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幼儿园歌唱教学的三要点
有效教学:幼儿园歌唱活动的三要点
摘 要:幼儿园歌唱教学课堂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艺术殿堂,歌唱教学活动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以音乐为手段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欣赏的能力,陶冶情操,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使孩子真正喜欢唱歌,体验音乐的美。怎样使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达到其有效的教学目的?本文针对幼儿园歌唱教学的特点,从有效的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及教学反思三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歌唱活动 有效教学 实施策略
在传统的幼儿园歌唱教学中,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孩子记住了歌词,学会了歌曲,便认为达到了歌唱教学的目的。其实这样的思考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新“纲要”解读一书《新“纲要”与幼儿发展》中告诉我们:教育必须“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所以我们在歌唱教学中,要打破以往反复教唱的陈旧现象,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用整合的教育观,注重孩子的能力发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歌曲,在自由的情境表演中学习歌曲,在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中学习歌曲等;开展有效的歌唱教学活动反思,优化歌唱教学活动,让幼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与创新参与到活动之中,倡导通过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引导、迁移,努力做到通过教而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提高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一)教材准备
歌唱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熟悉教材;搜集图片、录音、制作课件;精心设计教案等,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在设计教案前要分析歌曲对幼儿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是否符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分析歌曲的性质、如何把握重难点等。教师还必须把歌曲唱熟唱准了才行,才能给幼儿一个好的示范。
(二)经验准备
幼儿经验准备可以是认知方面的准备、也可以是某种技能方面的准备。如在学习歌曲《办家家》前可以作以下经验准备:“幼儿会玩办家家的角色游戏”,这样一来,幼儿对参与歌唱活动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对歌词中的内容“我来做爸爸呀,我来做妈妈,我们一起来呀,来玩办家家„„”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三)教具准备:
教具应当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的,具体形象、便于操作、趣味性强,对实际教学要有帮助。如在大班歌唱活动《扭秧歌》中,使用的教具是非常简单易操作的彩带,在彩带的带动表演下,幼儿兴趣高昂,努力做好扭秧歌的动作,还摆出各种造型,教师拍下精彩的瞬间。在这个活动中教具简单而到位,活动的效果自然很好。
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孩子为了实现共同教学目标,完成共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要“注重活动的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我们在实施歌唱教学活动中,要结合孩子好奇、好动、好胜、好玩以及善于模仿,接受能力较强,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去选择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情境中、游戏中学会歌唱,体验情感,感受音乐美。
(一)图谱法。图谱教学在唱歌活动中的运用是一种视觉参与,它更具体、更形象地展现歌曲的结构和内容,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图谱,幼儿的注意力便能被充分吸引,学习兴趣也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图谱法适用于歌词是描述性的内容。例如大班歌曲《小篱笆》,可以通过图谱帮助幼儿理解、熟悉、记忆、表现歌词:看图谱欣赏歌曲(初步感受旋律的优美)——理解歌词(通过图谱理解歌词)——演唱歌曲——表演歌曲(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动作表现出来,通过柔美的动作进一步表现歌曲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通过图谱帮助幼儿学习运用更多的歌唱形式。如领唱和齐唱、合唱、对唱、轮唱等,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颜色、图形、头像娃娃、各种标志等分别表达不同的歌唱形式。
(二)情境法:设置情境对于歌唱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可以算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在中班歌唱活动《买菜》中,教师把整个歌唱活动当成一个“买菜”的情景主题来设计,教师扮演歌曲中的奶奶,把幼儿自然地带入主题情景。首先,进行角色扮演,有奶奶、卖菜的叔叔阿姨等。一起做律动骑车到菜场(活动室);再设计了“买菜”的环节,孩子们每人带了一元钱开始买菜。孩子们在热心的卖菜的叔叔阿姨介绍下,认识了各种菜,有鸡蛋、青菜、母鸡、鱼、萝卜、黄瓜、西红柿、蚕豆、毛豆、小豌豆等,纷纷拿着自己的一元钱,购买自己感兴趣的想买的菜。通过买菜环节,孩子体验了歌曲的快乐,帮助幼儿理解记忆了歌词。最后,孩子们都抢着介绍自己买的菜,并把买来的菜进行归类并按歌词顺序陈列在架子上。延伸活动时模仿买卖菜,开展区域活动。在学习歌曲时,采用情景交融、边演边唱的形式引起幼儿学习的愿望,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自己想象、创编动作。在活动中,幼儿一直在用所有的感官参与着,在“玩”“乐”“动”的过程中轻松地学、主动地学、快乐地学。
(三)游戏法:对于幼儿而言,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还与教师是否采用游戏的方式有很大关系。《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如果能发挥创新的才能,巧妙设计有趣的游戏情节,可以使歌唱活动“锦上添花”,让幼儿边游戏边歌唱,那他们怎么会嫌多唱几遍呢?当然设计的游戏要简单明了,不能太复杂。如在歌曲《扮家家》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圆圈邀请舞”的游戏让幼儿自然主动地多遍学唱歌曲。游戏的规则是:“请男孩子(当爸爸)先围一个大圆圈站好,再请女孩子(当妈妈)在圈里找一个男孩子面对面站好,大家一起表演一遍后,在前奏音乐声中男孩子造型不动,请女孩子找到新的好朋友继续游戏,第三遍时同样的方法继续找到新朋友游戏。”这样幼儿在和不同同伴的合作游戏中体验着游戏的快乐,反复学唱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持。
(四)整合法:整合法是将幼儿园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融为一体,充分有效地挖掘、整合歌唱教学所蕴涵的其它学科的资源,以丰富歌唱教学的形式与内涵,增强歌唱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如在进行大班歌唱活动《黑狗熊算术》中,教师巧妙地把数学活动和歌唱活动结合在一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规定在每表演完一遍歌曲后,幼儿保持造型不动,如果动了就要计算老师手上的一道数学题卡,除了在答题的幼儿,还能吸引全体幼儿都来认真计算题目,使幼儿在巩固歌曲的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加减运算能力。当然,数学题卡上的题目是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不断更换的,在延伸活动中,这个游戏还能作为检测幼儿数学能力的良好手段呢。再如去年我们名师研修班成员上的一节歌唱活动《小鱼的梦》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从不同层面挖掘整合资源,将歌唱教学与美术、社会、数学等进行有效整合,如整合美术活动的内容进行图片的欣赏;整合数学活动的排列,引导幼儿按歌词内容进行图片排列;整合社会大环境的资源,5月12日是汶川大地震的纪念日,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激发幼儿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及爱的帮助,从而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建构知识,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陶冶情操,实现各种素质的全面与和谐发展。
