子们讲述的制作过程以操作步骤示意图记录下来,并当场操作尝试,示范制作难点,一改以往教师示范,幼儿跟学的方法,让幼儿边观察边对比,边在操作中自我建构,掌握技能,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制作,完成作品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整个活动中既有探索体验的机会,又让幼儿进行了交流和锻炼,提高语言交往能力。另外,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时,我们也充分让他们自己积累经验,开启思路。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二、实践体会
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兴趣,体验审美感。
在“美术活动生活化研究”实践中,通过幼儿良好的美术行为表现可知,生活化的美术表现题材与活动十分有助于幼儿美术活动兴趣的养成。在美术活动中贯穿以生活化取向,幼儿能感受的更深刻更直接。通过自身的体验,积累起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地表现,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动力也就越充足。总之,“美术活动生活化的研究-”之“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教育,我们还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抱着终身学习的意识,本着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我们的研究将会变得“万紫千红总是春”。
第五篇: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学生姓名:申慧君 指导教师:曲 路
内容提要 通过对普通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的研究、孤残儿童教育策略的认识、及艺术治疗等方面的资料总结,结合太原市福利院的实际情况,分析总结出针对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方法,确定其可行性,研究出有实际意义的孤残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总结出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的意义和原则,还有美术教学的一般方法包括: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更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多种一般方法而成的。最后是结合艺术治疗而进行的美术教育。关键词 孤残儿童 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方法 艺术治疗
孤残儿童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不同于普通儿童,造成其教育方法的特殊性,我们对孤残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为此,进行了这次的研究,就是为了积极探索研究出适合孤残儿童的美术教学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本范畴
1、孤残儿童
我国的孤残儿童主要是指因天灾或不可预测事故失去双亲的孤儿,因身患难以完全康复的智残、肢残等重残、因严重疾病、非婚生或其他因素而被父母遗弃后查找不到生身父母的儿童。同一般意义上的儿童相比较,孤残儿童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孤”和“残”。
2、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美术教育方法
美术教育大系统有四个子系统组成,即教授活动、自学活动、课堂学习活动以及备课活动。要实现教学活动,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美术教学方法便是在这一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实现美术教学任务或目标,传授美术教学内容所运用的手段、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现状
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我发现国内外关于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更不用说关于其教育方法的研究了。因此,要想研究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得先从相关方面下手。首先,需要对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分别进行研究,一个是孤残儿童的教育,另一个是美术教育方法。
相关文献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普通儿童的发展需求和规律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于是,我先搜集了关于普通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文献。然后,又搜集了关于孤残
儿童的特殊教育的相关文献。后来,又搜集到了一种关于比较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艺术治疗的相关文献。
(三)、研究意义、内容与方法
1、研究意义
孤残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我们应对其进行更多的帮助,我选择本题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孤残儿童的教育,尤其在美术教育方面能找到更加详细,更加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方法。通过对孤残儿童美术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找到适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美术教育,尤其是针对在福利院中的孤残儿童,大规模的机构养育模式更需要有合适可行的方法才可以。
2、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探索出一些优秀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然后研究孤残儿童的特殊性,及应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实践研究出适合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
3、研究方法
研究依托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孤残儿童特殊教育的研究,艺术治疗的研究等方面,比对寻找出有利于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然后,去太原市福利院进行实际调查。最后,确定最适合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
二、理论与法规依据
(一)、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七章第九十三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基本义务教育。以及第九十八条规定:学校应当根据残疾人身心特性和需要实施教育,并为其提供帮助和便利。这两条规定不仅将孤残儿童也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围,就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对其进行教育,也就不能忽视其美术教育。还特别提出要为残疾儿童提供帮助和便利。
