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几点关注(推荐)
浅谈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几点关注
浅谈幼儿园有效教学的几点关注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为了使自己所组织的活动达到有效或高效,他们会想方设法采用一系列的问题解决方式。那些问题解决方式静下心来进行细细品位,值得我们关注以下几点。
一、关注教学中的材料准备。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材料来表现。适宜的教学材料,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能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变的更聪明、自信、大胆,各方面的能力获得相应的发展。
如数学活动《小动物搬新家》中,要求幼儿帮助小动物找层次、房间相对应的新家。这一要求,对于一些能力相对弱一点的幼儿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在短短的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任务。于是,我们可以根据班内幼儿的实际情况(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层次性的操作材料(难易结合、简复结合)。活动中,我们把比较难的材料发放给能力强的幼儿;比较简单的材料发放给能力弱的幼儿,让每一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和使用材料,自由探索、自我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能力上都得到发展、提高。
又如科学活动《认识磁铁》中,要想让中班掌握磁铁的基本特性: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活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探究对象。丰富的活动材料,轻松的操作实验,比传统的灌输死记来得得心应手,效益翻了不止一个身。当然,这里所说的丰富材料,不是过多的材料,因为过多的材料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干扰操作。
二、关注教学中的提问。
提问是集体教学活动的核心。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但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是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思考?在多大程度上激发了幼儿的思考?就象日本著名教育家斋滕喜博所认为: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不合理的提问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教学的有效性。
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提问越多,越能够启发幼儿,不提问或少提问就是灌输,就是注入式教学。但是,我们仔细地进行琢磨、思考,就会发现有许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诸类问题,幼儿无须思考就能够直接回答出来,简单的集体应答,形成幼儿思维的虚假活动。因此,我们在备课中,不仅要备内容、备问题,更要备幼儿。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如:小班的提问应具体明确,小问题一个个地问,不可以提几个连续性的问题;大班则不能提出简单的问题,要提一写具有一点难度、概括性的、多样性的问题;中班则适中即可。当然,在同一年龄段中,不同层次的幼儿也应设计难易不同层次的问题。难度、灵活性较大的、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信息所创造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问能力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思维;中等能力的幼儿,可提一些基础性、综合性的问题,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只要经过认真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如社会活动《我是班级小主人》活动中,对能力弱的幼儿,我设计了提问:早上,值日生来园要干什么事?对中等能力的幼儿,我设计的提问:如果今天你是值日生,你想为大家干些什么事?而对能力强的幼儿,我设计的提问则是:你认为怎样的值日生才是一名优秀的值日生?问题虽然不多,但涉及面比较广。活动中,幼儿们始终围绕我的提问在思索,寻求答案,活动气氛轻松而又愉快。
三、关注教学中的细节。
细节是文化,是一种功力、一种资源、一种智慧。在教学过程中,细节没有乐章中音符那样华美,更没有巨作中词语那样宏篇,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末之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抚摸的动作,一种惯常的态度,却反映着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学风格,提下着教师的势力和功力。
充满美丽的教学细节,不是浅显的表面作秀,而是靠教师精心创设、用心打造、不断挖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后进行精心、巧妙的设计,将教学要点融于活动之中。当然活动中,很多细节是发生在那一瞬间,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去捕捉,有意识地创造和开发,或许这一小小的细节还能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使活动焕发出新的活动。
如一次听课活动中,薛老师为幼儿们准备许许多多生活中见过的、不同大小的各种纸袋,并投放在靠近幼儿座位不远的一角,然后有条不紊的组织幼儿活动。本次活动的重点是请幼儿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整理纸袋。一声令下,纸袋被幼儿们一个个取走,一会儿工夫就整理完了所有的纸袋。轮到交流分享经验的环节了。薛老师提问:你整理了多少个纸袋?你是怎么数的?在被邀请回答的幼儿中,其中有一名幼儿非常胆小,薛老师用柔和的语言给予引导也不见幼儿有做回答的自信,听课的老师在一旁为活动的开展而焦急。薛老师却没有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放弃,反而紧紧地抓住这一良好的教育契机,脸带微笑的靠近她,把她揉在自己的怀里,慢慢的、和蔼可亲的引导她,给她勇气,直至回答。虽然最后整个活动拖延了一点时间,但在场的听课老师无不为薛啊咯市这一细节画面而感动。
四、关注教学中的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评价的目标重在发展,即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和教师,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促进幼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评价的过程是学习、反思的过程。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将教师的独白改变成师生、生生的互动,发挥好评价环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有的作用。我们可以俯下身来倾听幼儿的心声,及时地发现幼儿有价值的观点和困惑,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评价引导的侧重点,有目的的启发幼儿对未完成的或肤浅地完成的活动作更深入的探索。
“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难事,必成于细。”只要用心去关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相信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会越来越有效。