(五)多媒体法: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能够化静为动,寓教于乐,培养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便于孩子对歌词的理解和运用。如中班歌曲《来了一群小鸭子》,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鸭子摇摇摆摆走过来,一下子就抓住了幼儿的注意力,视频结合文字、图片、声音展示给幼儿,极大的调动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调动了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孩子们认真地欣赏了动画,主动地模仿小鸭子嬉戏的动作,情绪高昂地参与了情境表演。在玩中学会了歌曲,在歌曲中找到了乐趣,从而增强了歌唱教学课堂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
三、有效的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为达到有效歌唱教学的目的,教师的反思意识是极为重要的。每次歌唱教学活动,教师都要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不足之处。教学反思的常见类型有以下几种:
(一)活动前反思:在实施活动前教师要反思,本节活动的目标制定的是否合理、具体、体现三维度?准备是否有效、便于操作?重难点是否清晰?选择的歌曲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应该运用那些教学手段?预设一些什么问题?设置一些什么情境、游戏?等等。
(二)活动中的反思:反思歌唱教学活动中是否注重了情境的设置,游戏的运用,是否注重了教学理念、教学机智、教学策略。要有意识地进行活动的调节和休止,以求达到最佳的歌唱教学效果。
(三)活动后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以上述两种教学反思为基础,总结以往经验来指导将要进行的教学活动。反思的不仅是知识、学生、还有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等。一节活动下来,教师马上可以到孩子中间了解孩子反映、评价或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手段等。长久以往下来,歌唱教学内容在教师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活”起来,教师也能迅速成长起来,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并最终实现有效歌唱教学的目的。
以上是有效歌唱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三个方面,我们相信,只要教师能坚持歌唱教学有效的准备,实施有效的方法,并坚持养成课后反思的良好习惯,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一定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年7月
[2] 胡婷婷.浅析幼儿园有效教学策略《早期教育》教师版 2009年第12期
第二篇: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幼儿园歌唱活动教育教学要点
(一)歌唱教学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些原则对于大多数幼儿教师,现在似乎一点也不陌生了,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师们仍然感到难以将这些理想的目标真正落到实处;而且往往在努力试图将不同领域的内容和目标相互渗透或交织时,结果又往往显得勉强,师幼双方都不能感觉到经验整合共鸣的快乐。在歌唱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在预设教育目标时,应突出不同活动的学习重点问题,在预设、引导师幼互动的走向时,应强调以审美感动为核心。我们幼儿教师应该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怎样在突出审美感动的前提下落实全面发展。
(二)怎样提高幼儿歌唱的艺术水平1.共鸣位置与歌唱的美好音色。
帮助儿童获得正确的共鸣位置和美好自然声音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轻声入手,养成有控制的情感表达习惯;从较高音区开始,从上逐渐向下唱。
(1)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口面腔共鸣和向前唱”,一方面,是中**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方式:另一方面,也是获得童声清澈明亮音色的最自然的方式;再一方面,更是使幼儿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或压进胸腔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
(2)轻声入手和有控制地进行情感表达
在幼儿园歌唱教学中最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声喊叫”。在幼儿用喊叫的方式歌唱时,他们身体的大部分共鸣腔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参与共鸣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的发音器官通常都处在非自然的过度紧张的状态之下,甚至会因为胸部、颈部肌肉过分紧张而造成如下现象:一方面压迫血管,使颈部血管向外暴起,大量血液非正常地涌向脸部;另一方面压迫气管、阻碍气息顺畅地通过咽喉;再一方面引起泛化性的整个肌体的紧张——脸部、头部躯干和四肢都会出现不自觉的强直状态。全身性的强直状态,可以由非自然的发声方法所引起,成为非自然舒适的内部状态的外部信号。这种非自然的体态和非自然的声音,不但会通过内部的反馈循环造成歌唱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而且还会造成倾听者不舒适的整体审美感觉。
(3)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
有关研究表明,婴幼儿最先获得的音区是在与口面腔共鸣相适应的中音区。新生婴儿刚开始学习发音时音区还要稍稍偏高一点,通常的共鸣位置都在眼睛附近。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婴儿的声音比较“尖亮”一些。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幼儿的共鸣位置会逐渐下移。到了3岁左右,有的幼儿讲话唱歌的位置会掉到喉咙里甚至喉咙以下。由于幼儿下面部位的共鸣腔成熟得比较晚,幼儿应用下面部位共鸣腔的能力也成长得比较慢,所以,有关专家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建议:在对3岁幼儿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时期的高位置发音感觉开始。
百度文库
2.咬字、吐字、气息与歌唱的情感表达。
帮助儿童获得清晰准确的表现内容和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的方法主要有:一是教师和儿童同伴的正确榜样。二是从情感体验人手,由内向外,以情带声,身体自然参与体验和表达。三是教师从歌曲情感分类分析人手,结合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儿童自然应用各种基本演唱方法。四是教师的伴奏以及讲解和指示语言,具有良好的情感感染性。
(三)怎样设计与组织新歌教学活动
幼儿园集体歌唱活动开始程序的设计,实际上是指在幼儿园集体音乐教育情境中使幼儿第一次接触一首新歌曲的活动设计,也可以说是歌唱教学系列活动中的第一层次的活动设计。以下建议的方法如果应用得合理,就不但能够减轻教师教授与幼儿学习的负担,提高有限教学时间段内的教学效益,而且还能够使平淡枯燥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
1.由动作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类的歌曲:词曲简单多重复,歌词内容是直接描述动作过程的或是比较富于动作性的。但是,有些时候,这种方法还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2.由歌词创编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一些词曲内容简单多重复、歌词语法结构单纯清晰、具有某些语言游戏性质的歌曲。