(二)、多元智能原理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过去对智力的定义过于狭窄,未能正确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应该是一个量度他的解题能力(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的指标。根据这个定义,他在《心智的架构》(Frames of Mind, Gardner, 1983)这本书里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
1.语言(Verbal/Linguistic)
2.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
3.空间(Visual/Spatial)
4.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
5.音乐(Musical/Rhythmic)
6.人际(Inter-personal/Social)
7.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
8.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
另外,有其它学者从内省智能分拆出“灵性智能”(spiritual intelligence)。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其中的空间智能,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 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也是培养智能的一种,是不可或缺的。
(三)、艺术教育理论
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理论中的工具论和本质论:
1、工具论
工具论的主要观点在于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性价值,即把美术当作教育工具,认为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工具论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结果,在教学方法上主张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并以分析儿童的成长特征为评量的范围。工具论的这种观点与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进步教育运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其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艺术教育家、艺术理论家和评论家赫伯特·里德提倡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成长,他认为儿童具有许多与生俱来的潜能,并有不同表现类型(依思考、感情、感觉、直觉,将儿童分为八种表现类型),美术教学应该按不同类型分别予以指导。
2、本质论
本质论强调美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本质主义者认为,美术教学应具有学科性、顺序性,主张系统化的课程设计与指导方法,并且以学科的标准来评量儿童的学习成果。
本质论的代表人物是艾斯纳和格内尔。艾斯纳强调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他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和实践极其特殊的一面,而且美术能为人类实践做出的最可贵的贡献是直接与其特性相关系的。美术能为人类教育作的贡献恰恰是别的学科所不能作的。因而,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为其他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会冲淡美术的意义。美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
三、孤残儿童美术教育意义和原则
(一)、孤残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1、素质教育的意义
美术教育在正常儿童的身心发展中的意义一样存在于孤残儿童。
美术教育是儿童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是启蒙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正如孩子学语言不是为了培养文学家一样。美术教育可以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文化生活,对开发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有特殊作用,对其全面发展有推动作用,对孩子未来的文化素质和人格素质都会有良好的影响。
2、心理调适的意义
美术教育对孤残儿童有心理调适的作用。
孤残儿童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自身的社会差异和各种伤害,都使孤残儿童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在关注孤残儿童生活的同时,关注孤残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特别是对于受到创伤的孤残儿童进行心理治疗,已经成为保证孤残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工作内容。正确的美术教育就像艺术治疗一样,可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可以增强孤残儿童的自信心,也可以在其进行美术活动时宣泄不良情绪等。
3、智力开发的意义
从开发智力的意义方面考虑,美术教育发展了孤残儿童的视知觉能力,还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培养他们的概括、分析和判断能力。实践证明,在美术学习中一方面重视形象思维的训练,发展孤残儿童智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非智力因素来开展其智力。
4、职业导向的意义
美术教育对孤残儿童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因为孤残儿童中很多人内心很敏感,美术创作也可能会比较成功,将来可以作为他们的一种职业,或者为将来他们的就业提供一份保障。
(二)、孤残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则
在对孤残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我们一定要遵守以下的原则:
1、以心灵慰藉为基础,以技能发展为依托
“ 孤” 和“ 残” 的双重特征是造成孤残儿童特殊身心特征的关键所在。特别是“ 孤” 的身份特征意味着,他们经历了丧失父母的早期痛苦经验,这种不良的早期经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所以我们的美术教育就要起到心灵慰藉的作用。
但我们的美术教育的心理慰藉不是凭空实现的,是以技能发展为依托的,只有学会了一定的美术技能,才能更好的运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
2、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技术训练为途径
在对孤残儿童进行美术教育时,我们首先需要对其技术进行训练,不论是绘画、雕塑或是拼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技术,才能更好的利用美术活动,表达自己的内心。在进行这些美术活动中,我们要最大化的利用其意义,在开发智力的意义方面,发展孤残儿童的视知觉能力,还促进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忆力,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培养他们的概括、分析和判断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其审美能力。
2、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以团体学习为辅助
结合孤残儿童的特殊性,我们对他们的美术教育要根据每个个体实际情况进行,运用个案工作方法对孤残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扎扎实实地提高他们的社会功能。以个性化教育为模式在福利院中更为有意义。