第二篇:关注幼儿园有效教学
教育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幼儿在学习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表现在:幼儿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幼儿有收获、懂了、会了、有兴趣了,就这么简单明了。
“寻找解决教学问题的大策略”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有效教学。但是,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过于注重教学形式、只关注幼儿表面兴趣和幼儿动手参与、为幼儿提供不当的操作材料等问题,教师教得辛苦,但效果甚微。如何有效地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也有以下几点:
一、自始至终围绕活动目标设计与组织有效的活动
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操作材料、设计教学程序、运用教学指导策略等,一定要根据教材及幼儿的学习特点紧紧围绕活动的目标进行。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从教学的目标与需要出发,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任何情境都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师要恰当地就教学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理解、洞察幼儿的想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提示和支持。
二、关注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给予恰当的有效的引导
观察幼儿、研究幼儿才能了解幼儿的真正兴趣与需要,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与水平。教师在确定教材的重难点、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方式的等。既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已有经验与认知特点。平时,对幼儿反馈的信息要多加留意、洞察、分析。
例如:在中班想象画《圆形变变变》中,滔滔一会儿的功夫就把不同形状的圆形事物画好了,在那没事可干了就在那东说说、西碰碰。我发现后,过去一看,滔滔的画就很简单的几个圆形事物,而且涂色也不均匀到位,颜色搭配也不好看。于是,我对他说:“滔滔,你再想象一下,再画几个好看的有特色的圆形事物。”可是,一转身滔滔却没有听见似的,不再作画。经过仔细考虑,其实我可以这样指点:“滔滔,你衣服上的图案很漂亮,如果把这些图案也画到纸上一定很好看。”利用具体的凭借物,容易唤起幼儿再度创作画的欲望,也可以渗透审美意识。
因此,有效地引导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与关注点上,这样才能将学习活动一步步深入,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引导幼儿多种感官全方位地主动参与学习,促进智能有效的得到发展
教学中,要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仅满足于让幼儿动口、动手是不够的,一定要让幼儿的思维参与其中,这样引导幼儿感官全方位的参与学习,才能真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促进他们的智能发展。
学习成功是满足幼儿继续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师要再了解幼儿的基础上给予幼儿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条件,使幼儿尝到成功的滋味。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幼儿一些走向学习成功的方法。
四、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操作材料,促使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等,是保证幼儿园教学有效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学必不可少的学习操作材料,选用它们,老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它所蕴含的对教学活动的价值,既能有助于幼儿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展能力,为促进幼儿的发展而不能随便信手捏来,不能让幼儿动动手就了事,他们的呈现与使用都是需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确定的。
有效教学是一个永远的话题,在当前教育的快速发展期,我们更应注意对有效教学的实质追求,更应借有效教学的东风来提高自身的本领。更应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中贡献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来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加深他们的认知程度。
第三篇: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定稿)
关注教学起点,实施有效教学
三星小学:江肖
[摘要]:教学新知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1)关注准备阶段的教学起点。(2)关注自主探索阶段的教学起点。(3)关注内化巩固阶段的教学起点。(4)关注发展延伸阶段的教学起点。
[关键词]:教学起点有效教学
何谓教学起点?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人,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关注教学起点的意义
在一次观摩课上,一位执教四年级的老师为我们演绎了一节“四则运算”的课。当教师出示: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有学生56人,到站后下车14人,又上车20人,问现在有乘客几人?学生列式出现“56+(20-14)”,也在教师的意料之中,然而这位教师认为大部分学生不理解这种解法,一再反复强调此解法所表示的意义。又如在参加“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课中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圆环的面积”一课中,大圆的半径是9,小圆的半径是6,学生列式S=92—62后,计算中一部分学生是18—12,然而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起点”的认识和把握是忽视的。如果在还没有弄清教学起点以前,就把全部精力放在自己设计的教学思路上,在教学中自然很容易走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培养也成了一句空话。而关注教学起点的意义就在于:
(一)关注教学起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作为老师,如果能成功地关注教学起点,就能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任务。因此数学课必须关注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轻松走入课堂,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关注教学起点,均衡学生的发展差异。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数学基础和能力水平。在教学设计时,教师一方面要考虑提供一个可以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案;另一方面,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种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适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的学习中更好地获取知识。因此,教师要关注教学中各个层面的教学起点,均衡学生的发展差异。