这种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歌词创编开始”或“歌词创编在前”。
3.由情境表演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内容所反映的是一些简单的幼儿可以“一目了然”的情境或事件,而且这些情境和事件也是幼儿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
4.由故事讲述开始的设计
该方法的适应范围主要是这样一些歌曲:歌词含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表述的内容和语言结构也都较前一种稍复杂些。通常会含有难以用动作来表现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描述、情节发展和人物对话等。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和记忆,往往在讲故事时还可以配上图片或活动的图景。在采用这种设计处理时,教师应该十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核心是帮助幼儿弄清和记住歌词、语法结构和内容的逻辑顺序,因此,气氛、趣味的渲染应该注意为理解和记忆歌词服务,而不应搞的过分,造成喧宾夺主的效果。5.由歌词朗诵开始的设计
与适宜采用故事讲述导人的歌曲相比,这一类歌曲中歌词的语言更加复杂,但情境性、故事性却又比较弱(当然,故事性较强的歌曲也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歌词单独分离出来用儿歌或诗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分散词曲同时学习的困难,并在第一阶段的教学中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歌词的音韵节奏等方面的特殊审美特征上。而在第二阶段的教学中又可以把幼儿的注意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曲调和词曲的关系上。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学习歌词朗诵开始”或“歌词朗诵在前”。如《蜜蜂做工》:“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来做工。来匆匆,去匆匆,做工兴味浓。春暖花开不做工,将来哪里好过冬。嗡嗡嗡嗡嗡嗡,别做懒惰虫。”
百度文库
6.由游戏开始的设计
历史上有许多传统的幼儿游戏活动都是伴随着歌曲进行的。在早期的传统教育中,这种游戏歌曲也都是在学玩游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会的。后来不知何时教师习惯了把游戏和歌曲分开来作为两个独立的内容来教授,也就把原本自然的活动人为地弄得不自然了。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只不过是把事情恢复到它的本来面目。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游戏开始” 或“游戏在前”。如《丢手绢》:
7.由“填充参与”开始的设计
可以使用“填充参与导入”方法的歌曲虽然并不多,但对合适的歌曲恰当地使用会得到很好的效果。可能使用“填充参与”方法的歌曲的主要特点是:歌曲中含有不断重复出现的简单的词曲动机。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教师第一次范唱歌曲时,幼儿就用朗诵或歌唱的方式参与。幼儿参与的部分主要是歌曲中不断重复的那些部分。如《顽皮的杜鹃》:“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听见杜鹃在歌唱,咕咕,当我轻轻走过去,咕咕,杜鹃飞向小河旁,咕咕,我又赶紧跑过去,咕咕,它又飞向远方。咕咕,咕咕,咕咕„„”
8.由副歌开始的设计。
“副歌前置”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带有“副歌”的比较大型的歌曲提出的。由于“副歌”通常都是为增加气势、强调主题而特别设计的,所以,在创造手法上也更强调重复。换句话也就是说“副歌”一般都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容易激发情绪、也更加容易“上口”和容易记忆。所以,先学会唱“副歌”,然后再在教师范唱整首歌曲时邀请幼儿用演唱“副歌”的方式参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该方法在操作程序方面的最典型特征就是“从副歌开始”或“副歌在前”。9.由无意义音节玩唱开始的设计。
所谓“无意义音节”是相对有意义的歌词系统来讲的。有的时候,我们邀请幼儿用“啦啦啦”、“嘟嘟嘟”或“嘀嘀哒哒”的方式或邀请幼儿用唱乐谱唱名的方式来玩玩唱唱,往往也可以起到增加情趣、降低困难的效果。这些“奇奇怪怪”的声音,有的时候可以由教师向幼儿提出建议,有的时候也可以由教师鼓励幼儿进行创造。
“无意义音节玩唱”的方法可以摆在任何程序之中,如果作为导入的程序就要安排在新歌学习的开始部分。
(四)怎样在歌唱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教学方法,许多年来一直都被看作是幼儿园集体歌唱法,而且实践也已经证明这类方法对幼儿的音乐成长是有益和有效的。然而,迈们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目标体系的不断发展,学习歌曲和学习歌唱的歌唱活动的仅有目的了。在被扩充进来的教育目标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或创新精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甚至成了相对更受重视的目标之一。于是,幼儿园的教师们开始注意到另一些非正规的、非严格模仿的歌唱活动,并开始逐步将从事这类活动的方法有机地组织到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来。
在幼儿园目前的歌唱教学活动中,常见的创造性歌唱教学主要有:创编新歌词,创编歌表演动作,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即兴歌唱说话等。
百度文库
1.创编新歌词。
在创编新歌词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简单多重复、适合于儿童创编的歌曲;二是只教授一段歌词作为创编的样板;三是必要时预先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以保证活动具有良好的创造气氛和审美气氛;四是创编中应注意集体参与创编和歌唱的密度,以保证活动中大多数儿童都有机会动脑、动口、动手;五是创编中应注意控制好编唱时间的长短,以保证活动结束时具有“余兴未尽”的气氛;六是创编中应注意适当强调创编结果的个人独创性和审美性,以保证编唱的结果能够给儿童留下美好的印象。
2.创编表演动作。
在创编表演动作的教学活动中一般应该注意:一是即兴创编活动与引导创编应该区别对待;二是结构性动作、情节性动作、情感性动作应该区别对待;三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创编的数量以“够用”为限度;四是在即兴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反馈”的相互展示、交流等学习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五是在引导创编的活动中,教师应主要以提问和提供思考线索、提供改善建议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创编思路;六是知识准备、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等与“创编新歌词”相同。
3.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
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一般都不会作为独立的新授活动来安排。在处理歌曲的演唱表情和演唱形式的活动中一般应注意:
(1)教师提供的“感知体验处理榜样”的活动在前,教师引导的儿童进行“榜样经验迁移”的活动在后。这是由于:幼儿积累的歌曲处理经验很少,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向幼儿提供自己的处理榜样,以帮助幼儿大量积累这方面的经验。(2)教师应注意尽量对儿童的各种独特处理,做出积极的建设性的反应。即教师应首先尽力帮助幼儿寻找自己处理的独特的而又合理的理由,而不应轻易地否定幼儿的意见。即便你认为幼儿的意见确实有不太合理之处,也应该尽力选择建设性的表述方式。
(3)数量限制、独创性、审美性要求同前。4.即兴歌唱说话。即兴歌唱说话活动,是指用歌唱或类似歌唱的方式来进行对话,讲故事或其他语言游戏活动。这种活动在历史上曾经普遍地存在于家庭中的亲子交往活动中和儿童的社交游戏活动中。儿童在这种活动中不仅学习音乐、锻炼语言和交往能力,而且以幽默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歌唱说话活动完全可以在任何音乐或非音乐的活动中进行,在即兴歌要的原则就是:为儿童创造出一个宽松自由的活动气氛。教师与儿童同伴的良好榜样,也是影响活动教育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打 击 乐