但是我们也不能放弃团体学习,因为在团体活动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加强社会公德、诚信意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教育。自卑、孤独、离群独处的儿童在群体中活动可以学习与人相处的技能。
4、以专业教师为指导,以工作人员为主导
专业教师对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会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辅导次数的限制,并不会取得特别大的成果。
工作人员长期与孩子相处,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直接介入对孩子的教育,明确的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对儿童思想品格形成是很重要的。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能够进行长期的,有序的教育活动,作为美术教育的主导者会更好。
四、孤残儿童美术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孤残儿童美术教育的一般方法
孤残儿童与儿童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根据哲学原理:一般包括特殊,特殊存在于一般之中。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考虑他们特殊的生理和心理。
根据美术教学特点和原则,结合美术教学方法的特征,我们可以总结出美术教学最常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之所以称之为一般方法,就是因为在每个人的教学过程中他们都可能通过自己对学生和
教材的深入细致的琢磨、研究,还会发现他们自己更为独到的方法。一般方法是大家最熟悉并最常运用的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在美术课中,“观”与“读”的内容以及“画”与“做”的基本操作理论都需要教师讲解,故都可采用讲授法。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对所表述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应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感觉;(2)语言应明确、精练、生动;(3)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灵活调整授课内容和讲授方式;(4)注意与其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对孤残儿童来说,讲授法是学习美术技能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讲授法较易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缺乏感性认识。所以在运用讲授法时常常还须借助其他教学手段来弥补。
谈话法: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谈话法便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唤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与孤残儿童的谈话中,教师通过谈话可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然后可以继续通过谈话来进行心理治疗。运用谈话法应注意做到:(1)教师要有事前准备,所提问题要明确且易于学生思考;(2)谈话法运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并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要予以明确评价,并尽可能多鼓励。谈话法也有缺点,它易使意见分歧,不好控制,有时还会使知识支离破碎,所以运用时应特别注意。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讲座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法还可插入讲座法进行。讲座法的优点在于,由于全体学生都参加活动,可以培养合作精神,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而且孤残儿童在小组活动时,使组员之间有共同的目标,并使小组成员对小组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共同活动,使成员之间通过互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整个活动中,通过不同阶段目标的实现,分享成员间的成功体验、失败教训、过程感受等,促进小组成员的人际交往,促使他们在社会中承担积极的创造性的角色。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得最广泛,它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使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具体性和真实性,正好与美术教学的特征相一致。
但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只有和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一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演示法: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通常运用于技能课教学,它借助于教师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从而认清操作的具体方法步骤。演示法根据需要不同又可分为当堂演示、与学生练习同步演示以及给个别学生作单独辅导的局部演示等。演示法要求:(1)如果说讲解是为了指导练习,而演示则是为了使讲述具体化,所以演示法一般安排在理论讲解之中或之后进行;(2)演示时要注意准确、清晰,力求使全体学生都能看懂、看清;
参观法:参观法也是美术教学常用的辅助方法。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实际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加强了美术教育的意义。参观法的对象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作业展览,也可以是社会上各种美术展览。这一方法要求:(1)参观法运用之前作充分准备,让学生对参观的内容背景作前期了解,这样在参观中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这在社会性的展览中更显重要;(2)参观之后要与讨论法结合起来,让学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做总结;(3)教师要注意努力设法把参观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结合起来。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作为美术学科的特点,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指练习法。练习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为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练习法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教学要求做一些训练;另一种本身就是技能训练与实践活动等。练习法的要求要视练习内容来定。这种方法在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中较为少用,尽量只针对有美术特长的个体。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主要是指欣赏法。这一方法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各种欣赏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了所学习的事物的价值以后产生更积极的情感反应。在美术教学中,欣赏法运用应侧重于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纯粹的欣赏课,对中外大师作品直接欣赏;一是在技法课教学中对范画和学生优秀作品的欣赏。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使用欣赏法,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关节上都与欣赏法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美的鉴赏能力。