(三)关注教学起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新知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确保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起点低,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导致思维的懒惰,不仅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点高,大多数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仍然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学生就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丧失前进的动力,同样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关注教学起点,从而合理地处理教材,调整课堂结构,有效地结合新旧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关注教学起点实施策略
一、关注准备阶段的教学起点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切入方式的优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一个“好的切入方式”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基础。同一个教学内容,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切入方式,有的切入方式所反映的教学观念陈旧不可取,有的切入方式尽管体现了新课程论的基本理念,但不符合学生实际,也是不可行的。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对于我们南方的孩子来说 “烙饼问题”接触的比较少,有些教师按照教材的呈现顺学进行教学,先解决“烙饼问题”,再解决“沏茶”问题,这样的切入方式不太符合学生的实际。对于小学生来说,例2的“沏茶问题”比例1的“烙饼问题”有更多的生活体验,交换两题的教学顺序顺应了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而且交换之后,两道例题情境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加工得更加符合生活逻辑:客人来了,先沏茶,聊久了再烙饼招待客人。这样就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和经验背景有效地切入教学内容。
二、关注自主探索阶段的教学起点
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对所探究问题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观察
操作方法上的障碍,出现阻塞或偏离探究方向的现象。教师通过信息反馈方式进行探底,了解学生的探究进程,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为学生的继续探索提供可靠的方案,利于教师的“有的放矢”。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当学生完成一次剪拼后,本该进入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环节,但我发现相当大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理解平行四边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因此,我根据课堂上这一情况,改变了教学进程,组织了第二次剪,学生顺利达到了教学目标,还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极大的空间。
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让自己始终充当组织者和启发引导者,放手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通过质疑、猜想、验证、观察、交流、归纳,亲自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验成功或失败的情感。
三、关注内化巩固阶段的教学起点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桥梁,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因此,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好练习,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有趣味性。
例如学完四则运算后,发现学生对递等式计算掌握地比较好,而对“由分步计算列综合算式”掌握得不够扎实,为了帮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这一技能,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1)56÷7=8,4×5=20,8+20=28。(2)40+30=70,70-58=12,29×2=58。(3)3×30=90,90+30=120,120÷40=3。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这方面的技能。在尝试或模仿练习后,教师利用反馈的情况,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后对新知识的理解的程度、思维动态和技能的状况,为教师设计后一层训练,引导学生扫除障碍实现知识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关注发展延伸阶段的教学起点
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一课中,当学生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后,我让学生量书本中三角形的各个角的度数,有一位学生量完后“叫”了起来:老师,它们加起来是180度,跟着一部分学生也附和道:我也发现了;我的也很接近180度。于是,我就问: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加起来都是180度呢?接着,学生就
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了任意的一个三角形进行探究。
在学生取得探索成功,并初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后,此时将会产生新的思维冲突,通过教师的进一步试探,了解学生在新的起点上可能会引发何种新的思维趋向,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矛盾的冲突,提出尚待进一步去发现、探索的新问题。
关注教学起点,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及生活经验,把握好本班学生的现实起点,找准每一节课中知识的生长点,切不可凭自己的感觉将教材的结构打乱,从而使得自己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
(2)教师必须认真地钻研教材,把握住知识的内部联系,使自己对教材的处理不犯科学性的错误,不破坏知识的内部规律性与完整性。
(3)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每一年领段的学生的思维水平、接受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均不同,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应把握好这个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循序渐进性。
参考文献:
[1]、李希贵.发生在课堂里的理念碰撞.[J].人民教育.2003(2)