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器演奏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百度文库
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多声部织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
一. 教育目标与教学模式
1.从目标上看,在促进儿童发展的目标体系内容上已经发生了全面性的变化。
(传统目标):
第一:激发幼儿对奏乐活动的兴趣。
第二:了解一定的乐器知识,学会简单地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技能,使幼儿能在歌曲、律动曲的伴奏下,齐奏、轮奏。
第三: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第四:学会演奏一定数量的打击乐作品。(现在目标):
第一:让幼儿享受奏乐活动的快乐。其中包括体验音乐和打击乐器演奏的整体音响在时间流动过程中不断保持和变化的乐趣,以及体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乐趣。
第二: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展现的能力。其中包括幼儿在自己的声部中感知整体音响效果的能力,以及与其他人、其他声部相互协调、共同创造某种既定整体音响形象的能力。
第三: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其中包括对所有音乐要素的敏感性:如节奏感、旋律感、音色感、结构感——主要指音乐横向的曲式结构,织体感——主要指多声部音乐各纵向层次之间的织体结构。
百度文库
第四: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其中包括音乐曲调的语汇,打击乐器演奏节奏型的语汇,打击乐器的各种不同音色及其表现力的语汇。
第五:促进幼儿整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其他要求。
因此,对于一次集体打击乐器演奏教学活动来说,具体目标应划成三个方面:
第一:“音乐”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二:“学习”素质发展的要求。第三:“做人”素质发展的要求。
2.从教学模式来看: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多声部音乐是按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关系构成整体音响审美形象的,所以,只有在整体感知、形成整体音响表象的条件下,多声部音乐的学习、表演和欣赏才会更有情趣和更有效果。正如感知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所告诉我们的,整体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当整体中的部分发生变化时,整体亦变化而成为另一个新的整体。在音乐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更像是化学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二.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法
1.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可以让幼儿接触到多声部音乐形式,因此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目的除了通常强调的培养节奏感、音色感和集体观念外,还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到多声部音乐的特点。多声部音乐是由许多声部构成的一种音乐,它的美妙之处体现在整体音乐形象上。就像幼儿用积木来搭房子时,搭房子的乐趣在于能搭出各种各样的房百度文库
子,而不在于每一种房子用了几块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积木。
2.如果幼儿在教学过程中能了解和掌握多首打击乐曲的整体音响形象,那么就不仅能达到上述教学目的,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打击乐器演奏教学的质量,使以往让教师和儿童都感到枯燥、困难的打击乐器演奏教学变得轻松、愉快、富有乐趣。
3.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然后再合起来演奏,并在合奏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奏,以免受到干扰。而整体教学法则首先要求教师要尽力帮助儿童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演奏时的整体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奏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奏,在知你、知我、知他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
三. 变通总谱
“变通总谱”是针对通用总谱,也就是我们常用的简谱和五线谱来讲的。由于通用总谱的认知方式和过程比较复杂,使用这种总谱,不但不能对儿童的整体感知过程有所帮助,反而会人为地增加儿童的认知负担,影响儿童感知音乐的快乐,但是不用总谱,儿童在学习中的记忆负担又太重。“变通总谱”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而被创造出来的。其中有“动作总谱”“图形总谱”“语音总谱”。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上这些变通总谱中,幼儿所要作的仅仅是跟着旋律做动作、看图和朗诵,并不需要看旋律和节奏谱。
例:木瓜恰恰恰。
四. 打击乐器演奏整体教学的程序及方法
1.“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间交错进行的结百度文库
构、整体音响上较为单纯的作品。)
程序:
(1)导入,引出兴趣。
(2)欣赏或进行简单的节奏活动。(感知情绪、风格、拍子)(3)模仿学习或创作变通总谱的具体内容。(横向,纵向结构)(4)在掌握总谱的基础上,进行分声部徒手练习。(倾听、配合)(5)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6)教师指挥进入多声部乐器演奏练习。
(7)个别幼儿指挥,集体练习。(可以改变原定的配器方案)(8)改进的练习。
2.“累加”的程序。(适合于各声部都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音响较为复杂的作品。)
程序:
第一、第二步与第一种程序相同。
第三步是模仿或创作一个最有特色、最复杂、最有独立性的声部,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横向结构。
第四步在充分掌握该声部的基础上,将其他具有伴奏性质的声部一一加入;或等先整体后分部的程序掌握后,再加入到这个独奏声部。
第五步到第八步可参考第一种程序。五. 打击乐曲的编配:
配器原则:
第一:适合幼儿使用乐器的能力。(简单多重复)
百度文库
第二:有一定的艺术性。配器步骤:
第一:熟悉原音乐作品。
第二:揣摩、分析。抓住主要矛盾。第三:安排节奏型和音乐作品的布局。第四:试奏和调整。
第五:记谱和转换为幼儿可以使用的变通总谱。六.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常规 1. 活动开始和结束的常规
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地将乐器从椅子下面取出或放回。
2. 活动进行的常规
演奏时身体倾向指挥者,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进行交流。交换乐器时,先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自己的椅面上,再迅速无声地找到新的座位,将乐器放在腿上。
七. 打击乐器演奏的指挥
1. 幼儿指挥者应明白如何用动作表示:准备、开始、结束。2. 在指挥时应将两腿稍稍分开,站稳,便于身体灵活地转动。3. 身体倾向被指挥者,能用体态和表情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4. 在声部转换之前,提前将自己的头部和目光转向下一个将要演奏的声部。八. 打击乐器演奏的空间处理
百度文库
常规的打击乐器演奏应该有“碎响音色”组(铃鼓或串铃)“圆润音色”组(碰铃或三角铁)、“脆响音色”组(圆弧响板或木鱼)、“混响音色”(大鼓或大钹)。
1. 半圆形或单马蹄形。2. 双马蹄形。3. 品字形。4. 满天星形。例:土耳其进行曲
集
体
舞
幼儿园的“集体舞”是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的,强调在对形中进行人际交流的一种舞蹈类型。
在现今的幼儿园中,为了确保圆满完成“人人与乐”和“在队形的空间变化中进行人际交流”的教育要求,其他音乐和动作方面的困难应该被控制在最低的水平上。在集体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给幼儿一定的创编机会,但与“创造性律动”不同,在“创造性律动”教学中,教师可能会给幼儿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幼儿想出与他人不同的动作。而在集体舞蹈的教学中,只要有足够合适的动作可用来跳舞,教师就不应该再把时间花在创造不同的动作上面。