美术教育方法的思考与选择除了可以运用以上所论及的各种方法之外,在实际美术教育实践中,还应该针对具体教学情景予以灵活处理。好的教学方法总是适应它所对应的教学情景而生效,仅仅为了方法的方法只能是古板的教条,这种对方法的探讨反而有害于美术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与价值的张扬。在文献中还提到了很多特殊的美术教育方法,如主题美术教育活动、趣味美术教育、基于生活化的美术教育。这些教育方法都是根据一定的目的,结合实际情况。综合了许多一般教育方法而形成的。
(二)孤残儿童美术教育与艺术治疗相整合的方法
1、艺术治疗的意义
艺术治疗,是一种透过艺术创作而做的心理治疗,在欧美先进国家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医疗与教育之中,尤具对于儿童因意外伤害所造成的心理问题,更是有显著的疗效。其方法包括绘画拼贴、捏塑、雕刻等。艺术治疗是孤残儿童心理健康有效手段之一。在艺术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利用艺术活动了解孤残儿童的内心意识,帮助情绪受困的孤残儿童表达内心感受,如以绘画让孤残儿童投射其想法、内心矛盾、人际关系,以及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其他情绪等。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质, 较一般心理治疗的适用性更为广泛, 艺术活动可缓冲紧张情绪, 孤残儿童有很多见证了双亲的离去, 这会导致他们出现封闭、不安等情绪,难以与外界交流, 艺术治疗的缓和作用有助于与他们建立良好关系, 可以使情绪孤僻或有自闭倾向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教育。
艺术表达更为直接, 可使治疗者了解被测试孤残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潜意识内容。特别针对自我封闭的孤残儿童, 可以通过绘画等方式的了解孤残儿童内心, 便于更好地与孤残儿童沟通, 解开孤残儿童的心结, 舒解他们的情绪, 逐步重新构建良好的心理状态。
艺术创作必须应用知能和感官,可促进感觉统合, 例如对于部分因受到心灵创伤而导致心理、情绪不稳定的孤残儿童, 可有助于帮助他们实现稳定, 进而引导他们的意识行为。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孤残儿童较能放松与投人, 降低防卫心理,让潜意识的内容自然浮现, 可以有利于治疗者和他们建立比较和谐的关系, 从而完成心理引导过程。艺术创作的过程可以使情绪得到宣泄, 是一种能被社会接受而不伤害他人的发泄方式, 是一种自发与自控的行为, 经由此过程, 情绪得以舒解与缓和, 大多数孤残儿童因为不同的伤害都有不同的心理压力, 艺术创作可以使给他们将压力宣泄出来, 有利于情绪的排解。
2、艺术治疗的方法
和所有的心理治疗一样,艺术治疗属于医疗范畴,对于开展艺术治疗资格的认证和制度规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这也进一步证明美术教育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研究孤
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时,可以参考艺术治疗的相关方法,在教育中实施一定的心理治疗。
艺术治疗的方法包括绘画、拼贴、捏塑、雕刻等。治疗方式因治疗目的而异,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步骤:
(1)艺术创作
由于艺术疗法可以反映出个人的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 以绘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用语言表达更为清楚。一般来讲, 不同的被测试者绘画的表现有所不同。受过一定精神创伤的孤残儿童, 往往呈现出他们心理中最畏惧的事物的特点。针对绘画特点, 适当询问, 作好记录。在询问的过程中,治疗者可以根据不同孤残儿童的特点, 有倾向性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例如, 中立者、引导者等。
(2)分析评估
分析有三部分, 一是总体印象,对被试者的直觉, 是认真合作, 还是敷衍了事, 记录测验时间, 正常人一分钟完成。二是形式分析, 即分析画了怎样的画。三是内容分析, 即分析画了什么。通过分析评估可以了解被测试者到底发生了什么, 同时也通过分析评估获得治疗者希望获取的有关被测试者的其他信息。对于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孤残儿童, 在这一阶段, 治疗师与他们之间建立起融洽而相互信任的关系非常重要,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治疗师对他们的了解以及治疗的效果。被测试孤残儿童创作的第一幅作品非常重要, 因为这能为接下来的治疗方向定下基调。需要指出的是, 作品好坏无所谓, 主要是自我表达。
(3)确定治疗目标
提出治疗目标, 进人中期阶段。这是最关键, 也是最复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治疗者最难的工作便是知道在什么时候用什么艺术治疗手法进行治疗, 因为每个孤残儿童都是不同的, 治疗者必须因病施治。
3、与美术教学方法的整合
结合艺术治疗的方法,一般是让孤残儿童进行自由的艺术创作,不会对其进行限制,并用言语鼓励引导,让他们能将内心彻底宣泄出来。比如,我们将颜料都摆出来,让孤残儿童自由的选择喜欢的颜色涂抹在画纸上,不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形状和主题,只是用颜色宣泄自己。
(三)不同群体孤残儿童美术教育方法
在研究的前期,研究者去太原市福利院进行了实地调查。在太原市福利院中,轻微残疾的、有自理能力的孤儿会寄养到外面的家庭中去,剩下的主要分为两部分孤残儿童:一部分是情况比较严重的脑瘫儿童,完全不能和人交流,不会说话,不能走路,连画笔都拿不起来。另一部分是年龄较大了的孤儿,他们大都在附近的小学,中学进行正常学习。
1、脑瘫儿童的美术教育
第一部分孤残儿童的状况特殊,他们的行动不便,而且大部分智力低下。因此,平时都是只呆在福利院的单一环境中,没有机会接受其他的刺激,这样对于他们的发展更为不好,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智力越来越低下,发展越来越缓慢。根据艺术治疗的理论及多元智力理论,对这部分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的有效方法中,第一点提到了工作人员直接介入,这是非常正确的,因为研究者去那里进行的美术教育次数有限,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只能是找到合适的方法,方便工作人员的使用。
考虑到脑瘫儿童的行动不便,以及大部分都不能和人进行交流,因此对他们最好的美术教育方法就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而且最好选取的教育材料要颜色鲜明,内容简单,对脑瘫儿童的教育性不需要太大,只要能给他们一些色彩方面的刺激就好。
2、普通孤儿的美术教育
另一部分的孤残儿童是在附近中小学上学的孤儿,虽然他们现在在正常的学习环境里学习,可是由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也是只有孤儿院和学校两个地方,而且他们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比较也是
大部分存在问题,有些轻微的弱智,有些性格发展的不好,有些语言行为偏激。这些孩子们平时在学校上课,接受的教育与普通儿童一样,也会接受美术教育。但是,在节假日或课余时间,他们就无所事事,在楼道里走来走去的。这些儿童都能自己进行美术活动,只是平时没有人引导、组织、指导。