[2]、孔企平等.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J].高等教育.2003(10)
[3]、刘丽霞.情感教育对初中生数学学习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
[4]、李世杰.数学教学要注意学生“初始能力”的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
2001,(07)
[5]、吕新!特级教师.把握起点 引导方向 教给方法——谈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
练.[J].四川教育,2000,(Z2)
[6]、陈汝耐,李新根.怎样把握教学的起点——《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多次教学
实践与思考 [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3,(11)
[7]、吴坚.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符号感.[J].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4,(06)
[8]、李攀.生活与数学.[J].时代教育, 2007,(12)
第四篇:关注幼儿园教学专题征文
关注幼儿园教学专题征文
幼儿园开展反思性教学的一些尝试与思考
一、问题的提出
能否对幼儿实施高素质的教育,促进幼儿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已成为每个幼儿园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研究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学习与幼儿的学习一样,不是靠外部的灌输,而是在自己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发现,不断吸收同化各种信息,从而建构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育能力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理念,并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我园提出了《反思性教学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这一课题,成立了课题小组,制定了科研活动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切实开展科研活动,对反思性教学进行了一些尝试与实践。
二、我园的做法
反思性教学指的是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的研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这个定义反映了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和主要特征是:为了教育教学研究,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根据反思性教学的本质特征我园主要开展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1、组织教师学习有关反思性教学的理论
要开展反思性教学研究,首先要让大家明白什么是反思性教学,了解反思性教学的特征及本质,因此我园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了华东师大熊川武教授的《反思性教学》、斯坦福大学丽莲〃凯兹教授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行动研究法》、《做善于反思的幼儿教师》等书籍及相关文章,使教师们对反思性教学的起源、定义、特点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对课题涉及的相关理论也有了深入的学习。
2、结合实际,找准反思的切入点
反思性教学是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而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包括教学活动、区域活动、家园互动、一日常规等许多方面,鉴于我园刚开始对反思性教学进行尝试,我们组织课题组教师对“反思的主题如何确定”进行了研讨,最后达成共识:主要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反思。
在课题研究初,我们的科研计划中是不仅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还对幼儿园举行的各项教育活动(如半日开放、技能技巧赛、区域布臵、运动会、节日庆祝活动等)也进行反思,在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后,大家觉得当初的科研计划不够妥当,涉及的面太广,不利于课题的纵向深入,处处蜻蜓点水式的研究,还不如集中精力攻一方面更见成效。于是,我们及时调整科研工作计划,将重点放在反思教学活动上。
3、共同设计出反思性教学活动方案
根据反思性教学的特征,课题组教师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共同设计了我们的科研活动的方案:一课三研。
“一课三研”活动是指课题组针对同一活动主题,由两位教师同时进行多次实践研究的活动。
一研:选主题→ 撰写活动设计→课前反思活动设计→ 第一次实践课 →第一次研讨反思。
二研:修改活动设计→ 再次实践活动→ 再次研讨反思。
三研:再次修改活动设计→ 第三次实践活动→ 第三次研讨反思→ 形成较合理的活动的设计。
“一课三研”活动,充分激发了教师的自主性、创造性。在“一课三研”活动中(大班科学活动-下落百分百,小班科学活动-水变雨,小班语言活动-雨中诗歌),课题组首先对活动设计进行集体课前讨论,然后对实践活动进行全程录像,让教师对教育行为进行更好的反思。每一轮实践课前,课题组教师们共同围绕“如何体现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师幼是如何互动的”、“通过活动幼儿得到哪些方面的发展”、“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促进幼儿发展”等问题展开讨论与反思,让教师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去体会,在课后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探讨,提出自己的疑惑和见解。在研讨中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重难点的把握是否到位,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从幼儿的各种具体表现来分析教师教育行为的适宜性,并调整策略。教师通过反复反思和实践,比较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尝试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逐步解决了教学中的困惑与存在的问题,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教师们在这样一个不断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素养获得不断的发展和提高。
“一课三研”活动的开展,激发了教师参与研究的兴趣,能不断反思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体验到了大胆尝试研究的成功感,“一课三研”使大家了解他人,剖析自己,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智慧,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最关键的是培养了教师的实践反思能力,推进了教师群体的自主发展,在研讨过程中形成了团结、合作的氛围,大家深深体会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集体的帮助。