圆圈舞是幼儿园集体舞最常见的一种形式,队行有“单圈”和“双圈”两种,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方案时可注意采用以下方法:
一、用“面向圈里”和“面向圈上”来作为一种固定不变的指示语,以表示两种特定的圆圈队行状态。
二、在“面向圈里”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前”“向后”和“向上”“向下”的运动,即尽量避免做“左右”运动,以降低左右分辨,左右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在“面向圈上”的空间状态下,一般应该做“向右”、“向左”的运动,而尽量避免向上、下、前后的运动,降低前后干扰所造成的不必要的困难。
三、教师在示范的时候以及与幼儿共同舞蹈的时候,应该与幼儿一样站在圆圈上,以便让每个幼儿都可以看到教师的动作,并感受到教师与所有的幼儿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
四、双圈舞蹈的教学应该从单圈队行开始。在双圈队行的空间状态下交换舞伴时,应该采取单圈顺时针移动,每次移动一个人的位置方法。可用其他形式。
五、集体舞教学一般先从舞蹈的大轮廓开始,尽可能早地加入音乐,(应从教师口唱伴奏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琴声伴奏,最后再过渡到录音音乐伴奏),并在舞蹈的过程中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逐步将舞蹈动作和结构复杂化。
百度文库
也可将难点前置,将舞蹈中复杂的队行在日常活动中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或将一个集体舞分两课时完成。既先欣赏音乐,再跳舞;也可边学舞蹈边加入音乐。
六、所有集体舞蹈都应该是简单而多重复的,一般在一个八拍中不要变换动作,如果有明确的持续性同方向的动作,下一个八拍还应该在反方向再做一次,以求得平衡感。一个舞蹈中的基本动作一般是一个,最多不要超过两个,应该以基本动作变化来求得舞蹈作品整体统一的审美感觉。尽量将舞蹈动作情节化,并设计一定的游戏情节或游戏的口吻,提高幼儿的兴趣,帮助幼儿记忆舞蹈顺序。
七、由于集体舞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人际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始终注意激发和引导幼儿学习、应用体态交流、目光交流的技能并同时享受人际交流的快乐。帮助幼儿自己学会控制队行的理想状态,同时还应该尽量避免推桑或拉扯幼儿的急燥行为,教师应逐步退出。
圆圈舞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花之舞》、《葡萄丰收》、《筷子舞》、《红手绢》、《花环舞》等。
除了圆圈舞蹈以外,还有“行列舞蹈”、“方阵舞蹈”、“链状舞蹈”等。集体舞在创造性律动的基础上研究的,创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幼儿之间的人际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可能通过集体舞效果更好。
幼儿园的舞蹈往往是跳给别人看的,孩子并不快乐,集体舞应达到自娱自乐目的,一般舞蹈越跳越累,而集体舞则应越跳越快乐。
一.集体舞的材料选编 我们都知道,事物的性质是其两面性的对立统一。“贴近(适应)” 儿童和“离开(挑战)”儿童,作为同一类处理技术在宏观上是统一的。我们还知道,感觉的好坏都离不开一个“度”字,凡事一过了“度”感觉就不好。下面,我们就从音乐、动作、内容三个方面入手,来谈谈有关把握“贴近”和“离开”幼儿生活经验的适应度的问题。
1.音乐:选择轻松愉快,性质较柔和以及重复性较强 2.动作:生活动作、律动模仿动作、舞蹈动作。
3.内容:具有象征意义的和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
二、集体舞活动的教学程序设计
1,从队形开始的处理
幼儿园的舞蹈队形学习是发展儿童空间概念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渠道。有些从基础队形开始进入的集体舞蹈教学设计,能够迅速的帮助幼儿了解舞蹈的整体“骨骼”和“轮廓”,形成舞蹈形象的整体感和与众多同伴共舞的集体感。范例:家庭之舞(以色列)2,从动作开始的处理
动作是舞蹈作品的“血肉”与“色彩”。动作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幼儿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
分为从动作观察、动作模仿、动作迁移、动作探索、动作创编 3,从音乐开始的处理
从音乐开始的处理可以参照其他音乐表演和音乐欣赏活动的设计方式进行。可以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声势节奏、语音节奏)开始,也可以从音乐的某一局部百度文库
(动机、乐句)开始,还可以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舞蹈表演、配乐美术作品、动画片)欣赏开始等等。
三、集体舞中的空间位置
1,教师教的方面看空间处理(1)教师站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站位的主要功能是:示范。在圆圈状态下,教师与幼儿同样站在圆圈上。在双圆圈的空间状态下,教师一般应该站在内圈上。并正面迎向幼儿。在方阵或行列的状态下,教师可与幼儿相向而立。(2)教师移位
在集体舞教学中教师移动的主要功能是调节。2,幼儿学的方面看空间处理
(1)幼儿站位(2)幼儿移位
四、集体舞中的标记运用
1, 空间问题
2,角色问题 3,审美想象问题
4,符号运用问题
音 乐 欣 赏
一 音乐欣赏的研究
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从85年开始我们对这一课题的关注和研究。由于主要是围绕四个问题展开的,所以也可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反映了我们十年来的思考轨迹。
研究的最初阶段(1985—1987),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研究解决的问题是:改变教师不愿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和幼儿欣赏不起来的现象。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心理学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给我们提供了十分有用的理论知识。学习心理学告诉我们:个体在认识过程中开百度文库
放的感知通道越多,个体对认识对象的体验就越细致、越丰富,理解也就越全面、越深刻。我们知道,一些成人已经有了较多的唱歌、跳舞或奏乐的经验,在上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感知、欣赏音乐的能力,因此有可能进行仅仅只有听觉参与的音乐欣赏活动。而幼儿只能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特别是跟随音乐做动作的方式,更是幼小儿童感知、理解音乐的最自然、最重要的方式。
第二阶段(1988—1990),我们就“如何确立音乐欣赏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研讨。如果说在这以前,我们对目标的关注还仅仅停留在音乐感发展诸方面的话,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对音乐欣赏活动目标的思考已经涉及到了智力(包括音乐与非音乐方面的智力)、情感(包括音乐情感与一般的社会性情感)、个性(包括自信心、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独立性等)及社会性(包括守纪、责任感、交往合作意识及能力、公平竞争意识及能力……)等幼儿心理发展的全部领域。
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吸收了教育学领域中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首先,教育哲学中“整体的观念” 和“系统的观念”给我们的启示是:儿童是一个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儿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也是一个整体。虽然在学术研究中,可以把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音乐经验与美术、文学经验等分开进行研究。但是,在儿童的实际生活中,这些经验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绝不是人为地强加给各个学科教育的任务,而是教育向儿童提供的一切实践活动能够完成、而且应该完成的百度文库
任务。
以上述理论为指南,我们确立了对音乐欣赏教学目标的要求:
1.树立全面发展的目标观。设置目标应从音乐感、一般智慧能力、情感、社会性等诸方面来综合考虑,以保证儿童发展的整体性。
2.目标必须围绕活动的具体内容、程序和方法提出,使其能与之相匹配。