因此,结合这些孤儿的条件,教育方法的选择要考虑到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教育时使用到的材料都是他们已有的,或者是容易得到的。
例如,这次去福利院正处于春天,研究者可以选取主题《春天来了》,首先可以先带这孩子们在院子里看一看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春天来了,进行观察。然后在纸上画出“我看到的春天”,也可以带领孩子们进行手工操作,折纸折出蝴蝶、花朵,或者用纸片或树叶拼贴春天的景色。让孩子们自由选择方式,通过这次活动感受春天的美好。
五、小结
通过去福利院与孩子们接触,他们对美术的兴趣完全没有被调动起来,而且有点厌烦普通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自发的画一幅画很难,倒是对平时在学校不接触的教学方法较感兴趣。比如我去的时候带了许多漂亮的手工纸,他们就对折纸很感兴趣。
所以可以看出,对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就如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主要是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慢慢深入进行。确实有美术特长的孤残儿童,最好可以让他接受更加正规的美术教育,为其将来的发展拓宽道路。
通过这次研究,研究者还提出了以下建议:
1、孤残儿童方面
脑瘫儿童的情况比较复杂,只要尽量给他们一些色彩、简单图形刺激就好。其他方面就不属于教育而是医疗方面的事儿了。
在学校上学的孤儿方面,这些孤儿应该尽量自己积极参与美术活动,不仅会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而且可能会发现自己的专长,为将来自己的发展提供另一条可行的道路。
2、福利院方面
福利院里是大规模的机构养育模式,忽视了对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在这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很多教育方法不可能实行,比如经常出去写生进行自然教育,或者进行的美术活动是花费比较多的。这就要在多方面协调,但福利院应该尽量提供更好的进行美术教育的条件。例如,太原市福利院已经与我院合作进行了环境创设的课题,在孤残儿童生活的楼道里进行环境创设,绘制了非常可爱,颜色明亮的墙画。但据我观察,这些画有点太高了,高于孩子们的视线,他们仔细看这些画的机会很少。建议以后可以组织孩子们看着这些画编故事,编故事的同时也就充分欣赏了这些墙面画。
另外就是可以送一些确实有专长的孩子去正规的学习美术,不要让所有孩子都只接受一些基本教育,抹杀了其未来更多的可能。
3、志愿者方面
志愿者们最好能够定期地去,不只是偶尔去一两次,对孤残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一两次就可以的,一定得有长久的计划。或者志愿者自己定期去实施,也可以将实施方案交给福利院里的生活老师,让他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孤残儿童进行一定的美术教育。
参考文献
[1]习红兵.试论福利院孤残儿童心理问题及其疏导[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9卷第2期:69-71.[2]曾凡林.孤残儿童发展的特殊需要与教育对策[J].社会福利,30-31.[3]曾凡林.孤残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及干预对策[J].社会福利,23-24.[4]昝飞.从积极行为支持的角度谈孤残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策略[J].社会福利,30-31.[5]王琼,廖涛鹰.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之我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月第5期:111-112.[6]陈健勇.美术教育教学法探索[J].江西教育,2009-
7、8:42.[7]卢永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第10期:17-19.[8]石紫艳.儿童美术教育的探索.中国基础教育研究[J],2009年9月第9期第5卷:53.[9]苟惠玲.幼儿美术教育的原则与方法[J].甘肃教育,2009.8(A):42.[10]王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会福利,2007.6:50-51.[1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2] Chi.Feltovich.Glaser:Categoriz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s probiems by experts and novices,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1981 [13] Larkin J.H:The role of problem representation in physics.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 1981 [14] Michael J.A.Howe:Genius Explain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5] Robert J.Sternberg:Handbook of Creativ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The Examination of Art Education Methods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Student: Shen Huijun Supervisor: Qu Lu Abstract: By ordinary methods of art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 understanding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s education policy, and art therapy and other information summar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aiyuan welfa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or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art education methods, to determine feasibility and come up with a meaningful method of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art education.Summarized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the meaning and principles of art education.There are general methods of teaching art, including: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on language-based approach;to direct perception-based approach;based approach to practical training;to enjoy the activity-based teaching methods.More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is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a combination made of the general method.Finally, combined with art therapy and art education conducted.Keywords: Orphans and disabled children
Art Education
Art Education Methods
Art 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