4、撰写反思笔记,提升反思能力。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的反思及探究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在于愿意去思考问题,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为了提高教师们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课题组要求每位成员每周撰写一篇反思笔记,要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
思,反思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随意杜撰,这就要求教师的反思贯穿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始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尝试反思,把自己持续不断的定反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并在反思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自己把教学实践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刚开始教师们对如何撰写反思笔记,在思路上还不够清晰,手头有丰富的案例素材,但缺乏将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能力。于是课题组收集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如何写出质量高的反思笔记。通过相互启发、经验共享等方式,教师们明确了写反思笔记的几个重要环节:细致、客观的观察有效、规范的记录及时的分析、反思。明确了进行有效反思的五个关键点:1)反思对象—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2)反思问题—这些行为适宜还是不适宜;3)反思重点—为什么适宜或不适宜;4)反思结果—对适宜的行为做出总结和提升,在实践中加以巩固和发展。对不适宜行为找出症结,在实践中加以调整;5)反思落点—幼儿的发展。
通过撰写反思笔记可以促使教师们多去思考自己“正在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求理论支撑,这样坚持下去,定可以使教师们不断地由实践者向研究者靠近。
三、几点体会与思考
1、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以教师的师德水平为基础。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行为的前提和基础,而教师能否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开展反思性教学的关键。因此,要让教师逐渐将反思变成一种态度、一种习惯,尽快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显得尤为迫切。
2、反思性教学的开展促使教师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每次观摩了实践课后都要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反思,大家发言踊跃,积极交流自己的看法,但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多数教师能看出某教育行为不够妥当,需要进行调整,但却说不出为什么不够妥当,为什么要做出如此调整,在写反思笔记时也往往是卡壳在这一环节。随着反思性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师们越来越感觉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迫切需要提高!于是教师们很快行动起来,上网查资料、借书、购买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杂志书刊等各种形式齐上阵,活学活用,将教育理念转化成自己的教学实践,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理论支撑,使教师们尝到了理论学习的甜头。
3、反思性教学中同伴互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反思性教学研究过程中,自我反思、集体反思始终贯穿整个环节。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它只是单纯的内省,而集体反思则充分发挥了同伴互助的重要作用。每位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她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看待问题,认识肯定也是不同的。在集体反思活动中,意见不同甚至激励的争论是常有的,然而正是在这种多角度的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中,每个人相互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与智慧,共同合作分享,使自己心中的困惑得到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能更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伴随着同伴互助,大家共同成长。
4、园内专业引领亟待加强
在教研活动开展中若能有高校专家或是专业教研员的指导与参与那真是太好了,然后现实却需要我们清醒地面对:专家们总是很忙,没有时间下到基层与我们一起摸爬滚打,然而我们的教研不能因此而停步不前呀,毕竟我们仍是教研的主体,因此我们亟待加强园内的专业引领。
园领导不再是科研工作的指挥者、命令者而应是合作者。我园领导自始至终与教师们一起共同经历科研的每一个环节,共同感受、反思教师们的困惑,共同享受成功的喜悦。但同时园领导还应担负一个更重要的责任-专业引领。专业引领重在把握教研工作的方向问题,例如在开展反思性教学“一课三研”的研讨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什么?仅仅是反思教学实际,解决教师如何学会教,幼儿学会如何学的问题吗?不是,还应将重点放在教师通过进行反思性教学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成长。这就需要园领导首先要理清思路,把握重点,对整个教研活动的架构进行科学设计,对大家的讨论进行归纳和总结提
升,引领大家齐心协力开展科研工作。
5、教研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需要重视
在开展教研工作时,人们总会忽视对教研资料的收集、归纳、整理工作,往往在教研活动过后什么也没留下。其实科研活动中大家的讨论、发言、反思教学过程中孩子的作品,教学实录等都是十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收集整理将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在科研活动中还应及时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便于及时调整策略。
对于反思性教学我们也是刚开始尝试,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在实际探讨中还有不少困惑。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勇敢地、踏实地迈出步伐,总会在前进的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我们将坚持不懈地探索反思性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与教师们携手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第五篇: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关注常态课堂
聚焦有效教学
——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现状和思考
“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向四十分钟要效益”,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应该说新课程经历了初期的迷茫,注重形式,步入更加关注内容,关注实效,实现了更深意义的本质回归,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共同努力的目标。