3.目标必须针对教育对象的现有状况及发展需要提出,避免过高、过全;过低、过偏。
4.目标必须用可观察的行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判断儿童的实际行为是否与目标相趋近,并及时正确地调控自己与儿童的行为,使活动朝既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举例来说,让小班儿童欣赏一首段落上有明显强弱对比的乐曲,若将活动内容定为让儿童想象、创造性地模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并随着音乐表演和欣赏。这时活动目标中一般不应出现“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儿童对音乐活动的兴趣”这类空洞的提法,而应代之为:“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强弱变化,想象自己是某种笨重的大动物或轻巧的小动物,用自己想出的动作跟随音乐的强弱变化进行表演,并力争使所做的动作与他人不同”。“初步培养和同伴一起面对面进行表演的习惯,初步学习看着对方的眼睛与对方交流表情,并体验其中的愉快感觉。”
第三阶段(1990—1993),我们主要关注和力图解决的是: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教育问题。
百度文库
90年,我们受“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情感表现的适度性”争论的启发,开始研究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 及其对儿童参与活动的影响。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人生实践活动,它充满着人的活生生的情感。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双向的情感沟通渠道,才能使教育活动不仅具有传递知识、培养个性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使师生双方共同获得人生意义的积极体验,促进精神享受、精神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功能。
第四阶段(1993年至今),为了使音乐欣赏教学活动能够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更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更多满足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课题组重点研究了“怎样实现音乐欣赏教学的游戏化”这一问题。
二
音乐欣赏的作品:
首先,选材方面要考虑到幼儿的可感性、可接纳性。歌曲和所谓的标题音乐并不一定是仅有的、最为理想的选择对象。而音乐作品在形式上特点是否鲜明突出、结构是否方整、长度是否适宜、可参与性是否充分等应成为选材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所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长大而复杂的结构删减,压缩为短小而简单的结构。
如《狮王进行曲》就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截取出来的。
三
音乐欣赏的教法和学法:
我们在为幼儿选择学习方法时,最需要优先考虑的应是特定的音乐为特定的儿童提供了哪一些合适的参与机会,在所有可能的参与方式中又有哪一些是更有利于帮助特定的儿童欣赏好特定的音乐的。在百度文库
诸多感知通道中,我们目前在幼儿园使用的除听觉通道外,其他的辅助通道即为运动觉,视觉和语言觉。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般较多选用的辅助通道是运动觉;对于年龄较大的幼儿,不仅可以广泛使用所有的辅助性感知觉通道,而且使用的要求、方式、方法也与小年龄幼儿选择的有所不同。如意大利民间音乐《啄木鸟》,我们在让5岁孩子欣赏时,就选择了听觉,视觉,运动觉同步开放的参与方式,先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结构图,手按音乐结构随教师的手在结构图上移动的方式“书空”一次,然后再让幼儿耳听音乐,眼看教师,手随教师按设计做“啄木鸟抚摸树干—啄木鸟啄虫—树叶重新长出来”的律动表演动作。要求幼儿最终达到:在脱离结构图和教师示范的情况下,在集体中,能随音乐做动作并能基本准确地反映出音乐的结构,性质,还能体验和表现出啄木鸟对树木的亲切关怀的情感和啄木鸟为树木治病的愉快心情。对于6岁的幼儿,我们除了可以提高听音动作的要求以外,还可以加文学语言活动和美术活动。
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要求,也要选择参与通道和辅助材料所必须要考虑的条件。如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由于该歌音域较窄,可以考虑幼儿用歌唱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欣赏贝多芬的《土耳其进行曲》,由于该乐曲结构工整,节奏感强,可以考虑幼儿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方式参与到欣赏过程中。舒曼的《梦幻曲》,旋律优美,情感平静温柔,由于其节奏不适宜舞蹈和奏乐,其音域过宽,也不适宜歌唱,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故事讲述或诗歌朗诵的参与方式,让百度文库
幼儿通过故事诗歌的意境,隐约地感受该乐曲的意境。贺绿汀的《森吉德玛》,具有诗的气质和舞的气质,因此便可考虑采用配乐朗诵或随乐舞蹈的参与方式等。在为幼儿选择参与方式时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幼儿能够参与操作,幼儿喜欢参与操作,操作过程能够有效地强化幼儿的音乐感觉与音乐享受。
四
音乐欣赏的程序与模式
让幼儿进行音乐欣赏时,还要考虑的问题就是欣赏活动的程序。程序设计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幼儿的年龄,能力与作品的难度,因此可以说不必追求一般能够普遍照搬的模式。(1)层层深入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到:一开始就完整地欣赏作品,但并不要求幼儿能够听出音乐较细致的情趣。然后随着音乐听赏次数的不断增加,逐步深入地帮助幼儿去体验音乐中更细致的东西。如《赶花会》,欣赏和随乐表演活动可以进行几次,每次都可以提高要求,但并不一定要求连续地听赏。(2)层层累加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可以把作品的主要节奏感、或主题曲调、或希望重点欣赏的段落先提取出来单独欣赏、操作,然后再将作品的其他部分逐步地累加进来。如《金蛇狂舞》,在设计时就可以先将作品中的中段提取出来单独进行欣赏,然后再将严格再现的前后两段和简短的尾声累加进来作整体欣赏。(3)一一匹配的模式
百度文库
这种模式的设计考虑是先向幼儿提供一个与音乐作品具有某种“类比”关系的文学的、美术的或动作的“先行组织者”,然后再让幼儿根据“先行组织者”提供的线索来听辨和欣赏音乐作品。如《爱丽丝的梦》《啤酒桶波尔卡》《啄木鸟》等。
参与音乐欣赏的模式:歌唱参与,律动参与,打击乐参与,美术活动参与,文学欣赏参与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史莉
百度文库
第三篇:有效教学要点
有效教学要点
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第四篇: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效率的四要点
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效率的四要点
内容摘要:幼儿园歌唱活动是音乐教学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效率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探讨的问题。在我园实施的市级课题《幼儿园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从四点做起:一是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歌唱内容;二是创设良好的歌唱教学氛围;三是探究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四是体验歌唱教学的美好情感,提升教师及幼儿的歌唱素养,从而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教学效率 内容选择 创设氛围 学科整合 体验情感
歌唱是直接运用人体发声器官进行的音乐艺术实践,它是音乐教育的一种音乐手段,也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尤其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歌唱教学更凸显它独特的重要性。但是要组织开展好一堂歌唱活动却绝非易事,有时看似一次应该生动的歌唱教学,却常常激不起孩子唱歌的兴趣,老师手舞足蹈、又唱又跳,孩子们却慵懒地附和着,所以老师常常会面临唱“独角戏”的尴尬场面,孩子们无趣,老师也很痛苦。为什么会这样呢?重新审视我们的歌唱教学,造成这种困惑的因素很多,但更多的原因在我们老师自身。那么如何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效率,让歌唱活动成为孩子们的乐事呢?在我园课题《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的实施中,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
要点一: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歌唱内容
幼儿的兴趣一般直接来源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周围的事物或者正在参与的活动。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歌唱,我们认为先要看它是否能激起幼儿歌唱的兴趣和欲望。所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歌曲来进行教学是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在我们农村幼儿园现在用 的都是多元整合教材,教材上虽然有许多好歌,但我们发现并不适合幼儿歌唱,因为有些歌词太陈旧复杂,幼儿不易于理解,有的歌曲内容与我们农村幼儿的生活经验偏离太大,幼儿无法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意思,感觉不到音乐带来的美感,更激不了幼儿的兴趣,提不了课堂的效率。正因为此教师们常常为选择歌唱的内容而绞尽脑汁。在我园实施课题《幼儿园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尝试总结到,只有选择幼儿感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能给幼儿带来愉快情绪的歌曲就适合幼儿歌唱。比如在农村幼儿园,孩子们对家里的小动物比较感兴趣。我们可选择《我爱我的小动物》《小花猫和小老鼠》《谁饿了》等内容授教幼儿;又如农村地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幼儿对自然现象兴趣浓厚,我们可选择《柳树姑娘》《小树叶》《秋天》等包含大千世界的各种自然,社会的现象,对幼儿进行歌唱组织;再如选择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歌曲《买菜》《菜场里的歌》《拾稻穗》等等我们都可以引导幼儿用心、用情,主动地积极地投入到歌唱活动中。
要点二:创设良好的歌唱教学氛围
音乐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幼儿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应有充分的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空间,以致能够获得成功感,从而坚定学习的自信心。而平等、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热情和创造的积极性。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营造一种民主、自由、轻松、愉快的情景氛围,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创设良好的情景氛围,将自己走到孩子中间,做一个大孩子,和孩子们一起
欢歌跳跃,带领孩子走进音乐的殿堂,不断给孩子以新的内容,让他们有着新的发展。
如在《来了一群小鸭子》角色表演时,我们先为幼儿准备了一块大的池塘环境,活动中我们把自己当成鸭妈妈,孩子们就是我的小鸭子,我们一起嬉戏、玩耍,孩子们与我们的情感很快地融入在一起,一节活动下来,孩子与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当然我们也可以要根据幼儿的好奇、好模仿的特点,给幼儿创设一个动态的视觉情境,让幼儿有一个动态的视觉享受,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如:我们在歌曲《熊与石头人》中设置这样一个媒体情景:森林、石头屋、小朋友、各种动物,他们快乐地玩耍着,音乐时而快乐、时而柔和、时而紧张,幼儿感受着音乐元素的同时,又尝试扮演不同角色的快乐。在师幼互动中,幼儿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述说着一个充满智慧和情趣的故事,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不同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音乐内容。另外,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鼓励那些比较内向的幼儿让他们能大胆说、大胆想、大胆唱、大胆演,用鼓励支持的态度,期望性、肯定性的语言,充分调动他们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表现的过程中产生动力和自信感,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中真正感受音乐的美,真正体验音乐的快乐!当然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眼神、动作、语调等也是营造教学气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感染力,建立轻松、相对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及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耐心、细心、爱心地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产生积极学习歌曲的愿望,在歌唱中寻找到乐趣、寻找到自信。
要点三:探究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
提升学科的整合是将幼儿园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融为一体,充分有效地挖掘、整合歌唱教学所蕴涵的其它学科的资源,以丰富歌唱教学的形式与内涵,增强歌唱教学的趣味性、实效性。这种有效整合,是歌唱教学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教学主要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各部分学科内容的有效搭配,而不是简单的各学科“拼盘”,否则会非常容易弱化和分散音乐教育的目标。这种有效整合是将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以各种游戏的手段相互渗透、相互交汇,从而获得资源的有效共享,增强歌唱教学的有效性。
在一次园赛课《老鼠花猫》中,教师在授课时将歌唱活动与美术活动相结合,一节课下来,虽然歌词很长,但幼儿都记住了歌词,而且非常感兴趣投入到这节课中;又如《种瓜》将歌唱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在一起,引导幼儿按歌词内容对种瓜的程序进行排序,不知不觉幼儿唱起了这首歌;再如:歌唱活动与科学这门学科相整合,在教中班的《什么花儿开》,教师借助电子白板展示四幅花的画面,把课堂的主动性交给了幼儿,让幼儿自己讨论,交流出这几种花的名字,这四种花开放的季节,同时开放时的社会自然特征,很巧妙的将科学知识,容入到了歌唱教学中,幼儿轻松的学习歌曲。在平时的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还可以将歌唱活动与语言、自然资源等内容巧妙整和,那样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更促进幼儿态度、知识、技能等全面的发展,提高了歌唱活动的教学效率。
纵观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现象,我们认为幼儿园歌唱活动不再是分科的,单独的,而是具有渗透功能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科的整合是将幼儿园歌唱教学与其它学科融为一体,充分有效地挖掘、整合歌唱教学所蕴涵的其它学科的资源,以丰富歌唱教学的形式与内涵,提高了歌唱教学效率。
要点四:体验歌唱教学活动的美好情感
在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再次明确了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再一次强调了各领域的内容应该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等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关注活动的各项具体目标是否层层递进,共同服务于音乐教学的总目标,以此达到对幼儿的情感教育,更好的让幼儿体验歌曲中所要表达的美好情感。如:歌曲《小鱼的梦》教师问:“小鱼在今天的日子里,它还有一个梦想,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梦想究竟是什么呢?”(师边放配乐边播放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场面的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小鱼究竟还有什么梦想?幼:“是地震,是四川地震的样子。”“是孩子被压住了,多可怜啊!人们在哭,他们没有家了。”„„(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叙述着,情绪一下子低沉起来。)教师动情地讲述汶川地震的情形,激发幼儿的情感,引出小鱼的梦:祝愿灾区明天会更好!师生一起改变歌词动情地唱出:祝愿灾区明天会更好!《小鱼的梦》。师继续问:“你们能用你们的动作表现出明天更美好的样子吗?”幼:“能”于是幼儿在边唱边体验中表达了对美好生活向往的