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我校已进行了七个年头,它为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随着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语文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但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加以改进。
我们通过组织年组共研、协同教学,主讲共评等专题研讨,关注常态课的教学,开展各种语文教学的基本功竞赛活动活动,有效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语文教师能力。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有低效的行为:
课前准备不够精心。现如今网络资源发达,资源共享已蔚然成风,各种目标同异的教学设计辅天盖地,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利用网络上的优秀教案不加修改,照搬照用。
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更谈不上能恰当处理好预设和生成。
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探索交流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忽视了学生的智慧生成,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停留在“牵引”上。
低中高衔接不畅。
不知自己的教学状态,困惑所在,认为自己多少年就是这样教的 ……
思考与行动:
配合贯彻落实省常规指导意见活动,围绕着高效教学这一主题,关注常态课程,组织了本次关注文本细读。重视读写训练教学活动。
(一)继续梳理课堂。
谈有效,我们就得现梳理梳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有哪些低效的行为,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提问,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包括教材的解读,课后练习题的处理都要成为我们研究的话题,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们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要求背涌的篇章都要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课堂作业也要尽可能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任务留到课外。力求把课外的时间(包括早读课)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
比如我们的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感受(读与听)、理解(字词句篇)与鉴赏的基本能力,丰富最为基础的语文积累。因此,必须明确不同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和重点,形成低、中、高衔接,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目标体系。
1、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四个重点
(1)要把初读落到实处:确保人人都能正确、流利的(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朗读(诵读)课文。
(2)要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课课都要落实到位的教学重点。
(3)要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了解词句的意思,具有读懂浅近童话、寓言、故事的基本能力。
(4)要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加强有关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丰富原始积累。
2、中年级阶段的三个加强点
(1)感受能力:在坚持抓好正确、流利和有感情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加强默读、略读能力的培养。
(2)理解能力: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知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3)积累拓展:继续增加有效积累,为课外阅读示范、引路。
3、高年级阶段的三个延伸点
(1)感受能力:继续坚持抓好朗读,学会浏览,提高默读速度。
(2)理解与鉴赏能力:一是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切意义,辨别其感情色彩,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二是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三是提高对不同文体(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等)的阅读能力。
(3)积累拓展:增加积累量,拓展积累的范围,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是一个以感受、理解、鉴赏、积累的基本能力为重点,相互联系,不断提升,既重形式,又重内容,既重视吸纳,又重视表达的目标体系。
我们要研究在三个年段上阅读目标的达成上存在哪些问题?上下联动,做好衔接。
(二)研究各年级各类课型需要注意的环节。
如,我们语文中高年级第一教时教学目标:扫除阅读障碍,读通读明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设置疑为下一课时作准备。
在所有环节中,把课文读通,读顺是最基本的,是第一课时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听课时,我们有的教师沉不住气,可能是怕影响一些比较精彩的教学设计环节的展示,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迫不及待地带着学生深入到课文的理解上去,我想,学生不把课文读通读顺,又怎么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呢?不妨让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组织一些恰到好处的展示性阅读,在学生读得不顺畅的地方,不惜花时间花力气反复指导,直到读正确读顺畅为止。
再如低年级的词串教学,不仅要把识字教学的目标落实到位,教会学生读词识字,还要识用结合,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
各类文体的课文教学也存在差异,要恰当处理好教材,特别要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动力。
(三)继续关注习作教学。
课堂上我们要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与有效的人文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反反复复听说读写中慢慢形成逐步提高,加强积累,读写结合。
这次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活动将作为学校常年的校本教研内容,要作为各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正常内容,每次教研课都要进行充分的集体备课,要深入探讨各种课型的常态课,从每节课做起,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形成语文有效课堂的一些经验,特别要重视课后的反思环节,反思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即使是一个细小的环节,成功之处要认真总结完善,不足之处要认真分析、完善。要认真执行组内听课评课制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