情感。
综上所说,提高幼儿园歌唱教学效率要选择幼儿感兴趣的歌唱内容;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歌唱教学氛围;要探究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要让幼儿充分体验歌唱教学活动的美好情感;这不仅仅是对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建设的新要求,更是对幼儿园歌唱教学高效率的新提升,只有当这四要点处于和谐状态时,才能实现歌唱课堂教学的优化,才能提高歌唱教学的课堂效率。
第五篇:歌唱教学
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探讨有关音乐教学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幼儿天生喜欢音乐,当他们还处在婴儿期时,就已能聆听妈妈的摇篮曲,随着年龄的增长,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便是满足孩子听觉的最好需要,也是抒发幼儿内心感受的最好手段。音乐最能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完善品格、锻炼身心。因此,应对幼儿进行音乐的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开发听觉、动觉等潜能。而歌唱教学是幼儿走进音乐大门的第一步,是幼儿音乐活动中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我们一线老师在教学中感受困惑颇多的。所以,我想跟大家谈谈幼儿园的歌唱教学。
一、怎样将歌唱得好听
上学期,我们有机会到上海市音乐幼儿园观摩了音乐教学活动,上海小朋友的歌声深深感染了我们。我们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小朋友的歌也可以唱得这么美、这么动听,与我们自己班的孩子的歌声一比较,我们马上感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找出差距后,我们认真分析了原因。我们发现我们的孩子一开口声音就非常大,好象在喊歌,而不是在唱歌。而这种大声唱歌的方法很不适合孩子。因为对于幼儿来说,大声唱歌不仅容易走调,而且很难唱得优美。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马上对孩子的歌唱方法进行了调整,一个学期下来,小朋友的歌声好听多了。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调整和把握。
(一)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1、何谓自然声
首先,集体演唱时就象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没有哪个小朋友的声音听起来特别响或者不和谐。其次,小朋友唱很长时间不累。这些与老师的范唱和琴声有很大关系。我们常说言传身教。试想:如果老师的范唱非常大声,小朋友肯定也是如此。而假如老师的伴奏声音很响,小朋友也很难用轻的声音演唱。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使用适当的范唱和伴奏。
2、如何发出自然声
(1)轻声入手:让小朋友感受正确的唱歌方法就是讲悄悄话的状态。为了让老师们更有切身体会,我们一起来试一首比较简单的歌曲《摇篮曲》。
(2)口面腔共鸣:示范练习,幼儿的生理特点决定他们声音的共鸣主要在口腔面。
(3)想前唱:很多幼师毕业的老师会使用一些方法来延长歌曲:如民族唱法、美声唱法,这些虽然好听,却不适合孩子,孩子不易模仿。因此,老师范唱时应使用接近幼儿的发声方法,将声音靠前。
在注意以上三点后,再次练习《摇篮曲》。
3、阻碍因素
在幼儿歌唱时,有一些因素会成为阻碍幼儿正确发声的原因,教师应加以避免。
(1)阻碍之一:忌讳的要求(唱响一点,唱轻一点,轻声唱,高声唱)
我们在组织歌唱活动时,经常会发现:如果幼儿声音很响,老师提示唱轻点,孩子会马上轻得没有声音;如果幼儿声音很轻,老鼠提示唱轻点,孩子的声音有会响得刺耳。这主要是因为幼儿协调控制能力较差,很难一下控制自己的音量。因此。老师应避免使用这些容易误导幼儿的指导语。
(2)阻碍之二:不合适的音域
幼儿的生理特点、声带的结构决定太低、太高的音都不适合他们,幼儿演唱的歌曲一般以c调的mi、fa、sao为中心。
(3)阻碍之三:不能正确对待在歌唱方面较特殊的幼儿。
由于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他们演唱时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情况,比如有的孩子声音大得跟同伴不和谐,有的孩子声音小得很难听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切忌用简单的要求命令幼儿,如:“你唱得这么轻,象蚊子叫。”或“你怎么唱得这么响,难听死了。”这些只能挫伤幼儿的自尊心,减少他们对歌唱活动的兴趣。教师应在充分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采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演唱方法。
(二)用清晰的声音歌唱
1、幼儿的坐姿
正确的演唱坐姿是唱出好听声音的前提。这些在小班时就应初步养成。具体可采用一些形象生动、幼儿易接受的语言进行提示。如:“象小白鹅一样把胸挺起来,把孔雀的头抬起来,眼睛看着前面,留半个椅子给小客人。”
老师不断的加以提醒,让幼儿得到巩固形成习惯,知道一开始唱歌就应该做成这样。
2、咬字、吐字、用气等演唱方法
在学长歌曲时,教师应让幼儿进行一些“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让每一个音都发得“字正腔圆”,并让幼儿学会、积累一些演唱方法。
如在《小象》这首歌中,“告诉你”这里音比较高,幼儿唱准这个音就必须使用一些方法,如:吸一口气,把气吸足了唱;把嘴巴张大一点或者张得圆圆的来唱等。
也可以在平时进行一些有趣的练声训练:如“火车开来了”,练习音量的强弱;“春天到,布谷鸟”练习吸气、跳音;或进行一些默唱游戏,如《头发、肩膀、膝盖、脚》、《我有小手》等。
接下来一起练习一首进行曲《我是小海军》,注意歌曲的强弱特点,演唱时用八分而不用十分的力气,把声音唱得稍跳跃一点。“打”字应稍快而用力,最后的“沉”字应稳住。
(三)用有感情的声音歌唱
1、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歌曲本身的性质和风格,采用相应的方法演唱歌曲。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基本功,老师的范唱和琴声首先应符合歌曲性质。
(1)摇篮曲:抒情缓慢、轻声,如“摇篮曲”、“月亮婆婆”、“都睡着了”。伴奏:琶音、轻柔。
(2)进行曲:比较跳跃、有力,如“小海军”、“国旗多美丽”(试唱:前面断顿、后面连贯)。伴奏:跳音、轻快触键。
(3)活泼欢快的曲子:如“小星星”、“郊游”(试唱:将“走”唱得字正腔圆)。伴奏:分解和弦。
(4)号子类歌曲:应唱得短促有力,如“拔萝卜”(试唱;“拔”字用力,但“拔不动”的“拔”应轻声唱)、“大生产”、“加油干”、“虹彩妹妹”。伴奏:柱式和弦。
从上面的一些练习歌曲我们可以发现:幼儿园的歌曲虽小,但却不能简单处理演唱方法。
2、如何引导幼儿有感情地唱。
幼儿演唱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语、过渡语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采用优美动听的语言,唤起幼儿的情感。
如歌曲《妈妈的眼睛》的引导语:美丽的天空,不知疲倦的小星星眨着眼睛,美丽的天空、光亮的小星星让我们想起了什么?(妈妈的眼睛)。过渡语;你们的歌声把天空打扮得更美丽,听了你们的歌,老师越来越感动,感到了你们爱妈妈的心,是啊,妈妈给了我们生命,妈妈哺育我们长大,妈妈是最伟大的,让我们用歌声来拥抱妈妈吧!
有这么多充满深情的话语的渲染,孩子演唱时肯定回更加投入。
二、合作性歌唱教学
这是幼儿喜欢的歌唱形式,如果编排合适,更能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加深对歌曲的感受。
(一)单声部合作演唱
1、接唱:“这是小兵”(分组接唱)
2、对唱:“小鸡在哪里”、“打电话”
3、领唱、齐唱:“我有一双勤劳的手”
4、注意问题:注意安排合适的体态、目光,并注意引导幼儿领会这些交流歌曲的性质,并学会在演唱中使用体态、目光。(试唱:“打电话”,让对唱的两组看着对方的眼睛)
(二)多声部合作演唱
1、轮唱:“小星星”(试唱)、“两只老虎”
2、同声式合唱:“小星星”、“欢乐颂”、“柳树姑娘”
3、填充式合唱:“冬天”、“柳树姑娘”、“月亮婆婆”
4、音型伴奏式合唱:“王老先生”、“雪花和雨滴”
5、注意点:
(1)音量、音色的协调
(2)分工、组织的协调
(3)人际、空间的协调
由于时间关系,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些可能比较粗略、零碎,不知能否给大家带来帮助,如果老师们在音乐教学中有想法和问题,热忱欢迎您与我一同探讨,让我们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